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以人为本;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77-01

新课改带来的新教材和新思路看似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和“快乐有趣”。更多时候,课堂依然是本应生动的知识却被教师用枯燥手段予以灌输的乏味场所,中学思想政治课,它的德育功能以及启迪、反思、警示功效,绝不是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条条杠杠”的知识点就能实现的,其怡情知性的魅力更不是通过将学生训练成“应试型人才”和考出一大批所谓“高分”生就能体现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将人文、情感等理念渗透于课堂之中,最终使其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一、转变观念,培育学生主体性意识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划书、记忆、背诵,在德育内容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也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不注重积极疏导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将批评与惩罚作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结果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缺少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就要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为只有明确了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渗透人文精神,引领课堂理性的激情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在当今信息爆炸引领潮流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远远不是课堂所能包含的。通过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时事及社会新闻等,这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同时,在网络进步所造就的新兴词汇、概念的表达与使用上,学生甚至还强于教师。如果执教者继续孤芳自赏地陶醉于按部就班的预设课堂,那么,反而会因自身的“孤陋寡闻”而成为学生的笑柄。

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课本知识只是学生拓宽知识层面的基础和培养综合能力的载体,是指引学生踏向求知征程的阶梯。中学政治教材文本中的事例引证材料往往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材文本与“动态”现实素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感受、领悟,使思维的敏锐性和学习的能动性始终与时代脉搏共振共融,展现政治课的人文魅力和理性激情。

三、重视日常生活,理论联系实践

以往被学生抱怨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是由“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做题背诵”的常态教学思维造成的,最终培养的是一批批“闯关过关”的“考试人才”。所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么成为停留在课程计划或文件上的虚无缥缈的“美好愿望”,要么成为众人济济一堂而心知肚明的公开课或比武课上的“成功表演”。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被桎梏。在中学政治课程实施过程中,执教者所要考虑的不是为驱散传统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而形式化地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欢快,而是激发学生实践导向的思维能动性,增强学生品德践行的内驱力。

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化工分析》是分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重点是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掌握用化学分析法对工业产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酸碱滴定玻璃仪器的熟练使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将素质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即酸碱滴定分析法、配位滴定分析法和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每个学习领域由相对独立的项目化学习情境模块构建。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个任务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的作用,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项目化教学将知识缩减了,学生明显感觉知识学得比以前少了,这实际上是对项目化教学的片面理解,认为项目化教学就是动手做。真正的项目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真正一体化,是利用项目这一载体,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基础上,真正学会知识的应用,在动手做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应用和提升,这才是项目化教学的根本。

一、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项目设计应该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完成,项目设计内容来源应更多地来之于企业,教师应对以上内容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作教学分析。所以项目设计应首先考虑大多数同学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完成任务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并使所学的知识能得以巩固、加深和迁移,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其次项目的实践性要很强,项目的范围要明确,目标要清晰,实践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一切围绕项目开展,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项目化过程中有一个渐入渐近的过程。再次,要考虑项目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创造性,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技术,掌握行业发展最新的动向,以适应行业发展。最后,项目的设计要便于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最大的潜能创造。

根据以上原则,化工分析课程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行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项目教学实施体系。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而设计,分别选取来自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项目,按照“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架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块,项目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每个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接受样品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过程设计项目实施的任务。

二、项目中知识的传授

目前,走在教学前沿的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美国的CBE、美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E)等都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我们所倡导的项目化教学就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咨询、指导与解疑的作用。项目实施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等。

《化工分析》设计了多种层次的项目,每个项目的任务设计由6个工作任务完成,包括:任务1样品交接;任务2制订方案;任务3方案实施;任务4实施检查;任务5结果评价;任务6重新实施方案。每个项目中的相同任务实施时,知识的学习是递进的,任务的难度是递增的,学生的学习地位是递增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递减的。以“酸碱滴定分析”模块中的任务3方案实施为例,分别解读“入门项目”“主导项目”“自主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如何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中。

