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时机;设计;参与

中国分类号:K892.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文化遗产,它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传统,当全盘继承时,我们不免有些沉重,可是,当全盘摒弃时,我们的脚似乎站在流沙上,内心苍白至极。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越发显得孱弱。如何让当今的新生代亲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在学生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 把握时机是前提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开发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在如此大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把握好时机,充分拓展实践主题尤为重要。例如,在今年的端午节期间,我区第七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正在我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打破了已经成型的课程设置,确定了以“艾叶飘香”为主题的端午文化大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适时的时间段,离开父母,和老师,和教官,和同伴一起全方位地体验中国古老的节日――端午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称赞。此外,教师还可以扑捉更多机会,确定恰当的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秋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九九重阳助老活动;感恩父亲、母亲活动等等。

二、 精心设计是关键

当主题确定之后,活动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与否,关系到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艾叶飘香》的活动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端午文化的资料,充分了解了端午文化的起源、传说、内涵、习俗、相关体育项目等等,据此,把活动分为五大部分:1、搜集、宣传端午文化,制作端午简报;2、体验端午习俗,制作香包;3、感受艾叶飘香,学包粽子;4、登山望远,采集艾叶。5、开展端午体育项目,模拟赛龙舟。确定好以上五项内容后,教师按步骤做好相关工作。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购买粽叶、糯米、红枣、针线、布头、中草药配料、画笔、彩带等,请木匠制作小型旱地龙舟等等;第二:组织学生登山采集艾叶(与本实践基地贯有的野营拉练活动合二为一),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丰富的植物中,识别和采集艾草,了解艾草的属性和医用价值。回来后,用红绳扎接起来,挂在宿舍、教室或餐厅的门旁。通过登山采集,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习俗,还锻炼了同学们的体能,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第三: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指导课方案,关注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全方位体验端午文化做充分准备。

三、 人人参与是必然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必先让其接受;要想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必先令其接近,并参与其中。关于端午的文字材料、传说比比皆是,端午的粽子也是常年看到,吃到,但是,这些离现实太远的文字,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端午的内涵,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隐藏在炎黄心中的那隐隐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愫才能慢慢发芽。在这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基地的现有资源,扩大活动规模,保证活动时间,使学生人人参与,并乐在其中。

室外,当民间老艺人把震天的锣鼓敲响的时候,延续几千年的端午节便拉开了序幕。操场上,同学们分成红黄蓝三队,以旱地龙舟的形式演绎流传已久的“龙舟赛”,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当龙舟手,拉拉队喊声阵阵,锣鼓手神采飞扬,好一派端午场面。室内,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曲,有的小组包粽子,有的小组制作香包,有的小组用彩笔制作端午文化简报,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项活动进行体验。“包好的粽子体验”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十分复杂,我们请来民间包粽子高手一步步示范,老师手把手的交,同学们在学习――失败――成功――再尝试的体验中感受到端午文化的乐趣。粽子包好一部分,就用电饭锅进行蒸煮,大礼堂里艾叶的芳香伴着悠扬的琴声沁入每个人的心脾,让人好不惬意。制作香包,也是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他们跟着辅导老师,从裁剪、缝纫做起,一招一式中,虽显笨拙,但看到一个个彩色的香包制作成功,他们欢呼雀跃。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给学生带来了乐趣,更带来了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2篇

一、了解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讲解这些课程的内容,还应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文化的底蕴。教师在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时,可以: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好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例如,在教室、学校走廊张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然后,教师在讲到文言文或是古诗词时,如:教师在讲到《江南好》这首诗时,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因子,将与这首诗相关的文化深入到语文课堂。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从古诗的注释、引语、古诗诗句、课文插图等入手,为学生引用相关的典故,讲解江南的美景以及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做一个课外的延伸,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介绍一下诗人的其他作品,或介绍江南的美景,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汲取文化营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拓展课外的经典文化,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然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2.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重视课外文化阅读。

例如,在低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从汉字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年级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如:让学生了解诗文背后的民俗文化、名家荟萃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课文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影子,寓言故事中隐藏着民俗文化的精髓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并从文化的学习中有所启发。然后,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课文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知道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应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经典文化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开展延伸活动

教育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小学经典文化的衔接与传承中,教师应围绕中华优秀的魍澄幕,为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在开展延伸活动中,教师可以:1.让学生多读经典文化阅读。2.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3.让学生搜集经典文化背景知识。4.开展各类竞赛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早读古诗词、文言文等经典文化,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搜集积累自己阅读的经典文化的背景知识,既巩固教材知识又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师可以在各种节日开展节日庆祝活动,请学生们查阅资料讲一讲节日的根源与相关的文化知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背诵比赛、书法竞赛等,并设置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积累。

