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四手操作护理;根管显微镜;断针取出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81
Analysis on success rate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technique in taking out broken needles by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LIN Li-e. Foshan Cit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ccess rate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techniques in taking out broken needles by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broken needles in root canal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operation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our-handed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uccess rate of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uccess rate of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in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and bicuspid, mandible posterior teeth and bicuspid respectively as 100.00%, 94.59%, 97.37% and 81.25%,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77.78%, 71.43%, 83.33% and 5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牙髓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牙病的临床治疗以根管治疗为主, 但在预备根管时, 特别是细小弯曲的根管, 由于预备根管器械用时长, 加之根管频繁消毒而加速老化, 亦或医生操作不当或缺乏经验, 易折断根管器械[1-3]。若根管器械近根尖处折断, 则从根管中取出器械较难, 临床医生亦难以处理。为提高根管内断针取出成功率, 本院采取四手操作护理技术应用于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 并以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本院口腔科98例根管断针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3月于本院口腔科收治的98例根管内断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操作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φ兆椋 各49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龄22~59岁, 平均年龄(42.31±5.62)岁;断针部位:上颌前牙40例, 上颌双尖牙37例, 下颌后牙38例, 下颌双尖牙3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3例, 年龄20~59岁, 平均年龄(44.14±6.21)岁;断针部位:上颌前牙36例, 上颌双尖牙28例, 下颌后牙30例, 下颌双尖牙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于显微镜下取根管断针, 术前X光片拍摄患牙了解根管大小、长度及断针位置, 根管口用GG钻扩大, 维持根管上端通畅, 再于断针外周侧壁用超声根管仪向下振扩, 清除断针外周牙本质, 予以0.5%次氯酸钠、生理盐水冲洗根管, 注意超声锉进深度、方向, 反复拍片确认, 以免侧穿根管壁[4, 5]。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术前通知手术有关事项, 说明手术方法;术后做好口腔清洁工作。观察组行四手操作护理, 具体包括:①术前护理:备好手术用物、器械, 如根管显微镜、生理盐水或次氯酸钠等;做好口腔消毒工作, 消毒诊室及手术用具;指导患者, 调节好各手术仪器;确定四手操作方位, 以时针为准, 手术时, 12点为医生, 12~2点间为治疗车, 2~4点为护士, 4~7点为手术器械传递区。②术中护理:护士协助医生安放咬合垫、橡皮障, 清除牙表暂封物, 吸唾管吸除唾液;医生摆好显微镜, 调整焦距, 护士按医生所需传递器械并引导移入显微镜视野;医生冲洗根管及时清除唾液、消毒液, 再拍片观察;器械传递禁患者头上方;护士及时调整吸引器及其位置, 观察显微口镜反射情况, 镜面用75%酒精布擦拭[6-8]。③术后护理:术毕复位牙椅, 对显微镜清洁、消毒及保养;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通知复诊时间;手术器械消毒、清洁后复位。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成功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按本院拟定护理问卷表评定, 从护理技巧、护理态度及护理质量3方面评价, 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成功情况 观察组根管显微镜下各部位断针取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1.84%, 高于对照组的73.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科根管显微镜具备照明、放大及摄像的功能, 有助于手术医生、护士及助手清楚看到根管中病变, 再利用显微镜精确定位根管开口、管间峡区结构, 借助超声扩根管设备取出断针[9]。尽管这种精细化的操作技巧可取出断针, 但缺少合理的护理配合, 易影响断针取出, 增加失败率[10]。四手操作护理模式指牙科医生与护士助手相互合作, 两人四手共同合作完成口腔根管取针操作[11]。
在本次研究中, 结果显示:观察组上颌前牙、双尖牙及下颌后牙、双尖牙断针取出成功率分别为100.00%、94.59%、97.37%、81.25%, 均高于对照组的77.78%、71.43%、83.33%、5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根管显微镜下取出断针的手术中应用四手操作护理技术的成功率高, 可有效取出根管内断针, 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吓勇, 黄慧芳.根管内器械折断的临床分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 24(12):729-731.
[2] 石莹.根管再治疗的四手操作o理配合探究.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27(7):927-928.
[3] 包年香, 于莹, 周利文, 等.根管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器械取出根管内断针中四手操作护理运用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5):1420-1421.
