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战略;人才培养

相信很多人在科幻电影中看到过太多类似的情景:早上起床,房间的显示屏会自动告知主人今天的天气温度、空气质量,推荐合适的衣服;房间墙壁、洗手间的镜子,都具有人工智能,可以触摸、对话,洗脸、刷牙、做饭、邮件、提前安排一天工作;出门上班,汽车会自动检查车况,分析路况,主人只需要语音告知目的地汽车便能自己规划路线智能行驶;上班期间,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家庭中老人、孩子的活动情况;回家的路上,可以和家中浴室设备对话,提前放好洗澡水并调试好温度。

如果说这些只能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吗?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都成为可能。

从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提出到2013年,整个行业经历了15年的发展,今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使得物和物之间的交流由可能变成现实,据某些研究机构估计,到2015年,不仅将有75%的世界人口可以接触到互联网,同时还有60亿台设备可以接入互联网。届时,计算机网络、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所有使用互联网协议的设备将构成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全球系统,它拥有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潜力。

目前各发达国家都已经物联网发展当做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如美国积极响应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将其作为其国家战略,强调传感等感知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设智慧型基础设施,同时和欧盟一起主导了物联网的行业标准;日本2009年8月推出I-Japan战略,在U-Japan的基础上,强调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服务应用。

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了物联网的研究,是国际上物联网行业标准的参与国之一,部分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等拥有大量专利,研究水平已处于全球前列,部分高校及研究所如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了多年研究,从此意义上讲,我国和西方国家有同发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由于物联网的产业链较长、领域划分比较细,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我们仍未形成较强的全产业链竞争力,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如RFID仍然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内部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足见差距之大,。

在行业研究上,从2010年开始,中国电子学会联合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IBM、Intel、中兴、NOKIA、大唐电信等国内外一批顶尖企业召开国内物联网大会,来共同探讨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四届。

在市场培育上,全国有28个省市规划成立物联网产业园,如蓬勃发展中的无锡物联网产业园,目前汇集了江苏统力、北洋清安、德国钮豹、美国新云等一批优秀企业,同时引进中科院、清华、北邮等一批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物联网研究中心,形成了智能识别、智能通讯、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服务四大产业集群,物联网企业申请专利2565件;在天津海河科技园区,投资7亿元成立了占地20万平方米的物联网产业园,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引进行业内新兴企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在行业应用上,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各领域都开展了典型应用和应用创新,如目前流行的智能家居,随着大屏智能手机(IPONE平板电脑、三星NOTE系列、华为MATE等)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语音化、可视化操作变得方便和简单,而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家居的价格逐渐降低,制约智能家居广泛应用的价格因素不在,智能家居将会普及化。同样,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以及产业链的城市,物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

但目前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政府导向过于明显、驱动性过强,导致一些省市出现物联网发展热潮,盲目炒作概念。行业人才缺乏、企业创新机制不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解决。

笔者认为,促进国内物联网行业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加快制定并完善物联网行业的相关标准。由于物联网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新生行业,我们必须尽快制定编码标识、接口、数据、信息安全等基础共性标准,并完善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都,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有序指导未来物联网应用的建设及规模化。

其二:加强人才培养。物联网的每个相关学科都是强势学科,有坚实的学科基础,都在本学科的基础上为物联网技术发展做贡献。因此,在每个相关学科中,都应有物联网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具体措施。

其三:加强核心技术创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存储;网络方面有:IPV6、4G的建设及带动。目前大部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方几个国家手中,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器件仍需要进口,只有加强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个人创新,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物联网大潮中领跑。

[参考文献]

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州;物联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87-03

物联网概念从2009年迅速崛起,2010年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年度热点话题,现阶段有望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一、广州物联网发展的基础

1.物联网相关产业初具规模。1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国家信息中心的《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指出在信息化上,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信息化还处于准备阶段的转型期,都还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发展技术相关产业、完善发展环境的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以及宁波、无锡、佛山等城市已达到了发展期。

