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危机管理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自身的消防安全管理。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单位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下统称消防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 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第四条 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 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 单位应当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六条 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
(三)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四)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五)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六)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
(七)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第七条 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下列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一)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组织制订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三)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四)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五)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 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管理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
(七)在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定期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未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单位,前款规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由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实施。
第八条 实行承包、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管理时,产权单位应当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当事人在订立的合同中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 建筑消防设施应当由产权单位或者委托管理的单位统一管理。
承包、承租或者受委托经营、管理的单位应当遵守本规定,在其使用、管理范围内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第九条 对于有两个以上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对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疏散设施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应当明确管理责任,可以委托统一管理。
第十条 居民住宅区的 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在管理范围内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三)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四)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
其他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对受委托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负责。
第十一条 举办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提供场地的单位,应当在订立的合同中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施工单位负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负责。分包单位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服从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
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改建、扩建和装修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与施工单位在订立的合同中明确各方对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责任。
第三章 消防安全管理
第十三条 下列范围的单位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要求,实行严格管理:
(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 公众聚集场所(以下统称公众聚集场所);
(二)医院、养老院和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
(三)国家机关;
(四)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邮政、通信枢纽;
(五)客运车站、码头、民用机场;
(六)公共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
(七)发电厂(站)和电网经营企业;
(八)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充装、储存、供应、销售单位;
(九)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
(十)重要的科研单位;
(十一)其他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
高层办公楼(写字楼)、高层公寓楼等高层公共建筑,城市地下铁道、地下观光隧道等地下公共建筑和城市重要的交通隧道,粮、棉、木材、百货等物资集中的大型仓库和堆场,国家和省级等重点工程的施工现场,应当按照本规定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要求,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四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其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报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设置或者确定消防工作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并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其他单位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可以确定消防工作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公众聚集场所应当在具备下列消防安全条件后,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申报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开业使用:
(一)依法办理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手续,并经消防验收合格;
(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消防安全责任明确;
(三)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四)员工经过消防安全培训;
(五)建筑消防设施齐全、完好有效;
(六)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十七条 举办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主办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在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后,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对活动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公布执行。
单位消防安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其他必要的消防安全内容。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将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第二十条 单位应当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动火部门和人员应当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施工。动火施工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公众聚集场所或者两个以上单位共同使用的建筑物局部施工需要使用明火时,施工单位和使用单位应当共同采取措施,将施工区和使用区进行防火分隔,清除动火区域的易燃、可燃物,配置消防器材,专人监护,保证施工及使用范围的消防安全。
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禁止动火施工。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严禁下列行为:
(一)占用疏散通道;
(二)在安全出口或者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三)在营业、生产、教学、工作等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将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遮挡、覆盖;
