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高校图书馆;射频识别技术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1-0045-03

物联网被称为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科技界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也被称为是继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二个亿万级的产业。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和产业竞相关注的热点。美、日、韩等国都已将物联网提升到战略发展高度,纷纷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我国也正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物联网技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升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概念的出现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电子产品编码)系统的物联网架构。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同年,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目前已建立了一些实用的传感网。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将物联网概念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1]。2008年底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战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物联网的概念,对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应用潜力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物联网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1.2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等同于“未来的互联网”或者“泛在网络”,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狭义来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起来的局域网,不论接入互联网与否,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1.3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它具有技术性、感知性、智能性等基本特征。

1.3.1 技术性

物联网是技术变革的产物,是由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技术、纳米技术和智能嵌入式技术,物联网将世界上的物体从感官上和智能上连接到一起。由此可见,物联网是一个包含众多先进技术、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而其发展又依赖其众多技术的支撑和保障。

1.3.2 智能性

物联网使得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得以最大程度地数字化、网络化,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及管理。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借助无线通信网络,就可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智能连接、智能识别以及科学管理。

1.3.3 移动性

物联网通过在各种各样的物理实体中植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实现任何时间的连通、任何地点的连通以及任何物体(包括人)之间的连通。可以对任何物体(包括人)实现实时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ZigBee技术

DOIDOI:10.11907/rjdk.162351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002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越来越受关注,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社区逐渐走入人们生活,智能家居崭露头角。智能家居拥有智能、便捷、个性、安全等优势,从时间、空间等方面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Smart Home)是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将家居设备相关信息集成于一个以住宅为基础的平台,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实现家居设备之间相互共享和交换,提升了家居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以及环保节能的居住h境[13]。2智能家居发展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融入人们生活,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逐渐向传统家居渗透,物联网冰箱、洗衣机、电视等智能家居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未来生活的智能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1国外智能家居发展情况

智能家居技术是物联网发展的实践,最初起源于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美国,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并提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相关智能家居建设方案。在国外,智能家居技术起步早、技术成熟,智能家居系统人机交互性以及UI设计可操作性良好。

1984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都市办公大楼 (City Place Building)。此楼最初并非“智能”,原因是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Building System Co, UTBS)参与此建筑的装修,获得该大楼的空调、电梯及防灾设备等建设工程。UTBS公司作为这幢大厦的住户,不仅将空调系统、电梯以及防火防灾等各子系统计算机相连,而且利用嵌入式通信技术连接计算机与用户通信终端,为大厦其他住户提供相关的计算机服务和通信服务。都市办公智能大厦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各国先后提出本国的智能方案。

1997年,比尔・盖茨的智能化豪宅完工,首次引入智能化设备和系统,其中包括智能照明设备和智能温控系统。用户可根据需求通过智能设备设置相关参数,从而使生活环境达到最优。智能化设备和系统从此走进人们家中。

1998年,新加坡举办的电子消费品国际展览会上推出了家庭智能系统,是“未来之家”的缩略模式[4]。该系统包含三表抄送、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等功能。

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约有5 000个家庭采用家庭智能化系统,美国有超过400万个家庭使用该系统。

国外智能家居发展至今,研究水平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提高,智能家居系统普及成必然趋势。

2.2国内智能家居发展情况

中科院最早启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研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5]。

1999年,中国科学院研制出45Mbps的电力线高速通信产品,并运用于沈阳一个拥有200户规模的小区,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这是中国最早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国民生活的实例。

2014年,美的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除资本层面外,小米与美的将在智能家居及生态链、移动互联网进行多种模式的战略合作,包括双方在智能家居、电商、物流和战略投资等领域的对接。

2015年初,海尔与魅族的跨界合作终于落地。魅族入驻海尔U智能家居平台,海尔将向魅族开放其U平台SDK,使魅族手机可控制所有海尔智能家居产品,同时魅族也将向海尔开放Apps系统级别权限。

