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生物育种;项目化教学;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64-03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酒和酿造食品。如今,利用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质量或获得新的目的产物,并符合工厂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抗生素、酶制剂、氨基酸、维生素、核苷酸、生物碱、激素等微生物产品产量成倍甚至成千倍增长,同时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各类微生物产品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太过理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难度大,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学实验安排大多是孤立的,在技术上不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将技能训练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学完之后不知如何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不明显。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高技能生物技术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今,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它依照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操作性较强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化教学强调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素质渗透、学生主体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这两个问题,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007年,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开设了《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这门课程,它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自2010年引入项目化教学方法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

按照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能根据微生物育种原理和基本操作流程,制定育种的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应用微生物育种技术获得高产突变株,同时能对实施过程和原有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熟悉工业微生物的特征,了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方法种类;掌握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机制;掌握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理与方法;熟悉其他常用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方法。(2)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微生物的来源与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并进行分离纯化操作;能够根据微生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诱变育种方法;会进行生产菌种的保藏及复壮技能;能正确使用微生物的培养设备,并进行维护。(3)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二、以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我们一般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项目。项目设计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章节编排,不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来安排教学。每个项目都有其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教学项目设计具有以下特色。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大多数项目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基础项目、主导项目和自主项目。根据工业微生物育种课程内容、操作流程和职业活动的特点,笔者将该课程设计成一个综合性大项目,即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筛选。笔者将原先孤立、分散的单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由9个子项目组成的前后连贯的大项目,其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更为突出(表1)。两个子项目互为依托,前一子项目的结果是后一子项目实验材料的来源。

(二)相关专业课程衔接

该课程项目产品为筛选出的果胶酶高产突变株,可作为后续课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制品技术的项目化教学的材料。比如,可对果胶酶高产突变株的发酵条件进行摸索,或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或从高产突变株中分离纯化果胶酶,或对提纯的果胶酶进行性质分析。从而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连贯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实现了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实施

在具体子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安排有项目概述环节,内容主要包括:①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设计情况、教学组织方法和考核方案等。②行业企业概况:介绍工业微生物的应用状况、工业微生物的概念及特点和工业微生物技术种类等。③后续课程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制定子项目实施方案。以微生物育种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展子项目的实施,每个子项目有各自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子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导入。首先,教师通过案例或者问题导入学习项目,提出问题、给出提示,导入本次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方案制定。学生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资料,以小组为团队讨论并制定实施的初步方案。笔者通常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步骤。

3.方案确定。首先,每个小组以ppt形式向全班汇报制定的初步方案,分析实施可行性,并说明资料来源。然后,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或评价。笔者通过交互式讨论,引入相关知识,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初步方案进行点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鼓励实施方案的多样性。

4.方案实施。学生按照确定的方案,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时检查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纠正学生的错误,全面掌控学生的实施效果及学习质量。

5.总结评估。总结以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实训结果的形式进行。评估采取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每一个项目均制定了技能考核方案及评分标准,结合学生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增强技能培养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好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会起到促进作用。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和能力,与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不相符。本课程的考核以结果性评价为辅,重在过程性的评价,以静态知识考核为辅,重在动态能力的考核,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以过程评价、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子项目的实施都要求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子项目实施的每个步骤,以子项目5诱变剂量的选择为例,子项目技能量化考核表如下(见表2)。

学生、组长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三方,依据量化考核标准分别给出过程评价成绩,然后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生的过程评价终成绩。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通常在学期末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的组成详见表3。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重心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的谋生能力[2]。项目化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当然,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线,以岗位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比如教学观念、管理、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及结果评定等。

参考文献: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及食品安全的发展,保障我国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且我国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也相对比较完善,出现了许多新型检验技术,并且其应用与器械的研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学界不断的实践,能够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创新更加准确、高效、可靠的检验技术。

1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及步骤进行,才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促进检验事业的发展。目前微生物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水平方法改进,向仪器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主要方法有电阻抗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微量生化法、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技术以及仪器检测法等,其中电阻抗法占的比重较大。

