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方式

传统文化的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的方式

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状和趋势 特色 传统文化

一、动漫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漫画先于动画诞生,但是漫画和动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不管是本质上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一脉相承,而动漫就是漫画和动画的合称,卡通是动漫在欧美的另一种叫法。现在的动漫文化在经历了诞生时的艰苦历程后跨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世界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为2000亿至5000亿美元,成为继IT产业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极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而且动漫产业还正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由少年儿童向青年发展甚至向成年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动漫应该是专属于儿童的,是只有儿童才会看的视频,但是现在动漫已不再是儿童的专属品,同时也是青年人和成年人的视频了。日本有一句著名的口号:“让三岁到八十岁的人都有漫画看”,在日本漫画读者的年龄结构,从幼儿到四十岁的成年人。不仅在日本是如此,据调查,在我国大陆每年由13-30岁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动漫相关消费总额就超过13亿元,已与洗发水的消费大致相当(陈李娟、许浅呤,2002)。并且,成年人着迷漫画书已经成为时尚,卓越网一个月内可以买出1100册《加菲猫》和300册《醋溜族》,而卡通光盘《猫和老鼠》的每月销量更高达15000盘。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漫文化还会不断的壮大,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休闲的阶层会不断的扩大。休闲的阶层的存在将会成为流行文化的核心,而且休闲阶层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人们的需求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只有先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才能去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对于休闲阶层来说,物质层面上的满足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所以他们会最大程度的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而流行文化更是文化的先锋,动漫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能够满足休闲阶层所要的精神需求,也正是这样动漫文化才能越来越风行,同时动漫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休闲阶层的推动。所以动漫具有不断壮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未来将会成为主要的视频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效能。

二、动漫的特点

㈠、大众化。动漫大众化是指动漫的消费群体广,几乎每个年龄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动漫。现在的动漫大概可分为少儿动漫、少男少女动漫、成年动漫。现在的动漫已经席卷了全世界,欧美的卡通,亚洲的动漫都具备了全球性,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消费品,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成年段的消费群体会不断扩大,使得动漫最终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㈡、影响深和广。虽然说动漫的受众群很广,但是动漫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青少年时所受到的影响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又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是否健康成长同样关乎到国家的未来,所以动漫需要健康的文化根基。动漫与诗歌、小说一样也是一种文艺作品,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过:“动画是一种如此纯粹、素朴,又是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动漫和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同的特点,每一部动漫都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是一种精神的凝聚,都具有教育性。《灌篮高手》播出后就席卷了全中国成为全国青少年最爱看的动画片,以至连续播放了十年之久。那时候的青少年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把作业做完,以便能够得到观看《灌篮高手》的机会;而且也使许多青少年开始喜欢上篮球,开始在篮球场上飞奔。《灌篮高手》影响之大主要是因为里面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设置符合青少年的个性要求,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产物。樱木花道按照我们的标准绝对是一个不良少年,但是他却是这部动漫之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是如此的有个性,如此的可爱,他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动漫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一只小小的米老鼠,竟然不动一刀一兵地把美国价值观轻易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改善了美国人在当地的口碑,树立了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另一个形象。所以日本正借助动漫向全世界推销日本文化,树立日本新形象,努力获得世界各国的好感与认同,目前日本在世界青少年的形象已经超越我国了。美国与日本正在通过动漫来树造他们在国际上的新形象,我们也不能忽视动漫的影响和作用,应该大力发展本国动漫树造我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动漫的影响是主观的,它影响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植根的文化的性质。我国的动漫需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来净化,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动漫来传播,以便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㈢、艺术综合体。动漫是传统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诗、小说和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播文化时的特点。动漫的本体性是绘画性和蒙太奇。绘画性基于动画片实质是一张张连结起来的画稿,这是人类想象在一瞬间的凝结和延展。蒙太奇,原意是装配和组合,是建筑学中的词汇,被借用到电影艺术理论中用以表示镜头的剪辑、切换和租合,在动画片中指的就是分割构图的形式,包括主题、人物、动作和叙事结构,包括讲故事的脉络、叙述方式和形态。动漫又具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变形。通过对图形的变形使得图形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正面形象的人形都有八头身的比例,神采流溢的眼睛,小人物或反面形象的人形则会做成头大身小,身肥腿短,会被做成各式的奇异怪状。当然动漫也会通过对背景的精心构造来表达某种深层的含义。如《幽灵公主》清澈的池塘、绿树,《再见萤火虫》中满天飞的萤火虫,就都是通过画面本身氛围的营造而创造出具有超越画面本身的价值,带有某种象征的意象。动漫综合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特点,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完全具有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 传统文化

