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一、小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常见的问题

1、兴趣缺乏。学生一提到语文作文,往往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与厌倦情绪。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缺乏兴趣,是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提高的。

2、作文内容空泛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写作的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就是应付差事。记流水账、胡拼乱凑、抄袭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学生没有结合实际随意杜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洞、无病、言之无物与小题大做是主要的问题。

3、修辞手法应用不当或是应用较少学生在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使用的语句较为艰涩,没有充分的利用修辞手法对内容进行丰富与装饰,导致作文的语句较为单调,缺乏感情因素,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作文分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过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分数,把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变成为了分数而进行的写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事情,通过语言书面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修饰与陈述。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了语文考试的分数,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转变成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的分数,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考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整体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手段单一。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手段较为单一、死板,不能满足灵活多变的语文写作要求。在对学生写作进行教学的时候,作文的主体框架永远是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三段式作文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作文中。因此,学生的作文一直按照僵化的结构进行创作,缺乏新意,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3、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写作指导忽略点评。笔者通过深入我国重点示范小学进行实地听课,发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指导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方式都有着较为详尽的指导。但是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没有重视点评,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或者是挑选出一两段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如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重视点评,就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创作没有得到认可,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

4、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时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背、记优美词句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华丽辞藻,有的甚至与作文题目毫不相干。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词句的意义,词句随意引用的情况较为严重。阅卷人员在审阅作文的时候,往往由于工作量较大并且时间较为紧张,审阅作文不够仔细,只要看见学生引用了优美词句就会给学生加分,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作文的分数,但是这种缺乏真实情感的作文是无法促进学生语文写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重视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培养,作文分数只是一个参考的方面,不能有效的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有充分的素材进行创作,才能保证作文中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情感。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个别教师撰写教案离不开《教师用书》,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这样去做:钻研新的课文,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写在一旁,以便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解把握的基础上,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

教师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他还明确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素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教学用语绝不是可以忽视的问题。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比如课堂导语的运用,如果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看过日出吗?你们有没有坐在轮船上在浩瀚的大海看日出?”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写作背景,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了。

三、善于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先进的传媒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能创造有情感的氛围。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投入教学过程,思维活动则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气氛的培养,而良好教学气氛的形成有赖于情绪、教学方法等调控。情绪调控包括教师本身和学生的情绪调控。教师上课时应迅速进入角色,把从家里、社会上带来的喜怒哀乐暂时搁在一边,以稳重的教态、平和的语调进入课堂。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便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氛围;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学、乐学、深入得学,才能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64-01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教育要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进而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当前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认识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越来越多与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一个现状,那就是,目前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课堂上,依旧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进行阅读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依旧是老师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性不够高。

二、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尝试

1、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能够使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要比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效果好得多。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甚至搜集与课文有关系的课外资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分组查找比赛的方式。以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分成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小组比赛的形式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举多得。

2、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积累是个枯燥而又周而复始的过程,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这是天性,同时也是小学生的优势,他们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要知道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时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让学生真正乐于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迫使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采用情景设置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坐井观天》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不断地叮嘱学生这里该如何理解,那里该如何解释,不如直接通过自主的网络阅读,在生活中聆听、感受,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松鼠》一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发达的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松鼠的图片,了解关于松鼠的体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动物园去看松鼠,是学生更加全面理解文章中内容。

4、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协作意识

质疑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我们不能一味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小学生思想活跃、行动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求证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陶罐比铁罐脆弱,但许多年以后原本脆弱的陶罐却成为了历史的珍品,而铁罐却在泥土中氧化了。毫无疑问,我们是以赞美的笔调来表现陶罐的谦虚。可是有的学生却说,通过这篇文章阐述的是类似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仔细想来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断质疑中不但有利于他们牢固掌握知识,更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思路,使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

