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新课改;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所以新课改下有效教学应兴趣当先。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才能适应高中政治的教育教学工作、避免低效或者无效教学呢?现浅淡一下自己的几点小小的体会:

1、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教师要走出这些困惑,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1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2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应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1.3教师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开辟政治课堂新天地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大、社会性强、开放度高的学科,从国内到国际,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哲学,涵盖面广。不把政治课教学从课堂、教材延伸到课外,政治课教学就没有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2、用案例激发兴趣,调动学习政治的情感

2.1案例说话,以问题启发诱学。一次给高一学生上第一节课,首先在黑板上写出“货币”两个大字,微笑着问其含义。当学生们面面相觑的时候,老师亲切地说:“同学们你们了解货币有什么神奇吗?”“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都离不开货币。请同学们请举出你们每天对货币神奇的实例。”正当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不失时机的说: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那么我们为什么有货币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内?譬如我用380元钱就能购得一辆自行车,7800元能买一台电脑,说明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两样商品所使用的货币数量不同呢?这时候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有个组组长给出答案,老师教学适当的点拨。通过案例教学教学,学生看的见,摸的着,这样把抽象的货币的概念与具体,真实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学生想学,而且要学,学得好,甚至快乐的学,幸福中接受了知识,这样政治课堂使优质的,高效的。

同学们异口同声:”重――要――”这堂课,激发了学生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2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自己所教的班级,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暧,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做游戏、侃大山、说故事。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兴趣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私的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剂。我们主张对学生“博爱”,让爱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给后进生、留守学生、父母离异和贫困学生以特别的关爱,这样才会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以爱心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实行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进一步沟通了师生情感,增进了师生情谊。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

4、善于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70

资料与方法

病例资料:本组病例共计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52岁。学历从初中到大学本科不等。将60例患者分成两组,一组在入重症监护室(ICU)前进行详细的探视与宣教,介绍重症监护室病房的环境及良好的重症监护室健康教育宣教;另一组则选择急诊入院的和没有进行过术前宣教的病人及家属。

具体分两步进行:①对已经知道需要进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进行术前交流;如病人为昏迷病人则着重与家属进行交谈;②应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神志清楚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昏迷病人则用亲属应激量表(RSS)对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患者及其家属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对策帮助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心理应激状态。结果见表1。

在重症监护室,病人往往被束缚在病床上,常常由于管道口或心脏监护装置或呼吸辅助装置而不能运动,并处于转动的马达或有规则的清脆的短音的噪杂音背景中。病人为频繁的注射和身上有许多管道所苦恼,病人听到或见到其他病人的死亡,并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心理护理具体实施:重症监护室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和倾听患者主诉时应保持稳定的情绪,要有涵养,平心静气的听取患者的叙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患者对自己树立良好的信任度,增加患者的从医性。

心理护理效果评价:在实施心理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了解现阶段患者出现的新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并尽量给予满足,并及时调整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清醒的无预见性急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在积极抢救和救治病人的同时,由一名护士重点与患者家属进行交谈,一方面粗略介绍重症监护室的情况,介绍重症监护室的探视制度,另一方面从家属那里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特殊的心理需求等。所以重症监护室护士更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严防发生意外损伤的可能。

对昏迷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应用亲属应激量表(RSS)对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亲属的心理反应。尽量满足家属的需要,对某些家属过激言行应容忍和谅解。家属探视应热情,态度端庄,有家属对治疗和护理措施有疑问的认真给予解释。鼓励亲属之间相互安慰。

对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培训:重症监护室护士除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善于观察和发现护理中的病人或家属情绪反应和出现的问题。护士要善于利用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讨 论

由于成功的实施了心理护理,使得护患之间保持着融洽的关系,使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正因为有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我们的护理人员在重症监护室这样一个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这种融洽的关系,不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还能在彼此之间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从重症监护室转入科室进行常规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极大的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鱼邦,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社会需要什么标准的护理人才,以及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护理人才一直是困绕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民族地区院校而言,优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在分析我区护理本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目前护理本科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应培养什么标准的护理本科人才等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医学教育模式及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护理工作日益成为医学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护理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对医学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教育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的现状,明确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努力探索民族地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创造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色的本科护理模式已经成为医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