文化是动漫的灵魂,动漫必须植根于文化。日本动漫不仅植根于其本国的文化,同时也采用“拿来主义”,日本动漫许多题材取自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经典小说或神话故事。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的世界观,情节表现亦真亦幻,引人入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人当然不会放过,《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的经典名著,都一一被改成了现代动漫。经典的故事题材本身就有很好的受众群和国际化的特质,这为动漫在全球的推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诸家兼容、以儒为主,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作共昌、述为号召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关于人和天关系的故事,人与天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相联系的,从而创造出了具有人的意识的天,创造出许多关于人与天关系的神话传说,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神话色彩,给人以神秘感。包罗万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内涵,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延续性,是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典型的故事题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很好基础,但是典型的故事还需要有适宜的传播方式才能为人所喜爱。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都是具有抽象性,很难为人所理解,更难于被现在富有个性的青少年所接受,现在的人更强调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动漫正好可以形象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将深奥的内容转化为简单而直观的视频,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里得到发扬光大。不管是从影响力还是表现力来讲,动漫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最适宜的传播方式。

近来的《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片中把功夫和熊猫结合,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功夫和熊猫在世界上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内涵。然而《功夫熊猫》的制造商却是外国人,本属于中国的文化资源却被外国人利用,反过来再销售给中国,这样所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流失和经济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制造动漫的良好沃土,然而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所拥有的功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应该把中国的动漫植根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动漫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去征服世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①李娟、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4 期,第32 卷(总第136 期)转贴于

②黄生亚,《理性审视青少年动漫文化的时尚需求》,《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7 月第4 期(总第110 期)

③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7月刊

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2篇

就百度搜索风云榜游戏排行榜而言:从排行榜可以看出,在我国广受玩家所喜爱的游戏中,网页类游戏多为国内的原创,而更受追捧的网络游戏和小游戏则大多为美日韩的产品,从游戏的世界观构架,到画面元素的造型风格,再到场景道具的名称,方方面面都展现出美韩文化的气息。更深一步地调研分析,即使是我国自主开发的游戏,也已受到国外知名游戏的影响,如网页游戏弹弹堂就被誉为是韩国人型疯狂坦克与冒险岛的结合版。在游戏市场里,大量国外游戏进入中国,我国的游戏玩家日常受到的都是外来文化的熏陶,这势必影响我们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利于培养我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然而,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物质文化中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到乡村、城市等文化景观;再从非物质文化中的宗教、艺术、哲学,到语言、文学、礼仪、法律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实这些均可以作为游戏的世界观、故事背景、场景道具、画面造型、音效气氛等融入游戏的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独创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使玩家在娱乐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得到自我修养的提升。

2电子游戏中的信息传递

电子游戏以电子设备为媒介,集语音、数字图像、影视、互动于一身,综合了图像、音频、视频、文本文档等多种传播形式。它作为一种主体参与性和互动性较强的娱乐形式,其中玩家与游戏之间信息的互换与传递十分频繁,而游戏中文化的传播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得以实现。根据信息传播的感官渠道,可以将其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2.1电子游戏中视听信息的传递

对于电子游戏而言,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游戏的屏幕界面,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视觉画面。玩家进入游戏,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游戏的界面信息和场景信息,通过界面,可以知晓游戏画面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玩法;通过游戏场景,可以传递出游戏设定的背景年代和地域地点。其次是游戏中角色的形象信息,如角色的造型风格、性别、职业属性和地位级别等。再次是游戏角色的动作信息,游戏中玩家可以操纵角色的动作,如跑、跳、走、攻击、防守等,使玩家具有更生动的体验感。当然其他的动作设定,如下跪、鞠躬、打斗等,同样可以给玩家提供游戏故事的场景、年代、帮派等信息。另外,游戏中的声音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其中的音乐、音效不仅能够增强游戏的逼真感,同时可以传达游戏所处的场景状态和环境气氛。