(四)其他影响安全疏散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储存、销售、运输或者销毁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根据消防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并组织开展消防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第二十四条 单位发生火灾时,应当立即实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务必做到及时报警,迅速扑救火灾,及时疏散人员。邻近单位应当给予支援。任何单位、人员都应当无偿为报火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
单位应当为公安消防机构抢救人员、扑救火灾提供便利和条件。
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当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故的情况,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不得擅自清理火灾现场。
第四章 防火检查
第二十五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其他单位可以根据需要组织防火巡查。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四)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五)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六)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二小时一次;营业结束时应当对营业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遗留火种。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应当加强夜间防火巡查,其他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夜间防火巡查。
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防火巡查应当填写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巡查记录上签名。
第二十六条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其他单位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防火检查。检查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火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 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情况;
(三)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四)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
(五)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
(六)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八)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其他重要物资的防火安全情况;
(九)消防(控制室)值班情况和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十)防火巡查情况;
(十一)消防安全标志的设置情况和完好、有效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
第二十七条 单位应当按照建筑消防设施检查维修保养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情况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
第二十八条 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其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灭火器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检查。对灭火器应当建立档案资料,记明配置类型、数量、设置位置、检查维修单位(人员)、更换药剂的时间等有关情况。
第五章 火灾隐患整改
第三十条 单位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第三十一条 对下列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单位应当责成有关人员当场改正并督促落实:
(一)违章进入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的;
(二)违章使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等违反禁令的;
(三)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占用、堆放物品影响疏散通道畅通的;
(四)消火栓、灭火器材被遮挡影响使用或者被挪作他用的;
(五)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影响使用的;
(六)消防设施管理、值班人员和防火巡查人员脱岗的;
(七)违章关闭消防设施、切断消防电源的;
(八)其他可以当场改正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情况以及改正情况应当有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三十二条 对不能当场改正的火灾隐患,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管理分工,及时将存在的火灾隐患向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或者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提出整改方案。消防安全管理人或者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确定整改的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资金。
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将危险部位停产停业整改。
第三十三条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负责整改的部门或者人员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查。
第三十四条 对于涉及城市规划布局而不能自身解决的 重大火灾隐患,以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确无能力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其 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五条 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的火灾隐患,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并写出火灾隐患整改复函,报送公安消防机构。
第六章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对每名员工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和培训内容应当包括:
(一)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二)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三)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四)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公众聚集场所对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应当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的内容还应当包括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知识和技能。
单位应当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第三十七条 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活动期间,应当通过张贴图画、广播、闭路电视等向公众宣传防火、灭火、疏散逃生等常识。
学校、幼儿园应当通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和幼儿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第三十八条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一)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
(二)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三)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
(四)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的人员。
前款规定中的第(三)项人员应当持证上岗。
第七章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
第三十九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制定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组织机构,包括: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
(二)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
(三)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四)扑救初起 火灾的程序和措施;
(五)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
第四十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其他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参照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演练。
消防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第八章 消防档案
第四十一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消防档案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消防档案应当详实,全面反映单位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附有必要的图表,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
单位应当对消防档案统一保管、备查。
第四十二条 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单位基本概况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
