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办好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学校,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必备条件。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要素科学有效地整合、组织、管控与调度,发挥其最大效能,让人尽其能、财尽其效、物尽其用,这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规范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对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深度考验。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我校始终把规范管理作为立校之本和治校之策,坚持理性思考、公平环境、规范执行、人文激励的工作原则,努力建构一个规范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管理,用管理推动发展。
一、制度建设是科学规范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流的学校必定有一流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支撑。管理制度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治校之“法”,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可以为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指明方向、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和规范行为。
1.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统帅,办学思想的实践与达成是学校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办学思想是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学校精神,必须分解和细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才更具有操作性,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目标来达成办学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特征,而管理制度正是实现每一个目标的有力武器,没有管理制度作为依托,学校思想一定会陷入无序性、随意性的混乱局面。
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办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本身就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是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我校提出“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校训,确定了“规范管理·文化育人”的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个思想,四个特色工程,六个治校策略”的办学方略。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比较笼统和抽象,在办学过程中,我校把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要求,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来,系统地将学校工作全方位纳入管理视线,并不断进行实践、深化和发展,这才能使办学思想得到更好的彰显、传承和发展,最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
2.管理制度是规范办学过程的行为准则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管理者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制度,才能把庞大繁杂的管理工程纳入规范化轨道,特别是大型学校,制度建设更为重要,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的成败。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使学校管理的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任务更具体、措施更有力;有了规范的制度,才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每个人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好地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
在管理过程中,我校非常重视用各种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为规范教师出勤、坐班行为,制定了“教师考勤管理意见”和“教师签到坐班制度”;为规范教育教学常规,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意见”;为加强作风建设,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监管视线,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责任行为处理办法”;为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办法”;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成长和发展业绩管理意见”和“骨干教师管理意见”;为加强后勤管理,制定了“学校财产、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学生行为,制定了“学生一日长常规”;为规范学生集队集会和卫生行为,制定了“集队集会专项整治方案”和“卫生专项整治方案”等。总之,一系列制度的出台,让学校管理走上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师生行为更加规范和优化。当然,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学校管理的实际,制度要适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制度泛滥,师生动辄得咎,管理工作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师生陷入桎梏而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追求教育公平是打造良好管理环境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而管理制度正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对师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只有确立“用制度管理,用规则说话”的观念,确保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但让制度制约被管理者,更要让制度约束管理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才能落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我校一直致力于公正、公平的管理环境的创建,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学校的工作追求。为处理好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教育质量提升、评优选先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方案”“教师绩效工资管理考核工作意见书”“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考核意见”“教师评优选先工作方案”“校务公开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为评价的核心依据,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各种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利益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管理评价风气:同时,要深刻理解制度建设的本质,制度建设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而要把最大限度地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发挥制度建设的正能量。
4.管理制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武器
质量在于管理,管理依靠制度。办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解决办学质量提升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而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维护学校良好的工作秩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师生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管理制度还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一个个性鲜明、科学实效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因为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性、科学性、实效性和独特性。学校特色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一系列的理论论证和行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稳定完整的制度体系能为学校特色创建保驾护航。十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打造,着力实施了“星级评价”“文化环境”“校本科研”“五名一语”“体育艺术”等一系列特色工程,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方案和操作模式,使学校特色创建更有约束力和稳定性,保证了创建方向准确、任务清晰、过程实效和传承发展,以学校特色创建为载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规范管理的关键
“过程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制订制度需要智慧,而执行制度更需要大智慧,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过程管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民主、实效的管理环境,是规范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标志。规范的执行机制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它是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制度的实施才是规范管理的核心,能否规范高效地执行各项制度,是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1.建立各种制度实施的行动监管网络
每一个制度的执行,都要做到监管“部门、人员、标准、责任”四个落实,真正实现精细化分工,规范化执法。著名的“木桶理论”说得很明白,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我们要把管理重点和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我一直认为,制度制定的作用更多是为了管控少数行为不规范者,用以建立良性管理环境,张扬学校管理的正气。
2.坚持“实”“细”“公”的行动管控原则
