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课外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表现
教师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进行教学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误差,一种是将此类课程视为校外课外活动,主要表现为课程过程设计松散,学生活动过多,缺乏教师引导等;另一种是直接照搬校内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忽视了学生在校外场馆学习时,普遍表现出的兴奋、放松,渴望了解新场地、新教具的心理,以及校外场馆与教室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这种误差最显著的表现多集中于教案与学案,视为校外课外活动的教师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多忽视三维目标的应用,取消了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较少,多采用活动式方案设计,弱化了教师在知识建构中的引导作用;照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则在教案设计中忽视了场地大小、封闭性(许多场馆为开放或半开放环境)以及课桌椅的差异性对学生注意力、教学响应速度上的影响,使得同样教学时间单元下,在校外场地往往无法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而在学案上,则多表现为没有学案,或者设计的学案开型过大,根本无法在没有相应课桌椅的开放环境使用,使得学案使用起来非常困难,甚至形同虚设。
二、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活动设计
使用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的初衷主要在于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的使用。因此,活动或实验的设计往往是其中的重点,需要在备课和教案设计中着重考虑。其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校外场馆资源(区域)圈定。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是为基础教育专门设置的,设备、资源、展教具的空间摆放,课程所需资源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将对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位置以及教学环节间隔的时间造成很大影响。
2.学生行走路线的设计。
许多资源(设备)是固定摆放的,特别是精密仪器或大型展教具,无法为一次教学活动调整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行走路线。
哪些位置需要学生驻足,哪些需要学生经过,哪些是在同一教学单元使用,行走路线是否重复或交叉,行走路线所需时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比例,是否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
3.教学过程的节奏把握。
校外科技场馆(实验室)不同于教室,它们往往场地更加开阔,甚至本身就是一个小型广场(如科技馆、博物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甚至视觉的游离频率都会不同于普通教室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避免长时间讲授或长时间分组活动环节的设计,而是让各环节更紧凑,避免节奏松散拖沓,更要避免将大时间块的学生活动内容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一方面会造成课时的不好把控,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会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三、实施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案设计
1.学案开型设计。
学校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学案,往往是采用8开或16开设计,一方面此种开型设计简便,另一方面也与各学校一体机印制试卷多采用8开纸型相关。但是校外场地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常规的课桌椅,甚至在一些开放场地,并不具备50套以上的学生座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8开或16开纸型的学案不方便学生的使用,特别是在书写方面,造成很大困难。
在不增加学校印制成本的前提下,笔者建议使用16开纸型,3段式设计(如图所示):
这种样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还是16开纸型,便于文印室印制,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折叠使用,16开三分后,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单手握持,便于在没有课桌或只有小桌板的情况下使用,特别是在学生需要在场馆中观察、调研时,随手记录。当然这样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案板书设计。
一、 按部就班,夯实文言知识的基础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想要拥有很强的文言阅读能力,离不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习本单元,首先要静心咀嚼每篇课文的字词句,如同弹奏琵琶的前音,要轻拢慢捻,欲扬先抑。对文学常识、生字读音、僻字写法、课文注释、句子停顿、内容背诵等等这些内容,在学习之时不能轻易放过。像本单元的文学常识诸如《史记》、“永州八记”“唐宋家”,作者诸如司马迁、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等,这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当然,学习这些内容无终南捷径,急不行,躁不得。需花精力,需有耐心。因而,课余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加以巩固。有了坚实的文言基础,阅读能力才会随而增强。只有先轻拢慢捻,四弦如裂帛的也会奏响。
二、 形式多样,增强文言学习的兴趣
弹一个好曲子,手法应是多样的,拢,捻,抹,挑。多种组合,才出梁之音。学习文言文也应如此。在此,我提供几种文言学习的方法以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新旧连贯法,当碰到曾经学过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看谁掌握多而实,如学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时,我就让学生了解以前对“然”一词的学习,而学生在这时,往往情绪很高涨,积极性也很高,你一句,他一言。学生很容易有成就感。了解身世法,当和学生讲到文章的写作背景或介绍作者的时候,我往往丢手让学生了解、讲述。有时还要求讲有关的一些逸闻趣事。如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矛盾,欧阳修和智仙和尚的友谊,柳宗元在永州对渔夫和农夫的走访等,这种方法会让文言文的课堂妙趣横生。对于背诵,我有接力、擂台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法。学生吟哦讽诵,摇头晃脑,此时宛然是小小学究,兴趣盎然。如果在学习这些内容只取单一的方法的话,只是单纯的记和背,学生容易生出机械的思维和枯燥的情绪。
三、 及时训练,加强文言知识的巩固
关键词: 新课改 导学案 先教后学 目标确立 成果展示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将近一年时间,从2013年到宁海西店中学学习,到尝试落实,进而自觉深化,导学案的使用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口头布置的预习内容缺乏条理性,无疑会影响预习效果,同时教师不能检查学习效果。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中,学习任务的布置就起关键作用。现我就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实际问题与各位教育同行商榷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制作高效的导学案。
一、导学案的制定:明确目标,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制作导学案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既钻深吃透教材,又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导学案目标与教案目标有很大的区别,导学案的目标具体明确,让学生有的放矢,收效颇大,从字到词到句,以及欣赏、理解等都能达到目标。
二、导学案的学前准备:利用工具,扫清障碍
学前准备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的读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师介绍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字词的理解与掌握,既能让学生积累词汇,又能为学生顺利阅读课文扫清障碍。介绍文学常识及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明确知识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当然,安排资料的形式可以有所不同。如《皇帝的新装》,学生在小学就阅读过安徒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填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郭沫若诗两首》,学生对郭沫若比较陌生,在文学常识方面,教师可全面介绍查阅的工具,让学生主动了解。
