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发展优势

物联网发展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发展优势

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P2P信贷;理财平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21-02

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在经济社会中快速发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在线支付、贷款、基金等理财产品销售可直接在网上进行。同时,互联网金融依赖大数据分析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大幅减少交易成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和更多样化的产品。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就是本着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和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业态过渡到一般金融体系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当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子行业的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使资金余缺双方突破传统金融的地域和规模等的限制,在互联网上高效的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第二,信息相对对称,降低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减少交易风险。第三,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

二、目前国内主要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分析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融资理财平台等。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接下来分别介绍互联网金融主要的几种业务模式及运行特点。

1.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开端,指的是一些和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付平台。它们通常基于互联网,提供线上和线下支付渠道,完成从用户到商户的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系列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资金托管代付,它成功的解决了资金的安全流转,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安全、放心的进行网上交易。对于平台而言,它所获得的就是资金沉淀利息、出入金手续费和渠道费用等。

2.P2P信贷。P2P(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是一种与互联网、小额信贷等创新技术、创新金融模式紧密相关的借贷形式。借款人和出借人可在平台进行注册,需要钱的人信息(简称发标),有闲钱的人参与竞标,一旦双方在额度、期限和利率方面达成一致,交易即告达成。中国的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至今已经超过2 000家,由P2P 的概念衍生出了很多具体模式。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这是最安全的P2P 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平台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典型代表例如人人贷。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一对多”,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2)“P2P 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的宜信模式。可以称之为“多对多”模式,借款需求和投资都是打散组合的,甚至有由宜信股东将资金出借给借款人,然后获取债权对其分割,通过债权转让形式将债权转移给其他投资人,获得借贷资金。(3)大型金融集团的P2P平台。与其他平台仅仅几百万的注册资金相比,金融集团的规模更大。例如平安集团旗下陆金所有4个亿的注册资本。其P2P业务采用线下的借款人审核,并与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合作进行业务担保,还有专业团队进行风控。陆金所采用“1对1”模式,需要投资人自行在网上操作投资,而且投资期限为1—3 年。

3.互联网融资理财平台

在互联网先进技术的支撑下,人们的消费理财观念不断转变。互联网金融的各业务模式逐渐被人们认可并接受。互联网金融从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不断向网络直接融资、第三方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络经纪商、网络IPO 等先进业务模式发展。具体的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网络平台的产品服务体系

(1)众筹平台。众筹即大众筹资,是指用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出资人通过创意的盈利来获得相应的报酬。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都可以通过众筹方式获得项目启动的第一笔资金,为更多小本经营或创作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2)金融超市。传统金融渠道虚拟化,可以有效整合交易、支付和理财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丰富以及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当前,第三方基金网络销售是将线下渠道转移到线上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之一。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开闸已有一年多时间,目前获得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已有20 家。

金融超市集合了基金、保险、黄金、外汇、信托、银行理财、证券理财等全部的金融产品,就像沃尔玛,普通投资者几乎可以买到投资理财所需要的所有产品。网上平台销售单一类型的产品不符边际成本递减的原理和长尾理论,可以预见,金融超市是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的发展趋势。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优势分析

第一,庞大的网络用户群。截至2013 年10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目前,基金和保险在各自主要用户群中,线上用户比例高于整体比例,网上渠道有效的提升了用户购买的便捷性,并且在用户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根据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可以和少数热销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

第二,大数据。大数据就是指海量的数据,包括企业信息化的用户交易、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行为、关系以及无线互联网中的地理位置数据等。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各种数据的组合,这些数据在网上实现数量匹配、期限匹配和风险定价,再加上网上支付就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当前,互联网金融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等新特点,且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在传统金融机构难以企及的细节上为客户带来流畅、便捷的体验,并能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个性化的和地方化的产品和服务。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线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都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强大经济支撑,有潜力形成兼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优点的新型金融运作体系。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模式,它的发展过程客观存在着一些阻碍和问题。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各参与主体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利用好丰厚的资本与政策资源联合传统金融势力为客户带来更为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2] 孙浩.互联网金融的新兴商业模式[J].中国信用卡,2013,(9).