关于物联网的发展,中国目前已具备了发展物联网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部分领域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交通、物流、金融、工业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国防军事等领域已有了初步应用。但是,物联网技术集成性高、应用跨度大、产业链长、产业分散度高,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在发展中,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次的技术与产品接口大多还未实现标准化,大规模应用所需的条件和市场还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广州在物联网相关产业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无线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条形码、传感器、卫星导航、视频监控等物联网企业近700家,产业规模达150亿元~200亿元。

2.物联网已在多领域应用。据广州市科信局信息化发展处统计,作为国内物联网应用先行城市之一,广州市已在多个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比如目前广州市7 000多台公交车、1.8万台出租车、3 967辆危险货物运输车、1 259辆散体物料车、6 500多台重点车辆,已经与相应的监控中心和后台系统进行有效连接和动态感知,除了实现对车辆的实时监控、对运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外,这一技术将来可望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治堵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物联网其实已经与大多数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广深铁路电子票、电子门票、城市“一卡通”、母婴智能监护系统等。

3.“广州芯”正在形成。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广州已取得重大进展。中大国光电子研究院已成为继复旦微电子、华虹之后国内第三家能成功研制和拥有RFIDCPU卡芯片的单位,“广州芯”正在形成。

4.“广州物联网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正在筹建。2011年4月,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所获准筹建“广州物联网检测技术服务中心”。该物联网检测技术服务中心由四个RFID(射频识别)检测实验室和一套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组成,包括UHF(特高频)静态测试实验室、HF(高频)静态测试实验室、UHF一致性(Conformance)测试实验室、UHF动态测试实验室以及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支持RFID技术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检测技术服务体系,研究物联网相关的测试方法、技术和标准,重点为广大客户提供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和产业规范发展所需要的检测服务、产品质量认证、测试技术服务,并提供应用RFID技术和物联网产品的项目整体解决方案。

该中心将依托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更好地发挥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汇集穗、港、台资源,采用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以台、港RFID技术和物联网产业检测技术服务为基础,共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广州物联网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5.物联网集聚地开始打造。广州市拟重点打造“萝岗、天河、南沙”三个物联网集聚地。三大集聚地物联网产业规模总值,到2015年,将超过1 000亿元。

其中,广州开发区(萝岗)预计到2013年将集聚各类物联网企业100家以上;而拟在五年内建成的天河智慧城,有望聚集1 000家高端信息服务企业,容纳10万就业人口及30万居住人口;“南沙智慧岛”则率先推进物联网等智慧技术的研发,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000亿元。

二、广州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瓶颈

1.规划与顶层架构。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不能盲目,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到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从城市规划到产业规划,物联网都已占得一席之位。但是各地区具体情况、经济发展程度等千差万别,规划物联网的产业范围、规模大小、特色融合、应用接轨和实施可行性都需要政府部门慎重考虑,甚至有些地方目前还不适合发展物联网,那么就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力不从心。

2.政策与法规。真正的物联网是面向社会的庞大应用体系和高端学科,它不仅需要多种复杂的技术,更涉及到各行各业,产业链多线交叉,所以政府应制定出适合此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其正常有序发展。同时对于复杂的物联网应用,政策和法规还需具备一定的适应和可调性,并且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协调,才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3.标准体系。物联网是一个多技术融合、多设备连接、多渠道传输、多项目应用、多领域交叉的一个大“网”,因此所有的接口、规格、通信协议等都需要有国家标准的指引。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是导致现在互联网能遍布全球的重要原因,同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4.应用需求。物联网正从试验阶段迈入实践阶段,目前总体应用还处于低层次需求。对于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热情和物联网总体的发展环境,应用需求还需不断深化和挖掘,没有需求的市场,推动起来将是非常困难的。广州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社会及行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而目前广州整体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因而,要想物联网变得更现实,更贴切,就必须梳理适应于当前社会发展应用需求的几条主线路,继而分步骤进行产业链分支拓展,如智慧家居、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与时代背景相符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