四、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 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 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传统文化

一、前言

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它除了具备文化特点之外,自己拥有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 体现完整的精神实质 ,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部分体育项目只注重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锻炼把人体机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而武术在注重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养。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可划分为“内练”和“外练”两种。外练,即是对人的机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这即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一)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地域性

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存在由萌芽、成长、壮大的历史过程,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主要来源,例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学说,华佗五禽戏及河图洛书等古代文化是构成武文化的主要基石。武文化从上述文化土壤中萌芽产生,并在武术活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为专业性武术理论,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普及而不断发展起来。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差异,再加上传统武术门派观念的影响,使得武文化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维吾尔族古老的高空走绳就是轻功的一种形式;再如蒙古族的摔跤,哈萨克人的骑马叨羊等,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地域差别导致了武文化鲜明的地域特点。

(二)武术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朴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武术理论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易经》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武术文化也大量渗透《易经》的思想。《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的极为丰富、色彩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和方法。

(三)武术的养生功能与道家的养生理论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典型的道家气功修炼路线。注重“气”的练养,使既能强身,又能御敌,便成为后世武术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其最高成就便是举世闻名的太极拳的问世和推广。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武功,不仅表现在技击威力上,而且表现在强身延寿的特点上。只有内外兼修的武功才是练武的正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练武者受到受益终身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希望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今天,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总之,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传统武学,就没有中华武术。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造就了中华武术的玄奥神奇,才称之为瑰宝。才有中华武史的灿烂,武侠的传奇。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继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发展中华武术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从而确保武术的文化内涵、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武术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9).

[4]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中华传统文化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策略;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指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仍存在如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及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通过哪些具体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二、小W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其德艺双修的特性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确方向,去芜存精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其中小学阶段的重点在于培育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诵读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筛选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中华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立德”为方向,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 内容分明,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的生命负责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读、背和说教,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由浅入深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引领学生去感悟一场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传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传承,着眼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公民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塑造出既具有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

4. 既要会学,更重会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与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培养“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如此才能达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1. 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的外显形式,也是特色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古典蕴味,寓传统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让优美的环境承载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比如以礼、孝、仁、智、信、义等为主题;以名言名句、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内容;以宣传栏、书画作品、文化墙、楹联牌匾等为形式分别在学校各区域进行文化布置;等等。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 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

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如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书法课、经典阅读课等。还可以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体、美、品德等课程进行整合,在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3. 与文化实践活动结合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举办民俗节、风筝节、剪纸节、武术节、粽子节、月饼节、陶艺节、朗诵节、书法节、美术节等;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琴棋书画才艺比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孩子之心、外显于孩子之行。

4. 与学生特长培养结合

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活动,由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和家长意愿,在琴、棋、书、画、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中,选取一两项作为本班特色建设项目,每周进行一到两次的培训学习,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时在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苗子,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形成“社团满校园”的良好局面。

5. 与师资力量培训结合

教师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骨干、主导和示范作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特色建设为指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分层提出要求,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培训、座谈交流、讲座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各个层面去解读、揭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搭建培养全校高素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平台。

6. 与教育实践创新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拘泥诵读等常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努力开创新的举措和新的形式。如以历史典故为脚本,创新编排舞台剧,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级新生中举行开笔礼,参与活动学生统一着汉服,行古礼,完成一系列庄严隆重的仪式,作为人生历程重要时期的纪念;编排活动操,将经典与课间操结合,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等。

7. 与学生综合评价结合

要保持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阶六段九级的优秀传统文化评价体系,三段分为“小学士”“小硕士”及“小博士”,分别对应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应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段分别对应一至六年级内容,并将每个学年的内容分为九个级别,学生完成相应级别的学习,学校授予相应的荣誉证书和奖励,用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8. 与家长学校工作结合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家长学校”建设的重要资源,通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会辐射,提倡亲子诵读,不断转变家长观念和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实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组织落实

建立二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网络,做到层层落实、分工负责。

一级网络: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制订有关规划、方案、制度等;负责相关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宣传报道等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级网络: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抽调优秀语文教师专职负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体工作,负责指导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班级活动等。

3. 内容落实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是指学生全员参与;提高是指成立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借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4. 阵地落实

课堂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把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学校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相关教育;全力打造好“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室”及校园、班级文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间和舞台。要充分发挥广播站、板报等的阵地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良好氛围。要充分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5. 经费落实

学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人员培训、材料购买等,以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扎实开展。

总体来说,我国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兴未艾,今后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径,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塘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03-26.

[2] 王 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读语文出版社《论语》选修教材[J]. 人民教育,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