1.1电阻抗法 电阻抗法是目前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较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检验物体中的细菌数量、细菌类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真菌、呼吸感染菌、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电阻抗法准确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代谢会使得附着无产生电阻抗,而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环境下能够忍受的电阻是不同的,通过对物体的阻抗情况来分析物体中细菌的种类及含量[1]。主要的操作方式为:将细菌放置器皿中,通过一定的环境改变来使细菌增长,并且将一些不带电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细菌代谢转化为带电荷的小分子化合物(乙醇、葡萄糖)。通过对细菌导电性的转换,然后对细菌进行电阻变化的记录,并与未转化的细菌电阻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技术制成相关的细菌电阻种类及数量分析,以此来对物体中的微生物进行辨认及测量。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食品、药品的检测。

1.2微量生化法 微量生化法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直到现代仍然在使用的一种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单快捷、结果准确。微量生化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微生物鉴定用试剂盒作为细菌的观察皿,观察皿中放置数量不等的试管,当需要检验物体中的微生物含量时可以将样品放入观察皿中的试管中,然后将处理过的微生物液滴入试管中,观察样本在试管中的酶促反应,然后观察样本的颜色变化,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输入计算机内置软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2]。该方法常用于临床药物细菌增殖研究中。

1.3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技术,是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测中,主要通过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线性结构来认知样本中的微生物类型,是一种新型检验技术,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检验结果精确、对微生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效率与特异性都较高等方面,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较高,对检验器材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检验方法也比较繁琐[3]。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技术有:核酸交互法、质物DNA图谱检验分析法、聚合因子透析技术、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等。文章主要对核酸交互法进行分析,简单为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核酸交互法是利用基因探针法的原理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而创新的一种方式,基因探针法的应用机制是在物品基因中的最小介质因子在基础构造中与碱基的化学反应,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细菌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相关的排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当在微生物样本检验中,对最终得出的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碱基的区分,辨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对于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来讲,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遗传物为DNA,若没有DNA的细菌,其遗传来源于RNA。核酸交互法能够很好的区分微生物中的细菌种类,并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其使用设备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频率较少。

1.4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施放一些酶元素,通过对细胞产生酶进行判别,将其放入器皿中观察,通过反应液对酶的作用,从而观察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这种检验的方式能够检验样本中细菌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优点在于其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常用于细菌计数及种类鉴定。

1.5仪器监测法 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应用的仪器检测法中,主要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Vietk-AMS这三种技术,后两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在我国的应用程度较少,文章主要针对气相色谱法进行介绍。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检验样本中的微生物在气相色谱仪中检验到的色谱图进行微生物的判断,同时该方法是先将样品与微生物分离,然后再将微生物进行相关的检验。仪器检测法能够适用于样本较多的物品检验中,或者是容易产生微生物的物品检验中。该检验技术的方式是先将样本中的微生物水解,然后使用甲醇分解提取,对微生物进行硅烷化或甲基化等方面的处理,最后由微生物呈现的相关色谱录入色谱仪中进行分析[4]。此检验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微生物的特征峰,并且结果准确、效率较高,优点在于节省工作量,并且实现了自动化。常用于食品、药物的检验中。

2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微生物检验技术产自与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由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由于药品污染而出现的意外事故,因此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药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传播以及食品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对疾病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能够促进疾病控制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疾病传播使得人们对疾病控制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疾病控制的发展。微生物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各方面,主要由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各种不文明现象,这些都导致微生物的增长。这些都要求了微生物检验技术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将微生物控制在一个不影响人体健康的数值。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与辨别的种类繁多,检验样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通过各种物品传播的疾病微生物种类较多,能导致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就有五十多种,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对检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5]。

我国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我国微生物检验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的认知,同时微生物检验的仪器比较滞后。从我国微生物检验行业的整体分析,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中,将微生物检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仪器检测法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特征。所以,在对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叙述中主要表现为:首先需要提高对样本微生物含量的检验效率,减少常规检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对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检测;同时检验技术要保障检测的结果,提高检验的精度与科学性;最后要实现检验技术的自动化,推动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智能化发展。

3结论

科学技术的带动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呈现了多样化,新型、先进、简便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将代替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对检验技术与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保障检验的质量;同时操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检验仪器的使用率,将高效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投入应用,促进的微生物检验事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娟.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23):191-191.

[2]顾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732-735.

