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天文学简史

古代天文学简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天文学简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天文学简史

古代天文学简史范文第1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古代天文学简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科教育;做人教育;人格修养;文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17-02

收稿日期: 2007-01-20

作者简介:叶桂华(1964-),女,江苏泰州人,副教授,从事物理教学研究。

最近,偶读《人格本位》一书,体会良深,搞清了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既有各自的功能,又有其内在统一的关系的道理。

《人格本位》是罗晓明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这位教育企业家提出的以“人格本位”这个中心为培养目标,从本质上界定了“人格本位”是“灵”与“肉”的高度统一,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心理,即: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不但要有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感悟能力,而且还要有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品格,从而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为此而奋斗的坚韧毅力。应该说,他的这些观点是有新意的。因此,笔者认为,当今的学科教育,不应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有人格品位的人。作为学科教育工作者,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以达到学科教育和做人教育的真正统一。

一、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既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又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功能。它们既不绝对等同,又不可以一方替代另一方。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融通,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科学与人文之间曾经有过黄金般的“联姻”,即在学科教学中毫无保留地渗透了人文精神。如物理老师在讲物理学绪论时,就不能不讲物理学的发展简史,当然还必须要讲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其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足见中华文明在延续力上有自己的优势。另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曼哈顿工程计划”则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科学家们凝聚各自的智慧共同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佐证。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如果没有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及时的实验验证,就不会有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7年获诺贝尔奖。还有,讲力学的绪论时,就不能不讲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科学研究。讲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的人文教育素材。例如,首先让学生“回到牛顿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德国科学家开普勒(Kepler)对行星运动进行了规范:行星绕日运动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从而开普勒被人们誉为“宇宙大法官”、“天空的立法者”。尽管开普勒对行星的运动有如此规范,但并未指出行星为什么要循这样的规律运动,所以在17世纪雷恩、胡克、哈雷等科学家猜想认为:行星绕日运动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其向心力来自于太阳的引力,并猜出:引力的大小跟太阳和行星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F引=F向∞1/r2)。后来,牛顿根据这一结果,经过总结、归纳、推理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次,通过如下板书可让学生更明确了牛顿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1)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太阳∝M太m行/r2F向=F引

(2)行星与卫星之间的引力:F行卫∝m行m卫/r2F向=F引

(3)地球与地面上物体间的引力:F地物∝m地m物R2F向=F引

(4)自然界中所有物体与物体间的引力:F∝m1m2r2

F=Gm1m2r2即万有引力定律

这种科学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是直接的作用。

二、文理科融合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们逐步认识到科学的发明创造,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情感思维,文学艺术的创作也需要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能激发出创新思维的耀眼火花。从科学史与教育发展的源头来看,科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应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之一。《人格本位》这本书更使我由原来的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之间彼此的联系从认识甚少,到现在的具有深层、内在联系的认识,并且在认识上更加丰富和生动,使我这个长期从事自然科学教育工作的人渴望拓展自己在文学、艺术方面视野的企求越来越高。曾经有人认为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应包含的内容为: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素质的基础。这些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学等,这毫无疑问是对的。我以为,如果真有这样完美的人物,从科学史上来说,那就应该只有列奥纳多・达・芬奇(简称达・芬奇)和”亚里士多德了。达・芬奇不仅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绘画传世精品让人佩服不已,而且在雕塑、工程、建筑、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领域里也是登峰造极的,难有人能望其项背。他不但是文艺复兴时期,而且是整个人类智慧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另一位就是亚里士多德。他也是一位集哲学、美学、天文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于一身的人物。这两位伟大的学者,应该是文理联姻融合的最佳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人格品位也是高尚的。很显然,在当今这个知识信息化的时代,更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离不开与当今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而文理融合教育则是培养复合型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学科教育与教师的学术人格修养教育相结合

