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构建

我国的事业单位设置一般面向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有着一定权力和资金分配与使用权,存在着腐败、公款私用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予以防范和规制。而为了更好地达到内控目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选择

当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即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显而易见,前者是根据内控要素(即COSO报告中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来构建,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者是根据内控目标(一般指向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主要目标)来构建,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千秋,以下列表进行比较分析:

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出于完善管理目的\&一是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对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跟踪有据可循

二是有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

三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一是主观评价,易受评价人员的影响波动

二是指标繁琐而会增加评价成本\&

目标导向式\&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出于披露监督目的\&一是具有综合衡量性,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比性

三是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一是单位内部自身管理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量化评价片面,适用范围狭窄\&]

由上可见,现有的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有效地整合两者的优点,而去除两者所具有的缺点,使得内控评价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导向模式下(见图一),要素导向结合目标导向,即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为视角,实现同步满足内外要求和同步激发内外动力的内控评价。

图一:整合观下的内控制度评价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与思路

(一)评价体系总体构建逻辑

2014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创性地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治理层级。为此,整合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也分为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单位层级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层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合同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系统评价和外部监督,来达到运营目标、预防腐败目标、财务信息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

(二)评价体系评价范围与思路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范围:事业单位各个主体注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无设计有效就不会有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是否全面,并探究其适用性如何,执行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持续有效运行、内控执行人员的权限与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思路: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范围的基础之上,再接着予以评估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并检验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无效,如果不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有效。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指标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如单位层级风险有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业务层级风险有资产控制风险等。二是指标构建需要具备层次性。整合导向内控评价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各自下辖有多个不同层次。三是指标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的标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是指标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各个指标相辅相成而又不重复设计。

(二)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整合观的评价模式要求分为单位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和业务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前者从具体指标具体含义及内容入手,根据重点呢环节设置观测重点,后者从具体指标的具体内容与流程入手,根据高风险点观测重点,最后两者集中汇总于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

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步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组织架构分为内控机构设置、单位负责人任职情况、内部监督部门设置,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分为三权分离、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置分为关键岗位责任制建设、关键岗位人员考评,风险评估情况分为风险评估组织机制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内控管理系信息系统;第四步将制度设计情况分为尚未建立、基本建立和完整建立,第五步将制度执行情况分为未能执行、基本执行和完全执行。

单位业务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第三步将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预算控制分为预算编审、批复、执行、决算与考评,收支控制分为收入预算、登记、到账确认、支出事项分类、支出事项的执行方式和支出过程控制,采购控制分为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采购组织方式确定、政府采购机构确定、政府采购计划实施、自行采购计划实施、合同签订与备案、组织验收、采购支付,资产控制分为资产配置、新购、更新和处置,工程项目控制分为工程立项、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核算,合同控制分为合同控制职责分工、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后续管理和合同特殊事项管理;第四步与第五步与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中的第四步与第五步一样。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立足于对定性指标的设计上,而缺少对量化指标的设计,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未经过实践经验来予以证明该定性指标是否合理和合适,有待以后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宋良荣,张金悦,铁重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3;05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第2篇

1.1合规文化的内涵。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指出:“合规应从高层做起。当企业文化强调诚信与正直的准则并由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表率时,合规才最为有效。合规与银行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相关,应被视为银行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银监会《合规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合规作为一种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求从高层做起,即管理者必须率先垂范,躬身实践,合规才最有效;二是强调人人合规;三是要做到主动合规,以往大量的制度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风险的产生;四是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我们农业银行不仅要会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控制和减少损失同样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合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补充企业正式制度的不足,从而改善制度运作绩效其作用:一是导向功能,二是动员激励功能,三是成本控制功能。

1.2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必须培育合规文化。

1.2.1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主动适应外部监管新要求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依法治理的进程明显加快,国家法律体系、法治环境日趋完善,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日趋规范、全面、严格。因此,农业银行必须建立一整套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的职业行为规范和方法,自觉地在其内部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

1.2.2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股改的迫切需要。当前,农业银行将面临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从国际银行业发展规律看,合规管理是实施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农业银行培育合规文化刻不容缓,围绕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速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合规文化。

1.2.3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农业银行仅靠自身原有的制度已力不从心,因此,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实现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并以此促进农业银行从整体上优化流程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实现稳健经营,实现由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转变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中之重。

