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组织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是一所应用型大学,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组织危机管理课主要研究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为应对各种危机所进行的预警监控、应对处理、恢复评估的一系列活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危机管理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二是让学生能从微观上具体理解分析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组织危机管理观念,培养危机管理能力,掌握危机管理技巧。
正是由于课程的特殊性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境地,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对于危机管理情境感觉陌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对于危机决策、危机处理、危机沟通的技巧难以体会。因而,为了解决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的难题,本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改进,将问题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二、“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最早出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直至1908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正式引入商科教育。[1]20世纪60年代后,案例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很多专业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准亲验型学习,它为学生模拟了一种亲验环境。[2]同时,问题情境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精心构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而,“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为情境,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营造开放、自由、互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发现的能力。
经过了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案例选材是否鲜活、问题设计是否环环相扣、课堂角色分配是否合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1、案例选材必须突出“鲜活性”
在组织危机管理的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危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开展案例分析。因而,在危机案例选取中,必须突出“鲜活性”,拉近学生与案例的距离,尽可能使学生感同身受。“鲜活性”主要是突出案例的时效性和生动性:时效性是指案例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生动性是指案例必须最大限度还原案例的真实情景,避免简单的平铺直叙,要使案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例如,在讲授危机公关这一章时,选取了2016年的热点事件之一“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将如家酒店集团对此事件的危机公关作榘咐展开教学,用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还原当时的情境,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贴近生活,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2、问题设计必须环环相扣
组织危机管理课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危机、发现危机和解决危机的能力,重视思维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本科学生能力有限,往往难以自主地深入分析问题,因而,过于开放式的案例分析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有逻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突出问题导向。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3]在案例分析中,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例如,在编写如家酒店遇袭事件危机公关的案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在危机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公关时机;如家酒店采取了哪些危机公关措施;这些公关措施的效果如何?结合危机时机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你是如家酒店的首席危机官,你会采取哪些公关措施,请说明原因;从这次危机公关活动的案例分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等。
3、课堂讨论必须角色分明
“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需要营造开放、自由、互动、活跃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通过有逻辑的案例分析,实现知识迁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发现能力。因而,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和学生必须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案例讨论中,需要改变角色,主要承担辅助和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组织讨论和维护氛围,鼓励思想的碰撞,决不能反客为主,不能主导讨论,不能随意评价学生的观点。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始终是主角,是案例讨论的真正实施者。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主次分明、各司其职。
三、小结与反思
“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幅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难度适宜的案例,并认真编撰材料、反复推敲问题;第二,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苦练内功,切实做好讨论的引导者和维护者;第三,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意愿,能够在指导下展开分析和思考。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施“问题情境”导向的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案例不能精准匹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课堂节奏不能做到快慢适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须勤学,教师须苦练。
【参考文献】
[1] 付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7.
[2] 郭忠兴.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 何有缘,刘丽,王瑞梅.“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中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6.09.82.109.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初中阶段,学生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还没有发展成熟,行为习惯还没有定型,存在着很强的向师性。班主任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一个好的班主任会像一丝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时刻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学生,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
二、循章立制,用制度约束引导学生的行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很多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作出要求,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起着重要作用。班主任要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和学校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精细化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引导、规范和约束学生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规则意识。
三、激励为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爱心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这要求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初中生的内心思想日趋丰富,心智逐渐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见解,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要一视同仁,不能使好学生有优越感,更不能使学困生有自卑感。教师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强团体意识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四、注重细节,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
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细心观察每位学生,从细节入手,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需要教师反复地指导、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学生认识自我和发现问题的缓冲时间,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自我,他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缺点。
五、家校配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一、化惩戒为“人性化”激励的背景
