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短期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存款核算
一、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计算公式为:预算收入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00%,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收入数。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00%,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支出数。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计算公式为: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
二、非营利组织财务分析的方法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掌握的财务报表资料的分析发现内在的规律,这就需要学习掌握一定数量的分析方法。根据财务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类型公共部门的资金活动的特征,财务分析可采用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多种技术分析方法。
通过短期比率和即时比率,可了解现金流量。通过现金量可用日数,可了解可用资金及其组织能够维持多久。工作资本可用日数,反映了一年内流动资金能支撑组织运营的边界,一般介于15天到90天之内。通常把90天作为一个组织的财务安全线。低于90天就要有危机意识,一方面需要通过净资产比率和固定资产财务比率掌握组织的长期资产的负债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开流节源,努力改善财务状况,进行财务调整。
三、财务经济分析
从制度建设出发,不但的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和制度,进而构建起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要求,更是规范和预防资产违规操作的保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行政资产的管理,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这些规章和制度,我们的财务分析才会更加的顺利,各个环节才能够做的更好。
财务的综合分析是一个有多方面要求的管理活动。如果只是单纯在通过制度进行管理,那么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保障整个资产的良性运作和科学化管理,我们一定要结合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监督管理和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可关注绩效,推进资预有机结合。加强财务综合分析是手段,追求绩效是目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第一就是结合相应的资产存量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研究和制定出关于资产配置和管理的标准体系。第二就是要结合相关的预算进行资产的管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统来开展相应的管理,从而更好的去解决。
四、财务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的分类。财务分析报告从编写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是定期分析报告,二是非定期分析报告。定期分析报告又可以分为每日、每周、每旬、每月、每季、每年报告,具体根据公司管理要求而定,有的公司还要进行特定时点分析。从编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三种,一是综合性分析报告,二是专项分析报告,三是项目分析报告。综合性分析报告是对公司整体运营及财务状况的分析评价;专项分析报告是针对公司运营的一部分,如资金流量、销售收入变量的分析;项目分析报告是对公司的局部或一个独立运作项目的分析。
财务分析报告的格式。严格的讲,财务分析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体裁,但要求能够反映要点、分析透彻、有实有据、观点鲜明、符合报送对象的要求。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提要段、说明段、分析段、评价段和建议段,即通常说的五段论式。但在实际编写分析时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有所取舍,不一定要囊括这五部分内容。
五、科目体系
明确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
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1)要规范收入管理。①建议一切收入归专户核算;②一切收入取得都必须使用盖有“财政监制章”或“税务监制章”的票据,严禁使用收款收据和白条子;③尽快、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划清收费收入和往来款的界限;④不得将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入暂存款核算。(2)要规范支出管理。①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②专户内部帐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徐 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监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的自我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现代医院财务机制最基本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机构,开展医疗业务经营活动,国家除了按照财政预算拨款外,已不再干预医院的资金运用和盈利分配。如何按照医疗业务活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就构成了财务平衡的基本内容。
1,1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平衡
筹集资金应适应医院的经营规模,运用资金就要做到符合医院的经营要求。要实现医院筹资与用资的平衡,通过财务杠杆适度的负债经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条件下,医院依靠自有资金确定经营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是不够的,必须研究负债经营战略。一方面要注意债权债务的清理,防止出现既大量举债经营,又有大量结算资金沉淀,额外增加医院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医院的财务信用,利用票据贴现把资金用于短期借贷行为之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1,2积累与消费的平衡