2当前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途径选择

2.1当前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2.1.1管理文化尚不成熟。一是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不对等,削弱了管理。在经营过程中,为了个人业绩,追求短期效益而放弃制度约束。另外,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已形成了“业务经营硬指标,内控管理软约束”的普遍认识,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三是第二道防线管理传导不力。农业银行在多级委托组织体系下,管理环节多,链条长,传导渠道及力度不足,使执行效果层层衰减,尤其是基层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制度执行的督办、协助层,是领导层和基层营业网点的传递桥梁和纽带,也是内控的“第二道防线”,但有些部门只是简单地充当“二传手”的角色,片面强调经营压力,淡化管理责任,“第二道防线”的控制削弱,形成执行“断层”。

2.1.2执行文化未真正建立。实践证明,再多再好的制度不去执行,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导致执行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违规成本较低,内控制度就形成虚设,造成很多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2.1.3内控制度建设未重视“规”的合格性。一是“部门制度”造成管理边缘化现象突出;二是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影响了执行力。一些专业部门不是出于全面控制风险的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梳理,而是为了摆脱部门的管理责任想出了许多“不准”、“不要”、“严禁”之类的戒律,通过打补丁式的制度限制员工的操作行为。三是新制度的出台缺乏流程控制。由于没有以往的管理经验,在新业务的设计和制度建设中存在“拿来主义”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一些制度的出台也仅仅是为了应付经营的需要而闭门造车。目前,尽管为加强合规制度建设而设立了合规部门,但新制度出台也只停留在合规部门进行“会签”的基础上。

2.2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选择。

2.2.1制度建立应充分体现流程控制。一要建立“制度的制度”。制度是人们相互的约定,制度的制定过程要体现流程控制,没有可操作性和流程控制的制度不能成为制度。农业银行要改变目前规章制度的制定模式,可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发动各业务条线共同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员工手册化、标准化作业。二要避免制度的“破窗效应”。根据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当违规发生时,管理者要及时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任何类似违规事件像“破窗”一样重复发生。通过定期测试等工作,主动维护、强化事前预警和控制。进一步建立制度流程的后评价制度,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

2.2.2流程再造应突出合规文化。农业银行在完成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以“合规文化”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一是要对现有业务品种进行科学的分类。二是业务部门应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按业务品种制作“活页式”《业务操作指南》或《操作手册》,提供给不同层次的操作人员使用,并确保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要在明确业务品种、梳理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控制要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优化。要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因素融入全面质量管理过程。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内部控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有许多大型企业都陆续开通了各大银行的网上大企业资金管理系统,企业使用网上大企业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使原来分散存放的资金集中归集,加强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对整个企业及分公司的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更有助于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节约经营成本。通过该系统,企业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查询了解其在多家银行账户的资金变动情况,完成该企业对多家银行账户的收付款操作,并实现其对多家银行账户的集中管理。此外,还可完成财务核算、预算管理等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大企业网上资金管理系统有着许多的优点,但网上银行的互联网的开放性、交易的全天候和高效与便捷的特点,要求现代企业对网上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要高度重视,使用中一定要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以确保资金收付的安全运作。

一、认真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确保银行结算与货币资金的安全。业务结算时,进行资金支付必须分级授权,逐级审批,网上银行客户系统中将操作员按照岗位分工不同分为:主管和一般操作员(制单和复核)等。主管在网上银行系统中是最高权限的拥有人,可以对其他操作员及具体权限、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管理和设置。办理网上银行的支付业务必须至少由两人以上完成,办理网上银行业务的电子划拨卡、USBKEY存储证书介质和登录密码及交易密码均不得由一人兼管,应至少由两人分开管理,以相互制约。操作人员之间不得设置相同的登录密码与交易密码,密码须定期更换,并且每月会计主管要逐笔核对银行对账单及银行存款的余额,以加强对风险的控制。

二、加强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网上银行的安全。网上银行业务必须有严密的安全政策、制度操作程序和规范。所有的制度都要围绕安全性来建立,形成以安全为中心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安全政策与工作程序,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硬件设备和人员配备,网络安全实时监控,及时故障求援和恢复。如下载并安装银行提供的安全控件,计算机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安装防火墙和正版杀毒软件,计算机专机专用等。同时必须建立业务操作日志制,以备事后追溯。