面对学生成长的现状,我们对教育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近年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了教育的亮点和主流。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加上媒体、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慎之又慎,面对个别犯错的学生,有时会出现道理说尽而收效甚微的情况。
对于违反了校规校纪的犯错学生,学校和教师无疑是要坚决给予纠正的。那么,当学生犯了错误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既能纠正其错误,又不致伤害其自信与自尊,还能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欲望,便成了我校探索尝试和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德育课题。基于此认识,我校实施合理温情的惩戒教育,把惩戒化作“人性化”的激励,使学生能够在惩戒教育中改正错误,把错误压力转化为正确成长的动力。
二、德育学分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有效推行德育学分管理,我校从组织、宣传、机制、评定方面做了如下努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相关文件、法律法规,经教代会同意,制订了相关制度,并依据制度进行加减分。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将《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制作成宣传版面,组织学生创办了德育学分管理手抄报、黑板报,强化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
三是构建立体的监督机制。成立了教师监督团队和学生课间巡查小分队。实行一日常规监督,并依据《细则》对违规违纪学生扣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分,有效达到了激励学生遵规守纪、努力向上的目的。
四是实施多层次学分激励评定。班主任每周一小结,学校每月一汇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加减分变化,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加分欲望。
三、实施“人性化”德育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我校在“人性化”德育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建章立制,保证惩戒教育有法可依。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以法制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度、计划制订和活动开展。
二是制定实施细则。我校制订了《峡山二中学生惩戒条例》《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草案)等,印发到每一位师生手中,班主任组织学生逐条学习领会,并让学生带回家,征求家长意见,学校于2011年9月正式出台了《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作为对学生进行惩戒的主要制度。
三是印发《德育学分登记手册》。我们印制了《德育学分登记手册》,全校学生人手一册,《手册》设置学生基本信息、德育学分制的指导思想、评定范围、德育学分内容、考核计分细则、学生奖惩内容及标准、扣分加分的说明、登记手册空白页等栏目。由班主任收存,班级、级部、学校三个层面使用,随时记录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好的方面和违纪违规等差的方面,依据《细则》进行加减分,学期末汇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次,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学分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学分活动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和谐发展放在核心位置,务求实效。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为了让《德育学分实施细则》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我们将其放置在校同的显要位置,让学生随时可以学习。
二是为了让学生将《德育学分实施细则》的内容熟记于心,落实于行,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学分知识竞赛”活动和演讲活动。
三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对照《德育学分制》谈认识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诫勉。
四是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征文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校开展了“我解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征文活动。
最后,实施德育学分考评,让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惩戒。学分考评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杠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在分数激励下的反馈信息,不断强化学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是构建立体的监督机制。班级成立监督小组。根据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值日班干部及纪律委员坚持以加减分的形式登记,每天放学前由值日班长公示每位同学当天的扣分和加分情况,并到班主任处记录在《德育学分手册》上。
学校组建学生课间巡查小分队。学校政教处于每学期初,从各班级中选出5名责任心强、工作认真、客观公正的优秀学生,组成课间巡查小分队,对学生日常行为实行监督,并依据《峡山二中德育学分制实施细则》,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扣分,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实行加分。
教师组成监督队,轮流值勤。学校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和两名教师组成教师监督队,在早、午、晚和课间等时段进行巡查,实行加分和扣分管理。
二是实施多层次学分激励评定。班主任每周进行两次小结,利用班会指出有哪些学生因什么违纪现象被扣分,并提出来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大家引以为戒。
政教处每天将教师、学生的巡查结果统一汇总,每周对各班级进行量化排名,在每周例会上公布。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公布结果,对班级内违纪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戒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三是学生的成长过程使用学分来总结。学校每月一次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汇总,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状况进行分析打分。班主任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多方调查,查明原因,与相关学生交流,落实情况,告知家长,对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则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以警策学生努力改正。
学期末,让学生自我分析一学期以来自己的奖分情况、扣分情况及原因、有哪些收获等。
关键词:素质本位;计算机;再创造;教学策略
一、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性原则。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是学生亲自实践的好工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老师。所以计算机教学中要全面贯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探索与创造中品尝成功与失败的酸甜苦辣。
第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由原来的“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侧重于指导和辅导。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包办、铺垫搭桥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导致的后果是,养成学生依赖老师教的心态,学生学习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本位”教育要求教师应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当好指导者、激励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地是把知识加以引申,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识一山而知千峰;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不断深化和超越自己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自主更新知识,才能使他们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第三,个体差异性原则。贯彻“素质本位”教学理念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校新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较好,但有些学生因中学阶段未开设计算机课程,没有任何基础。传统教学无视学生基础与专业的不同,一视同仁地教,出现“吃不饱”厌学和“吃不了”怕学的现象,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挫伤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取入学考试的形式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解决教学对象存在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的多元化问题;通过把计算机教学与本专业实践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每个学生能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
第四,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实践”,其目的是将强调的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到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为运动的效应。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传统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实践的少,只知道模仿,缺乏独立思考,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更谈不上提高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了。“素质本位”教育要求教师通过项目、问题的教学,鼓励学生观察、探索与猜想,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和探索,体会菜单设计的科学巧妙,理解操作的实际含义,掌握各种命令的使用规律与技巧。