(二)建筑物或者场所施工、使用或者开业前的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以及消防安全检查的文件、资料;
(三)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和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
(四)消防安全制度;
(五)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情况;
(六)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人员及其消防装备配备情况;
(七)与消防安全有关的重点工种人员情况;
(八)新增消防产品、防火材料的合格证明材料;
(九)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四十三条 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安消防机构填发的各种法律文书;
(二)消防设施定期检查记录、自动消防设施全面检查测试的报告以及维修保养的记录;
(三)火灾隐患及其整改情况记录;
(四)防火检查、巡查记录;
(五)有关燃气、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防雷、防静电)等记录资料;
(六)消防安全培训记录;
(七)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记录;
(八)火灾情况记录;
(九)消防奖惩情况记录。
前款规定中的第(二)、(三)、(四)、(五)项记录,应当记明检查的人员、时间、部位、内容、发现的火灾隐患以及处理措施等;第(六)项记录,应当记明培训的时间、参加人员、内容等;第(七)项记录,应当记明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部门以及人员等。
第四十四条 其他单位应当将本单位的基本概况、公安消防机构填发的各种法律文书、与消防工作有关的材料和记录等统一保管备查。
第九章 奖 惩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内部检查、考核、评比内容。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部门(班组)和个人,单位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或者违反单位消防安全制度的行为,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或者其他处理。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公安消防机构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依法实施监督,并对自身 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 徇私舞弊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规定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本规定施行以前公安部的规章中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相关文章:
1.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公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3篇
3.消防法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2)
4.学校消防工作的预案
关键词: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购买意向
一、 前言
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做出的危机处理后消费者态度变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不同危机处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给企业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及应对提供一个参考平台。毋庸置疑,自从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对此类产品会产生负面心理并影响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由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等做出危机处理后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让社会了解到这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力大小,向食品安全问题敲响警钟,达到提前预防,促进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的目的。使人们对此类事件有更系统、专业、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及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欧盟委员会(EC,2000-2001)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0%的消费者关心食品安全。Janneke de Jonge等学者(2007)提出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那些会增加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会给食品工业带来实质性的负面影响,也会给食品监管和食品消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消费者减少消费、价格波动等等。在影响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的因素中,人口统计特征中性别、年龄、婚否、收入、家庭规模、对安全食品的关切度等变量均影响了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被调查的消费者家庭规模越大,被调查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程度越差(笔者的统计结果与周洁红(2005)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越关注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及愿意购买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都较高,这符合消费者行为的一般规律。
国外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没有明显的健康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接近零风险是广大消费者一个愿望。汉森(1996)给出了他的意见:客户愿意支付一定价值来改善食品安全。其中女性和年轻消费者最愿意以支付一定价值来减少食品中毒的风险。国内研究表示,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的“涟漪效应”会导致消费者在短期感知风险迅速上升,消费信心下降;消费者为了降低感知风险而采取减少购买的预防性措施(Dowling & Stealin,1994;Robert & Weaver,1995)。而购买行为恢复是购买减少变化的下一个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减少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加之消费者自身对事件的了解, 其感知风险水平下降,消费信心回升(Kalogeras et al.,2008),由此导致购买行为恢复。
2. 食品安全事件下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欧洲某知名的CSR研究机构(CSR Europe)报道称,在其访问的欧洲12个国家的12 000多名消费者中,70%的消费者表示企业是否进行危机管理措施对他们购买决定时起到重要作用的;58%的人表示愿意为企业食品安全保障多付钱,20%的人表示非常愿意;66%的消费者表示已经因为相关的食品问题原因而抵制(拒绝购买)某产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积极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企业声誉是消费者对企业所持有的各种印象的集中表现(Gray & Ballmer,1998;Mudnane,2002),依赖于企业的识别项目、企业业绩以及消费者群体如何感知企业行为。良好的声誉会强化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接连不断发生:英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爆发的疯牛病;比利时1999年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韩国2000年爆发口蹄疫及欧洲2001年爆发的口蹄疫,还有随后源于荷兰并且蔓延至比利时和德国的禽流感。对于大多数外国企业来说,未能有效控制风险可导致声誉受损、利润损失、扰乱生产力,在严重的情况下更会使该企业实体完全结束。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须具有较强的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定期检讨和修改其方案和风险状况,使管理能够跟上必要的变化。冒多大的风险,什么类型的风险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当正确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时,它可以为组织提供利用风险更好地展现企业自身,建立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并成为拥有质量和安全为象征品牌的市场领导者。
在国内,企业主要采取的方案有:迅速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快速相应,道歉先行;确定危机性质,制定危机处理战略;声明或者澄清;进行问题产品追踪,回收;未企业制造舆论,恢复声誉形象。无论从哪个方案出发,企业都是立即跟观众取得联系,并且告诉公众企业心得工作进展和经营状况,以过硬的产品智联感和一流的服务以及迅速的处理危机措施重新征服公众,只有当消费者接受了你的说法,并且再行购买你的产品,危机公关才能谈的上功德圆满。
3. 研究现状简评。国内外对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方面做了许多研究,现有的文献也对研究食品安全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多定位于政府的危机管理,关注于政府如何监管食品企业以及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等。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企业采取的危机管理研究以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较少。综上所述,该领域的研究还以进行以下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食品安全对消费影响研究的框架更清晰:研究企业不同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企业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必定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何种方式对消费者最为有益、最能使消费者接受并且能使企业快速化解危机产生有利的效果是最值得研究方向。