如果说增加积累是医院扩大经营规模的物资基础,那么适度消费则是提高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客观因素。在现行医院中,往往侧重于增加消费,而忽视积累,导致医院成本增大,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出发,妥善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财务预算和财务分配活动时,就要根据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两方面(增加医院的积累资金、保障长期发展投资和短期经营资金的需要与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保护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关系,如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资金失衡,从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活动和长期发展。
2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机制
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都是以持续经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为基本目标,因此,财务的自我扩张也就成为医院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了财务的自我扩张能力就有了医院的扩张经营。财务的自我扩张还要与财务的自我约束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对医院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形成医院财务自我扩张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医院财务的自我约束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与医院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医院长期发展规划相统一的财务运行机制;其次,实现医院日常的资金调度与控制,保证医院资金调度灵活、供应及时、流向合理,建立各部门各环节的资金管理目标和责任制,避免盲目筹集资金和无计划使用资金,减少并杜绝资金浪费,保证资金营运在财务计划和预算范围之内,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其三,为实现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应积极保持医院滚动财务计划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3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负债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存在于筹资活动的过程中,而是在筹资之后。医院借入资金的目的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提高资金的收益率,提高经营效益。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或者由于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不能达到负债经营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的目的,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此时,就要通过控制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等来规避财务风险。
3,1准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达到最佳负债规模
充分考虑医院在未来时期的经营收入增长幅度及医疗业务稳定程度,定期分析外部环境带来的竞争机制等因素,以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指标体系来加以控制、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
3,2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借入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同,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不相同。首先,应重视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分析。一般来说,医院借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大型医疗设施的购置。因此。决策投入前,首先应对其可能实现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以及医疗业务占有的市场份额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次,应对短期财务资源的决策进行分析,如果医院借入的资金用于补充日常经营性资金的短缺,此时,在对医疗市场风险及药品、卫生材料的价格走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医院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逐月分析资金流入流出的项目和金额。以了解短期经费状况,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经营资金利用率。
3,3建立控制、抵御风险机制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和监督职能。
【关键词】财务假设 评述 财务环境
主要的财务假设研究有如下一些观点:初步形成阶段,较多的论述是财务假设的性质、作用、特征、重要性以及假设内容。(王广明,刘贵生,1989)认为财务假设包括三个方面: 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 资金市场健全假设; 连续经营假设。(李沪松,1994)认为财务假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财务主体假设、资金市场假设、财务风险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管理行为假设。(林丽,1996)理财主体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风险和报酬同增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依据财务管理全程的财务假设全面发展阶段,体现在对原有假设认识的深化和重新定义及创新假设的提出。(陆建桥,1998)初步认为企业财务假设的内容有以下几项: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刘中华,2003)初步认为企业财务假设的内容有以下几项: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宋志伟,2005)财务假设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对象和财务管理的行为设立如下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非对称信息假设、货币流通假设、资金增值假设、独立经营假设和理性决策行为假设。(王新,徐恒,2006)认为财务假设包括: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分期管理假设、财务环境的可预期假设、财务可控性假设。