5.核心技术。相对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要复杂和精细的多,而当前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在面对复杂的应用需求时,就会发现在芯片技术,关键元器件等基础技术、高精度技术方面,中国和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6.商业模式。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前景广阔,覆盖范围大,受众面广,但发展持续时间会相对较长,其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标准体系制定缓慢,且当前成本较高。这些都导致了物联网还未形成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和推广应用体系以及共赢的、规模化的产业链。未来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应用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和方式去开拓商业模式。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建立也是物联网能否平稳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

7.企业规模。目前广州众多企业涉足物联网领域,但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在运营与服务环节中,电信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基础设施和集成能力都有待提升,市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另外,一些重要的环节如物联网的系统设计、公共信息平台、服务与咨询等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物联网在产业化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企业和各类平台、政府部门、研究咨询服务等机构的协调、合作与互动,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壮大规模,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坚实后盾。

8.信息安全。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信息安全也正告别传统的病毒感染、网络黑客及资源滥用等阶段,迈进了一个复杂多元、综合交互的新信息时代。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便捷信息获取能力,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数据管理存在漏洞,物联网就会让我们在所生活的世界里“无所遁形”。我们可能会面临黑客、病毒的袭击等威胁,嵌入了射频识别标签的物品还可能不受控制地被跟踪、被定位和被识读,这势必给物品持有者造成个人隐私或企业机密的泄漏,引发一系列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和法律上予以保障。

9.利益分配。无论是规模或是领域的扩展,其背后必然意味着利益结构在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重新构造。这种构造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的一项应用或者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其本质是一项重构各相关方利益成本结构的系统性工程。目前,物联网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式存在偏颇。如果推动一个物联网项目,上下游利润水平不均,产业链上游拿到的份额很少,下游拿到的份额相对较多。若不改善利益分配问题,物联网发展将受阻碍。

10.企业合作。物联网项目属于大、杂、广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家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未来势必会形成由一家企业牵头,多家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业务互补、协调运作的企业合作模式。目前广州物联网领域企业规模小,业务杂,地域分布广,主营不清晰,品牌推广力不足,相对制约了企业间的合作互利,甚至造成项目工程整体质量下降或延误工期。因此,如果没有企业品牌的扩张和业务主营的专业化,将会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环境带来“泛滥”的尴尬境地。

三、广州物联网发展思路

1.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突破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广州应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支持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技资源平台的整合和共享,组织开展重点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成果,博采众长,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知识产权拥有水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2.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掌握发展主动权。广州应加快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加强对物联网系统结构、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推动网络架构、标识和网络业务安全研究,为实现不同行业物联网协同融合奠定基础。

3.加强产业合作,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物联网技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产业链环节众多。广州应重点发展核心产业,大力扶持支撑产业,积极带动关联产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4.发挥市场优势,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广州应支持企业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物联网的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李文清,郭宗良.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网络与信息,2010,(2).

[2] 陈柳钦.物联网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综合运输,2010,(10).

[3] 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2010,(2).

[4] 丁学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1,(5).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for Internet of Things in Guangzhou

ZHAI Hong-yan,CHEN Ning,PENG Qiang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405,China)

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图书馆;RFID技术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5.012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48—03

互联网技术、通信网技术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物联网成为了当前国内外IT产业发展和研究的热门论题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出台了相应的战略措施予以支持。在国内,自2009年底以来,从中央政府到为数众多的大型企业,都纷纷将物联网的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图书馆作为整体社会构成的一部分,也必将融入物联网,必将朝着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演进。

1 物联网的出现与智慧图书馆的产生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能化的网络,是指通过射频识别(BFID)、红外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早于1999年美国召開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上出现。而至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IV)了《IIV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才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主动地通过因特网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基于此,2009年初,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即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构建泛在的物联网,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从而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的状态。这就意味着,经济而可行的智能技术将被广泛地应用于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品,将催生出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智慧地球上,人们将看到智慧的医疗、智慧的电网、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等等。

