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主要指具有社会效益的、非生产性、营利性的资产。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收益部分以及财政预算的补偿部分。因此,如何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进行高效的管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实现资产优化及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资产合理流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基础措施。最重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管理国有资产,有利于降低单位运营成本,逐步改善管理漏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及完整性,最终实现国有资产在原有基础上的升值。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认识理念淡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理念淡薄,内部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清等现象。虽然纵观长期以来,单位领导多次强调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但从执行结果来看,管理效果并不明显。这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中,始终存在重视国有企业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而忽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普遍现象。这种宏观大环境中的思想导向直接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严重落后,部分单位甚至存在资产产权认识不清,对管理属性缺乏整体认识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资产处置困难。
(二)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扎实直接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出现闲置浪费、利用率低、配置不均等现象。首先,许多单位在资产使用时,缺乏对资产的预算及控制,即事前评价与事后监督的缺失。单位在采购办公设备的时候常出现部分资产短缺而部分资产又闲置。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有出现,说明其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存在缺失。其次,国有资产配置不均的现象频现。房产及公务用车等资源的配置不均现象尤为严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此类国有资产的分配并不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严格划分,也不是按照需求来进行划分,而其分配标准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始终缺乏明确标准。再次,财政部门为防止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均,曾进行相应的调配,但调配过程缺乏完善的认证、核实以及审批过程。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落后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陈旧落后,导致单位内部对国有资产的随意处置。由于国有资产本身就具有区别于一般资产的特性,其非经营性资产的特征使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经营中去创造可衡量的价值。而正因如此,行政事业单位开始疏忽对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单位领导在思想上缺乏重视,相关财务人员也缺乏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对与其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不熟悉。甚至在职能划分上也同样不明确,关于资产的使用权以及管理权、所有权无法及时调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关系不清,导致单位财务账目中出现账面资产与实务资产的数目不符。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不断树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尤其是单位内部从事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对单位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若要发挥其自身职能则要依靠国有资产的存在,此外,国有资产属于国家财产,无论是社会捐赠部分还是政府拨款部分,都应毫厘不差的用于公民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为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上级有关部门应加大考核力度,将对领导的政绩考核与资产管理考核直接挂钩。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利用媒体及社会舆论的力量,宣传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与单位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及时沟通,探讨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不断开拓国有资产管理新理念。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体现在采购及分配方面。资产的购置及后期的处置环节都应纳入日常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管范围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对这些日常环节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单位资产的采购也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按照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来执行。而对于资产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单位应严格执行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中标注的物品价值及定额进行合理配置。既要满足职能及工作需求,也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控制。单位资产处置必须要经财政部门审批各部门资产凡需进行报损、报废、出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置内部监察机构。这也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的重要方式。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监督与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及时编写审计报告,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绩效评价。第二,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具有资产占用及资产保管两个责任部门的职能。其内部人员也可以根据这两大职能的要求来具体划分,各司其职。首先,对于资产占用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价值的大小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并确保专人专款的管理模式的实现。其次,为优化资产的合理分配,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明确每个人的国有资产占有额,并严格按照该规定来进行考核及问责。第三,开创网络信息化监管系统。在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交换。同时,财政部门也可根据系统中的信息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控。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王燕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2013(2):25-26.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形式有固定、流动、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往往在国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对行政事业类的资产却忽视不理。所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体制,是当前资产管理机制改革发展与应用的新课题。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资产只有固定资产总账,无明细账;有物无账,有账无物;有账无卡,有卡无账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新建、改建和装修楼房是无原始凭证、无账和无产权证的三无物品,造成有物而无账的大批无财产;或是某些单位毁损已久的财物,长期不办报废和销账手续,不定期盘点资产流向,财物散失也浑然不知,建筑房屋附属设备如吊扇、办公桌、空调、热水器等全部算入房屋造价之内,造成账物计价不详不实,最后大都因没有处置依据而无法核对。对账物管理的不足,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缺少工作人员,二是重视不够。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制度不完备,出现交叉管理,或是由于管理范围不明确造成的分工不明确,导致某些区域无人管理,当资产问题出现时无人出面解决。只有加强体制改革,完善部门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做到分工明确,国有资产一条线管理,事业各单位各工作人员各施其职,做好本职工作。
(三)资产配置不合理
资产配置不合理,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和资产形成机制,有的行政单位擅自利用政府的拨款建设办公楼、房地产项目和人员培训中心等场所,资产形成缺乏正规化。其次没有传统落后的经济配置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修正,资产管理不明确。再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主管部门,对机关国有资产中的资产产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四)国有资产不合理利用
有资料显示,民营企业对各种资产的使用率比行政事业单位高出1%,主要原因就是资产的闲置:所配置的物品使用几次后就长时间不使用,购置不需要的物品,或是购置的物品质量低劣,闲置的物品没有调剂给其他部门或是对其他部门没用。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树立资产管理意识
加强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有利于根除工作人员对物品价值的忽视,对政府财产的浪费,有利于增强节约意识,节省国家资产;有利不于各单位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单位制度,确保国有资产;支配合理等。从而使资产管理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到位。
(二)建立健全专职资产管理机构体制