[4] 杨学寅.根管中器械折断的原因和处理对策.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3, 22(4):211-214.
[5] 郭朝凤.根管治疗术中根管预备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3):50-51.
[6] 陈昕波.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 2016, 15(3):41-43.
[7] 刘萌, 严红. 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术的护理配合.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1):46-47.
[8] 王晶, 李宪国, 李英. 四手操作护理技术在根管显微镜下取出断针的应用. 黑龙江医学, 2011, 35(4):296-297.
[9] 韩淑凤, 宫琦玮. 四手操作在超声根管器械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术中应用的体会. 武警医学, 2007, 18(6):476-477.
[10] 叶敏, 孟波, 孙书昱, 等. 显微超声技术治疗阻塞根管的四手操作护理体会. 广东牙病防治, 2011, 19(3):160-162.
[11] 陶薇. 显微超声技术取根管内折断器械53例的护理配合.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0):4979-4980.
[12] 周利文, 高永波, 于莹, 等. 四手操作在显微超声技术疏通钙化根管的应用效果. 护理杂志, 2014, 31(14):61-62.
[13] 郑碧玉. 四手操作在显微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医药前沿, 2014(23):232-233.
[14] 包艳丽. 手术显微镜在根管治疗中四手操作技术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8):84.
[15] 曹金芳, 余杰, , 等. 四手操作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口腔医学, 2010, 30(3):179-180.
[16] 邱钧琦, 李杏, 陈蕾, 等. 四手操作护理技术在显微根尖手术中的应用// 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0:383-386.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基本前提假设,然后分析了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面临的主要挑战:1.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2.信息改变公司管理方式,实现决策科学化。3.信息对传统营销构成了挑战。4.信息促使微观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关键词 信息 微观经济主体 生产经营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只有充分掌握最新、最全的信息才能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配置企业的有限资源,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一、微观经济主体概述
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单个经济主体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加以规范化。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他的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有三个: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完全信息。
1.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就是坚信在价格可以自由而迅速的升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供求均衡状态。具体来说,物品价格的调节使商品市场均衡,利率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的状态下,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
2.完全理性。完全理性是指消费者和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地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具有完全理性。
3.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二、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各种信息,如市场供需信息、产品质量价格、品种信息、生产单位效益信息等的畅流与否,是否被充分有效利用都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使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识时务,敢于迎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信息改变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其运作效率
首先,信息时代,传统的迂回生产方式将被直接生产方式所取代。直接的信息交流减少了以前多级中间环节和远距离交易所造成的迂回物耗,信息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特征是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弱了生产对某生产资料的依赖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畅通,企业将会快速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供给信息,取得某一生产资料的渠道增多,使原材料价格有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可直接快速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使生产更贴近消费需求,产品价值更容易实现,在实现生产的最终目标――消费的基础上使生产单位获得最佳效益。
其次,物资、能源、人力、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可被其它物质要素代替。即以廉价、充足的资源代替价格昂贵、稀缺的资源,这是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及信息流作用的必然结果。
最后,信息时代资讯业特别发达,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加之先进的技术设备(硬、软设备)使新产品的开发和各种设计(如用电脑进行建筑设计)、生产方式的改变都会在更大程度上节约时间,并能使实验、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减少,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对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它迫使生产力各要素优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系统有序运行,提高了各要素的利用效率。生产力系统中,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信息调节和控制,组合情况如何,均可通过产量、成本、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统计信息反映。而这些信息的反馈有助于重新调整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而实现最优组合。从另一角度分析,当生产者在市场经济的“不确定”状态下盲目生产而使生产能力受碍时,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可以消除不确定因素,为企业提供明确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方式。明确的生产经营目标能够使生产力系统中各要素发挥最大功能,特别是能够激发生产力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提高生产。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通过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等信息媒介使生产力各要素――人和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各要素自身的功能不断增加,使生产力保持较高的水平并得以持续。
(二)信息改变公司管理方式,实现决策科学化
现代管理的艺术在于驾驭信息,公司管理要求对人、财、物、时间、技术等进行科学组织与协调,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些活动必然有信息的参与,信息是最有效的粘合剂。信息作用于管理者,可增加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使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功能、管理方法发生重大变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型管理组织机构层次多,且各层次因
人员素质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立足点不同而造成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这无疑不利于信息在各层次间的畅流。计算机网络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有利于转变原来的金字塔型管理为各层次管理者间、各部门、各地区管理者直接联系的平行矩阵型,中间层逐渐减少,各层次管理机构分别针对某一机构的散发式管理体制更有利于信息的迅速、准确传输,有利于管理者根据快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
科学的决策要求充分占有信息,信息的及时、准确反馈是生产经营单位修改决策和做出新决策的依据。可见,信息作用于决策群可使决策有依据,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才能真正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织。此外,信息有利于沟通各层次决策群,使之协调一致,减少各决策群间的摩擦。