2.2电子游戏世界观念及情景结构信息的传递

每一款游戏都有自己的结构体系和玩法规则,尤其对于大型的网络游戏而言,还拥有相应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观念。玩家在设定的情景和相关规则的制约下展开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游戏世界观念及情景结构信息的传达,一方面主要通过游戏界面中的相关介绍,另一方面在游戏开始以后,游戏中的NPC也会实时地向玩家叙述游戏的发展进度,让玩家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中除了游戏与玩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外,还包括玩家与玩家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除了玩家通过游戏场景情况去把握之外,还可以通过玩家与玩家之间以文字展开对话的方式,或是直接语音对话的方式来实现。

3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游戏中的文化同样属于一种信息,巧妙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电子游戏设计中,不仅可以提升游戏本身的品质,同时还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当代电子游戏中游戏与玩家间信息传递的特点为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3.1思想和精神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思想和精神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在大多数的电子游戏中可以表现为游戏的故事背景、世界观念以及玩法规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史实作为游戏构建的社会背景,同时还有众多的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提供足够的故事素材,当然还有精深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精华指导游戏的世界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建构。在这一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如网易就一直围绕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展开创作,它的系列作品《大话西游》《梦幻西游》《快乐西游》等以其浪漫的中国传统文化情节和简单的游戏操作受到众多玩家的欢迎。又如《热血三国》就以三国历史为主线,在游戏中重现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等传奇故事。再如《轩辕剑》这款游戏中,《山海经》就是其世界观的一部分,故事直接发生在根据《山海经》记载描绘的山海界中,许多器物和地名皆出于此,让玩家们耳目一新。这些游戏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一个相对熟悉可信的游戏环境,而且使玩家无形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学,同时对玩家积极正义的思想观、友爱观、团结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2动作和礼仪文化在电子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虽然当代的礼仪较为简化,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礼仪未曾消亡,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古代为历史背景的游戏中,游戏的逼真性和生动性同样需要礼仪的衬托,我国的礼仪文化也同样可以通过角色的行为设计得到体现。以游戏《九阴真经》为例,在游戏诠释的武侠江湖中,每一位江湖人士的行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而这种行为规范被遵守的过程就是礼仪形成的过程。其中门派和帮派中的弟子还必须遵守门派和帮规的约束,确保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样,比武切磋之后的作揖,遇见长辈、师傅等的拜见礼等,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仪文化。另一方面,我国的武术文化也同样博大精深,各种帮派、动作与套路都极具特色,让外国人艳羡不已,这种文化精华同样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动作设计得以再现和传承。在《九阴真经》中,不同帮派的人物使用的动作有太极拳,龙抓手,打狗棒法等一系列中国古代功夫,动作生动逼真,交互体验感强,使玩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我国的礼仪文化与武术文化凝结了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将其融入游戏角色动作的设计之中,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

3.3视觉造型文化在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除了深邃丰厚的非物质文化之外,还有历史悠久的独特建筑,风景宜人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古代服饰和多样的传统器物等物质文化。这些同样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游戏的场景设计、道具设计、角色造型设计等方式加以应用,以虚拟的视觉造型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不仅能给玩家悦目的视觉感受,而且也能给玩家展示悠久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例如,在《仙剑奇侠传》系列游戏中,大部分场景里都存在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场景中的仙灵岛、天师陵寝、蜀山、青风涧、青云坛……这些神秘优美的场景加上艺术表现,无愧于当代国产游戏画面之典范。此外,其中城镇的建筑布局,乃至石刻、雕像、碑文等,都是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再如游戏《剑侠情缘三Online》将故事背景放到了中国大唐王朝时期,其中风景名胜、名山大川,武林门派以及带有时代色彩的丝绸之路、敦煌都在游戏中重现。游戏角色的服饰造型也是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同样底蕴深厚,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着装风格和装饰造型都有所不同,品种名目十分丰富,从而也为游戏角色设计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例如,在游戏《寻仙》中,玩家有四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法师、符咒师、游侠和力士,每一种角色都有丰富的换装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控制角色的着装样式与风格。其中,可选择的角色造型民族风味浓厚,相应的备选服饰从造型样式到图案纹理,再到装饰细节都极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