三、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电脑技能培训,使操作人员熟悉电脑的日常操作,熟悉网上银行的操作程序,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网上银行的正常使用。加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教育,经常剖析违法违纪的深刻教训,对发生问题的部门及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对违反国家财经法规与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的人员绝不姑息,对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四、建立健全的绩效考评制度,来提升财务人员爱岗敬业的动力。现代企业应积极建立评估财务风险水平的机制,跟踪评估机制,并及时风险评估报告,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对爱岗敬业、内控制度落实好的进行奖励,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好的要予以处罚,以激励先进,并实现长效考评机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企业在网上银行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是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监督、检查的机制,导致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就是说,一个现代企业,虽然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但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去考核、去检查或者监督力度不够,甚至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就必须建立并加强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社会责任缺失; 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经工商注册的全国中小企业数量达5 000万家,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其中99%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其健康发展对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于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也最有可能短期内获得良好效益。与上市公司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存在的利益动机不同,民营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密切。因此,民营中小企业在追求自身效益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民营中小企业有能力进入的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或服务行业,这些行业更多的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诸如食品安全问题、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差等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环境、对债权人等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缺失造成的后果。

中小企业在其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获得高额利润而以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环境为代价。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履行社会责任不仅需要企业负责人有足够的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借鉴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的成熟经验,认真总结中小企业的特点,立足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监督体系,不仅会提高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和实效性,而且对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制度背景

2008年6月28日,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并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且在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这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尽管这套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率先执行,但其内容及操作程序是中小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制度依据。《配套指引》中包括了18项应用指引,应用指引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配套指引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应当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可能导致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侵害消费者利益,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形象受损,甚至破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资源耗费大,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枯竭,可能导致企业巨额赔偿、缺乏发展后劲,甚至停业;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保护不够,可能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影响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保护员工合法权益、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慈善事业等就成为了企业应该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配套指引》还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领导、在企业负责人;然后是体制和机制;最后是建立报告制度。

中小企业数量大、覆盖面广,经营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但一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和控制中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一直是理论的热点问题,然而,理论与实务的视角基本定位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民营中小企业在该领域的被关注度还远远不够。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中,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步进行,既可以优化内部控制建设环境,又可以解决中小企业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面。

(一)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一致

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应该是诚信经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合法权益、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和减少碳排放、支持慈善事业等。对企业内部而言,可以达到保护职工权益、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的目的;从企业外部看,可以实现保护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避免由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带来的风险。

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5个方面。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投入足够的人、财、物,企业为加强内控而降低经营效果和效率是不可取的。为此,在建立适合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应该把实现效率和效果作为首要目标,并作为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

(二)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内部控制制度中的内控环境主要涉及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企业文化等,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内控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的基础,内控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实施效果,而且直接影响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管理、注重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得到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带来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社会美誉度,企业的良性发展也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内控制度建设是保证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管理者,是对管理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可见,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其目标已相当明确,其作用也远不止防弊纠错。有效和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确保企业管理者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交给制度”。因此,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进行明确规定,不仅会促使企业不断改进内部管理,把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化,而且可以确保企业把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常态。

三、中小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与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公众对企业形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值在不断攀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评价标准。但是,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或成长阶段,由于企业自身能力不足、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差,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依然严峻。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一个企业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决策者或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多数中小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公司董事会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管理者手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大多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管理者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和家族利益,忽视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实现家族成员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中小企业对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差。国家颁布实施的许多相关法规制度,大多是强制上市公司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执行,民营中小企业对这些法规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差。如,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主要风险,企业应当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和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都进行了具体的规范,指引中已经具体化,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民营中小企业也应该把指引作为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准则。

3.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相关制度支持。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工作合法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大,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把重心放在了业务的开拓上,忽视了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对承担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不足,更多的是短期行为。长期以来,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在其经营活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管理,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其结果不但不能保证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控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策略

1.提高中小企业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强化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需要企业主的重视、理解和支持,中小企业主应该认识到企业盈利不是唯一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实现双赢。中小企业主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政府应在民营中小企业主关注员工安全保障、工作条件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企业主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确保民营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键。

2.建立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作为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信息,确保社会责任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需要充分和全面的相关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得,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管理和执行企业规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过程中所需的信息。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外部相关信息使用者获得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建立一个广泛而有效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信息与交流系统。

3.做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企业有关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点不同,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生产流程各环节设定有关履行社会责任的风险点,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安全生产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低劣造成的巨额赔偿、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造成的环境污染、不热心公益造成的企业形象损害、缺乏商业诚信造成的信用危机等方面,通过风险评估及时识别、系统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与履行社会责任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4.完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活动。中小企业在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改进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进而在人才引进、技术更新、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方面规范化和科学化,防止和控制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不足带来的风险。

5.加强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评价。中小企业为了保证能够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还要做好内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是指企业应对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社会责任有关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发现控制的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民营中小企业在内部要设立内部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保证内部监督的有效实施,建立内部监控系统,对履行社会责任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要对外披露年度自我审计报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归根结底,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和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进行链接和互动,在内部控制目标中,将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嵌入其中,把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等体现在内控目标的设定上,是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防止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一种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 李秀莲,王志永.中小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会研究,2007(3):56-57.