(三)信息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方面,企业产品质量好坏、品种是否适销对路,均会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因此,获取和有效利用准确的市场信息极为重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引起市场营销方式的巨变。当今社会,消费者购买行为日趋个性化,市场变化难以捕捉,生产者对市场的反映更加敏锐,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行为增加;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生产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特定购买欲望,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杯羹,这一切需要信息的媒介作用,由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虚拟市场――网上营销,从90年代以来,开始风靡全球。
建立在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将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通过电子化方式处理的传递数据,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实现电子资金划拨、电子证券交易、电子货运单证传送、商业拍卖、合作设计、产品交易等。总之,电子商务直接作用于流通领域,将促进销售方式的革命,推动流通技术的改革,使传统商务的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发生变化,以迂回经济到直接经济,从而提高流通领域生产力。此外,商业信息的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的渠道获得产品类型、数量和质量、价格等商务信息,并进行有比较地选择。在拓展了的商务活动领域中,真正实现消费者的决定性作用,生产者才能根据真正的消费者意愿进行生产,从而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实现产品的有效生产。
在营销生活中,消费者从有购买欲望到进行购买有一个临界点,当某一品牌产品的价格和质量都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并已到实施购买的边缘时,总是需要一定的契机及相关的刺激,以实现其真正的购买,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降价、打折、送赠品等方式实现购买欲望到实现购买的转变,但这一方式已越来越不灵了。在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收入上了台阶,消费层次提高,消费者除关心商品的性能、价格和购买及维修的方便外,更重视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看法和消费该商品消费者的普及程度等信息,现在很大一批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追求新、异和消费的个性化,他们乐于消费新产品,突出自己的消费率先进入了高层次,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快捷的方式获得消费领域的最新信息。可见,信息既引导消费出现新潮流,又使生产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需求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开发新产品,使自己随时立足于市场的前沿。
(四)信息促使微观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导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任何国家的微观经济活动必须在客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运行,因此公司准确、及时地掌握政府的客观经济政策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的指导作用是通过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运用货币、财政、税收政策指导生产方向,淘汰长线的传统产业,鼓励朝阳业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电子政府、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政府信息化、政府上网可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它能为互联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政府上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企业较容易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先进的手段多渠道准确、快速地获取国家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尽可能地以宏观导向从事生产,最大限度地享受财政和税收等优惠。同时,社会经济的重要指标,如GNP增发速度、物价指数、储蓄和投资增长速度等,政府实施的紧缩或适度放松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又能在畅通信息流的作用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合理的产业结构下运行。因此,企业既要克服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又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盲目生产,只有通过各种信息不偏离宏观经济政策的大背景,才能取得较佳的生产经营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犹如人体的血管和血液充斥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重视对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分析,辩别信息的真伪,有取舍地加以运用,决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我国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和接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不真实地夸大产品功能、传递虚假需求的虚假信息时有发生,从而误导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见,有选择地、及时地获取有效的信息,用以指导生产和消费活动将是信息时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瓦尔特•J•威塞尔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
[2]邹薇.高级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经济动员;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Civil Logistics in Economy Mobilization
Zhang Jihai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of economy mobilization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 and demobilization,and it affects the efficiency and benefit of material resources mobilization. First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mobilization logistics, secondl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s of civil logistics in the mobilization proces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eps on using civil logistics in mobil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Economy Mobilization; Self-support Logistics;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一.动员物流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物流活动是贯穿经济动员准备、实施和复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直接决定着物力动员的效率和效益。
经济动员物流活动(以下简称动员物流)是指动员物资经过筹措、运输、包装、加工和生产、储存、供应等环节,最终送达需求方而被消耗,实现其空间(或支配权)转移的全过程。动员物流以物流中心为结点,通过若干布局合理的动员物流中心及配套设施共同保障动员物资从筹措到需求部门全过程的高速运转,并形成能够满足“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动员物流保障网络。
经济动员物流活动有两种主要的实现形式,一种是依托军事物流体系开展的经济动员物流活动,另一种是依托民用物流体系进行的经济动员物流活动。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军事物流体系,动员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维修保养、配送等环节可以依托军事物流体系来实现。但是,军事物流体系主要负责军队系统的物流活动,其体系相对比较封闭,并且在战前和战时投送作战物资的能力相对有限,目前也在积极探索利用民用运力和民用物流能力的形式和渠道。经济动员过程中对于重要战略物资的投送,如武器装备等,可以依托军事物流体系进行,但是更多的动员物资需要通过民用运力和民用物流企业实现投送。
经济动员的核心内容是动员经济资源以满足军事需求和应急需求,依托民用物流体系是实现动员任务的重要形式。民用物流和动员物流追求的目标、结构基础相同,将民用物流引入为军事需求服务,与部队自身保障在系统结构、运作机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兼容性,都是追求少投入多产出,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实现对部队的最佳保障。另外,民用物流和动员物流对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相同,都是要满足客户或部队的要求,保证服务质量或保障水平。
从物流作业执行者的角度,可以将民用物流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形式,其中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又称为企业自营物流。经济动员过程中利用民用物流体系,也可以分为依托大型企业的自营物流和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两种主要形式。
二.经济动员活动依托企业自营物流分析
