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经济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
1 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根本和重要依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损耗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损耗的总量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准确的展现。其实,绿色国民经济是真实反应出国民经济增长净正效应,绿色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简而言之,只有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作以全面统一的核算,一方面,在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将会逐渐转变原有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绿色国民经济将自然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都列入到绿色国民经济的范畴中来,从而使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最后,绿色国民经济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由以往的传统GDP为业绩考核为标准的观念的转变。
2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绿色国民经济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本质,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落实,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键性内容,然而一些领导官员却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没有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最后总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写协调发展和进步,从而完整的体现出国民经济活动的优秀成果,绿色GDP的运用将会迎来干部考核体系的彻底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政绩的考核都是以GDP的增长为基本的标准和依据,必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进步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考评,因此很多干部就会有一些怨言和想法,这对实际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进行绿色GDP的核算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关键就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因为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步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就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很难准确的把握。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绿色国名经济核算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的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还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其核算制度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系统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在核算工作中,由于核算不够系统全面,核算误差,等导致结果存在偏差,也将无法真实的表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 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方法
在大力倡导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原有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环境效益忽视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积极推动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和投入到环境污染、生态损耗和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实时统计和核算试点。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同时,将其列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
(二)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要实现发展绿色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尽力完善系统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对环境问题达到有效的统计。第一,自然资源的统计,其主要涉及到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和水资源等。第二,生态环境的统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森林以及水。这里要强调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要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损耗同时考虑在内,就拿森林生态环境来说,生态环境主要带来的效益就是对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造成的损耗就是由于肆意的砍伐以及破坏所致。第三,全面统计环境污染的状况,实现全方位的检测和防治,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损坏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绿色GDP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绿色GDP的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对于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形式以及所涉及到的范围明确到位,建立绿色GDP并将其应用到干部考核环境会计审核制度中来,使绿色GDP的核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对“三废”再利用价值进行定位,由“三废”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应该被排除在外。只有国家充分认识到“三废”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落实到位,才能有助于绿色国民经济增长稳步增长。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增加调整项,将“三废”再利用价值列入到调整项的范围中来。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在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以学习,实现核算体系能够紧跟国家通用体系的步调,使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一些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宣传与教育机制,使更多的民众对绿色国民经济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来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以此来运用相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建立起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使环境损害的承担着得到相应的补偿措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民经核算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无法适应当今的时展背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核算的方法和内容,重视环境资源的影响因素,促进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张宏亮.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及其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93-98.
