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学理论专业

政治学理论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治学理论专业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 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 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46-01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个性特征

(一)政治理论素养不足理想信念淡薄

音乐专业大学生思维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善于思考问题,但缺乏理想信念,不关心时事政治。所以他们虽崇尚远大理想,但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诚信和奉献精神。

(二)个性张扬,集体观念、纪律观念较差

音乐专业的学生多半活泼开朗,心态开放,表现欲望强烈,但吃苦精神较差。由于经常参加一些文艺表演活动,张扬其个性,增强了自信心。再有,由于师生一对一的授课和单独的练习,较少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缺乏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部分学生不专心学业,价值观发生扭曲

由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的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把金钱看得很重,为赚钱而耽误学业。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四)缺乏抗挫折能力

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对艺术有较强领悟力和实践力,使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成功的渴望。但缺少磨练,人生体验不足,心理承压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时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痛苦之中,迷失方向。

(五)专业能力强但文化素质相对薄弱

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课基础总体上相对薄弱。在态度上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英语、中外音乐史等文化课的重修的比率较高,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向高水平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专业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一)树立牢固政治思想,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以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文艺活动融入到各级各类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以及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从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用,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文化课比例

音乐院系必须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人文知识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和社会调研实践课程的比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思想素质,了解国情,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培养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学校要配备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个人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与引导。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影响和感召学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尊重学生,因势利导,“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结

给学生以信任,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中展现个性,体现价值,增强集体和纪律观念。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平等沟通,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接受的教育。

(五)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习生活的始终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和引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全程指导学习和生活,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好更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愿与广大从事音乐专业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同仁共勉,以进一步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音乐艺术人才。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及其培养对策的研究”,课题编号:GG0228。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第3篇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学校精品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专业特色。《民族政治学概论》作为政治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与特色选修课,具有为该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民族政治学兴趣,奠定民族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优秀人才的教育功能,体现我校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打破了大学传统课堂教学屏障的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慕课技术的不断推广,大学教学改革的中心已转向对“翻转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新的挑战。作为民族院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在立足原有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当前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发展目标、专业定位以及课程设置也呈现新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都强调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结合程度以及课堂讲授知识的深度,但侧重点也呈现一定的差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学生专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大学生中不属于“热门”专业,加上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方向较窄,很多就业岗位有专业限制。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政治学和行政学高级专门人才,但每年的国家和省级公务员招考的岗位,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岗位较少,比法学、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少得多。导致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不浓和动力不足,成为该课程教学需突破的瓶颈。二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民族政治学属于政治学和民族学的交叉学科,它从政治学角度研究民族问题,同时又从民族学角度研究政治问题。”[1]总之,不论是政治学中的民族学视角,还是民族学中的政治学思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政治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还要掌握民族学的知识和体系,这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掌握和接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回应性较差,影响了教学进度,导致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三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教学特色很难形成。由于《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作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且《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在广西民族大学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时间不长,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还有待提升与积累,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理念在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基于广西民族大学的探索

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遵循一个相对较稳定的教学程序、策略与方法。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着力点不在于网络平台和教学视频的?_发和使用,而是在于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教学逻辑的重构,它具有三个显著的创新点;一是通过重构教学逻辑创新教学秩序,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惯性;二是通过学生全程和全面参与教学,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三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创新实践教学的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平台”[2][3]。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导向,坚持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实现角色平等、氛围民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的目标。

针对《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方法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掘和必要的锻炼等问题现状,借鉴国外“翻转课堂”的理念,对《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在教材方面,我们选用了高永久等编著的《民族政治学概论》教材,同时参考了周平著的《民族政治学导论》教材,融合慕课理论、在线学习理论、参与性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实践学习”的“三环节、全参与”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即依据教学专题,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学习小组,分别承担不同教学环节的任务,使自主性、个别化、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改变以往学生以应试思维和被动态度学习《民族政治学概论》课,以及学习民族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的困难、阅读民族政治学经典著作存在的困难、在自主运用民族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现实的民族政治问题存在困难的现象。在实施过程中,以小组讨论、直接发言、辩论、读书报告会、小讲座等形式实施。如小组形式,将所修该课程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若干人,每组学生围绕各组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每组选定1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成员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直接发言形式,由分组的同学依次进行主题发言,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提问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如围绕教材第九章民族政治文化,根据所选修该课程同学们的民族构成,分成白族、藏族、壮族、苗族等10个小组,由每组精心准备,主讲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提升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辩论形式,则是分成若干小组,确定辩题,双方在立论环节、驳论环节、诘问环节、自由辩论环节、总结陈词环节,依次进行,最后教师点评。如我们确立了“少数民族考生高考要不要加分”等辩题进行辩护,让学生参与进行辩论,加深了同学们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读书报告会,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完成读书报告会,每组代表完成汇报后,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交流,同组成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评议;小讲座,分成若干组,确定一个主题,由每组课后搜集资料准备,每组派代表围绕主题主讲,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同组学生回答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评议。

总之,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使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疑惑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学生相互合作和共同解疑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三、“翻转课堂”理念在高校《民族政治学概论》课教学中的反思