在智慧地球的宏观理念下,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和运行形态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的部分业务将发生重大变化,同时将产生新的工作内容;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将形成系统管理下的整合优势,并使相关决策更具科学依据;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情报研究咨询等工作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将展现出智慧性、透明性、无缝性和个性化等特性,并将面向图书馆的服务系统转变为面向用户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将通过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实现透明的信息服务和服务的无缝移动,以及通过对上下文进行感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的智慧服务。于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这一客观要求便促使了智慧图书馆的产生。

2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及特点

2.1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目前,学界对智慧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相应描述:①从智能建筑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②从智能计算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设备,是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③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指充分利用ICT技术,实现各种信息电算化,以进行远程阅览图书资料,预约座位等操作的数字图书馆。④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智慧化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智慧化的综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指通过物联网等智能感知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一种数字图书馆的高级发展形态。它是数字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广泛应用的集中体现,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它具有传统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又具有其鲜明的智能化特征。在智慧图书馆的智能空间中,计算与信息将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人们都能像呼吸一样自如地访问信息,并获得智慧化服务。智慧图书馆将“主动”地服务于用户,以实现用户之间、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以及信息资源之间的通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守的智慧化服务和管理,实现7×24小时的泛在化服务。

2.2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感知、服务和管理的智慧化中心,它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构成。感知层负责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网络层用于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图书、读者的信息。应用层属于智慧图书馆的实际应用层面,它主要是实现智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上述各层相互依赖、重叠,从而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2.1深度的感知

智慧图书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手机、电脑、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感知设备,对文献、数据资源、图书馆运行状态以及用户需求等信息,进行深度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

2.2.2泛在的互联互通

智慧图书馆通过网络工具,能够将各类数据采集端相连,真正实现任何人、任何物、任何信息载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互通。

2.2.3高度的智能化

物联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网络。RFID、无线传感网、第三代移动通信(3G)等大量智能技术的运用,使物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呈现出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特性。其主要表现在:①通过RFID电子标签,感知用户的阅读偏好以及用户利用文献的统计信息,实现用户阅读习惯跟踪和知识结构咨询等智能化服务。②通过RFID与SIN卡结合,向用户提供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智能借阅、查询、定制等移动个性化智能服务。③通过RFID电子标签嵌入或装备到馆内所有物理馆藏、物理设备、物理建筑,以及读者或工作人员的借阅证件等之中,从而实现对馆内各种机器设备等进行智慧化程序控制及综合管理,以优化人力和物质资源的配置;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并帮助管理者对各个系统的关键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排除安全隐患。

2.2.4全面的个性化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将实现虚拟和现实环境的、更加全面和彻底的个性化服务,即可以将图书馆物理环境下的各种对象的组织、管理、控制与虚拟环境下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并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来优化物理世界的信息组织与服务;可以将图书馆基于网络虚拟资源的信息服务与基于馆藏实体资源的開发利用相结合,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可以将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和在图书馆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相结合,以及将馆藏文献基本信息与用户档案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全面跟踪和获取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构筑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服务。

2.2.5更加人性化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更加展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并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形态的形成,使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体验,注重以人为本。在该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选择,如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的选择、E-mall服务与手机服务的选择、RFI电子标签及其使用模式的选择等等;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而高效的服务,如RFID图书自助24小时无人借还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如RSS订阅、3G定制、智能手机定制、PDA/PPC定制、E—mail定制、移动E-mail定制等等。

3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3个阶段。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智慧图书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以RFID关键技术为主。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始于新加坡图书馆。随之,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国图书馆,也相继采用了该项技术。2005年以后,RFID在图书馆開始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就使图书馆初步实现了部分功能的智慧化。

一方面,随着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断取得成功,各供应商相继開发出多款RFID硬件产品和管理系统,充分满足了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需求。如TAGSYS推出的具有自诊断、自纠错功能的远距离HFRFID读取器Medio L400;Daily RFID開发出的全新低频RFID光盘标鉴、多标鉴阅读器DLS10和有源阅读器D138(I);FEIG电子開发的RFID通道门;TAGSYS的E—CormectwareTMRFID数据管理软件;加拿大sky RFID公司的RFID自动化管理系统等等。

