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运营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指标;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根本途径,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地铁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也非常严重。运营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现顺畅、高效运营的前提和保证,因此确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参考价值。
1 地铁安全事故及影响因素分析
安全事故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而言,地铁事故包括火灾、爆炸、车辆及线路事故、通信及信号故障、触电、机械伤害、灼烫、高处坠落、起重伤害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在地下车站大厅、站台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乘客疏散区、疏散通道、安全进出口位置设置不当、通道宽度不够或被其他物品堆放或商业占用,当突发事故,造成乘客拥挤、逃生困难。
根据统计,火灾是威胁地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发生火灾的总量约占地铁突发事件的65%;其次是列车出轨,占地铁突发事件13%,也是一类重要的地铁突发事件;再次就是爆炸,占地铁突发事件的8%,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接下来按照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是停电、水灾、地震等。因而,在地铁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地铁火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地铁建设的今天,地铁火灾事故的预防和应对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 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的整体,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系统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着科学性、全面性、主导性、操作性及可比性的原则,建立地铁综合安全性水平层次结构模型。
2.1 安全评价指标确定及方法
目前,我国对地铁及隧道制定了相应的防火设计规范,如《地铁设计规范》(GBSO-1572003),依据其中的规定,可以对地铁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定性的评价。根据现有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特点,采用模糊数学方法,从安全管理、消防设备和应急设备3个方面对地铁火灾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应急设备主要包括:声光报警、应急照明、疏散诱导、消防通讯设备;消防设备主要包括:防灾报警、通风排烟、消防栓、消防水源设备;安全设备主要包括:乘客及工作人员安全、安全检查、火灾疏散预案、规章制度等。
根据地铁运营系统的实际情况,选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地铁安全的评价方法。
2.2 判断矩阵的构造与求解
对地铁火灾子系统进行分析之后,按照影响地铁系统安全的重要程度以及影响范围已经确立了三层级的地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层次之间具有相对重要程度的关系,而每一层次的指标相互之间也存在相对重要性权值的衡量,在排序计算中每一层次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的单排序问题又可以简化为一系列成对因素的两两对比判断。为了实现定量化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引用1-9比率标度方法将对比判断定量化,构成判断矩阵。
通过专家组的访谈和地铁安全参考书,将层次指标的比较关系大体综合,得到4个判断矩阵,据地铁运营系统的实际情况,选定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地铁安全的评价方法。
根据线性代数求解矩阵特征值法,分别求得各矩阵的特征值。
2.3 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定判断矩阵最大非负实根后,应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将反映判断矩阵中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是否超出一定范围。由于一致性的要求,实际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判断矩阵计算,最终选定一致性检验通过的特征值所在的判断矩阵。判断因子CR
2.4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原则层指标按照重要程度递减排序为{安全管理,消防设备,应急设备}。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按照重要程度递减序为:相对于安全管理指标的{乘客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检查,火灾疏散预案,规章制度};相对于消防设备指标的{消防报警设备,通风排烟设备,消防设备,消防水源};相对于应急设备指标的{应急照明设备,消防通信设备,疏散诱导设备,声光报警设备}。
3 地铁安全设计及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地铁防火的安全设计。
3.1 地铁防火设计
设计人员应根据相关的防火规范和规定以及国内外地铁火灾的经验教训,合理地进行地铁建筑结构和地铁列车等的设计,以控制火灾发生时的环境,为扑灭火灾和疏散人员创造有利条件。
3.2 地铁火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目前我国地铁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FAS)按两级监控方式设置:第一级为中央控制室级,作为防灾报警控制中心,对全线报警系统实行集中监控管理,随时掌握全线动态情况;第二级为车站调度室级,分别设置于地铁各车站,它们是独立的报警子系统,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对火灾状况进行监控、报警,并能够实施有关的消防联动控制操作。建议增设现场(列车)级防灾监控与报警系统。
3.3 地铁消防设施
鼓励引进新型消防设施,全面覆盖地铁车站、区间隧道和地铁列车,不出现消防死角。
4 结论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广大乘客的生命安全。安全运营是地铁运输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地铁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指标体系的建立极为关键。按照科学、系统的原则,建立了地铁安全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最后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地铁火灾事故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该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
[1]燕飞,唐涛,郜春海.探讨我国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原则的制定[J].世界轨道交通, 2008(1):56-58.
[2]吴涛.安全评估方法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2(3):52-55.