[2]於方,蒋洪强,曹东,王金南,高敏雪.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体系与方法概论[J].环境保护,2006,18:30-39.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绿色建筑经济概述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建筑行业极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所谓绿色建筑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在实施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将相应的施工机械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能够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系数不降低和居民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减少施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还有废水、废气、废料的产生,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实现建筑资源合理化应用,能够使建筑行业贯彻落实国家号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摆脱传统的只关注经济收益的多少而忽视环境保护观念的束缚。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政策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环境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此政府提出了绿色建筑经济这一概念,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措施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社会对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度不高,政府对绿色建筑经济的管理理念认识也不足,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在具体的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政府也没有详细的法规来规范具体的绿色建筑经济行为。具体的绿色建筑经济仍处于理想状态,还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并且国家支持政策和政府管理皆不完善,行业自身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二)缺乏经济技术基础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区警醒创新,或是在建筑的具体设计方案进行改变,而是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有效地保证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期的技术开发阶段和后期的具体实施阶段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建造技术已经完全不能支撑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规范管理制度方面的要求也变的更加严格,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对于个体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来讲,在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的技师进行技术的改造创新,而在资金方面又无法找到一笔巨大的资金支撑企业建筑方案的转型,并且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初显成效,因此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持,很难使绿色建筑经济得到发展。
(三)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高水平的技术作为支撑,尽管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已经完备,但是想要使绿色建筑经济进入实际发展的阶段,还需要充足的实际操作经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以及建筑行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也要有过硬的实力,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和经济的鼓励,没有投资者对项目进行投资,那么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三、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战略
(一)提高全体认识水平,做好宣传和支持工作
若想让绿色建筑经济取得实质上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全民对绿色建筑经济这一新概念的认知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社会支持。政府应对绿色建筑经济产生正确的认知,要放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认为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正确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在将来能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一方面,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提供政策和国家资金支持,为设备使用和技术创新选拔优秀的专业技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制定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借鉴国外发展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营造稳定、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要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大众对这一新概念的认识,让绿色建筑经济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
(二)强化经济技术支持,研发并行创新行业技术水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因此在得到政府的支持及社会投资者的资金,具足了资金储备后,应着力于创新传统建造技术,并将新技术投入实际运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再通过我国科技人员的自主研发,经过多次的测试、实践和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新技术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改变传统技术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
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方面可以说是技术空白,没有任何先前的经验教训可循,完全是摸着石头走路。因此,在这个艰难的阶段与其他先进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与已初取成效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借鉴他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技设备,加快我国转型速度,一步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和设施,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要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相挂钩,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新兴建筑发展模式能够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取得社会的信任并给予绿色建筑经济更大的支持,让绿色建筑经济放手一搏,给建筑行业增添发展和转型的信心。
关键词:绿色GDP;传统GDP;核算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1-0092-03
保护资源与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从多方面努力。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上改变现行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采用能够反映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实行以绿色GDP(G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可以更好地体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程度。
一、绿色GDP与传统GDP的比较
绿色GDP(GGDP)是指在GDP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矿山、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后的余额,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的核心指标。绿色GDP是经济净增长的概念,其计算公式为:
绿色GDP=GDP-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其中,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包括:资源的损耗、环境破坏的损失和恢复成本、社会的人文的损失(如精神享受的损失)等。绿色GDP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是对GDP的修正和完善,对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eneral Domestic Production)的英文缩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国内所有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例如,GDP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富裕程度,GDP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小,等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SNA体系是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单一投入产出核算体系,中国近年来也开始使用这种国际上通用的SNA核算体系。
采用GDP为主要指标的SNA核算体系,忽略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生态资源的巨大价值,忽略了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经济增长的负效应,甚至把对人类福利和社会进步有害的生产和活动当作国民收入来计算,掩盖了其消极作用,是一种虚假的增长。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快慢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即经济增长就是目的,是目标,是业绩的体现,陶醉于GDP的增长,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后代人的利益的后果熟视无睹,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沾沾自喜。正是这种思想的作用,导致了地球资源的锐减甚至枯竭,导致环境的污染和严重破坏。相反,绿色GDP的提出和运用,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我们看到很高的GDP在扣除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污染破坏的损失后大大减少,从而促使人们抛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投资模式,实行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手段的循环经济模式。绿色GDP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协调的程度。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小,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程度越高;反之,则负面影响大,和谐程度低。