二、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
近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努力下,计算机教育改革取得可喜的成果,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抛锚式教学法以及分层次教学法等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计算机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以问题或决策为核心,构建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获得问题的决解思路与方法。这些教学法打破了“教师一言谈”的局面,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情况,通过问题或决策设计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转化成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需求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获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再创造”教学策略
皮亚杰认为,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教师硬灌的要理解得透彻,学得快,记得牢,同时更善于应用。计算机教学中“再创造”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建立起“智力对象”,所谓智力对象,就是有待组织、有待应用计算机解决的现象。通过组织现象,按知识发生的过程进行概括和抽象,再现用户要求和软件开发人员解决问题思路,还原软件开发人员发现、创造知识的真实过程,让学生充当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经验、直觉的思维,对“智力对象”的解决方法作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去证实,从而完成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实践。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认知发展规律,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利用“再创造”教学策略,老师不再孤立地一一介绍每个概念及其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以软件开发人员的身份猜想可能的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扮演用户的角色提出要求,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理解,体验“再创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如果学习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再创造”策略进行的教学,显然比将一个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要更有效得多。
转贴于
通过“再创造”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形成计算机教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看法。实现这个策略的前提,是要把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创造的状态,感觉到创造的需要,进行“再创造”。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再创造”教学策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所教学内容尽可能作周密的设计与安排,更重要的是老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高度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时处理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将教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解惑”上,以保证将学生引上“再创造”的道路上去,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活动。在再创造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发现现有应用软件的功能不足,会提出一些好想法来完善软件,突破了对传统、对权威的迷信,充分发挥科学的创造性。
(二)“类比”教学策略
陈国宏: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贯穿“素质本位”教育理念类比是一种既古老又极富生命力的科学方法。在近代逻辑中,类比则是类比推理的简称。它是根据两个对象部分属性相似而推出另一些属性也相似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是由个别到个别(或一般到一般)的思维方法。类比是人们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新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相互沟通。而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类比,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收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生疏为熟悉的效果,使新的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计算机学科像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关系学”,各部份内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都是按菜单分门别类进行,其界面大同小异。例如学了字处理软件WORD操作界面,就可以通过类比方法推测电子表格EXCEL和演示文稿PowrePoint操作界面,并通过比较、分析这些应用软件功能异同点猜想其菜单的异同点。在计算机操作方法中,类比的操作比比皆是,如:文件操作、窗口操作、复制操作、删除操作、选取操作、插入操作方法等等。只要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贯穿“类比”教学策略,使用了归类分析法,对菜单操作、工具操作、快捷菜单操作、鼠标操作、键盘快捷操作等方法进行类比迁移,培养学生利用类比的正迁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规律,让“类比”成为学生学习最可信赖的老师。
(三)“比喻”教学策略
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计算机的神秘、抽象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抽象概念,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学生熟悉的原型,采用比喻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和操作技能,赋予所学知识和技能以某种实际意义。例如:用人的基本信息:姓名、籍贯、身高、出生日期等来比喻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扩展名、大小、创建日期等;猜想文件的排列、查找等操作也可以通过其基本信息:名称、类型、大小、修改时间等方式进行。在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时,让学生自学后,要求学生在社会中寻找比喻的原型来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理解,发现计算机组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进行操作时,经常会忘记操作对象的选取,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住,可做这样的比喻:女孩在涂口红时要先选定涂口红的部位——嘴唇,如果不选择乱涂其结果不得而知。计算机的桌面、图标、窗口、文件夹、文件管理方法等都可以通过比喻的方法让学生寻找其熟悉的原型。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可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一些刊物的排版方式,并作为具体的创作原型。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01).
[2]杨开城.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启示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9,(02).
[3]彭尔霞.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教书育人,2006,(10).
关键词:独立学院;互动教学;微观经济学
作者简介:王金秋(1982-),男,江苏响水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2013年度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JG2011B2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65-02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独立学院中,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达到85%以上。而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偏低,因此对提高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本文主要是研究通过互动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一、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合适的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优秀合适的教材将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数百位经济学家的理论综合而成,体系宏大,且理论间联系紧密、推演性强。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缺乏相应训练,往往难以适应,因此需要一本引导性强、难度适中的教材。而目前市面上并没有独立学院专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数独立学院选用的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教材内容偏多,案例缺乏,习题偏少且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
独立学院的地位使得其所招收的学生比一本、二本学生的高考成绩低不少,基础也薄弱很多。笔者参与了近几年的招生工作,对泰州地区独立学院和周边地区的二本院校新入学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了充分的对比,发现独立学院文科新生的成绩主要在数学成绩上低于二本院校新生,其次是英语成绩较低。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招收文科学生为主,因此可以说,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最薄弱的环节是数学。而微观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这就加大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此外,独立学院学生和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学习主动性相对缺乏,往往需要教师督促。