与电梯安全运行相关的各方,即:标准的制订,电梯的设计与制造、安装维修,以及管理与使用,各个环节中的工作都会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只有与电梯相关的各部门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各司其职,以达到显著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结果。
【关键词】电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改
引言
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且与乘客生命息息相关的特种设备,电梯每当发生事故时,都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而电梯的安全运行,也理应引起与电梯相关的各方重视。要解决电梯安全运行问题,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观点上改变、工作中改进。
现在广泛存在着这样观点:目前电梯的安全隐患,认为与其设计与制造过程没有关系。理由是电梯产品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机电设备,其整机、安全部件和主要部件均经过有关职能部门的型式试验。这个理由看似很充分。但从广泛程度上的电梯事故原因看来,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电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与应用
有些电梯标准不够明确,导致设计人员、企业标准制定者无法真正掌握标准的真谛。
(一)电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的制定
例1.对于轿门的强度问题
GB75882003中8.6.7.1要求:“轿门处于关闭位置时,应具有这样的机械强度,即用300N的力,沿轿厢内向轿厢外方向垂直作用在门的任何位置,且均匀分布在5cm2的圆形或方形的面积上时,轿门应能:
a)无永久变形;
b)弹性变形不大于15mm;
c)试验期间和试验后,门的安全功能不受影响。”
当作用点处于轿门固定开门刀的位置或其附近,如果一台电梯的轿门按上述要求进行试验,假设轿门弹性变形数值达到14mm,这样并没有超出标准的要求。但是当电梯运行时,如果有这样大的变形量,则开门刀早就与层门上坎或地坎相碰撞。因为实际安装时,门刀与地坎的间隙一般厂家控制在5~10mm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运行电梯,势必造成电梯门的严重破坏。
另外,对于“试验期间和试验后,门的安全功能不受影响”的理解。试验时,一般均处于静止状态下进行,符合此要求只能说明其强度已经达到要求,非不能说明其抗变形能力已_到实际的需要。
实例:在轿门实验时,有这样的现象:轿厢门关好后:用不到100N的静力均匀分布在5cm2的面积上,施加在离地1.4m处的轿门从轿厢内向外作用,施力点的轿门板已形变超过5mm;用不到300N的静力均匀分布在5cm2的面积上,施力点不变,施力点的轿门板已形变可达13mm。
(二)电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的应用
目前有些电梯厂家的设计人员,只注重标准的正文部分,而忽略了标准的GB7588“EN811前言”部分以及其他相关的安全标准。而在实际上,GB7588“EN811前言”0.1总则、0.2原则、0.3假设中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的安全标准的内容,对于电梯产品的设计至关重要。
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是组织人员进行标准的宣贯会,如电梯协会组织的标准宣贯会。但是,这样做并不能真正使电梯的设计人员掌握标准要求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标准的内容较多,每次宣贯也是讲一部分内容。其二,电梯企业并不可能会派所有的设计人员都来参加宣贯会。其三,即使是都来了,宣贯时每一条也都讲得很彻底,但由于内容太多,还存在一个参加宣贯的人员能否全部掌握等现象。
二、电梯的设计
例1:平衡系数的问题。
在用电梯检测时发现电梯的平衡系数不符合标准的要求,并不能说明电梯在新安装时的平衡系数就不符合标准。改变电梯平衡系数的原因,虽然一般认为是轿厢内的装潢重量发生变化。但是,还有其它原因同样也会造成平衡系数的改变。
例如为了减小电梯产品的成本,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这一行为本身出发点无可非议,但有时却可能会适得其反。如平衡块采用外表为钢板内部为混凝土的对重块。在空气潮湿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使用,由于混凝土中含水量的变化,势必将会造成平衡系数的变化。
新电梯的安装,一定是在一个特定的空气潮湿度条件下进行的,此时检测到的电梯平衡系数可能在标准的0.4~0.5的范围之内。之后,再进行电梯的平衡系数时,可能由于环境的空气潮湿度变化较大而使得每一块的重量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电梯的平衡系数的改变。
三、电梯的施工质量
电梯发生安全事故,很多是与电梯的安装、维护保养工作有关的。其原因是电梯应用的技术发展迅猛、电梯量的猛增,造成电梯作业人员的数量特别是掌握较高技能的员工严重缺乏。因此,发生电梯事故的一大类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一部份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与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所致。下例都是一些施工过程中的低级错误,均为责任心不强所致,极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例1.有曳引机减速箱内的油严重不足,用油标检测不到油位。有曳引机减速箱内有量,用油标却无法检测到真正的油位,原因是油的上表面存在几厘米高的油泡。
