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班主任 现状 原因 措施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23-02

当前,在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两个角色不容忽视,那就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和核心,是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关键。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纵观当前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实际,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很难做到分工明确,常存在职责混淆的情况,辅导员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协同工作还面临很多难题,需要不断探索与思考。

一、“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的产生与建立

根据中央文件规定,各高校专职辅导员按照学生人数1:200比例配备,然而各高校实际情况很难满足这一配备比例,很多高校存在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量,达不到实际配备比例要求,还有些高校在配备专职辅导员上,无法满足专业对口,因此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上会存在力不从心的局面。因此,各高校除了配备专职辅导员之外,还配备了兼职班主任加入学生管理队伍,与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相继在各高校实施开展起来。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高校院系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比例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多出的人数按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有的高校院系以班级、专业为单位,配备兼职班主任,以兼职班主任为主体,实行“年级辅导员”制,由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就业等各方面的指导以及班级一切学生管理事务,辅导员统筹管理一个年级,组织开展各类团学活动收集、统计、整理各班级提交的材料等;有的高校院系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体,专职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等工作、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各班级配备“专业导师”―兼职班主任,主要负责班级学生学业与就业方面的指导。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所提出的不同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不同程度的引发了“辅导员+班主任”制在工作分工、协作等各方面的一些问题,值得学生工作管理者去不断探索与思考。

二、“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工作职责、内容不明确,分工不清,职权不明

各院校在“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实际操作中,辅导员与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存在二者的工作职责、内容上的重叠,分工模糊不清,导致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存在相互推诿、甚至存在矛盾对立的现象。

2.班主任管理归属问题不清,选拔、培训、考核缺乏规范

目前,根据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各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由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院系双重管理,而兼职班主任的选拔、培训、考核基本都有院系主要负责,院系对兼职班主任的选拔、培训、考核缺乏规范,存在很多漏洞,导致兼职班主任队伍缺乏统一管理,兼职班主任的责任心、工作方法、管理能力等层次不齐,有些院系对兼职班主任无选拔条件、培训方案和考核方案,有些院系的考核方案无法得到政策支持和严格落实,导致兼职班主任工作落实情况无约束无考核,造成工作拖延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模式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经过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在各高校的广泛推行,能看出此模式是可行的,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该模式是关键,对于此问题,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建立协作机制,解决分工问题

理顺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关系,明确分工与责任,二者之间建立合作机制是关键。高校党委、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院系党总支要把辅导员队伍和班主任队伍融合成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通力合作,设法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才能发挥团队的最高效能。

2.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统一领导,加强班主任选拔、培训、考核的力度与规范性

为了增强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协作度,各院校应对二者的领导、选拔、培训、考核的力度、规范性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统一领导、统一对待。各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领导、选拔、培训、考核制度已基本完善,则应加强对兼职班主任的领导、选拔、培训与考核的规范性以及落实。

3.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各项待遇,发展完善保障制度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新办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9.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c)-096-02

现代社会里,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因此,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综合化发展,扩大办学规模,纷纷设置了一批新专业。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新办专业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利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优势,来解决新办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新办专业的发展。

1 专业建设的内涵

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与学风建设等方面[1]。专业建设的功能表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设置和调整合理的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使专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提供保障[2]。

2 新办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

新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课程体系安排不够合理、课程前后衔接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薄弱等问题。

2.2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新办专业的教师队伍一部分为原来老专业转过来的教师,一部分为刚招聘进来的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硕士或博士。新办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水平不高,科研项目少,课程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2.3 专业办学条件不足

新办专业办学条件主要存在图书文献资源不足、实验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新办专业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4 专业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很大一部分新办专业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这些专业的,就读这些新增专业不是他们的意愿,这样造成一些学生对本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体系不完善,一部分学生对在本专业的学习缺乏信心或者感到茫然等。这些现象导致一些新办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专业整体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2.5 教学管理不善

教学管理应该规范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新办专业在教学管理中主要存在教学过程不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教学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2.6 师生关系欠融洽

新办专业大多存在师生之间沟通不足,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导不够,院系、专业开展的有关新办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职业规划引导以及就业指导较少等现象[3]。

3 辅导员解决新办专业建设问题的优势

3.1 沟通距离优势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

3.2 信息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4]。

3.3 双重身份优势

由于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行政双重身份,当教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辅导员可以把教师方面的建议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措施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辅导员也可以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问题迅速有效地同各部门沟通。可以说,高校辅导员既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协调人。