入门项目的目标主要是学会化学分析职业典型任务下的技能规范操作,通过任务1工业盐酸含量测定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学会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在任务3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将基准物质和标准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等基础知识贯穿在工业盐酸的含量测定任务实施过程中,同时将滴定管、移液管等基本技能规范操作也贯穿其中,可以采用示范,演示等手段使学生熟悉滴定管等仪器,并能熟练使用仪器,通过多次练习和任务4的检查评价理解并掌握酸碱滴定的产生原理,为后续项目的实施提供基础知识。

主导项目的目标主要是学会如何着手解决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行动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项目2工业醋酸产品分析中,学生自行设计醋酸产品的含量分析方案,并且绘制酸碱曲线,确定滴定终点。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实施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发现过程中的新问题。从根本上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老师只是辅导和解疑的作用,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发现的疑问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汇总并提炼酸碱溶液中H+浓度计算以及指示剂指示终点等理论知识。

自主项目工业混合碱的质量分析,完全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行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并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各组分的含量。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老师只是定期检查和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学生要自行归纳出现的问题并汇报,同时老师提炼酸碱滴定定量分析的拓展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以及工作后终身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平台。

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理论知识传授从酸碱滴定仪器的认知、酸碱滴定的定性定量应用以及酸碱滴定基本原理,知识的难度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化教学,并非否定知识,否定理论,而是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不是实践课时的多与少),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使理论从属于实践。知识的安排是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而不是传统的按照知识的相关性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但知识的总量不变。同时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相关的工作知识,比如基本溶液的配制、异常现象的分析、酸碱滴定的规律等。

三、项目的考核评价

针对项目化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我们确定了与评价体系相关的主题,主要有工作任务、能力目标、学习成果三方面内容。工作任务即上述的6个工作过程任务,“接受样品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实施检查评价”,每个工作任务确定本专业学生在此课程中应具备的主要能力目标以及应有的学习成果。

评价过程主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倡导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己、项目负责人和教师,教师主要对小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小组完成的作品和原始记录以及工作方案的现场汇报等进行综合评价;项目负责人评价主要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工作效率、合作能力以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优良中差等级评价;个人评价主要是小组个人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任务完成质量、实施结果等进行评价,可以具体的分数体现。

四、项目化教学带来的思考

1.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

项目化课程实施,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后进生也能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把书本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把单调的技能训练变成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温故知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2.项目的设计要来源与生活,同时要高于生活

好的项目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有些项目是企业关注并急需解决问题的项目,但难度很大,这些项目不能用于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常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学生即会产生厌烦心理,同时没有好奇,也就没有兴趣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项目化教学,项目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选择与实际生活或工作相关的,同时易实施的项目比较可行。

3.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项目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高的把握,同时在实践方面、跨专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要博而专,同时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实施项目化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适合现时代高职高专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宁生.职业教育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2005,(7)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成就、职业、事业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与其变化相对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及个人职业倦怠等的影响,其职业生涯逆境时往往会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当职业高原现象难以克服,甚至出现职业倒退或职业消极倦怠等情况时,应及时终止职业生涯,以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人格、心理等的健康发展。

1.职业高原期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即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上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1977年,美国职业心理学家Ference最早提出“职业高原”概念。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1]。教师职业生涯同样存在高原期现象,高原期主要出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中期。教师在这一时期的开始,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或者倦怠,然后经过重新评价自己从教的最初动机,并再次肯定自己以教师作为稳定的职业。高原期的特殊状况往往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职业高原期是大多数教师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它的出现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使许多教师无法脱颖而出,有的教师则因此开始走下坡路。

2.职业生涯的终止

在我国,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尚属于新鲜话题,并且其实现也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开除、辞退等,大都以教师非自愿的形式来达到目的。但在国外,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是一种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正常现象。如在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曾力主制订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要求美国各州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定期淘汰师资队伍中的不合格者。有数据显示,美国新教师的缩减比例相当高,从事了3~5年后约有30~50%的新教师选择了退出。