例2.在制动器弹簧上加机油与黄油混合后的油来替代正常的油。有些电梯的结构设计是:如果制动器弹簧正好在制动轮上方,制动器弹簧上的油将会向下滴落,正好滴在制动轮上,如果这样的电梯的制动器弹簧上加入了以上的混合油,将会严重影响电梯运行安全。
关键字:电梯安全运行;主要因素;应对策略;
【分类号】:TD327.3
1. 发生电梯安全事故的必然因素分析
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如此。接下来笔者将从电
梯前期的设计制造、中期的安装、后期的维护等三个阶段来简明阐述一下发造成我国发生电梯安全事故的必然因素。
1.1电梯前期设计的规范对电梯安全运行的影响
因为电梯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所以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要求相关部件及电器控制经过严格的协调性和匹配性测试,然而,有的电梯设计制造厂商在前期设计的时候,设计不规范,造成对电梯整体设计的安全评估不够,从根本设计上造成电梯的安全隐患。在制造阶段,有的公司为了减少制造成本,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惜偷工减料,使用大量的劣质材料,导致电梯质量的严重受损以及电梯本身的寿命大大缩减。这样一来,在最初的设计和制造中就已经对日后电梯的使用造成了重大的安全隐患,大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1.2保证电梯安装质量对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在电梯安装阶段,有的安装团队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电梯的机房、井道、层站、轿箱、底坑、整机功能性等技术检验、评定验收时很难一次性通过,合格率较低。有关电梯施工的技术标准不是很明确,各个施工单位的验收标准不一样,监测责任技术过时,监测责任对应不明确到导致在安装的过程中纰漏层出不断,对以后电梯的安全运行以及后期维护都造成了大规模的困难,所以说,保证电梯安装时的安装水平、安装质量等,对日后电梯的安全运行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1.3电梯后期维护对电梯安全运行的积极作用
任何东西,即使设计和制造的如何完美,也是有其使用寿命的,在不断地使用,不断地额磨损过程中问题也就不断的出现了。电梯亦是如此,比较落后的电梯后期维护技术是导致发生安全事故三个必要因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期设计制造做好了,中期的安装技术也提高了,并不能说已经做到万无一失了,做好电梯后期的维护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做好电梯的后期维护才能保证电梯的正常和安全的运行。如今的电梯后期维护缺少经过专业培训的维护人员,维护技术的落后以及电梯维护的不及时导致了电梯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
2. 发生电梯安全事故的偶然因素分析
造成电梯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除了其必要性外还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例如人员踩踏、挤
压、触电等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因素造成的。这类因素的存在也是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问题。想要更好的想解决这些问题,在培养公民的良好素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2.1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对电梯安全运行意义
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在和谐社会中是至关重要的,在电梯安全运行方面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只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才能决定良好的电梯礼仪,恰恰良好的电梯礼仪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先出后进防止电梯中的挤压事件的发生,宁等十分钟不挤几秒钟防止电梯里踩踏、坠落等事件的发生,有时候也有因拥挤而有的人在电梯内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导致电梯的非正常运行,给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由此看来,不好的公民素质也会给电梯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好的影响。
2.2固定安全负责人员对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电梯的安全事故时在所难免的,除了问题并不可怕,但怎么及时的解决电梯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损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综合众多的电梯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电梯安全事故之所以发生并造成大量的财产和生命的损失,是因为在安生全事故发生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以致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说有专门的负责解决电梯的安全事故的人员很有必要的。
3. 降低电梯安全事故发生的应对措施
电梯安全运行事故的发生最主要造成的是人们生命的损失,其次便是财产的损失。
