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医药物流;药品流通

医药物流不只是简单的药品配送,它基于一定的物流技术设备与管理信息系统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对药品供销配运环节的进一步优化而达到减少库存与配送时间、货物分拣差错率以及物流成本且提高订单处理能力、资金使用效益与服务水平的目的,进而实现医药物流的效益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物联网技术以其优势在医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势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更是在医药物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是对物联网技术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1、物联网技术在药品流通中的应用

药品流通主要有流通成本及在流通过程中药品发生质变或药品失效以及假药混入等两个方面的问题。医药物流中有效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RFID射频识别系统对流通过程中的药品进行识别标志、监控、定位及跟踪等,及时掌握药品流通的最新信息,为优化药品流通中各环节的作业过程并有效解决流通中的问题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药品流通应用模型采用是“EPCGlobal”物联网架构,工作过程具体如下:药品生产完成后,医药企业需贴记录了药品保质期、生产日期、制造厂、产品批号以及单位容量等产品信息的有存储EPC标志的RFID射频识别标签在药品上。EPC代码是药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唯一标志。连接医药企业的识读器在药品出厂时,会通过本地计算机系统将药品的EPC代码传输至中间件Savant,而本地EPC信息服务器EPCIS在记录Savant收集到的药品相关信息时,会将药品信息通过网络注册到ONS对象名解析服务器中,而ONS服务器再将药品信息转换成为PML实体标记语言,并生成对应PML文件后通过PML服务器将其存储。药品流通的任一环节都由识读器传输药品EPC代码给Savant,而Savant通过获取的PML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查询药品信息并各具实际情况变化对PML服务器上的信息进行更新。

2、物联网技术在药品防伪中的应用

传统的药品防伪技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药品防伪方面并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而物联网技术应用与药品防伪系统,利用基于RFID(射频识别系统)的唯一标志性防伪方法,在药品防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需要加密传输数据,并通过极小加密法TEA以及典型HASH锁法等适当的加密算法,为数据传输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数据的安全传输,还可以利用数字签名方式来是实现,不过电子标签上的内容需要在含有产品唯一标识的基础上保有采用公共密研体系的制造商数字签名,制造商通过认证中心分配的私钥对提供的保质期、生产日期与产品批次等产品信息以及散列的产品唯一编号函数值进行签名。基于RFID(射频识别系统)的药品防伪系统,不仅可以通过药品编码进行药品的自动识别与唯一标识,还可以利用数字签名方式有效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并且能通过药品相关的历史文件对药品来源进行补充验证。

3、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药品管理主要有病患药物服用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药品发放以及药库等中药品的存储和发放两个部分:(1)对于病患药物服用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药品发放,可通过对药品RFID标签以及病患移动医疗卡信息等进行读取并经过对比核实准确后方可领取药品,若有不匹配信息出现就会发出警告,这对于避免临床用药错误率有重要意义。(2)而通过RFID技术可加强对药库等中的药品管理,利用危险或重要药品上的RFID标签,并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获取药品存货架位置、出入库时间、产品批次、药品去向以及相关使用人员等各方面的信息,为存储、分发、跟踪及审计药品提供很大便利,尤其是药房人员配药工作随取药人流量多而加重,极易出现问题和差错,但利用RFID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且RFID系统可以对药品配置进行检查,如有问题会发出警报提醒配药人员,大大加强了对药品的管理和配置。

结束语

总之,物联网技术以其独具优势在医药物流中得到认可和应用,这对于提高医药物流的效率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又重要意义,对实现医药物流的高效性、经济性与可靠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特别是卫生系统信息化与政府促进措施的实施,都不断推进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



参考文献

[1] 朱云鹏,杨永清.基于物联网的医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造[J].管理观察,2011(9).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王国强表示,要树立大健康理念,牢牢把握消费需求新常态,探索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融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重点要以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探索多种方法并用的综合治疗模式以及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服务模式。要鼓励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王国强指出,要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产品开发和服务项目设计,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服务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推动中医诊疗设备、中医健身产品、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

王国强强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构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现代传播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方便地获得中医药健康知识。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发展格局,这些不仅深刻影响着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商业模式等,也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以应用为导向、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从“互联网+”的视角考察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等,以更好地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服务传统行业、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普及,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开始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社会治理等,变成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这些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更快、运行方式更多元化、实用性和功能更加强大、自我防御和修复能力更完善等。

(一)计算机技术运行速度快。从运行速度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天气预报、用户数据分析、科学研究等活动都需要计算机拥有超级运算能力,这些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所以许多计算机公司都将计算速度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指标,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计算机运算能力研究的投入,比如我国就成立了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专门负责计算机运算速度研究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运行方式更加多元。从运行方式上看,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向小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些智能终端不仅体积小、携带方便,而且功能强大,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上网需要。

