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分类培养;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0-02

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2013年列出了因就业难被亮红牌的全国十大专业名单,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中名列有3,即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因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瓶颈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现状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学科专业,二者都包含着若干二级学科领域。其中,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糖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繁殖发育技术等。对应每个二级学科领域,都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设置。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两个工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分别是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其中,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属于一类本科专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是二类本科专业。目前我校的生物学一级学科挂靠生物科学专业。从2013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按类招生,从第三学期开始再进行专业选择。

二、生命科学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生命科学类专业,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从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两个专业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发展过快,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全国高校中没有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其次生物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太过广泛,涉及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由于涉及领域宽导致专业不专,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弱。(2)生命科学类专业在大学专业中实力不强。随着生物技术的普及,生命科学面临着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等一样的困境,它不再是一门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技术,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许许多多的领域当中了,例如农学、园艺、林学、兽医、人医、微生物等生命科学的范畴之中,而像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业设置中又有这些专业,这些专业又是非常接地气的专业。从研究领域来看,在植物领域,生命科学学院是不到20人的团队,而农学院光作物领域就是上百人的队伍。所以生命科学学院在高校中,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对生命科学类专业中尤其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二个本科专业进行专业定位,通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专业化教育发展,在保证学生宽口径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从而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具体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要解决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这两个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我们首先要进行这两个专业的重新定位。定位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1)收集全国相关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学术地位、专业优势、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比较分析其专业特点和专业定位情况;(2)比较分析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特点、优势、不足和国内所处的位置,结合自治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趋势,围绕自治区农牧林与生物产业需求,并结合自治区生产生活中的教育和科技需求,探讨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目标,制定出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案。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既是思想的启蒙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在教学、科研的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所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加强建设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名师建设,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能是一个口号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下大力气,需要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需要师资培养部门务实事。强大的师资队伍配合以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构成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专业建设核心要素。

3.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模块化教学。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支持学校的关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的倡议,把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课程整合到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中,由学校层面的平台来开出。另外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涉及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我们在强化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定导向性专业课程教学模块,推动同一专业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研究目标、工作意向在专业内向不同技术领域倾斜,从而使本科教育向目标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配合生命科学类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建立模块化教学。这个模块化不能撼动教育部关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定义的根基,所以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模块化教学。例如加入马铃薯快速繁殖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模块,每一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要求学生按照模块化课程进行课程选修。模块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模块化教学盛行已久,但是其在高职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高校还比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已经根据陕西地区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经济发展特点建立了模块化教学特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每年为太白酒业、天士力公司等相关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实践证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将推动这两个专业的建设,直接提高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继续优化实践教学。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实践证明,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与保障,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分类培养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首先结合2016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中所占的比例。另外我们在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选修模块中大量增加了与应用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在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选修模块中增加了环境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品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把实践教学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到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环节中。这样在我们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完善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到实际应用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学校和学院两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就学院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原有实验教学平臺的建设,包括优化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对必要的老旧仪器设备升级、对实验教学人员进行培养。二是继续完善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保证实验课顺利地高质量地开出。三是加强对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完善实验教学环节的监督机制。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实验教学的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需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保障教学质量。这里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实验经费投入,实验室配套仪器设备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合理化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完善实验教学的监督机制。四是完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机制。五是建设我维护好校外实习基地,充分为我们的实践教学服务。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教育;教育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R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9-01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和信息化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伴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药学科学的学科基础以及技术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新世纪的高等药学教育,面临着许多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基本仍是化学模式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但药学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偏重于化学学科和制药工业,与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过去药学教育多归属于医学院校,其基础课程多以化学为中心。“化学基础越牢、药学水平越高”的观点,造成“重化学、轻医学、轻管理.”的教育框架。一般药学院或者系下设的教研室大多数是以化学为主的教研室,如无机化学教研室、有机化学教研室、分析化学教研室、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等。药物分析、药剂学、中药炮制学、药事管理学等也是教研独立互不联系。有些药学院把无机、分析合并,把有机、药化合并,并未改变化学、药学和医学分离的状况。教学过程则实行“封锁式”、“分离式”的教育模式。