[3]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物联网;唐芯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45-04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陕西目前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09年由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博览会,作为包括无线传感网(WSN)、无线个域网(WPAN)、有源RFID、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等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上的技术核心,“唐芯一号”是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物联网名符其实的“中国芯”。

“唐芯一号”的问世,突破了我国射频电路、模数混合电路、超低功耗等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技术瓶颈,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这对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应用、争取自主知识产权和占领物联网国际制高点意义重大。据了解,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芯片的设计和研发难度非常大,此前只有美国和北欧少数公司拥有类似的产品,射频芯片一直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物联网研究发展现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力争在新一轮信息产业的革命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时就把传感网定为五大国防建设领域之一,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把物联网研究提上了新的日程。欧洲物联网大会于2008年在法国召开,其重要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的隐私权等内容。日本政府最近也出台了数字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技术实施的步伐,与物联网相关的全球信息化工作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

物联网应用非常广泛,比较典型的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有研究机构预计,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为了在第三波世界信息产业浪潮中能与世界一流的国家在技术上同步,中国也非常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8月,总理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发展物联网。同年11月在首都科技界大会再次提出发展物联网,各地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2009年11月1日,北京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40余家机构共同参与,联盟计划未来3年,使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武汉于2010年4月25日,在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其他省市区也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如广东、杭州、成都、河南、陕西、上海、无锡等。“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于2010年6月26日在无锡成立,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以期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其“十二五”规划已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来推进。2010年8月,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2011年4月6日,省政府又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陕西省物联网示范园”,同时,与陕西烽火通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共建“国家级物联网应用产业园”。

在应用方面,上海率先在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并于2010年4月出台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方案基于上海发展物联网良好的产业基础,规划了上海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发展重点、建立示范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北京市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管理,为全面建设智能北京、感知北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厦门市作为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很大空间。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西安世园会门票,使世园游客切身体会到了以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魅力。

二、陕西省发展物联网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国内开展物联网研究较早的省市之一,物联网的研究需要大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各类型人才。陕西的人才力量、科研力量和众多高科技企业,决定了发展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传感器、导航控制、加速度、光学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研发人才,科技综合实力雄厚。同时,陕西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其中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光学传感器方面每年就会培养几十名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还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据统计,全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用型人才近1万多名,所有这些都为物联网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较为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开发能力。西安交大在传感器故障诊断方面、西工大在导航控制方面、长安大学在运输遥测管理方面、西安科技大学在煤矿传感安全监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雄厚的研发基础。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有众多的航空航天、兵器研究所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其中,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44所的陕西电器研究所、西安中星测控、西安飞秒光电、西光厂、宝鸡秦明集团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测控科技公司、陕西宝城航空仪表公司等数家企业,在全国不同种类传感器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表明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同时,西安西谷微功率数据有限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煤炭、石油、电力、水利、地质等行业领域,陕西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原始开发能力居全国首位,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

(三)产业基础雄厚

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陕西省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大约510多家,实现收入346亿,其中传感器相关厂家70家,实现收入23亿元,系统集成企业96家,实现收入68亿元,应用软件企业340家,实现收入122亿元,网络运营商共4家,实现收73亿元。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中兴、华为、大唐电信、西电捷通等大批优秀企业。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唐芯一号”是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最上游的芯片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西安优势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了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制定,在行业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陕西抢占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地具有实际意义。在应用领域,西安中星测控的惯性、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压力传感器在业界影响较大,陕鼓动力的感知工业远程诊断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的铁路车自动识别系统技术也非常成熟。还有众多的无线网络、系统设备和系统应用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陕西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统筹规划不够

物联网产业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需要跨地区合作、跨行业协作,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所能担当的,需要各地政府统筹规划,加以引导。陕西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商业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性研发工作,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陕西省政府虽然也在积极筹划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通过调研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本地区物联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需要从核心技术研发做起,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而传感技术的核心在国外,国内传感器80%依靠进口,每年的费用超过进口石油的费用。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江苏无锡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无锡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集中研发传感网智能技术,并联合美国及国内其他机构发起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期掌握物联网产业的话语权。

(三)规模化应用不足

虽然陕西省物联网有一些基础应用,如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研究的“感知矿山”项目可以实现对矿区的人员、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监控,但“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大规模行业应用不足。物联网应用多是特定行业的封闭应用,信息的管理和互联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行业或企业内,没有形成真正的物物互联。同时,这些应用有着自己的协议、标准和平台,自成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物联网的优势。受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制约,读写器和电子化产品标签价格居高不下,如射频标签价格根据标签种类和应用价格从30美分到50美分不等,最便宜的标签也在20美分以上。这显然无法应用于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进而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物联网的推广应用需要各个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链不完善