我国目前教师人数有一千多万,承担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在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充到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一项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并不热爱或不认同自己正从事的教育事业,23.7%认为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是迫不得已;19.6%认为如果有机会,自己会考虑换个职业;另有19.6%感觉自己很累,在这个行业很难产生幸福感。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流动和退出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打破终身制,形成“岗位能上能下、报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以使教师队伍建设走出当前的结构性困境。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积极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教育、进行理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及其职业规划提供了契机,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其应对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具有重要意义。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健康积极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广大教师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全面地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为了克服职业倦怠,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期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教师个人层面讲,教师应进一步认知职业角色,确立职业目标,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汇集多种角色于一身,面对高原期带来的不利影响,重新认清应承担的角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要根据角色来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利于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素质、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大环境条件、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解、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等信息为依据,并且都应具备可行性、适应性等特点。

进入职业高原期的教师要在科学规划职业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韧性。教师要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形成一个全面而辩证的理性认识,不仅认识到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而且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职业的内涵,并从中找到自己的职业系留点,为自己设定恰当而多元的职业目标。同时要不断挖掘自己的优点、潜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另外还要寻求外部的支持,创造条件使自己与家人、同事及职业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进行职业韧性的学习。一方面要把握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和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另一方面要直面职业韧性,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职业韧性。

第二,从学校层面讲,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在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成长氛围和发展环境。

其次,学校有帮助教师成长的义务,但不能一切都包办代替,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才是其专业成长的源动力。学校应强化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自,让行政权力适当向专业权力过渡,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以激发其自我发展的需求。

再次,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师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特色的教育风格、教育智慧,还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其专业发展。

最后,帮助教师设立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提升其职业胜任力,树立从教的信心。要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第三,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应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建立高效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体系

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升格、转型、扩招而带来的开放式格局和学校数量的膨胀,教师教育的发展面临“失范”(办学规范缺失)、“失格”(教养规格缺失)、“失真”(教师教育课程缺失)、“失重”(财力保障缺失)的危险,一些师范生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到了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另外,低水平、简单重复的低效或无效培训,一直无法解决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教师培训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不但培训工作无以为继,还扼杀了许多教师成长的信心。依据行为主义理论,教师的专业行为、职业素养都属于可以塑造的因素,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实践,乃至监督、评价等方式可以进行改变。所以,建立一套高效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对于激活教师的职业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机制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譬如政策、制度、环境上的安排等,另外学校在新教师入行时是否提供了指导、班级规模、教师工作任务与其技能的契合度、教师自、对教师的行政支持、矛盾或不满的解决方式及学生的能力等。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可能会导致教师职业生涯的终止。

首先,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引入外部竞争,建立教师职业生涯终止机制,增强教育系统的活力,促进合格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使那些劣质师资在优胜劣汰中被淘汰出教育系统。其次,相关部门要为职业生涯终止的教师谋划继续发展的路径,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大力支持,保证教师队伍进出的有序化、合理化。再次,为了教育活动的持久开展,要建立一定的师资力量储备制度,以便教师职位空缺时进行有效补充,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参考文献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一、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

本课程是德育课程中的的一门,是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该课程课时少,有些班级由于专业实训课多,还会压缩基础课课时,导致法律体系中最基础的常识也来不及讲完,而书上教学内容却庞杂繁多,涉及各个门类多个法律部门的知识,因此,教者,只能赶进度,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目的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

(2)知识更新慢,教材明显滞后

我国的法制进程很快,但教材的更新却是比较缓慢。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写的,实际上很多法律规定已经修改,学生们对社会发展中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不能通过教材学习到,而这些法律知识往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教学

在本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选择上,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把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操作技能作为培养的目标。法律概念和理论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与法律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环节,我们的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以维护权益,制止违法行为。现行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学得很不够,这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4)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式的讲授教学,缺少案例,缺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单一、一般以卷面成绩为主,起不到很好的检测作用,出题考试能测出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但不能测出他们到底提高了法律素养没有,所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测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提高学生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必须在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