“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有效手段和形式,重新构造教学秩序和流程,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应试的被动学习方式,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将“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了师生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与深度交流和互动。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内涵。“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是线下与线上、课外与课内的学习任务的互换,也不是简单教师角色的互换,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参与和展示的知识教学过程与方法,是一种“自主学习―教师讲解―实践学习”的“三环节、全参与”的教学机制,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中,包括课件的设计制作、学习问题的归纳总结、学习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与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需要教师进行适时控制和设计,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还融合了包括参与在内的如慕课、微课、研究性学习、讨论性方法、辩论式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民族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吸引力。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政治教学;高效课堂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综观世界各国,那些迅速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都将教育事业放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我国亦是如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关注日益增多,同时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也为社会的诸多领域提供了人才保障。中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而政治教学关系着学生政治立场是否明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努力提高中职政治教学水平。

一、用政治学理论解读社会热点

多数学生不喜欢政治,是因为政治学理论比较抽象,而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有限,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尚且存在困难,就更不用说用这些原则来解释社会热点了。这就需要教师将社会热点做一个深层次的解读,如此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理解这些政治学原理的内涵,同时也激发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比如笔者在讲解“量变质变规律”的相关内容时,对学生说:“同学们,量变引质变相信你们都可以解理,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些例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下面老师再举一个例子,加深你们对这一规律的理解。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许同学们觉得这件事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真的离我们远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诚信友爱’,这一点离我们是非常近的,也许有的同学说:‘我一个人能做到,但并不会对这个社会有什么影响啊?’没错,但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学校是不是就充满了‘诚信友爱’了?如果你们回家时和你们的父母、亲友说了,希望他们也这样做,那么会不会我们这个城市就充满了爱心,以此类推,只要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好‘诚信友爱’,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我们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更近了一步,这就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了质变’的道理。”

二、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功课没有兴趣,无论老师教的再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政治这门学科的原理、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政治学的原理、概念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政治离他们很远,从而接近政治,学习政治,最后喜欢上政治。笔者在讲解信用工具、外汇等相关知识时,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各国的汇率不一样,如果一样的话,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就更简单了?”笔者回答道:“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老师先说为什么各国的汇率不一样,因为各国货币的名称不一样,币值不一样,购买力也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一斤苹果,中国可能是5元(人民币)一斤,而美国可能是1元(美元)一斤,所以各国之间的汇率也必然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在讲解消费观的相关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认真思考,就他们所提出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消费问题,运用政治学原理进行了解答,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消费知识,而且加强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重视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教学开展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政治、经济的原理,以期帮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中职院校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毕业之后就马上走进工作岗位,因此,中职政治课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未来的职业。笔者就非常重视就业指导,而且是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对于学生来讲非常实用。笔者特别开设了职业规划与职业理想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介绍社会上各个行业对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比如一个学生进入了工厂,他的职业发展可能是工人――小组长――车间主任――部门经理――总经理,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督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指导,所以教师必须督促学生能够在课后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政治学原理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比如笔者在讲解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内容之后,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去股份有限公司去实习,回来之后写一份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对写的比较优秀的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政治经济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还定期组织学生收看《新闻联播》,对于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笔者进行了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政治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展开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政治学原理,这也是使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用政治学理论解读社会热点;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重视就业指导;督促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等方面入手,实现政治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吴根林.让提问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6).

[2]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09).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4]张明涛.搭建讨论平台,愉悦课堂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1).

政治学理论专业范文第5篇

    由于采取了上述理论预设,博弈分析范式使人们能够在一个更微观、更精细的层次上来解析个体与整体、行动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好地回避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二分带来的紧张与对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各类社会政治现象。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将其对社会科学的意义与微积分对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意义相提并论。〔8〕迈尔森更大胆地宣称:“非合作博弈论实际上实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统一,纳什均衡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可与DNA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发现相媲美的理论贡献。”〔9〕金蒂斯虽然十分清楚博弈分析范式的弱点,但还是禁不住雄心勃勃地试图以之为一般分析框架来统一整个行为科学,因为在他看来,“博弈论对于理解各种生命形式尤其是人类变化过程具有核心作用”,并且,“忽视博弈论对一个学科来说是一件糟糕的事情。”〔10〕一旦人们将博弈分析范式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就有可能产生如下几项比较优势:其一,由于它的理论预设具有相当大的一般性、包容性和广涵性,凡研究者认为是理性个体(人、生物、计算机)之间策略互动的现象都可以置于博弈分析范式的框架之内加以探究;其二,通过将微观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实在置于互动的层面上加以理解和阐释,人们能够更好地化解个体与整体、行动与结构的二分与循环论证问题,在为组织、制度、历史、文化等宏观社会实在提供微观行为基础的同时也为理解后者赖以发生的各种约束和条件提供宏观的语境和背景;其三,通过对博弈情势进行数理建模,研究者可以对博弈各方所处物理环境、信息分布、主观信念、行动策略以及支付(收益)进行直观描述,从而对问题有更准确的把握;其四,由于大量使用数学语言,博弈分析范式为学术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系统,为检验各种认识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提供了一个基础,使研究者能够根据数学模型自结论回溯至假设,以便理解导致特定结论的假设条件。〔11〕其五,运用博弈分析范式进行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提出一系列量化的可检验的理论命题,以便人们根据经验事实对这些理论命题进行证实或证伪。