另一方面,图书馆RFID的应用各具特色。国外图书馆RFID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采用和总分馆管理上。如马来西亚槟榔山与公共图书馆采用的EPC全球Gen2标准,澳大利亚瑞福利纳地区图书馆在Wangga分馆试行的RFID,美国亚拉巴马州Huntsville—Madison君际公立图书馆在其主馆和Madison分部采用的RFID等等。而国内的应用主要侧重于智能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据2009年公開资料统计,国内约有20余家图书馆部署了RFID。不仅如此,一些有研发实力的图书馆还针对本馆实际进行了智能化的二次開发。如深圳图书馆研制出的第二代智能书车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贵阳市图书馆创建的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室等等。

不难看出,智慧图书馆初期,RFID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智慧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问题却也不容忽视:①标准化问题。目前物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不仅影响了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系统间的互通和整合,由此成为建立和发展智慧图书馆的一大障碍。②成本问题。目前,物联网RFID电子标鉴的价格较之条码和阅读器的价格而言,仍然居高不下。要全面部署物联网RFID,建设智慧图书馆,成本投入相当巨大,这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实在难以承受。③互操作问题。物联网RFID与图书馆业务、设备及系统间的整合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当前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是在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的,而物联网RFID则是以RFID标鉴技术为基础设计的,二者在通信协议、接口、数据格式等方面整合难度较大。另外,整合后,对于解决异构系统间信息的互通与交互又是一大难题。④安全问题,图书馆使用物联网RFID后,在读者、文献、资产、建筑等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而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问题。在物联网环境下,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是建立智慧图书馆的主要问题之一。⑤政策监管问题。智慧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物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国家层面的支持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出台,是保证物联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然而,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这无疑成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瓶颈问题。

4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前景展望

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困难重重,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智慧图书馆必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4.1建立起全新的交互维度

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每册图书都嵌入能够自动发送信息的微型智能感应芯片,图书可以进行自我表达,用户与图书馆间接触将变得更加密切,将建立起崭新的交互方式。微型芯片用于图书馆编目系统,OPAC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使图书信息得以呈现,且更深入地揭示图书信息;用户不仅可以检索到所需图书的题录与馆藏信息,而且还可以随意获取所需图书的内容提要、专家推荐、同行评价等信息;用户之间,用户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知识化。微型智能感应芯片用于书库管理,不仅有利于书库的密集排放,而且用户在点击所需图书时,图书将自动发出信号,所在书架将自动打開,从而使用户借阅图书轻松自如。微型智能感应芯片用于读者卡,用户身份证识别更加灵活方便,管理层面更加灵活自由,读者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4.2实现用户信息自组织和知识空间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RFID等物联网技术发展应用的产物,是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的融合,是数字图书馆智慧化的集中体现。它重视信息和知识的语境,重视对知识、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及其语境进行描述,并关注知识创建、获取、传播、组织和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它能够通过传感器和任一终端设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结合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以构建基于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基于用户特定需要的微观知识空间,进而以动态、无缝的知识组织方式,使不同格式、不同类型、非结构化的相关媒体信息能够有效地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和信息的重复使用。

4.3提供高层次的知识资源服务

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该产业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对于该产业的具体规划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都未明晰,本文在对物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和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及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路径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与互联网相对,但不同于互联网,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用于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物联网的用户端基于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李一等,2010)。

2009年8月,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即传感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了负增长,而物联网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我国扭转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低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发展新兴产业,走产业高端化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物联网发展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就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幕(侯赞慧等,2010)。

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表示:现在的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通讯,物联网包括人和机器的通讯,机器和机器的通讯,包括传感器、控制器等。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解释说:“物联网时代的冰箱、彩电等家电产品,都可以用手机控制。例如在家电上安装传感器。就可以用手机通过网络进行操控”。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3G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物联网时代,3G将促进物联网有效发挥无缝通信的巨大威力。相辅相成的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传输。这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物联网是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物联网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因为物联网突出表现为每一个物体都可通信、可寻址、可控制,并且未来任何物体都可实现上网,移动互联网将随处可见。与此同时,物物通信还会包涵大量数据业务,而未来4G的高带宽正好有了“用武之地”。也就是说,物联网会对数据业务有较大需求,也许会成为未来4G业务可选择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寄希望于物联网是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刺激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一)美国“智慧的地球”

