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领导力 管理能力 领导者 组织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日趋严峻,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首要目标是创造利润、价值、生存并持续发展。那么,企业组织能生存并持续发展,必然是企业有效协调复杂的内部分工协作,通过有目的的经营生产活动,创造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价值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有效协调各方资源,运用战略性的眼光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就必须具备卓越的管理能力及领导力。较两类能力而言,对于成功的企业领导者而言,领导力显得更为重要。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重要利器,关乎组织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领导和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的主要活动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而领导的主要活动更注重于明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危机处理,推动组织创新和变革。管理和领导工作内容及作用的不同,必然对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具体素质内容提出了不同要求。
1.管理与领导的职责及工作范畴不同
在2003年的研究中提出:“领导与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两种行为体系,领导要发现变化、管理变化和创造变化,而管理则是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和维护规则。”
在企业发展目标方面,领导的首要任务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领导更多的是在关注市场外部环境以及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基础和实力,实施改革,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远景,并将此落实为具体的经营计划或经营目标,工作视角更为宏观。而管理则是在领导确定的战略目标之下,以具体的经营目标作为导向,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纠正偏离经营目标的行为,控制经营风险,强调目标及工作任务的完成,其工作视角更为微观。
在组织行为管理方面,领导要更富有前瞻性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变革。而管理则更强调组织秩序、组织结构的维持,多数情况是在组织既定的结构中,重视并努力减少组织人力成本及管理成本,通过优化组织工作流程,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在员工激励方面,领导更能通过企业的愿景,通过企业文化的提炼、宣导,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及工作热情,为企业经营目标服务。而管理的激励行为则更为具体,主要通过运用企业的绩效管理、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多种激励体系,制定相应制度和策略,更多的针对员工个体,约束员工在制度框架下,减少工作偏差或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按计划推进工作。
在企业发展环境变化方面。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包含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内部环境的变化,领导更多的是运用变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甚至是主动创造变化,如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革,销售渠道的调整和变革,业务经营范畴的改变等,领导还需管理这些变化,使变化在控的范围里尽可能为企业所运用。管理更多的是在现有条件下,使企业的经营创造符合市场的需要,更不愿意面对风险和变化,且从事经营活动前往往更多的考虑应对变化的因素,更多的以完成任务为导向,较领导力而言更不具备创造性。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要求不同
领导和管理职责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必然对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具有不同的要求。
世界著名的人力资源及领导力咨询公司合益咨询通过对15各国家和地区跨越不同行业的55个跨国公司的CEO的研究,建立了领导力素质模型。其研究成果显示,卓越的领导力具有12项普遍性的能力素质:广阔的视野、分析性思维、概念思维、真知灼见、政治素质、知人善任、卓越领导、影响他人、相信自己、用于进取、社会责任,发起行动。
卓越的领导力要求领导者对发展趋势和信息相当的敏感度,关注变化,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务之间的关联,预期潜在的障碍和机会;具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度,充分提炼、认识并运用企业文化,拥有识人的本领,挑选合适的人员,安排相适宜的工作,信任及支持他们的工作;能建立有效团队使团队成员的素质互相搭配和补充;使他人认可公司的使命、远景、目标和政策,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使人印象深刻,容易信服,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在情况不明数据不清的情况下相信自己的判断或直觉,坚持个人判断,并不断为自己设立富有挑战的目标;能为创造机会或避免问题而主动采取行动,包括改变市场和产品,改变生产方式,发起新的研究和重组公司。
管理与领导存在相似之处,都需要作出决策、配置资源、采取行动并实现目标。然而正如华伦.本尼斯所说: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管理者是正确做事的人。成功的管理者通常需要以下能力素质:
一是决策能力。在一定时间内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优秀、可行方案的能力,遵从领导的经验或帮助做出决定;二是分析推理能力,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能合理的将问题分拆成更小的部分,通过符合逻辑的演绎,排除不相关的资料,找出问题的根本症结;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将复杂的工作进行合理分解的能力,将组织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合理调配,通过过程的控制,促使目标的达成;四是谈判能力,能够把握公司利益底线,快速总结、归纳谈判方所表述的主要内容,准确得体地表达公司意图,据以力争维护公司的利益;五是计划与执行能力,能够准确评估实现工作目标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并做出资源配置的可行性方案;六是风险控制能力,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随时准备应对各种障碍和问题,建立监控和反馈机制,从整体上把握计划实施的进程。
相对领导者,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按规则按计划工作,本质是维持,能够以相对消极的、非主动化的态度对待工作,管理者更多的是控制事态的变化,而非主动促进变化。