[3] 刘义龙,万娅兰,李松.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9-50.

内控合规制度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能源企业作为资源指向型企业类型,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固定资产数量庞大,以及企业内部层级较多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极易产生企业内部管理上低效率现象。为此,如何通过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措施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便成为企业管理层需要直面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的记载中可得,诸多作者往往将问题的解决措施集中在内控领域,期望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来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诚然,这种内控措施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但却难以在事业部制结构下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绩效。道理很简单,即企业的特征使然。为此,还应在财务管理的配合下,建立起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相契合的态势。从而,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

如何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还应首先对其内在要求展开考察。为了便于分析问题,这里需要将其内在要求收敛于组织资源范围内来考察。因此,内在要求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从组织资源的角度来看,人的要素是最为关键的,惟有提升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顺利实施。包括当前所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也需要在全员参与下来实现。为此,这里的内在要求就体现在提升员工的岗位意识方面,而在岗位技能上其实已是应有之义了。另外,在定岗定员上也应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物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物力资源主要以生产设备的形式而存在,其体现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涉及到资产采购、使用、维护等多个方面。其中,面对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特征,在固定资产使用上普遍存在着粗放的现象。这种现象又可能导致企业在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的同时,增大资产采购意愿。因此,针对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三)财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

从企业作为经济性组织来看,需要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人力和物力资源为两翼的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长期的生产导向惯性思维下,似乎并没有完全遵循资金管理的效益性原则。从而,新时期它应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在要求。

二、要求驱动下的措施分析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则成为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具体而言,这里主要针对分公司内部经济管理进行考察。

(一)企业财务管理应发挥约束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所发挥的约束作用,主要从资金监管上发挥出来。分公司财务部门通过对各二级帐户进行资金监管,将有效把握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对于有效把握资金而言,则需要严格把控各原始凭证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同时,针对固定资产采购之需的资金预算环节,也能有效的增强资产采购的合理性,并能通过资金审批程序规制业务部门可能实施的机会主义行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应该建立财务人员全程参与资产采购活动。

(二)企业内部控制应承担组织功能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主要通过组织、制度、信息平台等三个要件来进行。其中,组织管理和制度管理成为了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传统行为,将信息平台纳入其中则加强了跨部门之间的联动效果。从上述模式来看,可统一理解为内部控制承担着组织功能。然而,这种基于权威式管理的效果,在缺乏财务管理配合的情况下将难以做到精细化。因此,在进行内控组织设计时可考虑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其它部门为圆周的同心圆结构,并伴以各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机制来实现组织功能的正常实现。

(三)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形成融合

如上图:三者融合的示意图

以对物力资源进行管理为例。随着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然时常面临着生产设备升级换代问题。从而,公司财务管理在资金配置方面则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约束和监管机制。实践表明,固定资产重置因其生产设备的专用性因素,将导致财务部门与生产部门、总公司与分公司间形成信息不对称现象。为此,强化资金控制则成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较好办法。当然,建立这种融合机制的物理平台则是ERP系统,这样一来便能在资金约束的基础上增强岗位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三、措施分析下的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措施分析下,企业经济管理措施可构建如下。以下,仍侧重于对分公司环境进行考察。

(一)会计人员岗位意识的提升

已知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从而首先应提升会计人员的岗位意识。这里的岗位意识,更加突出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营造会计人员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团队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同样,业务交流应突出个体的工作心得体会,以及对团队发展的愿景。前者能形成直接的知识外溢现象,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后者则能在团队成员间形成心理暗示,有助于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这样一来,便能为资金预算提供专业知识支撑。当然,岗位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推动会计人员与各职能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各部门经济运行中的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正如上文提出的,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体现为企业的成本中心。这一地位就要求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成本的控制程度进行评估。从资金使用上来看,则体现为应对其的使用效益展开评价。因此,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便成为必然。这里须注意一点:应着重考察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三)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环节,应建立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作为成本中心的地位使然,还是企业财务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并且,企业还应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对各部门管理者正式与非正式协商渠道的建立,强化企业资金监管意识和力度。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笔者无意穷尽涉及主题的所有措施,但仍在独特的视角下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小结

本文认为,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尽管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但却难以在事业部制结构下的企业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绩效。因此,应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与企业内控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完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董轩龙.搞好煤矿安全培训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J].中国培训,2011(10).

[2]郝光华.实施“人本管理”增强企业活力[J].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8).

[3]李丰军.基于目标规划的企业目标管理研究[J]. 技术,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