三、 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与调查问卷
1. 研究背景选择研究假设。通过调查发现,当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会有两种大类反应:作出反应和不做回应。具体分类如下:
企业及时做出反应,可细分为以下九种应对措施:一是企业道歉,并且声明,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双汇集团);2011年9月,俏江南“回锅油”事件;2010年5月,“伪紫砂”事件。二是企业宣布立即召回、撤出有问题食品,具体事件有:2012年4月,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毒胶囊事件”;2009年1月,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事件;2007年4月,“水饺问题”事件。三是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英特怡年大药房、燕之屋文三路店)。四是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2007年8月,“奶粉问题”事件。五是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具体事件有:2009年2月,“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六是企业进行危机公关,利用媒体消息,具体事件有:2011年11月,“可口可乐中毒”事件;2010年7月,“麦当劳麦乐鸡”事件;2009年11月,“雪碧汞毒门”事件。七是企业承认,但未采取进一步措施,具体事件有:2011年8月,味千“猪骨汤精”事件。八是企业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具体事件有:2010年3月,“地沟油”事件(齐鲁医院药物监测)。九是企业予以买家、消费者或爆料人员私了,具体事件有:2011年5月,“雨润问题肉”事件。
企业没有做出回应,具体事件有两种:一是企业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但一直否认,2011年10月,“速冻食品病菌门”,“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的速冻食品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11年8月,“问题血燕”事件(李宝赢堂(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还有,企业否认,最终经调查确属误传,具体事件有: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含砒霜”事件。
综上所述,我们把所有的事件进行分类、分析、统计,最终将企业面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出的危机管理措施进行分类,以便问卷设计以及调查访问。初步共分成五种措施(不包括企业否认)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C.企业同意消费者退还或者交换其他产品;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消费者认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最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B占比38.7%,其次是A占比34,22%;消费者认为企业最有效的措施是B占比41.62%,其次是E占比17.77%,然是D占比17.26%。
鉴于以上的讨论,我们选定三种企业危机处理形式,一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当于A企业道歉,并且声明与D企业进行危机公关,邀请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并利用媒体正面消息结合):企业通过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二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当于B企业立即收回食品进行销毁与E企业提高工业流程,重新上架结合):企业通过主动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身的生产、运输环节等措施。三是不做回应。
本课题依据已有研究和消费者访谈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
H2:企业通过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3: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向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H4:企业通过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相比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向恢复情况更为明显;
H5:企业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采取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相比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消费者购买意愿恢复更加明显。
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本文从发生食品事件后,消费者对于企业采取不同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购买意愿的不同程度变化,采用已有的购买意向问项共四项。PI1-PI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以前,原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A1-INT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INTB1-INTB4是主动告知消费者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C1-INTC4是主动召回并保证型管理措施购买意向;INTD1-INTD4是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购买意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6份。其中,性别构成:男性占比例32.85%,女性占比例67.15%;年龄比例:22岁以下占比例70.5%,22岁~35岁占比例4.9%,36岁~45岁占比例16.9%,46岁以上占比例9.2%;学历情况:本科以下占比例58%,本科占比例41%,硕士及以上占比例1%;每月食品消费情况:500元以下占比例22.2%;500元~1 000元占比例57.5%,1 000元~2 000元18.4%,2 000元以上占比例1.9%。
采用均值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1. PI-INTA,从表中分析得出,均值差值大于0,即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相比较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其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明显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2. INTA-INTB,从表中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 -0.76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符合假设。
3. INTA-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总体平均值是-0.937,即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的危机管理措施后相比较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所回升,P值小于5%,故符合假设。
4. INTB-INTC,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小于0,由此得出,在企业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恢复在企业进行实际的行为措施比仅仅进行口头说明承诺更加有效。P值小于5%,符合假设。
5. INTB-INTD,从表中可以分析得出,平均值大于0,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不给予任何回应相比较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采取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同时利用媒体公开道歉、正面消息等危机管理措施,消费者购买意愿又进一步的有所下降,P值小于5%,符合假设。
四、 结论
在企业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企业不给与任何回应的时候,消费者购买意愿相对于企业采取措施有所下降。原因可能在于消费者会选择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或者继续等待,观望其是否真的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长期下来,企业的信誉度以及美誉度都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假若消费者转而买其他品牌,对于这个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即使企业立即做出危机管理措施,不同的措施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恢复也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相比较而言,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在发生事件后,企业积极采取立即下架撤回销毁、不断加强自己的生产、运输环节等工业流程。其次是企业立即进行退货、补货或者退款,公开道歉并且正面消息等危机措施。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危机处理措施。对于有实力及经济基础的企业,建议在食品危机事件发生后首选召回销毁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是改善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影响购买意向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征.食品企业如何应对安全危机.科协论坛(下月半),2009,(1):190-192.
2.张莉侠,韩亮亮.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生鲜食品消费的调查.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50-54.
3.Jim Maurer ,Warren Stippich.Don't Risk It,Food & Drink,2011:136-138.