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特征,如下图。上游产业一直是产业链的咽喉,而陕西在传感器方面的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由于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推广不足,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物联网运营商也没有发展起来,用户对物联网的认知还普遍缺乏,导致对物联网相关的产品需求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虽然有着较好的人才、研发和产业优势,但政府在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面对迅速扩大的应用市场,以及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陕西省要以“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为契机,以“立足现状、统筹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基本原则,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进一步规划引导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一)政府相关组织机构要高度重视

2011年3月,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陕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有所侧重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标准制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成立物联网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相关研发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由政府出面,联合物联网上下游核心企业、高校院所,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或协会,使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能够开展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到发展“智慧长安”的物联网项目中,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十二五”物联网产业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物联网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陕西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和海归人士在陕创业,制定股权激励等扶持政策,聚集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依托大学已有办学条件,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快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招收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以解决相关行业高端人才的需要。

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制定人才奖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权。

(三)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园

陕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大唐电信、陕西烽火集团、航天504所等单位,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医药配送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实际的应用平台,促进物联网研发机构与该区的无缝对接,为物联网研发找到应用路径,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实现陕西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西安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西安数据服务产业区、宝鸡智能化传感器产业区、汉中航空及民用传感器产业区等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园。

(四)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和企业参与意愿较强,但整个行业还缺乏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目前,陕西物联网产业整体分割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共享,应加快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即以物联网通信网络运营商为组织者,针对目标市场寻找价值定位,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能够调动最终用户的积极性,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第3篇

近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达了他对物联网在山西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要树立世界眼光,深刻认识和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战略机遇。“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物联网技术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鲜明特征,可以提升人们认知世界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都强调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着重推进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推进传感网的广泛应用。各省区市对物联网的研究和运用予以高度重视,并以大的力度、大的强度加快推进。物联网既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机遇。要深入学习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路径,积极跟踪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思路和做法,从战略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的研发运用。在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把握住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要立足山西实际。加快物联网运用和推广步伐。要从山西省自身条件和产业特点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物联网技术嵌入式控制器”等优势项目的研发为重点,集中力量,合力攻关,争取在物联网的一些重点技术上取得突破,积极参与物联网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跟上物联网发展步伐。特别要把物联网运用于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冶金行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推进“流程优化”。发展全循环冶金:焦化等行业可以利用物联网发展硫、氮、碳的节能减排技术:电力行业可以利用物联网发展“微电网技术”等。促进光伏、风电等制造业发展。要把物联网运用于安全生产领域,使煤炭生产全过程置于严密监控之下,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要把物联网运用于节能环保领域,对污染源实行全天候监控。要把物联网运用于物流领域。全面提高货物装卸、运输、仓储、检验和通关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物流业的高效、快捷、集约、透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要把物联网运用于城市建设领域。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多主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建设智能城市。为全省城镇化建设注入新的要素。

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促进保障体系。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制定具有山西特色的物联网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开发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政策措施,为物联网研发应用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要支持物联网重点企业申报国家创新基金、信息化专项基金及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基金。加大财政资金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倾斜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物联网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要将物联网专业人才纳入重点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引进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

物联网是一项引领新的发展方向的技术和产业。面对物联网。各地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山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而且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一定要认识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发展机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力求在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上,趟出一条新路,走出一条好路。

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65-0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积极谋划和争取在这次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走出金融危机,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和相关产业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部署早、研发早、应用早,在“物联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但是,在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只有及早谋划、分析制约发展的阻碍因素,集中攻关、探寻应对挑战的对策措施,才能避免中国物联网发展“起大早、赶晚集”的被动局面。

一、国内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

国内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很多,集中体现在体制、标准规范缺失、核心技术缺位和“无形”资源紧缺等几个方面。

(一)体制,迟滞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

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地区、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牵涉众多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问题,体制上的障碍将严重制约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系是以一种条块分割的形式存在的,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割情况,比较普遍。这种分割,一方面造成行业信息难以共享;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发展基石的基础性网络建设也受到阻碍;同时,条块分割的局面致使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沟通协作少,顶层设计缺乏,凸现出难以形成产业规划、研究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过低、无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的态势,不利于商业模式的形成,不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动,不利于物联网大规模发展应用。

(二)标准规范缺失,制约物联网技术大规模推广

物联网具有多学科性质,其涉及的技术多样、标准繁杂,我国在基础标准方面功底薄弱,要建立起完整的物联网标准体系难度较大。而标准规范的缺失是制约物联网普及和终端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在硬件接口和数据协议等方面的不兼容问题,使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无法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设备之间的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客观上造成产品间互不兼容,应用成本较高,严重影响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效果和效率。另外,国内物联网标准体系制定的落后,将直接影响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