人格修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人格本位》一书告诉我们:人格修养在社会中所显现出的巨大魅力,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而一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除了家庭和社会诸多的条件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于学校的教育和后天社会的磨练。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在强调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要性时说:“一切决定于教师。”学校教育不仅仅只是《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以及班主任的教育,还在于各学科教师的人格在教育教学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甚至有时学科教师的一句话就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因为当初在学校学习期间,他的老师的一句“1+1=2?”激起了他为之奋斗了一生,最终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因此,学科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之路,应是我们自己终身研究的课题和要实践的义务。学科教师的人格修养,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忠诚于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和毅力。其次,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符合道德准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准则就其范畴来讲,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这就要求:作为师长,为人要态度豁达,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行为正直,遇事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再次,要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学科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科研能力。教师要在在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给教育过程和社会带来新成果。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迅速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及时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教师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越强,教学质量也就越高。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10年后又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原理》都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开普勒的第三定律也是他在撰写《世界的和谐》这部书的过程中发现的。李四光的地质学论著《冰期之庐山》、《中国地质学》等都是他长期的地质工作经验的总结。现代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是在他的《时间简史》这本书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科学价值的。最后,读书能力。教师不但要自己会读书,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要多读经典的书籍。读经典的东西会受益终生。要多读好书,好书就是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的书。

古代天文学简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柏拉图;教育;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228-02

一、柏拉图对教育的哲学反思

作为人类的导师,柏拉图丰富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不朽名著《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篇》中。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一个教育机构,他把教育称为“唯一重大的问题”。在他看来,城邦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城邦的任何品性都源于个人所拥有的品性。要塑造和谐的城邦,就必须培养和塑造和谐的心灵,而心灵成长的环境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承担培育和谐心灵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只有教育才能赋予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而心灵的特征就是在好的环境中变好,在坏的环境中变坏,甚至可能将邪恶的事物渗透到自身之中。对善的理念的关照同样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使灵魂之眼转向“善的理念”。有了善的理念,才能赋予一切存在与行动以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也才能为和谐城邦提供终极保障。对善的理念的关照需要通过教育途径进一步地完善和升华。柏拉图认为,通过数学、几何、天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将人的灵魂引向真理,为研究哲学和发现真理打下基础。学习上述学科后,再学习辩证法。辩证法“能够不用假设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 [1] 它是不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只依赖于概念间的推理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通过辩证法达到对善的认识。通过上述教育的训练,统治者成为理想的哲学家,理想的哲学家成为合适的统治者,二者实现了和谐城邦所需的统一,从而根本保证了和谐城邦的最终构建。柏拉图特别强调体育和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用以陶冶心灵,追求真善美,属于知。体育用以培养健全的体魄和刚强的意志,属于动。由于音乐和体育都是用来改善心灵的,训练好的运动员如果没有心灵的改善,那就与野兽无异。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爱智和激情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得当,达到和谐。” [1]体育和音乐的结合,可以实现理性和激情的联合,达到对欲望的统治,实现个体灵魂的和谐。同时,柏拉图强调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获得金钱或强壮的体格,或者甚至某种不受理智和正义引导的知识才能的训练。倘若一个人接受过如此这般的完全训练,他会被认为没有受过教育,是粗鲁的和无教养的。反之,柏拉图心中真正的公民教育“是从童年起所接受的一种美德教育,这种训练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成为一个完善的公民的渴望,这个完善的公民懂得怎样依照正义的要求去进行统治和被统治” [2]。此外,柏拉图还强调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柏拉图认为,公民的守法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定出来后若无人遵守不过是一纸空文。他说“不要让西西里或任何其他城市服从人类的主子,而要服从法律”[3]。他主张应将法律教育渗透在孩子的游戏、音乐、体育中,守法精神会让孩子们成为品德端正的守法公民,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什么变革,秩序也容易得到恢复。

二、柏拉图对教育反思的当代启示

1.重视青少年美德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对公民进行美德教育尤其是强调从童年起接受美德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视青少年美德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少年。青少年一代应以史为鉴,学习和懂得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从中国历史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青少年一代要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中吸收优秀的道德文明成果;青少年一代要把知和行、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与此同时,要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重视青少年守法精神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守法精神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守法精神的培养。守法精神是一个民族诸多德性精神中的肯定性美德,是现代社会规则和法律体系运行的必要前提,也成为法律信仰生成的道德基础。只有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自觉地具有了守法精神,法律才能真正发挥其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好的法律需要具有守法精神的人去执行,才能把遵守法律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培养青少年的守法精神,首先是要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其次是要让青少年具备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最后是要把对法律的知识学习自觉地转化为强烈的道德自律精神和道德责任意识。