二、成功的领导者对团队组建及组织目标实现产生积极影响
从领导和管理的工作内容及素质能力要求的不同可以看出,管理相对缺乏创造性,其本质是协调和控制,而领导则需更具睿智及创造性,富有激情,更具有感染力,其本质是引领和创造。卓越的领导者更像是一个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带领团队创造更多可能。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就对卓越的领导力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价格确定为每股68美元,其股票当天开盘价为92.7美元,较发行价大涨36.32%。由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承销商行使了超额配售选择权,从而将筹资规模扩大了15%,从而使阿里在交易中总共筹集到了250亿美元资金,创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IPO交易。
1.成功的领导者对团队组建和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阿里巴巴由马云创立,创立之初,马云通过其个人魅力及影响力,“忽悠”了18人白手起家一同创业,投资资本50万,办公场所狭小的一个小公司。企业经过15年的发展,18人中仍有16位依然在为阿里巴巴服务,多数为阿里巴巴集团高管。马云作为团队核心人物,其个人影响力、凝聚力及团地建设能力可见一斑。
马云个人十分喜爱武侠小说,他将个人喜好融入企业文化中,进入阿里的人都要给自己起一个武侠正面人物作为自己的的“花名”,员工之间都与花名相称。不止名字是武侠文化,地名也是武侠文化,很多会议室就采用的武侠中的地名,如光明顶、黑木崖等。对员工的激励,也不仅是常规的薪酬、职位等,通过江湖侠士的“赌约”,把业绩,让客户当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马云让销售冠军跳西湖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马云首先知人善任,使团队成员的素质互相搭配和补充,建立有效团队,且具有卓越领导力,使他人认可公司的使命、远景、目标和政策,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运用复杂的策略去提高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使团队始终具有热情和或活力。其次,成功领导者的具有概念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归纳,充分提炼、认识并运用企业文化,阿里武侠文化中,宣扬了阿里平等而浪漫的气氛,武侠文化江湖侠士重信义、讲诚信,符合阿里巴巴讲求的诚信,侠客都是某些方面的高手,无论运营上还是产品技术上,阿里希望员工往顶尖方面发展,身怀绝技,这时阿里的团队始终保持者高超的技术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2.成功的领导者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作用
马云以领导者卓越的眼光,抓住了电商发展的良好契机,以宽阔的视野和心态培育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物圈,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以“拥抱变化”指引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平稳期创造变化将一淘、天猫、淘宝独立经营,践行“大阿里”战略,推出余额宝,引发互联网金融评论,推行菜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通过文化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引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变革。
企业的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马云深谙新闻炒作之道,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炒作中不断提升,成立之初,马云通过事件营销――西湖论剑,广发英雄帖,借金庸之势邀请了包括张朝阳在内的IT界的翘楚,力邀美国前任总统、极力推广互联网经济的比尔・克林顿,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马云当选年度经济人物,阿里与雅虎的联姻事宜,互联网的“戴尔邮件门”事件等等,借势、造势、因势,阿里巴巴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创造了相当突出的外部环境。
阿里的成功是成功的领导者引导变革的成功,成功领导者对待变化的态度,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一成不变的发展路径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每一个变化都是对企业现状的否定,但是却带来新的机遇,卓越的领导者能敏锐的发现这些变化,推断那些变化会对企业产生影响,企业又可以依靠那些变化进行变革。同时要有效的管理、控制变化,对有利的变化迅速加以利用,对不利的变化,及时应对积极调整。在缺乏变化的情况下,要创造变化,发挥想象力,创造发展契机。
一是全球化。到2007年以前,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和新自由主义的胜利,自由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银行国际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论资产规模、业务范围,还是全球化的程度)。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跨国银行遭受巨大损失,全球受挫。同时改革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呼声高涨,跨国银行经营模式及行为将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银行国际化趋势却不可逆转。
二是大变局。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下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开始崛起,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重心开始出现由西到东、由北到南的大变局趋势。
2010年,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88.6%降至30%,金砖四国的贡献率由-0.6%上升至60%。
回顾历史,这次大变局可以说是第四次大变局。清末,西方崛起,主导东方世界的格局被打破。时有重臣李鸿章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是第一次;第二次大变局是“二战”以后,美国崛起,东西方冷战,;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国独霸,自由资本主义席卷全球。时有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宣称“历史的终结”;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衰落,东方开始崛起。立足中国视角,可谓世界经济正处于又一个“二百年大变局”的转折时代。