(三)计算机技术基本功能更加实用。从基本功能上看,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电脑成了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社会交往、网络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平台,可以说人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脑,从而使计算机技术发展更加多元化,计算机性能更具有实用性,比如有些电商就以CRM系统实现了销售存储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极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四)计算机技术运行更加安全。从运行能力看,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要求计算机操作简便、运行安全等,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关设备监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极大提升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工业信息化进程,将“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技术与商业、国防、社会等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许多计算机边缘技术。

(一)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从发展过程看,“互联网+”首先产生于商业领域,而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广开来。从总体上看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媒体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最广,并且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发展,比如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有机结合,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产业形态,推动了淘宝、京东、今日头条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诞生。

(二)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能源、电力等领域也有许多应用,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比如一些新能源电力系统经常受到恶劣天气的攻击,像雾霾天气、冰雪天气等往往会影响发电质量,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相关数据,就需要以计算机技术快速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传输到相关人员手中。此外,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促进了工业智能化、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与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大大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的应用情况。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像雷达、无人机、导弹等尖端武器上都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无人机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联系,军事侦察、电子干扰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利用无人机精确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并能够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高偶然事件中完成供给任务。这些都说明计算机技术在国防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随着空天战、网络战的发展,卫星、网络等成为军事打击的重要目标,这些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情况。“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商业模式、工业生产和现代战争,也给社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比如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馆、网络大学、多媒体课堂、慕课、网络付费学习等有了长足发展,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在社会管理活动中,信息管理及查询系统、指纹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有了广泛应用,这些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此外,计算机技术在精准医疗、健康体检等医疗活动中也有着广泛应用,医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精准了解病人的病情、成因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商业模式、工业生产、社会管理、教育医疗等,也深刻影响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因此应当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问题,把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各种新型计算机将不断涌现。1.光计算机。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传统计算机无法满足人们的运算需要,于是各种崭新的计算技术不断涌现,比如当前科学家就在考虑以光子代替电子和电流为载体,以纳米电浆子原件作为计算机的核心原件,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传统计算机相比,光计算机以光内连技术、空间光调制器等为基础,具有运算速度极快、耗电量非常低、存取信息方便等特征,在天气预报、水文变化、资本市场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业有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在理论上已经成熟,在实践上也处于实验室阶段。英特尔、IBM、华为等企业不仅在研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还在研发量子计算机,谷歌、微软就相继宣布研发了200秒内可以完成普通计算机1万年完成的计算任务的量子计算机。中国专家潘建伟、陆朝阳、汪喜林等也通过调控6给光子的偏振、路径等,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中科院、浙大、背景计算科研中心等共同开发了量子芯片,在国际量子计算机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仍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与传统电子元器件相比,纳米技术原件的体积远远小于普通电子原件,而且拥有导电性能超强、质地优良等特征,所以说纳米芯片成了当前硅基芯片的良好替代产品。当前纳米技术已从微电子方向向传感器方向发展,未来将成为传统计算机的重要替代方式之一。4.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化学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技术也都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化学计算机是以炭基制品代替硅基芯片,实现信息传输和存储,能够以较小体积实现快速运输;生物计算机是以生物传感器实现信息计算、传输和存储的计算机,它能够直接受人脑控制,不过这一计算机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二)计算机技术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1.计算机技术将与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新知识、浏览新闻、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当时,也促进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都将计算机等同于互联网,这些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融合程度。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与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办公、电子商务等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3.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如今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无人超市、工业机器人等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小米、华为、海尔等科技企业都在大力推动智能家居的发展,这些必然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运行方式等提出更多要求,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的融合发展。

(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将使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比如随着GIS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被广泛用于农业资源规划、林业数据分析、土地资源开发、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计算机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农业资源管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规划,对农业进行区域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技术更加精细化。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林业发展中,通过对大量地理信息、林业数据的分析等,推动森林防火、林业资源开发等,提高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程度。计算机技术可以用于土地资源信息采集和处理,促进土地信息资源整合,有效解决土地资源信息逐级上报、弄虚作假等问题,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计算机技术还将用于自然灾害预测、灾情评估、灾后救援等活动中,极大提高人力对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

四、结语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中间;公共领域应用;感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428-02

物联网的概念于2005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是指具有一定计算及感知能力的实体传感设备。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传感器以及无线设备融入到电网、公路、铁路等系统中,互相连接一起构成的物联网,它不仅意味着互联网与通信网络以及传感网络等的融合,更是互联网的一种扩展与延伸。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传输、交换及处理,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掌握生活及生产中的给类信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生产水平。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就是实现物联网应用的关键。