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更新教育观念,重设教学目标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强调帮助学生增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 而忽视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精神的培养教育。诚然,一定法律知识是学生确立法律观念的前提,但作为德育课的一门,单纯法律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很大。法制教育不能就法讲法,而应更多关注人们活的法律行为。对学生进行法律行为教育,让学生明确各种法律行为,关键是要揭示法律条文和规范背后隐含的法律思想、法律精神和行为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行为调控能力,真正达到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显现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功效。

(2)整合教学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体系上,打破原有的章节,采用专题教学和项目教学,增加法律技能项目训练。如将原来的六大章节整合为四大专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实用民商法专题、预防犯罪专题、维权之路专题,每个专题下设若干个任务,用职业教育的理念指导,实施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法律知识的教学,并在每个专题下增加了若干个项目训练:如“我心中的法”主题演讲、模拟企业设立程序、草拟劳动合同、“从彭宇案看好事做得做不得”辩论赛,“我来当律师”案例分析、民事诉讼状的撰写等。体系的整合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技能。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所精选,并将德育教育融合其中,如:介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时,侧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宪法至上”以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现代法制观。预防犯罪专题,重点讲犯罪构成,解决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即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清的问题,提高学生防止违法犯罪及同犯罪行为斗争观念和意识。民商专题,讲清民事法律行为、民法权利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诚实信用观念”、“现代所有权观念”、“劳动者维权观念”“依法纳税观念”,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等。维权之路专题主要帮助学生明确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树立“依法解决纠纷”观念、“诉讼公正”观念、“诉讼平等”观念、学会一定的诉讼技能,如:书写民事状、明确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有哪些,如何举证等等。

(3)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讲了,法制教育应是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的,因此以往的教师在黑板上写、自己满堂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了,那种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和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法律规范。要提高法律基础课教育效果, 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下集中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在法律教育中比较适用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这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投入足够精力,精心备课,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和层次性案例,最好多选取有“邻近效应”的案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真实的法律实施场景,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学法用法能力。

第二,综合应用演讲、辩论、课堂讨论、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辩论的主题围绕热点法律案件焦点问题,反正和正方可以设置为原告、被告或者公诉人、辩护人,演讲可以以一个法律案件的判决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结合案件做一个判决并将判决书作为演讲稿予以交流,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活动结合中产生对法制的浓厚情意、依赖和信仰,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与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主张和人生价值目标融为一体,逐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法制观念。如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法院听庭审,或者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在校组织模拟法庭,也可以开展法制讲座,邀请公、检、法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士或者律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进行法制影片宣传放映或图片展览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学生法律素养

改变原有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由日常表现、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并且更侧重于日常表现。可尝试进行案例分析口试答辩或撰写综合性小论文方式。如采用笔试的,试题内容可采用开放性的有争议焦点的热点案例题或综合性的分析题,而不是对精准的纯知识点的考查。

关于科学的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节目制作;科学技术;互为关系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电视作品从无到有、从无形创意到可视视频的实现过程,具有工业流水线的组织形式,基于物理化学、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文化历史、影视艺术等相关学科领域专业内容的一种文化产品创新活动。这也注定了电视节目制作与电子、数字信息等科学技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种被动和主动融合的互为关系。

1 电视节目制作与电子技术的关系

基于光电效应、扫描技术等几十年的研究发展以及电子显像管的出现,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于1925年制作出世界第一台电视机,自此,电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高清,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式开播黑白电视节目。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20世纪80年代,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出现,为人们带来艳丽的视觉冲击和立体音响体验。在技术更迭和商业追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制式标准也逐渐清晰,为电视节目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视节目制作主要包括策划构思、拍摄录制、后期编辑、播出审查等阶段,涉及摄录设备、编辑设备、后期包装等摄制设备,与电子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迭展,电视摄制设备日趋完善、技术指标大幅度提升、声画效果趋真甚至超越真实,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手段、内容创意朝着满足观众更多信息诉求、体验需求的方向,更迭出一波波的技术浪潮和节目变革潮流,也刺激刷新着观众们的眼球、升级着视听感官体验。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性应用,电视节目的信息接收、编译、复现等环节日渐缩短、趋向直接,使人类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范围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2 电视节目制作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