绿色GDP核算体系是对传统GDP核算制度的调整,是经济净增长的总量核算指标。由于它去除了环境成本和资源代价,反映了投资带来的最终成果。如果投资者是社会责任型投资者,在投资时考虑环境影响,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没有造成污染和资源损耗,没有造成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那么,产生的经济成果可以直接纳入GDP中。
在绿色GDP的核算体系下,通过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可以知道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为降低环境损失、提高环境效益指明方向。为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绿色GDP,政府必须通过有关措施,大力提倡和促进绿色投资的发展。
二、绿色GDP核算方法
绿色GDP的核算方法,有两种思路:其一,非货币化方法。就是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进行多层次细分,对最低层次的子类提出分指标,再按照分指标的权重或其他统计方法,分层次得出综合指标,使用综合指标评价可持续发展。其二,货币化方法。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提出生态GDP(EDP)的核算方法。雷明(1996)提出绿色GDP(GGDP)的核算方法框架。这两个方法都与传统GDP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比较容易操作,易于为人们接受。在货币化核算方法体系中,一定年度的绿色GDP是通过统计方法,从各行业的年度会计报表中汇总而来的。
雷明(1996)博士在研究联合国SEEA和世界银行SNA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生产总值(EDP)的指标。他认为,从生产的角度看,非生产自然资产的使用正如同固定资产消耗一样,应从传统GDP中扣除,即:
EDP=GDP-固定资产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使用
这里的非生产自然资产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使用,如矿藏的耗减、森林的采伐、水土流失、酸雨等;另一部分是环境资产的使用,包括从海洋和河流中捕鱼、采伐原始森林、猎取野生动物、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传统GDP忽视了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的自然的隐性投入,没有把资源、环境成本计入投入成本中,同时,还把治理环境污染的未来投入排除在成本之外。分析投入产出的过程可以看到,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不仅生产了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还生产了副产品――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同时,为进行环境保护,又必须进行相应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环保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应被视为产出新增加部分。
三、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难点与对策
实行绿色GDP核算在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70年代这个概念提出后,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GDP核算体系。主要难点在于:
第一,核算技术上存在缺陷。截至目前,对资源和环境进行定价较难。价格机制不完善,难以准确确定环境的价值和资源的价格。在使用资源环境上,不考虑环境退化的成本,在现行的SNA中没有扣除资源的耗竭成本。
第二,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造成的损害通常存在滞后性。从环境污染看,许多污染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恶果才显现出来,甚至影响到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资源损耗后,当时看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但是,长期的增长潜力受到损害。对长期损害和增长潜力降低的成本进行估算存在很大的难度。
第三,缺乏绿色GDP核算制度,比如,统一的统计标准,有关数据制度,一系列的检测指标、核算标准等。绿色GDP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应当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因而要求GDP的系列指标、测算方法、参数选择和核算标准必须统一、规范。
第四,资源环境的产权还不明晰。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等。资源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竞争性,但是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存在过度开采、缺乏保护的问题。
面对绿色GDP核算的困难和问题,在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时,可以考虑的思路是:
1. 以现行的GDP核算体系为基础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绿色GDP统计数值计算可以简化为:当年GDP-当年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费用-当年资源耗竭成本-恢复环境和资源的费用等+环境保护+资源恢复部门新创造的价值。为了计算绿色GDP,必须建立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包括:(1)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的价值核算。(2)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3)环境资源的损失成本核算。(4)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和保护成本核算。(5)环境资源的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核算。(6)环境资源的改善收入。其中(1)~(5)为GDP的减项,(6)为GDP的加项。
2. 建立资源环境的价格体系。资源环境价值核算要以实物量为基础,对我国现有的资源总量和环境质量进行价值估算,根据国际市场相同资源的价格计算中国资源的价值,结合中国实际,确定相应价格体系。随着中国自然资源产权越来越明晰,一些资源的价格逐渐通过市场确定出来,例如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但是,环境的价格难以确定,因为环境具有突出的公共物品的性质,不易分割、共享性大、产权的界定比较困难,因而交易起来困难。但是现在许多国家通过规定排污水平和排污权交易来实现减排的目的,为环境定价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3. 制定绿色GDP指标体系。绿色GDP的指标通常要包含三类:一类是自然资源指标,用来反映自然资源损耗的程度,主要有自然资源储量指标、自然资源开采率指标、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自然资源恢复率指标等。二是环境资源指标,用来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环境指标包括:环境投入产出比、环境恢复率、城市环境指标、农村环境指标、“三废”处理率等。三是社会经济指标,反映经济发展与人口、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结构等的变化。其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接受教育率、犯罪率、医疗保健水平、人均绿色GDP、城市化比率等。
4. 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企业是进行绿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扩大,企业绿色投资更加频繁。建立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把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企业会计核算,有利于企业加强绿色投资。在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中,设立资源环境账户,记录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损耗,将其记入企业成本,并对绿色投资产生的收益进行核算。例如,将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投入作为生产成本的同时,将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和资源耗费造成的不利影响作为环境成本进行核算。通过核算环境资源成本,将使企业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性投资。
5. 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察办法,把绿色GDP作为考核首要依据。要改变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方式和办法,把绿色GDP增长作为首要的标准,也就是在考察GDP的增长情况时,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社会就业、公平公正、收入差距等作为地方官员的业绩标准,凡是有不良记录的,即使GDP增长速度很快,也要进行相应的折扣;甚至在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恶化严重、资源浪费过多、社会差距过大、就业状况差等情况发生时,给有关当事人严重处分,同时,对绿色投资做得好的地方政府官员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邱建安.绿色GDP核算难点及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3).
[2]徐玉凤.对绿色GDP和传统GDP的理性评价[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辛晓十.绿色GDP核算的新思路[J].生态经济,2006,(3).