4.滕雪.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策略.企业导报,2010,(1):15-16.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在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职业病的反映、记录以及卫生执法方面,卫生档案的作用更是无可代替。职业卫生的档案管理在职业卫生服务、卫生科研活动以及卫生监督执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卫生档案能够客观、公正、准确的反应卫生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当前卫生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规范,因此有关部门要充分的对档案管理工作引起重视,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国民的健康服务。
一、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1.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卫生档案管理部门在医院中不是一个主要的科室,所以在单位受重视的程度相比主要科室差了许多,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很多单位的领导一般只有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问题才会给予支持和帮助,而在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
2.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档案的收集工作还不够及时而且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信息资源缺乏整体性、工作分散。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一部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不能及时的进行收集、整理和存档。及时已经收集到的档案资料也没能得到好的利用。而且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对于档案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相关制度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3.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且相关设备落后、陈旧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在单位中受到的重视不够因此单位对其投资也比较有限,很多破旧的设备多年得不到更新,档案管理室等基础设施也得不到及时的扩建,有一些单位甚至连专门的档案管理室都没有,很多档案只能跟档案管理员的办公用品在一起保存,由于缺乏档案保护措施。使得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一旦档案丢失将无法复原,势必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由于设备的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导致目前很多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在手工整理和收集的水平上,严重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符。
4.档案管理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目前,各卫生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很少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一些其他专业的人员进行兼职工作,而且这部分人员的年龄、专业素质、文化程度和林论水平等方面都良莠不齐,而且由于这部分人员不是专业档案管理专业毕业工作起来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就导致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漏洞。
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要想把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制度化、科学化,单位领导需要对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卫生部门的领导要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单位管理与发展的的重要内容来抓,使之与业务科室同步发展;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单位领导能够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对档案管理工作予以支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制度和规范
档案管理本身是一项条理性很强的的工作,制度的健全能够减少档案管理上的随意性,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进行发展。卫生部门要着重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各单位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移交、借阅、库房的管理以及校徽等方面都有章可循。
3.加强档案室的硬件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档案室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档案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单位负责人就必须在硬件设施上对档案管理部门予以足够的重视,增加对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投入,让档案管理部门能够采用新的设备和技术来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建立专业的档案室并且为档案管理人员配置除湿机、空调等档案保管必须的设备。逐步给档案管理部门配备诸如打印机、扫描仪、摄像机、照相机等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4.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无论在哪个行业,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具体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方面,它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既要懂得信息化资料的处理又要懂得数字化档案的相关管理。具体到档案管理部门来说,如果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每个单位都引进专门的档案管理人才目前还不现实,因此就必须要从开发现有人员的潜力入手。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单位出资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外语等相关方面的学习。作为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也要积极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为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
5.努力实现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管理
基于相关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应用这些现代化设备,以扫描及其他的电子化手段处理,把那些原本为纸质的档案资料及数据等转化为电子文件或电子图片资料,再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如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根据相关要求、标准,把档案信息库建立起来,这样就可把原本为手工操作的档案资料管理转变成全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此外,还必须及时更新基础系列信息数据,增进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及时进行这些相关部门资料的汇集,以此来加快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以便所形成的电子文档,不仅方便查阅,而且方便调取和使用。
关键词: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策略