2、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一般为4年制,培养方向也是实验室药学研究,如药品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处方筛选、制剂工艺、药品检验方法、药品的体内外质量评价等,没有与临床用药直接相关的内容,如对药物体内外处置的影响等。即使是华西医科大学曾经设置的5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其临床实习时间与国外相比也明显偏少,毕业后不可能给予临床很大的帮助,也无法与医师交流。

由于学制只有四年,学生的实习时间很短,且以实验研究、掌握实验室技能为主,不能满足医院药学(尤其是新兴的临床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目前高等药学教育专业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药学人才和制药及流通领域方面的药学人才,无临床实习安排,故培养的药学人才无法在医院承担临床药师任务。

二、改革药学教育,发展我国医院药学的建议

1、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

从应试教育模式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是一场涉及面非常广范的系统工程,它与国家的社会体系、经济体系和意识形态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包括树立正确教育观、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教育投资模式的转变以及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这一切都是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药学教育改革上,进行了以下四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首先,课程设置上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训练内容,新增新兴的学科交叉的课程:基因工程药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新药设计与研究开发等。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刻意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对现有知识提出质疑,大胆怀疑,小心求证。再次,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药品生产各个环节有较为直观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的概念,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改革教与学考核办法:教师考评重点是“讲有特色,教有水平,重点突出,新颖适用,形式活泼,讨论踊跃”。

2、厚基础、宽专业、淡化专业界限

药学人才的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才要求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职业取向的多元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应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为了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实施了厚基础、宽专业、淡化专业界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加强基础课精选专业课增设选修课同时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三、结束语

药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的发展已为药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加大院校药学教育中的科学链接,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完善教学知识结构,突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万年. 面向21世纪药学教育的展望 现代医药学和健康,2001年学术分会特邀报告.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疗行业 大数据应用 医院信息化 发展阶段

【Abstract】In the 1 era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IT system is built around the application, a business system is usually to configure a set of independent hardware, software, and thus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isolated island. In the 1 era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ACS, RIS and HIS business system is the cor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work.

【Key words】Medical industry; Large data applications; Hospital information; Stage of development

引 言

进入医院信息化2.0时代,医院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逐渐转移到电子病例的建立和普及上,而构建电子病例系统的前提是实现RIS、PACS及HIS等系统的无缝连接和信息共享,同时实现一体化的访问和控制。在医院信息化2.0时代,IT基础架构的整合是关键,同时也是实现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当前,很多医院都在探索新的信息化发展路径:先建立一个整合的基础架构平台,然后在其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实现统一、集成的资源管理。天津海河医院就在进行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HDS亚太区卫生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马明才介绍说:“我们现有客户中有三分之二都提出了进行基础架构整合的需求,有些医院甚至提出了建设全院级整合基础平台的要求。基础架构整合不是由HDS推动的,而是由用户的实际需求推动的。HDS的解决方案正好可以满足用户整合存储架构的需求。”

在医疗行业,典型用户的示范效应非常明显。比如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采用HDS VSP高端存储和HCP(Hitachi Content Platform)归档方案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智能信息平台。无论是规模、响应力还是信息化水平,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在无锡当地都名列前茅。受它的影响,无锡当地甚至整个华东地区的很多医院都选择了HDS的解决方案。

HDS中国区技术总监于希国介绍说:“在医疗行业,PACS数据占医院数据总量的70%~80%,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利用成了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个重点。”有统计表明,仅一个社区医院或一个中等规模的制药企业就可以累积数TB甚至数PB的数据。对于大多数成功的医疗机构来说,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力、提升护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加快增长和创新的关键策略。为整合医院不同部门或不同生命科学系统的大数据,实现最充分的信息搜索和共享,理想的存储架构必须是一个能够处理块数据、文件和内容的集成系统,而且还要具有大容量和高性能。

在医院信息化2.0阶段,企业采用HDS的高性能HNAS完全可以解决大数据处理性能方面的问题。至于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则是医院信息化3.0阶段的主要任务。医院信息化3.0的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区域医疗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云计算技术。