三、导学案的编排顺序: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明确学习过程,即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这篇课文。既要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又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
在课文理解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先易后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难点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学生才不会一开始就失去信心,才能够走一步再走一步地做学习单。如果一开始就遇到拦路虎,很多学生就没自信再做下去了,导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导学案的难度梯度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制定,吃好带头的,吃饱后来的,留足找不到吃的。
四、导学案外疑问区域:生生合作,师生共研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有一些见解和看法,或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老师又不能帮助解答,所以在导学案上要留下学习疑问区让老师了解学生现存的问题,以解答或借鉴。
生生合作是新课改中的重要环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对于导学案外的问题,老师可以启发学习方法或提供相关知识。如《金色花》学习单的制作中,我把“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作为最后一个问题,在问题后面,我附上结合课文对金色花的注释,供同学间讨论完成。如在制作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的学习单中,在问到“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后,我附上想象和联想的定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想象和联想,并能运用,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五、导学案中的资料拓展:立足课本,放眼社会
学习拓展资料是学生学了课文以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训练。资料应根据课文主题、作者、文体等相关内容或知识点来选。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金色花》一文的学习单中,根据课文歌颂母爱的主题,我选了《母爱是绿色的》这篇语段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母爱。
对于文言文、诗歌、优美的散文,除了导学案上注明学生至少读几遍,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课文的朗读外,尤其对课外文言文与诗歌的阅读欣赏更要提出目标。七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文言文,刚开始学的几篇文言文可以在导学案上划好朗读节奏符号,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帮助其利用注解等工具书自学。当然,教师还要针对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学习单。
以上是我在导学案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要想让导学案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不断地思考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郑金渊.教育通论.
[2]钱在森.教育经验总结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能力;培养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那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如何进行培养呢?笔者认为通过“读说结合、听说结合、写说结合”来加强中学生的说话训练,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优化说话品质的有效途径。
“看”与“说”结合,培养说话的完整性。“看、说”就是通过看图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些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说话训练必须重视形象的感染。然而学生思维欠慎密,说话常常不够完整连贯。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再到说几句简单的话,进而使其能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读”与“说”结合,培养说话的条理性。“读、说”就是通过讲课文训练说话。读是说的基础,要提高说的能力,必须重视读的训练。只有多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得正确流畅,话才说得清楚、流利、有感情。
“听”与“说”结合,培养说话的准确性。教材中每组课文都系统地安排了听说训练的内容,这为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开辟了很好的途径。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讲,把教师提出的问题听准确,并认真思考,老师强调了什么;平时留心倾听别人讲话,学习复述重要内容;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用清楚、流畅的普通话,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表达意思完整,不带口语;创设情境让他们敢说,采取先听后说的方式让他们会说。
“写”与“说”结合,培养说话的深刻性。“说”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作为“写”的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的先导,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动笔的良好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阅读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坚持将“你体会到的”批注在重点语段旁边,将口头语言记录下来,然后交流。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尽快过渡,从而培养说话的深刻性,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达训练的训练方式主要有:
(一)朗读。
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朗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歌、小说。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二)复述。
这种训练方式,是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课文,或课文中某些段落,这种复述可对原文语句作适当变动,但不能改变课文原意,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简要复述适用于具有完整结构的课文,这种复述可让学生借助于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列小标题等来理线索、抓重点、略次要,运用原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等复述。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思维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效果。
(三)看图说话。
在说话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并展开想象,完整地表达。材料可选自课内或课外读物中的插图,最好选那些场面较大、人物较多、寓意较深的画面。也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绘成几幅图画,学生再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前三分钟演讲。
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五)口头作文。
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六)组织各种比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辨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基础知识 新课改 语知积累
