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校校本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校本教研,促青年教师扎根课堂
校级研讨总结经验定目标。每学年度结束、新学期尚未到来之前,学校就组织召开由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组长、班主任、新任教师参加的中考研讨会,在对上一届中考工作进行总结和交流的同时,对新学年、新一届中考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会议一项重要内容是上一届中考各学科新任教师进行工作汇报,之后学校领导针对新教师的汇报作验收性评价,并明确新学年青年教师的工作奋斗目标。
教研组教研有主题讲对策。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学校要求要有含“金”量,做到:有主题――用问题驱动研训:教研组至少需要以学期为单位设计专业性的研究主题,青年教师实行每月汇报制度;有目标――用展示推动改进:教研组引导每个青年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有方法――用技术突破难点:引导教研组针对听课和评课活动主动前延、后置,从集体备课到课后辅导,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全程跟踪。
备课组研讨有步骤求拓展。我校集体备课不但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而且更要青年教师做到备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求;备学生情况;备教法、学法和考法,特别是学法的指导;各备课组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个人撰写反思叙事找不足。换作学生的角色来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作比较;听学生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听同行、专家研究评价后的自我反思;在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后的自我反思;在理论学习时结合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在听家长对学生的发展意见时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校本培训,润青年教师内在涵养
岗位砌磋――开阔技能视野。学校每年有不同层次的岗位练兵活动。如有教研组长开设的示范课、骨干教师开设的展示课、年轻教师开设的比武课;有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包括片段教学、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专业知识同步测试;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学能手比赛。为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梯级与空间,我校制定了《常平中学初中教师专业梯级成长方案》,扶持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分子捷足先登。
主题沙龙――聚焦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教改,以教改促科研。我校申报立项了二十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学校文化建设”总课题为抓手,以实施“精巧教学”为青年教师技能建设突破口,实行“总课题――二级子课题――三级小课题”管理模式,要求青年教师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起点,进行小课题立项研究,真正做到了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这既是一个非常好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过程,也是课堂优化,教师观念更新,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
师徒结对――助力青年成长。学校提出了青年教师“三年合格、五年成才、十年成名”努力目标。制定了《常平中学初中部四年发展规划》及《常平中学初中部青蓝工程结对方案》,建立新教师三年成长的跟踪档案。并为每一个新教师配备一名骨干教师作导师,开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活动。责成各教研组组长协同引领、监督,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准,教务处、教科室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进修。
名师工程――促进整体进步。学校加快推进“名师工程”,每年教师节前夕,我们都组织评选学校“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优秀教师”。在学校师生大会、学校宣传栏、校园网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名师事迹,形成了“学名师、做名师”的氛围。通过名师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群体效应,大多数教师看到成长的好处和途径,促使自己自觉成长主动成长。
专家引领――提高理论素养。一方面我们聘请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专家为学校教学顾问,邀请省内外课改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的研讨交流和对话。还邀请省内、外名校名师参加教研组会,有针对性地实施校本培训。学校选派青年骨干参加省、市级高级研修班、骨干提高班等各级各类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三、研训一体,筑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构建教学范式――提升课堂实效。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经过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常中初中部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新授课教学范式为例,它的基本操作步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思探索、研究问题;反思归纳,解决问题;巩固深化,应用问题;总结拓展,升华问题;检测反馈,评价问题。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创建本学科教学模式。
构建通讯系统――延伸交流平台。由学校主要科室牵头主办了《教研通讯》、《德育建设》《常中简讯》及《鹤鸣》等刊物,搭建一个反映学校办学理念、促进教师信息交流的立体信息平台,其主旨是营造“行动研究”的氛围,搭建智慧碰撞的平台。实现了校本教研中的自我反思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反馈,这也是我校校本培训重要基地。
区域教学观摩――博采他人之长。校本研训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利用区域间教学观摩的形式开拓教师视野,主动介入穗、莞、深三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题研讨活动,多次参加省际间兄弟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
在新的学期里,我县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本年度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抓好课题研究工作,并且将二者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一、树立较强的校本研究意识
在新的一年里,要把握好校本教研的特征:校本教研必须立足课堂;校本教研必须立足学生;校本教研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研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发展广度和深度。总之,从学生出发,又回归到学生,这是校本教研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功能,提升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很好地利用教研组资源,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形成老、中、青全方位能量的互补,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具体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学校语文组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本年度中学语文活动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来开展:一是如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问题,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的问题。为了减轻负担,可将“创新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一并归入到“三维目标”的课题研究中来。
1.三月初各校教研组上报校本培训方案,执行计划和全年的学习内容安排,促进学校认真开展校本教研。
2.各校教研组要认真组织若干节研讨示范课,选好上课老师,针对教学实际确立研讨课的内容和目的,精心备课,保证公开课质量,抓好听课出勤率,加强评课活动并有详细记载,充分发挥公开课的研讨示范作用,各校教研组也应在校内各年级组织好同类研究课。
3.各校教研组要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开发校内教研资源,要及时发现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适当安排校际之间的观摩、考察、学习、交流活动,将校本教研活动推广到全县各学校。
二、围绕课题研究开展工作
我县有两所学校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有一所(自治区申报的教育部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的实验基地学校,本年度围绕课题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素养。
1.各校教研组要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将这些正确的思想理念转化为积极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2.各校教研组要鼓励并组织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教育教学素养。各校教研组要进一步组织全体语文教师深入学习一、两本教育教学论著,每位教师要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从而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二)加强课改交流研讨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继续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语文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实验教材进行专题性研讨,并引导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围绕课改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研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
3.进一步抓好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教材教法”研究活动,全面推动语文学科教研氛围,确保资源共享。