“实”是务实和落实,制度一经出台必须要求一致,扎实施行,全力落实,不能一会紧一会松;“细”是细节和细心,制度的实施要注重过程和细节,善于在细节上发现问题,善于处理细节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及时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是公正、公平、公开,这是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只要在学校发展“公”的立场,实施规范管理“公”的行为,再大的矛盾都会妥善解决,这样的行动监管也会得到教师的拥戴。当然,规范不是机械,规范应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在规范中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是规范管理的理想境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定制度的意义在于执行,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矛盾,执行制度、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一是高度关注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让教职工充分参与制度制订,真正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共鸣,变“让我做”为“我要做”,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二是加强过程监督,打造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要切实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目标,严格工作要求,坚持雷厉风行,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防止推诿扯皮,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同时,把刚性纪律与人文关注相结合,减少制度执行的机械性,疏导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三是增强管理者的示范力。管理示范力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执行制度上,管理者要率先垂范,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行动先于群众,标准高于群众,要求严于群众,不讲特殊、不搞特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管理的权威性。
4.重视制度执行的总结反思
强调制度执行的全员性、一致性、长期性,严格兑现制度的同时,要随时督查、反馈、评价制度执行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整改和修订,让制度为管理注入活力。制度永远是运动的,每一个制度只能满足特定的管理环境和要求,一定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制度,要根据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用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才能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在大力推进学校规范化、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要生存、要发展,一定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然而,每一所学校制度的制订并不是照搬本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必须做到“量体裁衣”,应看到它是学校的“法律”,规范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学生的行为。在制订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人文性”,方便于学校管理并具实际可操作性。否则,所订制度的条文将形同虚设,在实施过程中反而会给管理者造成制肘,使学校管理工作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笔者在近两年的一线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要搞好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者要认真地为自己学校把好脉,“对症下药”。以下从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细化学生管理制度,走优选特色制度路子。俗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安全意识是否具备、优良品德是否内化等,无不充分体现在学校平时的细节管理中。一间学校,你要求学生的愿景是什么?必须先有一个定位,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制订学生管理制度时走弯路、绕圈圈,瞎跟风。一所名校,除了有名师效应外,更重要的还应是其严谨细致的教学管理模式(谓之学校特色),使其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师资薄弱的乡村小校,自问确实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感悟于名校的一些管理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领导班子从中整理出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小处着手,狠抓纪律管理、文明礼仪教育、清洁卫生管理、帮扶制度的形成等。通过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事后给自己总结经验就是: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有多大的头才戴多大的帽子。制订、实施制度也要量力而行。
二、切实制订好教师的科学分工与协作制度,量才择岗,避免职责推委。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把人类的分工协作看成是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的秘密所在,他说过“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其意思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的力气比不上牛,奔跑比不上马,为什么牛马反而听人的使唤呢?秘密就在于人在等级分工的基础上能结成群体力量而动物却不能。由此可见,分工与协作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量才分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名分清楚、关系明确,使他们在学校中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责确定,有利于他们各守其分,专职专责,精神集中,目标明确。有效避免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由于分工不明确、责任未到人的结果发生。协作则使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职责的教师能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集体意识,组成合力,达到共同目标,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强化质量意识,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常抓不懈。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这一中心服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发展,也是最能体现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文化内涵和水平层次。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心施教,要求教师精通业务,认真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备好每一节课。这其实就是要看我们教师的教学常规准备工作做得到不到位。有没有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有没有把“三十而立”的“立”解析为站立的“立”,把“来复枪”讲成“来来回回地开枪”,这种误人子弟的现象。所以说,学校在制订教师的教学常规制度方面是要严防死守的。
四、建立密切家庭、学校沟通的长效机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自降世以来受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来自家长和家庭。虽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代之以学校老师的影响,但家庭的影响力也不会消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家庭对孩子的最初教育,往往给孩子留下抹不去的影响。俗语说“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学校教育与家庭配合,有助于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就要把这一块划入教学管理机制中。要让老师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在社会、在假期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情况,互相沟通。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家长作为一个旁观者,其站在其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他们对学校的建议对我们教师更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对教学上某方面的查漏补缺的确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要教师与家长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并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就可以有效消除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误解。有效防止一谈到家访或家长会,家长就会和自己孩子出了问题联系起来的不正常现象。就如前苏联出版的《教师道德》一书中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一名叫萨沙的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一项社会工作,学校为了嘉奖家长对儿子的教育有成绩,特邀请学生的父亲来校,这位父亲没有如约来校,而是在第二天打了电话说没有来是因为“我有一项紧急任务在身”,接着他说:“但是你们放心,我已经揍了他……”原来这位家长以为学校请他去,肯定是孩子做错了事,便把孩子揍了一顿。这个故事最能反映的就是学校与家长平时的联系不够,缺乏沟通。
【摘要】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应将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活跃的开放系统,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下流行文化中的可取元素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入其中,使之与制度建设进行有机调整,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9]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应尤其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正视学生作为独立、自主个体存在的现实,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使学生进一步参与到自身事务的管理中来。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有力地推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发挥文化作为潜在教育载体的持续、稳定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推进学生事务管理,应加强制度建设、确立方向,同时积极推进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在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效能。
