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林产化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应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我校作为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领域高等院校的排头兵,正全面进入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转型期。学校正逐步深化6项改革(教学科研、学科管理、人事制度、内部治理结构、产学研合作、大学文化),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实际人才建设为突破,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办学条件建设为支撑,向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1]。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逐步构建以个性和创新原则为核心的教学新理念已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将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每个教学阶段[2]。
1 实验教学在植物纤维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植物纤维化学作为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林产化工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木质纤维原料的生物结构及其所含各组分,特别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3种主要组分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3]。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各国掀起了生物质资源利用研究的热潮。林木生物质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可通过化学和生物加工产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学品、材料和能源,从而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4]。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指出“大学本科的教育重点在于教好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使学生知识面宽一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一个好基础”[5]。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植物纤维化学涉及诸多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植物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同时涵盖了林产化工的纸浆造纸、香料与色素、松香松节油、天然高分子等众多专业领域,是培养该学科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行统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植物纤维化学的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课的讲授,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完成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来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问题。由于个体差异,即便使用同样的原料、试剂和操作指南,实验过程和结果都可能不同,这也就促进了大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它打破了理论课程统一计划、统一模式、同一标准、批量生产的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最有条件、最容易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逐步学习到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方法,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源自实践活动的默会知识[6]。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工作应该实现由“教书”向“育人”转变,从“教会知识”向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接受”向“创造”转变,实现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7]。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善于把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能力,可以作为提高教师研究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林产化学加工工程这门学科,利用林木生物质基原料研发生产材料、能源及化学品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领域,是缓解化石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从事相关领域教学工作的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利用我国丰富的林木生物质资源,为促进我国生物基产品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不足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但是各个专业实验室往往存在着实验经费短缺、仪器设备老化、设施落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木质纤维原料基本成分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包括酸不溶和酸溶木质素两个部分,酸溶木质素的测定需要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而酸溶木质素含量测定的内容并没有列入传统实验讲义中。另外,采用硫酸水解法测定酸不溶木质素含量的同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成单糖溶解于水解液中,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离子色谱分析可测定其单糖的组成及含量,进而可以分析得到纤维素组分的含量和半纤维素组分的组成及含量,也是对原有实验中α纤维素和聚戊糖含量测定的进一步验证(见表1)。由于经费有限,林化实验室没有购进现代化的分析仪器,此分析方法在实验讲义中也未予以考虑。
关键词:微课;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15-01
一、课外活动基本介绍
本着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造价专业知识,培养信息化学习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检验学生对工程造价知识点的学习成果,开展一场造价相关知识点微课制作竞赛,微课制作内容需围绕造价相关知识点,选取重点、难点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考核学生对造价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参赛学生每班选2-3组参加比赛,最终成绩由现场评审得出,采用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投票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学生评审权重50%(包括造价22名、建管22名、房产22名学生),专业评审权重50%(土建造价7名、安装造价4名、市政造价3名教师)。作品类型为微课,格式为任意视频格式,时长不超过10分钟,可采取摄影录像、屏幕录制等多种样式。参赛内容可选择造价专业中的任意一个知识点.作品要求:对知识点讲述正确,思路清晰;鼓励特色创新;现场参赛播放中不允许出现班级和作者信息。
二、学生作品特点分析
竞赛活动在2013级造价专业各班级中收集作品共56件,作品以小组形式上交,每组人数为3至7人,从上交的作品格式分析,作品为视频文件,时长在6至10分钟之间,文件大小在20至300M之间,源文件制作软件主要利用ppt、flash、相册制作等,最终以录屏软件、会声会影、手机、数码相机等方式制作成视频文件,格式有flv、wmv、mp4、avi等。
从作品数据上分析,土建造价作品共20件,安装造价作品共22件,市政造价作品共14件(如图1所示)。相关知识分布为建施6件、结施12件、给排水16件、电气4件、道路10件、市政管道4件、造价软件应用4件(如图2所示)。作品知识点基本涵盖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学生作品得分点分布图(如图3所示),作品中对知识点的讲解正确率为94%,主题突出,通过大量的动态图片、录像拍摄以及动画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所学知识点。有些小组成员构思独特,比如:钢结构某知识点,学生视频取名《让你的脑子“不锈”钢》,一语双关,吸引眼球的同时,点名主题,紧扣知识点;水泵房组成的知识点,学生以水滴为主角通过水流的路径介绍水泵房的组成,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知识点介绍也准确到位。
虽然很多作品在美工没有做到精致,但是对知识点的正确介绍可以明显看出制作者已经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点。在微课视频中,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类型包括讲授型、解题型、清单列项型、套定额型、手工模型视频型、户外录像实拍型等,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
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着力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通过这种类似的课外活动,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软件等各种碎片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挖掘学生潜能。教师也能更清楚更具体地在此过程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的延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多年实践教学和遵循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加以重新设计,以构建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方法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心理为基础,以现实要求为指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重点,以革新教学方法为导向,以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可能的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教师要变简单的说教式、注入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具体说来,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探求欲望,发现和思考更多的问题。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以结合俄国和美国总统选举的现实提问:“你们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多长时间吗?”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与回答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的差距,进而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 二、学: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变“面面”学为“点面”学
