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材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一、重视作家背景,找到文化源头
作家所处的时代,他的生活经历是他思想形成的根基,如果抛开作家背景去介绍他的思想,作品的主题,只能是架空了作品。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一知半解,并不深刻。所以,每接触新课,特别是文化名人,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介绍作家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时也会指明方向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然后再讲授作品。这样学生会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还会与作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如在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时,讲解到杜诗风格沉郁顿挫悲慨的感情基调时,就必须了解杜甫其人其事。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年轻时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安史之乱后,一直漂泊不定,生活困苦,老年更是贫病交加。社会的动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他悲慨满怀。所以,他的诗总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蕴含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而他的仁者之心,儒学涵养又抑制了这喷薄欲出的悲怆,使这种情感变得的缓慢、深沉。因此,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这样介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杜诗的风格。
二、在诵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能使学生在读中进人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历代启蒙教育教学,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文字》、《弟子规》教师很少讲解,讲也是很浅显易懂,说明字义而已,着力点压在诵读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借鉴,让学生下工夫朗读,整体感悟文章、语言的美妙,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的语言,声韵和谐,读来如金玉之声,有着其他语言没有的声韵优势。特别是古诗文大都押韵,有韵律美,意境清幽,文情并茂,这都适合张口大声诵读。优美的富有感情的声音自口中发出,传入耳朵,然后默记于心,细细体味,这一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他教学手段没有办法提供的。当然,诵读教学不只是把文字读出来,还需要投入感情,用心去读,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采用诵读教学的方法,体味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在诗的第一段前四句作者想告诉读者他有求仙的愿望,高山寻仙也有可能,并采用五、七言交错的句式,因此,诗句要读的轻快些。后四句全部是七言句,节奏整齐,要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达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写梦境时,诵读要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所以“送”字要读的亲切,“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六字句要读的舒缓,是诗人惊定时所见,四字句要两字一顿,加快读的速度,体现作者对自然神力的惊奇。七字句写仙境初开,要读得舒缓,声调要开朗,体会诗人的惊喜之情。最后一段,“安能”二字要重读,并适当延长来结束全诗,余韵无穷。
三、通过对文本内容主旨的探究体验文化精髓
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现代的古诗文特别是古文教学,往往只讲授古文知识点,如通假字、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如何把古文译成现代文的技巧等等。而对文章的内容、主旨,文章中渗透的文化内涵往往忽略掉了。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把学生培养成了会考试懂技巧的机器。而对文化的甘露一点也没有吸允到,白白浪费了许多优秀的文章。为了避免文化的浪费,我们教授学生技巧的同时,也应该对文章本身进行深入探讨,把其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如《五人墓碑记》这篇古文,如果只讲解古文知识点,只追求能准确的翻译原文,就有暴殄天物之过。教师还应该深究其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探究的内涵有中国人民不畏、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精神;五烈士正直仗义,至死不屈的英勇;“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等。然后再展开联想,找出我国历史上与之相同的人或事。从而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拥有反抗精神、不畏压迫的正义的民族,她拥有无数让她骄傲的儿女,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78-01
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幼儿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游戏化课程,让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对于弘扬民间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传统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一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每个幼儿园所处地区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积聚了灿若繁星的民间文化。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以其多彩、浓郁的庆祝内容和民俗民艺而美不胜收。传统文化源自社会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二、植入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游戏化途径
幼儿园一日生活即课程,以游戏的精神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五大领域(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活动、区域活动、户外锻炼、生活起居、过渡环节等植入传统文化,以游戏化方式组织开展活动。
(1)五大领域活动游戏化。比如,在端午节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向儿童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在端午节期间,还可以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唱歌谣、赛龙舟等,锻炼幼儿的灵活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在节日期间,为父母长辈或同伴送上祝福的话语,向同伴介绍自己家是如何过传统节日的等等,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2)区域活动游戏化。在区域活动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课程有机结合。各班开设富有民俗特色的区角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做烙馍、吃把子肉、喝两来风辣汤,逛巨龙夜市、游云龙山庙会、卖徐州传统糕点,演民间文学故事、说相声。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学习知识、练习技能,体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快乐。