2008年年底,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将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

(二)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宣布了“物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将各种物品如书籍、汽车等连接到网络中,确保欧洲在构建新型的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欧盟认为,此项行动计划将会帮助欧洲在互联网的变革中获益,同时也提出了未来会面临的问题,如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以及个人的数据保护问题。

(三)日本“i-Japan计划”

2009年8月日本继“e-Japan”、“u-Japan”之后提出了更新版本的国家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2015”,其要点是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电子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政府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

(四)中国“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总理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在轨道交通里,警察牵条警犬来闻嗅,这是一种有形的防范;但如果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及路径分析

(一)完善政府政策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本文认为应该由政府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专家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搭建各类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相关研究机构和一些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创新、共享和交流平台,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的以物联网产业化应用培育和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注重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大专项投入,积极推进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建设;抓紧编制物联网创新产业园发展规划,推动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出台各种物联网专项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国内外物联网核心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以产业战略联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链协作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孵化器建设。

(三)加大产业联盟力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当今世界,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产品。谁掌握产业标准,就可能掌握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要紧紧抓住标准的制定和采用的契机,尽快建立以现有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的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运营商、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等联盟建设,实现从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

(四)搭建推广平台,推动技术应用和市场化发展

通过承办高级别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博览会,打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展示窗口和交易平台;搭建相关技术和产品供需交流机制,增进政府各部门与相关物联网企业的信息对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推进物联网产业高速发展。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三大瓶颈:一是国内RFID产业仍然以低频为主,在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产业化难题尚待破解;二是国内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高端产品被国外厂商垄断;三是实现物物互联数据计算量庞大,需要算法革命来支撑。要想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必需要统筹组织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优势力量,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在掌控物联网核心技术获取先发优势上下功夫。

(六)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政策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国外物联网领域知名院校和研究人员联合攻关,提升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物联网产业前景诱人,但是相关核心技术还有待攻关,大量应用还需时日,目前不能操之过急。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配套扶持措施,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进行相关核心技术攻关和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推广和市场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价值工程,2010(8)

2.邵威,李莉.感知中国―我国物联网发展路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现代管理科学,2010(2)

4.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电信科学,2010(4)

5.甘志祥.物联网发展中问题的初析.中国科技信息,2010(5)

6.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江南论坛,2009(11)

7.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8.兰建平.关于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杭州科技,2010(1)

9.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10.汤一平,陈宗年.如何形成物联网产业链的思考.杭州科技,2010(1)

11.吴承治.物联网―打造未来经济的引擎.现代传输,2009(6)

12.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中国信息界,2010(5)

13.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运营商物联网发展建议.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14.张明杰,韩建亭,胡冰松,刘文超.用家庭网关打造物联网家庭应用系统,电信科学,2010(4)

物联网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化;测产技术;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相应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研究。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农业发展具备了科学性,而且能够提高农业产量,精细化的农业发展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因此可以对农业产地、肥料、品种问题做具体的分析。农作物的产量信息对于研究以后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工干预农作物产量的分析对于研究农作物生产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想真正实现精耕细作,就应该将细节落实,将产量信息的显示与分析细化到每一个点上,才能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系统的分析。产量检测需要测产系统不断的完善并且不断缩小误差。根据测产系统的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其测试原理,在试验田进行多次的实验,最终进行产量数据的采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需要人工进行干预。

一、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技术发展现状

(一)国内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技术现状

每一个国家的谷物收割机根据各国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合理运用的,因此像国外的一些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产品不适合我国使用,我国一般使用的是小型的联合收割机,以此在研究产品时不能同一而论。各国的国情不同,这就要求我国在当前农业发展的形式下,根据具体的情况研究真正适合我国农业生产使用的测产产品。虽然在研究这方面技术的时间比较晚,但是我国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研究是不断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