从中国来看,自2001年入世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加快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资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立,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客户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同业竞争国际化和监管要求国际化,推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开始进入向国际化崛起的时代。
但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仍然有限,银行国际化人才、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足,国际形势动荡多变,银行国际化仍面临较大挑战,如何看待国际化、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实施国际化、确保国际化成功等问题。这些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时代的呼唤和银行发展的现实要求。
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银行国际化由来已久。自19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先后爆发了三次全球化浪潮,分别是19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其中领导者分别是英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日本银行、西班牙银行,各领数十年,许多银行崛起为全球性大银行。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社会网络化、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已成为常态。各国银行国际化异彩纷呈,潮起潮落,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有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值得分析、思考和借鉴。
从理论上看,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开展业务,与当地银行竞争,要实现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要具备当地银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竞争优势。
其中,国际化收益包括扩大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分散风险,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竞争力和收益等;国际化成本包括投资成本、跨国管理协调成本及各种经营风险。
有关理论分析内容庞杂,中国古代哲学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观念来源于《易经》,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揭示了一个研究对象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环境三个不同的侧面和影响因素,可以借鉴运用于银行国际化崛起分析。
其中,所谓天时是指银行国际化的时机、政治经济基础和氛围,对银行国际化扩张是否有利。具体包括:东道国外资政策放宽,为外资银行提供发展机遇;母国政治和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提高,经济全球化高涨,以及政府支持银行国际化,为银行国际化提供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母国货币升值,成为国际货币,银行国际业务增多,经营成本降低;母国银行业发达,资本市场活跃,使银行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融资优势。
所谓地利是指银行对东道国市场较为熟悉,东道国拥有区位优势,经营环境有利,业务机会和增长潜力较大。
所谓人和是指银行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内在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经营者衍生出来的核心能力优势,是一系列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表现为战略决策能力、跨文化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同时,银行特有的资源优势,如规模经济优势、客户关系优势、技术和产品优势、资金成本优势、品牌声誉较高等,尽管与天时条件有关,但却是银行长期经营发展的结果。因而也归为人和因素。
从根本上讲,卓越的领导者、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有效的用人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国际化经验是“人和”条件的本源和最终决定因素。
国际化的历史经验
考察三次银行全球化浪潮中英国跨国银行、美国跨国银行、日本跨国银行、西欧跨国银行相继崛起衰落的故事,可见它们崛起的共同特点,即都属于发达国家银行的国际化,与经济崛起、国际影响力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关键词:企业;领导力;开发
企业领导力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什么样的领导力才是企业领导力,领导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如何,领导力与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1]。
(一)领导力的认知。领导与管理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得到离析,这是因为企业与各类组织的变革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领导与管理两种体系存在相同之处,例如,企业要做什么、建立工作人员关系网、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完成企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等,领导与管理两种体系同样存在不同之处,如,企业管理是形成连续性的秩序,规范发展环节,让企业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发展条件,达到正常运行的目的,企业领导则是引导企业变革以及面对企业变革。这一项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被探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企业变革越来越频繁,对于企业领导力的探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对领导力的认知越来越清晰[2]。
(二)个体领导力理论。就目前学术界对于领导力的探究侧重点来看,大都聚焦于企业领导者本身,是从个体角度出发而进行的探究,一些学者将企业领导力解释为企业领导者个人的能力与特性,致力于归纳出获得成功领导者共有的特性,以及成功领导者所具备的影响力。另一些观点认为企业领导力是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具有指明方向、鼓舞人心、落实发展目标等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个体领导力分化为三个方面,分别为:领导者本身、领导者的追随者、领导环境,形成了四个主体,分别为:企业领导者的特性、领导风格、领导者的追随者认知、领导者所创造的领导环境。个体领导力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形成了基本理论框架,并在这个大方向下逐渐深入,得到拓展。