3.重视青少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柏拉图关于对公民教育的科目及教育的方式,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4]。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经历了从古代的融合到近代的分离的过程。近代以来,由于二者的分离,科学精神的片面发展,最终在解决人的生存价值问题上打破了二者融合的格局,酿成了20 世纪的文化危机。由此带来的诸多的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这已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今天,这些危机和问题在教育上便表现为重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理轻文”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轻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性;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发展;重视“掌握专门知识”,忽视“深奥高远之境”的引领;重视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唯理性教学模式”加深了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最终导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走向分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让教育成为连接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在教育上构建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必要张力。

4.重视青少年美育的培养。柏拉图教育思想中关于音乐价值的诠释,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美育的培养。在柏拉图看来,音乐的价值在于追求心灵的完善,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他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并认为音乐可以改善道德面貌。他认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很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增大,容易使青少年的内心生活失去平衡,产生种种心理障碍。要缓解这种状况,除了道德教育之外,更多地要靠美育。通过美育的熏陶影响青少年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对青少年的精神起到激励、净化和升华的作用,保持青少年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理想人格的塑造、对崇高的追求、广阔的胸襟、想象力的激发、新规律的发现、新理论的创建、一番事业的成就,这些都要靠美育来培养。从美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人类的特殊的审美活动,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选择过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5]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守教育的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青年一代学会审美的生存和生活,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5.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柏拉图对辩证法的解释,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应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按照柏拉图的理解,辩证法就是撇开具体事物直入事物本质的方法,他认为思想的对象(本质)比感觉的对象(现象)更真实可靠,即“眼见为虚,思想为实”。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他的“辩证法”表征着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应具有的反思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些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中最具价值、最有光辉的东西。对一个人而言,这些精神成为他的“哲学素质”。对一个民族来说,这些精神代表着本民族思想的成熟程度和发展水平。缺乏理论思维,一个民族难以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对一个人而言,其哲学素质代表着一种境界、一种理论思维的能力和水平。马克思在读大学时就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6] 哲学家冯友兰讲:“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7] 哲学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完善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哲学起着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塑造美好心灵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重视青少年哲学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3-300.

[2]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M].张智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

[3] 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盛葵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7.

[4] 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9.

[5]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

古代天文学简史范文第4篇

人类的一切抽象思想或许都要起源于神话意识,而从古希腊神话分离出哲学而使其具有它自身的内容和方法,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先哲所开创的学术研究,。亚理士多德 (384-322 bc.)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它把主要依赖比喻、经验推理的辩论的哲学思维推进为可以用概念和命题表达的逻辑方法,亚理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方法明显地不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其他的古希腊哲学家的地方,首先表现在他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对名词、概念与事物属性、本质的关系进行的分析研究,而不是仅仅依靠辩论和比喻的方法直接对事物、属性、本质等进行研究,就是说他意识到了用概念、命题进行表达和思维,而不是主要地依靠形象来表达,用比喻、经验来推理,苏格拉底的辩论和柏拉的对话都是对话人之间的直接解释和辩驳,基本上是对事物的直接思维方式,而基于空间意义的形式正是柏拉图的理念的立足点 (参见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2.) 。 亚理士多德把基于事物的思想形象的表达为概念关系,把对事物的原因研究推进到逻辑关系的表达,把主要依靠经验比喻的推理方法推进为逻辑推理,把辩论转变为完全理论性的学术方法,简言之,把广泛的思维变成了精确的思想,这种进步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对于哲学领域的,而是整个文化意义的。亚理士多德所建立的三段论的思维形式是迄今为止我们仍学习和训练思维的基础方法,我们或许不应当把人类智力进步台阶上的这一大步归功于某一个人,但亚理士多德对此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无疑代表了这一伟大的进步。

