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媒体过分注重商业化和娱乐性,严重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导致中职生道德意识的扭曲和价值观的偏差。中职生上网更多是痴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长期的游戏使中职生将虚拟的网络和真实生活混淆,自我角色混乱,易形成错误的人生态度甚至出现犯罪行为,严重危害了中职生的身心健康。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宝库,又是信息的垃圾场,这让社会经验欠缺、辨别能力低下又充满幻想、好奇的中职生难辨真伪。面对大量的黄色、黑色、灰色的信息,中职生往往在无防范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使得他们丧失了理性的思维和应有的思想、道德、政治价值观和立场。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研究分析
面对全媒体的发展和新的教育形势,中职生的德育教育应借鉴传统道德教育的优势和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的教育教学载体探索多样化、成效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全媒体环境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一)优化中职校德育教育资源,完善中职德育教育体系
在全媒体环境下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优化教育资源,完善中职生教育体系。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全媒体时代对当代中职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构建对中职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整体模式,建立对中职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二)拓展中职生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拓展教育时空,构筑中职生德育教育新阵地。要将全媒体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
(三)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根据网络特点对中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网站,对中职生的上网加以引导,改革德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培养他们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
(四)更新中职校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中,要新德育教育内容,提高中职生全媒体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能力。学校应将全媒体媒介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全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全媒体知识,将全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通过疏导性的德育教育和媒体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全媒体观念,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合理利用媒体资源
(五)转变中职生德育教育观念,尊重中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在全媒体环境中开展中职生德育教育,要改变传统德育教育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针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和中职生德育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帮助中职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鉴别复杂的信息,引导土木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
(六)健全信息监管机制,提高全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化教育 中职语文 应用
如果把中职教育比作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那么语文无疑是其中最耀花簇。中职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它是一种资本,一种资源,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付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素质作为选拔企业员工的标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职语文博大精深,更加多元化而且独具魅力。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素质培养,它能让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1、中职学校职业化教育内涵
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发挥好职业教学,可以为地方的经济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一定的知识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学生,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产业的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的改革。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职业化就是具有一定职业所具有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一个人在追求职业过程中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职业技能的总和。职业化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精神,对自己干的职业负责,爱岗敬业、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也是一种态度,对工作的认真,不偷懒、不弄虚作假,甚至是一种行为准则,服从领导的管理、坚决执行并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严于律己、统一思想、为人表率,以模范行为带动和影响下属员工、加强学习、提高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纪律观念。在中职的学校中,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训,既要注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工作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在职业技术学校,文化课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职业化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就显得特别的不重要,只是一种程序,对老师、学生也就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学校也不重视语文教学的投入,也不去改革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困境。学生不学,老师不负责,学校又不管,导致语文的教学只是一种表面课程。中职语文选用的教材模式都一样,尽管对职业语文教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和高中的语文教材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明显体现职业化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没有结合一定的职业化教学。
3、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化教育的应用
3.1 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
教学目标体现了中职教学理念,决定了培养学生的最终质量。语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准确的定位,完全表达学生的意愿,体现教育对学生职业影响。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依据不同的岗位不同设置不同的语文要求,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而不是像吃大锅饭,吃得都一样,这样培养出人才大同小异,没有一定职业意识,更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目标来进行科学的设置课程,用语文影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具有浓郁的职业意识。例如,美术、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感性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很好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灵感意识,例如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偏理科的专业,应该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锻炼,侧重学生理性和抽象之间的连接,加强学生严谨态度的培养。例如:建筑工程、通讯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等偏工科的专业,应该侧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协作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意识的提升。通过职业化的教育,让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通过语文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3.2 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