新办专业在建设发展中必然存在诸多问题,高校辅导员利用自身以上三种优势,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协调。

4 发挥优势,解决问题

4.1 人才培养方案问题

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辅导员应当准确、及时地把学校教务管理机关的课程设置目的以及课程要求传达给学生,避免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目的不统一,同时对于学生关于课程设置方面反馈上来的意见,辅导员应当迅速报送到有关机构,从而进行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善。另外,对于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学院领导与学生举行座谈会、见面会的形式,一方面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促进学院领导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4.2 师资队伍结构问题

在师资队伍问题上,高校辅导员通过日常和大学生的接触,可以把获取到的关于教师评价方面的信息反馈到教务部门进行研究。如果是因为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学,学校可以适当地对教师授课的安排做一下调整,或者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亦或聘请资深的教师。另外,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使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保持平衡,有利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专业的和谐发展。

4.3 专业办学条件问题

如上所述,办学条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资料的不足、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实习基地的缺乏等方面。这些问题最初产生的原因是办学时间短,随着办学时间的增长,这些问题会得到逐步改善。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一些新办专业开办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依然严峻。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学校缺乏重视,执行不力。这时辅导员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把这些现象和学生的建议向有关部门传达,以期解决。

4.4 专业学习氛围问题

首先,辅导员可以通过私下的交流和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机,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其次,辅导员可以组织多渠道、多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热情,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另外,抓好学风建设,首先要抓好宿舍文化建设,抓好阵地[5]。

4.5 教学管理问题

对于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将具体管理事务认真落实,另一方面作为教学质量监督意见的重要反馈平台,对于教师与学生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获知,第一时间传达,第一时间解决。

4.6 师生关系问题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通常局限于课堂上,课后去办公室找教师沟通辅导的学生很少,教师课后主动找学生聊天交流的情况也很少。恰恰相反,辅导员与学生以及辅导员与教师的交流就很便捷、很频繁;但有时辅导员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深入的专业知识,这时候辅导员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纽带作用,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如自己作为中间人促成双方沟通,或组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会、座谈会等。

5 发挥辅导员作用的机制

5.1 重视人才选拔

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时俱进的理论素质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科研素质和多元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能力素质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新办专业的辅导员,除了具备以上素质外,还需了解新办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新办专业的知识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新办专业辅导员的招聘上就需要更加严格和谨慎。

5.2 加强职业培训

由于高校新办专业的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刚进入高校的辅导员需要进行职前培训,已经具备一定经验的辅导员也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针对新办专业特有的问题,不断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的能力。

5.3 转移工作重心

现在高校的辅导员每天忙于处理繁琐的管理事务,扮演着“传话机”的角色,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反馈意见处理、教学协调、专业方向引导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而在新办专业中,由于专业建设整体上的不成熟,以上这些方面是最关键的,最需要重视和解决。所以,特别是对于新办专业,需要转移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把他们从繁琐的上传下达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学校行政机关应提高办事效率,减去一些不必要的繁冗流程;其次,把适当的事务管理权利交给学生会或者学生骨干,既让他们得到锻炼,又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高校辅导员从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后,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办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贵富,朱俊义.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7(3):24.

[2]张云鹏,张爱霞,赵家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若干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86.

[3]汪萍.地方高校新办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71-73.

[4]纪安辉.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J].大众科技,2009,11(1):152,173.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一、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2008年6月27日,以高校为依托,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地主要负责对各高校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进修培训。此后,分层次、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以广东省为例,广东各高校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各高校坚持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本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方案,还积极报名参加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岗前培训课程,对新任辅导员进行围绕政治理论、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自我发展等主题进行培训,以求提高新上岗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

(二)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和丰富

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的内容的设置从以“学生事务管理和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也必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辅导员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三位一体”为主题来展开,焦点不再仅仅局限在如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身上,而将辅导员的自身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融为一体,打打扩展了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8月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内容就有九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辅导员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新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辅导员工作经验研究等。

二、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辅导员培训取得的成效不小,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一)培训学员涣散,课程重视度不够

造成培训学员涣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高校和辅导员员本身的思想认识有偏差;二是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层次不一。