一、数字医疗的三个技术层次

在医院信息化2.0阶段,“整合”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词。从存储的角度可以将医院信息化2.0的目标分解成三个部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用户可以按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数据存储的目标是为医院打造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这里说的“统一”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将过去分散的信息孤岛通过虚拟化等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构成一个统一的存储池,让存储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第二,用一个统一的平台支撑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基于上述考虑,HDS提出了“用一个平台支持所有类型数据”的理念,并将其付诸实施。 “HDS整合解决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个集成化的平台,可以支持所有类型的数据,并且实现了存储资源的池化。”于希国表示,“云计算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池化。无论是高端的存储系统HDS VSP,还是中高端的HDS HUS系列,都可以帮助用户构建一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HDS的高性能HNAS和HCP归档解决方案都是建立在统一存储资源池之上的数据访问通道。现在,很多医院之所以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就是因为它们构建PACS系统时用一套设备,做数据归档时又采用另外一套设备,而这些设备之间是无法互联互通的。”

从HDS在医疗行业的客户群来看,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通常会采用HDS VSP构建SAN NAS的整合系统,SAN用于HIS等数据库应用系统,而NAS可以处理像PACS数据这样的非结构化数据。一些中小型医院则会采用HDS HUS系列或AMS2000系列。由于传统的存储架构已经无法满足医院的应用需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希望通过对数据系统的改造,将HIS、PACS等关键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并集中存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存储设备,实现投资保护。HDS借助Hitachi Universal Storage Platform VM强大的存储虚拟化能力,不仅帮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构建起了SAN NAS的整合架构,而且还将原有的其他厂商的存储设备也整合进来,形成了统一的存储资源池,既方便在线扩展,又实现了统一管理和调配。

第二阶段,实现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医院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资源池。在此基础上,医院可以建立一个数据管理层,也就是数据访问的通道。医院的数据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类是PACS类数据,也就是非结构化数据,主要包括图像、文件等;另一类是非PACS类数据,也就是数据库数据,比如HIS系统数据。其实,在建立统一存储池时已经解决了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问题,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则需要像HNAS这样的高性能解决方案。 PACS数据是最典型的非结构化数据。近几年,随着PACS数据成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PC服务器加中低端磁盘阵列的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数据访问的需求。医生阅片时,系统调用数据的速度越来越慢,数据备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使用专用的高性能文件存储设备替代传统的PC服务器加通用存储设备的方式成了大势所趋。某三甲医院信息科主任告诉记者:“如果不能及早地科学规划数据存储及归档的基础架构,医院的数据将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

HDS推出了面向文件和内容服务的解决方案(FCS),可以满足PACS系统的存储及管理需求。FCS主要包括HNAS和HCP。于希国介绍说:“在市场上,通用NAS比比皆是。虽然它可以满足数据共享的需求,但在性能尤其是吞吐量方面比专用NAS略逊一筹。HNAS是一款专用的高性能NAS设备,它采用FPGA可编程控制器,内部包括数量众多的CPU,可以充分满足用户对高带宽的需求。HNAS主要适用于广电行业的音视频以及医疗行业的图像访问等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HNAS后极大地改善了医生的应用体验。以前,医生调取一张CT片可能要几分钟,而现在用了HNAS后,只需几秒钟就可以完成CT片的调取。

PACS系统的数据量通常是TB级的。PACS系统除了要求存储具有极高的访问性能以外,还要求适时将数据进行分级存储和归档,这样才能简化数据管理,同时降低成本。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HDS的解决方案构建了两地三中心容灾系统,其数据总量达到400~500TB。“对于医院来说,归档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管理历史数据。”于希国举例说,“假如用户有100TB数据,其中80TB是历史数据,如果不进行归档,那么每次进行数据查询时,系统会检索100TB的在线数据,这将直接影响查询性能;如果将80TB的历史数据进行归档,放入近线存储,那么系统在查询数据时只要检索20TB的在线数据即可,从而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 ”