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模拟信号到全数字化的演进,是结合了数字化技术的迅猛爆发趋势,在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方面“如虎添翼”,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字化革新。例如,要取得令人视觉震撼的延时效果,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必须通过时间上1:1的方式进行录制存储,后期编辑时进行加速播放处理,耗材成本和后期工作量巨大;数字摄像机则可以选择定时录帧的方式,虽然过程时间依旧是1:1,但是数字化下载时间大大缩短,同样视觉要求标准条件下,后期处理的工作量也大大减小。数字化技术促使电视节目制作更加便捷、视觉效果更加出色,也推动了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媒介的方面的变革。

电视节目的观众们在众多创意的“轰炸”下,对节目的期待性越来越高,刺激了电视节目制作团队对制作技术的需求愈加强烈,促进了相关数字化技术(较突出者为后期制作技术)的研究、突破和衍生。例如,影视大片里令人叹为观止的沧海桑田式的亿万年变迁动画,是基于导演的创意需求和观众视觉体验的“潜在”需求,研发新的制作硬件、软件,突破当时的数字化后期制作技术的“瓶颈”才能实现的,这是构建数字模型、材质设计渲染、质量变化运动等软件技术和影视动画硬件性能同步提升的成果。

3 电视节目制作与无人机技术的关系

某品牌无人机“擅闯”美国白宫、“担纲”名人求婚“天使”、“客串”同城快递“小哥”……这些看似街头巷闻流俗的花边报道,却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无人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炙手可热的无人机行业异军突起,无人机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从科技遥测到普通玩具的各个领域,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航拍更是与无人机技术关联的渊源纽带。无人机设计向微、轻、稳方向发展,电视节目制作中原本规模大、成本高、技术深的航拍项目也被扁平化、简单化。云台数字稳定技术解决了微型无人机的机身震动对画面的影响这个难题,其航拍画面堪比有人驾驶直升机航拍;飞控模块的硬件集成和软件控制系统的优化,使航拍操作人员只需简单训练即可操作,甚至导演或摄像亲自上手,更好地实现所需画面视角和景别效果;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设计应用,使无人机可以启动GPS起飞定位功能,在飞行距离和电池余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实现无人操控状态下自动定点降落;依托网络信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的普及,使无人机航拍就像摄像机在手上一样直接可见、随时操控,数字化存储的数据进行下载后可以进行全球发送,甚至实时上网直播与互动等。这些正是电视节目制作团队一直所追求的理想方式。

对电视节目制作而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对电视节目制作团队组织架构、创意形态、成本控制等方面创新变革的一项诱因。反之,电视节目制作对无人机的操控智能化程度、机身材料的强度和重量、电池续航容量扩展、挂载摄录设备性能配套等方面提出了更强、更高的需求,由此汇成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成功预期,对无人机行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深相关技术发展力度、加快技术“瓶颈”的突破等是一个强大的推进力。

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日渐成熟,电视节目观众对单向的信息输送方式日益厌倦、对双向互动体验方式的需求愈加强烈,当前的数字电视互动功能也仅仅是对计算机功能的简单移植、亦步亦趋。可以预见,电视节目制作的趋势必将向着游戏化、真实体验的方向演进,需要在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影视摄制技术、仿真模拟技术、人体神经学等方面实现技术支撑,也促进了上述相关领域的理念、技术向着实现突破并趋于稳定的目标而创新提升,电视节目制作在各项技术实现飞跃的基础上又将进入一个阶段,这种互为关系将助推电视发展史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孙飞.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动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

[2]刘连荣.数字化时代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西部广播电视,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