(宋华,2006)提出财务假设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财务分期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宋华,汤正雄,2007)认为财务假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财务主体假设、理性财务行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资金增值假设)。(李春,2010)从财务理论研究的空间、时间、环境、主体和目标方面大体有五种财务假设:财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价值增值假设和理性财务主体假设。(李孟玫,2010)认为财务假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独立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财务分期假设、理财人理性假设、市场公平假设、资金增值假设。
对上述的财务假设加以总结,可以得到以下要点:王棣华(1997)提出的独立理财主体假设;陆建桥(1995)提出的财务主体假设;张家伦(1995)提出的财务主体假设分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财务理性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企业不会进行清算、解散、倒闭, 它要求财务人员以企业延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财务决策, 分配财务责任。有效市场假设最早由美国的Fame提出,他认为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按照有效性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强式有效性市场、较强势有效性市场、弱势有效性市场。王广明、刘贵生(1989)的有效市场假设也有说成是资本市场健全假设;张少云、李沪松(1994)的资金市场假设。理性财务主体假设要求财务人在不同空间、时间、环境中做出理性或较为理性的财务行为来实现清楚的财务目标,并对财务行为依照财务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保值增值。这一相关假设的研究有王广明与刘贵生(1998)提出的理财主体与自主理财假设;陆建桥(1995)提出的理性财务行为假设。王棣华(1997)提出的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独立理财主体假设的本质,是企业以拥有法人财产权为依据独立地开展各项理财活动。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解决的是由谁来独立理财的问题,即谁是理财的主体。财务风险假设指的是报酬和风险是等价的,两者符合同方向变动的原理。财务风险假设是财务主体假设的外延和升华。这一假设有关的研究有陆建桥(1995)的财务风险假设又名不确定性假设、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王棣华(1997)提出的谋求价值增殖假设和财务风险假设;张家伦(1995)提出的财务可控性假设。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与财务风险假设作用的发挥,企业理财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有各种数量化的现财分析方法,才有丰富多彩的筹资与投资活动。企业财务的本质就是企业谋求价值增值。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与谋取价值增值有关,就是收益分配活动也是谋求价值增值循环的终点和新的起点。货币时间价值假设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货币资本市场得以有效建立的前提,有关的现值、终值、利息、利率的计算,都是这一基本假设的有效应用和发挥。财务可管理假设的含义是要求每一个理财者都要对企业财务活动严格加以管理,提高理财水平和理财效益。财务理性人假设的本质是强调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关心与认同。财务理性人假设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按理性人的原则去处理各种财务问题。财务理性人假设是企业建立各种财务决策模型的基础。市场公平假设是指独立理财主体在资金市场进行筹资和投资等完全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交易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春. 财务假设在财务基础理论中价值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6).
[2]李孟政.浅谈财务假设[J].才智,2010,(34).
[3]宋华.财务假设理论文献综述[J].中国工会财会,2006,(05).
[4]宋志伟.对财务假设的认识[J].山西财税,2005,(03).
[5]刘中华.财务假设内容再探讨[J].事业财会,2003,(02).
一、会计与财务第一次革命:从苏式到美式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会计与财务领域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从苏式会计到美式会计、从苏式财务到美式财务转型。
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是,90年代之前的企业会计与财务体系是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改良的,谓之“苏式”。苏式会计的特征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以满足国家计划管理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政策和估计在条块范围内的集中统一性;以会计记录为中心,借助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科目及其应用,突出会计制度的规则导向;重视资金的专款专用,关注资金来源及运用之间的分类对应及平衡关系;以正式会计报表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报告制度。与苏式会计比较,美式会计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满足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经营者等)决策需求为主要目标,强调会计主体在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面的自;以会计计量为中心,通过会计准则重点规范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突出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重视资产及其要求权的总体对应关系,关注以资产负债观的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及现金流转;以财务报告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报告制度,公开向社会披露公众公司的财务信息。