一、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溯源
“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概念发端于上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学生事务观点》(TheStudentPersonnelPointofView)一书以及1949年美国教育协会发表的年度述评中,要求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进而全面关注学生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和智能发展。[1]根据SLI理论,学生事务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为核心,充分反映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SLI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特有名词,是涉及学生所有课外活动和非学术事务的所有概念、项目和活动的集合和总称)。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根据管理的项目设置专门的人员,并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事务方面的专业培养体系,从而实现了学生事务管理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一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制度分析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稳站一席之地。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共同构成新制度主义。这之后,新制度理论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探讨。罗万和密斯科尔的《制度理论和教育组织研究》(1999),对新制度理论及其在教育组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麦耶的《教育中的新制度理论》(2006),也对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放在一个宏观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已经成为新制度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两个明显特点之一。[2]学生事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应该在认识问题、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对于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经历都至关重要。由于制度规则所具有的强制力使组织目标最大化的实现更有保障,在探索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度分析和制度建构就成为致力于提升管理效能的必需路径。
二、关系梳理———制度建设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必要性论证
在学生事务管理领域论及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和运用各种制度对学生非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管理效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统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修订并执行的规章制度,共同形成一个规范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规定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和工作程序、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对学生的成长方向发挥着有力的、保障性的引导作用。(一)制度建设是学生事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内在要求从当代学术界对于学生事务的界定上看,学生事务可以分为管理性事务及指导与服务性事务。管理性学生事务强调的是按照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指导;指导与服务性事务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技能支撑和规范的流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工作。[3]从二者定义及功能可以看出,科学规范的制度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从学生事务的参与主体来看,学生事务管理是涉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事务,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通过规范的制度来建立。制度把学校学生管理的任务、服务内容逐项分解,以求分级管理、权责明确。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美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以依法治校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健全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美国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高等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等。这些规章制度为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有效的手段。[4]我国近年来大力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工作,如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都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既是学生事务管理性质的体现,也是加强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二)学生的差异性是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数出生于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长于社会变革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不同个体在不同的区域、家庭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不同人之间的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以及表现行为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很多学者对学生差异性进行过研究。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大众化教育,甚至是普及化教育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人群的增加,而且还意味着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出现。[5]制度作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能够对不同人进行统一的引导与规范,这就使得用制度进行管理成为高校事务管理必然途径。通过不同制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规范管理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与辅导,也节约了管理成本,使管理可行且有效。(三)学生的认知过程的特点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依据首先,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对外在的、刚性制度的服从是内化成为其个人品德的前提和有效引导。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指出:人类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因此要培养优良的品德,宜先教个体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6]在学生阶段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将制度内化为其个人的规范,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其次,制度化可以引导学生向优的方向发展,形成榜样与示范的引导力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7]。这一理论认为榜样的影响很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虽然同一制度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产生的引导效果有所差异,但是如果通过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将引导有效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就会对更多的学生产生影响并使制度的影响不断扩大,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四)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是学生工作精致化的必然要求“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8]学生工作精致化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学生工作实现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同时,精致化强调要“把技术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规律转化为现实性的可操作的实践体系,必须要有终结性的因素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即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8]而这首先需要的就是制度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度的不断修订、完善加强这一工作的效能与公信力,从而在探索与实践和科学优化对学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等职能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医学院校 基层教学 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设高等医学院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
1.1 制定工作指导思想
指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由胡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基于当前中国新形势的在中国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需要在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中进行贯彻,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的出发点是把全面发展学生、学校和我国医学事业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制度要执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的学习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度具体应该包括以下特征:
1) 规范性