在HDS现有的客户群中,采用HCP的客户还没有采用HNAS的多,这与目前许多医院的历史数据量不够大有一定关系。另外,HNAS本身也具有自动分层功能,可以把历史数据迁移到低成本的SATA磁盘上,虽然其性能没有专业的归档方案HCP高,但是对于一般的医院来说也够用了。于希国介绍说:“HCP采用基于CDMI(Cloud Data Management Interface)云存储标准的对象型存储方式,当一个文件进入HCP时,HCP会自动产生一个Metadata(元数据),并与这个文件封装在一起作为一个归档目标。元数据就像是书的目录一样,是数据检索、回调的索引和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元数据,HCP的查询效率大大提高。”

第三阶段,数据的利用。像电子病历、个人健康档案等数据都是伴随人一生的。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相关部门之所以要长期保留这些档案数据,是因为这些医疗信息具有再利用的价值。在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的基础上,数据利用成为可能。HDS的HCR(Hitachi Clinical Repository)有效利用了归档过程中建立的元数据库,为数据的查询、回调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之上,医院还可以对搜索出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于希国介绍说:“HCR是国外的一些医疗行业的软件开发商在我们的HDDS内容检索网关的基础上开发的一套管理软件。如果没有HCR,应用软件开发商就必须做更多的二次开发才能查询和调用数据。HCR在中国还没有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中国医院还处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阶段,没有太多数据利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医院的数据积累还没有那么多,不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不过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电子病历、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医院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会有更多需求。”

二、驭“数”三建议

目前,各医院的信息化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信息化方面先行一步并且有一定数据积累的医院对信息系统的整合有着迫切的需求。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代表的一些医院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全院级整合信息系统的需求。“在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是必然选择。电子病历系统依托的就是整合、高效的信息基础架构。”于希国表示,“以前,医院的信息化系统是以业务系统为本建立的,现在则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即以人为本建立整合的信息系统,在实现底层IT基础架构整合、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实现各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如果没有全院级信息系统的整合,就不可能构建起电子病历系统,也就谈不上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镀铜废水;生态安全;化学技术;策略方法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电镀行业也在急剧发展,电镀业排放的废水量也越来越大,电镀行业成为当今世界上三大污染工业之一,随着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生态环境的决定进一步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 镀铜废水处理的概述

电镀废水按照电镀种类不同可以分为酸碱废水、氰化废水、含镍废水、含铜废水以及混合废水等。其中镀铜废水是指含铜的电镀废水,在电镀行业中是极其普遍的。镀件表面所含的金属种类不同其电镀方法也是不同的,电镀工艺有很大差别,但是电镀的流程基本一致。基于相同的电镀生产流程,电镀废水产生的原因有:电镀前处理的废水、镀层漂洗的废水、后处理的废水、废弃的化学镀液以及废弃的退镀液等四种。

镀铜废水有着极强的腐蚀作用。酸、碱性的废水有着极强的腐蚀性,如果直接排放会腐蚀下水管道,渗透到土壤里会导致土壤层破坏,农耕土地减产甚至不能种植粮食作物,如果排放进入水体,会使水污染同样造成海洋生态失衡,并且会腐蚀船只的底部,甚至造成鱼类灭绝,如果人类不慎引用含过量酸、碱性的污染水,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却少铜元素会早成人体亚健康,但是过量的铜摄入同样是灭顶之灾。铜元素摄入过量会使人体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可能引发人体中毒。

镀铜废水的处理无论是在维护人体健康,生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安全而有效地处理含铜混合电镀废水仍是电镀废水处理的一项艰巨任务。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已将取得了初步进展,总结出来了行之有效的三种方法。

二、镀铜废水的处理方法

镀铜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镀铜废水中含有很多的金属物质和化学成分,对于金属的回收和二次使用来说这是很麻烦的。方便快捷的废水处理技术是我们今后所要寻找的重要任务。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镀铜废水很有可能造成污水的外流和错误的排放,对城市的环境卫生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对于镀铜废水的处理有很多有效的方法,从化学工艺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这些方法也是处理其它电镀废水常用的方法,我们主要对几个化学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是化学沉淀法主要的原理是溶度积原理,通过添加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比其络合物更稳定的沉淀物的化学药剂,通过化学试剂的使用,将重金属离子从电镀废水中分离出来,然后对重金属进行过滤,达到去除的效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现阶段使用,因为化学沉淀法需要的资金投入比较少,而且消耗的人力和时间比较少,容易操作。

