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研究

前言

在当前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帮助单位内部的良好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的保证内部经济资源的安全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在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控制度建设与风险防范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了单位内部的科学发展。因此,事业单位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防范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能够有效帮助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安全系数的提升,能够有效帮助事业单位提升内部发展的动力,从而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以及重视,全面促进自身的有效发展。首先,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的帮助内部开展经济活动实际减少风险,并且导致了实际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也能够在实际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有制可依,从而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的责任划分,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完善。其次,现阶段在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防范能够更好的推进事业单位内部的整体建设。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防范能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的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员工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凝聚力,在整体上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建设。因此,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建立内控制度以及进行风险的有效防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够在整体上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实际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对于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的建以及风险的防范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事业单位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够在实际的制度建立以及风险防范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有效的改革。现阶段在事业单位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系统的流程,也就导致了现阶段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因此,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对自身存在的现状进行有效的了解,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的有效防范。

三、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防范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事业单位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开展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的有效防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1.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的有效防范

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要充分的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自身内部建设的积极意义,以及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有效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的降低,并且能够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更好的运营。

2.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控制度,建立监督制度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建议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制度,以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的运营,并且能够有效的责任到人,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事业单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并且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经济信息的正确,通过监督的方式促进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

3.事业单位要有效加强内部控制,做好经济预算

在事业单位实际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内部的控制,并且合理的做好经济预算,从而在整体上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制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开展对于经济活动的风险预测,在整体上有效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的有效防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帮助事业单位的发展,促进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风险的降低,并且能够在整体上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结构的优化,以及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整体上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在实际开展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风险的防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其自身的作用的发挥。因此,事业单位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开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体系的建立,有效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幸瑶函.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内控制度建设及风险有效防范[J].经贸实践,2016(15).

[2]郭晓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J].商业经济,2015(6):132-133.

[3]许莉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体制的建设和风险防范[J].会计师,2014(11X):54-55.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控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63-02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做出了明确规范,该规范在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2月21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1月25日,财政部又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明确相关内设机构、管理层级及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要求,有序开展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核、报送、分析使用等工作。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内控制度建设问题。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概述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管理涉及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以及资金管理,为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保证,因此,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在整个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以及监督等构成要素。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而言,控制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班子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单位文化、对员工特别是财务管理领域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以及人力资源政策等;风险评估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对由于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业务活动所造成的各种风险的态度及应对措施(包括经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种风险);信息系统与沟通要素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与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活动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以及单位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情况,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控制活动要素主要包括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交易授权、业绩评价、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以及实物控制等;监督要素包括管理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事业单位需要重点监控的经济活动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领导、健全内部控制组织、完善决策程序、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内部核算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事业单位通过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实现事业单位良好的内部治理以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内控意识淡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单位整体氛围上缺乏内控理念的情况,相关人员也缺乏对内控制度的现实意义、重要性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内控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这种思想也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之中,致使领导干部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对财务部门进行简单的监督,忽视了对所有工作的内容、流程的内控,同时一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内部控制可以被部门预算所替代,会计人员仅仅只是要求对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负责,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真正达到其期望的工作效果,严重时还会给单位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责任人,发挥着制约、监督、治理财务会计工作的作用。但他们往往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本单位的财务部门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再加之我国一些事业单位未能有效地形成一套符合本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要的内控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内控的相关制度、规章还未及时建立与完善,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与内控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第3篇

总理提出:“全面落实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决策失误而无人负责的状况”。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作为政府投资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政府投资资金有效、正常、合规使用的最有效的监督方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笔者以为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实务工作可以分五步进行。第一步:从项目立项的合理、合规、合法性入手,审计发改委、国土等部门,检查建设单位建设方案、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土地使用资料以及相关的调查、审批资料。第二步:抓项目管理制度,审计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制度,整个项目是否建立了一套严格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工程管理和项目资金管理,执行情况如何,审计项目运作程序的合规性和公开透明度,是否实行了公开的招、投标,防止建筑腐败。在投资决策形成的各个环节上是否建立长期的决策责任制,是否使参与投资决策的每个主体都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避免和决策失误造成建设资金损失浪费。第三步: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财政资金的流向为主线开展审计。首先,审计财政部门拨付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证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其次,审计项目建设单位财务会计资料,是否设置了专账,开设了专户,建设单位是否按合同条款支付工程进度款,项目资金是否全部用于项目工程建设,有无挪有用项目资金的情况。建设单位是否有肢解发包工程现象。再次,延伸施工单位及材料采购、供应部门进行审计调查,查明施工单位及材料采购、供应部门是否按规定签订了购销合同,是否按规定提交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材料的质量、价格是否符合要求。第四步:项目的决算。审计项目工程预算、决算及其相关资料,按照施工图纸和实际验收的工程量进行核对,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准确,增加的工程量是否有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定额的套用是否合理、准确;工程结算书中的取费标准是否与施工合同规定的一致、是否与施工单位资质级别相符:材料的价格、用量是否合理。有无随意改变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概算外投资,隐蔽工程是否真实,有无弄虚作假、虚列建设成本问题。第五步:评估效益。对建设项目建成后运营期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检查、分析、评估,重点对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分析、核实、评估,促进提高管理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子以客观评价。实现从政府投资审计到投资效益审计的转变,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南昌县审计局)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监管体系;质量管理