“学”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基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教材是由全国顶尖专家认真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特点,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公共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依托理论传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如果过多地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首先要避免“概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要避免“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因此,“概论课”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新、准、深,变“炒剩饭”的“面面学”为精练、深入的“点面学”。所谓“点面学”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以“精”和“管用”为指导,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即“三贴近”为基本原则,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稳定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追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学术的前沿问题,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专题教授法和主题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基本模式为:引出话题――梳理话题――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赏读领悟 。在“概论课”教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大的主题,即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为什么)、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思想和历史地位(怎么办),然后再把每个主题细分成N个小主题,比如第二个大主题科学体系和内容,可以细化为七个主题,依次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通过自主探究、反馈交流、领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祖国统一有较为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三、论:开展互动教学,变“教师说服”为“学生信服”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主体间及主体和环体间和谐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能力,塑造其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理念。这是一种在主体性教学理念指之下的中观层次的教学理念”。[1]在经过启、学之后,调动了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在对难点的把握上、热点的分析上和疑点的不解上。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到了这一点,把学生“发问、解惑”的时间变为“坐而论道、滔滔不绝”的讲授,导致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入睡,严重地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因此,开展互动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具体说来,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讨论法和辩论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中辩论教学法是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争一争、思路清;辩一辩、真理现,通过有组织的课堂辩论,可以达到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剖析热点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在“概论课”中,讲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可拟定辩题“在当代中国,稳定还是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在讲“分配制度改革时”可拟定辩题“效率和公平相比,效率重要还是公平应该优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辩论教学的辩前准备、辩中调控、辩后总结工作,并尽可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思想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的辩论形式。
四、行:实行知行合一,变“假把式”为“真把式”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检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2]虽然国家规定高校需分配每位学生15至20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思想整理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由于现实操作的局限,很多高校并没有实行。因此,我们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社会实践外,也包括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只要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都实践教学范畴”[3]。
比如,思政课中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有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阅读实践、研究实践、案例教学、校园文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形式有着各自的功能,具体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其中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深入广大师生的亲睐。案例教学法作为现代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知行统一的好方法,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较其他时间教学方法有成本小、不受时间限制、效果佳等优势。具体操作过程来看,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在经历启、学、论之后,可以选用《与黄炎培纵论“周期率”的“窑洞对”》这个案例。在这个案例叙述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关于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2)这段关于“周期率”的“窑洞对话”,对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启示?通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实践教学法从根本上扭转“光说不做”的假把式,逐渐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的指南,实现“又说又做”的真把式。
五、评:注重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变“计分器”为“助推剂”
“评”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评、论中评、行中评,评不仅仅是区分学生成绩高低的手段,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理论实践的助推剂。可以说,“评”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促进着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构建“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变“计分器”为“助推剂”,必须在考评上突出过程性与综合性。
具体所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和方面。第一,在评分主体上,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学生自评,发展学生互评。这也是“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教师评价法是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缺陷是具有唯一性、强制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自我评价法是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价,优点是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缺点是带有主观性。学生互评法是学生作为主体对同学进行成绩评价,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实际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相互学习的能力。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要重点推行学生互评。第二,在评分标准上,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有准确评分法和量化评分法,适用于开卷、闭卷、口试考试中的客观题;定性评分法有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适用于主观题,如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可多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并且给予即时的书面或口头评语,尤其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第三,在评分内容上,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相结合,形成统一与个性、开卷与闭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的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其中统一评价方式、闭卷、终结性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多注重运用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仅仅是通往罗马的道路之一,更多更有效、更能增强高校思政课活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曾立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59.