职业形象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影响学生所在企业的团队的发展。职业的形象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外在形象、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等。因此,加强学生形象,显得特别的重要。职业形象不是外在的加强,不是简单地通过西装来塑造,更重要的内在的培养。实施中职语文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感性的职业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和别人沟通,如何去为人处世,如何去加强道德培养,如何去适应职业需要等。
3.3 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教学载体是蕴含、传递教学信息的基础平台,是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语文的教学,营造一种职业化环境,通过以信息为载体,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改变传统的的教学凡是,突出教学的职业实用性,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
4.结束语
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中职学生必修课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应该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把语文加血过程应用到职业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浓郁的职业意识、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张悦耳.中职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3]张金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上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实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弥补和修正。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笔者发现只有从情感教育入手,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使他们逐步走向正轨。
一、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家长为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艰辛劳动,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为父母考虑过,攀比、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讲《合欢树》这篇散文时,通过对母亲的追忆以及对合欢树的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笔者还给班里的学生讲了一则《大树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孩子从小和大树玩耍,大树也特别爱护孩子,孩子天天围着树玩,吃树上的果子;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学,大树就把所有的果子卖了给孩子交学费;孩子成人了,要娶妻,没有房子,大树就让孩子把它所有的树枝都砍去盖房子;孩子要远行,大树把它的树干给了孩子做船;若干年后孩子远行回来,大树已经是垂垂老矣,也没有了果实、树枝、树干,只剩下一个树墩,孩子坐在树墩上和大树聊天。大树说:“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但是我还有树墩还可以让你歇一歇。”孩子说,他就是回来陪大树的,他再也不走了。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自己,这个大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毫无保留一心只为孩子的父母。故事讲完了,许多学生都被深深打动了,笔者还以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在”为例子,让他们思考父母亲渐渐年老,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及时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倘若真到了“亲不在”的时候,我们就后悔莫及了。这堂情感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的课,收到了很好的亲情教育效果。
二、教学中融入友情教育
《士兵突击》讲述的是军人的故事,士兵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刻画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当代的“士兵之歌”。文章通过写三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故事,演绎了一段意气飞扬的军旅生涯,表达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在讲这篇节选《士兵突击》课文的时候,笔者紧扣主题:不抛弃、不放弃,着重从情感角度强调了友情观念。笔者还为学生介绍了《士兵突击》的主人公,和我们许多学生一样,许三多这个普通农村孩子,单纯而执着,在部队里摸爬滚打,因为他的笨,让全连受牵连;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学生,有错误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指正,有光彩没有身边的朋友为他喝彩,人情味很冷淡;他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笔者还列举了一个例子:有人违反纪律,参与打架斗殴,身边有“朋友”帮忙,而成绩落后却没人帮助……他们参与错误的事情没有抛弃和放弃“朋友”,讲什么“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而在正面的事情上却抛弃了友情。笔者反问学生“那些一起参与打架斗殴的友情和《士兵突击》中许三多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友情,哪个才是真正的友情?”学生们都没有回答,因为他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三、正确引导中职生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
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学到的这首诗,觉得意境很美,一下子把笔者当年想要的那种爱情展现出来了。当笔者从中职的《语文》教学课本中再次读到这首诗,笔者意识到中职语文教材一改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已经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爱情。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语文课本中引入爱情观,若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是有益的。
上面这首《致橡树》的作者舒婷,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她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她对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而现在有些中职学生,特别一些漂亮的女生,往往沉湎于灰姑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小小年纪居然有傍大款的想法,贪图安逸舒适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附庸。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来唤醒和教育学生,尤其是女生应坚守自身的尊严与价值,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真正的爱情,作为爱的双方必须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舒婷的《致橡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感受到真正的爱情美应该是平等独立、心灵默契、相知相依、荣辱与共的。
