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7年,美国债券市场上爆发了次级债券危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危机在市场上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一个个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接连倒下,由此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愈演愈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由单一国家、单一市场、单一业务的金融事件迅速向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动荡的趋势演变。伴随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会对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我国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1.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
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及个人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次危机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之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存在严格的资本管制,具有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就为中国金融行业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因此金融危机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冲击不大,影响还是存在的,作为企业融资的集中阵营——银行,在此次的危机影响下,呈现银根紧缩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据悉,2008年以来厂商普遍感到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不少。
2.对外贸出口行业的影响
由于外贸企业本身的特点,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金融危机引发汇率变化,人民币升值加速,使本就薄利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首先,人民币升值加速意味着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利润会直接遭受汇兑损失,利润率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受冲击最大,尤其是纺织服装类企业。其次,金融危机将使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最后,人民币升值增加了产品的出口成本,出口商的外销量就会锐减,直接缩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企业受升值的不利影响较大。鉴于对汇率的升降难以把握,外贸企业对签单成交的盈亏性把握不大,导致出口企业不敢接合同期较长的订单。
3.对我国实体行业的影响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严峻考验。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下,收入降低的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大大地下降了。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金融危机还将会影响受众心理,任何企业依靠的都是消费者,金融危机下,消费者会考虑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并控制消费欲望。虽然国内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价格都在持续走低,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即使房价降低老百姓还是观望的占大多数,各地政府纷纷出政策救市,但一时也改变不了人们的信心。
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财政部指出,企业要充分认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类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强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要有效管理资产负债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为刺激经济发展,不断调低美元利率,目前美元处在降息通道中,因此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外汇资产的规模和结构:为了规避长期风险,可以选择长期美元结构性存款,通过保值增值来达到目的;对于短期风险,可以选择与比较坚挺的亚洲货币挂钩的双币种存款,争取在短期内获得高收益。在负债方面,可以通过贷款币种的选择来降低负债成本。外汇贷款利率较低,但是要承担汇率风险;人民币贷款可以锁定汇率风险,但是贷款利率较高。为了有效地降低负债成本,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结合对汇率走势的判断,选择贷款方案。但是,目前对于企业而言,使用美元融资,其贷款利率将大大优于人民币贷款利率。
2.切实加强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
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和衍生产品都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特征,收益、风险均呈杠杆倍数,在此次危机中,尽管次级债规模相对于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而言并不大,但美国的次级贷款债券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产品,带有着衍生品的某些性质,放大了这种危机。所以这些看似增加财富的新事物往往会掩盖悄然聚集的风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在健全市场体制的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对待金融创新工具不仅应看到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应看到其蕴涵的风险。在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市场等形势的分析判断,掌握金融创新产品,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合理运用金融工具,重点加强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管理。根据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审慎从事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投资,合理选择交易品种,控制交易数量和交易期限,严格遵守交易规则,敏锐应对市场变化。要加强外汇资产管理,减少汇兑损失。
3.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许多企业的资金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对于一些进行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他们与国外企业进行贸易的风险正逐渐加大,国外客户拖欠货款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4.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众多实体企业订单减少、资金短缺、利润下降。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原料成本日趋上扬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营绩效,已经成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的重中之重。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并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求自保,以适应当今危机竞争的微利时代。因此,企业应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重点加强对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
5.重视现金流管理
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要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强化资金计划管理,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保障资金安全。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因此,越是在特殊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始终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类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切实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柏轩:金融危机下的理财之道—合理配置资产捕捉机遇[n].南方都市报,2008,(11).
[2]远 山: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若干思考[j]商务周刊,2007.5.
[3]高维涛 刘 慧: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产权导刊,2007.11.
关键词:展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交流的要求日益高涨,展会业随之兴起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展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处于市场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其特有的公益色彩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酿出事端,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招致非议甚至被人投诉,直至诉诸法律。因此,工作中如何成功的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尽可能赢得各界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就成为展会组织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公共关系已成为智慧、谋略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组织,甚至是政府,都把自主公关或向公关公司寻求智力援助当成一项日常工作。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呢?