[2]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75.
[3]豆艳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1(20):69.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思维;质量
新课程的提出,高中化学的教学宗旨由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学习思维,构建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一、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必定是一个勤于思考,对化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教师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化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化学实验中那些奇妙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镁条燃烧、玻璃棒点灯、清水写红字等等,这些强烈的视觉刺激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引领学生关注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把课堂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很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习化学的目标是什么,努力方向在哪里,从而强化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能够对一些错误的地方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苟同于教师或者教科书,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而且学得牢、思维广,能极大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回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求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显然,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电解硫酸铜,其反应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电解前后只有铜和氧的改变,电解后加入CuO就可以使溶液恢复原来状态。学生在做题时发现,在加入Cu(OH)2后溶液恢复原来状态,说明电解过程中不仅硫酸铜被电解,而且有水被电解,则0.1molCu(OH)2可以可以看作是0.1mol的CuO和0.1molH2O,电解过程中有0.1mol的硫酸铜和0.1mol的水被电解,由此可知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4mol。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并不是一般认为的看看,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替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目标对象,且定期交流观察效果。另外,在高中化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能力,不仅有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常见化学试剂的俗名,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指的是Na2CO3,干冰是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化学试剂常见的颜色,化学反应的现象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仔细的观察,如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整个实验现象就是熔化、浮于水面、转动、发出嘶鸣声、有气体放出,简言之,也就是熔、浮、游、嘶、红。实验操作则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既要对实验仪器能够熟练的操作,又能够按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是非常严谨而危险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更专业的化学实验习惯,具备相关的知识认知。比如,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即从下往上原则、从左到右原则、先塞后定原则、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先验气密性原则和后点酒精灯原则,此外还有实验中的一些禁忌,如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这些规范,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学生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杂乱无章,且数量还比较多,因此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录,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厌学的心理。因为“填鸭式”的教学,往往让学生不加分类、不加归纳的全部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久而久之,这些细小杂乱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够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考试中常用规律,如溶解性规律,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合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讲也不例外,我们要中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2012(16).
[2]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方孝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理念[J].成才之路,2008(6).
[4]孔雪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探究实验的实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1、前言
我国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格局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而随着社会进程化的加快,人才市场对于毕业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是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在给学生带去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让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教学策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如何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及其素质修养水平,无疑成为了当今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综合素质水平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前进。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2.1责任意识薄弱
责任意识对于现代社会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时代使命感,却仍然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心。大学生往往只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弱化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将逐渐成为新世纪中各大单位以及企业用人的重要考核标准。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单纯追求物质带来的满足,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消弱了我国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2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很多大学生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将金钱观念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还有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规划,没有明确自身的人生理想,导致丧失学习兴趣,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开始出现考证热潮,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而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件,大学生的就业思想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在校园学习的欠缺。
2.3抗压能力较差
现代社会下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不断强化,他们敢于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于大部分事物都持批评态度,对于复杂化的社会问题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在思想上也逐渐产生了缺失,他们习惯把自己当成第一重心,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缺乏应变能力,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造成意志上的消沉。
3、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3.1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思想价值
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手段的教育,大学生个体价值是否端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对社会和集体荣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尊重公民利益,做到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全面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人类的发展也要依托于社会的进步,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树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积累相关的思想知识。
3.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社会实践精神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教师单纯的依照课本知识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成长和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既要注重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改正,又要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和尊重学生。教师以双向交流的方式来贴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挫折,同时充分挖掘学生优点,让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教学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讲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感悟和端正自己的思想,改变学习态度,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3.3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激发创新与竞争意识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符合社会主体发展的路线,作为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和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与生活状况,根据学生自身需求为目的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要做到实践与理论互相渗透、结合来进行教学指导,并且教师要用自身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感悟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尽量将教学中的重难点转化为简单的语言来面熟,或通过各类相关实例来配合与补充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理论,给学生塑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而在考察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以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学生综合实力的考察,要勇于打破传统考试形式的框架束缚,既要注重理论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竞争意识,为学生踏入社会求职和生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努力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在理论教学之外让其通过实践来获得思想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关系的互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与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和方向,让其能够早日适应社会,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