亚理士多德在哲学和自然哲学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就是他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如果说柏拉图代表的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那么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代表的就是自然哲学的雄伟建筑和近、现代科学哲学的基础,即基于客观性的科学本质,尽管它看起来存在着内部的混杂不清甚至是错误,人们可以夸张而不失其真实性地说,它托起了整个西方知识型文化的摩天大厦,即是后人对它的反对,也是站在它所提供的基石上,比如伽利略(1564-1642) 用落石试验证明了亚理士的一个错误论点而成为了近代科学的一个象征,但上人们不能忘了伽利略的比萨之塔是屹立在亚理士多德所提供基础上。如果我们可以说,对儒家学说的领悟感受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那么也可以说对亚理士多德的理解就是对整个西方知识型文化的鸟瞰能力的把握。

1. 形而上学

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实体(substance),形而上学主要地就是以实体概念研究事物的终极原因、所以形而上学讨论的重心不在事物的属性和它们的关系的而是实体概念和事物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区分上,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不是的纯粹哲学思辩,而是真正的自然哲学,这正是他的“形而上学”一词(meta-physics) 的真正意义所在,或许我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当将它看作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哲学的在起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基础, 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已为西方科学文化的发展所证实。在他的建筑物之上,科学已远是今非昔比,而这座伟大的建筑物却仍然坚固、旧貌斑驳,但却更加分离孤独,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 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的末尾对现代哲学与科学的分离现象评论说:“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理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他的批评或许一方深刻地反映了潜藏在现代科学家意识中的亚理士多德的哲学传统的支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了哲学、科学、科学哲学之间二千多年来复杂的互生消长关系在今天所见的一个更加变易从面难以把握的剧烈现实。

亚理士多德广泛地考察各种哲学和自然哲学,他把所有当时流行的学说总述为追求事物的终极原因,他看出了事物的终极原因即不能把所有的事物归结为某一个事物,比如泰勒斯主张“水”为万物之因,也不能归结于事物之外的超验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而是在于事物的自身原因,事物的自身原因存在于事物的自身但又不等于事物自身,因此事物的自身原因即不是别人又不是自己,这种困惑几乎成了所有的哲学家无法逾越的障碍,亚理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本因 (原因)、物因 (物质)、动因 (动力)、极因 (目的),以实钵概念和实体与事物的逻辑关系表达了这个困难的问题,虽然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达了它,关于事物自身的学术研究是物理学和数学,而关于事物自身原因与事物的属性的关系的学说就他所说的形而上学。当然他的形而上学仍在一般哲学意义的框架内,因此更精确的说法应当是亚理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自然哲学精神并以逻辑方式表达了它,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和的统一,亚理士多德的形同上学自身正是哲学与科学之间即mate-physics意义的实体。因经这就是亚理士多德在古希腊哲学本义上对智慧的追求 (philo-sophia)。

2. 实体

亚理士多德的实体不是实际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自身的原因,也不是某种超验的存在,亚理士多德认为不存在一般意义的实际事物,这正是他与柏拉图的分歧,因此亚理士多德的实体即不等同于科学活动中的具体对象。又不相同于柏拉图的超验的理念,实体取决于质料和形式,但又不是这二者,而是这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亚理士多德就是努力地去说明这种多重层次的关系,但是亚理士多德并没有给予我们一个一致性的实体概念,实际上他只是通过对实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量分析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解他的实体概念的思想过程,但正是在这些精微的方向区分上,他把对知识的追求导向了作为思想对象的客观性。