    二、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与理论成果

    (一)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涵义

    我们知道,政治学研究始终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理论传统,十分注意借鉴、吸收、运用和发展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与理论成果。博弈分析范式也不例外,倘若政治学者接受它的理论预设,认为社会政治实在是有理性个人间策略互动的产物,就能够将其应用于政治学研究,使它的上述特点和优势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得到充分体现。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外学术话语体系中,人们通常将博弈论看成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2〕,或者干脆等同于理性选择理论本身,并不严格区分理性选择理论与博弈论这两个概念,也很少使用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提法。然而,国外学者所说的理性选择理论绝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指的就是以博弈论为核心组成部分或者说博弈论化了的“升级版”的理性选择理论。鉴于国内外学术话语体系的差异,对二者做一概念上的区分,将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从理性选择政治学研究中抽取出来做一相对独立的系统梳理与评析,仍然不乏积极意义。这样,一则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凸显出二者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既继承又发展的事实,二则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国外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还在于,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用语比理性选择政治学研究的用语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传递出其作为一种主体间、理性主义与建构论式政治学研究的真实意涵和内在精神。另一方面,随着政治学研究的“专业化、分化与杂化”和跨学科、跨子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日益发展〔13〕,政治学研究这一概念的涵义与指称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很难严格界定。宽泛地讲,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概念至少可以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政治学者所从事的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二是指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者针对传统政治学理论议题所做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第一层涵义,即政治学者运用博弈分析范式的理论预设、研究方法、数理模型而进行的政治学研究。这样,一来可以将本文限定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之内,二来也能够将公共物品供应、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群体合作、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道德习俗演化等跨学科研究议题纳入视野,以真实反映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发展现状。

    (二)三个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代表人物与理论成果

    毋庸置疑,博弈分析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是一个政治学研究从属于或单向接受博弈分析范式的过程,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有其自身发展的脉络和逻辑,对博弈分析范式的丰富与完善也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贡献,因而有必要加以单独讨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一过程大致划分为试探期、成型期和常规科学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侧重对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代表人物与理论成果进行扼要评析。

    1.试探期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出版以后,着名政治学者多伊奇(K.Deutsch)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理论动向,对其应用于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可能性予以肯定:“在一定范围内,该方法与一些政治学理论问题的相关性是显而易见的。”〔14〕经济学家赫维茨(L.Hurwicz)也认为:“两位作者用以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具有充分的一般性,因而适用于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军事战略学。”〔15〕他们的乐观预测很快得到验证。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里克尔(W.Riker)、谢林(T.Schell-ing)、罗尔斯(J.Rawls)、诺齐克(R.Nozick)、谢普斯尔(K.Shepsle)、奥德舒克(P.Orde-shook)、奥唐耐(G.O’Donnell)等人开始试探性地应用博弈论的概念、方法和模型对政治联盟、组织行为、策略投票、议会过程、国际谈判、军控与核扩散、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等理论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也随之崭露头角。里克尔1962年出版的《政治联盟理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16〕里克尔在书中提出了“社会法则是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这样一个在当时还显得比较大胆和超前的命题〔17〕,并运用“核”(core)这一合作博弈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着名的最小获胜联盟理论,在政治联盟、组织行为、议会过程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政治理论家谢林不但首开先河将博弈论应用于国际谈判、军事冲突、军控与核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还提出了“聚点”(focalpoint)均衡和“可信承诺”(crediblecommitment)的重要思想,对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18〕比较政治学者奥唐耐通过分析阿根廷各党派之间的联盟与博弈对该国政治发展的影响而将博弈论引入比较政治发展研究〔19〕,带动了后续民主转型研究的分析范式转型。博弈论对罗尔斯、诺齐克等人的政治哲学研究也产生了直接而有力的影响。在构建公平正义学说时,最大最小法则(maximinrule)这一严格竞争博弈(零和博弈)的纳什均衡决策法则是罗尔斯推演差别原则的关键,也是人们批评差别原则的一个重要切入点。〔20〕此外,我们看到,罗尔斯从卢斯和雷法合着的《博弈与决策》以及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加以明晰化的冯?诺伊曼—摩根斯坦期望效用理论中获益匪浅。〔21〕罗尔斯本人也承认:“正义论也许是理性选择理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22〕诺齐克对博弈论的运用就更为明显和彻底。在论证最小国家理论时,诺齐克依据的正是囚徒困境这一经典博弈模型。〔23〕有意思的是,罗尔斯等人对理性选择和博弈论的运用将传统的社会契约论改造为精致的道德几何学论证体系,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形成一个庞大的所谓的“罗尔斯产业”〔24〕,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复兴与繁荣。总体上看,由于博弈分析范式自身还不十分成熟以及政治学者对其还普遍比较陌生,因此从人数、成果数量和理论影响等几个方面看,该阶段还属于少数政治学者试探性地从事博弈分析政治学研究的早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