3.4声乐文化在游戏中的传播方式

游戏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声音,这包括场景的背景音乐和相关的音效。我国的音乐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众多经典优美的曲调,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舟唱晚》等,而且还有上百种演奏乐器,如二胡、琵琶、长笛等。这些声音文化都可以融入游戏中,使游戏更有韵味。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游戏有很多,如在《热血三国2》中,背景音乐包括主题曲有“乱世红颜”与“春夏秋冬”四部曲。这些以诗歌为题材的音乐,可以使玩家体会到三国时期那百年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文化内涵。又如《九阴真经》中,不同的中式场景模块配以相应的传统声乐,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具体如武当部分的音乐中,以编钟、磬、钹、古琴、埙、笙等乐器引出悠扬婉转的鼓乐,给人以道教中正平和之美。而后以箫声为主奏,娓娓呈示出完整的音乐形象,空灵优美的音乐画面让人置身仙山,如入仙境。

4结束语

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3篇

一、传统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巨大凝聚力的传统文化,绵延不止,流传至今。保护、传承、发展地方传统舞蹈艺术可给下一代以教育,凝聚爱国意识,鼓舞人心。保护传统舞蹈艺术,既保护了自身的艺术优势,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国际文化传播竞争中的民族自豪感。保护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文化特征,维护民族舞蹈艺术的多样性,既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2006年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民族民间舞就占41项。广东省的龙舞、狮舞、英歌也名列其中。这充分证明,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脉,非遗名录的公布,必将引起艺术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保护传统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文化最具有活力的部分

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长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民间舞蹈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地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英德为例。英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厚。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就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至今已有悠悠千余年历史。英德民间舞蹈众多,狮舞、花灯舞、闹春牛、渔夫与蚌精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粤北客家地区的风俗人情。从民俗学与艺术的角度考量,《闹花灯》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传承价值,是粤北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先辈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清溪黄氏家庙碑记载是“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

作为粤北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闹花灯》曾经进京演出。1956~1957年,闹花灯搬上舞台,后经省、市、县文化部门调查整理,在全省选拔大会演出,经省评选,当年2月20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1958年元宵节,清溪《闹花灯》俱乐部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演出。

基于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近年来,为了调查整理清楚《闹花灯》历史渊源,英德市文化部门曾多次到清溪村调研,及时做好挖掘整理工作。通过搜集整理,精心编排,《闹花灯》被搬上了舞台,显示出了粤北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2003年12月参加由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阳西县主办的广东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银奖;2007年参加广东流动演出节目网上大汇演获银奖。而在市、县举办的各种赛事中,《闹花灯》更可以说是艳压群芳,获奖无数。

事实证明,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闹花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是英德的一个文化品牌,它的挖掘整理为进一步丰富英德乃至广东省的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传承传统舞蹈艺术的途径

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来达到最佳的效果,是值得的探索的,也是甚为迫切的。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传承传统舞蹈艺术大概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们的保护工作已日益成熟。根据实际情况,传统舞蹈艺术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主要是要做到几点:一是普查工作尽可能全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点是消亡快。许多非遗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只是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在民间流传,随着传承人的年老体弱,回忆不清的事情常有发生,而普查工作点多面广,有些还来不及普查摸底,传承人去世,项目也随之消失,甚是可惜。因此,在进行普查工作的时候,就要组织足够多的人力物力,把普查工作的网尽量撒得多、撒得广,跟时间赛跑,同一个项目不满足于某一个传承人的调查,通过横向纵向的搜集整理,争取挽救更多的包括传统舞蹈艺术在内的非遗项目;二是普查工作尽可能专业。非遗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没有专业知识支撑,容易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或是忽视真正有价值的保护项目,尤其是在舞蹈项目普查上,必须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加以审视,有些本来是属于习俗或文化空间类的,有普查人员却把它归类于民间舞蹈,混淆类别,给申报和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三是普查载体尽可能丰富。通过利用照相、摄影、录音等先进设备 ,做好记录,最大限度地还原项目的本来面貌,以利于今后的传承和研究。