4.继续做好课改系列调研工作,从内涵上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化为语文教师们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课改形势的需要。
(三)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理论水平。
1.认真落实课题实施计划,各校教研组继续组织实验教师全面、深入地进行课题实验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指导,各实验校课题组成员要经常交流、探讨,按照课题方案要求,开展实验与研究。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及时做好成果汇总和研究备案工作,认真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
3.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教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开展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学案例、论文评选活动,各教研组每周要安排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要围绕课题组织一次大型的教研活动。
4.课题组要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要通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行为跟进”环节的反复,来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受益。收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优秀论文和案例以及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
5.“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本年度要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
学校自选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学段中的五个板块,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可以取其一进行横向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结合学情,按年级进行纵向研究。
6.组织参加四月初州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讨课活动。实验学校要有阶段计划和总结,要有作文方面的专题总结报告。“十一五”期间的实验学校将于2011年全部结题,要认真收集过程资料。
(四)抓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1.三月初学校将达标计划和活动安排上报教研室,开始校级达标活动,四月份必须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达县级标。达标计划要有步骤、有安排,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以年初申报为准。
2.组织全县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县级创新写作研讨课选拔赛暨新教材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3.征集关于“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录,截稿时间为3月20日,并将征稿中的优秀篇章编辑成册。
4.为及时掌握中考方面的信息,有效地抓好中考复习工作,参加四月份州中考研讨会。
5.四月份举办奇台县第四届“春蕾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大赛活动。
6.继续实施优质课工程。
7.认真组织期末考试、抽测的评卷、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8.组织好自治区第四届现场作文竞赛的组织工作。
9.各校编辑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集”和教师“创新写作优秀论文集”。
10.参与县教研室《奇台教研》的编辑工作。
2011年奇台县中学语文教研活动安排表
时间
活动安排
一月份
1.期末考试及评卷、质量分析。
2.制定2011年度学科工作计划。
3.召开教研工作年终总结会。
二月份
1.参加“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征文及评选活动。
2.全面展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语文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这两个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工作。跟踪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情况。
3.教研组长工作例会。上报各中学语文教研组的教研计划、达标计划以及校本培训方案、执行计划和全年的学习内容安排。(截止3月14日)
三月份
1. 初中课改经验交流,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县级“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研讨课赛活动。
2.组织参加州“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初、高中研讨课赛活动及中考、高考研讨会。(下旬)
3.准备第四届“春蕾杯”竞赛。
4.参与《古城教研》第一期的编辑工作。
四月份
1.各校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县级达标。
2.第四届“春蕾杯”大赛。
3.参加学校“综合性学习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融合”课题研讨课活动。(二中、四中、天和、老奇台、西北湾、东湾)
五月份
1.各校教研组征集学生创新写作优秀作文、教师优秀论文。
2.准备期末考试。
3.参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4.教研组长工作例会。(督促检查课题开展情况)
5.视导评价。(学校待定)
六月份
1.征集教师优秀论文、教学案例、课堂实录。
2.认真组织期末考试、评卷、教学质量分析工作。
3.参与《奇台教研》第二期的编辑工作。
七、八月份
1.本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抽样分析。
2.对县级第三届“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考评。
九月份
1.教研组长工作例会。
2.各校在校级达标的基础上开始申报达县级标。
3.参加学校校本教研活动。
一)积极进取、稳步推进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勇于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同时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客观科学地处理课程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实践中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切实有效地稳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我县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学校,实施分类指导,各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需三)科研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必须加强对学校实验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同时对于新课程实施的主体,要充分尊重普通高中的自和首创精神,切实做到以校为本”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四)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影响大的复杂社会工程,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统筹协调部门力量组织实施。同时,要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争取家长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县实际,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市教育局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水平。
具体目标任务是
一)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创造性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能力。
二)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课程文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学水平的监测,制订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考备考改革方案。
四)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将培训与教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五)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的有效机制。实现学校之间人才、设备、场所等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进、均衡发展。加快基础相对薄弱普通高中的发展步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
六)以课改为契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1.坚持“先培训。不上岗”原则,组织高中校长、教师、教研员及相关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
2.采取统一规划。研训一体的办法开展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培训方案,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通过省、市、县和学校四级培训渠道,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的目标。建立由学校、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充分利用教研、培训网络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校本培训,加强网络研修,形成研训一体机制,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受训者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县教育局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负责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校新课程的实施、管理与评估。