(三)组织领导力理论。第一,人们对领导力理解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变化,逐渐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科技的应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难度及成本,而企业中的监管部门作用降低,跨边界管理、协调管理大量出现,并且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权发生分化,形成组织角色与责任的交叉,组织领导力变得模糊。第二,组织领导力的内容发生变化。组织领导力具有多个概念,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为企业团体的领导力,一方面为企业具有的共享领导力,另一方面为企业组织的领导力。简单来说,企业共享领导力指的是企业中多个领导层成员分摊领导任务,体现了组织趋向领导力。企业团体领导力与共享领导力处于不同层次,分别体现了企业组织取向与领导力,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效果。
一、领导力的开发理论
(一)含义。领导力的开发理论与传统领导力理论相比实现了巨大转变,由过去认为领导力属于企业领导者转化为领导力的所有者不仅局限于一类人,领导力具有可培养性[5]。这样的转变始于20世纪初,由伟人理论发展而来,逐渐由领导力特质学派移向行为学派。领导力行为学派的研究观点为:人们可以设计某些领导力培养项目,再将这些模式应用于具体个人身上,由此可见,领导力具有可培养性。领导力的开发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领导力开发与管理分别实行,这类观点认为,企业领导力与管理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其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企业领导力主要体现的是领导者预见能力的培养,以及应对未知困难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注重于企业领导者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第二,将领导力开发归纳为企业领导者能力、素质的提升。通过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能力达到担负责任、组织企业、管理团队等目标,而管理能力体现于其中。
(二)个体领导力开发。领导力开发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体现在个体领导力开发上,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一定的组织模式下才能体现个体领导力开发,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知识构建的学习者在不同学习模式下才会得到训练,不断得到发展。个体学习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个体特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等,表现了学习者从已有知识、经验中挖掘潜能,通过观察、不断尝试进而改变主体行动,或者思维上的完善,获得持久变通的能力。具有多样性的个体发展经历表现为个体逐渐获得评价、应对困难、持续发展中某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发展能力。个体领导力开发实质上是个体领导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发展中总结经验,形成清晰、明确的指南。
(三)组织领导力开发。领导力开发理论的探究与相关实践自20世纪初以来得到不断强化,更加注重于领导力面向整体,从而提高整体组织应对危机、转化危机、提升集体胜任力等能力,并不是仅局限于领导者个人领导能力的提高。企业领导力开发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大致可以归类为三种。第一,关于领导者的个体能力发展,也就是单个领导者领导力开发,通过领导力开发使领导者了解领导力的基本概念,应用技能、相关知识等;第二,关于企业理念的融合,也就是促使企业中各个管理部门、各个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趋向一致,融合企业理念,同化企业理念、全体人员的基本价值观以及明确企业的发展任务;第三,促进具有重要变革战略的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就目前企业组织领导力开发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企业正在向着后两个类型发展,其发展态势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理念融合加快,企业的变革步伐加快。另外,领导力开发的相关项目逐渐向对话、相同理念、相同承诺发展,保证了企业进行变革,而且还向着共同的财务目标发展,为企业自身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绩效理论
(一)绩效含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绩效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理论研究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内容。企业绩效作为判断企业发展好坏的重要准绳,同时也是判断企业内部各项活动、各项管理活动、各项措施实施绩效的标准,企业绩效成为建立在组织绩效以及绩效测量基础之上的管理理念。有关于组织理念的各种研究成果中,可以分为三种测量思路,分析了组织绩效的含义。第一,目标思路,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以此来判断组织绩效的效果,并完成目标。这一理论所传达的理念为:企业是一个实体,具有理性并且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集,其次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企业绩效评价,提高目标的完成效率与质量;第二,企业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评价观念。企业四周存在着众多与其利益相关的群体,例如,企业的股东、董事会、产品供应商、产品销售群体、顾客、企业工作人员等。这些人聚集在企业是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具有不同的诉求,建立在企业之上的需要、期盼各有差异,因此,这些人会用不同的标准去判断、评价企业的发展绩效。与企业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评价以及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程度成为反映企业绩效的一面镜子,并且成为开展企业其他绩效评价的基础。第三,统筹思路。这种企业绩效思路将企业组织绩效解释为多维思路,将其视为具有多个对应面而且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系统思路的统筹。企业组织绩效好坏的判定标准首先是企业组织对内部处于运行状态下各子系统所有问题处理的好坏程度,其次是企业组织对外部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适应程度,最后为企业组织对外部发展问题的处理程度。换句话说,企业衡量组织绩效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为企业的业务指标以及经济效益指标。