(3)一日生活呈现游戏化。一是晨间活动游戏化。将民间体育游戏植入晨间活动,大班进行舞龙、武术操和跳皮筋、踢毽子、跳竹梯游戏,中班进行推铁环、斗鸡、丢沙包游戏,小班进行抬花轿、揪尾巴、套圈游戏等,让幼儿从踏入大门的“跳房子”开始一天快乐的游戏。二是生活环节游戏化。将民间童谣、儿歌、故事等民间文学及传统音乐元素植入幼儿盥洗、进餐、起居等生活各环节,让幼儿在语言能力、自理能力提高的同时了解和喜欢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如古诗《悯农》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高山流水》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魅力,《小猪变干净了》让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学会洗手。三是过渡环节游戏化。充分利用活动准备、散步、离园等过渡环节,植入民间小游戏元素,如翻线绳、编花篮、拉大锯、滚弹珠等,充分创设开放自主的小游戏环境,让幼儿喜欢参与,乐于动手,敢于表达,让传统游戏与幼儿生活相融合。
三、植入传统文化,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
区域游戏为游戏活动深入发展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利用晨间、上午的集体活动后、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以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幼儿自主活动为宗旨,设置开放的游戏区角,结合时代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比如小班的娃娃家、照相馆等,中班的理发店、爱心医院、民间文学小剧场等,大班的超市、水墨世界、青青茶社等。要准备大量的成品、半成品和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植入传统文化元素,创设富有徐州特色的糕点店、两来风早点、巨龙夜市、把子肉、烙馍村等主题性区域游戏,将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幼儿创设平等、尊重、和谐、温馨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求教师每月更新主题,每周增添材料,每天微调区域游戏材料,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讨、设计、制作可供幼儿操作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
四、教师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是课程实施的践行者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之一。教师要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情感上认可幼儿园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促进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才能愿意为这一任重道远的教育工作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因此,植入传统文化,浸润幼儿身心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关注教师的情感变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及地区特色,尝试将五大领域活动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传承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40-02
十召开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文化价值的主流,其号召我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去。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探讨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有着比较强的生命力的。处于大学环境里,自觉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是很有意义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或者说当前大学主流文化之所以展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清雅脱俗的特点,就是因为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文化建设活动中,大学生原本差异性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大学文化内容丰富,实践活动众多,无论是宿舍文化,还是服饰文化,乃至是动漫文化,都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一些不良的、消极的文化载体,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危害。而此时就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引导大学主流文化发展,规避不良文化蔓延的重要思想根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大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其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的身份。大学作为教育科研的组织结构,以学问和真理为追求,不会受制于外在的权利和利益,由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精神价值,无论是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团体意识培养,或者是奉献精神的锻炼,都可以将其归结到大学精神范畴中去。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当前高等院校大学文化建设意识淡薄,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大学文化建设价值观。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人文主义情怀,以理性和工具的视角去审视文化建设,往往都是希望其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而不是从精神价值层面去探究其实施的必要性。(2)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动力不纯,很多都是从功利性的角度入手,教师以职称评定为目标,学生以保研或者奖学金为目标,使得整个大学弥漫着浓郁的功利色彩,文化建设也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3)在大学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的环境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的文化价值观开始渗透到校园中来,西方文化中一些消极腐朽的文化形态也开始在校园出现,比如个人主义,这些价值理念的盛行充分验证了当前高等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不到位。