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内、外、妇、儿等学科之间重复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节约时间,可在各学科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以护理专业为单位的集体备课。不同课程共同涉及的内容,应相对集中讲授。如:气胸病人的护理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中均有讲授,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情观察重点一样,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要求也一致,可以安排由内科护理学老师重点讲授。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PBL教学模式;

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是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产生于1960年,由加拿大的MeMaster大学医学院提出现在,PBL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主要有构建了临床应用知识系统,提高了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本文就PBL教学法在本教研室病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传统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分析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是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反馈和自学。倾向于教学生记忆事实,获得一些技能,忽视了对临床论证过程的理解。而且理论性内容没有与临床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学起来单调无味,很难记牢。较少强调学生对学习应负的责任。临床及临床前学习阶段是分科学习,缺乏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临床前阶段只能看到简单的问题处理。由于分科教学的结果,使得学生面对患者时只是考虑某一专科的临床表现,不能对患者作出全面诊疗。目前对在校学生只是强调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不具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不具有口腔医学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2.PBL教学改革初探

2.1PBL教学方法

PBL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国内教学对于PBL应用仍有盲区。笔者事先对一班学生进行PBL基础知识培训,将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8人,各小组围绕一个病案,进行3次PBL讨论课,讨论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吸收。学生围绕病案展开讨论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当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课后通过多种途径查找搜集资料,下一次课时和同学一起讨论、补充学习内同;每个病案结束后都有一个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

2.2PBL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标准的提升,各医学院校纷纷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PBL模式教学将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师生之间全面的互动,甚至每项活动都是师生完全互动的结果。与传统的教师相比,应该表现为更多促进,较少教导,更多指导,较少直接教学,改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讨论中独立分析,加强指导作用。

2.3教学计划的改革

口腔医学院调整教学计划,减少理论课的学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临床上常见的进行讲解,而对于本学科的前沿和进展则放在PBL中进行学习的讨论。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资料,锻炼学生自主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与培养科研能力。另外,理论课主要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进行重点讲解,增加实验课和临床操作的学时,并且增加了选修课,以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病例对于PBL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在PBL中学习是基于散乱的复杂的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在PBL中问题必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的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讨论

PBL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实践中显示出了优越性。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熟练的技能,能做到知识的更新,具有口腔及颌面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和重症的初步处理的能力。PBL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PBL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在PBL中责任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监控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顺利地进行。

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引入PBL教学法势在必行。PBL教学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同时,学生在讨论前还要查找相关资料做理论支持,这可以可锻炼学生们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将PBL模式引入口腔医学专业实习是教学上一种新的探索,对实践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周忠信,陈庆,林艺雄,赵善超,周杰.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医学与哲学,2007,28(8):72-74.

王婷,于淼,刘琳琳,李天娇.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中国高等医科教育,2007(12):1-2.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灾害护理; 灾害护理学; 护理本科; 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12-01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各种事故灾难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开展灾难医学和灾难护理教育,可以培养专业的医疗救援人员,减少死亡和伤残,降低灾害对社会的危害。

1 进行灾害护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灾害护理学已受到高度的重视,已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而国内目前尚未开展较为系统的灾害护理学研究与教育。不论在我国发生的历次灾害事件救援,还是国际突发灾难救援中,护士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灾害护理研究的滞后,护士在参与大规模伤亡事件的救援时,明显表现出对大量伤病员的急救管理、疏散及护理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只有通过发展灾害护理学这个学科分支并建设此课程,才能达到提高护理人员备灾、应灾知识与技能的目的[2]。灾难救援与平时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工作原则和工作内容有明显不同,仅仅依靠常规护理教育来提高灾难护理能力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有必要开发和推广专门的灾难护理课程,以提高护士在参与灾难救援时的应对能力和服务水平[3]。国内许多学者均已认识到,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对于提高和普及护理人员的灾难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4]。

2 在护理本科中开设《灾害护理学》的必要性和现状 国内姚卫光等对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灾难医学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灾难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提示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此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5]。在灾难发生越来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护理教育应将提高护生防灾意识,培养护生具备一定的灾害救援知识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日本开始认识到灾害护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将灾害护理学设置到教学计划当中,并进行了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到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6]。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灾难护理学快速发展, 到2003年,几乎所有护理教育层次均开设了灾难护理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我国,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灾害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开始进入护理教学改革的议程[7],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教材及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规划不完善等原因,虽有些护理院系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但极少有护理院系将灾害护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正式开设[8]。灾害护理学在护理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亟待加强,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7-8]。