(二)绩效的影响内容。企业领导力会影响绩效内容,反过来,企业组织绩效会影响企业领导力,这成为企业领导力有效性的重点考察内容。考察企业的绩效方式有很多,但应该从综合层面、系统的视角实施考察,一方面注重当期考察,一方面注重长期考察,另外注重财务指标考察以及与财务无关的指标考察。企业绩效影响的范围很广,其形成因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本,人才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行为,而人才行为是企业绩效高低的直接影响内容。另外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还可以包括:企业运行流程、实行的制度、形成的企业文化等。由此可见企业绩效不仅影响着企业发展效率,还影响着企业文化、企业建制等。
三、组织学习理论
组织领导理论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虽然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但这已经不再是企业占据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而实现快速学习,快速应用,结合实际发展要求,适应环境变化而提出的企业更新要求成为企业获得持久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是否能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在学习上占领领导地位成为企业是否能够在发展中获得先机、赢得挑战的重要内容。例如,有学者认为具有学习能力便成为企业面对外部挑战,应对企业变革以及维护企业发展优势的要素,企业应该围绕组织学习能力建立相关的业务活动,进而补充、完善企业的组织知识,优化企业发展流程,健全体系制度。
四、领导力开发和绩效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所拥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领导力开发与绩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绩效之间的联系同样非常密切,在这两种关系群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之间的联系,而在这其中就包含着领导力开发。从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可以看出领导力开发和绩效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众多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正式领导职位的领导者担负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领导力以及应用的领导技能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质量。基于此,我们可以发展领导力开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纵观学术界中关于企业领导力开发和绩效关系的研究,其研究相对来说较少,但是从与之相关的研究中可以挖掘出大量支持这一观点的内容,证明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另外,还有少量学术研究分别探究了企业领导力、领导者的行为、绩效等内容,涉及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同样证明了企业领导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例如,有学者指出,企业领导力开发与绩效的关系属于实证分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企业发展的不足。
结束语:综上所述,企业领导力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国内各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重视领导力开发,将其视为自身重要的使命,引领企业变革,应对风险,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占据先机。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转化危机,引领变革,形成一支工作能力强的队伍,以超凡的领导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日渐开放,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逐渐朝着“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以综合效益为中心,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文作者客观阐述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能力 提升 策略 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在日常运营中,为了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企业优化调整各类业务的一系列管理与运营活动,比如,生产、营业、财务。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适宜的运作模式,优化完善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多角度、多层次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对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基础,运用发展的眼光,统筹规划,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优化完善“公平、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渐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做好铺垫。同时,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可以避免企业价值被模仿、复制,而这关乎企业竞争的成败,经营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要素,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组织弹性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日常运营中,随着各项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必定会减少,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至关重要,可以改善其盈利情况。企业必须多角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顺利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同时,在生存发展道路上,良好的组织是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旦内部组织框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将不断下降,无法根据社会市场环境变化调整相关的策略,阻碍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改善组织弹性,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理念的创新直观重要,是有效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关键性内容。