其次是氧化还原的方法,氧化还原方法是应用最基本的化学原理进行镀铜废水的处理,利用强氧化剂将络合物的配位体经过细致的处理时限氧化分解,使重金属从络合态释放变为游离态,然后通过加入碱,使其产生沉淀而除去,将金属从废水处理中取出,还原金属和水各自的成分组成,氧化还原法的优点是回归传统的工艺,实现物理处理。

还有离子交换法,在处理重金属废水的过程中离子交换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操作的基本过程中,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交换离子同电镀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进行交换而将其去除,使废水得以净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的过程也是比较的方便快捷,最大的优点是产生的废弃物和残渣比较稳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效果是最为明显的,但是投入的研究成本却是最大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实践,而且受用的情况也比较特别,对于处理废水的金属含量较高,水量充分的环境效果不是很明显。

通过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方式和生物处理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化学处理方式的效果最为明显,相对与其他学科方法化学处理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应用也比较广泛。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在实践的条件上受到很多的限制,而且研究技术起步发展的比较晚,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选择的余地也是比较小的。所以采用化学处理方式是镀铜废水处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化学工艺技术处理镀铜废水对于减轻我国工业污染程度,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合理的回收和二次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研究和创新的力度,实现化学工艺的发展,为应用化学的领域扩展和实践应用的扩展做出更多的努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利军.膜分离技术在电镀废水资源回收及中水回用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 2.

[2]邵利芬,杨玉杰,姚曙光等.含铜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38(3).

生命科学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免费的午餐”观点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廉价资本来源的看法,源自(1)可转换债券承担的票面利率低于普通债券的市场利率,投资者接受可转换债券较低利率的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债券转成股票的过程中获取潜在利得。(2)可转换债券允许公司以高于现行股价的溢价出售股票。如果公司经营不好,股价不升,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发现他们手中的转换期权没有执行的价值,而发行公司将获得低成本债务融资的好处;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经营的好,股价上升,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将进行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有效地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了股票。也就是说无论可转换债券是否转换,发行可转换债券都要比其他融资工具好。

这种把可转换债券融资作为“免费午餐”的观点,具有欺诈性。它只比较了股价下跌时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的优劣 (而未比较股价上涨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债券的优劣)和股价上涨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股的优劣 (而未考虑股价下跌时可转换债券与普通股的优劣)。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混合比较。其实,可转换债券的真实成本在相当大程度上高于票面利率;考虑转换权因素,它也高于公司单纯的优先债务的利率。实际上,由于混合特性――部分债务、部分权益,可转换债券的成本最好被认为是明确的利息变化与暗含的权益期权相联的机会成本的加权平均。如果公司经营不佳,可转换债券将证明比普通股更昂贵,因为债务还需到期偿还;如果公司经营得很好,可转换债券将证明比普通债券更昂贵,因为可转换债券的购买者将参与股东的利润分配。

我国新一轮以可转换债券为主的“融资潮”,是资本市场融资监管审核政策调整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演进的结果。我们虽然没有对公司使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进行问卷调查,但从已公布的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上看,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没有还本的打算。几乎所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纵观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出发,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视可转换债券融资为“免费的午餐”。

“昂贵的午餐”观点

国外许多公司的管理者发现,可转换债券比外表看上去的要昂贵。如果我们从与“免费的午餐”相反的观点出发进行这样的比较:(l)当股价上升时,比较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的优劣;(2)当股价下跌时,比较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的优劣,我们就可以发现,当股价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上涨的情况下,如果公司以前发行的是普通债券而非可转换债券,公司受益会更多。虽然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支付的利息要少于普通债券的利息,但是公司有契约义务以低于发行后市场价的水平向转券持有者出售股票,这样就抵消了可转换债券的较低利率带来的好处。当股价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下跌的情况下,如果公司以前发行的是股票而非可转换债券的话,这倒是件好事。这是因为公司能从发行普通股中受益,当时的发行价(股价)要高于发行后的市场价, 公司能收到比随后股票价值多的现金;如果公司发行的是可转换债券,则是不利的。当以上两种情况发生时,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成本是昂贵的。因此,“昂贵的午餐”观点说明,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比其他融资方式要差一些。尤其是在股价下跌导致转股失败时,这种情况表现极为明显。比如,日本八佰伴公司在上世纪80年行了374亿日元的可转换债券,碰上90年代股市暴跌,导致转股失败,名噪一时的八佰伴公司,因无力偿还可转换债券本息而宣告破产。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第一家采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上市公司――深宝安,在转股失败后,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但宝安从此转入低谷,对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种折衷的观点