(二)与发展当地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朝阳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繁荣。英德市是广东省旅游强市(县),现有旅游资源点60多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县)。目前该市对游客开放主要景区有15个,旅游资源优势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08年英德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3亿元。2008年,英德市把打造“粤北旅游休闲中心”作为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明确规定把旅游业培育成该市国民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

英德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英德目前还没有充分的开发,只是在宝晶宫、英西峰林景区少数景区不定期开设了民俗风情舞蹈的表演,真正传统舞蹈艺术没有纳入旅游业发展范畴。因此,挖掘英德民间舞蹈艺术,通过旅游的大舞台,让他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进行表演,不但是丰富旅游要素的重要举措,同时还会对地方文化起到很好的传承推介作用。

(三)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创新,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思路。传统舞蹈艺术是地方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代表的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经过挖掘整理出来的民间舞蹈,如果要重新发挥它的价值,通过舞台载体加以传承和弘扬,就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改变其艺术精髓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把它的传承与现代舞蹈艺术结合起来,达到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效果,让人们更自觉地认同、热爱民间传统艺术,也更为自觉地进行传播,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家国同构 三位一体 宗教权威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仁政”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圣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禁止妄称耶和华名;必须守安息日为圣日;必须孝敬父母;禁止杀人;禁止奸;禁止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人;不许贪恋他人财物。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学者研究认为,西方古代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校德育的同义词”[1]。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一、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

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社会政治结构上维持“家国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进而促使了道德教育中“三位一体”的稳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中国古代社会,父家长在维系家族稳定中起核心作用,家族中晚辈对家长的“孝”成为必然的义务。君主在国家政治结构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对君主的“忠”也是应尽的义务。从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关,“孝”属于伦理范畴,“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孝”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里的个人,是一种态度,强调晚辈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调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功能。“忠”则针对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君主之下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也是一种态度,强调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忠诚服从,起着维护政治统治、协调等级关系的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中国古代家族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本质联系的集中概括。《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步骤同样强调: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成极为明显地反映了政治和亲缘的高度结合。天子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主人,又是所有家族的领导者,亲缘上的大宗。由此,原来仅仅在家族中体现的“孝”的功能便由家族延伸到整个社会,原先用来“事父母”的孝道成为统治国家,维护政治统一的有效手段,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像孝顺父母一样服从忠诚于他们。《孝经》里提倡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而使孝顺亲人与忠于君主相通,管理家族与治理国家相通,论语里也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于家国同构,在齐家到治国的过程中,将孝顺亲人的家族宗法伦理感情自然而顺利地过渡并转化成了对君主国家服从忠诚的政治理念,由家而国,完成了情感转移,使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端思想消失于无形。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使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效果显著。传统道德教育认为家族、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道德的发展,又由于家国是同构的,因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成功实现了家族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三者密切联系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1.家族通过“孝道”的遵守强化道德观念。儒家强调行孝,其根本目的是以孝来治家,进而以孝来治国。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家长专职,父家长权威能否真正确立尤为关键,而确立父家长权威的关键则在于孝道的贯彻与否,因而以孝治家便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孝经》里提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又一次把古代中国的家族看成是国家的缩影,由于孝具有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并且被视为齐家治国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观念远远地超越了道德观念的范围,它被无限扩大,应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2.学校和社会通过“教化”发挥德育的强大作用。虽然中国古代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大,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校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得到教育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求学、明理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内容应以“明人伦”道德规范为主。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和教育家一直极为重视道德教化,学校教育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既有深厚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的教育内容就突出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心学家陆九渊提出“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强调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做人,并且要求教师首先要力行身正,做学生的楷模。