智能家居发展迅速,但是各个厂家参照的标准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导致智能化系统成本增加,影响消费。2005年,信息产业部正式家庭网络推荐标准,鼓励各大厂家对家庭网络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实现国家未来智能家居的发展规划。 3智能家居技术

智能家居技术从本质上而言是对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综合运用[6]。3.1网络技术

国务院于2010年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标志着三网融合拉开序幕。三网融合并不仅仅是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结合,更是其通信业务的融合。它要求以光纤到户/光纤到小区(FTTH/FTTZ)为主要接入方式。光纤信息传输速度快,深入千家万户,运行成本低。三网融合使智能家居拥有更便利的传输方式、更高效的传输速率、更安全的传输环境,从实质上促进了智能家居产业的升级。

智能终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也推动了智能家居的发展[7]。智能终端拥有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使用户达到更好的智能家居操作体验,完美地诠释“科技以人为本”的追求,成为最佳的人机交互窗口。以WiFi为主的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不仅实现了移动网络的分流,而且承担移动网络的压力,成为有线网络的有益补充。这种技术支持在数百英尺范围接入互联网的无线电信号,减少布线麻烦,实现对家电的智能控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移动性,让智能家居控制变得便捷、人性化。

3.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起源于1990年,最早实践于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2010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信部等部委发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的研究。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字面含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由此可知,物联网的客户端不再仅限于传统终端,而是将其拓展和延伸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在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一个巨大网络,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

在物联网还没有提出来时,智能家居处于数字化时代,单纯被动地接收数据。而物联网的兴起,给智能家居带来了第二次生命,重新定义了智能家居概念,主动控制和交互,使智能家居变“数字”为“智慧”。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物联网将所有家电设备连接到一个网络,让设备状态、设备参数等信息共享和交换[8]。

物网技术架构大致分为3层,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下层为上层提供数据,上层为下层提供数据处理等服务,各层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

感知层运用各种传感器、传感网感知并收集外界信息。ZigBee智能家居系统要求用户只需将普通开关、插座更换为ZigBee智能开关、智能插座,然后安装ZigBee无线接收器等智能设备即可实现家居智能化控制。

网络层能高效无障碍地将感知信息传输给应用层。

应用层处理和管理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应用层监控和管理家电设备工作情况,云计算可以跨网络平台工作,这就使得通过智能终端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家居设备系统。

3.3自动化控制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以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具有一定控制功能的系统完成对所有设备的控制任务,保证家电设备运行过程按照预想进行,实现自动控制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自动洗衣机是最早进入家庭的自动化设备。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智能家居由6个子智能系统组成:①智能灯光控制系统(光暗传感器,通过进入房间光线强弱可判断每个房间明暗程度,通过无线设备将获得的参数传输到设备控制器,自动调节灯光);②智能安防控制系统(光电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燃气体探测器);③智能背景音乐控制系统;④智能煤水电控制系统;⑤智能家电控制系统;⑥智能车库控制系统(车库拥有独立的温度湿度传感器与调节装置,功能是调节车库温度、湿度,但灯光仍由灯光控制系统独立控制),这6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当用户发送请求时,子系统可以自动接收请求并作出相应处理,给予相应操作,从而调节用户家居环境,使之成为最适合用户居住或处于用户最为满意的工作状态。智能系统运用ZigBee技术连接定位,当用户进入某一房间,首先定位位置,然后使用手机或其它电子设备通过有线网络、无线WIFI或者移动网络获取房间定位,打开灯光或者调节灯光等;智能家电温控系统获取室内温度,通过温度传感器判断调控温度。同时,智能背景音乐系统根据用户喜好播放音乐。自动化控制技术让智能家居成为人们生活中减轻负担的自动化管理者,提高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结语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联网; RFID; 传感器网络; 云计算; 私有云; 集团型企业; 主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50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083- 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其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战略性地位越来越被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而其一些关键技术已经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由于物联网涉及到的行业领域很多,其构成的不同技术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物联网的技术构架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重点综述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云计算在集团性企业主数据存储方面的相关成果及应用。