著名的公关学家斯各特•卡特里普是这样定义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其职能反映了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这个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它是贯穿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作,其使命也恰恰体现在它有利于协调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上。
企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把社会经济比作一张“网”的话,每个企业便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而不能正确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个“节”势必松散无力,直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展览会是典型的虚拟组织,其策划、组织与实施,均有赖于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如果组织者不能处理好各种系,展会效果可想而知。
具体来看,一个成功的展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关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
一、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我国对会展业的管理,迄今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展会审批制,即一个展会从立项到实施,必须接受从国家有关批准单位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海关、公安、消防、交通,以及环保、市容监察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核与约束。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有淡出操作层的迹象,但笔者认为国家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也未必会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被民间协会接手。就目前情况言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组织会强大到足以取代众多的政府管理机构,而成就展会这种工程浩大、部门奇多、流程复杂、公益色彩极为浓厚的大型活动。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与上述有关部门的关系,仍将是展会组织者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依笔者多年的实践与众多成功者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环节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唯一选择便是:照章办事、依法经营、预做准备、有备无患。
二、与合办单位的关系
由于展会涉及面广,是一项单个企业难以操控的系统工程,因而多数展会都有数家甚至更多国别、行业、角色、职能、利益不同的主办、承办、协办、赞助、鸣谢、同贺等单位介入,从本质上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展览活动的投资人,是该项展事的股东,将从中获取形式各异、内容不同、大小有别的各种所有者权益(利润、管理费、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等。)当然,也将承担相应风险。因此,作为展会的组织者即承办方如何实现展览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使各方各得其所就成为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核心。操作时应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利益边界清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真诚合作、力求双赢。
三、与参展单位的关系
好的展览,无疑是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营销手段,它为参展单位与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了解市场、感知需求、塑造形象、寻求商机、完成交易的平台,使双方实现了立体、全面的互动与沟通,完成了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了解)与销售(购买)。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并非易事,对参展各方而言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双方只有精诚合作,全力以赴才可能实现。为此,组织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周密的安排,在日程、布展、撤展、接待、会中、会后服务、运输、储存、报关、送检等多方面都要练足内功,做到临阵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好参展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尽己所能的为国内外展商提供多种便利。操作时要做到: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合作项目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并尽可能的国际化,简便易行,以参展单位为中心,确保参展商在有限的时间内卓有成效的实施各项工作。
四、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一项展览,因其特有公益色彩,无论成败,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效果越差,媒体的关注可能越多。因此,与其被动的面对这件事,不如主动积极的做好这项工作。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展会当然也是如此。与媒体交往,其目的如果不能确保做到报喜不报忧的话,至少可做到相关报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公众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去了解发生的一切。因此,直面媒体、直面事实、以平常心面对各种新闻单位,并将与新闻单位的交流视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主动积极的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才是做好这项工作应有的态度。