企业自营物流包含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两种形式。其中,第一方物流是指由物资提供者自己承担向物资需求者送货,以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第二方物流指买方、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核心业务是采购并销售商品,为了销售业务需要而投资建设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设备,并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组织和管理。在动员过程中依托企业自营物流具有两大优点:
(1)传统的大型或特大型制造企业或流通企业,具有完善的销售和配送网络和仓储能力,通常可以实现动员物资筹措、运输、包装、加工和生产、储存、供应等全部环节;
(2)这类企业通常自建完善、可靠、准确的物流配送平台,可以为国民经济动员体系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指挥体系的效率,降低动员成本。
三.经济动员活动依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分析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过程。第三方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而在不同的领域涵盖的范围也就不同。广义的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自营物流而言的,凡是由社会化的专业物流企业按照货主的要求,所从事的物流活动都可以包含在第三方物流范围之内。狭义的第三方物流是指社会化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现代和系统的物流服务活动。经济动员过程中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
(1)物资的采购环节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其他组织负责,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负责物流的其他环节;
(2)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向动员主管部门或动员物资需求部门提供包括供应链物流在内的全程物流服务和特定的、定制化服务的物流活动;
(3)不是动员需求部门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偶然的、一次性的物流服务活动,而是采取委托――承包形式的长期物流活动。
四.动员过程中利用民用物流的主要手段
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法律法规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动员目标的措施。法律手段是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司法的方式履行行政职能。法律手段不仅仅是通过司法部门对违法行为制裁,它首先是政府通过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控制、指导和监督。在动员体制建设过程中国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动员机制,其中《宪法》、《国防法》、《物权法》等国防动员相关法律对动员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并且规定了对企业、组织和个人财产征用和征收的条件,以及相应的补偿方法,但是在动员实践过程中还缺少专门性的法律和法规,如《国防动员法》、《国民经济动员法》等。在动员过程中对民用运力和民用物流系统的动员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进行规范。
2.行政手段
经济动员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及其他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完成动员任务的措施。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利,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行政手段的优点在于,便于达到统一集中、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处理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物流企业的动员主要采取行政手段,但是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在动员过程中所能采用的行政手段越来越少,而且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于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如2004年颁布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等。
3.经济手段
经济动员的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以达到和实现经济动员目标的措施。在动员实践工作中也经常通过计划和政策等方法实现对动员对象的引导,如在动员中心建设过程中对于动员中心依托企业提供一定程度政策上的扶持,如税收减免政策、土地转让优惠政策等。另外,在经济动员相关规划和计划中也制定了促进民用运力和民用物流体系应用的相关条款。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主要表现在政府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经济杠杆主要是通过分配方式来调节物质利益关系的,是宏观调节与微观管理的结合。调节微观经济要素是经济杠杆最终的调节目的。运用经济杠杆可以将微观经济对象的经济活动引导到满足动员需求的轨道上来。经济手段与行政指令手段相比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经济手段在动员物流过程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其中物流外包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也是各国在动员活动中广泛采取一种方式。
五.在动员过程中促进运用民用物流体系的措施
1.制定周密的动员计划,为动员过程中运用民用物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国民经济动员规划和计划,是指国家以文件形式对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和实施所进行的预先安排。在国民经济动员及其相关规划和计划中应当制定促进利用民用物流企业的条款,并在政府财政计划中安排必要的资金,作为必要的经费保障。
2.通过潜力调查,了解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物流企业的分布情况和潜力情况。
潜力调查是了解经济动员潜力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经济动员领域的潜力调查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涉及到物流方面的问题有指标体系不完备、工作不够细化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物流领域潜力调查指标体系,围绕动员需求通过潜力调查摸清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物流企业的分布情况和潜力情况。
3.加强与民用物流企业技术标准的接轨
我国的军事后勤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封闭和完备的独立体系。但是,军用装备的标准体系与民用设备的标准体系不一致,也不统一。而经济动员是调集经济资源以满足军事需求和应急需求的活动。在动员过程中由于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不统一,就会给动员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如军队装备物资的形状和重量、相关的装卸机械、管理系统与民用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用物流设备要想装载、运输军用装备,就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改装。这种情况大大地增加了动员民用物流资源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军用技术标准与民用技术标准的接轨。
4.构建完善的动员物流基础环境
经济动员过程中运用民用运力和民用物流资源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环境。在法制建设方面,由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力利用有法可依。在技术方面,加强军事物流系统与民间物流机构和企业的技术接轨。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互联、互通的动员信息网络体系,并将经济动员信息网络与重要的民用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互联,使得重要的物资信息能够时时更新。
基金项目:2007年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立项课题:国民经济动员物流问题研究(1080036120705)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转轨 体制和制度创新 镜像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多的高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现实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我国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并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谈了很多年,效果一直不理想,从“九五”规划提出两个“转变”,“十一五”规划更是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代替过去常提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入“十二五”以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界定不清晰,体制、制度改革滞后,“数典忘祖”的事经常发生,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转变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如何有效破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已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重新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从全新视角和深层次视角探究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因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分析