1 国内外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旨在通过使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将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早期的物联网是在RFI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目的是在物流系统中代替条码识别,实现信息采集的高效化、自动化。

其实早在2004年,日本就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希望通过催生新的科技信息革命,开拓以人为本,实现人、物之间的相互连接。“物联网”概念的正式确立是在2005年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并且了《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ITU在报告中指出,物联网是为了将信息和通信技术从连接人与人,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2009年6月18日,欧盟物联网研究项目集合体CERP-IoT发表《物联网策略研究路线图》报告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对物联网进行了定义,并且首次提出了对物联网的发展管理设想。同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提出了构建包括4大领域和12项详细课题在内的物联网发展方案。

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2009年8月7日,总理视察无锡时提出“感知中国”理念。2010年3月5日,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

2 物联网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2.1 物联网的基本定义

由于物联网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多,不同行业的学者对其定义的起点各不相同,对物联网的描述还没有达成共识。下面给出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物联网定义。

定义1:物联网是未来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标准、互通的通信协议为基础,具有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性动态网络设施。在这个网络中,所有实质和虚拟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编码和物理特性,通过智能界面无缝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定义2:由具有标识、虚拟个性的物体/对象所组成的网络,这些标识和个性运行在智能空间,使用智慧的接口与用户、社会和环境的上下文进行连接和通信。

定义3:物联网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由以上的几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物联网的概念较之其最初的概念有了较大的扩展。从最初的通过使用感知网络连接物品与物品,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变成了将物品、人、环境等一系列物理实体与信息空间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信息交互和融合。

2.2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包括3点:

(1) 全面感知。全面感知特征体现在信息采集方面,物联网通过射频读写设备、二维码识别设备、传感器终端等不同的信息采集设备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获取。

(2) 可靠传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设备开始向分布式构建发展,要将分布的物体接入到信息网络当中,实现实时的信息采集,必须依靠可靠的通信网络。

(3) 智能处理。由于物联网存在海量信息,且由于采集设备型号、分布不同,采集到的信息也可能存在异构性和不可靠性,这就需要对海量的感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3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及相关技术

3.1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

根据ITU在2007年于《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US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NGN environment》中提出的建议,可以将物联网分为以下5个层次。

感知层:该层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信息读取设备和传感器对物体的属性、状态等进行实时的采集辨识。

接入层:接入层主要是为信息进入互联网提供接口技术,这种技术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输、有线传输技术等。

网络层: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现有的互联网为采集到的信息提供高效、可靠、可信、安全的传输服务。

服务管理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具有海量数据处理功能和计算功能的计算集群,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为上层应用提供可靠的接口。

应用层:应用层根据不同行业以及应用环境的实际需求,差异化的定制符合其需要的应用服务。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感知网络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3.2.1 感知网络

感知网络主要包括传感网络和识别网络。

(1) 传感器网络,是指由大规模的分布式传感器终端、基站以及信息监控中心构成的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动态、协同的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的各类对象信息,用以支撑上层监控和决策。他由传感模块和短距离传输模块组成。其中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适度、压力等多种传感器,而短距离传输模块包含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模块。目前,国内外传感器硬件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所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低功耗、高可靠性的短距离信息传输技术,其中ZigBee和WiFi是其中的主要传输技术。

(2) 识别网络。识别技术是以二维码和RFID标签的读写为基础的,是实现全面感知的基础。目前,国内外的条码识别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精度较高的信息采集,但是由于条码自身的诸多特性限制,包括不可修改,需接触式读取,容易被破坏等,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识别的要求,而RFID正好克服了条码中存在的问题。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自动识别和数据获取的技术。它的工作过程是阅读器向RFID 标签发送能量,然后标签向阅读器返回数据,阅读器解码并向主机返回数据。