中国古代尤其重视社会教育。宋朝统治者极其智慧地将社会教育和地方建设、社会风俗改造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宣传联系起来。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如诏令、文告训育民众,积极推崇儒术,对广大百姓开展封建伦理教育。范仲淹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道德观。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还把道德教育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借助乡里、家族的力量,利用封建基层行政组织施行教育,主要形式有“乡约”、“宗规”、“家训”等[2]。可见,在社会教化方面,家族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样,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从下到上、错综复杂的大道德教育体系,在家族观念的理念之下,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因而形成了整合力。

二、从西方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宗教伦理合一”性

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浓厚的宗教氛围笼罩。西欧国家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被教会掌管。

(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一方面可以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在西方,对道德有文化支撑的作用,也就是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途径和情境。

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充满道德象征,兼具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首先,《圣经》、《古兰经》、佛教经典是三大宗教的教义经典,又是不同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宗教经典中包含大量的道德劝诫,彰显宗教道德,如《古兰经》中倡导守正自信、行善、宽恕、诚实、公正、团结、舍己等美德,反对追求私欲、傲慢自大、饮酒赌博、说谎、嫉妒等恶行。宗教经典中的道德教诲往往与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紧密联系,读来引人深思。其次,宗教经典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特点,它们内容比较丰富、具有想象力,语言平实古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人们在阅读、聆听宗教经典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文化的陶冶和道德的洗礼。

宗教场所的建筑风格和充满神圣感的宗教礼仪活动有助于道德教化。纵观西方的宗教场所,不管是教堂、清真寺,还是寺院,建筑物从外观上看无不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高高的穹顶、巨大的墙柱使整个教堂笼罩着安详、神圣的气氛。建筑物内部的装饰,不管是基督教教堂彩绘玻璃上生动传神的人物和场景,还是佛教寺院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画,抑或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精美绝伦的图案和花纹,无不闪耀着神圣之光。宗教礼仪活动有讲道、唱诗、祈祷等过程,往往还伴随着音乐、歌唱等文艺形式,给信徒提供了置身事外、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基督教的讲道内容经常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牧师娓娓道来,讲述耶稣如何为善,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戒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唱诗过程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使信徒们置身其中并产生一种归属感。

(二)宗教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相对于法律而言,主要依靠人的自觉遵守。“如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权威性,那就不易起到强制和使人认同的作用”[3]。宗教是人的一种理想寄托。“基督教中上帝所具有的人格实际是西方人理想本性的升华”[4]。宗教一旦具备了权威性,宗教世界所提倡的道德就显得神圣,道德要求就变成了神的指令。服从这些要求自然就是对神的尊重,不服从就是渎神,而渎神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样就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7.

[2]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7:6.

[3]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3):80.

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传统媒体;哈尼族;作用;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45-02

哈尼族,是主要生活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云南南部红河中下游和澜沧江之间的少数民族。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传说、歌谣、迁徙史诗等等,都凝聚着哈尼族祖先们的生活和生产智慧,成为历代哈尼族人民传承的财富[1]。民族文化往往被看作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继承,可以加强成员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本身认同感的提升,同时,可以吸引到不同族群的成员对于彼此之间文化的认识,也能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2]。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哈尼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宣传,特别是在2013年红河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已经成为红河州州委、政府、媒体等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之一。本文选取了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州级传统媒体作为对象,分析地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并结合当下的传播环境,提出相应建议。

一、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哈尼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播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完成,媒介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讯息传递的纽带。当下,传播的媒介多样化,有大众传播媒体、网络媒体等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常用的媒介。传播使得文化可以世代相传,文化也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迁。同时,传播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地方的主流媒体,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中提到,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哈尼族文化的传承早期主要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首先这种传承方式不利于哈尼族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保存,也不能满足当下的传播需要;其次,在当下社会,由于受到来自汉族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影响[4],很多哈尼族年轻人对自己族群的文化并不了解,民族认同感低,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第三,本民族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人很少,使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不仅可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可以S富文化传承的方式,让之前比较单一和人数较少的传承方式得以改进[5]。