苏式财务的显著特征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以社会人假设为前提,以服从于计划管理为目标,以综合的财务收支计划管理为中心,强调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行政性、计划性和专用性,突出资金使用及其效果的管理;在计划经济体系中,国家就是一个大公司,微观企业仅仅扮演不独立的部门或车间或工厂而已缺乏自身独立的产权和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中,企业财务只能是依附于国家财政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自身没有独立性,并且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设定独立的企业财务目标函数的意义是不大的,企业的目标就是服从于计划管理,通常的说法是产值最大化。与苏式财务比较,美式财务的显著特征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关注市场参与者的资金融通活动;以投融资为主要内容,重点解决投融资的决策分析问题;以边际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为基本方法。
引发企业会计与财务发生第一次革命的背景或导火线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设计及实践。改革开放政策启动并加快了中国的市场化(特别是90年代后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全球化(特别是1995年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和信息化(特别是进入新千年网络化进程加快),而在这“三化”中,90年代以来位居“霸主”地位的正是美国,这使得中国企业会计与财务改革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把美国作为参照。先看市场化,美国号称是全世界最发达、最透明、监管体系最完备的资本市场;再看全球化,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独揽全球霸权,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和趋势是美国化;最后看信息化,1992年克林顿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其执政的8年让美国走在了信息革命的最前沿。因此,90年代以后,正是美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增强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会计与财务的改革,美式会计与财务自然也就成为学习的“标杆”。
但是,第一次会计与财务革命是很不彻底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会计也好、财务也罢,都还远离业务,与业务严重脱节,甚至是处于“两张皮”状态。
二、企业会计需要:从算财务账到算业务账
会计的“天职”就是算账。这个问题涉及到人们对会计性质和职能的理解。流行的观点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其中尤以管理活动论占据主流地位。20世纪70、80年代老一辈会计学家们提出“管理活动论”、“两项职能论(核算和控制)”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现在不能说当时提出这种观点就是错的。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会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会计性质和职能的解释也需要重新反思和创新。面对9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及以此为基础的资本经营的广泛开展、企业运作风险的剧增和大量企业失败的教训、财务舞弊案件的频频发生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普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等等新环境及其新要求,“控制”必须从会计体系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科,而不能再继续作为会计的“依附性”职能存在,如同管理从原本作为生产机能的一部分存在后来需要从生产中独立出来一样。这样,原本口径较大、职能较多、范围较宽的会计,在功能或职能上开始缩小,会计所能保留的其实只能是核算职能。
关于核算,出现过前苏联的与西方会计的两种解释。70年代学前苏联教科书时,有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提法,其中核心职能是算账。90年代引进西方会计,把会计定义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具体职能解释为“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其中核心职能是计量。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界一直流行这样的说法: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足以看出计量在会计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的“计量”与前苏联的“算账”,其实就是一回事,只是具体内容、方法和规则有别而已。尽管前苏联的“四账说”曾遭受众多学者的批评和否定,但是现在回望起来还是可以肯定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说到底,会计就是“算账(≠记账)”的。用现代的或书面的规范语言表达,会计就是以提供定量性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进一步分析,会计应该算两类账:一是“财务账”,或“财务会计账”,也就是针对财务报表的要素(诸如资产、负债等…一)所算的账。比如资产,取得时按多少金额入账、持有期间的价值变动怎样计算与核算、资产使用中的价值耗费如何计算与处理等等,都需要会计可靠地计量或算账。这些账的计算与核算是受管制的,受会计准则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制约束,不能超越这些准则和规制,否则就属于违规,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务账也就是“死账”;二是“业务账”。企业的各项业务都需要算账,否则就无法对业务进行决策、控制、分析与考评等。研发投入产出的账、技术设计经济性的账、采购批量和经济性的账、质量经济性的账、制造成本的账、客户经济性的账、税收的账、投资的账、设备的账、人力资源的账、战略成本和利益的账、可供利用财务资源的账、业务及管理流程及其优化的账、并购的账、组织架构设置的账…一,如此等等的“活账”,都需要会计人员主办或参与,在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合作中把账算好,这是会计支持并参与业务决策和业务管理的重要方式。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第一次会计改革只是解决了企业算财务账的问题,“算业务账”的问题虽已通过“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学习部分地在知识上得到普及,但是远不像“算财务账”那样完整、成熟、有效:首先,管理会计只是解决了部分(可以说是极小部分)业务的算账问题。检索国内外管理会计教科书的内容,所涉及的业务账主要包括企业是自建还是并购、零配件是自制还是外购、设备是否需要更新、定单是否承接、怎样的产品质量符合经济性要求、投资项目是否合理可行等业务问题,更多的业务活动尚未纳入管理会计教科书;其次,即使是被管理会计教科书公认为相对成熟的算账模型,也只是被很少的企业付诸行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再次,至少是在国内,至今尚未提出管理会计规则或指引或指南等,这无疑也是管理会计不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的不成熟性、体系的不完整性、应用的有限性等等,都说明中国会计领域还需要第,就是业务革命,也就是扩展会计算账的领域,将会计算账的领域从财务账向业务账延伸,构建基于业务的会计体系,使会计能够真正成为业务决策、从而真正成为经营决策和管控的信息支持系统。
