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运营流程

新媒体运营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运营流程

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第1篇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接近3亿。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小时,这一人群基数孕育着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纸质书、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特点也日渐显现。

期刊领域如何准确把握用户的改变?如何才能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过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基于多年来在期刊字体、内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内容生产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经验与研究,方正认为,这一平台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是基础;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关键。同时出版商还可以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辑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领域迈向信息服务提供商

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现有纸刊出版流程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写稿、编稿、定稿、审稿、配图、校稿、校对、签发、组版等稿件编辑、加工、审核及版面制作的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飞翔期刊排版软件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通过全媒体媒资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再与新一代动态引擎结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动网刊、手机期刊、移动阅读格式等多种新媒体应用数字期刊产品,实现与纸刊的同步出版。

如图,这套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全流程、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同时实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的快速制作。这一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编系统、方正飞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软件、方正飞阅多媒体期刊制作软件以及方正新媒体动态出版引擎等内容制作的基础软件与工具,完成各种内容加工的高质高效,以支持内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种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汇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个以期刊社的核心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全媒体媒资管理系统,以实现存储于媒资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帮助期刊社实现面向未来的多种应用,实现数字期刊的自动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多渠道应用。

最后,是一个数字内容新媒体应用平台,该平台将以方正刊社网站系统、网刊系统、移动出版平台、基于文房手持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为核心,为期刊社提供多种新传播媒介,为刊社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沟通及交流方式,让信息内容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到读者面前,并把读者对内容的评论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为案例来看期刊领域的变化,那么不难发现,期刊跨媒体所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其运营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当然,期刊跨媒体出版也为期刊带来了诸多价值。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减少编辑部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在关注稿件内容的同时,告别传统“告别笔和纸”的工作方式;通过规范整个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期刊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现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内容资源采集、编辑、生产、、互动运营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来科技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即云计算、三网融合、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的产生,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再加上第三个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都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第2篇

接力传媒的创办背景

2005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蔡雯对密苏里新闻学院进行调研时,该院自办商业学生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蔡雯的极大兴趣,为以后接力传媒的创办提供了借鉴。

“创建于1908年的该院,奠定了采写编评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让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很快上手。每个新生一入学就要在《密苏里人》报写稿、拉广告、搞发行。校办的媒体还有很多,包括电台KBIA、电视台KOMU、时尚杂志VOX、行业杂志《全球记者》(Global Journalist),甚至还有专业广告公司MOJOAD。学院办公大楼墙上有一则训示:‘广告是自由媒体的燃料’。作为新闻业最高学府能如此坦率谈论金钱,显然在昭示学生不能躲在学术的象牙塔里读死书,还要勇于面对市场的竞争。”①

“Brooks副院长说:‘我们的教学方法同美国许多其它的新闻院校不同。我们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在这些媒体中,我们的教师也都担当编辑工作,我们给了学生真正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第一个错误是在这里犯的,当他们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时,看上去要比其它学校的毕业生成熟许多。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电台、电视台的主管和美联社的主编等在问及他们会选择哪所新闻院校的毕业生时,总是将密苏里新闻学院放在第一位。’”②

在新闻业务技能的培养模式上,目前,我国新闻院校普遍实行学生到校外媒体实习的制度,有的院校的校园媒体也为新闻实践提供了平台。但是这些实习多是集中在采编环节,对广告、发行、管理等当下社会亟缺的媒介经营管理方向涉及较少,像密苏里新闻学院那样,学生自己能拥有进行媒介管理运营的实践基地,在我国内地更是空缺。

接力传媒的创办与运营

2005年11月17日,由新闻传播学院的雷蔚真老师牵头,中国人民大学接力传媒开始全面投入运营,它的诞生宣告了内地高校现有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这种完善体现在,它是由新闻专业的学生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校园多媒体平台,它像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生媒体一样,倡导将市场意识引入到校园媒体的运营中,培养适应当下传媒市场化运营的传媒人才。接力传媒是由纸媒体《新闻周报》、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接力新闻网四部分组成,以中国人民大学近两万师生为主要受众群,通过向校内和周边社区的商家收取广告服务收得运营费维持媒体运行。接力传媒的口号是:“接近、接触、接力传媒”,立足校园,关注社会,表达大学生思想,做成最专业的校园媒体。旗下媒体的定位分别是:《新闻周报》是4开12版出版周期为10天的校园媒体,它创办于1982年,迄今已出版了600多期,是人民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生媒体,接力传媒负责人表示,《新闻周报》的定位依旧是“笔锋犀利、关注现实”,对校园新闻事件和议题进行公正全面的报道,从而“促进校园民主、正义、进步”;网络电台开设《鬼故事》、《星象》、《方言》等原创栏目,努力打造各类原创栏目,“在让受众得到娱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电台的工作人员得到锻炼,培养电台DJ的广播素质,以填补学院在这方面课程安排的空缺” ;③网络电视台将直播、转播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同时推出DV、FLASH作品;接力新闻网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大新闻、高校新闻,还涵盖国内国际新闻,以及生活、娱乐资讯等。④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接力传媒的定位中,人大新闻学院鼓励学生实现“纯真的新闻理想”(曾是接力传媒的广告词),而不是将它们定位为传统的学院机关报,因而,学院对于各媒体的内容编辑都少有政治干预。据接力传媒负责人介绍,学院团委只是在大方向上把关,比如,舆论监督报道不要攻击具体的人,批评性报道不首发于接力网等等。这给接力传媒的成员一个很大的自我发挥平台。