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税收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一是为循环经济的发展筹集必要的财政资金;二是调节环境成本以保护环境;三是调节市场价格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四是调节经济结构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绿色税收促进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
目前国外典型的绿色税收有二氧化碳税、汽油税、垃圾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且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1974年挪威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这一措施使挪威啤酒罐的数量从1973年的1200万只锐减到1975年的140万只。德国开征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税,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可以免交销售税,而只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OECD的《环境与税收》报告表明,在成员国中已有14个国家对空气、水污染、废物、噪音以及对其他多种产品如含铅汽油、化肥和电池)征税,目前已有50多个环境税种。实践证明,这些国家通过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对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发展成本、筹集环保资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税制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是在资源开采阶段,现行资源税对循环经济的生产调节作用还很不够。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过窄,税目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属于矿产资源占用税的性质,而对大部分非矿藏品都不征税,如对水资源等都没有列入,客观上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且资源税税负偏低,限制了对资源应有的保护作用。同时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以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使得企业对可开采但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积压浪费。
二是在生产和加工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抑制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循环经济大多是以高科技或资本密集型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生产型增值税规定设备进项额不得抵扣而计人成本,这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较为突出的制度。另外,当前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只集中在生产电力、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方面,仅涉及煤矸石、石煤、炉渣、粉煤灰、油母页岩等几项,这只是循环经济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循环链及相应的原料及产品未被纳入。
三是在消费阶晨,营业税、消费税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消费税虽然对部分污染产品、高能耗消费品及不可再生或替代的资源性消费品进行征收,但主要政策目标是控制和调控奢侈消费行为,强调财政作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明显不够。比如,现行消费税中对含铅汽油的消费就没有什么限制,对不利于物质循环的产品缺乏相关的消费税收政策。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税的税目规定,只以气缸排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税率,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如天然气、乙醇、氢电池的车辆却并没有规定相应优惠政策。营业税方面,对于亟待发展的租赁业务,国家按企业性质及经营资质规定了三类不同的纳税基数,人为地造成税负不公,妨碍了现代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压缩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空间。
田是在废弃物处置阶段,缺乏适当的税种,征管不到位。目前国内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制约和调控的税收政策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只是以排污费形式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进行末端约束,力度小且不规范。同时现行排污费制度存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面窄、征收依据不科学、征收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且专项收费的收入功能在一些地区被异化,演变为收入第一、治污第二,在制度安排上不利于环保及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由于总体上企业的排污负担较低,一些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企业在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与排污两者之间选择了排污。
五是在再生资源利用环节,体现不出税收优惠,再生资源与原生资源的税负差距没能有效拉开。以轮胎翻新为例,国外对废旧轮胎实行无偿利用,还有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而在我国不仅不免税而且税率高于其他加工行业,不仅无补贴,而且废旧轮胎要高价买,这种政策不利于我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及加工行业的发展。另外,企业所得税优惠限制过于严格,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大多同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生产方式相关,使得进行再利用再循环的环保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一般中小企业很难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构建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一)开征环境保护税
水污染税。以含有污染物的废水为课税对象,以排放废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对企业与居民个人分别采取不同的征收办法。对企业排放的废水,实行从量从高定额课征,并根据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设计累进税率,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逐步实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对城镇排放的生活废水,以居民用水量为计税依据,采用无差别的定额税率。
空气污染税。以实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为课税对象,以排放烟尘、扬尘和有害气体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为计税依据,根据浓度设计累进税率,从量课征。对特定消费品,如汽油、柴油、煤炭等产品征收硫税或碳税。
垃圾污染税。以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为纳税人,以排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为课税对象,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定额税率,以促进废渣资源化,实现工业废渣“零排放”。
(二)开征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开征社会保障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绿化税收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早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对循环经济的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其设计应重点考虑环保因素,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开征物业税。该税将由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合并而成,要求其承租人、所有者每年都要缴付一定税款,而应缴纳的税额会随着其市值的升高而提高。用市值取代原始价值作为计税依据,符合世界通行做法,将居民的住宅
纳入征税范围,通过适当提高不动产的税收负担,对多占少用土地资源(圈地)、投机房地产行为进行经济约束。为节约土地资源提供税收制度上的保障。
(三)按照循环经济基本思路完善现有优惠政策
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适时扩大征收范围。将森林、草原、淡水、海洋、土地等自然资源都列入征收范围;合理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资源课以重税,引导企业珍惜与节约资源,使资源税真正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改革增值税,体现绿色税收理念。取消对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的规定,恢复征税后,对其增值税税负超过2%(与现行增值税销售已使用的固定资产等征税率一致)的部分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同时,对利用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除维持从废旧物资经营单位取得普通发票所注明金额的10%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不变外。在企业能按税法规定或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核算条件下,再按利用废旧物资的价值比例给予同比例减征增值税的优惠。
调整企业所得税。扩大税收优惠的范围,除继续对“三废”综合利用和向环保产业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外,将优惠范围扩大到环保机器设备制造、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生态工程等领域,并对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以及消化吸收外来环保技术等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可借鉴国际经验,允许企业对关键技术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并实行再投资退税、扩大扣除范围、延期纳税等多种所得税优惠形式。
消费税。要重点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范畴产品的税负差距。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一次性生活用品、高档建材、原浆纸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能耗的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摩托艇等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对使用新型或可再生能源的低能耗的交通工具实行低税或免税。为了保护煤炭这一宝贵的资源,在节约使用方面可采用一定周期的所得税免征或减征与加速折旧相结合的方法,给其发展提供税收支持。
