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英语;现状;前景
引言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加,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通用的语言,其作用也越发重要。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尤其受欢迎的是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些年,我国医学事业迅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的目标就是培养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医学英语教学起步较晚,再加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医学英语教材有限;师资队伍不强;医学英语教学水平不高;医学英语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将对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医学英语教学将来的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2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了解,很多毕业于国内医学院校的医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英语书刊文摘的水平,但是用英语撰写医学论文和文摘的能力较差,用英语进行沟通交际的能力也普遍较低。在目前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学习以及互访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医生在出国前需要进行专业的英语培训。另外,很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普遍感觉自己英语水平不能满足专业和工作的需要。在此,有必要了解一下目前国内的医学英语教学。
2.1医学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存在定位偏差
目前,在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的总课程在医学英语专业的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需要,同时也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医学英语专业为学生未来就业的定位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也存在着巨大偏差。若按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定位,医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医学英语教育、医学翻译、医学杂志编辑等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但就笔者调查来看,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部分都与其所学专业脱钩,而社会对此专业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也不高。
2.2医学英语教材缺乏统一的规范且缺乏实用性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各类医学英语书籍的数量不多,内容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所选文章很多是从一些国外原版教材修改或截取的,缺乏实用性,且大部分文章比较突出专业内容,生词太多,句子结构复杂且冗长,对于英语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的医学院校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对课文望而生畏,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2.3医学英语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在医学院校,大部分医学英语课程都是由大学英语的教师或曾经是大学英语教师转而去教医学英语的老师来承担的。这些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医学基础知识,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学教材中的一些医学内容,通过自己钻研医学知识然后再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在教学中难免会存在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老师们也不能像教授大学英语那样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毕竟,医学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医学英语课程属于特殊用途英语,具有其特有的词汇及结构,这门课程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所以让没有医学背景知识的英语教师来上课,教学效果也难尽如人意。虽然有的医学英语课程是由医学专业的教师教授的,这些教师有着扎实的医学功底,但他们的口语水平和语言及文化方面的知识却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方面很难做到游刃有余,因而也会影响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3医学英语教学前景的探讨
纵观目前国内的情况,我国医学事业正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要推动我国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医学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具备能够阅读一定水平的医学英文文献,听懂医学方面的学术报告,能够用英语进行医学方面的基本交流和讨论,在临床上能书写英文病例,并能撰写英文的医学论文等能力,就要求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因此,医学院校在医学英语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
3.1强调医学英语的重要性,重视医学英语的教学
现在,很多医学院校对于医学英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来说,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行政人员应充分重视医学英语教学,学校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不管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还是师资的配备方面,都应加强对医学英语的投入,并让大家都相信,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也是获取、交流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另外,由于医学英语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考试进行考核,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对这门课也不太重视,抱着一种只要考试及格的心态,学生们的学习非常缺乏主动性,所以,如果医学英语也能设一个专业英语考试,必将引起医学院校及其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3.2选编合适的医学英语教材,开设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医学英语课程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因此,选择一套高质量的医学英语教材对于医学英语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近些年,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与日俱增,因而,医学英语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医学专业英语的词汇和基本知识,还应引导学生们了解医学发展的前景。所以,医学英语的教材必须融知识和实用性于一体,在内容上要更多地体现医学英语的特色。
另外,医学英语课程也应形式多样,如开设医学文献阅读、医学翻译、医学英语视听、医学英语口语等内容丰富的医学英语课程。总之,在医学英语的教学中,还应多借助多媒体技术,增加信息量输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3培养优秀的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发展医学英语教学需要一支既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又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因此,应该在教师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即医学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合作教学。这样,英语教师在医学英语的视听、医学口语等方面为学生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而医学专业课老师则可以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引导。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让医学专业的教师和英语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双方在医学知识和英语能力上都能得到更好的提高,而学校也应为双方教师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另外,各高等医学院校也应该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外语教师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医学专业知识。
4总结
总之,医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它的发展首先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充分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在教学上鼓励并支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的模式,同时,在基本建设上,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医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桦,李爱华.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02(3):187-188.