就高校的师资管理部门来讲,由于新生工作的紧迫性,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疏于认识,对辅导员岗前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要求。就培训学员个体来讲,或对岗前培训怀有抵触情绪,认为岗前培训仅仅是形式;或急功近利,以方便职称评定为参加培训的唯一动力;或自恃过高,不屑参加培训,甚至逃离培训。

此外,据了解,每年都有一些高校因为招聘时间较晚,或者组织辅导员报名的工作滞后,使得不少辅导员不能如期参加当年的岗前培训,只能轮到下期甚至下年再参加岗前培训。于是,每年参加岗前培训的学员除了新进入辅导员职业的人员之外,还有不少工作了一年半载的辅导员。由于岗前培训课程针对的是新上岗的基本没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因此,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的辅导员对培训态度冷淡,完全只是为了拿到培训证书。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其他参加培训的辅导员。

(二)培训形式单一,课程吸引力不大

一是课堂缺乏互动。近年来,笔者参加了数次广东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之后发现,辅导员岗前培训主要以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以专家为主角的专题讲座直接使培训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基本处于被支配地位。由于培训时间有限,主讲专家学者基本上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理论讲授,课堂互动相对较少。

二是课后讨论流于形式。由于培训时间短,任务重,小组交流往往安排在晚上或者课后。基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培训组织方往往没有硬性规定各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的场地和时间,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部分小组成员以种种借口不参加讨论,甚至个别小组以组长收集组员意见为形式,没有任何交流。

(三)培训内容枯燥,课程实践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大多涉及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辅导员工作方法和技巧等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实践训练,开始以增强辅导员心理素质和提高团队意识等为主题开展拓展训练,2011年8月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也在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中安排了两个早晨和一个上午的体验式教育培训,但由于时间短,难以开展系统的主题培训,所以这个实践课程的训练效果也难以体现。

(四)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约束力不高

辅导员岗前培训作为一种手段,其效果如何应该要由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测评。目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仅仅以课堂出勤率和结业论文来进行考核。课堂出勤这一硬性规定让不少学员反感,而结业论文的批阅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的操作使得论文撰写往往流于程序,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念必须大力宣传,要向有关各级领导部门、高校各个部门、广大师生以及全社会宣传。只有在认识上达成一致,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充足的动力。

因此,一方面,各高校应站在师资管理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上,宣传鼓励新辅导员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工作,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主动联系组织方和辅导员个人,协助做好培训报名等工作。另一方面,培训学员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岗前培训对学校、学生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培训学员参加岗前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职场准入通行证,而且是为了要明确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还是为了能尽快完成角色转化,为自身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作好准备。

(二)建立规定,规范培训

当前,各高校关于辅导员培训中的具体管理考核程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还没有走上法制化轨道。因此,制定科学的辅导员培训的相关规定对于规范辅导员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具体规定的制定必须具备以下四层含义:一是对培训学员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要求。三是对培训学员的思想纪律要求。四是对培训考核方式的规定。

(三)形式多样,拓展培训

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在岗前培训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多地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比较讨论等形式,提高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是业余生活多样化,组织管理人性化。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经过一整天的学习,需要放松身心。培训基地可以提供一些活动场地,组织一些课余活动丰富培训生活,促进辅导员的身心发展。

(四)完善内容,强化师资

一是完善课程安排。培训基地应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组织授课老师、有关专家成立教学团队,精心编写岗前培训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培训基地应根据时间和场地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积极探索社会实践、学习考察、课题研究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配备优秀师资。培训基地应配备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备专业水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专家和学者为岗前培训的教师。

(五)健全机制,严格考核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辅导员认真对待,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高效辅导员心理素质,才能让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目的。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由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正确引导并给予及时帮助,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学生素质和德育工作方面

在不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下,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和高校德育工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逐步转变的情况。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等,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以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最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人才。

1.2辅导员自身发展方面

在社会形态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各种文化、思想的出现都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影响,从而加大辅导员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实际需求,能够促进辅导员自我提升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高,从而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抗压能力。可见,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自身各方面不断发展,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从而在处理各种学生问题时游刃有余。

2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可知,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2.1构建考核体系,制定辅导员管理机制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提高要注重考核体系的构建,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合理制定辅导员管理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辅导员的考勤等纳入管理范围内,才能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评。

2.2提升辅导员自身修养,增强其自信心

在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修养的提升是重要途径之一,这可以帮助辅导员增强自我培养意识、心理健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从而在不断调节、综合练习的基础上,帮助辅导员增强自信心。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情况来看,部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专业进技能的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的有效增强等,最终提高自身修养,非常有自信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加强辅导员培训,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加强辅导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真正实现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要从理论知识开始,让辅导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不断强大高校辅导员的内心,从而帮助辅导员顺利开展各种辅导工作。要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岗前培训计划和在岗培训方案,帮助高校辅导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2.4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不断增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只有真正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这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充分发挥辅导员应有的价值,在提高他们社会认同度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创新。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必须注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并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快速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5(4):88-90.