为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体制和财务监管,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结构体系,加强主管部门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将资产管理授权给其他专业管理部门,首先要理清部门间管理范围。按照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关系,分为三个管理阶层,即使用单位、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行对产权的管理和分级负责。第一阶层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主管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量化管理,设立土地、设备、流动资产、房屋及建筑物和无形资产等类别,对其进行控制考核,同时负责对每个主管部门资产的流量分配和管理;第二阶层是主管部门不仅要负责保全国有资产的价值增量,也要对其他使用单位的资产的价值量和流动进行控制和考核;第三阶层是使用单位必须负责保证国有资产合理使用。
(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行政事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使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更准确、灵敏和完善。
1.有助于缩小集中管理与分散使用之间的阻碍。
2.有助于行政事业部门中对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进行日常的更新、查看、监管和调研等。
3.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办事的效率和对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也有助于加强对各单位使用国资产的管理,使国有资产的使用在各单位形成支出明细,避免私自动挪公款的事情发生。
4.有助于时刻掌握资产动态,且对浪费国有资产的“病灶”——低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和闲置国有资产有及时的掌握和了解,从而有利于及时对“病灶”采取措施,进行各种合理有效地处理。
(四)定期开展资产的清查和核对
资产管理人员要记好财物的详细账单,建立各种种类的资产登记簿或登记卡,资产的变动要经过严格的办理手续,要做到资产总账的总量与详细账的价值总量一致;且实有财物的明细账和登记薄或卡相符。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进行清查国有资产的工作,做到资产流向清楚,支出余额量明晰。
公共财政管理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资金是资产的价值体现,资产是资金的物化和财政支出的沉淀,公共财政管理的资金和资产都是国家的财产,只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联,共同构成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对象,因此,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财政及相关部门提出了“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的管理理念,这无疑是将资产管理摆上了更加重要、更为重视的位置。
这样一个理念的提出,既是对当代资产管理认知的跃升、工作理念的转变和管理实践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资产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当前,作为资产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认真领会,深入思考,把握其深刻内涵和全部要义显得非常必要。
“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其中的“资金”是特指财政性资金,“资产”是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中的固定资产。财政性资金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条从资金预算、执行、审计到绩效考核的运行与管理链,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管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管理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更趋于科学、透明。而由于受旧体制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影响,资产管理往往与资金管理相脱节,并滞后于资金管理,资金一旦转化为资产,人们对资产的重视程度就被弱化,不自觉地会另眼相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重分配轻效能、重审批轻监管等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前提和条件就是要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提高对资产管理的思想层高,自觉地把它放在与资金管理同等重要位置,牢固确立“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的管理理念;其次从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基础管理、机制架构等方面入手,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具体地说:
一、做到“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就必须以预算管理为推手,推进资产配置管理标准化、科学化。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资产预算是部门预算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涉及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三大方面,而源头是资产配置,在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的基础上,注重对存量和增量资产的综合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增量资产的预算管理,即通过强化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环节控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长期以来,资产配置方面疏于管理,随意配置、重复配置、盲目配置资产现象较为普遍,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甚至浪费。加强资产监管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对资产配置标准、预算编制程序、预算执行监督等内容研究,探索建立“统一标准、统一预算、统一采购、统一配备”的新型资产配置管理模式,最终实现资产配置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做到“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就必须从完善制度着手,推进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根本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具有种类繁多、构成复杂、形成多元、功能多样,且使用周期长、涉及面广、环节多等特点,要真正管住、管好资产,使其保值增值不流失,就必须建立起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以及收益、监管、绩效考评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和规定,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创新管理举措,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形成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保障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宣传培训,增强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强化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制度意识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资产监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使资产管理科学规范,执行有力。
三、做到“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就必须以夯实基础为抓手,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精细化。
财政资金管理借助银行账户、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的记录与核对,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管理手段,清晰、完整、动态地反映出每一时期内的每笔财政资金增减变化情况。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有它内在规律和特性,而任何一项管理基础工作十分重要,资产管理基础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因此,要做到“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必须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做好资产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全面掌握房地产、车辆、办公设备等各类资产第一手的基础数据,摸清家底,确保这些数据真实有用、准确完整;二是要借助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加强对资产数据信息管理,同时分析运用数据,发挥基础数据为决策服务的效用;三是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用条形码等管理手段,为各类资产配发“身份证”,使资产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找到其归属;四是财务、资产、使用部门加强日常管理,确保资产账账、账实相符;五是把资产管理每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的工作以制度形式进行规范和细化,最终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性转变。
四、做到“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就必须以健全机制为落脚点,推进资产管理协作化、集约化。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内控管理
一、引言