从学科分工看,算业务账应属管理会计学科的研究对象。会计的分工情况应该是:财务会计算财务账,管理会计算业务账。“管理会计”并不因为名称中有“管理”一词就可以定性或定位为管理活动,实际上是“为内部业务管理用的会计”,也可以说是“为内部业务管理算账的会计”。管理的中心在于决策,而决策方案的设计需要以合理的算账为前提。管理会计的职能仅仅是为决策算账而不是决策本身,会计至多是参与而不是直接从事决策的工作,决策的工作属于董事会或经理班子或授权人员。从现有学科内容安排看,让管理会计胜任算业务账的任务,还需要大幅度扩充管理的内容,让管理会计的边界能够覆盖全部业务账的范围。
三、企业财务需要:财务与业务从分离到融合
财务的“天职”在于资金流的管控。这涉及到人们对“资金流”的理解,流行的观点也有两种:一是金融市场现金流转论,将财务的范围界定为“金融市场与公司经营之间的现金流转”;二是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内容界定为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前者是美式财务教科书的观点,后者是苏式财务教科书的观点,很显然,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前者。依照主流的观点,财务与金融是等同的(finance)。
尽管国内外财务学家们毫无疑义的支持金融市场现金流转论的观点,但该观点的消极后果或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依照主流的观点,公司财务的基本问题是投融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三大类决策,即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且都与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相关联,这样的内容安排具有不完整性。财务与会计中的“财务会计”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财务会计之所以取名为“financial accounting”,我的看法就在于它与“finance”的关联性,而二者关联性的基本理解应该是:会计算财务活动的账并提供财务报表的数据,财务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管控财务活动。财务会计与财务之间的纽带是“财务报表”。按照这个理解,财务的活动应该是覆盖全部财务报表的内容,财务管理说到底就是对财务报表全部内容的管理。如果这个理解成立,则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应该包括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左边管理)、权益管理(资产负债表右边管理)、收益或利润管理(利润表管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表管理)四个模块的基本内容,教科书中的三类决策与我提出的四大模块的关系是:三类决策包括在四大模块之中。其次,如果这个理解成立,财务的“天职”就可以定义为“财务报表管理”。如果我们能够把财务报表理解成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学术界多年来习惯于这样理解或解释),那么,资金运动论的观点也许会是更好的解释或选择。
另一方面,主流的财务功能定位使财务成为脱离业务或经营的封闭的循环。把财务的范围界定为资本市场与公司之间的现金流转,结果只能是远离业务的,因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的投融资活动都是与公司的研发、采购、制造、质量、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业务活动互不干涉的,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活动系列或序列。这就是国内外流行的财务教科书从头到尾见不到“业务”二字的最主要的原因。试想,当我们把公司财务的基本职能定义为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决策问题时,那些远离金融市场的研发、采购、制造、质量、营销等业务活动,也只能远离正统的公司财务或财务管理教科书了。如同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动。对实务工作的观察不难发现,财务与业务在多数企业仍处在脱节、割裂状态之中,甚至于,在许多情况下,财务的管理性职能被业务部门和人员所分担,留给财务部门和人员的只是款项的收付,也就是出纳员的角色。问题的焦点在于财务的功能定位将资产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排除在了财务体系之外,并且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没在教科书及其所指导的财务实务中体现充分,结果只能导致财务与业务处于“两张皮”状态。
中国企业财务领域的第一次革命是摆脱前苏式财务和引入美式财务,第将是对美式财务进行再扬弃,而扬弃的重点就是在财务与业务之间建立起一种“分”与“合”相统一的机制。美式财务定性和功能定位将“财务”与“资金”建立起血缘关系,将财务的重心定位在“资金”二字上。即使是与业务极其密切的“运营资金管理”,美式教科书也是将重心搁置在“资金”(也就是短期的资金筹措与运用)而不是“营运”(业务运营)上。观察国内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不难发现,涉及到营运资金的管理,从头到尾很难看到“营运”或“经营”的影子,很难发现到真正的业务“运营”,由此导致的“资金”与“运营”、“财务”与“业务”的断裂或脱节,也许是主流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和主流公司财务理论最致命的缺陷之一。然而事实上,财务与业务的关系相当于“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异又相关联、既不相容又相容。其次,尽管资金流具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在其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与业务流或商流或物流紧密结合。以采购为例,“付款”始终与“采购业务或物流”相联系。以销售为例,“收款”始终与“销货”相关联。在多数情况下,财务(资金)与业务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甚至是依附联系,特别是营运资金,“营运”与“资金”的关系应该是:“营运”是因,“资金”是果。营运资金始终是附着于“业务运营”的资金,并且直接由“业务运营”所决定。尽管现实中常常是结果导向,但决定营运资金管理效果的仍是业务的“营运”。财务与业务的关系原理,决定了财务的主要方向就是整合财务与业务的管理,设计财务与业务“分与合结合”的财务运作机制,构建基于业务的财务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彻底解决财务与业务“两张皮”问题。
【关键词】 企业 财务管理 完善策略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概述