首先亚理士多德的论述的实体是基于科学基础上的, 因此实体的意义与质料紧密系在一起,而且亚理士多德所说的“质料” 在很多情况下是指物理性质上的“原料” (material), 而不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物质” (matter), 因此虽然他说:原料被制成物品后, “质料”仍保留着, (形而上学5) 但在这里, "质料"等同于物品的本质即“原料”,而不是指更进一层的原料的本质, 即没有把质料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物质概念来使用。因此他虽然区分了两种“原始物质”的含义,即构成具体事物的原始物质,和一般意义的原始物质,如青铜是青铜器的原始物质即原料,但水是青铜的原始物质,后者才是早期希腊哲学意义上的抽象的物质概念之一:凡是可熔性物质〈包括青铜〉都是水。恰恰在于亚理士多德不是在这种纯粹的哲学观念上坚持他的实体演说,避免了柏拉图的超验,但另一方面,实体与质料又不是象实际事物一样具有与原料直接的构成关系,质料依靠潜在的形式以目的性的变化过程而成为具体的事物,这样形式又不是物理意义的形状而是对它的抽象,这才是具有一般性意义的事物自身的原因,正是在这样一种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意义上,它成为亚理士多德的实体和形式的关系,所以亚理士多德的实体正是自然哲学与纯粹哲学观念之间的桥梁,这与人们所熟悉的关于事物与属性的关系都不相同,从而使许多人都很难跟随亚理士多德的思想。

实体实际上是亚理士多德提出的事物的终级原因的四因说与哲学和自然哲学的统一的概念方法,四因一方面可以融贯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又可以归属于哲学领域的因果理论,因此从四因说出发而完成实体概念是亚理士多德建筑在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形而上学的整套结构蓝图,他在哲学、自然哲学,和科学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过渡性的统一,虽然存在混乱和错误,但绝不是拼凑,他的“实体”正是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形而上学实体。

为了了建立实体与自然科学对象之间的一致,他提出了潜在或潜能的概念 ,潜能一方面可以解释实际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的动力,即科学意义上物因和动因之间的关系,这很自然;另一方面潜能使质料走向事物自身的目的——形式,这是物理学意义的物因和哲学意义的极因之间的一种超越关系,同样在哲学意义的本因与物理学意义的动因之间也有这种超越关系,他使用了另一个一个概念——实现,潜能使质料走向事物自身的纯粹目的超越关系被等同为事物的概念在实际事物中的实现这样一种间接的说明,这是一种莫比乌斯-克莱因式的转换,而且亚理士多德也不是在他的所有论述中始终一致地使用这些概念,但在一种可以理解的意义上它们是一致的。这样他也就在具有哲学意义的极因和本因与科学意义的物因和动因之间建立了转换性过渡,在实体的哲学意义和物理学的客观对象之间建立起了通道。(形而上学5,9)

另一方面,亚理士多德从几乎是不可质疑的数理观念“一”的基点出发,用潜能解释潜在的形式,一是一切事物的自性而非属性,这是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古老观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它区别于作为具体的计数意义的数字,亚理士多德总结它的意义有四个方面:延续性(时间)、整体、个别和普遍性,亚理士多德认为人们通常所讨论的事物的统一性往往都是这四义中的一方面,比如柏拉图的形式就是普遍性的共相,而亚理士多德的形式却是“这一个”的一,即整体与个体对立与分别在科学计量意义上的对象,他是这样说的:

自然哲学家于运动亦以简单而短促的移转为运动之计量;这些运动单位就是占时间最短的运动。在天文学上这样的“一”也是研究与计量之起点,在音乐上则以四分之一音程为单位,在言语上则为字母。所有这些计量单位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一。(形而上学10)

这才是亚理士多德心目中作为事物的统一性形式的真正能够与柏拉图的形式理念相抗衡的意义,它既不同于具体计数的数字,也不同于柏拉图想得到而未得到的象数,它是实体在数理意义上的意义而又可以归属于哲学观念的代名词,实际上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二千多年后才充分展开的数理逻辑原理的一个哲学基础。这样亚理士多德的实体与实体的形式就存在一种基于客观性的真实联系,实体就在事物的自身原因与事物的属性之间建立了形而上学的过渡。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亚理士多德的形式不仅是他实体理论的一大支柱,它还是一般事物的概念与事物及事物和事物属性之间的真实的关系,它就是亚理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和实体学说整个论述中的的灵魂——逻辑学意义上的形式,在这个最重要的轴心上,逻辑学实现了自己。