[3]温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34-34.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1物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应用的意义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技术主要是基于传感技术和云计算,通过嵌入传感器,使医务工作人员通过终端,随时随地实现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康复等,从而实现实时同步的诊断。同时,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发展,如今医学诊疗的模式已经逐步转化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方式、干预手段等都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物联网在卫生信息领域的逐步应用,使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感知更加具体透彻,可以连续地、随时随地的测量、捕捉、传递诊疗信息,更可以通过。

2物联网技术应用架构

物联网的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是用户端不断延伸,包含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从物联网架构上来说,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1]。感知层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组成。传感器主要获取监控对象信号或所在环境信息,监控对象信号或所在环境信息又可分为连续型信号、离散型信号以及动作信号等。传输层主要保持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临时储存和分析由感知层收集的数据,并且执行用户规定的一些程序。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远程服务器和外部网络。主要包括医疗数据库服务器、医疗事务管理服务器、各种专用远程医疗分析设备、移动终端等[2]。

3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使用的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但是传统的HI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一些医疗信息仍需要人工录入、信息点比较固定,功能比较单一,各科室之间也是相对独立的。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的可移动性、接入点比较灵活等特点,突破了HIS系统目前存在的局限性,使医院可以更显著有效的提高整体的信息化水平[2]。物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多样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突破医疗资源共享的问题。3.1诊疗信息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使用传感器可以自动、连续、动态的采集患者的诊疗信息,同时通过网络传输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医务工作人员通过相应的临床数据工作平台,对患者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辅助医生完成诊疗决策。3.2移动诊疗一方面表现在,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患者佩戴的带有传感器设备的配件,存储在院期间诊疗信息,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如在院期间的每天用药情况,护理情况等;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完成诊疗工作,如移动查房、移动药物管理、移动病案管理等,通过以上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患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4]。3.3医疗器械、医疗药品的监控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溯源等环节的监管和追踪,避免大规模公共医疗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该技术还可以应用到医疗废弃物的管理过程中,保证实验室安全,可视化的监控医疗废弃物运输管理[5-6]。3.4患者管理追踪一般医院信息系统只能对在院期间患者的信息收集管理,但通过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将非住院患者的一些信息实时管理和汇集,所以物联网技术可以为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服务;同时物联网在新生儿防盗、危重患者抢救等方面也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7-8]。

4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遇到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和卫生领域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4.1缺乏从整体角度的规划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的应该刚刚起步,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在后期容易产生问题。4.2推进过程中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未来可以允许不同的数据源以及不同的设备之间能够进行一些信息交换,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标准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接口。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化的进程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统一的标准,所以很难避免日后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4.3人才队伍缺口在现阶段,既有医学背景,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医学院校开设的卫生信息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合新技术、新理念,使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传统的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5物联网技术在卫生信息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施肥水平 玉米种植 土壤微生物 碳氮含量 相关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54-01

施肥水平与作物种植将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是保证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在土壤的有机质中最为活跃,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以及生物的活性。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与氮能够有效反映出土壤干扰的生物学指标,具体的数量将会受到施肥、耕作、种植等技术的影响。因此,可以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碳与氮当作是土壤肥力受到外界影响的响应指标。

一、试验的材料与方式

1.试验的设计

为了得到正确的指标,试验的时间定在每年的夏秋玉米季进行,在试验区中设置一部分裸地,一部分作物种植地,主要的标准在于,裸地的施肥与作物种植地相同但是不种植任何作物,如果长出杂草要及时进行铲除。

玉米季中的不同施肥处理为碳氮处理,氮肥主要设置七个施肥水平,分别是从F1-F7(不施肥、30kg/hm2、70kg/hm2、110kg/hm2、150kg/hm2、190kg/hm2、240kg/hm2),磷肥的施用量是相应氮肥的40%,在施肥时要将全部的磷肥与40%的氮肥在播种之前施入,剩下的60%氮肥要作为追肥施入,每次处理要有三个重复,一共42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4m×6m,排列主要采用的是裂区随机排列方式,翻地与播种均为人工操作。