要探讨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注意事项及完善策略,我们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简单的了解。以下就从内涵、内容以及特点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与介绍。
1、基本内涵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性规律以及企业发展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有组织地对其财务活动以及各种财务关系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可以说,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扩展与转变,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在财务管理内涵的补充与完善中发生部分转变。
2、主要内容
基于财务管理在基本内涵上的转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也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补充。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投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管理等多项内容。
(1)筹资管理。所谓筹资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基础进行有效的筹集,其管理的目的在于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来筹集较多的资金,建立起相对合理的企业负债结构。企业资金筹集需要对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利用。
(2)投资管理。对现代企业来讲,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决策,尤其是各种长期性的投资,基本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投资决策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筹资方面的规模、时间、渠道与方式,所以,投资管理必须将投资决策作为核心,根据投资规划对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在及时发现与投资规划不相符的行为的基础上予以及时的纠正,并定期对企业投资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价,以期通过有效的投资管理来实现企业资金运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资金运营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对资金运营的管理是通过对流动资金的有效配置来提高企业流动资金的整体利用水平,以期利用最少的资金占用量来维持企业生产经营在资金周转方面的有效性,并保证企业可以始终具备较为适度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运营方面的管理又包含资金预算管理、现金流量管理与资金日常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4)收益分配管理。收益分配管理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当期的利润分配比例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与规划,根据内部的实际状况来选择最佳的收益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有效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积累及分配关系,并在挖掘企业潜力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
3、特点分析
通过以上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涵及内容的介绍来看,我们可以将财务管理的特点总结概括为以下三点。
(1)超前性。所谓超前性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市场机制的发展需求,采用财务管理规划、财务量化、现金流量决策以及生产经营决策等超前决策依据来对实际的管理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
(2)动态性。所谓动态性,则是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货币价值的转变以及企业经营形式的调整等,对企业财务进行动态性的管理,以便于保证财务管理可以与企业经营所处的内外环境相适应,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3)综合性。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手段,是对包括筹资、投资、成本以及权益分配在内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的全面性的管理,其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所有的经济活动当中。因此其具备较为突出的综合性。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调整完善的基本思路
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规律来看,企业运营、管理及发展的核心都集中于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企业财务管理又往往以资金管理作为重心。因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调整与改善必须牢牢把握好资金管理这一主线,通过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以期在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运作的基础上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基于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考虑来看,要切实管好并用活企业内部有限的资金,企业可以按照以下调整思路进行必要的转变。
第一步,强化财务的资金管理水平,采用“清”“统”“控”的基本方式管好并用激活企业资金,在实践中加速企业资金的有效周转。所谓“清”是指要对企业资产和资金进行彻底且全面的清理,在对闲置资产进行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及时处理掉部分积压的不合理资产;“统”则是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科室的财务进行统一的核算与处理,尽量撤销分机核算的分散式的核算方式;而“控”则是要求企业在各项经济费用的支出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与把关。
第二步,强化财务的成本管控水平,在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与管理途径,尽量对企业成本开支进行必要且适当的压缩,以期增加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使企业可以通过较为突出的价格优势赢得市场竞争,在资本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