3. 逻辑学

亚理士多德对形式的论述与柏拉图的理念形式不同不仅仅是哲学和自然哲学意义上的,亚理士多德对此已进行了许多分析和比较,但是这些细致的论述混杂而层次不清,原因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抽象而简洁,层次分明,而亚理士多德的实体概念虽具体但意义纠缠,层次超越,实体的概念在本质、物质或物料、形式这些诸概念之间缠绕,游移难决,亚理士多德自己所提倡的用种差作定义方法在这里根本用不上,这些概念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因果关联,它们似乎不取决于这些概念自身而取决于对它们的定义途径,把实体解释为质料与形式或它们的关系对他并不困难,他的论述的所有困难并不在于如何用质料或形式去解释实体,他已经从多方面已作过多种说明,他的困难在于去表达和说明这种复杂而纠缠的关系的方法自身,他的所有论述与他的前人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不是用事物的属性和属性之间的关系去论证,而是企图依靠概念和事物、属性、本质,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去进行论证,他把对物理学、数学、自然哲学的经验性讨论提升为可以用纯粹学术方法表达和论证的学问,他的伟大事业正是表现在这种独创上——亚理士多德把抽象的思想过程表达为专门的学问——逻辑学, 略摘其言如下:

因为专研实是之为实是的学术是能够独立的一门学术,我们必须考虑到这门学术与物理学相同抑相异。物学所讨论的是自身具有动变原理的事物;数学是理论学术,讨论静止事物,但数学对象不能离事物而独立存在。那么异乎这两门学术,必是专研那些独立存在而不动变事物的学术,这样性质的一类本体,我们以后将试为证明其实存于世间。世上若真有这样一类的实是,这里就该是神之所在而成为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于是显然,理论学术有三——物学,数学,神学(哲学)。(形而上学11)

于是明显地,这一门学术的任务是在考察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和作为实是所应有的诸质性,而这同一门学术除了应考察本体与其属性外,也将所察上列各项以及下述诸观念,如“先于”,“后于”,“科属”,“品种”,“全体部分”以及其它类此各项。(形而上学4)

我们必须提出这一问题,研究本体和研究数学中所称公理〈通则〉是否属于一门学术。因此,明显地,研究一切本体的哲学家也得研究综合论法〈三段论法〉。

现在,让我们进而说明什么是这样一个最确实原理。这原理是:“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 (同一律) 。可是关于这个论点〈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为是亦可以为非是”,〉只要对方提出一些条理,我们当用反证法来为之说明这不可能成立。(矛盾律) 同一事物既是而又不是,除了同义异词而外,必不可能,… (排中律)(形而上学4)

逻辑学就是这样逐步地在他的表述中艰难地实现的,三段论是思维的基本逻辑形式,逻辑三律是形式逻辑的公理,当然亚理士多德并不是系统地全面地总结了逻辑学,他主要地只是在各方面用逻辑方法论述了他的学说时表现了形式逻辑方法,提出了最基本的观点,而且这也并不是始终一致和清晰的,其中也避免不了混乱和错误,但他的逻辑学方法是坚实的,虽然亚理士多德并没有把它表达为逻辑系统,但他已撑握和运用了它,而且亚理士多德仍用使潜能解释他的哲学意义的形式,但这已经是在逻辑学意义上解释形式,潜能不过是他对逻辑的运用的解释的替代物,因此与用潜能解释质料的潜能在形式不同,它不是指实体作为质料内在的变因,而是指实体作为概念的逻辑意义的变因,它是通过实体对自身的逻辑否定而实现的,他勉强称之为“潜在的事物”。有别于实体的潜能通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实现目的,潜在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即逻辑否定)所有论述过的运动和变化——这是一级难于察见而可以实现的逻辑过程。他论述这个思想过程是艰难的,我们甚至无法从始终如一地追随他的思想,他并没有直接指出他思想中的这种意义的形式是什么,他主要地只是以概念与事物的区别和与它们的关系,特别是从概念实现为现实事物的过程间接地表达了他的形式思想,比如他说::

铜,潜在地是一雕像;可是雕像的完全实现并不是“铜‘作为’铜”而进行之动变。因为“铜‘作为’铜”与“作为”某一潜在事物并不相同。

能够导致健康与能够致病不相同——倘“能致”为相同,则正是健在与正在病中也将相同,——真正相同的只是健康与疾病的底层,那底层或是血液或是体液则确乎为同一的血液或体液。