2.试验的方式

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碳与氮的测定一般采用的是氯仿熏蒸提取法。在进行测定时,要取25g的新鲜土壤放在真空的干燥器当中,用氯仿蒸汽进行熏蒸,时间为24h,在反复使用真空方式除去残存的氯仿之后,要用K2SO4进行震荡30分钟,之后立即进行过滤。用熏蒸土壤以及未熏蒸土壤的样本提取液,进行有机碳、氮的测定,测定出的差值要除以Kec(0.38)或者是Ken(0.45)从而计算出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与氮。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施肥水平的不同对裸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产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裸地中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主要的变化范围在172.34-222.88mg/kg。不施肥的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一直处于低水平,与其他施肥处理后的土壤差异甚大。通过施肥能够增加碳含量,表明化肥对土壤中微生物活动起到促进作用。在施肥时,碳含量在F1-F3之间会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多,但是在F4-F7时,碳含量却开始下降,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中的碳与氮的含量影响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在裸地的条件下,氮肥施用达到F3的时候,对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有利。

2.施肥水平的不同对玉米地的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产生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在不施肥时最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多,在F5的时候最高,之后在F6-F7时逐渐下降。利用方差进行计算得知,玉米在生育期时,土壤微生物氮含量在F2-F4时会随着施肥量增加而不断增多,但具体变化并不显著。

3.玉米在生育期间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产生的影响

玉米的生育期一般分为拔节期、抽雄期、乳熟期、成熟期,在玉米的种植条件下能够明显发现,在不同生育期土壤的微生物碳与氮的含量发生了变化,施碳时土壤中的微生物碳与氮含量的变化大致相同。在玉米的拔节期含量最少,抽雄期最高,乳熟期下降,在成熟期再次上升。

土壤微生物中碳含量的消长能够反应出微生物自身利用土壤的碳源进行细胞建成,并大量繁殖与解体微生物的细胞,让有机碳能够矿化的一个过程。到了乳熟期,玉米的生长加快会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养分,使得土壤中的碳含量下降,但幅度较小。直到成熟期,玉米根系死亡,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增加了营养物质与活动能源,致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多,施肥处理微生物的生物量碳也会随之上升,但幅度较小。

玉米在生育期时,对土壤微生物的氮含量的影响与碳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在拔节期与乳熟期是生长的重要时期,需要吸收一定量的氮元素,这时就会有部分氮矿化出来,让作物吸收与利用,使得氮含量减少,从而对土壤的养分起到调节作用。

4.裸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氮含量与玉米地土壤中的碳氮含量的差异

通过试验能够看出,在不同的施肥条件下,裸地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与氮含量要高于玉米地,主要的原因是裸地处理主要是在原农田的土壤基础上进行布置,有机物较多;玉米种植地的土壤会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一定量的氮元素,而且在F1的条件下没有多余的外源氮摄入,进而使得氮含量不断减少。

在施肥时,裸地土壤的碳、氮含量与玉米地土壤的碳、氮含量主要存在的差异在于:施肥水平相同,玉米地土壤的碳氮含量要高于裸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氮含量在裸地与玉米地中对施肥量进行响应的拐点不同;与F1条件进行对比,在玉米地施肥的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增加幅度要远远高于裸地。

结语

通过试验与分析可知,施肥的水平对土壤微生物中的生物量碳、氮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玉米生育期时,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碳、氮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要想让使作物得到理想化的收成,就必须根据土壤微生物中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施肥,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土壤拥有强大的肥力,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动物卫生;管理;新策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现阶段,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备与应用工具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动物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经费较少、监督人员不足、任务较多等。因此,相关人士提出在动物卫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此提高动物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动物卫生管理新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 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动物卫生管理目标

按照《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与要求,运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一套有效的动物卫生管理系统,这样可以保证动物卫生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同时确保动物卫生管理效率的提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生重大动物疫病,这样可以确保动物与动物产品的安全,从而保证公共卫生的安全。

2 动物卫生管理系统发挥的作用

2.1 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

通过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高效的收集畜牧生产信息与数据,为相关部门科学的配置各种资源,调节养殖机构,并且为畜牧产业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会促进行政管理与监督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节约行政管理工作的成本,增强行政管理的作用。当管理人员接收到管理信息时,可以快速上传到管理系统中,之后会立即获取相对的管理职责,保证每一名监管人员都能明确自己在责任,并记录工作内容,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