引言:人力资源是机关事业单位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而人事档案则是收集、整合人力资源信息的重要步骤。在机关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根据人事档案对单位内部的人员数量、结构、基本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作为工作考评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人事档案也是职工工资、岗位变动的有效凭据,由此可见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调配,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机关事业单位积极调整人事档案管理策略也成了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期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而言,人事档案涉及了职工个人信息的各个方面,如出生年月、学历、工作经验、婚姻状况等,这些信息可以为单位用人提供基本依据,并依照个人的目前工作状态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适当的工作调整,以带动职工工作热情,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事档案还表明了职工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在机关事业单位,人与周围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互动作用,通过档案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单位对个人的社会化管理,还能够提高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此外,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纸质档案管理的时代即将结束,利用信息系统录入职工信息,加强信息间的传递与共享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在新时期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已成为推动单位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思想上缺乏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在机关事业单位,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在单位进行工作规划和安排时,并没有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日程中来,而这样的态度直接导致了管理人员在长期单调、重复的工作内容中,失去了工作的热情,降低了对工作的责任感,进而影响了管理效果。其次,专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人才的缺乏。机关事I单位的人事档案主要归人事部门,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体系的普及,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在一些单位内,人事部门管理人员并非专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在档案管理中,只能从记录、收集、整理的角度对人事档案进行基本的管理,而不能从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整合;再次,缺乏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规范。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虽然逐渐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但是相关制度、规范的制定却依然落后于理论,人事部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章程作为依据,这不仅影响了档案的归类和整理,更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后,人事档案资料的价值有待提高。信息杂乱、收集过程盲目是目前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这些资料在整理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管理人员缺乏筛选的能力,造成了档案门类不清,内容庞杂混乱,从而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应用价值。
三、新时期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策略
1.单位内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管理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单位领导层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的日常管理中来,以激励人事部门转变工作态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其次,要加强宣传,在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以提高单位内部,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视;最后,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在改善档案管理环境中的作用,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理念,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2.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规范
制度是工作落实的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在认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制度规范的制定。首先明确人事部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积极性,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落实责任制,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并利用责任制推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针对档案录入与使用情况制定严格的规定,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收集,以及用后的及时归还,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最后,根据市场的基本要求,细化对员工信息的收集,以明确单位人才结构,加强内部控制。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事档案的管理效果。机关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机关事业单位在人才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做到专人专管,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兼职管理的情况,以保证档案管理的一致性;其次,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纳入到单位内部培训中来,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以及信息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最后,加强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采用相应的激励机制,提升人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价,进而促使人才进入到档案管理体系中来。
4.提高档案内容的有效性
为促使管理工作更科学专业的开展,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效率,人事部门应该提高对档案更新、鉴别、保存的意识,保证档案内容能够与市场对人才的基本需求相符,同时加强与各部门人员的沟通,以保证其在信息收集、归档整理上能够有充分的应对能力。此外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数字化档案的整理和归档,还应该加强纸质资料的管理工作,做好防火、防潮、防盗,提高档案保存的安全性,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档案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价值。
化学品大多易燃易爆、化工装置庞大复杂,导致化工企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一直处于顶格状态,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化工企业却存在着违规疏忽、管理粗放的行为,为安全事故“埋雷”亟待重视。
一是人工作业不规范。化工是连续作业过程,需要精确操作,应通过现代化的控制手段确保流程的稳定可控。人工操作越频繁,出现误操作的概率也越高,所以人工应该重在“管异常”,而非“管正常”。在现实中,一些中小型企业多采用间歇性生产工艺,自动化水平低,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隐患大,如甘肃白银新大孚科技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选矿药剂的企业,主体设备购于20世纪90年代,设备整体老旧,加料、温控、包装等过程均需人工操作,企业实行4班2倒工作制,员工老龄化严重,最年轻员工超过40岁。
二是特殊作业风险突出。为了保障设备的周期稳定运行,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是化工企业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不规范的操作,却让这些特殊作业时期成为事故高发期。如某厂凉水塔着火事故,因凉水塔支撑长期使用腐蚀,利用停车检修的机会更换,在更换过程中(用气割碳钢管),产生的火花落入凉水塔填料(聚丙烯材质),造成凉水塔起火,整个凉水塔报废。此外,检修人员对生产环境相对陌生,进场前,对其进行物料特性、现场环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十分必要,但是不少企业甚至没有做到提前提醒告知,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三是非生产阶段疏忽大意。确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在于生产、操作、运输各项流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生产阶段是最易出事故的阶段,企业对此环节往往谨慎规范,但是储存、运输、废料处理等环节的危险性却很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问题,就会层层失手,引发连锁反应。如一些化工原料容易被企业当作“死物”,储存环境和摆放要求不符合规范,一旦发生事故,违规堆放的化工原料就成了“放大器”,导致次生事故。此外,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的工业固废处理技术和规范还跟不上,处理能力有限,主要采取焚烧或填埋的方式,衍生出跨地区处理的问题,导致环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