引言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其建设数量、规模和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相应施工技术和质量也得到快速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是整个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管理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和其建筑功能作用的正常发挥[1]。国家水利部、地方水利厅(局)以及建设管理单位,均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建设质量管理尤为重视,已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特性颁布《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50430-20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等相关质量管理技术标准,规范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现场的质量管理,为工程项目现场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文件。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自身建设环境、建设周期、投资成本等特殊性,加上外界环境影响因素及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制度和操作标准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监督作用,给工程建设埋下质量隐患。因此,切实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单位现场质量管理与监控,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提高建设单位项目运营整体效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研究意义。

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质量管理不足

1.1 缺乏系统完善建设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混乱

缺乏健全的建设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整体较混乱,导致一些与工程特性不匹配的施工企业进入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质量。“无资质挂靠低资质、低资质挂靠高资质”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市场的稳健发展。建设单位质量监管机构组建不完善,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质量监管监控意识不强等,在实际项目管理中“重建设进度、轻建设质量”“重建设成本控制、轻安全监控”等管理理念存在,严重影响项目现场建设质量管理。在“建设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和质量监管措施的落实方面,“敷衍走过场”等现象的出现,导致质量监管制度和措施的科学性、完善性、可行性等与工程建筑质量管理间存在不匹配,导致不稳定施工队伍、技术安全水平不高施工机具等进入到施工现场,给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整体埋下质量影响。

1.2 建设现场质量监管方法措施落实度不强

从大量研究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可知,建设现场质量监管方法、措施等落实不到位,是引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建设单位项目质量监管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尤其是一些监管人员自身综合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建设工程现场监管管理中不能很好运用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等作为质量监管指导依据,没有严格按照质量监管工作规范进行操作,导致施工现场一些质量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整改,给工程埋下较大质量隐患。

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质量管理要点

2.1 根据工程特性,建立完善全面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管制度

建设单位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参建各方项目管理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其应以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质量监控”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中,纵向配合接收质量监管机构和部门的质量监督和检查,横向协调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的建设组织关系,确保工程具有较高的建设质量水平。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性,重点加强参建施工企业的资质和技术水平审查,不断规范建设市场和现场质量管理体系,杜绝施工现场出现多次转包、层层分包等不利于质量管理的问题出现。建设单位应加强工程现场质量管理领导力度,根据工程特性和现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和部门,制定合理匹配的施工意见和动态质量监督检查方法和措施,确保质量管理机构和部门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项目施工建设准备阶段,建设单位应及时组织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参建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交底,确保监理和施工单位真正领会设计意图、设计方案和施工重难点,便于其结合实际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并让设计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为工程高效优质的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施工文件保证。建设单位应结合工程特性,加强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监理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质量监管人员上岗培训,并督促监理单位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企业进场的人员组织、物料储备、技术力量以及施工组织等进行全面质量检查,为工程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质量准备保证。

2.2 强化建设现场全过程质量监管

建设单位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参建各方项目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协调者,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核心。建设单位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实行全过程的事先、事中和事后动态控制。要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性,构建完善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管机制和方法措施,通过组建完善的质量监管机构,合理配备高素质质量监管人员,并认真落实各种质量监管措施,确保各种质量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建设现场质量管理全过程中,要做好各环节各分项工程的质量全面动态检查,建设单位应督促由监理单位牵头,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建管部门、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的工程质量联合检查,一旦发现任何质量隐患或问题,必须要求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待整改满足质量要求后,方能进入到下一施工工序。在质量监督管理中,对发现存在违规操作等行为时,应立即予以指出并限期要求其进行整改,并做好建设施工现场的质量复检工作,只有当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后,方能通过。通过现场质量检验、落实质量检验方法,并积极参与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隐蔽工程的验收等,采取动态质量监管体系来有效控制工程建设现场质量。