在制定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时需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法规,要做到规范化不要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内容上的冲突。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要起到对包括管理者在内的学生单位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规范作用的,这也是制度的基本的作用之一,只有管理制度规范化才能保证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正规化,因此制度是实际工作规范化的前提[1]。
2) 实际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必须要符合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情,这就是制度的实际性,只有能够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实际效用的制度才有价值。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不能够和学生单位的实际教学管理相脱离的,它必须紧密关联学生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的运作,否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如鸡肋。
3) 全面性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方面的内容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原则中得到体现。学生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部方位都要融合了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确保学生成长的基本质量,如果管理制度体系无法到达一些层面,那么这些层面一定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出现很严重的失误。
4)公正性
管理制度的条款指向的对象需要涵盖管理工作中的全部人员,至就是管理制度的公正性,制度不能够偏向群体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明显偏向于某一群体。管理制度需要通过法规效力来确保它的公正性,只有具有了管理基层教学工作的法规效力,才能够公正地判断学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只有管理制度确保公正性才能得到所有被管理人员的尊敬,才具其权威性[2]。
1.2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1.2.1 教学会议制度
日常教学管理中须召开的一系列会议这就称为教学会议制度,教学会议包括教学联系会、师生见面会议、教学座谈会等。
教学联系会议的到会人员有管理人员、任教老师和教学骨干,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有教学联系会议的参与。教学联系会议要求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开课前和任课老师联系,明确开课要求和课程特点。和任课教师时常进行交流,了解课程的进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的纪律情况,让学生的建议得到及时的反馈。最后,在课终时要及时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考后进行有需要学生的讲评工作等。在课前或者开课后一周教学管理工作者组织师生见面会,主要目的是让任课教师初步认识学生,并对学科进行介绍。教学座谈会主要是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评教评学会是由教学管理工作者和学生教学骨干定期进行的对前一时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和讲评,征询学生意见与建议,找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改[3]。
1.2.2 跟课听课制度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执行一定量的听课任务,这就是跟课听课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通过听课和跟课让教学的管理人员对课程的进度和课堂的授课情况做到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日常学习的一些情况。
1.3 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化
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只依靠上述方面的几个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保证其执行和落实的良好性,这就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管理工作制度的体系涵盖了制度执行细则、主要的制度以及配套制度。只有管理工作制度实现了体系化才能够确保是制度具有实际性、全面性、制度权威性。
二、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措施
2.1增强管理者责任心
人的言行需要思想来支配,所以如要落实管理工作的制度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的责任心,从思想的高度上来指挥落实工作。只有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教学管理工作者有了责任心才能够使管理工作具有整体协调性,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管理工作者的责任心要通过评定和奖惩措施、相应教育措施和积极解决管理者的困难、增加基层教学管理的吸引力等多方面进行开展。
2.2外在约束与学生自控结合
制度只有内化于心才有作用的空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平时工作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习惯成自然;对学生经常开展谈话和教育,让他们了解制度并且认识制度最后接纳制度,这样他们才能够遵守制度使制度具有其权威性。基层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对他们的情感和生活多加了解,不要仅仅借助于制度来进行约束,还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
2.3树立制度意识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制度意识,发扬管理人员的制度工作作风,让人人感受到制度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在一种和谐的管理氛围中让人人都可以遵守制度,习惯用制度来评判工作问题,这要从管理人员做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遵守制度。
三、结语
只有完善了管理制度才能够规范基层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实现管理工作制度化,在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时无法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所以,建设医学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吴运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合理的制度是强化学校管理
执行力的有力推手
执行力首先表现在对管理制度和政策决策的执行,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有效执行力。如果学校执行力差,首先要看看学校的制度制定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完善。所以在制度制定之时,要慎重,多开展调研,多听群众意见,一旦制度制定,从校长到中层到教职工都要严格执行。依法治校,有章可循是提高学校执行力的第一步。
学校的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每年会依据学校发展现状滚动修订学校部分管理制度。制度的滚动修订不是校长或几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由教代会提案,并会同各部门商议,最后由教代会表决通过。2012年是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的第一年,学校要完成岗位设置方案和30%年度绩效考核方案,这两项制度都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所以在制定时候慎之又慎。学校专门成立岗位设置领导小组,多方调研拿出方案初稿。学校校长专门召开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后不断完善方案,最终由教代会表决通过。
目前,学校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制度建设是否完善,而在于如何依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励教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校管理执行力。
高效的团队是提升学校管理
执行力的有力落实
要强化执行力,成功的管理者必然会通过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合作团队,发挥团队作用以增强个人的执行能力。高效的团队往往目标明确、各负责任、强烈参与、沟通畅达。对于学校而言,高效的团队主要是要建设好中层干部队伍和教研室队伍。中层干部队伍是把校长管理理念具体落实的人,教研室队伍是把课程改革具体落实的团队。在这两个团队的领导下,能将学校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教师。高效团队的建设关键在于两个方面:①选拔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②倡导不断学习研究。
学校在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过程中,围绕这个总体目标,培养出一支高效的学习型团队。学校建立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中层干部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和中层干部轮岗制度,实施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对中层干部授权放权,并定期组织中层干部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团队执行力效应。对于教研室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鼓励优秀教师成为教研室带头人,激励教师能主动参与学校课程改革。
目前,学校在团队建设中要思考的是,在实施新的绩效工资改革后,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明显向一线教师倾斜,对于学校的管理队伍该如何为他们搭建平台,提高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与执行力。
和谐的文化是学校管理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对于学校而言,高昂的精神士气就是最好的执行力。教育工作量的投入是无法像机器一样来采取计件计算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积极、热情的心态开展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如何鼓舞教师士气,这就是学校文件建设的主要工作。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师生有共同的目标;②师生都乐于学习;③师生都处于公平的环境。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必然能做到有令必行。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则要建立开放的沟通制度,校长与教师要进行对话,教师和学生要进行对话,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创造高效的执行力文化,把师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