2.高校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缺乏个性。虽然也有很多高等院校意识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也积极在此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是从其执行和推崇的过程来看,其存在以下的问题:不懂得依照自身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去制订文化建设方案,很多情况下,都是依照其他高等院校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模式化的效仿,由此就造成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情况。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1)关注综合性大学的扩展,推行专升本,硕士博士申请,改名风等。(2)仅仅从字面上强调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呈现形式化的倾向。
3.文化建设层次偏低,重心存在偏移。文化建设应该是能够深入学生内心的,应该是在完善系统基础上开展和推行的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建设也是有层次的,有重心的,如果仅仅在低层次、没有重心的基础上去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就不能将其称为为合理有效的文化建设。当前的实际情况是:(1)各种文化建设活动都仅仅将视角放在生活文化层次上,文化建设内容狭窄,层次处于较低的状态,属于低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甚至部分高等院校出现将课桌文化纳入到文化建设中去的情况。(2)在高校文化建设硬件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各项文化建设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并且存在忽视精神文化的深层次挖掘的问题,难以做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这也是文化建设重心偏移的重要表现。
4.难以理清楚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很多高等院校都会选择重视现代文化,轻视传统文化,以至于在遇到此方面问题的时候,很多高等院校都不加思考,就以这样的指导方针去执行了。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化建设活动中渗入科学现念,以竞争意识和时效理念为主导,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这是因为学生接触现代文化的机会比较多,其对于这种文化保持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此时自然会积极主动参与进去。(2)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比重处于较低的状态,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总是认为这些仅仅是过去的一些事情,没有必要成为现代人实践活动的指导。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借鉴的策略
1.从大学校训的角度来看。校训,是高等院校提出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格养成的训诫,其不仅仅体现出大学的理想,还展现出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更加寄托了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说,校训作为学校文化核心,需要抓住大学文化灵魂,以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引导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及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导。在此方面融入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保证校训工整对仗,以均衡化的语言来表达,由此达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匀称美,这体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重视简约、重视和谐的思维,是与传统优秀文化挂钩的重要体现。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来源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语言简单,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对行为个体提出的要求:自强自尊、施散恩德,言简意赅的同时,也展现出充足的韵味。(2)尽可能的引用经典名著,将其演变成为格言警句。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名著代表有《论语》、《周易》、《大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校训编写的援引。(3)要处理好德性文化与个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展现中华民族近千年形成的成熟道德价值体系的时候,还应该融入个性自由权利意识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好权衡,在爱国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做好选择,而不是对于个性文化视而不见。
2.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学管理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其表达出来的意识和理念,会通过师生的行为呈现出来,这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对此,笔者认为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学管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摒弃传统官本管理的理念,倡导个性化管理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人性与学习自由,不要以强硬的方式去开展管理,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营模式,在尊重师生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完成规章制度的调整和改善,使其展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来。(2)倡导中庸之道,贵和尚中,保证在和谐局面实现的过程中,使各项活动都能够得到调整。也就是说,在规章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安排自己学习计划的自由,实现更多选修课的引入,降低必修课的比重,给予教师更多自由开展教学的权利,而不是以量化的方式去检查和考核,使教师可以在自己意愿下开展教学。(3)在师生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柔性管理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在规章制度中的融入,尽量不要在规章制度中出现过于硬性的词汇。
3.从校园规划的角度来看。在校园规划的过程中,也是体现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此方面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1)讲究轴对称的安排,根据校园不同区域的功能,实现不同校区的合理划分,保证在对应建筑为中心的基础上,展现出整个校园布局的对称性,这符合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现的是以礼为制的基本理念。(2)注重山水自然环境的融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给教育教学创造相对理想的环境和氛围,这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校园规划的过程中要以师法自然为基本原则,实现对于校园自然环境的维护和管理,保证能够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教学工作开展的环境。