1、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为传统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当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正普遍应用的凯恩斯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公式。宏观经济学的增长公式,即凯恩斯的增长公式,其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而总需求是由三部分组成,用公式表示:GDP=AD(总需求)=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购买需求(G)+净出口需求(X-M)。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因而要刺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刺激总需求来实现。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揭示出三大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且三大规律发生的作用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经济社会消费需求(C)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导致投资需求(I)的不足;流动性偏好陷阱规律导致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的不足。由于三大规律共同作用,必然导致经济社会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影响GDP的增长。其结论是,经济社会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增加总需求,要增加总需求只有借助政府力量来实现,即依靠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3)宏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只要经济社会有需求,只要总需求是增加的,不论是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还是私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GDP就可以增加。因而在一个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国家,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强权政治沿袭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国家,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在这种理论思维定式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部门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进民退”的过程加速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中国国有部门占GDP的比重高达35%以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有部门占到如此大的比重。其理论的负面效应是:一方面,在中国的国有企业由于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特殊地位,在得到了国家太多的资源、资金、项目的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同时,又能凭借它的垄断地位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导致技术创新动力缺失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的利润比例偏低,大量GDP不能变成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
2、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微观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称新理论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亚当?斯密理论角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关注的是财富创造,即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创新来实现;而技术进步和创新又靠什么来实现,主要依靠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即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那么社会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分工和专业化又靠什么,主要依靠市场规模(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并保持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市场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水平越高,最终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市场,尤其是充分利用了国际市场。中国在充分利用市场范围扩大的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产品,由此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但是中国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是不充分的,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的状况下,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未来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重点应该是如何有效开发国内市场和继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使内外需市场结构趋向平衡,这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核心。
(2)微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实现路径。下面就亚当·斯密理论视角的国内市场开发实现路径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需求。从亚当·斯密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国内市场需求的产生和市场开辟,依靠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开发出新产品进而进一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即经济学理论通常所讲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刺激消费需求的产生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如联想的乐Phone,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新产品。而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主要靠市场激励机制的形成;而激励机制形成的前提必须是科斯经济学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只有产权明晰了并且得到法律的安全保障,企业的创新才有回报,企业才有动力去进行创新、去开发新产品,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基于亚当·斯密的市场需求理论的结论是要扩大市场需求和规模,必须要依据科斯的产权理论来建立、健全市场激励机制以调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确保创新得到应有回报。其次分析投资。从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的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收益,投资是现在的事而收益是未来的事,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则是经济学上所讲的风险。因此,企业放弃今天的消费进行投资,从机会成本分析则意味着企业放弃今天消费所能带给它的最大效用,显然企业放弃眼前消费而冒着风险进行投资,是为了通过投资效率的提升,以获取未来更多的收益,如果不能提升效率,那么投资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而只有具有效率的投资才是可行的,企业具有效率的投资既能为社会创造需求又能最终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水平。同时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还指出经济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往往是低效率的并以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因而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要减少政府投资,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3)微观经济学的经济转轨。依据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经济转轨问题的基本思维定式是,经济社会的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实现,其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即使企业家根据他的经验,依据他敏锐的思维判断,依据他对市场信息灵敏的嗅觉去研究和开拓每一个市场,去发现每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并通过企业技术创新去创造更多新的需求和培育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去创造更多的GDP),并非依靠政府经济政策干预;要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而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的形成,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育:一方面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其关键在于将更多的国有资产真正变成老百姓手里的股份,变成他们的资产性收入。如此同时,大幅提高国有企业上交国家利润的比例,真正做到既“善其身”又“善天下”;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合法性。只有私有财产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才能促使企业家有动力、有精力去进行技术创新,去开拓每一个未被满足的市场,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需求和更多的GDP,而不至于由于缺乏安全感,当财富创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思考如何转移财物,如何脱离实体经济。