同时我们要常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在辩论中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赞美和鞭策哪个更能激励我们前进”。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只有个别学生说,甚至可以在全班辩论之前先进行小组辩论,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地思考,抒发自己的意见,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增强了学生辩论的能力,同时更加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提炼信息、整理语言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要具有浅显有趣味性的特点。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确,只有增强学生进行学习、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重要性 艺术性 阅读兴趣 朗读能力 学习方式 思考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直都是阅读教学,为什么?因为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小到商品的说明,大到对古典名著的赏读,都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阅读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传授的完整性,教师都是沿着“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这个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要注重教学的双向交流,要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阅读指导的过程。我们可以用有趣的故事、问题、一段谈话、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等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以实物直接感知,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了解自然,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打下基础。

二、阅读教学应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印象,通过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三、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学习《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习的方式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我将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如:1.在课文中“野”是什么意思?2.写这种“野”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的?3.在课文中这种“野”是怎样写出的?4.你觉得哪些内容写得好,仔细找出来,好好读一读,思考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大胆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在他们的讨论中,我也适当加入,及时予以点拔,引导他们把问题讨论得更透彻。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无形中还提高了团体协作的意识。

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己仔细读课文,然后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小柳树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得意忘形,瞧不起别人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是乐于去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四、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的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氛围重点拓展

在我国璀璨的民族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着炎黄子孙乃至国外友人,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家校合作,营造学习氛围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笔者力图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浓浓氛围,可以粘贴一些古诗文和美图,使得学生随时置身于古诗文的环境中,将其刻印在脑海中。

在教室布置中,笔者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辟“古诗角”“经典壁”和“诗文图展”;班级内建立班刊,设立“古诗园地”,在营造学习氛围的同时,为班刊中介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家庭中,发动家长与孩子共读经典,利用QQ群和家长进行古诗文诵读的交流,共同创设良好的家庭古诗诵读氛围。凡此种种,笔者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古诗文情境的氛围。

巧用方法,把握教学重点

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打破原有的枯燥教学方法,改变思路,把重点放在诵读上,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知、体验、理解、感悟和积淀。

诵读方法的灵活运用 诵读方法多种多样。泛读就是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起始的诵读,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独诵就是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的积累。齐诵就是展现作品的气势,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轮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与此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诵读竞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现个性,表现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中,不同的诗歌因作者不同、背景不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对于不同的诗歌应该选择不同的诵读方法。

适当的掌握诵读的技巧 第一是营造古诗文特有的环境氛围。这样对于学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和导入性。为了深入作者内心,展现作品的寓意,教师需要用一些手段创设情境,使古诗文更富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记忆将会更加深刻,理解的也会更透彻。例如,《江上渔者》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现惊涛骇浪冲击一叶小舟的危险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江上渔者的艰辛,学生在朗读时也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是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古诗文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物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大不一样的,在诵读之前应该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了解了作品的内在寓意,才能让学生传达出作品的神韵。第三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的声音表达。古诗文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技巧。

诵读过程的正确处理 首先,在诵读中,直面经典。阅读应该是学生独立的一个行为,不应该受限于教师的思维,应该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体会其中的含义,正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以受到启发。教师应多创造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心接触。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使得他们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古诗词的背景以及内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在增强语感方面努力,不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诵读并感受。

其次,在诵读中激发想象。古诗文的内在寓意非常丰富,思维跳跃比较灵活,这就需要教师们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学生们已经了解的词汇去描述这些陌生的古诗文含义。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深刻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来引导朗读。

再次,在诵读中开放课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

课外延伸,拓展教学时空

要想让学生形成对诵读的持续关注,发展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还必须将古诗文诵读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笔者进行了如下一些尝试。

保证诵读时间 每天晨读经典10分钟,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优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诵读。每天中午抽出10分钟,开展诵读活动。每天回家诵读10分钟并且做到与家长合颂,营造浓浓的家庭诵读氛围。

充实诵读内容 推荐学生和家长优秀经典诵读书目,如一年级推荐《三字经》、二年级推荐《弟子规》、三年级《古诗文诵读》、四年级推荐《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