(3)处理好中西建筑之间的关系,坚持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照搬照抄的方式去应对,而是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实现中西合璧,以保证校园的整体布局更加有层次性,更加有国际视野,更加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人兼容并蓄的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和借鉴,并非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其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之间做好权衡,由此才能够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朝阳.我国大学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关键词:文昌祖庭木板年画;传承;保护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文昌祖庭木板年画的传承与现代走向研究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木版年画,是历史最悠久的绘画形式,其题材极为丰富,被专家们誉为形象地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文昌祖庭木板年画作为中国木版门神年画的鼻祖,根植于中国民众的世俗生活,然而,20世纪的中国,在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文昌祖庭木版年画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当务之急是做好传承和振兴研究工作,使其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开创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更为灿烂的未来。
二、文昌祖庭木板年画及传承现状
文昌祖庭木板年画极具观赏价值,虽然没有像年画“四大家”那么出名,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世人。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精美,粗细相间;二是构图饱满,布局巧妙;三是色彩细腻柔和,兼有手绘;四是门神多样,严肃端庄;五是寓意美好,吉祥喜庆。文昌木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抱鞭、竖刀、披袍等等,不下20种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
那么,梓潼文昌木版年画没有像“杨柳青”“桃花坞”那样久盛不衰呢?由于战乱和多种历史原因,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在起源地梓潼及江油周边地区已少能见到。为了将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文昌祖庭门神年画传承人王贞龙先生经过多年发掘创作,让世人终于再次目睹了文昌祖庭门神年画的风采。
三、文昌年画现状的实地考察
怀着一种探寻和研究的心理,课题组成员对绵阳梓潼及江油周边地区一些民间艺人进行了大量的寻访。通过观看民间年画传承人王贞龙先生现场操作和听其介绍,发现文昌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繁杂。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首先要求有技艺精湛的美术家绘稿,再选用纹理较细的梨木枣木冲刻渡稿,既讲究木质肌理的美感,又讲究各种刀法的刀味。印刷时则采用手工水印,印出的第一道工序称黑坯,在专用的凉画架上凉干后,装齐套色,每一种色彩印刷一次,如此反复操作便是年画成品,文昌祖庭木板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最后一道工序兼国画中写意及手绘。
文昌祖庭木板年画制作中心的负责人王钦甲接待了课题组成员。他说,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式样濒危的原因很多。解放前,由于战乱内忧外患,很多艺人背井离乡,造成人才流失。“”中,存留民间的木版都成了“四旧”,被烧的烧,毁的毁,大部分老艺人惨遭迫害,没有人敢再重操旧业,现仅存的两块清代木版还是王贞龙的父亲冒死保存下来的。他说,文昌木版年画艺术形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题材陈旧,早已与人们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逢年过节,人们已不再青睐这一“老古董”。以传统工艺印刷的作品只有当旅游纪念品来买卖或者各美术院校和博物馆收藏。
如此看来,是不是文昌木版年画就只有等待自行消亡呢?中华文昌木版年画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贞龙认为,从发展眼光看,作为家庭用的消费品木版年画市场可能消亡,但其作为收藏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还有保存和发展的价值。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研究会负责人王钦甲试着对木版年画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包装”,比如给年画装框,比如将年画融入蜀绣,比如编著木版年画故事集。但“包装”后的年画已不再进入民宅,只能供研究、供收藏。
为什么这些宝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会面临失传灭绝之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父传子、师传徒的承传方式后不利于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运营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受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一些青年人审美取向改变。这导致原本大众喜闻乐见的木版年画倍受冷落,从事木版年画开发研究、制作的艺人青黄不接,创作力量薄弱,基本没有创作新的年画形式。有关部门也没有出台对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而是任其发展,自生自灭,靠那些身单力薄的艺人们个人喜好而支撑着。文昌木版年画正在这种处境中艰难经营。
四、文昌木版年画的现代走向形式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让文昌祖庭木版年画“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也可以顺应已变化了的习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出现。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使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发展下去,主要还得从三方面做起。
(1)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的教育资源开发
通过政府行为制定相关政策,把木版年画连同其它民间艺术作为美育内容进入小学、中学、大学课堂,使学生既要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及其文化,又要关心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开展审美情感教育。使更多人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可以培养木版年画创作方面的人才。同时当地政府应创造适当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吸引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专家、学者指导并参与创作工作,以壮大从业人员队伍,增强创新能力。
(2)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年画的抢救、研究、开发
从年画的内容、形式及印制工艺几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以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比如:内容方面,可以增加具有时代精神的人物、事件等,年画形式方面可以增加品种,造型也作适当改变,具有时代感。印制工艺方面,是否也可以改进由机器生产;用纸方面,扩大品种,借用现代市场上售的特种纸,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老百姓的欣赏水平。同时,还可以开发生产经营现代新年画,以新年画养传统年画,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3)文昌祖庭木版年画的应用
