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常识大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传统文化常识大全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校昆曲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与江苏省地方资源相结合的一门特色课程。昆曲史、戏曲理论必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丰富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应开拓思路,灵活多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昆曲通识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艺术修养与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昆曲 通识教育 教学方法

优美典雅而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自明代中期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倍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昆曲的发源地在江苏苏州,江苏在明清两代素来是昆曲最繁华与盛行的地区,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传奇作家、作品和昆曲曲家、演员。如今,在江苏省内的高校开展昆曲通识教育,有着传承非物质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特殊意义,并具有推进全国昆曲通识教育发展的典型示范作用。

近年来,昆曲通识教育已经在江苏省内部分高校陆续展开,成为江苏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都先后设置了昆曲史、昆曲欣赏、昆曲清唱等选修课,在校内外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笔者正是一名从事古典戏曲研究的高校教师,数年来为大学生开设昆曲艺术选修课,积累了较丰富的昆曲通识课教学经验。下面将理论结合实践,探讨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

一、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昆曲通识教育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多种艺术样式。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别于一般的文学史、艺术史课程。近年来,以昆曲通识教育为内容、适用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吴新雷:《昆曲艺术概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山西教育出版社。

(二)朱恒夫:《中国京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三)骆正:《中国昆曲二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吴新雷,朱栋霖:《中国昆曲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俞为民:《中国戏曲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六)王宁:《大学戏曲鉴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六部教材,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昆曲通识课程中投入使用多年,均得到较高的评价。综观上述教材,结合昆曲艺术本身的特点,昆曲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由以下四个版块构成:

第一版块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史。剧本乃一剧之本,欣赏昆曲艺术,要从熟悉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开始。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既要梳理戏曲史、介绍作家和作品,更要强调经典剧目的文本细读。诸如《琵琶记・南浦》、《牡丹亭・惊梦》、《长生殿・惊变》等文律兼美之作,应当逐字逐句阐明文意、解释曲情,并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其中的传世名曲,以积累感性认识,加深对戏曲文学的理解。

第二版块是昆曲艺术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昆曲的角色行当、唱腔曲谱、表演功法、布景道具等。该部分内容须借助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呈现昆曲艺术的方方面面,进而系统全面地归纳昆曲的艺术特征。

第三版块是昆曲经典目的演唱、表演与赏析,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如果条件允许,就可以选择《惊梦》[皂罗袍]、《琴挑》[懒画眉]等经典曲目,在课堂上示范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表演或演唱一到两段昆曲曲目。

第四版块是对昆曲艺术现状的关注。在掌握了基本的昆曲常识之后,昆曲通识教育亦须引导学生了解当前的昆曲境况,包括现存的昆曲院团、剧目传承情况、演员的艺术历程、昆曲的演出市场、曲友曲社的活动,等等。昆曲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关注昆曲的现状,才能进一步思考昆曲艺术的未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四大版块,结合学生特点与既有的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课时,拟订教学大纲。以下是笔者所主讲的苏州科技学院“昆曲经典赏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 昆曲的历史(4课时)

(一)昆曲的产生

(二)昆曲的发展、繁荣与衰落

(三)昆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昆曲的剧目(4课时)

(一)南戏代表剧目

(二)元杂剧代表剧目

(三)明清传奇代表剧目

第三章 昆曲的脚色行当(2课时)

(一)中国古典戏曲的脚色体制演变

(二)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分类及特点

(三)昆曲各行当家门戏简介

第四章 昆曲的唱腔与曲谱(4课时)

(一)昆曲的唱腔及音乐特点

(二)昆曲的音乐体制和曲谱

(三)昆曲清唱示范教学

第五章 昆曲的表演功法与特点(4课时)

(一)昆曲表演的功法与程式

(二)昆曲折子戏表演欣赏

第六章 昆曲的舞台美术(2课时)

(一)古典戏曲舞台的基本样式

(二)昆曲的人物造型

(三)昆曲的景物造型

第七章 昆曲术的现状与未来(4课时)

(一)昆曲演员与职业戏班

(二)曲会与曲社

(三)昆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情况

(四)昆曲艺术的前景展望

二、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本科学生,以文学、音乐、历史等专业为主,同时面向其他文理课专业的学生。对于绝大多数选课学生而言,他们将来并不会从事与昆曲相关的工作。在本科期间选修昆曲通识课程,仅仅是他们漫长学习生涯中的点缀。那么,在高校开展昆曲通识教育的意义何在?通过昆曲通识教育,预期实现怎样的目标?