很多来自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爱情至上的描写,特别是男女双方殉情的情节渲染,可能使学生形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殉情观,从而漠视生命,比如《孔雀东南飞》,再比如说《梁祝》,这种爱情观要不得。而《永远的蝴蝶》中的主人公失去恋人后备受悲痛、悔恨、自责和眷恋之情的折磨,但没有因此轻生,笔者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对学生强调了生命的伦理是追求长久,爱情的伦理是追求真诚、专一,当两种伦理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选择生命,让生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明代学者顾炎武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描述了古代读书人所具有的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现代的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只关心眼前的利益,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缺乏责任心,只要不关他的事,根本不闻不问。他们注重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和社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只强调个人,以“我”为中心,缺乏为集体、为社会牺牲的精神。有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了这种状况:“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和社会利益吗?”64%的学生回答说“不会”,23%的学生回答说“可能”,只有13%的学生回答说“会”。由此可见,学生在社会和个人之间,更偏重个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而言,要把责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正面引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在课堂上,笔者曾经引用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来教育学生: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建造的房子,我们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人的力量,不如说它是伟大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生活。笔者又讲到“神舟七号”的成功,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也不是某一个航天英雄的成功,这背后凝聚着航天战线无数科技人员、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的心血和智慧,经过无数次的设计、实验、制造,经历多次失败,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最终走向成功的。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会干涸?”笔者问。
“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学生们告诉了笔者答案。
利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丽为中等职业教育(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除了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进行语文审美素质教育。语文审美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材中的入编的课文内容都很美:不论写景、写人、记事,还是状物、说理,都饱含了景美、境美、情感美。因此,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趣,陶冶高尚情操,修炼儒雅品质的好载体。教材的文质兼美主要表现为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都给人以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给旅客带来温暖春意的《小站》等这些生活的反映,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曼谷小象》中乐于助人、纯朴的泰国姑娘阿玲;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等。这些文章形散神不散,作者或以清丽的文字,或以生动传神的语言,或以优美的修辞,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和做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凭借教材,通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课外语文活动,使儿童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通过课文朗读,诗歌诵读,识字、写字,观察、想象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音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在这里我找一首诗词来朗读,都很容易地能感受到。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思、感悟,理解“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感受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贝蒂小姑娘寻找燕子 “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红、僵硬、但、一点也不”突出了贝蒂为拯救受伤的燕子而忘我的勇敢精神。
(2)通过课文阅读,分析思考,交流讨论,感悟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象美、情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比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我在学生阅读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①八月的天气情况怎样?②槐乡的孩子们是怎样劳动的?③他们的感受怎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在小组内热烈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
1.职业过程中典型挫折类型教育
这属于预见性的教育。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实际,中职学生常见的挫折有三种:(1)就业挫折。表现为就业难,实际的择业和就业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既有学历低的原因,也有个人技能低的原因。(2)人际挫折。中职学生作为将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学生,他们人生阅历少,实际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挫折,如同事关系紧张、与管理者关系不融洽等。(3)职业发展挫折。
2.职业过程中挫折对成功启发教学
这属于启发性与参考性的教育。根据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以及社会上战胜挫折的各种典型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启发教育:(1)就业理念启发教育。主要针对就业难与择业难带来的挫折,让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开放专业视野和个人理想职业的认识,勇敢地立足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兴趣与市场机遇等去择业和就业。(2)技能创新启发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挫折的教育,中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技能创新,才能在自己的单位赢得更具有实力和前景的未来。(3)创业启发教育。针对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与遭受就业挫折较多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最切合他们实际的,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生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韧性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干预与训练”,是提升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又一主要路径。
1.挫折体验活动
即学校、院系、班级或相关的教师等,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挫折的“实战”演练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参考活动类型有:(1)高负荷体能游戏活动。主要是考验和训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尤其是在困难、痛苦体验中的坚持能力。让他们在相对痛苦的经历中,强化对只有坚持和拼搏才是战胜困难与取得成功的唯一路径的认识。(2)高难度技能竞赛活动。即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举办具有某种影响的技能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的缺点等,且在比赛中给他们预设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终的成功体验中,学习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与解决困难的办法。(3)人际挫折表演活动。这是具有娱乐性的实践教育,尤其让学生在角色的表演和个人实际角色的转换中,按照既定的剧情要求开展表演,会让他们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也会产生更多的人生认知与感悟。
2.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