2.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按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要求。并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省级示范性高中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与机制。能够开设70%选修Ⅰ模块,并形成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提供示范、具有推广价值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市级示范性高中能够开设60%选修Ⅰ模块,开好若干门类的学校课程,初步形成学校特色课程;一般中学能够开设50%选修Ⅰ模块;各学校要努力发掘本校课程资源,开设能满足学生在选修Ⅱ中获得6个学分的学校课程。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4.各普通高中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本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2.探索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各学校根据《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和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学生获取学分的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严禁在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建立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给予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省教育厅编制的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教育局负责指导各学校选好用好教材,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学校引进和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鼓励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校际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各普通高中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进行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充分发挥其效益。
五)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并形成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评价真实可信。
2.建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评价与专业发展评价及敬业精神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引导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课程实施、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育人环境与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以课改为契机。家长对高中教育的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六)课程改革的科学研究
1.县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科研支持,对全县课改实践进行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部门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县教研室要以学校为主体,以课改研究为中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做好对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庄浪二中省级课改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全县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各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1.制定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规定。
2.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学校校长和管理人员等参加的通识培训和面向全体高中教师的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
3.组织、准备高中新课程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
4.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5.各普通高中学校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阶段。以后逐年推进。直至所有普通高中在校生全部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各普通高中按照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全、开好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
3.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以及相关制度建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
4.探索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做好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5.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和联校培训。
6.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1.做好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探索学校“必+选”课程设置背景下学校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新课题。
2.完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工作。构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3.设计学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复习计划。
4.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经验的推广。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好高三年级选修课的教学及高考复习教学。及时调整复习策略,迎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检验。
2.做好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三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经验及教训。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创新思维,进入新一轮循环周期。总结经验。提高效果,促使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健康、规范、科学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主体作用。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必须强化新课程实验的责任意识,各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科研机制等,逐步建立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保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与新课程实验工作相关的教师人事、经费投入、教学管理、督导评估、招生考试、条件装备等配套政策。教育局、学校要分别制订全县、学校课改方案和实施意见。
三)加大经费投入。县财政将高中课改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每年列支30万元专项资金(每校5万元)用于课改的组织、培训、调研和指导。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按照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软硬件基本达到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条件和需要。
四)优化教育布局。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的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朱店、阳川、韩店普通高中高初中分离,优化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满足新课程实验的要求。
五)加快均衡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整体规划、分类指导”推进策略。充分发挥省、市级示范高中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中。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其他学校“联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会议由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曹主持。局长陈总结了上半年全市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着重分析了今年上半年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高效课堂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财务后勤管理、校园安全工作和今年中考、高考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分析了自实施“五大工程”以来全市教育事业的新面貌,对学校校长、直属教育单位负责人及全体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全市上半年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典型引路和发扬团队精神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工作。二是把创新培训形式和农村教师补充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增强了活力,优化了结构,提升了素质。三是把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开展幸福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深化了课改,开放了课堂,提升了质量。四是把教师住房建设和重点工程实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改善了条件,稳定了队伍,优化了环境。五是把财务后勤管理和项目建设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规范了财务,保障了服务,严格了监督。六是把校园安保和维稳作为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确保了平安,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