3.教师队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
独立学院建立伊始,主要依靠母体高校的师资,在发展过程中新引进的教师大多是来自重点高校刚毕业的优秀硕士研究生。他们精力充沛,知识新颖,但缺乏教学经验,往以自身的学习情况去要求学生,很注重微观经济学里的理论论证与模型推导,且不会取舍,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内容过难、过于全面,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院对教学有较多限制
由于办学条件的相对不足和专业课比较热门,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自然班级人数往往在50人以上,教学班级往往都在100人甚至120人以上。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难兼顾到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速度、难度。
此外,由于独立学院往往继承母体高校的教学大纲以及考核方式,教师无法做出较大的变革,而母体高校的一系列教学要求均高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水平,这都影响了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意义(原则)
1.实施互动教学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乏合适教材的不足
教师在实施互动教学方法后,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深度、速度,及时补充最新颖、合适的案例,教给学生合适的内容,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没有合适教材的不足。
2.互动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或创造出更新的知识。通过互动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方向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这对其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互动教学能带动教学改革
很多独立学院随着办学的深入,都会号召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然而各院校取得的改革实绩却相差甚远。教学改革效果不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在教学改革中只有教师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互动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主动及时地调整课程内容,这对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深入开展互动教学法的可行性
1.独立学院自身发展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环,国家、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考生源却在近几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自身的发展,独立学院加大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也在逐步增强,这使得教师具备了深入开展互动教学的条件。
2.独立学院教师的年龄优势
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这在实施互动教学法时恰恰又是优势所在。青年教师往往是刚从高校毕业,并未脱离校园氛围,年龄和学生相差不大,能够与学生很好地沟通。
3.独立学院学生较活泼,乐意与教师互动
虽然说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独立学院学生中城市学生比重远高于一本、二本高校,且相对而言独立学院学生家境较好。这些因素都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性格活泼,愿意与教师交流。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互动教学时能获得学生的热烈响应。
四、提升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后,教师必须尽量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这在课堂上能让学生产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欲望,在课后能积极复习、预习并参与到教师布置的互动作业中去。没有良好的氛围,再好的互动形式、再精彩的互动内容都不可能取得好的互动效果。这是开展互动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
2.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
如前文所说,市面上缺少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优秀微观经济学教材,因此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师要争取能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这是开展好互动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眼神、谈话、平时作业、测验等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
3.将案例教学落到实处
案例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是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手段。国外学者在编写教材时很注重对案例的选取。很多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直接从参考书籍或其他教科书,尤其是国外教科书中选取案例,使用这些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因为很多国外的案例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必须进行一定的遴选。国内教科书或参考书上的很多案例也缺乏时效性,比较陈旧或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并没有任何的感觉,也就没有热情参入到对案例的讨论分析中去,互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尽量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供给需要两个方面:厂商有供给意愿,厂商有供给能力。这能很好地解释有效供给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再比如,有次讲到农产品保护价格时正好国家在开秋收会议,提出将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每斤上调8分到1角不等。这个案例正好诠释了支持价格的概念。还有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找案例,可以分组。对一些比较重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反映比较清晰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分组去寻找身边的案例,做好PPT,课上到讲台上讲解。
4.将学生适当分组
受制于某些条件,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班级规模往往较大,教学班级人数基本在100~120人之间,教师要做到与每个学生都充分沟通难度很大,因此要使用分组的办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如果可能的话,控制在6人以内更佳。注意最好不要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起来。每组选择一个组长,最好是轮流当组长。上课时可安排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这样,班级分组有限的一些小组,教师只要多和小组长交流即可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比较有效果。
5.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很多独立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大,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这类的基础课教师,每周要上12节课以上,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很少,只有课前、课间短短的十来分钟。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教师应借助多种媒介,采取多种手段与学生沟通。笔者的QQ上有很多学生好友,也加入了所教授班级的QQ群。此外,笔者在人人网上注册了账号,加了很多学生好友。通过与学生聊天以及直接和学生对话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状态,从而清楚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6.优化考核方式
优化考核方式才能让学生摆脱对死记硬背的依赖,这是开展互动教学的必要基础条件。因为即使在独立学院中也有很多学生很重视考试成绩。
优化考核方式主要有几个方向:
(1)对平时成绩比重进行调整,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也进行调整。一般院校平时成绩占比为30%,可以提高到40%或50%。这将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与表现。一般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课堂发言、出勤情况等构成,可调整为以小组考核为主。注重对主动学生的加分。要将平时成绩的考核落到实处,切勿一刀切甚至根据卷面成绩给出平时成绩,要保证平时成绩的公平。
(2)对试卷形式进行调整。根据各自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重新设计题型。笔者认为应该提高分析题所占比重,且不能总是从题库中选择,而是要不断加入对最新经济时事的分析,甚至可以选取学生在课上讲解过的案例。计算题比重可适当下降,因为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计算,而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要清晰透明地向学生介绍考核方式。有的教师从不告知学生考核方式,学生对平时成绩的构成也是一概不知,这样的结果使学生没有动力积极表现。向学生介绍考核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去。
(4)在考核中一定要保证公平,奖惩要落到实处。由于网络的日益发达,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方便。如果高年级学生感到教师所说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好差都没什么区别,那低年级学生很快就会得到这些信息,在接下的教学中他们也不会相信教师的考核方式,不会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