五、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展览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效果。一个展会通常会涉及场馆、旅游、住宿、餐饮、运输、仓储、租赁、报关、通讯、邮电、广告、会务服务、礼品鲜花、礼仪、演艺、印刷、保安等多种服务及众多合作伙伴。大会承办者无疑就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更是该项系统工程的指挥中心。当一项展事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合作者,头脑不够冷静者,便误以为自己是其他单位的上级,工作中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给成功的合作留下了隐患。因此,合作各方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只是平等的业务关系,并没有上下级之分,每个合作者都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一部分,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作为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展会的承办者对此更应有高度的认识,并要有意识的去构造一个精诚合作的价值链,通过与链条各方的通力合作,将兄弟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嫁接到展会中来。惟有如此,才可能做大做强,逐渐积累并拥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创出名牌展会。
六、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展会的开幕,仅仅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开始。如果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关注,门庭冷落,展览规模再大,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而且规模越大,失败的风险越大。然而很多展会组织者迄今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常常是展览一开,万事大吉,只顾忙着核算经济收益,而置参展商于不顾,对展会的社会效应更是不闻不问,招致非议不可避免。做好展会宣传,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是承办方的基本职责之一。而社会公众既包括与展会内容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来访者、买家,也包括潜在的关注、影响展会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其它各类社会力量。以人为本,突出方便性、功能性,确保参观安全、有序,场面井然,环境适宜,服务到位,设施齐全,交易顺利,以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方便到访的国内外公众、满足不同需求是处理好该类关系的关键。
七、组织者与内部员工的关系
其实这是个展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览活动是一项高智能、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既要有自制力还要有协调力,更须有超人的意志力,工作中不得有丝毫马虎或差错。特别是展会实施中,要求每个人都须做到临危不惧、判断准确、随机应变,保持高度独立、自制、警觉,并具备超人的脑力与体力,惟有此,才可能确保一项展览在短短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内运转正常,皆大欢喜。因此,组织者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的管理,便直接关系到整个展会的成功与否。特别是由于展览业忙闲不均,承办单位不会有很多员工,工作中每个人都需以一当十,因此,展览队伍必须由经得起摔打、耐得住考验、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构成。管理中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奖罚分明等一般要求外,还要善于使用一些新型管理手段,如目标管理、首问负责制等。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有效的激励才是管理的重心,不仅要有物质激励,更要有精神激励,力图使每个员工均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处理展会突发事件
处理展会突发事件,即所谓危机管理。在展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因其特有的复杂性、多面性、时效性、多变性等特性,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其他组织难以想象的矛盾,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利于承办方或展览活动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出色的公关工作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挽救。
展览会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能营销手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同样的错综复杂。承办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底蕴、全面的公关能力,要想成功的运作一项展览几乎没有可能。安全问题在一些参与性强的展会中常常成为一个隐性炸弹,处理不好便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展会不具规模导致效果皆无也是引起事端的导火索;服务不周,承办者厚此薄彼、或经营理念不到位,也会引起不满;至于其他突发事件:如场馆被紧急征用、改造,交通管制,突遇其他同类超大型活动,甚至伙食不好、不准时,旅游活动安排不当,布展时间仓促、展位分配或分布不合理,开、闭馆时间协调不周,都是对主办方的考验。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 公共危机 信息管理
一、大力发展移动电子政务相关技术
1.着力提升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在现存基于传统电子政务平台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局部的技术升级,在系统内部的部分平台运用移动电子政务提升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是最可行的方式。在传统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有效运用移动电子政务的移动性、即时性等优点,可以摆脱传统电子政务平台办公场所固定、信息搜集和不及时等弱点,实现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优化升级。在一些传统电子政务处理公共危机信息缺陷明显的领域进行技术改造,使其平台能够有效的运用移动电子政务,实现对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局部改造。在成功运用移动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局部改造之后,在移动电子政务技术发展成熟以后有秩序地、循序渐进对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进行全面的提升。
2.大力倡导在WAP使用WTLS
目前移动电子政务中使用的用户名/密码的机制明显阻碍了移动电子政务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的运用。无线传输安全协议 (Wireles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WTLS)是一种基于SSL的安全传输协议,用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移动电子政务利用WAP协议实现其安全问题,如同Internet一样,WAP的安全性也是在传输层实现的。
