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的科普知识

科学的科普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的科普知识

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知识图谱;中学英语;课程图谱

科学知识图谱的兴起和发展为研究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参考和研究方法。中学英语课程的构建既要以国家课程为纲,又要兼顾学生兴趣所在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使得开设学校校本课程成为可能。那么如何定位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怎样做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是制定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关键。本研究以科学知识图谱构建为理论依据,重点阐释了中学英语课程之间的结构和关系。本研究以长春市某学校特色的“K12+1”(Kin-dergarten+9年义务教育+音美舞艺术)办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课程图谱的形式构建出英语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本学校的英语课程发展,更为同类其他学校的英语课程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科学知识图谱

1986年,从正式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至今,已过去多年。经过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关注。知识管理的理论可以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育方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知识的管理方面。学科体系结构的研究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范畴、方法的综合认识程度。(孙晓宁,2013)将知识管理运用到某一门学科体系当中,加深了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论范畴的认识。同时人们在研究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以知识单元为分析基础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蓬勃兴起。由于视觉在人类感知外部信息中起绝对主导的作用,图像又是视觉信息的第一要素科学知识图谱,能够将抽象信息形象地展现出来,自然而然地成为揭示学科体系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学科知识图谱的构建某一学科的知识能够运用可视化的图示关系表达出来,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科知识之间复杂的关系。(Larkin,1987:65)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科学知识为对象,以可视化图示为媒介直观展现知识之间的结构和关系。科学知识图谱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元或知识群之间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复杂的关系。(Beder-son,2003)

二、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构建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最早出现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同背景下的国家针对国家课程的思考衍生出了不同模式下的校本课程。我国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除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外,还处于起步阶段。(徐兰芳,2004:3)大多数针对课程的研究都集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而运用可视化图谱研究课程的案例却非常稀少,在所查文献资料中比较有成就的是上海中学的学校课程图谱建设,它着重构建了德育课程图谱和学习领域的课程图谱(唐盛昌,2013)。而其他的关于课程图谱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图谱的研究多是运用在医学、生物学、地理学、音乐、经济、情报学等领域。所以本课题研究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构建与实施显得更为有意义。以图谱可视化直观展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联性和结构性也可以为课程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途径。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建构并不是毫无依据凭空想象出来,而是在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乐于钻研思考。那么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构建主要有两大依据:其一,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中包括初高中英语知识框架及教材分布以及初高中教材中话题功能统计分布,可以发现初高中国家课程教材衔接问题。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固有缺陷的深入思考,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实现两种课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在对现行国家课程教材设置的衔接问题和内容欠缺状况,根据学生实际兴趣与学习发展需求,我们明确了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教学内容),怎样学(学习方法)这两大需求领域,以开发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其二,现今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在兴起,因此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与课程相结合的要求,我们发现学校常规教学所忽略的。比如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依旧是“填鸭式”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出,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在注重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构建课程图谱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从而也使得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得到提高。所以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课标要求,学校课程设置应当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达到完美结合。由此产生了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研究。根据课程图谱建设依据,那么课程图谱的建设涉及两方面目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校本课程的开发适应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发展要求。以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存在的固有缺陷,根据学科素养和课标要求课程图谱建设注重学生基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性的氛围,校内交流渠道通畅,成为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助于教师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科研意识的提高。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基础上,学校的特色课程发展也得以体现,那么学校特色发展的品牌竞争力也会相对提高,而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又会为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因此在课程图谱建构实施过程中,针对国家课程我们努力把国家课程做到校本化,包括顺序重组,根据学科素养和学校培养目标,可以把教材进行一定顺序的调整及重组,教师具有课程教材内容选择自,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与学情分析,适当对教材内容及顺序进行调整;内容优化,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学情与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内容的优化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包括增、减、删、替等形式,力求做到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评价分层,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和分层次的,在常规课程中教师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与学习效果,而根据课程图谱构建的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做到传承与创新,固化课程,资源共享;逐年更新,逐步完善;注重衔接,一体研究。通过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课程构建策略,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英语课程图谱的构建能够清晰明了地体现中学英语课程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课程发展以及学生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和途径。

三、结语

依据国内外课程的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并创新性地以图谱形式显示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的关系。如果我们把人的成长过程比作是遨游天空的一架飞机,那么若想展翅翱翔,“机头”“机翼”“机身”缺一不可。那么我们也把课程图谱设计为“机型课程图谱”“机头”就是我们的基本国家课程,它明确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标准,提高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它在学校课程教育中占据主体和方向指引地位。但如果没有作为“机翼”的校本课程,这架飞机便不会顺畅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机型课程图谱”的有力前动力,它使课程飞行过程中增加了一份人文情怀,更多地考虑了学生发展需要。校本课程中的特色音美舞课程作为“机身”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体现了学校课程特色,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更多地体现在课程特色体系建设中。这种特色的“机型课程图谱”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也直观地展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依相辅的关系,让我们知道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要求下,构建课程图谱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唐盛昌.以学校课程创新为突破推进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J].基础教育,2010(7):16-20.