上述两种观点,只是从可转换债券的一个侧面来谈。可转换债券与普通债券比较, 如果公司股票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表现出色,反而对公司不利,但若公司股票的表现不佳,则可转换债券有利于发行公司。可转换债券与普通股比较而言,如果公司股票在可转换债券发行后的市场表现出色,则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有利;相反,若公司股票在随后的市场表现糟糕,那么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是不利的。一般说来,如果公司表现良好,发行可转换债券会比发行普通债券差,但会优于发行普通股;相反,如果公司表现糟糕,发行可转换债券会比发行普通债券好,但比不上发行普通股。

经过上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较其他金融工具来说,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昂贵的午餐”。可转换债券可以看作是普通债券和可以购买发行公司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的组合(即负债+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值和普通债券价值的差价部分,就是投资者为这份内嵌的认股权证所支付的价格。在一个有效市场中,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可转换债券的“低息”是以转换为条件的,而转换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实际上意味着把公司经营成功给原有股东带来的收益预先转让给了转债的投资者;当然同时也转让了公司经营失败的风险。因此,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绝对不是一份“免费的午餐”。转债的持有者之所以愿意接受低息的回报,是因为他们相信转债中蕴涵的期权价值可以弥补这种损失,这是一种收益与风险的权衡;进而所谓的“溢价”也是一种误导――这仅仅是与今天的股价对比的结果,而适当的比较标准应是明天的股价可能是多少。

启示

在现实资本市场中,考虑可转换债券转换期权的特性,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可转换债券最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但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并且由于风险较大,其额外债务融资受到限制的成长性公司。虽然在美国和欧洲,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似乎都热衷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而且有相当多的大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规模都很大,但是在看到世界,尤其是美国可转换债券规模扩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可转换债券品种的创新问题,或者说美国目前的可转换债券已经远远不是早期单纯的模式了。正是这种品种创新,改变了早期可转换债券的一些特性,进而为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动力。虽然传统的带息转债一直是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主要品种,占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容量的40%左右,但值得关注的是零息转债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1999年零息转债占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重仅为10.4%,但2000年该比例迅速上升为22 .6 %,2001年和2002年该比例均超过了30%,成为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一个主要品种。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品种全部为附息转债,近年来在全球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零息转债在我国难以实现。显然,如果没有创新,可转换债券在美国不可能有如此的规模,也不能成为大型公司筹资的一种渠道。就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在可转换债券的设计中参照了一些国际经验,但是依然是一种较为原始的产品,无法象美国那样改变其原有的一些特性,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可转换债券绝对不是所有公司筹资的最佳渠道,比如风险较小、业绩增长迅速的公司以及收入稳定、成长性一般的公司发行转债就并不能有效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但实践中,中国的上市公司几乎是一哄而上,似乎监管当局的发行标准就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标准,进而出现了只要符合条件就试图发行转债的盲目现象。

此外,Brennan认为可转换债券最适合市场前景有风险且风险难以评估、投资政策难以预测的公司采用,它为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的公司提供了一种更有利的增加资本的方式,但对大的、成熟的、具有高信用等级的公司来说,不存在明显的发行可转换债券的理由。从我国已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看,85%以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集中在钢铁、纺织、交通、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行业。这些企业无论从行业和生命周期来看均已进入成熟期,有着稳定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但普遍缺乏足够的成长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业绩滑坡的现象),股价也少有活跃的波动表现。而可转换债券的主要投资价值体现在期权价值(基本面的成长性和股价的活跃程度),而非纯债券价值。我国监管层对可转换债券发行企业过于严格的要求虽然在市场孕育期有呵护投资者的良苦用心,但有悖于转债的核心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