有如颜色(概念 )与可见物之不同那样,事物与潜在事物并不相同。

例如可建筑物之作为可建筑物者,可能有时实现与有时不实现,可建筑物作为可建筑物而进行实现,则为建筑活动。实现就或是这个建筑工程,或是房屋。然而当房屋存在时,这可建筑物就不再是可建筑物;这恰已成了被建筑物。所以,实现过程必须是建筑活动,这就是一个运动变化。(形而上学11)

如果仅仅从论述的上下文关系上去读这些文字就几乎令人无法捉摸,这不是对事物或事物属性的抽象,也不是对概念的逻辑关系的整理,而是企图从逻辑思想活动中抽象出纯粹的逻辑形式的过程,这种艰难正是人类智力进步的伟大足迹的一点点遗迹,弥足珍贵,所以亚理士多德对他的形式的论述比他的实钵概念更难于被人理解。二千多年后,维特根什坦以更纯粹抽象的方式表现这一过程,比如逻辑哲学论中所说的“型式概念”就正是亚理士多德艰难而未说出来的一种“潜在的事物”。(参见中国思想与分析哲学——解构西方3.) 虽然今天逻辑学已进步为能与数理方法结合的产生了强有力的数理逻辑方法,但人们在亚理士多德的最初起点上并没进步多少,他所未解决或他已接触而未意识到的问题比如有关逻辑的形成和逻辑的本质问题,逻辑公理的意义如排中律的适用性问题等等,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个远非完全解决了的课题,甚至纯粹的形式系统自身也因哥德尔定律的出现而面临难以自保的最深刻的危机。

4. 形式、范畴与现实的思想

逻辑学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这完全反映在亚理士多德的学说中形式这一概念即是他的实体理论的构成部份,又是其论证的逻辑工具方法上,这正与亚理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处于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地位相类似,亚理士多德的逻辑学一方面是他的实体学说的论证工具方法,它的自身又是关于思维形式的方式和过程,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还成为认识论即纯粹的哲学。所以亚理士多德的形式也在两个方面与柏拉图的形式理念的不同。作为实体的形式,亚刊士多德充分论述了他的形式不同于柏拉图的形式的区别,这主要在于他的形式主要地是基于数理的和逻辑的意义上的,因此不同于柏拉图的几何意义上的绝对抽象的空间形式。他从多方面论述了柏拉图的理念形式不可能成为事物的原因,柏拉图的理念的超验性与数字(即今天所说的算法意义)所包具有客观性格格不入,因此柏拉图企图将数字纳入到理念的框架内就没有成功。另一方面,亚理士多德从逻辑方向出发,把他的形式从他的实体理论中导向了逻辑意义的范畴系统,成为了他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支柱,并给后世哲学研究带来完全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实际的事物并没有严格精确的几何形状,但是纯粹的几何形式却存在于它们之上,同样,人们计物为数,物虽不是数,数却在其中,因此可能存在数的理念形式,在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数的确被广泛用于与图形相类似的抽象应用,比如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毕答哥拉斯的数与各种事物或事物关系的对应,虽然古代的希腊人为将了数想象为一种纯粹的空间形式而做了许多努力,但终于因在形式和系统的内在冲突而终未获结果,或许中国的八卦图式是在这个方面唯一的一种成功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是数理自身意义上的表达,而仅仅是数的图式过程,它作为思想的范式表达了现实思想的普遍方向。而亚理士多德为了求得哲学、自然哲学和科学之间的一致性,把他的实体意义的形式,逻辑意义形式共同表达为不同于概念的范畴,这是一种哲学意的形式与科学意义的形式在逻辑意义的形式中的混合,这样亚理士多德的关于形式的思想与他的逻辑学就实现了本质上的统一,真正地成为了他的形而上学理论的灵魂和实体,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范畴”(诸格):

(1)本体——人,(2)质——白,(3)量——六尺长,(4)关系——倍,(5)时——今朝,(6)处——室内,(7)主动——抚摩,(8)被动——被抚摩,(9)状态——健康,(10)位置——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