1 物联网中间件的技术分析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之后,新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是在世界上快速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技术浪潮。2009 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的口号,并在传感网。射频识别等方面逐步建立起许多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随着国家一系列课题的深入研究,大力推进了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的产业化发展。其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要素、物联网计算环境的“神经中枢”,是物联网网络系统重要组成,同时更是物联网规模化应用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支撑。

应用中间件首先物联网网络中数据获取与应用程序间的纽带,是沟通下层与上层的桥梁,是基础业务支撑平台,数据采集、感知设备还有应用开发的有效集成。可以实现诸多功能,如:数据管理、感知设备的管理、事件管理等诸多通用功能,还能做到软件复用,有效降低应用系统研究及开发的成本投入,并有效地缩短研发实践,同时提高了物联网应用在分析数据以及利用上的效率,很好的改善了以往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而实现了整个物联网应用效益的提高。然而作物联网网络中纽带与桥梁的应用中间件,其面临着物联网数量庞大的感知设备管理与监控的问题,这同时也是物联网数据信息的核心,与国家信息安全生死攸关。

2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在公共领域中的应用

型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是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其在智能交通、监控、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等包裹能源管理在内的诸多公共领域有着普遍的应用,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及应用价值,并在诸多领域实现了示范性的应用,进一步形成了产业化的应用。

2.1 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智能交通顾名思义是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交通道路的管理系统之中,进而建立放入一套实时的、准确的、高效的、全方位的,在大范围内都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它的目的通过采集、处理交通信息的手段,实现对高速公路、公共交通、城市道路以及轨道交通的管理,形成更加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

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来,智能交通已不仅仅是只是交通自身的事情,其更多的要与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联系到一起。随着各项传感技术的飞快发展与进步,智能交通已逐步朝着“新一代”的目标及特点发展。智能交通是物联网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更是其产业的重要部分。智能交通所具有的市场成熟度较高、传感技术成熟等优点,使得其快速的发展,并在许多地区及相关领域初具规模规模,已然成为未来联网应用发展的主要领域。

城市汽车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城市交通越来越拥堵、人们出行越来越困难,这些问题变现的越来越突出,因此而带来一系列城市污染、资源浪费、拥堵的车流等问题接对城市的应急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活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城市的车辆流动及交通管理为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般的管理技术及模式很难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城市交通的压力。基于物联网应用中间件,使用物联网以及无线射频、影像识别及处理等诸多信息化技术而研发出来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系统,如图1所示。

能够准确“感知”城市的交通流量,实时地采集相关数据并加以整合、分析,从而到达控制交通流量,实现对交通状况的智能化管理。该系统与银行、公安。通讯、交管等多个单位部门互通信息,具有较高的智能化,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2.2 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

智能电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1年,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出,在此之后对于智能电网的展开研究开始不断涌出。智能电网集发电、配电、输电以及收费等于一身,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高级通信及感应技术实现为客户的一条龙服务。通过智能电网可以实现与客户间的双向信息交换,由此为客户提供了更加大量的信息选择以及更大的能量输出等。随着物联网技术飞速地发展,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带来物联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应用,物联网的应用能有效地将电力基础设施资源整合起来,由此将电网信息化的水平显著提高。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在诸多配变电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2.2.1 在智能用电小区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具有的最大标志是用电过程的智能化,这可以对电网信息进行实时地管理,用户与电网间也能够进行实时的交互,由此增强了电网的服务能力以及满足用户需求,是有效提高电网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方式。电智能化应用最典型的是实现智能用电下去,该种小区与普通小区比起来,不仅能够提供自动化地配电、光纤到户、电量信息采集等功能,还能有效进行智能安防等增值服务。有效利用互联网、电话、邮件等多种通信手段进行交互,实现了交互的灵活性,并能用户进行远程互动,完成业务受理、缴费、故障报修、查询等多项业务,并努力建成环保节能及智能的现代化示范小区。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应用于智能用电小区中,不仅能够对小区内的设备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还能快速地进行海量数据的计算和处理,从冗杂无绪的海量数据中找出对用电智能小区有用的数据,应用中间件还能降低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量,从而大大降低网络传输的负担。在智能用电小区中应用物联网应用中间件的构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改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小区内光、电到户,配电、输电自动化、自动采集用电信息等功能服务。

2.2.2 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主要是在在自动化及智能化产品的基础上,经过网络满足拟人化的要求实现的。它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系统,通过多种先进计算机技术、电力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等将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各种设备或机器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入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或者更加先进计算机技术,达到人与家、与家电间的信息交互。智能家居系统充分注重人的能动性,重视人与其居住环境是否协调,创造充分舒适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家电信息的采集、家庭内部环境及设备的监控,接着手机或网络进行远程监控、远程遥控等,还能通过部署的传感器和交互网络,完成对家庭环境、能耗、设备运行状况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及操作。