电梯里安全事故的发生代价是惨重的,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并且防止电梯里安全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
3.1打造制造、安装维护一体化的服务理念
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最根本的手段策略在于解决造成其发生的必然因素。综合电梯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有效的策略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于加大对从前期设计制造、中期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的大力监测和督促,坚决杜绝劣质产品在市场上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提高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在于建立“设计制造、安装维护”为一体的社会服务公司,也就是说从设计、制造,再到后期的维护由一家运营公司来承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减少了不同团队间对产品的不熟悉导致的误装、误操作等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保证了电梯的安全运行,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灌输“设计制造、安装维护”一体化的服务理念,让社会企业更有效、有益的服务于社会大众,提高服务质量。
3.2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电梯礼仪
针对电梯安全事故发生的偶然因素,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人们的电梯礼仪是很重要的。可以在电梯比较集中地方,例如社区、大型购物广场等地方,可以利用志愿者宣传,并且进行对电梯礼仪的培训,提高人们对电梯礼仪的重视。也可以展示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电梯安全事故,提高和加强人们对电梯安全运行的意识。真正做到先上后下、尊老爱幼,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3.3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保证制度
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保障制度,做到有难必救,有求必应的连锁反应效果。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保证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安全责任到人,每个人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认真尽责,对自己负责,同时也为其他人负责。在工作态度上要做到坚决的在自己的环节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任何的差错。在电梯正常的运行中要保证操作的正确,及时检查电梯内是否有漏电等现象。制定相应的抢险措施,一旦电梯出现故障,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所遇到的故障,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不管是生命损失还是财产损失。
总之来说,加强我国电梯设计制造行业的规范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电梯安装团队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建立完整的电梯安全保障制度,减少电梯里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是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价值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燕;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要因素及对策;[M];财经研究;2008;
关键词:电梯安全运行;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电梯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工具的一部分,尤其是城市化建设,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电梯的普及率不断上升,电梯安全运行的价值不断受到重视,尤其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电梯安全事故,让人们对电梯安全运行敲响了警钟。
一、电梯安全运行影响问题
(一)电梯设计层面问题
电梯设计阶段对整个电梯后期安全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设计环节中,设计师通常会不重视部分安全技术评价。设计者需要全面科学的考虑到电梯设计与影响后期运行的多方面因素,并且较好的对工作人员与乘客在电梯设计与电梯正常运行方面建议的收集吸纳。在设计方案审查期间,需要确保电梯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做出宝贵意见与建议的提出。此外,电梯设计与制造单位也是整个设计阶段的中较大的隐患方面。
(二)电梯安装施工层面问题