企业领导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经营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要多角度、多层次适时引入最新管理理念、管理观点,比如,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企业要借助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确保一系列生产与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制定的经济管理方针以及目标顺利实现,拥有科学的管理与全局观念,促使自身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运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管控企业内外环境,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埋下伏笔。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在运营管理中,企业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优化完善已有的经营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有效管理、约束、限制乃至引导与疏导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确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现象,有效防止“权、责、利”混淆,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借助合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逐渐提高自身的整体执行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有效解决已有组织模式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融合,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具实践操作性、管理效力。企业还要以经营管理制度为中基点,制定合理化的奖罚制度,全面推行经营管理制度,促使内部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经营管理中,认同企业文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注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加强信息化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动态变化。一直以来,我国都特别重视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应用,但这不等同于机械、复制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客观需求,借助最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创新已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益,要注重信息化建设,随时掌握产品各方面最新信息,比如,生产、制造,降低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避免内部资金链断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要优化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使其具有“扁平化、无边界、虚拟化”的特点,促使各职能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有效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顺利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赢利的重要保障,关乎企业市场经营成果。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注重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逐渐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确保各项生产与经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以此,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成燕云,杨高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主流传统道德的儒家思想倡导诚信是出于其个人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言的。对于商业中的诚信问题,由于儒家一直所持的“君子耻于言利”的传统,一直是作为一种对商人的外在要求而出现的。由于掌握我国古代社会“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和一般百姓,对商人和商业都持一种微妙复杂的态度,传统文化中对于坚持诚信原则对商业成功的促进作用,或者诚信缺失对商业成功的阻碍,则几无涉猎。所以我国历史上尽管也不时出现发达的工商业,但并没有形成发达的商业文明和商业伦理。
现代市场经济交易中,由于买卖双方在时间和空间的分隔,其运行必须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诚信基础,必然造成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上升,交易就难以顺利完成,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缩小,交易规模萎缩,市场的效率也将受到影响,进而延缓制度变迁,破坏社会的公平和效率。
目前,对诚信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大多数研究往往集中于从整个宏观社会环境的角度研究诚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从宏观角度研究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等;而对于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最重要的一环――企业,也往往只是将诚信作为一种外生的要求施加于其上,未能揭示企业自觉坚持诚心原则将对其商业成功的影响,因而难以改变企业将自身不诚信归结于社会大环境的看法。韩国丽结合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构造了一个关于诚心的体系(表一)。其实,这一体系同样可以用于分析一般的企业。
本文认为,诚信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改善同各类利益相关者关系,可以从多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对企业的商业成功产生积极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诚信更加重要。
一、诚信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就等于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即满足程度) 扣除消费者为获得该产品所支付的成本。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拥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起到决定和影响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