三、结论分析
通过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我们脱离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全新的理论视角重新界定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涵,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创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扎实成效。主要结论如下。
1、不能用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短期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解决的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上所讲的短期经济问题主要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导致经济的不稳定性增长;由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等,这些短期经济问题的出现,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释是市场运行出现偏差,市场会失灵,这时依靠市场本身“纠错”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尤其是经济手段对市场实行干预来实现。如当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时引致需求不足、失业增加、经济萎缩现象出现时,可以遵循“逆向调节”原则,依靠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反之。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理论认识上的重大误区,在于用亚当·斯密的短期经济政策去解决长期经济问题,导致经济内部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举步维艰。现阶段中国经济关注焦点应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长期的经济增长,从关注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向经济质量的提升,因而必须暂时告别凯恩斯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理论(即回归市场,市场运行会出现偏错,但市场运行本身就是一个试错和纠错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取得扎实成效的关键。
2、不能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微观经济问题
两种理论比较分析的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解决的经济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即从整个国家视角关注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其理论核心是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在路径上可以借助国家经济政策的外力来推动,无需通过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的内在动力来实现。如政府实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等措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内外需市场的平衡;如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如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等。这种实现路径的负面效应:一方面虽然能使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以环境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以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为支撑。因而这种增长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现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要暂时告别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回归亚当·斯密经济学理论,用微观经济学问题的方法解决微观经济问题;由侧重政府宏观调控转向关注制度和体制创新。
关键词: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01-0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是要通过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政府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体制安排。显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必须科学认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笔者拟就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谈几点体会。
一、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市场机制是以微观主体的自主能动为基础,通过市场上各种价格的变动、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等来推动经济运行、实现资源配置的。其基本运行过程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主要依靠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灵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在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价格机制又成为调节供求关系和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这表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的充分作用,就是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唯有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经济运行才是充满活力的,资源配置也才是富有效率的。换言之,市场机制就是效率机制。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区别是否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就在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或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事无巨细都由政府包揽,其结果是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率低下。因此,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把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相关的改革,包括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至少有如下一些原因,使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必要:其一,由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引导或推动的复杂多变的微观经济活动,并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持续健康运行;其二,受赢利动机驱使的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供往往是无利可图而又为全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难以对市场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一些损害他人利益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行为或后果,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实行自动的约束;其三,由于各种形式的垄断造成的整个社会层面的效益低下或规模不经济,而这些垄断要么是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的如自然垄断,要么是市场机制造成的如经济垄断。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解决市场机制造成的“失误”和“失灵”,以保障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而又健康运行。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换言之,宏观调控也必然要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通过相关的改革,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概括地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两者的作用,任何时候也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二、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