WAP协议采用与TLS类似的WTLS实现传输层的安全性,从而保证信息在WAP网关和WAP设备之间的安全性。WAP协议中的WTLS层进行服务器到用户的加密和认证过程,防止WAP交易中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其中WTLS与TLS很相似,而且WTLS是以TLS为基础的。WTLS最适合用于等待时间相对长的窄带传输网络,它的主要目标是在两个正在通信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保密性、数据完整性和认证。如同TLS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二样,在多数情况下WTLS己经足以保障WAP的安全性。
在WAP技术中有效的使用WTLS可以确保危机信息在WAP网关和WAP设备之间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信息的能力,防止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通过政府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发送错误的信息给社会公众。
二、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明确服务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移动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致力于把自身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并从传统官僚体制中解脱出来,改变运作方式,更好地提高服务型政府的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发展移动电子政务的需要,同时也是进行科学有效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需要。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一系列配套的措施,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符合移动电子政务“简便、透明和高效”客观要求,同时有利于移动电子政务能够很好的运用于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在政府职能以服务为主、强化服务观念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在进行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与民众沟通,并能够很好的借助移动电子政务在向社会及公众搜集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及向社会公众公布公共危机信息。
2.进行资源整合,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网站林立,百姓无所适从,网站各自为政,信息分散不全。进行资源整合是解决目前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最可行的方法。将进行类似管理和服务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资源共享统一整合,这样就可以在同一管理和服务部门形成统一的网站,防止在公共危机发生时不同政府部门网站不同信息使百姓无所适从局面的出现。
三、提高公务员有效运用移动电子政务的积极性
1.提高公务员运用移动电子政务的技能
移动电子政务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的有效运用,需要有大量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公共危机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目前,我国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运用移动电子政务发挥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最近几年,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移动电子政务在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中快速有效运用的要求。政府这一方面对熟悉公共危机管理的公务员进行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继续教育,使熟悉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技术员补上公共危机管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以优惠条件吸引和鼓励海内外高科技人才服务于移动电子政务事业。吸引广大人才,更新公务员队伍,对改变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方式和手段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2.进一步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意识
由于移动电子政务Anytime和Anywhere的特点,要求公务员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及时对公共危机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公务员的工作要求,要求公务员不仅要有熟练应用无线通讯技术的能力,而且要有无时无刻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公务员要及时有效运用移动电子政务搜集、处理加工和信息。提高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关键在于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公务员开展为公众服务的教育;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晋升考核体制;第三,提高公务员的相关待遇。
四、建立移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关键词]技术措施 垄断 规避 合理使用
[分类号]G351.1
1 技术措施是版权保护的不二之选
数字作品在日常工作中应用范围的扩大,促使众多IT机构和版权组织在数字作品的开发上加大投入。显然,这些数字作品属于智力成果,满足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基本特征――独创性和可复制性,应该被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计算机技术孕育网络作品的同时也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复制数字作品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思进行任意复制,复制过程简单,信息量损失几乎为零,呈现给读者的信息和应用功能与原件没有任何区别。著作权人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著作权法虽然在法律上保护著作权,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首先,对于多数损害而言,事后救济手段无法弥补损失。例如计算机应用软件,一旦被破解并在计算机网络上蔓延,著作权人立马对该作品失去了控制。其次,网络上的侵权活动非常隐蔽,难以发现侵权人和获取侵权证据。再次,法律的救济手段存在滞后性,立法工作总是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公力救济在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著作权人不得不寻找法律以外的保护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技术保护措施作为捍卫著作权的手段应运而生。美国在1998年12月颁布的“千禧年数字版权法”(DMCA)第1201条将技术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另一类是控制使用的技术措施。总的来说,目前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种:反复制设备,控制进入作品的技术措施,追踪系统,电子水印、数字签名和数字指纹技术,标准系统和电子版权管理系统。