RFID技术具有如下特性:数据的读写功能;标签容易小型化和多样化;耐环境性;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的记忆容量大,与传统的条形码相比,条形码识别物品的种类,而RFID技术确定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对象。

但是由于RFID产业发展较晚,在硬件以及技术上都不够成熟,其标签以及读写设备成本较高,还不能在各个行业内普遍地推广。所以在物联网的感知网络中,异构设备的协同合作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3.2.2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将动态、可扩展的虚拟化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出来的服务,包含5个特点:

(1) 虚拟化:云计算的虚拟化特点是由于其呈现给用户的是一个与物理资源相同功能和接口的虚拟资源,这个资源可能建立在一个或多个物理实体上,从而为用户屏蔽了底层的物理细节。

(2) 弹性的规模扩展:由于云计算采取一种按需分配的理念,可以根据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调整应用资源的分配,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 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的目标是利用平台上的多台服务器存储单元,替代单一服务器进行信息存储的功能,从而实现对存储资源的抽象和统一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存储资源。

(4) 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存储类似,云计算将大型的运算任务分成多个细粒度的子任务,并且在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从而实现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功能。

(5) 多租户:云平台区别于普通局域网和信息中心的最主要特征是其通过互联网使大量用户能够共享同一堆栈的软硬件资源,并且根据每个用户的需要分配资源,而不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

3.2.3 管理和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为了为其提供可靠的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环境,要求对网络的可知性、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1) 测量分析。随着物联网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其可测性成了网络研究的基本问题,需要一种高效的检测机制。

(2) 网络管理。由于物联网的感知网络具有异构性,且其传输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自治性,使得物联网存在着与其他网络所不同的特性,需要研究出新的管理模式来保证其高效稳定的运行。

(3) 安全保障。由于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匿名性,所以其信息的安全性也同样非常重要,需要一种有效的安全构架,来实现其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

3.3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主数据流转中的应用

集团型企业业务繁多,数据量巨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内部云环境,利用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相关技术对集团型企业中主数据流转的相关过程进行优化能大大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云有公用云与私有云之分。公用云是指那些以即用即付的方式提供给公众的云。私有云是指不对公众开放的企业或组织内部数据中心的资源。私有云平台是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为企业自己服务的云计算平台,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应用是私有云的技术。

相对于公有云而言,私有云部署在企业内部,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自主控制,私用云的相关应用,已成为大型企业其部署IT系统的主流模式。

企业主数据流转的关键环节是各个子系统之间消息的交换以及进程之间的通信,通信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主数据流转的速度及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运转。

在私有云系统中,组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所使用的平台和语言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将系统各个计算组件进行整合是企业主数据流转的核心问题。

以往基于事件处理的消息系统不能完成系统组件解耦合,开发者往往需要学量的通信知识,使得系统维护和开发工作异常困难。分布式计算相关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消息的通信技术,消息中间件技术(MOM)。它是一种使用消息传输机制实现进程间通信的方法,一种存储转发通信技术。

消息中间件技术能够使得应用程序分布在不同的异构系统中,可以减少程序和网络协议的复杂度。在这种云环境下,消息将被发送至系统消息服务器中,服务器将消息存放至若干队列中,并等待接收者的请求提取消息或者直接推送给发送方。基于消息中间件通信中的所有对象都是异步的,其控制的通信对象和实体没有直接联系,其生命周期容易控制,并降低了程序的复杂度,大大提高企业主数据流转的效率。

基于消息的中间件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组件之间的同步和异步通信模式,完善通信的需求,使各个系统组件仅仅通过消息队列或者消息内容进行联系,从而将各个系统组件独立出来,完成了复杂系统之间解耦合的需要,使不同的计算组件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规定可以完全由相对应的开发者设计和实现,明显增强系统的扩展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其博,刘杰,黎葬,等. 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

[2] 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 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 电子学报,2006,34(12).

[3] 韩国信息通信.韩国计划至2012年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EB/OL]..