[2]赵庆红.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6):64-65.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医学英语 基础英语 衔接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与EGP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有四个典型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它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使其达到在某一学科或行业内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项工作。因此,国内外外语界对ESP教学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关注。
二、医学院校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教育界已经普遍达成了一个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由基础英语教育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向转变。我国英语专家章振邦教授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3]程雨民教授也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4]”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钱三强亦指出:“学习了基础英语之后,便要立即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专长,转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和阅读上来[5]。”
(二)英语学习的现实要求。英语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教学应具备更多的专业性。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语言到使用语言的转换,培养外语和专业两者皆通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随着医学教育、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医学院校越来越注重提高医学生获取最新医学资讯和与外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因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院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院校,在全球化进程中,医护人员对外交流、对专业领域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借鉴,没有专业英语知识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能够查阅英文文献,听懂英语学术报告,在临床上能书写英文病历,撰写英文医学论文等,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
三、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状况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提出了“专业英语”的名称,并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专业英语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问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课时的分配及考试内容的比例等,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英语教育贯穿始终,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只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即使学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其英语教学仍按部就班地采用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加之医学专业课程任务重,进而导致医学生出现厌学情况,专业英语教学难以保质保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众多英语基础扎实但缺乏实际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学生。他们能够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能够查阅一般英文资料,但查阅英文医学专业文献和用英语撰写医学论文及文摘的能力较差,在临床上无法书写英文病历,无法用英语进行主业讨论交流。
四、医学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医学专门英语的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英语获取并交流专业知识与信息的实际能力[6]。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又存在显著区别。医学专业英语有自己的词汇特点、句法结构、篇章框架,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特有的概念和理论。以词汇而论,医学专业都有自己大量的专门用语和专门词汇,即使是所借的共核词汇也有自己严格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意义。在医学院校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之有效衔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在课时结构的处理上,必须把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作为完整的大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安排课时,杜绝随意现象。通常情况下医学英语仅以选修课形式在高年级开设,课时大多为36学时或54学时,绝大多数采取大班上课。开课时间较晚,课时不足,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有必要在基础英语阶段,即大学一、二年级,适量引入专门用途医学英语教学,让学生更早接触专业英语。
(二)在课程设置上要难易结合、突出专业。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尽快让他们进入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扩大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突出“学以致用”。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应该运用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体现并加强其实用性。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应当主要包括英文病历书写,英文医学论文摘要和英语医学应用文写作,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医患、医护对话等。
(三)专业英语教材的选用要得当。选编适当的医学英语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Krashen,1985)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i+1)的信息输入量,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可以激活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7]。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选编教材之前,一定要作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目前语言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需求。选材上,其内容专业性不宜太强,但语言上要有代表性,尤其要有医学专业方面的常用词汇和一般医学科技文章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应该密切合作。专业教师负责选取合适的原版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给英语教师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简化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医学英语学习可以分为:①医学词汇语学习(医学词汇的词根、词缀、构词法),②医学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包括问诊、医生与病人的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等),③医学英语阅读,④医学英语书写训练。例如,开展英语查房、英语汇报病史、英语病历讨论等模拟情景操作练习;引用原文版的病例分析、医学应用写作等文章作为临摹本,分析医学英语文章特定的术语和语法特点并组织学生进行临摹写作[8]。
课后练习的编写不仅仅有专业知识的问答题,更重要的是突出英汉翻译和摘要写作等语言练习题。
(四)要健全和规范专业英语的考核手段。作为英语教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专业英语的考核应单独设置试卷,其考核的内容必须以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注重英语语言技能的应用性和情境性;注重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注重运用英语解决与所学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
考核与评价形式应该多元化,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平时通过课堂表现,如实际操作、情景表演等和课后作业对学生学习作出动态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期末采用综合考试对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应用能力作出终结性的评价[9]。
五、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在当前过渡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只有实现了英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的完美衔接,才能使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加深和增强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飞跃,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and 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冯志杰.汉英科技翻译指要[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2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4]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12.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6]白浞,熊荣敏,李玉连.医学英语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8-49.
[7]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440-446.
[8]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1-33.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71-02
一、教学对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对象为2008级(38人)和2009(49人)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其中2008级学生的一半理论课时实行双语教学,在总结评估教学效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9级所有理论课内容采用双语教学。2007级(49人)和2010级(46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双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对照。
二、双语教学实施过程
1.授课时间。2012年秋季学期,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学期期末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提出改进;2013年秋季学期,对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运用修正后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
2.授课内容。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等章节内容。2009级双语教学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全部理论课,在2008级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污染与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章节内容。
3.授课形式。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课件全部采用英文,讲授英文占到80%。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75%以上的学生反映课件及讲授英语所占比例过高。吸取2008级双语教学的经验,对2009级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开课前英语摸底:全班49人,通过六级的占21.2%,通过四级的占42.4%,没通过等级考试的占36.4%,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少。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按内容的难易进行设置。由于开课时间是大五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尤其对营养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营养部分课件大多以英文为主,部分内容浅显易懂章节的课件全部采用英文,讲授中英文各占50%。食品卫生部分,对预防专业的学生而言,内容相对陌生、深奥,授课过程中课件及讲授以中文为主,在学习理解词汇的基础上,用英总结,并用英语完成课后作业。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表达和叙述专业知识的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