我国研究出的冲击式谷物流量传感器,经过试验表明,当传感器安放在合适的位置时线性度比较好,这种传感器是由基座、敏感梁、金属外壳和受力板组成的。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力板收到谷物冲击后敏感量会发生形变,因此在设计的信号传输途径中就能接收到一定的电压信号。像这种传感器,国外已有研究,因此在当前国际形式下,我国对于测产技术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我国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谷物智能测产系统,通过使用了当先的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出的这一测产系统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实现现场测试,并且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绘制产量图等。这是我国测产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发明,填补了我国农业发展测产技术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研制出了一种收获机测产系统,这个系统经过了科学的测试证明可以将其用于小区育种方面。在测产工作中,不仅能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且还提高了测产数据的正确率。这对于测产系统的研究又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扩大了测产技术的使用范围。

测产技术不仅需要实时监测还需要提供测产的数据。我国还研制出一种穗状玉米测产系统,其功能测试表明,相对误差较小。相应的测试系统还有称量式测产软件,这款软件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实时接收测量结果,并且显示和保存每次测量后的数据,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还有一款产量智能监测器。以上是我国研究的基本的测产系统及软件,都是我国一些专业的研究人员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并且根据其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研究和测试完成的,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资源。

(二)国外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技术现状

谷物测产系统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很早就已经进行研究了,而且对于测产软件的研究也优先于我国。国外首先提出过一种谷仓称重的方式,这是用来计算产量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安装不是很方便,于是,另外一位学者就提出了谷物去杆提前称重的方法,就是能在谷物进入精良器之前第一时间进行测量,不会因为时间延迟而影响测产的数据。后来又研制出了一种三角结构的测产系统,通过两端固定的方式,将三角结构与传感器链接进行测量,这种方式较为固定,减少了误差。光电传感器也是由西方研制出来的,能够在有坡度的地区进行测量,误差较小。虽然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已经得到改善。

二、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测产技术发展需求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不断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是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并且是以粗放型为主。同时伴随着的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以及对环境没有及时的保护。并且我国传统的称重方式还是磅秤,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采用新技术。费时费力,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并且操作很复杂。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需要一定的测产技术加以辅助,以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的过程。在农民耕种以及收获时不应该再存在测量产量上的问题,通过设计一款使用相比较强的,以及能够方便操作的测产系统,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的国情,测产技术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测产系统传感器

在测产系统中,一般都比较注重传感器的研究,因为他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根据整个测产系统的性质,传感器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测产的结果。我国目前对于传感器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不足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对测产技术的需要。因此在我国研究测产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感器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由于传感器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对于测量过程中会出现的误差问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将其控制在最小。总之研究好传感器的问题,是研究测产技术的关键。

(二)制作精准产量图

测产技术最后会呈现出了的产量图,对于提供给农业生产者的信息非常重要。根据产量图,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其进行一些基本的研究。农业生产中利用产量图可以进行产量的算,以及分析产量的一些原因等。产量分布情况和产量均衡程度也都依赖于产量图。因此在测产技术中产量图的制作和分析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根据一些现有的科学技术,将产量图的分析做到更加精准,通过高质量的分析才能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善。

(三)开发智能测产系统

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在测产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测产技术的完善,在以前的技术中,不够新颖的技术传统对于测产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果断采取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智能的测产系统,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技术化,快速测量和分析产量,结合网络技术,搭建网络远程监控平台都有助于测产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

结论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虽然还远不及西方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但是随着更多专业人员的研究,应该保留一些基本的操作理念,进行不断地创新。农业发展在我国国情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努力研发谷物收割机测产技术是当前重要的任务。测产技术的的发展需要根据其自身问题并且结合当前我国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完善。结合国内外测产技术现状进行不断发展,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普通的谷物收割机上安装测产系统,是农业机械化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马鑫,王鹤,白晓平.联合收割机产量检测系统智能终端设计[J]. 农机化研究,2017(7):87-8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