[4] 丁振华,李锦涛,等. RFID系统与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处理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3).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4篇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的概念是指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传递信息,而物联网,顾名思义,则是物体之间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某种协议进行连接,传递信息,可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升级版,我们将物-物-机连接为一体,达到信息更充分的互换和处理。1999年提出的官方概念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传感器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信息化,并对信息加之交换和利用。

2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最早起源于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卖机,而后由麻省理工学院相继提出物联网的相关概念,2003年美国提出传感网络技术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为物联网的兴起奠定了技术基础。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由此物联网正式进入大众的视线。2009年欧盟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计划,同年,亦将物联网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之一,为物联网的发展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作为其重要的技术支持--物联网的发展更是如破竹之势,迅猛快速。

3物联网的技术研究方向

3.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就有了,传感器技术分为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两大部分,传感器是将物品的信息数字化,然后按照规律将信息输出,传感器网络则是有大量传感器节点构成,用于接收,采集,和处理感知对象的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传给用户。物联网需要实现物物信息交换就是一个数字信号的交换,所以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3.2RFID标签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的信息传输,并通过所传输的信息自动识别目标对象的技术。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标签,读写器及应用控制系统,RFID技术就像物联网的手,帮助物联网探取到每一个物体的信息,同样也是构建物联网的基础。RFID的工作原理是,无源的标签接收到读写器发射的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而被激活,从而将产品信息发送出去,而有源的标签则在不断发送射频信号,这时读写器接收到以后,读取信息并将信息交给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运算做出相应的反应与指令,RFID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自动识别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3.3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以嵌入式系统为特征的产品,大到卫星系统,小到mp3、手机。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嵌入式系统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也因嵌入式系统技术而不断进步。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软硬件、集成电路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应用技术为一体的复杂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是用于接收信息并处理这时物联网智能的一大体现,如果说传感器技术和RFID只是单纯的的收集物体信息,形如手,那么嵌入式系统技术便是物联网中的大脑,用于思考。

4物联网在各类自然灾害防御上的应用

4.1地震灾害方面

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地震报警系统的专利中提到,在车辆上安装地震探测装置采集地震信息,然后将采集的地震信息传输到物联网服务器,物联网服务器接收所述地震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判断是否发生地震或将要发生地震,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物联网服务器发出报警信号,否则继续信息采集和处理。这个发明充分利用车辆本身的供电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并充分发挥了车辆分布范围广泛的优势。利用物联网服务器作为信息处理平台,可以完全发挥物联网服务器强大的数据处理优势。因为物联网的应用,使得该地震报警系统探测点分布范围更广,信息获取分析更加及时,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低。

4.2气候灾害方面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的用于气象监测,气象预报和气象信息传输等方面,基于物联网技术,福建龙岩气象局和中国移动共同搭建了一个“灾害性天气监控预警平台”,同样的例子,安徽气象与电信合作,建立了一个绿色通道用于气候灾害预警信息,目的是促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在物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今天,我们运用物联网技术将气候灾害的防御趋向信息化,趋向敏捷准确化,有效的避免毫无准备下的暴雪或干旱的袭击,从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4.3洪水灾害方面

通过物联网结合气象系统,实现对降雨的时长,强度等信息的预先采集,建立防洪防汛预警系统,同时在排水管道,雨水泵站,河流湖泊等地方安装水位监测装置,随时采集水位及运行情况,全面而准确的了解排水管道网的水量负荷状况以及排放状况,如此以来可随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强降雨或水位猛涨的压力,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再者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排水管道进行日常监控管理,可以做到及时维护管道,维修受损管道,防范于未然,加强防汛抗洪能力。

5物联网在自然灾害防御上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1物联网的技术支持

更加完善科技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不断更新,使得物联网更便捷的用于各类领域中。自然灾害的防御是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在关注和研究的领域,自然也不会例外。

5.2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准确物联网的意义就是传递信息,当我们在防御各类自然灾害的时候,需要的就是气象,地壳,排水管道等等事物的信息,而如何快速准确的做出决断或制定紧急预案,就在于信息获取采集的速度和准确性,今天的互联网做得到这一点。

5.3设备维护问题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范文第5篇

《物联网信息安全》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302040508

课程名称:物联网信息安全

分:

4

时:

64

讲课学时:

64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适用对象:物联网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通信原

理》、《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课程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特

征、物联网安全体系、物联网数据安全、物联网隐私安全、物联网接入安全、物联网系统安

全和物联网无线网络安全等内容。

2.