关键词: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一、引言
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的特点之一,绿色大学的教育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校风、师生言行、教学和学习氛围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及其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方面,学校整个运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它比单纯的环保知识的课堂教学更有行为教育意义。所以,绿色大学应当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参与性环境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 ]。ISO14000的核心内容,如持续改进、污染预防等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等指导思想基本一致,而绿色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ISO14000标准的理念引入到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结合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学校环境管理,能够产生使学校的环境教育由集中于课堂教育转向面对全校和社区,由偏重显性课程转向发挥隐性课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够全方位带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又同时检验环境教育的效果,无疑能够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管理专家和环境专家都在寻找一种系统地管理环境问题的方法。1992年,英国颁发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定》标准;1993年7月10日欧共体正式公布了《环境管理审计规则》(EMAS);德国于1995年依据EMAS制定了《环境审计法》及三个条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编号为14001—14009这一部分,它是整套标准的“龙头标准”,是唯一的规范性标准[ ],它要求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必须适当地控制各个基本要素,通过要素的有效实施,实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过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分为五大部分: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与纠正措施;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ISO14000体系又可分成17个要素,这17个要素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2]。
三、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
3.1 体系的构建目标
在当前环境问题的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而绿色大学是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绿色教育和绿色管理的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将会把环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环境教育之中,把学校的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来抓。
学校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指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环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环境教育来说,环境管理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 ]。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来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试图为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寻找对策[ ]。
3.2 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符合14000的普适性原则
ISO14000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基于ISO14000标准构建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同样符合普适性原则。绿色大学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其他各个管理层面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起到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社会示范作用。
②针对绿色大学特点
绿色大学提供了全体师生参与的学校氛围,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制定和规划各项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切合绿色大学的特点,强调各项环境管理工作要令学生以及现实社会获取最大的满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③强调全过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组织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绿色大学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时,本着在实施管理时,做到事先控制准备过程,事中控制实施过程,事后控制整改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原则,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例行监测、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的实施对环境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 #p#分页标题#e#
④强调绿色大学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构建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教育的结构要素,采取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知识的绿色人才,以实现环境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科技的结构要素,对社会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时改进与优化绿色校园等相应的结构要素,始终保持模范绿色校区,更好地为全社会的绿色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3 体系构成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关心重点由最初的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渐地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
②坚持“满意的管理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证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断提高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
在实施环境管理监控中可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环境管理监控措施的出台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制度系统对作用、职责和权限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其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四、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从机制上确保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1]。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
环境方针必须包括的内容如下:(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一)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③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制度、职责、程序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作为体系的基础。
(2)行动计划:包含以下的内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 校长
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
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方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p#分页标题#e#
③基层部门
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下面就一些部门的职责具体介绍: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三)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宏立,付永川.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6,6:95-96.
[2] 沈剑.ISO 14000与学校环境管理关系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4):42-44.
[3] 黄敬文.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02,16(1):67-70.
[4] 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 张剑青.企业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1.
[6] 翟亚军,方淑芬.ISO14000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资源与环境,1997,(2):23-26.
[7] 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 吴祖强.ISO14001与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1,(5):31-32.
[9] 朱琨.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应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92-98.
[10] 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