[2]秦亚杰,王琪,眭国荣.从心理教育视野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5(7):124-126.

大学辅导员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22-02

一、内容概述

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M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我们需要的好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辅导员的准确定位对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得力向导,在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专业上指导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引领当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新时期一项党和政府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目前,学术方面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论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鉴于目前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实际情况,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本文立足实践,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大学生思想实际、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提高、管理与考核、学生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1.由于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而受到编制限制,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当比例的辅导员存在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带班人数,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目前辅导员队伍人员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调查研究表明,辅导员队伍中人文社科类所占比例不足一半,这些人中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所占比例不大,缺乏专业人才是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来源的主力军是军人转业和本校毕业生留校以及机关其他岗位转岗担任兼职辅导员,真正专业科班出身的比例小。但事实上,这个队伍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从长远来看,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一线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流砥柱。但客观地说,干部政治素质强、能力过硬,这种战斗力不可能没有理由地保持下去,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约束它,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地淡化,以至于消失。为了保持这种强大的战斗力,高校必须在制度建设上加强研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完善,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正常运行。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的体制下,对辅导员的职责规定不明确,不管吩咐交办的事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领导和专职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辅导员解决,导致辅导员日常工作千头万绪,流指挥。“三百六十五天24个小时保持手机畅通,白加黑,五加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对当前一些高校辅导员工作状况的真实写照,辅导员工作和发展存在客观的问题。

1.诸多职责上不清晰、界定不明确的工作不仅增加了辅导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而且使辅导员成了学校各部门、各人员发号施令的对象,辅导员的威信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加大。

2.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骨干培训、学历提高等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导致辅导员职务和职称晋升难,往往有些时候一些部门制定政策对辅导员也是强加条件,处处掣肘,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和晋升。

3.在思想认识上,高校一些专职教师甚至机关部门干部,也对辅导员岗位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不够,往往将辅导员岗位简单定位为管理者,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事务工作,认为只有学历较低、专业不适用、教学研究能力较差的人才会被调去做辅导员。

五、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1.理顺体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辅导员队伍的配备、管理、培养、考核、晋升统一归党委组织部,避免多头管理。为辅导员制订系统的岗位职责,并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管理,激发辅导员的荣誉感和工作热情。

2.建立健全辅导员职务评价体系,单列职务晋升指标。目前的职务聘任办法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造成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严惩挫伤了辅导员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建议改革辅导员职务评价体系,使之成为适合这个队伍的体系。在每年的职务评审中,单列职务晋升指标,不用再去跟专业教师们拼教学、拼科研。

3.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我们尝试将辅导员的工作除日常管理工作外划分为党务工作、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资助管理等几方面,经学院学生工作会讨论后分工,每位辅导员重点选择一项或多项性质相近的工作内容。

六、辅导员应该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

学校管理层和学工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辅导员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是一项复合型的工作,急需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应用性的知识。为使辅导员知识结构合理化,学校必须鼓励辅导员认真学习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党务等方面的知识;组织辅导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针对辅导员主要从事工作方向的内容,按照学校、学院(系)主题教育计划方案,安排不同的辅导员不定期地举办报告会。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实现管理技能,我们组织辅导员向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经验,交流心得。对学生工作有成绩,做出贡献的辅导员给予奖励;辅导员办公电话按实际使用情况予以核销,移动电话费用按一定数额报销,鼓励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七、成效分析

通过鼓励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技能,从而使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明显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了。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分类,不同辅导员重点从事不同的工作,有利于辅导员集中精力重点做好几类事。学院学生工作总量没有变化,但每个人都感觉事情比过去少了一些,更有条理了,问题似乎也简单化了,工作起来也轻松了不少。通过培训和交流,找到了差距,工作技能和责任感明显增强,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谭泽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教育论丛,2008,(3):165-167.

[2]吴平,丁志山,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2):48-50.

[3]刘琳,王全海.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6):26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