2.3 加强建设现场质量数据整理工作

建设单位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应以单元工程为基础、以工序控制为手段实现全面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质量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工程建设现场质量。应加强建设现场质量数据整理工作,现场设计变更单、签证单、会议记录等资料应及时归类整理。加强工程建设现场质量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整理、反馈和建档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资料与施工进度等保持一致,能够真实反映工程建设现状面貌,为全面建设质量管理提供全面的资料信息,便于建管部门合理制定和修正质量监管体系和方法措施,制定高效合理的质量监管策略和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质量水平。

3 结束语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复杂多样化的工程特性,加上受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实际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设单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质量管理中,要积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和方法措施,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从全方位视角加强建设全过程参建各方的项目质量管理,确保参建各方质量管理体系正常稳定运转,全面提升建设现场质量监管水平,推动工程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建设单位监管制度范文第5篇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已成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情况的调研,发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制度建设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经过不断的改革实践, 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轨道,管理规范性逐步增强,投资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原有投资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监督方式、力度等方面的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前期评估论证工作不充分。

项目建设实施中往往出现变更建设内容、增加建设投资等现象,大多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有关,项目单位在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过程中对内容的研究和论证不够,细节把握不准,导致报告深度不符合要求;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决策环节把关不严,部分项目技术方案论证不严、投资测算不合理、配套市政设计不完善,随着项目的建设实施,又发现当初设计遗漏或者考虑不周之处,边建设边增加内容,边建设边增加投资,导致超过批复的概算。

二、约束机制不健全。

其一,投资责任约束制度不完善。由于目前还没有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包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招标、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等部门和单位,也没有纳入政府投资责任约束制度中,对这些部门和单位应履行的义务、应达到的工作标准、出问题应负的责任、如何追究责任、追究谁的责任、追究的形式、处理的标准等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责任约束制度缺失不仅不利于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而且不利于项目管理效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有些项目招标编制的招标清单工程量不准确、项目特征描述不完整,导致承包人索赔,增加合同金额。有些监理单位在监理规划大纲中承诺到场监理的注册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实际上专业监理工程师在开会时或大检查时到场,大部分是监理员在现场监理,不利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控制。部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及管理水平的局限性,管理中存在漏洞,导致建设单位的监管缺位失职。三、竣工决算滞后或评价制约机制不完善。

由于目前对不及时进行竣工决算的项目缺乏制约机制,一些建设项目建成使用多年,项目竣工决算仍未完成,给建设期间成本认定、各类资产的划分带来难度,容易掩盖工程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单位只注重工程造价的竣工结算,没有及时编制项目竣决算,包括项目概预决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估的项目评价也基本上没有做过,不利于对政府投资的控制和全面考核建设成果。

四、部分工程存在承包人挂靠资质。

因为建设项目规模所限,小型建设项目占多数,部分存在挂靠资质的情况。尤其是在市招标管理中心实行合理低价中标的最近几年中,存在部分中标人是借用他人资质来投标,压低报价,在施工过程中千方百计变更、索赔,不仅增加了工程质量安全的风险,也增加了发包人的管理风险。即便是有的建设单位发现承包人挂靠,也因为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设时间的限制,和举证的难度,放弃了从新招标。挂靠工程在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等方面难以有效的控制,扰乱招标秩序,给公正的招投标带来阻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除了招投标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外,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监督乏力等行政监督问题也是出现挂靠资质问题的重要原因。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管理的对策建议要围绕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突出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有效防止项目建设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发生。一、加强政府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要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相关岗位教育,包括法律法规教育,廉政管理教育、建设工程管理基本知识教育。通过相关的岗位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建设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搞好项目建设的责任感。

2.要进一步强化项目的审核批复,加强联审联批,凡不符合规划的项目、没有充分论证的项目不准审批。

3.要建立联网的政府投资计划安排、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的信息跟踪系统。通过这些工作,将分散的基础资料、基础数据整合起来,提高政府掌握、分析、运行基础数据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投资管理水平。二、加强对政府建设项目参建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投资中介机构的选择、使用、监督、管理及责任划分作出明确规定,建立投资中介机构和专家的责任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推进参建单位的诚信体系建设,确保项目投资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