中小学是学习掌握汉语言基本功的阶段,在小学认字写句的基础上,初中语文的侧重点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和学,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对于培训学生的语文读、写、说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都至关重要。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既不能纯粹教条地死记硬背海量练习,也不能轻描淡写地不当回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通过持续积累、感悟运用、探究实践等过程而掌握运用语文技能的规律。现实教学中,不少同仁把新课标强调语文的读写说能力理解为不用再在基础上下功夫,靠网络搜索,靠大量的课文分析、阅读写作就可能代替纯粹的语知学记。笔者不赞成这些观点,坚持持认为语知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基础内容,应当相对独立,形成体系,并探索方法,努力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夯实基础,掌握丰厚而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几年的实践也证明,我教出来的班级考试时语知部分失分相对其它班级要好得多,语文卷面成绩也总体上好于其它班。说明注重语知教学仍然十分重要,具有长远意义。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学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不少同仁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对学生新思维的启发,注重探讨文章内涵、分析文章语言,注重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说”。这固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果,但也相对削弱了对基础知识和训练,因而出现了不少能说不能写,错字、别字连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差的问题,不少学生在中考的时候由于语知功底不扎实,不仅影响语知得分,而且影响阅读和作文的能力。事实说明,我们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重的现实条件下,在新课程背景下推进初中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拼命抓“双基”训练到放弃基本语知训练,都是没有把初中语文教学语知、阅读、口语和写作四大部分放在一个系统里统筹兼顾的结果。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在语法和基础知识安排上有了很大改变,在各册中安排了记叙、说明、议论等语法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一般都是相关课文的最后,使得一些同仁把它们当成附录对待,让学生自学了事。其实有关部门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要加强语知学习,而不是降低语知地位;学语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写作,写作好除了有“话”可说之外,还要掌握怎么说“话”,这也是每课后面语知部分所要解决的问题,放弃了这些内容的讲授和学习,学生就难以系统地、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规范化”表达意思的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些同仁误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有意无意地放弃基础知识的教学,鼓励孩子们通过网络“查词义”,通过教案记语知,照抄照搬网上一些现成的语知整理作品,不从一校一班的实际出发整理语知并讲透语知,使得学生初中三年后基本的写字、造句、解义能力没有明显长进,纵然有思想、有见地,却没有很规范的表达能力,同样是素质的不完全、不协调。
二、在整理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无论是说,还是写,都需要建立在厚实的基础之上,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才能够下笔千言,出口成章。强调积累,就是要强调读背,强调练习,这与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似有矛盾,也使得一些同仁抓语知积累时不那么理直气壮,甚至随波逐流。事实上,没有足够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语文功底。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积累方法上要努力探索,努力提高积累的效率。
首先,明确整理积累的内容。初中语知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二是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对不同的体裁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其内涵。如说明文就应该掌握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的顺序有哪些,常见的说明文的结构是什么,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等等。三是文学知识。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四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有很多知识点,一定要让孩子们养成积累整理的好习惯。比如: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常见的文言句式等等。
其次,老师的主动整理至关重要。初中生面对一大堆语知内容,往往措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掌握。老师的整理和引导至关重要。要帮助学生宏观认知语文基础知识体系,把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架构理出来,可以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归纳、归类,从宏观上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千万不能把整理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尽管学生素质各有不同,但老师的统一整理对学生可谓事半功倍。
三、在运用过程内化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目的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语文能力的提高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要想真正让这些知识“烂熟于心”,最重要的还是要在“用”的过程中来巩固。
首先,加强语知训练。熟能生巧,训练以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十分重要。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对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加以科学训练。要针对语文基础知识巧妙地设计各种类型和类别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练习题的设计应注重多角度、多方位;练习后要注意反馈,讲析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有所获的目的。
其次,激发学生应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符合中学生好动、猎奇的心理,能创造各种情景和条件,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因此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语文知识活动,比如拼音比赛、猜字谜比赛、书法竞赛、查字典比赛、改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竞赛、修辞手法竞赛、对联诗词竞赛、文学常识竞赛、语文基础知识竞赛等。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以培养学生学习语知的兴趣。比如可以将语文基础知识编成歌诀,如词类歌诀、句子成分歌诀、句子语病修改歌诀等,这样学生读起来感兴趣,记起来简洁易记;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感受生活的真知、美的情景。
参考文献
[1]郭世才.抓好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浅谈[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
[2]苏凤新.抓好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2(22).
[3]苗刚.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点滴谈[J].新课程.中学,2011(11).
[4]范秀玲.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8(8).
[5]李睿.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考点分析[J].广西教育,2005(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