医院内控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来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是评判一家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趋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医院开始摆脱国有事业单位的属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医院的内部会计财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二、医院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医院领导大多数是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出身,他们大多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比较淡漠,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许多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于医院会计账目的管理和控制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只需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控制和资金的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另外,由于国家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以国库集中管理手段为主,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领导往往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都放在财政资金的控制及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等方面。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医院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及内部控制的重点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和缺陷,导致医院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失衡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结构比较不合理,给医院的发展来了比较大的筹资风险。在医院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使得医院的债务利息负担比较重,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受到削弱。资金结构的失衡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其次,医院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往往大量地进行药品采购,导致药品大量积压,占用了过多的流动资金,提高了药品的储存成本。一旦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源,医院的资金流很容易断裂,给医院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缺乏资产管理的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缺乏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漏洞。首先,很多医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由总务部门负责一般设备管理,设备科负责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这种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并且管理的明细账也不全。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往往无法落实权责,许多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记录,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核销,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的情况。其次,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比较缺乏,资产的损毁及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状况都是由于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很好的激励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激励目标、激励方法及监督机制。
(四)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及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然而,在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首先,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普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其他人员代为完成,内部审计的效果难以发挥。其次,一些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医院,由于领导的干涉及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按照领导的指示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另外,医院的内部审计重点往往放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审计方面,而对医院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固定资产管理、医院流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缺乏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管理的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来,医院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的管理层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医院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执行环节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医院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线,将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去,从而对于医院的资产管理、药品采购、资金控制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医院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从而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于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监控和防范。一旦发现财务指标或数据出现异常、恶化等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和防范,确保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对医院经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医院在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医院应该根据行业平均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一旦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医院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措施,提高资产收益率。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过高,就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偿债风险,不利于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得医院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不利于医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状况及市场情况,制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
另外,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等财务指标,都可以被纳入到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来。
(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一定要重视通过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的手段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损耗、折旧、减值等进行严格的记录;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数据库,测算固定资产的收支及损益状况,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最大化。其次,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全面融入到预算管理制度中去,从而提高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预算编制能够真实反应国有资产的价值及使用状况,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从而保证预算能够有效地执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随着医院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入,资产管理及资金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医院一定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首先,有条件的医院一定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引入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其次,医院一定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领导不能干涉和控制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及时地发现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完善。另外,医院还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要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计,还要对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内部审计。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推进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2]刘亮菊.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2010(01).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激励机制;重组改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56
1 国企改革应注重的问题
11 人员、债务是改制、重组的两大难题
由于种种原因,国企富余人员比较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如何安置多余人员,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是改制重组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家对改制重组企业的要求,所以在国企重组时基本上要求必须接收企业人员,把人员的安置放在第一位。但在实践中很多外来的投资者不愿意过多接收企业人员。