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对外部的适应和调整,按照其内在性和外在表现形式,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核心竞争力和前台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营销等方面;而前台竞争力主要由产品(或服务)本身决定,包括其质量、价格和服务等。对于企业的消费者而言,一般感受到的是企业的外在的前台竞争力,但其后支持前台竞争力并使企业区别和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往往是其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要素中,企业文化、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起到了决定作用。
1、诚信有利于形成良性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企业和个人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的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凝聚、激励、协调、约束作用。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发挥作用:(1)、影响企业领导者的战略取向,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而影响绩效;(2)、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从而影响整体运作效率水平;(3)、通过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来影响企业价值链的各关联方乃至政府、社区和其竞争者,从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企业坚持诚信经营,这些“软因素”才可以在组织内形成一种类似“磁场”的效应,通过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向整个组织传播,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以之促使员工聚集在相同的理念和发展目标之下,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诚信有利于企业改善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改善经营环境。今天,企业不仅仅是所有者的企业,其发展不仅有赖于自身的努力,也越来越受到其他各类主体的影响。企业的行为不仅受到员工、经销商、消费者等的关注和评价,也越来越多的受到金融机构、供应商、社区、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关注,这些组织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诚信不仅仅影响消费者、供应商等直接利益相关主体,也受到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影响,这些构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如果企业诚信原则不是深深地嵌入企业文化中,并成为一个组成部分,是难以长久全面维持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重要的一类主体单位,其发展程度决定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程度。企业并不只是市场环境的承受者,更是整体环境最重要的创造者。如果企业经营者违背诚信原则,靠一时的投机取巧骗取暂时的成功,将首先损害组织成员的整体价值认同,造成组织内部上行下效,同时,其危害将在整个环境中扩散,使得企业的发展难以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从而最终步入衰败。
二、企业领导者的诚信决定企业诚信
马克斯.韦伯认为,尽管由新教伦理创造的资本主义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经济人”,但经济人的成长仍然需要道德的支持。他强调对财富的追求,应该通过自身能力和主动性去合乎理性和合法地进行,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道德伦理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企业领导者处于企业的业务运作的核心,其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可以对整个组织起到示范作用,领导者保持诚信原则,可以在组织中形成以诚信为主流的企业文化认同。这是因为:1、领导者在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的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本身就体现着企业文化;2、领导者在形成企业的特有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鼓舞士气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而领导者的经营风范、管理风格和对士气的激励方式是领导者本身价值观的流露;3、领导者将利用其在企业中的权力(基于职位)和权威(基于个人威望和品质)对他厌恶的价值观予以摒弃和压抑,直至企业的理念最大程度地与他的价值观相吻合。经过上述互动过程,最终确定下来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体系就构成企业文化的主体。
在当今传媒发达的情况下,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不仅为组织成员所尊敬,在组织的发展中打下自己的烙印,还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崇拜对象,成为另一类的明星人物,如国外的杰克.韦尔奇、松下幸之助和国内的张瑞敏等。
反之,如果企业领导者违背诚信原则,靠一时的投机取巧骗取暂时的成功的话,将首先损害组织成员的整体价值认同,并造成组织内部上行下效,还会促使部分难以认同这种理念的员工的离职,从而增加人员的流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成本。
三、诚信社会必将促进企业的诚信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对经济社会的危害已毋庸讳言,造成这种诚信危机的根源主要有:市场有序竞争的环境框架尚未完全确立,法制不健全;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衰落,社会价值观缺失;政府的非诚信和不依法行政行为加剧了“诚信危机”。
因此,只有政府大力促进建设诚信社会,使诚信的企业在诚信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避免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的不利结果。
在诚信社会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以下应有的作用:
1、明确产权,严格依法保护产权和市场秩序,严格约束和严惩不诚信行为。可喜的是,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内容已经被写入宪法,将进一步提升对产权的保护,减少侵犯产权的行为。
2、规范政府行为,自觉依法行政,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度,使政府成为诚信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3、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和媒体对市场交易主体诚信资料的收集、传播和监督,弘扬诚信风气。只有在全社会出现对非诚信行为的紧密监督,才有利于促进社会加速淘汰不诚信的企业,避免出现企业中的“逆淘汰”现象,提高企业非诚信行为的风险,降低非诚信经营侥幸成功的概率,促使更多的企业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