但是,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践看,一方面,市场机制的作用虽然不断得到加强,但对某些领域和环节特别是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调节仍然有限,例如土地、国有企业高级管理者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的程度还不高,某些宜于市场调节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特别是垄断行业的相关价格仍然处于严格的行政管制下。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例如,调控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一些时期,行政手段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经济手段的运用还不够经常和自觉;调控的时机与重点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及时性、针对性、差异性需要进一步增强。总体看,灵敏、规范、有效的调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调控效果难以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经济运行仍没有走出“一控就少、一放就多”或者“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进一步看,所谓宏观调控,实际上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市场整体或某个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因此,是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健康地运行,从根本上说,都同政府宏观调控直接相关。这表明,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关键是科学地实施宏观调控,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国民经济总体稳定运行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且要把加强寓于改善之中。
三、改善宏观调控要在目标、重点、方式、时机、力度五个方面下工夫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立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特别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目标。这是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前提。明确的目标,既是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标准,也是正确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运行的实践经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在坚持质量、效益、结构和速度相统一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实现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二是增加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三是稳定物价。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保持商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完善外贸与金融外汇管理体制,实现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交易在内的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长期以来,政府包揽一切,宏微不分,政企不分,不仅使宏观调控的任务特别是阶段性、紧急性任务难以及时完成,而且破坏了顺利实施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推进政资分开等有力措施实现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解决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规范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把政府工作重心和调控重点切实转变到实现上述四个方面的目标上来。
第二,正确选定宏观调控的重点。每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不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不同,因此,宏观调控在把握总目标、总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准确把握每一个时期的重点,这是使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关键。每一时期宏观调控重点的选择既要立足于当前的需要,又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整体的统一,又要体现区域的差别;既要突出发展任务的要求,又要凸显体制保障的内容。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控重点的选择切忌泛化、随意化,也要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有深刻的历史教训,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
第三,合理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是确保宏观调控科学有效的保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方式的运用从总体上说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调节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并用,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二是经济调节从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调节转向计划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有机结合、协调运用,而计划手段主要是指导性计划、预测性计划、方向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这些年,通过对计划、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价格与政府审批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不断深入的改革,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已在宏观调控中广泛应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已初步形成。要从形成能动性、自律性的微观主体和建立有利于政府公正履行职能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构架两方面深化改革,牢固确立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
第四,有效抓住宏观调控的时机。实施宏观调控,既要避免调控对象上的模糊,也要防止调控时机上的错误。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建立防御机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予以迅速解决。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大大增强,要加大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力度,增强宏观调控时机把握的准确性,从而增强调控的主动性。
第五,科学掌握宏观调控的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千变万化,地区、行业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应力求避免调控政策措施的实施在不同阶段一个样,在不同地区、行业“一刀切”。调控措施的选择既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有利于促进下一步的发展,避免调控之“药”下的过重过猛;要根据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要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应进一步强调指出的是,着眼于上述五个方面改善宏观调控,有赖于实施宏观调控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包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因此,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通过改革构建一个良好的体制基础,否则凭调控者主观意志或自我感觉实施的宏观调控,其效果往往是短期的,其成本也往往是十分高昂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 and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Dealt with and Recognized Correctly
FAN Heng-sh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277160 ,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 ,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theoretically , and have to deal with it correctly. The basal effect that the market mechanism towards to the resources deploy and the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is supplement each other , and promotes mutually , it acts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key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 is that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actualized correctly. We should concentrate our efforts on the target ,keystone ,mode ,opportunity and strength to improve the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