[2]孙晓宁.国内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结构可视化研究———基于的科学知识图谱[D].安徽大学,2013.

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第2篇

“油脂”是苏教版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的第二节,内容包括油脂的概念、组成、结构和性质,油脂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油脂与健康及油脂在化工方面的应用等。其中油脂的概念、结构和水解、皂化反应等化学性质已经在必修化学2中学习过。而油脂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也已经在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一节中学习过,因此,本节涉及到的新知识并不多。

表面上看,本节课与苏教版化学2(必修)中“油脂”一节似嫌重复。实际上,二者的主题立意和选材视角并不相同。必修中的“油脂”主题是“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本节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题下的一部分。在内容选取上,必修内容偏重于油脂的结构、性质的教学,而本节更多的是介绍油脂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油脂与健康的知识、油脂在生命体中的生物代谢。教材在介绍油脂的水解性质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重复必修中的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而是介绍油脂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的水解。本节课还设计了关于“油脂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油脂与健康的知识。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必修教材以油脂的结构性质为主线,而本节以油脂的应用为主线,将性质的学习融入其中,通过用途的学习来复习巩固必修中所学的油脂的性质,体现了新课程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用化学指导生活的精神。

因此,本节课是对必修内容的拓展和应用,教学的重点不是油脂的结构、性质的学习,而是在学习油脂的用途中复习油脂的结构和性质。

网络技术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最好的表现形式。故此,本节课采用网页设计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分类观的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为现代中学生必需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

根据以上对本节内容的分析和设计思想,本节课知识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学生在资料整理、分类过程中复习学过的必修内容、自学教材来完成。对于分类观及分类能力的培养则通过网页设计的活动来完成。由于需要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类整理、网页设计,工作量较大,所以实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课前下发关于油脂知识的资料的收集提纲、收集关于油脂的资料,制作一个网页样本。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关于油脂与健康、油脂化工方面的资料。

[问题情境]我们每天都吃油,有谁能够回答出我们为什么要吃油?每天应该吃多少油?

(待学生回答后)其实,很多人、包括每天给大家烧饭的妈妈们都不知道每天应该吃多少油,不少人都认为多吃点油总有好处。我们来看2007年11月18日新闻30分的一个片断。新闻标题为“油盐过量 危害健康”,内容为用油量的采访和杭州市推广量油瓶的新闻报道。

(待学生看完后)看来,普及油脂的知识,对于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非常必要,今天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关于油脂的科普网页。

[学生]倾听、感受,明确任务内容和要求。

(设计意图:由最具权威的新闻30分中的“新闻调查”引入,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了解油脂知识与健康的重要性,意识到对油脂与健康的知识的缺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讲解]我们先来了解设计一个网页的步骤。设计一个网页首先需要确定网页的主题,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其次要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考虑颜色搭配、版面布局、文字图片的运用,最后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进行链接等。

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请同学们结合必修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大家收集的关于油脂的资料,分步设计一个关于油脂科普的网页。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网页设计的步骤,以便开展下面的活动。)

[教师]我们已经确立了网页设计的主题:普及油脂的科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将三者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第一步只要求把这些内容分成几大类。

教师指导各小组阅读教材、对材料进行分类,注意明确分类的依据。

[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小组分工阅读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

[小组汇报]

(1)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要求说明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2)教师呈现自己对收集的资料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们分享(见下面分类图)。

(设计意图:完成对材料分类,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师]第二步,请各小组对上述各大类材料再进行细分,以大类为主栏目,以分出的小类为子栏目,确定网页的主栏目和子栏目。可以采用如下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各大类进行细分,讨论、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

[交流汇报]

(1)教师组织各小组对栏目设计进行交流、评价。

(2)教师展示自己课前做好的分类图,与学生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完成对材料的分类,了解分类的表示方法,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

[教师]主栏目和子栏目设计好后,我们要考虑主栏目和子栏目、子栏目和材料之间的链接,页面布局,栏目与插图和文字的处理,完成网页设计。(教师呈现自己制作的主页面进行示范。)

[学生]设计网页,然后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网络是对资料分类整理的一种形式,并通过网页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从页面布局、风格等对设计的网页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展示课前制备的网页,与学生分享,并通过网页展示,对本节课进行如下小结。

(1)油脂的概念、组成和结构,油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油脂与健康的知识。

(设计意图:与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同时完成课堂总结。)

参考文献:

[1]王磊等.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05,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5-187.