电梯在施工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安装过程中环境、物质各条件支持也对后期使用起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在安装中,部分电梯由于型号不匹配,土建设计不规范等会导致电梯在运行中缺乏良好匹配性的环境条件;部分情况会由于土建施工与供电系统缺乏质量保证,电梯机房通风条件差,电梯运行中温度超高或者供电电源存在超标性的波动,进而导致“死梯”的存在;或者因为电梯井道大量进水与底坑大量积水而促使电梯无法有效安全运行。
(三)电梯设备层面问题
同时电梯设备本身也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例如质量性能较差、使用年限长而导致设备老旧损坏;长时间磨损与维修周期延长、机电产品技术不足等都是导致电梯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已经投入使用了15年及以上的住宅电梯,一般属于早期电梯产品,其设备档次相对较低,老化情况严重,已经步入到电梯使用故障的高发阶段。对于新电梯设备,房地产开发商在投标过程中会刻意的降低成本消耗,因此报价较低,选择低端性的电梯产品配备,同时在采购合同中并没有对电梯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保质保修时间等内容作出明确规范的约定,进而导致业主利益受损,容易引发相关纠纷,甚至导致不良。
(四)电梯日常管理层面问题
物业在日常管理中没有执行到位,电梯安全管理的机构与工作人员缺位。电梯安全管理责任方缺乏对电梯安全管理的对应机构支持,缺乏统一完善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没有专业专职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即便提供一定管理人员,也会有无证上岗的状态。同时在不同小区与不同物业情况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稳妥规范的管理模式。在业主做房屋装修中,物业缺乏合理性电梯使用的规范指导与宣传,进而引发电梯受损;业主或者物业机构在电梯运行使用上的职责缺乏明确划分,同时对于维保工作缺乏实际有效的监督管理。电梯出现故障不能有效及时的反馈或告知维保单位,从而导致维修不及时;业主或者物业没有较好的做到主动性的报检,在检验不合格后未能及时调整处理,或者置之不理,进而导致电梯非安全状态运行。
(五)电梯使用者层面问题
业主在电梯使用中也会因为不规范性使用导致电梯安全运行受到影响。业主在房屋装修中进行物料搬运的粗放性操作,形成电梯超负荷运载,例如超员或者超重、电梯开关强行性使用、电梯内部大幅度打闹与吸烟等,导致电梯使用安全与寿命存在一定影响。在使用中会人为性破坏电梯外召按钮、内部楼层按钮、报警装置、门外消防开关、厅门与轿门等。相关人为性破坏都加速了电梯的耗损速度,同时导致电梯故障更容易发生,甚至导致困人等严重性问题。
二、电梯安全运行主要影响因素
(一)缺乏足够重视
无论是电梯的设计人员、施工安装人员、物业管理机构、业主,都缺乏足够的安全运行意识,一味的追求低价、便捷,进而导致低端电梯运用、不安全的施工安装、不规范的使用与不科学的日常维护保养。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电梯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与意识层面认识,缺乏足够经验,从而在实操中不能有效保障工作效果。
(二)维修人员因素
在电梯维保人员中,部分人员缺乏专业资质与经验,进而导致维保工作缺乏技术层面的保障。甚至部分人员不了解安装工艺,不能满足日常电梯安装调试与维护的程序需求,导致工程质量严重受损。部分电梯维保人员只是单纯挂靠在一定单位,但是并没有专业稳定的人员管理机制,进而无法保障维保工作品质。
(三)施救管理因素
对于电梯故障的救援处理,有对应规定说明,维修人员需要按照标准计数到场施救。如果处于直辖市或者同一区域范围内,需要在3分钟到场;如果在其他地区,需要在1小时内到达现场。但是相关维保单位并没有依照施救要求做对应的应急措施与方案设定,同r也会存在维修人员到现场后缺乏专业高水平,导致救援进度延迟,进而导致电梯事故发生率提升。
三、电梯安全运行管理对策
电梯属于频繁启动、制动、正反转使用的交通工具,甚至在每分钟时间内可以有120次的频次,相关操作部件也较多,因此存在较多的风险性。使用管理中需要保持一定规范性。首先需要规范好使用单位的电梯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各单位使用制度,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提供一定维护性保证措施,定期对接维保单位做维护保养,做好电梯检验工作,做好日常使用规范宣传,提升业主规范使用水平。在电梯附近要做好正常使用电梯或者遇到紧急问题的处理对策,保证电梯性能完好,遇到紧急问题可以做出及时的发现与调整。维保单位需要保证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与经验,提升维保工作品质。所有人员持证上岗,操作中依照规范流程与技术标准进行,不可以随意打乱流程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维保工作中要进行多人配合操作,做到工作相互监督与辅助。电梯故障施救工作要保证及时性与专业性,展开远程监控系统管理,及时发现故障,面对受困人员做好有效安抚,第一时间通知施救单位,施救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到现场施救,保证技术专业性,避免施救延误。要落实好限速器-安全钳等安全装置配备,如果电梯存在超速、运行失控与悬挂装置受损时,该安全装置会快速的让电梯轿厢在导轨上制停,进而让其保持静止的安全状态,避免由此引发人员伤亡与设备受损。
四、结束语
电梯安全运行存在多种问题,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运行管理工作。无论是设计单位、安装施工单位、维保单位、使用单位,都需要依照标准做安全化管理的优化,确保安全运行就是维护各方利益,维持社会良好秩序,保证电梯工具正常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宜杉.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4,(7):85-85.
[2]洪俊,洪磊.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3033-3033.