(二)哈尼族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之一

哈尼族是红河州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红河州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2013年6月,在柬埔寨金边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的目光也开始聚焦到了这个地方以及这个民族的文化。作为红河州哈尼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两家地方传统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提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建构后向人们所呈现的环境称为拟态环境,而大众也常常把这种信息环境当作是现实环境来看。这种信息环境的建构,往往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进行。新闻框架理论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是镜子式的现实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框架,例如选材范围、策略、价值标准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建构[6]。因此,外界对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认识,很大程度是依靠着媒体,特别是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地方主要传统媒体,担负着哈尼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是哈尼族形象和文化的重要建构者。

二、地方传统媒体在哈尼族文化中的传播优势

(一)公信力强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作为红河州的官方主流媒体,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宣传部主管,是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两家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着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始终围绕着红河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官方媒体,在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二)拥有较为悠久的创办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如果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是不行的。民间传播者通常存在着规模小、专业性不强、传播效果不足等缺陷,所以,借力这样的官方媒体,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重要的途径之一。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分别成立于1989年11月和1980年7月,创办至今已分别有27年和36年的历史。目前,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均已覆盖全州13个市县,为全州四百多万人口服务。自建台和建报以来,一直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人民服务,是了解红河州州情的重要窗口之一,有较好的受众基础。

(三)地缘优势

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内容的采集、受众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红河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州,红河电视台和《红河日报》又作为红河州主要的官方媒体,较其他省内媒体和省外媒体来说都具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

三、传播策略

(一)完善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扩大传播范围

在当今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网站、微博、电子报纸、微信、app应用等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受到人们的欢迎。据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的网民达6.68亿,且20~29岁的网民占主要比例,同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达到了最高。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网络成为了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哈尼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2],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集一体的方式。 《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也紧跟趋势,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例如《红河日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红河电视台官方app和微信公众号,也希望借助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让大家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宣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所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向外界展示哈尼族文化的内涵。

(二)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相结合,准确传播

首先,新媒体的平台赋予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消息,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传统媒体从新闻的采集开始,经过层层把关,信息的准确度、真实性相较于网络上的信息来说更高一些;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常常处于边缘文化的地位,特别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常常处于劣势的地位。同时,少数民族的报道经常与经济扶贫、教育水平落后等相关,“贫困”、“落后”成为人们心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固有印象;第三,如果仅仅依靠新媒体去传播和传承哈尼族文化,可能会面临着政府支持力度、传播影响力等自身传播不足的状况。所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把好信息关,同时,与新媒体相结合,从多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角度去传播哈尼族文化。

(三)丰富和创新传播内容

通过《红河日报》和红河电视台的采样分析,笔者发现,首先,在关于哈尼族相关报道的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经济建设和梯田等方面,例如政府的经济建设帮扶项目帮助哈尼村寨“换新颜”。文化方面的报道多集中在“哈尼梯田”,对其他文化习俗、节庆日介绍等很少;其次,报道内容的雷同度太高,大部分内容多集中在“长街宴”、“哈尼梯田”等比较出名的点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报道。从传播的建议上来说,可以增加对节庆日、服饰、传说、文化习俗等的报道,同时,可以进行人物的报道,人物报道的加入可以让内容更为真实、接地气和引起受众的共鸣[7]。丰富和创新蟮赖哪谌荩外界可以更多元化、多角度地了解这个民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少数民族“贫穷”、“落后”、“愚昧”等刻板印象。

(四)有效利用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促进哈尼文化的有效传播

“议程设置”功能的假说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所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功能。如果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一议题作大量报道的话,在公众眼中该议题的重要性也会增加,如作少量报道,则反之[6]。我国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优势,但是,对于一些较边缘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劣势。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容易被淹没在主流文化中,再加之经济、技术和传播条件等的限制因素,这些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甚至于存在着被解构或消失的危险[4]。因此,正确发挥地方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报道议题上进行精心地选择和报道,增加哈尼族文化的报道量,那么相信对于哈尼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曹贵雄,龙倮贵.哈尼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2] 黄丽娜,吴娅.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以“侗族大歌”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1).

[3]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 齐迹.新媒体环境下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策略及方案――开放交互式电子书[J].赤峰学院学报,2015(4).

[5] 程玉琦.哈尼族文化大众传播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