2.2 可以快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运行的子系统可以显示出养殖场等场所中的防疫资料。如果出现疫情或者畜产品安全事故,相关部门可以借助管理信息提桶,迅速处理、正确决策、找出原因,科学解决,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促进社会的稳定。

2.3 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动物卫生管理系统可以准确分析生产信息与数据,并且统一整合,可以为养殖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帮助养殖人员掌握全面的信息,并且辅助其适当的补栏、出栏等,保证产销对路,优化养殖结构,节约养殖成本,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 互联网技术下的动物卫生管理新策略

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包含多种功能。比如,信息收集与储存、数据搜索、数据分析、动物检疫申请、监督与管理、定位等。动物卫生管理系统属于一套综合型的管理体系。在互联网技术的条件下,动物卫生管理的新策略如下。

3.1 管理动物检疫方面

借助动物卫生管理系统,能够在线完成很多与动物检疫方面的工作。同时,按照工作需要,划分不同区域、畜别、查询时间等。

(1)在管理检疫票据的过程中,应该先保证动物检疫合格证件能够及时入库,然后进行分发、回收、搜索、分析与管理的环节。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搜索所有动物的检疫合格证,分析其分发、回收的特点。也可以搜索固定地区动物检疫合格证的应用与储存状况,实现动物检疫合格证的科学管理。(2)检疫申报管理,应该先通过系统平台进行动物检疫申报,将申报信息以短信方式推送告知辖区官方兽医,官方兽医根据申报情况进行处理,申报受理结果及时反馈检疫申报人。然后,官方兽医受理检疫申报后按规定到场到户到点实施检疫,对经过检疫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通过系统平台开具电子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系统根据填写的检疫信息自动汇总生成一条二维码,显示在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3)在二次检疫的过程中,在引入相关动物及动物产品到达口岸检查站时,官方兽医应该对其进行查证验物及二次检疫,合格的给予出证(换证),通过系统查看各个工作环节的监管记录。

3.2 检疫结果的处理

对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或动物产品下达检疫结果处理通知单。处理通知内容包括动物及动物产品编号、动物及动物产品名称、申请检疫单位、检疫结果、处理决定、当事人、电话、官方兽医、记录时间等。

3.3 检疫合格证的搜索与查询

出证信息快速查询有利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高效开展。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动物卫生管理系统,在手机移动端对全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快速查询。查询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编号快速查询。登录手机移动端,进入快速查询页面,输入证明编号,就可以查询该检疫证信息;二是扫描二维码查询。用手机移动设备扫描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显示该检疫证的详细信息。

3.4 无害化监管

管理人员应该先利用PC端或移动智能无线设备,即时输入无害化处理信息,即时上传现场处理照片或视频。与动物产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的视频监控对接,这样可以直接查看养殖企业内部无害化处理现场的监控视频。然后养殖户/屠宰场通过本系统在线填报动物无害化处理申请单,各级监管人员(乡镇检疫员、乡镇站、市县所、市县畜牧局、省动监所共五级审核机制)分别在线对申请单进行审核确认。养殖户/屠宰场等申报人能看到自己申报的材料及相关处理流程。

3.5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模块是基于地理信息导航系统建立的。通过将各单位GIS地图坐标和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在地图上显示不同单位的图标。然后,用鼠标点击各图标,获取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业务信息。相关场所可与动物产品安全监控管理系统中的视频监控对接,然后可以查看各单位的监控视频,并且保存抓取视频图片,然后执法人员可以指导监督。

3.6 检疫数据的分析

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录入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按类分项进行票证使用、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灵活多样的数据统计分析。

3.7 离线出证的处理

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可以保证基层用户在没有上网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检疫申报和出证。申报和出证时填报的检疫数据先保存在本地文件中,完成申报和出证,待网络连通后,再通过客户端把出证信息自动同步至系统数据库。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保证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可以快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同时还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中,包含多种功能,动物卫生管理系统属于一套综合型的管理体系,通过分析运用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新策略,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以此提高动物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祥飞,王铁铭,郭四保.信息化在动物卫生监管上的实践探索[J].当代畜牧,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