3 在护理本科中开设灾害护理学的课程设计

3.1 教学目的与学科地位 通过灾害护理学的学习,可以使护理本科生了解灾害护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熟悉各类灾害救助的组织及特点,掌握灾害常见疾病的急救与护理技术,掌握受灾人群的常见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技术,掌握灾后常见环境灾害与防护及人群卫生防疫。课程教学以理论和技能培训并重,使护生具有初步的备灾和应灾能力。

学习灾害护理学,必须具备有医学基础、护理基础、急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学科知识,还必须有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的储备。与临床护理学科主要面对的是患者个体不同,因灾害的发生有其突发性、群体性,灾害护理也就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两大特征,灾害护理学是护理理念、护理技术在突发事件中的群体里的综合应用,这决定了灾害护理学较高的学科地位。灾害护理学的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实习之前进行比较合适。

3.2 教学内容 美国Marguerite T等提出,应基于健康保健人员参与灾难救援时的胜任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但目前尚无具有普适性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模型来指导教育内容的构建。美国Wisniewski R等提出,8个基本内容应纳入灾难护理教育,即伤员分类和现场急救、生物所致疾病爆发的症状检测、重要资源的评估、事件干预指挥系统、检疫和洗消、现场心理援助、流行病学知识、临床决策和沟通交流。

在护理本科中开设灾害护理学,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整体性和科学性,也要注意与急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和精神科护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融合,并避免重复。如急救护理学应侧重于危急重症疾病的急救护理,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急症给药护理等紧急救护技术等应作为重点。灾害护理学中应侧重检伤分类、在紧急救护站的处理、与其他救灾体系的沟通与协调、灾后人群的卫生防疫等;另外,从防灾大于应灾和灾后重建、将灾害防患于未然的角度,防灾意识及相关的知识与技术的内容也应该当成一个重点。相当多的护生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具备防灾知识才能在社区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的教育,增强社区的防灾能力。

另外,心理评估和应激相关障碍的护理是护理心理学、精神科护理学和灾害护理学的交叉内容。在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可以侧重讲解心理评估的各种方式(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各种量表如智力测验、人格量表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等的运用;精神科护理学可以侧重讲解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干预和护理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干预和护理措施等;在灾害护理学中,可以侧重讲解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Zung自评抑郁量表的运用,受灾群众的心理评估方法,受灾人群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评估、干预和护理措施。

3.3 师资安排 目前灾害护理学的专业师资较为缺乏,具备合格的师资是组织教学的前提。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来培养师资。可以组织具有灾难现场救护经验的专家来校教学和讲学,也可以磷选有临床急救护理经验的教师外出学习。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护理学术团体进行了灾害护理师资的培训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灾害护理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进行远程师资培训。

3.4 教学方法 美国灾害护理学的教学在校内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使用了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导向和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研讨会、野外实习、模拟演练等方法[3]。这些可以作为我国开展灾害护理基础教育方法的借鉴。教学上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教学可以采用课堂教学、小组教学,可以采用PBL的教学法,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9],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利用急救护理实验室、心理护理实验室等进行实验教学。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省市级灾害医学救援教研基地,可以模拟火灾、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投毒等社会安全问题、车祸等事故,让高年级医学生、护生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演练,如灾害识别、灾害医疗急救和护理、模拟搬运伤病员、与运输消防等救援力量的沟通协调等,这能从应急能力、评估能力、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锻炼护生。

参考文献

[1] 张清.我国灾害护理学及灾害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护理研究,2009,23(4):923-924.

[2] 侯晓红,臧渝梨,娄凤兰.《灾害护理学》的教学设计[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00-601.

[3] 张静,姜安丽.灾难护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592-594.

[4] 尹惠茹.我国灾难护理教育现状及展望[J].吉林医学,2010,31(14):2008-2009.

[5] 姚卫光,艾福志.医护人员灾难医学知识调查及对策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学,2006,17(1):33-34.

[6] 山本ぁぃ子.谢红(译).日本的灾害护理教育[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19-20.

[7] 王磊,成翼娟,陈姗姗等.灾害护理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