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问题导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普外科;护理带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普外科接受带教学习的护生中按照5∶5的比例选择成绩为优和良的护生,共计10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奇偶法将所选护生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名。对照组中男3名,女50名;年龄21~23(22.2±0.8)岁;学历:本科23名,大专30名。研究组中男2名,女51名;年龄21~24(22.3±0.9)岁;学历:本科25名,大专28名。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带教模式开展护理带教工作,以教师为中心,一名教师对2~4名护生进行指导,护生跟班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先由教师进行示教,再由护生进行学习,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

1.2.2研究组

采用问题式学习联合问题导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开展护理带教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2.2.1带教教师资质的考核

所有开展带教工作的教师均需要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证明,且职称要求在护师及以上,带教经验超过5年,掌握这两种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以及实践考核。

1.2.2.2教学计划的制订

普外科护理带教时间为4~8周,根据护生特点制订详细计划,明确教学任务与目标,在实习前1周发送至护生邮箱,并指导护生预先了解普外科学习任务以及相关知识等。

1.2.2.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结合护生特点,利用查阅资料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片、文字以及动画等深化护生对普外科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1.2.2.4典型病例的选取

在护理带教工作开展之前,准备普外科的典型病例,如阑尾炎、腹股沟疝、结肠癌、胃癌等,便于护生学习和了解,并安排护生在教学期间讨论病例、分析及解决问题。

1.2.2.5临床带教

首先根据护生情况进行分组,向护生介绍普外科的规章制度、环境等,重点介绍普外科常见疾病评估方法、特点以及护理等。选择典型病例开展问题设计,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问题,组织护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每周开展1次床边教学查房,指导护生进行体格检查,对护生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每月开展1次疑难病例讨论,鼓励护生提出疑问,并引导其解决问题,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最后利用多媒体汇报讨论结果,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使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1.3评价方法

从理论、病历书写、操作三个方面对两组护生出科成绩进行考核,三项考核满分均为100分,主要考核护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病历书写的认真程度、操作程序熟悉程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方法评价表”,调查两组护生对护理带教的评价,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批判性为思维、全面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6项内容,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2~0.886,分半信度为0.7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护生对带教模式评价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理论、病历书写、操作考核成绩分数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在出科考核成绩上,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病历书写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生的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对带教模式的评价对比

在对护理带教模式评价上,研究组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全面掌握知识、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追求;简单;朴实;扎实;教学之风

课堂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互动过程,如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们一直摸索和探讨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却仍不见明显成效。尤其是自“新课标”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之后,或许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片面,知识与能力被渐渐淡化,“情感”却被悄悄地提升到了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一时之间“煽”情之风盛行,矫揉造作的所谓的个性化朗读、没有真情的声泪俱下的表演、没有心灵碰撞的热闹的对话等等充斥课堂。一节课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学生表演,音乐陪衬,课件演示,学生合作完了又讨论,花样层出不穷,学生活动一轮接一轮,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收获了多少呢?相信教师心中自有答案。

“简简单单才是真”,我对这句话很是赞同。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让我受益很深且颇有感慨。记得那是在乌市“育师启智 .初中名师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四位北京教育专家的课堂和讲座让我体会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感受到教师们在简单、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根本。所以我觉得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简单的、朴实的、扎实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简单真实而有效”的教学之风。

1对“简单”、“朴实”、“扎实”课堂的解读

1.1“简单真实”应是教学的本色,是从教学的态度上来说的,要求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不走秀,不耍花枪,而应更多的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我听过一位北京教育专家袁志勇老师的示范课《如何写具体》,他的这节课设计就很简单真实,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他的课件就一张,通过这一张幻灯片内容的变化向学生一步一步展示了如何将“我爱读书”这句话写好、写具体,由原句的四个字拓展到四十个字甚至更多。他的课堂上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他们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呈现在学生和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常态下的课,听上去感觉自然、亲切,让我们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真实,课堂显得很大气。

1.2“朴实”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教师的教风。 我们都知道“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朴实的课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眼花缭乱的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朴实就应该脚踏实地,立足现实,而不是一味赶时髦,追潮流。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海燕》这篇文章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如果选择多媒体授课教师肯定会制作许多课件,如“大海、海燕、狂风、乌云”等来渲染海燕生活的环境。可是北京教育专家崔秀琴老师在教学时却没有用课件,一张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一节常态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分析“海燕”形象,与此同时教师个性化的朗读穿插其中,海燕的斗争精神跃然于纸上。在师生的整理中板书自然生成,加之教师的简笔画一只飞翔的海燕跃然于板面之上。课堂上教师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师相信你们,老师就在你们身边”多么亲切的话语,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感情投入一点也不亚于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么朴实的一堂课呀!