技术措施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阻止了侵权行为。技术措施作为法律以外的私力救济手段,是著作权保护的不二之选。
2 技术措施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
技术措施并非万能。技术筑起的壁垒,往往被新的技术攻破。不法分子通过开发解密工具破解技术措施,侵犯版权,单纯依靠私力救济显然不够。民法的价值在于它能以公权力广泛地保护民众的私权利。既然不能有效地保护合法权益,那就保护权利人采取的保护其权益的手段。在保护数字作品版权的活动中,在对数字作品直接保护面临困难的情况下,选择保护技术措施,严格禁止破坏和规避技术措施。这就是法律的生命力之所在。
反规避技术措施的立法已经在很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出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第11条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规避由作者为行使本条约或《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权利而使用的、对就其作品进行未经该有关作者许可或未由法律准许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有效技术措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第18条也作了类似规定。WCT和WPPT通过后,反规避技术措施的国内立法陆续出现。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DMCA。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欧盟等也陆续增加了反规避技术措施的立法。我国于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7条第6项关于反规避技术措施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视为侵权并承担侵权责任、行政责任,触犯刑法的应当受到刑事法律的追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3 何种技术措施不宜受法律保护
技术措施受法律保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技术措施保护了著作权。这包括两层意思:①从目的论的角度理解,技术措施的目的仅限于保护著作权;②从结果论的角度理解,能有效保护著作权的技术措施才能纳入保护范围。
3.1技术措施应严格限定在保护著作权目的范围内
技术措施从诞生之日起,其使命就是防止著作权被侵犯。但是,某些版权人有意无意地赋予其以攻击性。1997年北京江民新技术有限公司在KV300L++版杀毒软件中加入高智能化的“逻辑锁”程序。这一程序的运行机理是:在盗版者使用解密匙复制盗版盘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其“逻辑锁”即可识别盗版盘,立即启动“逻辑锁”程序,锁死盗版者的电脑硬盘,迫使电脑停止工作,导致硬盘数据暂时无法使用。“逻辑锁”程序脱离了技术措施作为防御手段的本质属性,给他人造成了过分的不利影响。从立法例看,各国都否定了技术措施的攻击性。欧盟信息社会版权指令明确了技术措施的防御性质,第6(3)条规定技术措施的正常用途是用以“防止或限制”侵权行为。排除技术措施的攻击性有两个意义:①体现民法的公平对等原则。侵权人的设备被攻击而无法正常工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超过侵权行为本身的危害性,侵权人承担了过重的不利后果;②避免行政法、刑法上的责任。带有攻击性的技术措施可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和网络安全隐患等。行为人对于这种危害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免责抗辩事由。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自身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对于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的人给予适当的还击,以排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有人认为,版权人采取技术措施对侵权人的非法侵害给予还击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素。这种认定是不当的。正当防卫有4个特征:①防卫的目的是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会利益;②防卫的时间是侵害行为正在实施;③防卫的对象只能是加害人;④不应超过必要限度。对于前述案例,经考察发现:①侵权人复制作品并使用的时候处于侵权行为进行时,但是受到技术措施阻碍后,侵权行为停止,而技术措施的攻击行为仍然进行,不符合时间条件;②某些技术措施存在散播病毒、危害公共网络安全的隐患,其攻击的对象超过了侵权人本人;③著作权人无法预计技术措施的攻击行为会给对方造成多大的损失,技术措施的攻击行为按固定公式运行,不能像现实中那样进行判断取舍。因此,简单地将正当防卫作为技术措施攻击性的免责依据不符合客观事实。
3.2受法律保护的技术措施应该是有效的
各国立法都把技术措施的有效性作为技术措施受保护的基本条件。什么技术措施是有效的?WCT第11条和WPPT
第18条均对有效性作了原则性的要求。关于有效性,美国DMCA第1201(a)(3)(B)条规定,如果在正常运行中,需要版权所有人许可而使用某些信息或进行某些加工处理,才可接触作品,技术措施即为有效。DMCA从版权人和使用者的角度对有效性加以界定,认为技术措施只要能在一般条件下阻止普通用户的使用即应被认为有效,而不是依个别结果加以判断。笔者认为DMCA的规定比较合理,本文采纳此种界定。
4 技术措施的垄断性不容忽视
技术措施保护著作权值得肯定,但是其垄断性却不容忽视。版权法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精致得体的利益平衡机制,如保护期制度、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这些制度为版权法创设了一个公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刚刚诞生的技术措施相对于著作权法中的平衡体制却显得简单而原始,它侵犯了共有领域。
4.1技术措施使合理使用抗辩变得不现实
各国的立法都确立了为使用作品而避开技术措施的抗辩事由。美国DMCA第1201条规定了不应视为侵权行为的7种规避技术措施侵权的抗辩事由:①对非营利性图书馆、档案馆和教育机构的豁免;②执法、情报或其它行政行为;③反向工程;④加密技术研究;⑤对未成年人的保护;⑥保护个人身份信息;⑦安全测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2条也规定了4种抗辩事由:①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②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③国家机关依照行政、司法程序执行公务,④在信息网络上对计算机及其系统或者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技术措施是高技术的代表,规避这些技术措施非常困难。对于控制访问的作品,公众根本不能了解作品的内容,更谈不上合理使用了。相比之下,传统作品都以固定的物质为载体,人们可以通过进入图书馆或书店获取。公众对技术措施进行破解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付出的代价比获取授权作品所支付的代价要多得多。目前并没有为公众创立基于合理使用目的使用经破解的作品的程序。从一定意义上讲,技术措施的使用架空了合理使用抗辩制度,使合理使用变成付费使用。