文昌祖庭木版年画除了供人们春节时张贴外,还可以扩展思路,增加年画的载体形式,生产出多种相关产品如制成挂历、扇子、梳妆镜、T恤、靠垫、旅游纪念品等时尚用品。目的还是扩大影响,让广大民众欣赏、接受,产生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效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利于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是每个国人的责任。传统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既有冲击,又有新的发展机遇。墨守成规显然已行不通,唯有使文昌祖庭木版年画在新时代中重新具备新生力量,转化为新的形式,才能开创文昌木版年画更为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建伟.漳州木板年画走向现代的沉思[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2]潘鲁生、唐家路.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当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内容构建和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视觉传达设计一般是基于平面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插画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 目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主要沿用了西方“包豪斯”平面设计的教学模式,以西方的理念和审美为基础。但民族文化的国际化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在中国的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仍未完全建立。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前我国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使得我们能够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饱经风霜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力度。而传统文化的复兴和西式设计观念的打破迫切需要从教育本源和具有民族文化力量的艺术设计人才来做起。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得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视觉传达教学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创作营养,丰富设计意识、设计风格,更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设计态度的塑造。为我国未来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真正走向国际,走在行业的前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促进我国民族设计特色的形成。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对教学思想的渗透
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理念的教学引导和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现代设计潮流中找到属于本土特色的设计方向,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崇敬。教师也应该充分学习和认识到只有吸纳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应先引导学生树立起用本民族语言来建立现代设计风格的学习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具体设计课程的学、创作等,就可以把对传统文化吸纳的学习逐渐变为自觉主动的学习。
2.对课程内容设置的渗透
(1)首先在具体专业课程作业练习中结合传统文化命题,设置有关传统艺术或技艺研究、体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中,让学生做关于传统图案的由来、内涵、形式原理、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调查,形成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在课堂发表,大家相互学习讨论,最后老师来做总结,让学生意识到美妙有趣的图形不仅是当代的存在,其实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运用的出神入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尝试结合传统技法来完成现代设计的创意方案,在大胆的尝试中摸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方法,也使得课程作业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
(2)视觉传达设计是要服务于社会事务的,与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密切结合,因此课程学习与实战的结合不可分割,带领学生参与有关传统文化命题的赛事或项目等社会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事。用实践来验证学习的同时,让师生们可以在学校之外的领域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了解。师生们也能够由此将对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成果及时带入社会,服务社会,对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3)在高校的视觉传达课程学习中,应针对专业方向争取更频繁的文化考察活动,也可以请文化传承人、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开设相关任选课、讲座、展览等互动活动,为师生创造更多直观学习与交流传统文化的机会。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渗透。
按照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将我们一直沿用的西方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与中式传统美学体系相结合,甚至更加重视对本民族设计的学习,以逐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比如在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等课程是高考筛选美术生的必考科目,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基础,大学就可以缩减这类课程的比重;像国学、书法、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等传统文化相关的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校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偶尔做为公共选修课出现,甚至没有,学生在接受设计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学到与本民族价值观统一的设计观念,自然也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设计意识。因此务必将传统艺术技法与审美方面的基础课程纳入培养方案。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创作出具有本土设计风貌的优秀设计作品,将中华文化风采借由视觉产达等媒介展现给全世界,影响世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影响民族的复兴。需要借助教育本源培养具有民族设计观念的优秀设计师;需要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汲取与利用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