1.3所谓“扎实”是从教学的目标和成效来说的,就是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感悟、体会到多少,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科教学的难点和最终落脚点。教学效果要扎实,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平实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扎实的课堂训练,语文知识的丰富需要积累,语文技能的提高靠的是训练。“以训练为主线”原本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我们的教学也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出现过欣欣向荣的景象。比如我校的语文教学尤其在习作教学上有过一个时段的研究和尝试--“课前5分钟的常规训练”。七至九年级的训练重点各有不同,但又有梯度。经过三年的语文课堂的5分钟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可想而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一节八年级语文课上,一名学生的习作《爱的表达》感染了全班学生和我。当时那名学生用颤抖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朗诵着,不知不觉泪水已经滑落下来……”。那一天我感受到了文字所带来的震撼和语言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学生竟然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这不能不说是平时的扎实训练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2如何回归“简单、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教师应该有比常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投入到教育钻研中去,我们应该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当然,朴实并不是不追求完美,简单也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更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采用最简洁有效的教学手段,扎扎实实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在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回归朴实的语文课堂呢?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2.1教师自身水平要“实”

有句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积淀上。事实证明,广收博览,才能信手粘来,应运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张弛有度。为什么那些真正的特级教师无论上什么课,都很放得开,而不拘泥于怎样的形式?我想这就和他们的内涵有关。大师级的阅读教学课,都是以教材把握为本的。往讲台前一站,两三分钟,四五句话,就营造了非常好的情感场。再加上围绕重点目标扎实训练,这样的课往往被人称道。而不是媒体运用多高,学生表演多精彩。所以,我认为要想课堂“实”,老师首先得有丰厚的底蕴,得把自己充实起来。只有自己具有深度解析教材的能力了,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可以得心应手,才能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否则,一切都是架空的。

2.2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度”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承载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任务。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要少一份形式,多一份朴实。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清爽简洁,不要让花哨的形式成为绊脚石。可是我们很多公开课上,教师们有点刻意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拓展的招式层出不穷,让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待到下课铃声响才发现该学的没有学,该掌握的还没掌握。我们的语文课不是音乐课,也不是表演课,语文课上不管我们的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种方式、利用哪些手段,其归宿在于为语文服务,为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服务,为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服务。

2.3教师的课堂定位要“准”

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各个阶段的培养要求和目标都不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的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不是一节课上“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也没抓到。例如,对于初中习作教学来说,我是这样来定位的:七年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小学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八年级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学会运用已有的素材进行写作;九年级则注重习作的拓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当堂口述作文,不断提升学生听书读写的能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很好的将知识进行梳理,分阶段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分步实施,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2.4教师的情感要“真挚”

科学的科普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理论基础

1.1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心理学基础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传统教学中强硬地对学生所学知识做预先的限定,并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且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课程中的影响强调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模式的出现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以马斯洛及罗杰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全人教育和情感教育。马斯洛提出的内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宜强制学生去学习,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我国体育课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更多的是注重体育的“三基”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及态度等关注得很少,而受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我国体育课程实施中开始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意表现。可见人不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2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大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育过程中课程又是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教育学理论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马克思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理论中还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德、智、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马克思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理论应作为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理论基础。

1.3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社会学基础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同教育的关系,如文化与课程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学生成绩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教育社会学的这些理论对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某些方面上说课程的目的是为继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及发展人类的文明,而大学体育课程要达到继承和发展体育文化就应该依据体育社会学的原理进行对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化。其次,人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且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其人的社会化的本质是对人类长期发展的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与人的社会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育能促进人的社会化,而体育促进人社会化主要是表现在通过学习后掌握体育的技能和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上,这符合开展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所以应把社会学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优化的理论基础。

2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动因分析

2.1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外部效应驱因

(1)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蓬勃兴起。随着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的贯彻实施,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蓬勃兴起,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关系着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及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在高效的教学质量下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所以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应与时俱进,加快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及优化,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世界大学体育课程先进理念的启示。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已趋向综合化、社会化及人本化的方向发展,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上表现了较强的操作性,体育课程目标具体、清晰及准确,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在教学方面上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向学生的体育文化及体育理念的掌握上。普通高校应借此机会进行对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研究,以促进大学体育课程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与世界文化一体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发展理念相一致,以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以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的内部主体驱动

(1)大学体育课程功能的延伸。随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施行,使得增强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成为了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随之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理念及成功体育理念等体育理念相继出现,并打破了之前增强体质、传授“三基”的体育主导思想,并且随着2000年新《纲要》的颁步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开始重视学生体育意识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大学体育课程也开始注重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及体育健身原理的教授,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2)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拓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心理疾病率则呈直线上升趋势等,促使身体健康成为了人们日益普通关注的问题,随之人们对于健康、娱乐、消遣等活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迫使大学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应进一步的转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个性化方向的培养,而大学生对体育需求的多样化拓展,必然导致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来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加奎.关于体育课程模式构建之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