接力传媒是对内地传媒人才高校培养模式的突破,除了它在新闻采编上不担当政治喉舌功能、新闻学院几乎不进行政治干预外,一个重要的体现是这个学生媒体不是传统的依赖上级拨款的校园媒体,而是自负盈亏。对于这种创新,笔者接下来从它的管理机制、经营思路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论述。

1、自负盈亏机制:接力传媒总经理、新闻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郭晓光介绍,除了启动资金5000元由新闻学院提供外,之后盈亏便由接力传媒成员自己承担――若亏损,市场经营部全额赔偿,其中总经理赔付金额比例最大,经营部各部长赔付比例次之,然后余额由市场经营部其他成员平均分摊;若盈利,市场经营部门享受提成,即超过总经理定下的经营任务总额的30%,再接受具体奖励。

2、增收渠道:1、发行:由于校园市场的特殊性,接力传媒下的报刊等媒体多是免费发行。以《新闻周报》为例,它是对人民大学所有寝室点对点免费发放,每期发行7000份,印刷费用为2500元,投递人员则是雇佣来的学生,每发行一期一人的费用为200元左右。2、广告:接力传媒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各媒体的广告收入。广告部负责人、03级本科生张牡霞指出,他们主要是围绕学生生活链建立广告客户。比如,锁定人大的周边商家、教育培训机构等等。据总经理介绍,从2005年11月创立到去年年底,接力传媒的营业额共3万元。现阶段,他们的广告经营策略是尝试一段时间内,一个团队围绕一个主题来建立广告客户。经营新创立的校园媒体的广告业务,张牡霞感受最深的是:建立广告客户关系容易,但要长期维持则较难;建立网站的客户是个难点,因为网站点击率达到多少点值多少金额,这很难计量。3、承办企业在高校的公关活动:学生团体自身往往拥有着广泛的校园资源,也最了解学生的偏好,接力传媒发掘了这些优势,开始尝试承办企业在高校的公关活动。2005年,接力传媒承办并策划了中国博客网在人大的公关活动,为期一周,不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还获得企业支付的15000元费用。4、其他都市报在人大校园的发行:他们曾经和《新京报》进行过“买一赠一”的活动。现在凭借自己的资源,接力传媒《都市文化报》的校园发行,这项业务能获得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5、获得外界资助:据了解,由于《新闻周报》舆论监督的力度和风格颇受《南方周末》欣赏,所以,接力传媒旗下的《新闻周报》每年可从《南方周末》获得部分注资。6、尝试其他相关途径:总经理郭晓光表示,自己正在起草文件,将接力传媒列入学院的“211工程”的“985计划”,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资金注入。

3、推广方式:1、建立“接力会员”社区:接力传媒在运营中明显感受到,报纸的发行难以保证到达寝室的每个学生手中,这对广告到达率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开始模仿商家的竞争策略,推出自己的会员卡――人大学生只需交付5元会员费,便可获得会员证,凭证可独享接力所有媒体的资料,还可在指定商家享受购物优惠。这些指定的商家主要负责提供会员卡的宣传海报费用、会员卡的制作费用。此种方案不但对发行是有效弥补,还可以稳固与广告客户的关系。2、推出接力传媒的校园形象代言人:调研时,总经理介绍,接力传媒准备寻找校内4位学生佼佼者,分别作为旗下四类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将他们独具一格的气质与各媒体的品质定位结合起来,加大在校园的公关宣传力度。

4、管理方法:运营半年多后,2006年6月,接力传媒进行了一次内部整顿,开始强调流程管理。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用的输出活动(美国 Michael Hammer)。在这半年多的运营中,接力传媒内部协调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一些成员感受到“出报流水线不透明”、“广告占用哪个版没及早通知”⑤等流程问题,接力传媒针对此加强了流程管理 :运用高端流程图(SIPOC)通过几个步骤展示接力旗下各个媒体的复杂的流程,让成员对媒体的整个运作流程一目了然;设立办公记录,记录各项工作流程的起始时间、责任分配和责任人,让每个项目运作透明化、制度化、责任化;对部分流程重新设计,减少无意义的节点活动,规范剩余节点中具体活动的内容,从而减少失误……

接力传媒,这个由学生自负盈亏的校园综合媒体,在市场经营上勇敢地迈出了自我独立的一步,成为了国内高校的典范。2006年5月1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高校媒体交流会上,接力传媒的自负盈亏机制在内地高校仍是领先。同时,它在经营中摸索出来的整合社会资源的思路,如与校外的企业进行公关合作等,仍是诸多高校媒体尚未涉足的领域。

注释:

①《密苏里新闻奖和中国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5年12月23日,省略

②蔡雯,《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

③《接力传媒手册》

④《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内地首家自负盈亏学生媒体》,2005年11月17日,新华网

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第3篇

针对远程教育全媒体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以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需要的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以解决广电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各类远程教育运营商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模块设计主要以以下三个内容为基础: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5结语

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第4篇

与现在很多公司为了新媒体而新媒体不同,我们现在的整个生产、服务、营销等流程已经与社交媒体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很难剥离。

肖三乐

戴尔大中华区市场部执行总监

与现在很多公司为了新媒体而新媒体不同,我们现在的整个生产、服务、营销等流程已经与社交媒体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很难剥离。

在2012年,戴尔继续在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网络营销创新。比如我们基于社会化媒体特点,推出了“存钱罐”活动,这一活动将游戏的两个特点,即黏性和覆盖性很好地运用,在内容上与社交平台进行结合,运用游戏对于用户的吸引,获得了人人平台好友的广泛参与,至今已经超过35万人成为其好友,有效地推动了品牌的传播。

社交媒体营销是戴尔品牌非常重视的一块,作为涉足SNS媒体时间较早的品牌,戴尔从2006开始至2012年,已经具有6年的经验。迄今为止,戴尔人人网账户的好友超过100万名,除此外,戴尔在中国社会化媒体里还拥有一个更大的圈子,即一个官方博客和两大微博(即新浪、腾讯)阵营。其中,官博主要是2007年开通至今仍保持旺盛人气的戴尔直通车,目前访问量超过43万;截至2012年6月,“戴尔中国”新浪官微粉丝超过16万人,“戴尔促销”粉丝超过6万人。此外,在腾讯微博上,仅“戴尔中国”账号就拥有106万多粉丝。据不完全统计,戴尔中国的社会媒体粉丝总量已经突破250万人。

对社交媒体营销,戴尔的理念是,首先要了解消费者在这个平台上做什么,为什么愿意与品牌互动及分享。从他们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出发,制定的营销活动才能顺理成章吸引他们参与,因此早在2010年,戴尔就成立了社交媒体聆听中心,这套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就像无形的耳朵和眼睛,通过关键字段技术关注社交媒体上有关品牌的一言一行。其次,在社交营销过程中,需要保持非常清晰的思路。品牌需要先聚集好友或者粉丝,建立人脉资源;然后通过策划好的项目活动,将这种“关系”转化为实际销量。

在具体运营上,一个社交营销项目实际上是一个跨部门的团队在合作,包括了市场部、企业传播部、技术支持部、客户服务部和销售部等。同时,与现在很多公司为了新媒体而新媒体不同,我们现在的整个生产、服务、营销等流程已经与社交媒体完全整合在了一起,很难剥离,而在2013年,戴尔将会继续对这一体系进行摸索,预防社交媒体中快速而多变的不可预测因素。

同时,在社交时代,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连接点不再只是产品,品牌根据消费者的所需提供主营业务之外的延伸服务和产品,这种与主营产品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建设品牌资产,注入品牌个性并提供额外优势。在2013年,我们将在坚持社交媒体营销基础上,结合需求建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与相关延伸产品或服务领域合作伙伴联合营销,补足短板。

我观点

对于品牌来说,将更注重业务的运营。和现实生活中崇拜明星的“粉丝”相比,社交媒体网络里的粉丝更多了几分理性和复杂性。他们并非一味接受品牌企业的信息和服务,为企业贡献销量,他们也有让企业头大的时候,因而在未来的社交营销过程中,品牌在进行营销宣传的同时,将会更注重产品的品质,为消费者带去乐于接受的服务。

我挑战

戴尔的B2B业务。虽然戴尔的业务转型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与B2C不同,B2B在社交媒体上是否成功,不能用粉丝、转发量衡量,而是要看获得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客户,而这点需要我们花费大力气来做品牌重塑和推广,告诉市场戴尔在企业级解决方案方面的能力。

Q&A

新媒体运营流程范文第5篇

全媒体联络中心,具有多渠道统一运营,统一监控和管理,以扁平化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广度和融合度的突出特点。同时依托丰富的呼叫中心经验,该中心可为用户提供安全、稳定、即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首先,全渠道共享,坐席单一界面,零切换。全媒体联络中心是一个集成语音、WEB、微信、微博、易信、APP等几乎覆盖现有交流媒体接入的呼叫中心平台。

在坐席设置方面,打造单一界面应对多个服务渠道工作模式,窗口做到零切换,整体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感知。

在任务管理方面,引入ACD自动分配模型,包括依次分配、优先分配等多种分配策略,让客户技能和效率达到完美的平衡,有效提升访客的满意度。

全媒体联络中心,以“渠道+资源=整合统一交互平台”集成理念,提供扁平化协同服务所需要的多媒体联络能力,帮助用户实现各部门扁平化交互,提供高效的业务协同调度。同时,又以“视图+业务=目标客户”为服务理念,通过多媒体流程引擎,对全渠道实现统一监管,统一服务,进行全渠道、全业务数据采集,帮助用户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企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