除了人员安置,对大企业改制重组影响较大的,就是银行债务的处理。现在大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制性质企业包围在国有制性质企业周围,它们可以通过一定形式,参与到一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非国有制企业要重组改造国有制企业,客观上给国有制企业提供了许多好的改制渠道,现在国企改制重组有很多有利条件,可选择的改制重组方法也很多,可通过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也可以通过交易出售。要想成功改组这些大企业,不剥离这些债务,民营企业家是不愿意购买的。
12 企业负责人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老总以什么样的方法获得收入很大程度决定企业改制。如果企业老总的业绩与他的位置没有关联的话,这个企业是搞不好的。而长期业绩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较高的收益预期是产权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权利得不到保护,企业老总就没有稳定的预期收入。在国企,老总的预期是不稳定的,任何一个偶然的机会都可以把你撤换了。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这些年改革以来,一些大型企业经理层实行了年薪制,给老总很高的工资,和外企、私企的经理层差距在缩小。靠提高工资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大型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一年能拿五十万元,干一年或者两年就有可能被换掉了。好的办法是让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他们的工作业绩就会体现在他的股票里。国企的改制、重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13 国有企业改革,绝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国企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三位一体,包括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内部体制机制转变。国企改革中,存在一些企业因简单追求将企业做大做强,而出现成本失控、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因此在改制重组中一定要尽量将各种复杂情况考虑到。
虽然对业态趋同、资源相关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发展型重组,对实力不强、缺乏竞争力、难以做大做强的企业集团实施了兼并式整合,但重组背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包括债务重组、资产重新配置、企业干部重新整合、企业文化互相融合等。国企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控制成本风险。以青岛啤酒为例:从1993年到2001年,青岛啤酒的净产值回报率从12%下降到3%,其根本原因就是发展过快,导致成本失控。
2 国企改革要做好的工作
国际国内环境格局的变化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新环境和诸多困境已不允许我们放慢推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新的观念、新的挑战和改革困境迫使国企改革必须开创一个新的历程,因此,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国企改革必须适应全球经济呈现新的竞争格局
进入21世纪,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不断调整经济策略,放松了对市场进入的管制力度,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围绕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企业市场化展开的。21世纪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包括金融、财税、投资、外汇等体制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商品市场出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生产资料双轨制逐步向市场价格调节并轨,国有企业经营受到的市场压力增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向世界开放了市场,中国市场融入国际市场,中国市场成了世界市场的重要部分,使中国企业在国内就受到外资企业的竞争。
市场化改革和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影响加剧了对国有经济的冲击。国外知名企业把全球化竞争引入了中国,使全球化竞争处在国有经济周边,对国有企业生存发展形成大的冲击。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国有企业至关重要。国有经济的总量虽大,许多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单个企业的总量很小,规模小而分散,相当多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也达不到当代技术的最低要求,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差距大,经济效益不高,在国际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增强竞争能力。
在与国际资本竞争的同时,还有信息化争。国有企业在加快技术进步上由于受到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激励往往不足,企业技术进步的困难较多、风险增大,企业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国企信息化程度还不高,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这对提高和改善市场效率不利。国企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提高信息化程度的发展来提速工业化进程,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2 完善企业激励机制,做好国企改革的配套工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企业创新和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来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内外环境方面大量的配套性改革,科学的制定包括企业管理人在内的各项激励机制和业绩长效机制,提高各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3 对国企的重组改制要加强管理、科学评估,产权清晰
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分内部型改制和外部型改制两种形式。所谓内部型改制就是内部的员工或者是管理层购买企业。外部型的改制就是外部的战略投资者包括外商、民营企业购买企业。而对这些重组企业的资产评估和产权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对国有经济的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必然,从目前形势看,国企产权改革之所以会引起许多争议,主要原因还在于改革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国有资产被贱卖。第二,银行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改制企业通过改制逃避银行债务。第三,国有企业职工应有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四,也有一些案例表示出来,通过改制进行金融诈骗,骗取银行贷款。
在国企的改制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地方小国企的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企业管理者自卖自买,操纵改制全过程,改制企业信息对基层职工封锁,职工没有得到改制带来的好处,应得利益受到浸害,处境变得非常艰难。
现在有很多国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其中有的以卖壳方式重组。但我国目前对国企卖壳尚未有规范性的法规,很多卖壳过程由于没有公开招标、暗箱操作,存在很大猫腻,贱卖国有资产,掠夺流通股东利益时有发生。对以上情况,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必须对改制重组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和引导,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制度,规范改制重组工作。
24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通过国企改革,力除弊端,提高企业活力 在国企改革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人借改革之名侵吞国有资产,一些国有资产在产权转让交易过程中严重流失。不进行改制重组,国有经济效率低下,亏损越来越大;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和成功经验盲目进行产权改革,国有资产将严重流失。特别是21世纪初,国企改革试行过程中管理层收购被一些地方视为“改革至宝”,被认为是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有效途径,不仅可解决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问题,也可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在改制重组实践中一些管理者在收购时却走了样。为获取不当利益一些改制重组企业的管理者在改制过程中,运用操纵资产评估、压低经营利润、非法融资等手法,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所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科学操作才能逐步地根除这些弊端。
25 进一步做好人员安置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企业和谐发展 在企业重组和对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为代表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因为企业重组、改制或关闭,一些职工要转岗、下岗,在改制过程中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补偿,由于补偿水平太低,改制重组企业职工还是很难接受。关一个企业,调整一个企业都容易,关键是人怎么办,要做好这个工作,就要加强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为改制重组难度都在人,前几年是滞后的,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26 大力支持中国企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应该千方百计给中国企业创造条件,支持、扶持它们的发展,只要中国企业能做,都应该给予支持,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把产业链迅速发展起来,不能把中国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
27 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通过组建地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加强目标和业绩考核。做好国有资本的收益和支出预算,需要一个有效的国有资本经济预算制度作为财政的支撑和框架,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做到进的能进去,退的能把资金抽出来,这样才能做到对国企的有效调整和合理布局。通过一套财务体制去支持这样的结构调整,才能够把国有经济逐步调到能够发挥优势的方向上。
28 切实做好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