1.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各年级期末考试均采用中文题目,难度相似,将开展双语教学学生的期末成绩(2008级和2009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期末成绩(2007级和2010级)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经统计检验,各年级间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为检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学生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60.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39.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27.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57.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仍有60.6%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对双语课程整体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93.7%的学生认为是满意的。可见,学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而绝大多数学生对本次开展的双语课程也基本满意,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部分章节内容的英语比例过高,导致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日后双语教学仍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能娴熟地用英语进行表达,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具有硕博学位,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英语能力并不全面: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双语教学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也是一样,尽管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经历,英语基础好,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对承担双语教学而言比较欠缺,需要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英语基础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学习外语多年,大部分学生也通过四、六级考试,掌握相当的词汇量,但听说能力较差。本次对2009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学生的英语摸底调查也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36.4%的学生没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接受双语教学及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化的双语教材。缺乏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规范教材,是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国内教材有较大的差异,缺乏针对性,单独使用全英文教材会影响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各高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择适宜的双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好的双语师资,就无从谈起好的双语教学质量。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教学团队已经承担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表达方面较低,这会影响双语教学质量,需要加强。
2.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营造适宜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应对医学专业词汇的构词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适应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若发现学生听不懂,应及时重复或用中文重新讲解。此外,在课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反馈意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性与专长,以及根据他们的外语水平、学习兴趣和需求制订双语教学方案。学校应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开设针对本专业的专业“外语角”,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通过网络、校园广播、报刊、传单等宣传双语教学、开办外语栏目,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用外语来表达、讨论专业知识的语言氛围。
3.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如果国外有现成的在教学内容、适用性与规范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英文原版教材,这是高校双语教材的首选。但大多数的情况是,引进的原版教材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专业目标,就需要我们根据国家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加工处理,编写配套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如果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教育部门应组织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相关专业教师,在消化吸收国外教材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建设能满足中国高校需求的双语教材,或者根据师生的需要,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教材。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教育论丛,2011,(2):173-174.
[2]易聪.妇幼营养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2):186-187.
[3]曹清明,钟海雁,李安平,等.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文汇,2012,(12):62-63.
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为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口腔医学专业实用型人才,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对临床医学课程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很多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从事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与预防工作,只需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缺乏重视,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这将对学生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工作非常不利,为此,克服学生的轻视思想,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临床医学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兼顾局部和全身,是非常重要的。
1.1 临床医学与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关系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学好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一样,能造成局部软硬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会引起局部及全身反应,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不仅要掌握拔牙技术,更应了解各种全身疾病可能产生的影响、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处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牙拔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拔牙后出血,除局部因素外,还常有可能是出血性疾病所引起,这就要求我们的医师具有相关内科学知识。
口腔颌面部损伤发病率较高,同时容易伴发其他部位的损伤,并且有危及生命的可能,例如颌骨骨折伤员容易并发颅脑损伤,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这就需要医师有相关临床医学知识,根据疾病特征迅速做出正确判断,首先抢救病患的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颌面部处置,若对相应临床疾病缺乏认识与判断,未分清轻重缓急,将治疗的先后步骤弄错,贻误治疗时间,则易酿成大错,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学好口腔颌面外科学更是要求必须掌握一般外科基础:外科基本操作、水与电解质平衡、麻醉知识等。
因此,要想学好口腔颌面外科学,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除了必须掌握的口腔颌面外科学知识,还要学好临床医学中的普通外科学,麻醉学,内科学等等。
1.2 临床医学与口腔内科学的关系
口腔内科学也是口腔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口腔内科学与临床医学中的很多重要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龋病是口腔内科学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龋病及其病灶可能会引起身体其他病变——心内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口腔医学另一个患病率较高的疾病是牙周病,牙周病的病因复杂,近来有学者研究发现有些牙周组织疾病是全身疾病的表征或受全身健康的影响,例如有人提出将牙周炎列为糖尿病的第六并发症,因此,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牙周病学,就需要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和掌握。
另外,许多口腔黏膜病是全身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征,如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克罗恩病,这些疾病的早期损害就体现在口腔内,患者首先到口腔科就诊。这就要求口腔医师特别警惕,做好鉴别诊断,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除了加强局部处置,还需要重视全身的综合治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hiv感染者在发展为艾滋病前并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多数在早期很有可能出现口腔病损,所以艾滋病的防治是口腔医生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他们具备相关知识,以便对疾病进行控制,提高治疗效果。
2 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灵活掌握
2.1 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丰富,但对于口腔专业的学生不必一一掌握,应该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重点课程,重点课程中又有重点讲述内容,例如外科学中重点讲授外科基本操作、水与电解质平衡、休克、创伤、肿瘤、颅脑损伤、麻醉知识等。内科学中重点讲授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结缔组织病与免疫缺陷疾病等。总之,本着重点讲授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临床疾病的原则进行口腔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教学。
2.2 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指导思想,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配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糖尿病、艾滋病等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时,应用多媒体,在重点讲述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点时不忘突出口腔特征,使学生对该疾病产生浓厚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为日后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
3 加强相关教研室间的交流合作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不断学习,扩充知识储备。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各教研室间应加强合作,定期开展研讨活动,进行业务学习,也可有针对性的听课,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更全面的了解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哪些知识,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