(三)核心技术缺位,导致成本过高和安全隐私问题突出

纵观我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增加新功能,使物具备了物联网特性。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原生态创新,所以也很难形成核心技术,缺乏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成为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更导致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的成本过高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其次,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有关的物品中,物与物、物与人之间采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通信,安全隐私问题突出。如果在信息安全、数据加密等关键技术方面不能有所突破,对国家和企业的安全利益以及人们的安全隐私有所保障,势必阻碍物联网的推广普及。

(四)“无形”资源紧缺,阻碍物联网的长远发展

物联网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各种网系高度融合的网络综合体,其无处不在的特点,使物联网的信息采集节点众多、信息传输以移动网络和无线接入方式为主。基于此,物联网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无形”资源作支撑。首先,是频谱资源问题。物联网未来将应用于无法准确估量的行业和场景,必然将产生海量终端,形成远远大于人与人通信互联的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的数据量,到那时,频谱资源的短缺将成为物联网难以克服的瓶颈。其次,是地址资源问题。组成物联网的众多节点需要地址进行通信,而现有IPv4的地址空间在2012年左右将被耗尽,资源逐渐不足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节点间的有效寻址是需要在应用中考虑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的对策思考

总理在“无锡传感网中心”调研时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贯彻总理指示,针对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顶层设计,发挥国家战略筹划能力

物联网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应该宏观把握,在战略高度进行整体和统一的规划。一是要注重顶层设计。明确物联网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描绘物联网发展蓝图,为物联网发展指明方向。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通过财政税收、优先采购、设立基金等扶持政策,引导社会的多元投资,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引导物联网的领域应用。三是要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物联网发展的组织体制,加强部门、地区、行业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推进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部门、地区、行业间的互利共赢。四是要完善法规制度。完善立法,加大对物联网信息涉及到的国家安全、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监管机构的人、财、物投入,完善监管组织体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监管合力。

(二)尽快制定标准,确保在物联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制定科学、统一、权威的物联网标准体系,是推进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赢得物联网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首要前提。一是要尽快统一国内标准协议。物联网相关产业部门要加强合作,会同科研机构、各基础网络开发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统筹协调、集中攻关,统一硬件接口标准和数据协议,制定完善物联网相关标准体系。二是要坚持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同步推进的原则,加强同国际权威机构、物联网研究先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确立并扩大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上的发言权。

(三)加快技术研发,形成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确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点和难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传输数据计算及物联网安全等技术是亟需研发的重点。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协力攻关。要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金融行业协会等建立的产业联盟,在共性及关键技术的领域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着力解决好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成本、安全等问题。

(四)借力“两个融合”,实现物联网发展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决策,深刻揭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融合发展的特点,将信息化推到一个新高度。2009年3月,国家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三网融合”的战略思想,旨在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两个融合”的战略决策,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基础,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要借势借力,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一方面,要把握住“传感”这个“两化”融合的关键点,大力发展传感网;另一方面,要乘着“三网融合”的东风,大力推进网系集成化、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化,为加快物联网应用铺路。

(五)开发资源空间,应对物联网发展对“无形”资源的挑战

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对频率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军地无线电管理部门和频管中心要着眼长远、超前研究、加强合作、积极应对。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为契机,加强对频谱资源的需求研究;超前研究和规划频谱资源的配置,逐步改进电磁频谱管理的方式;认真研究感知无线电、频谱池等动态频率分配的方式,为物联网大规模发展提供保障。另外,针对网络地址即将耗尽的实际,一方面,要加强IPv6和私网穿越等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要详细思考和规划,既要解决好有效利用这些新技术拓展网络地址资源的问题,又要确保新的地址协议与现有网络地址的有效对接和相互兼容。

(六)发挥示范效应,加快“感知中国”中心的建设和推广工作

在推动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为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要抓好“感知中国”中心在无锡的建设,利用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政策扶持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并迅速形成研发安全感与产业突破的先发优势。在示范区建设取得相当的成果后,注重做好向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推广工作,确实在关键技术上、应用系统上、商业模式上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引导物联网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物联网的建设和应用问题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加快国家物联网的发展进程,需要以政府的引领和扶持为导向,以核心技术的研发为支撑,以领域应用为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协调、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帅.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技创业期刊,2009(12).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 [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宁焕生,王炳辉,等.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物联网发展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杭州 物联网 领域 路径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94―02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特定物体与网络及存储集控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特定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体系。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的先行地区之一,位处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因此,如何巩固和提升发展水平,并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规模壮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而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便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杭州市的物联网发展起步较早,在产业基础、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以及网络运营服务等方面已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优势。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中科院杭州射频识别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2所、海康威视等企业在国内较早地进入物联网领域,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企业近百家,基本形成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