4.2技术措施阻碍了作品进入公众领域
我国著作权法第21条规定,自然人作品的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分别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的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作品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是,对于经技术措施处理的网络作品,由于其技术措施不为人所知,如果作者死亡后仍未为人所知,那么该作品就不能进入公众领域了。这既不利于公众的使用,也不利于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传承。
5 将经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合理地纳入版权
法的管理规范中
如前所述,相比于发展了近两百年的著作权法律体系,技术措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著作权法确立的合理使用抗辩、思想表现二分法原则等在被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中都不能得到实现。如何创设合理使用经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的程序,使其纳入版权法的管理规范,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地思考。
传统著作权法对私权利和公权益的划分既保护了著作权,也兼顾了公众利益。但现阶段的技术措施仅限于简单的访问控制和阻碍使用。技术措施就像一把“锁”,笼统地将作品控制在版权人的匣子里。技术措施保护的应该是著作权,而不是物权。著作权与物权的区别在于,物权是绝对控制权,而著作权兼顾社会利益。著作权的行使包含了社会公序良俗的观念。但是,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尚不能区分对待著作权和物权,只能简单地通过对物的控制来保护著作权。技术措施缺乏著作权制度的柔韧性和包容性。
要求一项刚诞生的技术能像成熟的制度那样人性化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在体制上创设一些程序来管理技术措施。目前,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集中管理技术措施和破解技术措施的方法并受理合理使用的申请。笔者试着对其程序进行了初步设计。
在管理技术措施和技术措施破解方法的活动中,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享有监督和保管职权。版权人在发行设有技术措施的作品之前,应当将技术措施连同有关说明材料提交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审查,申请人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说明材料不清的要求补充说明。申请经受理,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应当从目的合法性、有效性等角度进行审查,合格的予以批准,不合格的不予批准,并说明理由,同时可以提出纠正意见。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审批应当在合理的时限内完成并送达申请人。作品经批准发行后,版权人应当及时提供破解技术措施的方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予以验证存档。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负有保存义务和保密义务。
在受理合理使用申请的活动中,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独立行使权力,依据自己的判断为申请人提供合理使用条件。申请人向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应当交代本人的基本情况,并对使用对象、使用目的、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情况予以说明,申请人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对申请进行程序审查和必要的实质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授予破解技术措施的方法或者直接提供破解版本,并告知相对人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同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应将该授权情况及时通知版权人,并附随申请人申请材料复印件。版权人接到通知后可在合理长的一段时间内向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提出异议,由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做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讼,对最终决定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经合法程序授予申请人技术措施破解方法,而该申请人未遵守相关规定的,由该申请人承担法律责任,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被证明有过错的应该承担补充责任。
1.1激励机制缺少对员工精神方面的激励
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中,大多数的奖励机制奖品都是物质上的,在满足员工需求时只能在短期内满足员工的表面需求,这样的激励效果比较弱。而对于员工的精神激励制度,我国的建设还比较不足。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由于职位是固定而有限制的,薪酬和福利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所以能够作为精神激励的只有领导给予员工的表扬和关心,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内激励机制的一大缺陷。而在事业单位的领导层中,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也很不重视。而随着人力资源改革的进行,绩效工资和聘任制进入事业单位,更加重了对员工的物质奖励。
1.2激励机制的具体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应用比较片面,具体的手段相对单一,相对传统的激励手段比如物质激励、信任激励、晋升激励、精神激励和目标激励等,根据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员工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有利于实现长期提高的效果。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单位必须要对具体的激励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单一激励手段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激励效果也是短暂的,不利于员工的长效发展。仅仅采用物质激励手段的事业单位比较多,忽略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多样化激励手段并合理化组合,能够更加有效地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也使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标。很多企业单位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采取多种激励手段组合的形式,能够积极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加上主动激励组织工作,很好地保证了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并且还能对员工产生比较长效的影响,这是事业单位需要学习的。