第一,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文科生、理科生还是工科生,文学的熏陶都必不可少。戏曲文学较之诗、词、文等文体而言,形式更活泼,语言更灵动,具有鲜明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易于被不同R档难生接受。通过阅读古典戏曲作品,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层次得以提高,他们能够能顺利而准确地赏读昆曲经典作品,逐步具备分析、评价戏曲作品中思想、人物和情节等要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评论戏曲作家作品与戏曲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在此基础上开展院团考察、演员访谈、田野调查等工作,则可作为大学生科研立项的课题,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对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深渗入血液的。民国曲家张芬在《昆曲大全・序》中说:“况乎音为传心,词为达性,声以感志,曲所尚矣。是以五叠江波,四坐为惨;一声河满,合席难欢。矧世运推移,兴衰迭易,啸歌天壤,尘世之感慨无穷。a仰古今人事之悲欢,匪播之曲调,按以管弦,既随意而成声,亦摅怀而自写。”[1]

昆曲艺术高雅、柔美、平正的气质,能够振奋人的精神,涤荡人的心灵,教化人的内心。从更深层、更长远的意义而言,艺术能够提高人的格调韵致。

第三,大而言之,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早在民国时期,王钟麒便在《剧场之教育》中概括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吾以为今日欲救吾国,当以输入国家思想为第一义。然教育兴矣,其效力之所及者,仅在于中上社会,而下等社会无闻焉。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人人能有国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盖戏剧者,学校之补助品也。”[2]通过主题纯正的戏曲作品,以戏曲劝恶扬善的情节为载体,让学生明辨是非,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声音的格调韵律能够与世风时政相关联,以韵律壮美的曲目,感化民心、昂扬斗志,进而有助于国家的进步。

三、高校昆曲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

由于高校昆曲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特殊性,必然为其教学方法提出了有别于一般课程的更高要求。昆曲通识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文理科生开展。相对于必修课而言,选修课本身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选课的学生均出于个人意愿,他们对于昆曲艺术或多或少怀有一定的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二是选修课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较之必修课略为宽松,因而师生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与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推进课堂教学。此外,在具体的昆曲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多管齐下。

首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由多位教师合作教学,优化配置资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由于昆曲通识课程为文学与艺术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比普通课程更高的要求。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深谙作曲、谱曲、度曲之道,当年将昆曲引进北大课堂,实为昆曲之幸。时至当今,即便偶有理论与演唱兼擅的通才型教师,毕竟不具普遍性。一般而言,任何一名纯粹的中文系教师或音乐系教师往往只能胜任昆曲通识课程的部分内容,很难完整地驾驭每一个方面与细节;倘若外聘专业演员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往往面临舞台经验有余、理论水平不足的尴尬。

有鉴于此,昆曲通识课程不妨转变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完成各个教学版块:可由一名专业从事古典戏曲研究的教师担任主讲,讲授戏曲文学、昆曲理论等版块的内容;聘请曲师或昆曲演员一至二人,承担昆曲表演与演唱版块相关内容的示范与教学。多位教师共同协作,主辅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则能取得“1+1>2”的惊喜效果。

其次,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昆曲通识课程的课堂互动具有更个性化、多元化的形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文学赏析部分,增加分角色朗读戏曲作品的环节。戏曲文学具有独特的文体和语言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强调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与特定情境。普通自主阅读,很难体现其文体特征。在课堂上由多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能够将学生置身于作品所体现的人物关系之中,体察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性格。例如在阅读和赏析《桃花扇・却奁》时,由几位同学分别担任侯方域、李香君、杨龙友、李贞丽等角色,声情并茂,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达到近乎小剧场的戏剧效果。

二是在艺术教育部分,注重师生的课堂表演和演唱。教师的范唱与表演,较之播放视频更具现场的感染力。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唱腔和动作,与昆曲零距离接触,感受昆曲艺术的细腻、精致与柔婉,体悟昆曲艺术之难学难工。此外,还可采取独唱、对唱、轮唱、小组唱等形式,营造更活泼的课堂氛围,更高效地帮助学生吸收所学内容。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主讲教师、受邀演员、选课学生之间的三方交流。教师、演员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艺术经验与人生阅历截然不同,三者以各自的视角探讨昆曲艺术,多种思想的碰撞,有益于拓宽视野,启发思维,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昆曲艺术本体的理性认识。

再次,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根据实际条件,安排一两次实践课。内容包括组织观摩昆曲演出、走访昆曲院团、采访昆曲演员、参与曲社和曲会活动、参观古戏台与博物馆等,此系江苏高校的资源优势。目前全国共有七大昆曲院团,其中有五个院团地处江浙沪一带。昆曲古戏台、博物馆等,在江苏省内亦有多处。因此,江苏省内高校在进行昆曲通识教育时,能够较为便利地就近参观,在校园之外接触更真实形态的昆曲艺术。

最后,除昆曲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成立昆曲社团。社团成立之后,教师应定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活动,给社团以关心、指导和帮助,开展丰富的活动,让昆曲通识教育在课堂之外继续延伸,同时扩大影响,使更多未选修过昆曲通识课程的校内外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接近昆曲、了解昆曲。

昆曲通识教育,既是艺术的教育,又是教育的艺术。昆曲通识教育已然成为江苏省地方资源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我们期待它在江苏继续深入开展,并逐步扩大影响,遍及全国,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