2.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一些骨干企业在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和标准化研究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具备一定主导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2所、浙江中控科技集团等多家企业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多次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在各自领域代表当前国内领先水平。

3.产业应用经验丰富。杭州市物联网企业和科研机构已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安防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实施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积累了一定技术应用和服务经验,多项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

4.网络运营基础扎实。杭州市具有优质的基础网络资源,是国内率先开展三网融合综合业务探索的城市之一,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三网融合运营商,创立了融“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于一体的“华数模式”,拥有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

5.发展困难依然存在。一是目前涉足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大多还处于初创期,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联动效应不足。二是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等共性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产业体系仍不完整,现有应用规模仍不足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仍然较大。

二、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围绕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网络构架体系,积极攻关物联网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造和拓展更广阔的应用市场,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推进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

1.感知层:物联网设备核心元器件。优先发展先进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大力开发射频识别(RFID)、监测、定位以及红外等领域核心传感器及元件,积极培育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加快形成感知核心产品制造与网络及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支持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设计、研发和制造;推进卫星导航接收芯片、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的产业化步伐,培育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及规模化量产;加速基于新一代通讯网络技术的3G、4G芯片设计、研发、封装和规模化量产;加快完善高性能射频识别标签设计、封装及相应读写器具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积极推进融无线数据通信、信息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终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2.网络层:网络集成与数据处理。优化提升大容量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处理软硬件产业,培育物联网网络综合业务运营商。重点支持3G、4G、软交换等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支持大容量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研发制造;支持探索、开发异构网络、超级网络运算中心、云计算,优化复杂网络结构,进一步壮大在分布式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数据挖掘、分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发关键支撑技术和设备;开展应用于IPV4向IPV6过渡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研制与开发。

3.应用层:应用服务及标准化推广。聚焦市场趋势,积极探寻适宜的商业模式,研发基于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中间件,推进系统解决方案标准化进程,培育服务商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提供、网络运营以及信息服务等物联网相关高新技术服务业,着力发展在公共管理与服务、行业应用、个人家庭应用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推进交通、旅游、电网、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监控、工业监测、建筑节能、市政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工作,开发可“复制”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支持发展面向用户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积极发展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内容产品和服务。

三、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目前,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还不成熟,要实现快速发展,杭州市还需要在技术开发、项目应用、企业培育、平台打造、人才集聚等方面加强工作。

1.组织攻关一批核心技术。瞄准国际发展前沿,围绕物联网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组织年度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及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优势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研究,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一批重要专利成果,形成一批行业技术标准,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近期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围绕节点、传输、集成等领域,全力开展物联网节点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网络传输与大容量数据存储及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关键软硬件技术等三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2.率先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围绕服务建设“数字城市”和“东方品质之城”,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自主建设与政府奖励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实施示范应用工程,引导产业链各方以联盟形式“组团”开发,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打造物联网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的智慧城市综合体。面向城乡管理、百姓生活、工业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近期重点推进智能城市试点示范工程、智能生活试点示范工程、智能“两化”试点示范工程、智能环境监控试点示范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

3.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坚持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两手抓,加大培育、引进和孵化的力度,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企业集群。支持比较优势明显的物联网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等路线,逐步成为竞争力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优势企业,加快引进一批拥有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物联网业界的重要力量。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打造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形成一大批物联网产业“小巨人”。

4.积极构建一批公共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和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加快搭建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基础数据交换和信息安全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平台、对外交流合作服务平台等一批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物联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支撑体系,推进产业标准化和准入认证工作,提高各类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近期重点构建三大产业公共平台:一是物联网网络基础平台,包括“1+3”基础网络平台、物联网信息中心等;二是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包括中国电科(杭州)物联网研究院、港科大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南邮杭州三维无线与物联网研究院等;三是物联网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包括物联网技术交流中心、物联网技术(产品)认证测试中心等。

5.着力汇聚一批高端人才。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多渠道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一支物联网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加大对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在杭州的相关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研究机构、企业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研发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探索人才租赁、团队引进等多样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杭州进行物联网成果转化或创办物联网成长型企业。对掌握核心技术、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物联网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优惠。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