2.2.3 在远程抄表系统中的应用

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电力信息采集过程中,所采用的仍然是人工采集、人工抄表的形式,收费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定期结算制。这种涉及到人未操作的方式往往容易出现差错,同时人工抄表不仅工作量大还给业主造成了诸多不便。尤其当今我国人口密度过大,电表的覆盖率也大幅上升,若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难免会效率低下、管理费过高,将会给整个电力行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电表智能化进程的推进。因而,我国积极推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的发展。基于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开发的自动抄表系统,在抄表过程可有效避免厂商在研发软件上的投入,同时还避免了因为缺乏行业规范产生的研发上的问题。

3 物联网应用中间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已被我国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五大战略产业中,并且物联网早已开始应用与军事、农业、建筑、工业、医疗等诸多领域之中。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业务将是现在流行的互联网业务的三十倍,并且其产业也将比互联网高近 30倍。其次,物联网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领域,可用于各个领域,其应用发展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带给我们更多便利的同时,在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着物联网被广泛的应用,国家诸多重要的行业如;国家电力、国家医疗等的信息动态将有可能被盗取。一旦出现这类情况,也将会使问题的严重性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甚至会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虽然如此,国内已经开始针对相关问题做具体的研究,相信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并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日趋成熟,物联网的应用将会克服种种难题,实现更好的应用。总的说来,物联网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物联网将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方便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也会越来越多的依赖物联网所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医疗物联网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结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的应用技术;物联网的标准;物联网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4

从2005年开始,一种全新的“网络”―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开始悄然出现并影响日益巨大,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物品都是虚拟的,很难感知世界。物联网的含义有两层:(1)互联网仍然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包含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结构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2 相对互联网的IP技术、电信网的交换技术、无线网的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是应用技术还是创新性技术呢?什么是物联网的专有技术呢?

物联网技术分为物联网核心技术和构建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其中核心技术包括RFID等标识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应用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技术。

2.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典型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军民两用战略高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是由许许多多功能相同或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传统的传感器正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传感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

2.2 射频技术(RF)是Radio Frequency的缩写。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其原理为由扫描器发射一特定频率之无线电波能量给接收器,用以驱动接收器电路将内部的代码送出,此时扫描器便接收此代码。接收器的特殊在于免用电池、免接触、免刷卡故不怕脏污,且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

2.3 网络通讯技术(NCT: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图形和文字等形式的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等,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的技术。

3 物联网“罩门”用户需求=行业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技术的出现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它的标准。而在物联网典型行业应用座谈会上,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了“标准”问题。而这个话题彻底打开了物联网企业老大们的话匣子。首先以智能建筑领域来说,该领域发展面临三大问题,其中标准不统一成为重中之重,其余还包括整合技术资源、物联网平台服务来源。

同样,在消费市场领域,物联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也面临着标准缺乏问题。智能家居新概念是否符合用户需求,而基于“新标准”物联网智能家居又是否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显然这陷入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 物联网解决复杂的大数据烦恼

只有在明确市场需求、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前提下,才能够进一步推广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问题1:数据如何统一;问题2:有线、无线接口问题;问题3:为标准而树立标准是否太过强制。

理清物联网在生活或工业中发挥的作用,让市场带动行业发展,让技术完善产品应用,或许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也许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感受,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最终目的还是希望物联网能在国内智能化设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我们带来更多高科技体验。

5 物联网的应用

5.1 城市管理。在物联网技术下面发展的智能交通,可以自动检测到公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等并报告公交、桥梁等的实时状况,能避免超载的车辆经过桥梁,也能实时的在公交车站看到目前公交车还有多久到公交站台等。

5.2 数字家庭。在物联网技术下,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的在任何地点操纵家里电器的操作运行,只要我们在回家的途中,通过手机对家里的家电进行操作,只要不同的几个指令,家里的饭菜已经煮熟,洗澡的热水已经烧好,个性化电视节目将会准点播放。这会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5.3 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通过标签识别和物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食品质量进行联动跟踪,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很大程度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

5.4 数字医疗。以RFID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对病人不问断地监控、会诊和共享医疗记录,以及对医疗器械的追踪等。而物联网将这种服务扩展至全世界范围。RFID技术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及药品物流系统的融合,是医疗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6 结束语

毫无疑问,物联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5―10年里,物联网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各领域的基础之上,将进一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智能化的成都也会逐渐提高,进而实现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全智能化。尤其是在我国,随着国家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与对物联网领域企业的大力扶植,我国的物联网建设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刚.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09).

[2]林水生.物联网:连接一切物体的网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安健,张文东,何欣.物联网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