【关键词】运营保障团队;保障体系;体系间关系
0 前言
数据统计2016年北京首都机场吞吐量为9439.3万人次,2016年上海浦东机场吞吐量为6600.2万人次,2016年成都双流机场吞吐量为4603.9万人次,各主要机场的该项指标均呈逐年上升的势。面对市场的庞大需求,各航空公司不断扩充自身机队规模以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机场也在不断进行扩建以求顺应市场发展。蓬勃的市场形势对飞机的派遣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飞机投入运营后自身设计制造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也体现在故障后解决问题的及时性。
1 民机保障的必要性
民机的生命周期包括概念开发阶段、立项论证阶段、可行性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全面试制阶段、试飞取证阶段、产品与服务验收、持续运营型号退役。持续运营寿命在飞机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据较大比例,例如波音737-800项目于1994年9月正式启动,并于1998年交付运营,2014年中国内地退役13架,平均运营时间为10.8年;空客公司A340-600飞机于1997年项目研制,并于2002年7月交付使用,2014年中国内地退役13架,平均运营时间为11.4年。飞机运营寿命的量化界定,理论上应该是把飞机交付投入商业运营的时间点作为起点,把飞机退出机队的时间作为终点的时间间隔,并且这个退出时间,是飞机运营商认为继续安全有效地使用这架飞机所需的维修和运营成本要超出运营所带来的收益时所做出的时间点选择。
民机从立项到取证历经多年,但这仅仅是阶段性成果,市场的认可度决定该型号机型是否成功。而我国民机研制尚在起步阶段,在飞机设计、制造、客户服务、交付运营初期总会出现较多困难,包括飞机设计不足、制造工艺不先进、系统的不稳定、飞行员操纵不适应、手册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欠缺、不和谐的外部声音等等,均会给主制造商带来较大压力。作为生产技术能力、保障管理体系较为成熟的波音公司,在飞机交付初期也会遇到问题,影响较大的当属2013年1月发生的波音787客机两起锂电池自燃事件,造成了全球该型号飞机停飞,直到2013年4月才得以恢复飞行,给主制造商、航空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管理、技术能力过硬的运营保障快速响应团队,以“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客户、一切围绕客户”为宗旨,靠工作体系支撑,保航班顺畅运营。
2 运营保障团队的建立
在飞机服役初期,尤其是新研制型号交付客户后,运营保障团队要以“快”为目标。国际上流行的团队组织形式主要有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组织,基于民机运营保障独有的特点分析,考虑到项目对进度、经费、组织管理等因素而采用强矩阵组织。运营保障团队组织结构见图1。
图1 运营保障团队组织结构
3 问题分类管理
按照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工作的安排应按照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顺序开展。民机的运营管理也不例外,结合自身特点,从问题紧急程度(AOG、Critical、Routine)以及影响(影响安全类、影响运行类、其他)双维度考虑,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问题的轻重缓急的分类,并为后续飞机自身功能、性能、质量等优化顺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1 问题紧急程度分级
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将问题划分为三级,即AOG(停场)、CRITICAL(紧急)和ROUTINE(一般),表明快速响应体系中处理问题的优先级。
3.2 问题影响分类
根据问题影响类别,将问题划分为三类,即影响安全、影响运行以及影响其他。
3.3 问题等级划分
结合问题紧急程度以及影响类别建立矩阵表格,问题级别共分为五级,表明了质量调查体系的优先级,分级标准见表1。
4 运转体系
作为航线运营的飞机保证安全必须是第一要务,安全的运转不能离开体系的支撑。运营保障工作主要在快速响应体系、质量调查体系以及持续适航三大体系相互作用下开展。
4.1 快速响应体系
针对已交付飞机,客户在使用、维护等方面提出的支持需求,经快响中心确认,并在快响系统中创建具体技术内容,相关专业根据问题紧急程度进行解释说明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开展的相关服务。
快速响应体系主要为客户解释相关问题或提供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提供飞行运行支援工作所需的飞机相关数据、疑难问题的排故方案、临时或最终修理方案、解决手册相关技术问题、相关执行标准、航材备件、地面支持设备、一般性咨询及其他技术问题等。
4.2 质量调查体系
围绕快响体系获知的影响或可能影响飞机安全的信息,包括:事故、事故征候和一般事件,根据问题级别(见表1)开展举一反三的原因分析、措施制定等质量调查工作,从而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质量调查体系主要从解决单机或共性问题本质出发而开展的举一反三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产品是否满足图样/文件、工艺规范、质量的相关要求,产品是否满足设计预期的功能、性能,是否由多余物、工作违规、人员失职方面引发等,以便彻底查明问题具体原因,定位故障,制定更改措施。
4.3 持续适航体系
持续适航体系是根据相关适航规章并结合自身情况的管理体系,通过对不利于机队持续适航信息的全面收集,分析和评估来判定实际的适航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对机型乃至整个机队实施全面的持续安全管理,保证飞机的持续运营的安全。
持续适航体系主要从保证飞机安全运营角度出发而开展的举一反三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对问题进行评估分析,结合质量调查结果,判断对机型或机队的影响并确定风险水平,对问题根原因和促使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机型或机队的改正/改进措施、建议,从而保证适航安全,其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5 三者相互关系
快速响应体系、质量调查体系、持续适航体系如三驾马车驱动着各类问题的最终解决。三者间相互协作工作关系见图2。
6 结束语
目前国内民用航空器,已逐渐投放市场,经受市场的检验,也标志着民机由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但我国民机保障体系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借鉴和学习国际先进保障经验,建立科学、合理和高效的运营保障体系,在实践中结合我国自身特点用好快响、质量、适航三大工具,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营安全,使市场认可中国智造的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