针对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陈斌指出,当前和下半年,要突出做好以下方面一些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深化学习贯彻执行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强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效性,树立全市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新形象。围绕“高效课堂”建设,重点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以农村中小学校教师为重点,采取实践研修、校本培训、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培训取得实效。继续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下乡支教、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等活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开展优秀教师和师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二是要做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积极创新德育活动形式。继续开展“爱湖北•爱家乡”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围绕“高效课堂、幸福教育”,在创学校特色上下功夫。下半年举行一次高效课堂展示课活动,总结几所不同层次学校“高效课堂、幸福教育”的特色经验,推介一批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案例。要进一步强化高中教学管理,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抓好新课程教师、校长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校长新课程改革领导力。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研究,建立学校新课程改革动态评估机制,创造高中新课改良好的社会环境。召开高考表彰奖励大会,为2011年高考再上新台阶鼓舞士气。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教学和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是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要做好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抓好龙凤高中、小渡船中学和其它有关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按照上级的部署,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改善校舍条件。着力推进农村教师“经济适用房”和周转房建设,确保按期竣工。加强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和文体器材设施配备,新建实验室达到相关标准。加强图书室建设管理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以“十有八配套”为主要目标,改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活条件。
四是要做好学校规范管理工程,要进一步推进中心学校管理工作。继续落实局领导定点联系中心学校制度,加强对中心学校履行管理职能的指导,完善对中心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实现抓中心学校管理两年有明显成效的工作目标。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工作。重点加强村级学校及薄弱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加大中心学校对村级学校管理、检查、指导力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水平。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专项督导和随访督导。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这成为铁西教育决策者的共识。
在创建教育强区过程中,铁西区委、区政府切实担负起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从2003年开始,在保障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06年区政府教育投入已突破3.36亿元,年均递增29%,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886元/生,是新区成立之初的27倍;初中生人均公用经费达1420元/生,是新区成立之初的63倍。
在高投入的有力保障下,铁西区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市前列。目前,全区96%的中小学得到了更新、改造。一个校舍标准化,育人环境优美,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校际间差别进一步缩小的教育基础设施,为铁西新区教育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几年来,铁西区总投入1.66亿元,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和陈旧校舍改造建设。迄今,新建学校17所,新建学校建筑面积共计18万平方米;扩建学校8所,新增面积38194 平方米,铺设塑胶操场22块,达128万 平方米,使“十五”期间新区教育生均占地面积增加0.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增加0.8平方米。其中,建设大路以北地区新建了173中学、保工一校等7 所中小学,解决了新区北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落后的问题;在农村新建了高明实验学校等3 所中小学校,适应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教育现代化锦上添花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教学中的普及与应用为标志的教育手段现代化,为铁西区教育的大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腾飞小学以一基地(“CAI”软件研制开发基地)、两系统(教案管理系统和学生评价系统)、一网(校园网)、两台(多媒体交互平台、“腾飞之星”电视台)、两站(学校网站和班级网站)、两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网络工作室),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良的信息环境,成为铁西区办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铁西累计投资2688万元实施了“数字校园”工程,将城区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了校校通,有3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投资230万元建设了5000G的数据资源库,开通“铁西区教育信息网”,构建了区域化的网络平台。累计投入4868万元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购置和专用教室的改造,为城区小学生全部配备了升降桌椅;全区中小学全部使用上了金属曲面黑板;完成了城区全部中小学新三室的改造建设,使全区所有中小学实验室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全区中小学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全部得到改造。同时,购置教师用计算机2578台,学生用计算机3654台,液晶投影、摄像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近千台;添置了各科实验室仪器、音乐、美术器材800台套,使全区各校的实验室仪器配备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拥有了设备现代的“新三室”,中小学生生机比达到9:1。所有学校都拥有了数量相当的图书储备。
教师队伍建设活力无限
干部教师的治教、执教能力和水平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铁西出台了《建设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行动计划》,实施了“科研兴教、引智强教、培优促教和以德立教”工程。
培育优质人力资源。强化校级干部培训,推进专家型校长建设,促进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严格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条例》,完善了干部选拔、考核办法和干部交流机制,推动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启动《铁西新区骨干教师培养方案》,打破骨干教师“终身制”,通过“申报、测试、培训、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对所有区级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评定,届期四年。同时,按照滚动培训、以评促训、动态管理、交流使用的原则,建设骨干教师梯队,五年内培养新区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8%和30%,不断增强教师的进取意识和教学能力。
以教育科研为龙头,建立了科研培训中心、学术研讨与信息交流中心,针对全区教育现存的问题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省级54项,市级28项,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提高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干部教师有序交流。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新区创新方式,实行了旨在发挥优质学校教师骨干和辐射作用的支援流;旨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学习流;旨在提高学科教学整体水平的互补流;旨在满足合格教师自身需求的自愿流和旨在推动农村学校发展的城乡交流。并在交流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交流者舒心、安心,发挥了骨干作用,真正达到了交流目的。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干部交流比例达到100%,2006年教师交流49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
发挥学区资源优势。本着“分区合作,优势互补,分步推进,整体提高”的原则,采取“以强扶弱,强弱联合”的办法,落实学区管理制度,将大学区建设成集教师培训、教科研、教学管理、资源整合与共享为一体的区域化平台,实现了帮扶与交流的全方位、全天候。目前,全区12个大学区全部达到了教师配置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和教师待遇统一等“七个统一”,使各校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了动态均衡。大学区建设,促进了学术交流,开阔了教师视野;优化了区域教师结构,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自动调整;发挥了名校、名师、骨干教师作用,推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延伸。
目前,全区小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88.47%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为99.02%。全区已提前完成了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达标及高层次学历达标任务,为新区教育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和强大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