课程任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内涵、

知识领域和

知识单元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

目标是提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

“认知”

和“实践”

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目标

学习扎实物联网工程基础知识与理论。

2.

技能目标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3.

能力目标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兴

趣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安全需求;物联网信息安全。

2)教学要求:了解物联网的概念与特征,了解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了解物联网的安全特征,了解物联网的安全威胁,熟悉保障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3)重点与难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安全特征;物联网安全的主要手段。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教学内容: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物联网应用层安全。

2)教学要求:

了解物联网的层次结构及各层安全问题,

掌握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掌握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了解位置服务安全与隐私技术,

了解云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

了解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技术,实践物联网信息安全案例。。

3)重点与难点:信息隐藏和版权保护技术,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技术。

3.

数据安全

1)教学内容: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密码模型,经典密码体制,现代密码学。

2)教学要求:掌握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基于变换或

置换的加密方法,

掌握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掌握

DES算法和

RSA算法,

了解散列函数

与消息摘要原理,

掌握数字签名技术,

掌握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实践

MD5算法

案例,实践数字签名案例。

3)重点与难点: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密码学的发展历史;基于变换或置换的加密

方法,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

DES算法和

RSA算法;数字签名技术,文本水印和图像水印的基本概念。

4.

隐私安全

1)教学内容:隐私定义;隐私度量;隐私威胁;数据库隐私;位置隐私;外包数据

隐私。

2)教学要求:掌握隐私安全的概念,了解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

隐私度量方法,

掌握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掌握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实践外包数据加密计算案例。

3)重点与难点:隐私安全的概念,隐私安全与信息安全的联系与区别;隐私度量方法,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位置隐私保护技术;数据共享隐私保护方法。

5.

系统安全

1)教学内容:系统安全的概念;恶意攻击;入侵检测;攻击防护;网络安全通信协

议。

2)教学要求:掌握网络与系统安全的概念,了解恶意攻击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入侵检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攻击防护技术的概念与原理,掌握防火墙原理,掌握病毒查杀原理,了解网络安全通信协议。

3)重点与难点:双音多频信号的概念以及双音多频编译码器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引脚组成与工作原理,信号编解码器芯片的典型应用电路图及软件编程。

6.

无线网络安全

1)教学内容:无线网络概述;

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教学要求:掌握无线网络概念、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掌握

WiFi

安全技

术,掌握

3G安全技术,掌握

ZigBee

安全技术,掌握蓝牙安全技术,实践

WiFi

安全配置案

例。

3)重点与难点:

无线网络概念、

分类,理解无线网络安全威胁;

WiFi

安全技术,

WiFi

安全配置案例;

3G安全技术,

ZigBee

安全技术,蓝牙安全技术。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1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

8

8

2

物联网的安全体系

12

12

3

数据安全

12

12

4

隐私安全

8

8

5

系统安全

10

10

6

无线网络安全

10

10

7

4

4

64

64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1.

课程具体实施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以传统黑板板书的手段进行授课。

2.

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同时,

适当布置课后作业以检验和加强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适时安排分组讨论课,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设计电路,

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设计成果。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平时考核:主要对学生的课程作业、课堂笔记、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考核。平时考核

的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30%。

2、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学期所学课程内容的综合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

试内容以本学期授课内容为主。考试成绩占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

70%。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物联网信息安全》

,桂小林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

《物联网导论》

,刘云浩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导论》

暴建民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年。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薛燕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3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