1.3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协同不合理
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是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重要参考内容,绩效考核成绩也影响着激励机制的具体操作,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引入较迟,在与激励机制的对接上还比较薄弱,二者运行中没有达到应有的配合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员工的成绩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比例,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会逐渐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激励机制的存在起了反效果。事业单位应该尽快将绩效成果和奖励机制结合起来,让员工明白努力工作是有意义的。考核成绩与激励机制的挂钩,要在相互完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设计,让两者匹配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措施的完善对策
2.1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奖励机制
2.1.1发挥组织效率。必须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归属。单位的国有属性决定了其本身并不具备主动分配的权利,其财务动向要受国家财政的管理。而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都需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并在社会的监控下治理结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要受政府指挥,但也需要单位本身提供意见。管理中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事业单位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意见传达机制,让员工的声音能够到达领导层,让单位内的环境更适宜员工进行工作,从而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力。当员工的意见被领导采纳,员工就会对单位产生更深的归属感,同时这也意味着单位员工地位的逐渐提升,能够让员工更加自觉地维护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的治理结构必须要弄清楚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不同,以此来避免激励机制中出现无法兑现的承诺,同时也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合理配置激励手段,避免员工的在岗消极的感情基础。
2.1.2绩效与激励的进一步匹配。国家在义务教育单位、医药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逐步实施了绩效工作的政策。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措施,由受激励的主体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努力程度决定。这也就意味着激励效果越好,员工绩效也会越高,而期望水平则表达了激励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如果激励水平提高能够使绩效水平提高,即二者达到相配就代表合理期待,否则就是期待过高。期待过高的情况出现会逐渐使员工失去信心和动力,对单位的人事管理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激励水平要和员工的绩效互相匹配,保证正常的期望值。因此,事业单位绩效改革首先需要一个科学考核系统,而除了要对员工的工作完成量进行真实有效的考核外,还要考核相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员工工作的整体绩效作为考核的实际标准,配合员工工作的态度和团队总体绩效,共同决定员工的薪酬。对员工进行的考核应该保持过程透明、结果公平,让员工能够通过有效的活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并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成果有一个真实全面的认知。报酬作为激励的最基础手段,是单位肯定员工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而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对员工提出适当的期望值,使员工对单位的发展抱有更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而激励一定要做到和绩效的匹配,如果激励与绩效不匹配,可能会对员工之间的工作氛围造成不良的影响。
2.2优化事业单位的分配模式
我国事业单位的分配形式是薪资制度,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构成。事业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不仅决定了员工能从单位获得的合法收益,还会间接地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所以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形势确定分配模式将决定事业单位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虽然事业单位因为具有政府属性,在自主分配权上有所限制,但也同样需要积极地扩宽自主分配权。事业单位需要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交融,科学合理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另外要完善薪资分配,绩效工资制度要切实打破不公平的分配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员工实现全面监督,而绝对公平主义在此时也是不合适的,有差别的分配才是对绩效的真正肯定。只有获得肯定,员工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而在激励中,精神激励的效果更深入人心,也更持久,从员工的内心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领导层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接触和沟通,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融入到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公平的认定员工的工作状态,并以此作为精神鼓励的基础,进行口头表扬或者部门内部的表彰,发挥员工的带头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