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层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年度计划中培训预算的基本任务包括确定培训费用总量、项目费用预算。实践中要以培训预算报表输出为结果。,
实践中,年年岁岁花相似,预算管理创新根本无法谈起,无论是流程上还是技术上,即使有也是管理工具上的点滴改进。但对于费用总量的确定、高层决策的推动、高端资源的争取等工作,更是无法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一、年度培训预算制订的困惑及原因
⒈预算方案决策周期长
一个预算方案提交上去,高层决策者如何思考呢?判断准则是什么?是横向参照、还是纵向参照?是由上而下,还是由下而上?培训经理如何提供量化、精确、合理的培训预算总量、使用方向甚至管理机制制定、项目预算管理流程的完善?培训经理自身是否一定要提供严谨的论证、翔实的数据、以及清晰的培训目标与收益分析?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培训预算讨论来、讨论去,是年度计划中项目组合设计的第二个热点,也是第二个难关。很多公司在具体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不太科学的做法,最后导致预算质量与效率低下,最终控制效果不明显。
⒉培训年度预算总量难以确定
实践中,大多企业在年度培训预算上有一个难以解开的命题:公司今年到底要投入多少资金?实践中经验法一派占现在的主流,如比例法、参照法、(非零基)调整法,由于缺乏科学的预算分解与计算,往往要参考其他企业的经验数据,再拍拍脑袋看看数据,感觉不好,或高层不支持,再略微调整,如此的预算总量报上去,结果可想而知。
⒊项目预算单元难以量化
首先是项目组合设计总会引起高层的质疑,然后就是项目预算的分解量化。我们很多项目的具体分解总是很困难,原因很多,其中项目的培训方式、培训对象总数主要决定了培训资源需求。可这两个却是最难在年初就能够完全确认的。
⒋非确定性项目的费用需求
实际上培训发展工作并不是停留在培训管理上,还有培训发展需求。比如单项战略型投入、培训体系完善或流程变革、特定项目的投入等等。这个费用如何估算?
二、年度培训预算制订的几个关键
⒈为高层提供严谨的决策依据
我们许多培训管理者在遇到预算审批困难时往往抱怨高层不懂培训、不够专业、胡乱拍脑袋、不愿投入等,但就是无法冷静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在解决问题时也是采用“忽悠”的办法,而不是通过严密的、合理的分析来帮助高层决策。我们完全可以在项目组合设计得到,认可的基础上,科学分析、量化表现、仔细沟通、推动决策。不是简单地强调训练对解决问题之效益、透过有影响力的主管去争取、运用培训委员会之力量等去动摇老板想法,而应该是提出阶段性的训练方案及培训效益、反面陈述预算不足之不利影响。
⒉科学的预算策略与流程
科学的讲,年度培训预算总量是根据项目预算总量计算而来,(当然,项目的选择大体要考虑可应用的培训经费计提总量),最后在进行培训预算总量的高层支持、分解平衡、明晰支持控制等工作。这就是“由下而上”的策略。俗话中的“先加后减”就是这样一个单次循环过程。
实践中,培训管理管理人员又是如何做的呢?一般是采用“由上而下”的策略。也就是说,计算出预算总量后,再根据各系统的培训需求进行分配。很多企业内各系统提出的培训需求往往只是费用需求,如某制造部门需要多少钱、做几场培训等等。此时,培训管理部门就在“培训可预计经费”与“培训需求”的显著矛盾下去多方面平衡,平衡的结果是公司高层、部门管理者、员工大都觉得别扭。如果论据不足,论证不合理,或高层的认同不够,那么可能会循环多次,看起来决策周期就要大大延长。
⒊科学的项目组合预算分解
严格遵循既定投放方向,即三个投入比例:高层、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投入比例,各系统(研究开发、制造、营销)投入比例,各模块(讲师、教材、固定投资、差旅、管理费用)投入比例。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问题解决策略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ly perfect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construc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growing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social public.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ly on the high effectiv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so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construction process. Based on this,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ultra-high-rise building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ultra-high-rise building and their solutions, and discuss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doing well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imporv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ultra-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roblem; solution; analyze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从建筑施工角度上来说,我们一般将40层以上,总层高在100m单位以上的建筑项目统称为超高层建筑项目。此类超高层建筑施工作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高成本投入、长施工周期、高安全性要求以及高稳定性需求。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达成需要先进的施工技术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与此同时,高效的施工技术管理能够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有效且合理的控制,以此确保整个超高层建筑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的结构稳定性与安全性。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现阶段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问题重重,困难重重,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亟待相关工作人员加以解决与完善。那么,现阶段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上问题应当如何加以解决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现阶段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特殊性使其对于施工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较大的施工难度与较为复杂的施工工艺。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这一整体当中,各个施工工序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换句话来说,在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当中,综合化的施工方式应当得到更为深入的应用。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由此也就滋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超高层项目往往多专业承包,各自为战,相互矛盾,施工中冲突现象严重。分包队伍相关管理人员很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甚至不具备建筑施工从业资格,传统施工作业方式仍然沿袭在超高层建筑项目施工作业过程当中,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计划工期的实施。
(二)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于各专业自定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相互专业不协调,出了问题互相扯皮推委。施工方案和保障措施变成一纸空文。
(三)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往往安全措施由总包单位制定并由总包单位派员管理,分包单位人员安全意识低,又未和总包单位一起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往往不服从管理奖罚措施难以落实。与此同时,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落实不到位,审核批准的施工组织及专项安全技术方案无法真正的应用于施工项目作业过程当中,由此导致施工项目乃至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无法得到可靠性保障。
(四)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于各自的执行标准不一,验收的部门不同,很难达到统一管理要求,会影响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五)技术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由于各自编制收集技术资料,编制的时间互不一致,矛盾重重,资料的真实性低。
二、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解决策略分析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解决措施分析。超高层建筑功能众多且所涉及系统复杂,承建单位并不统一,要想确保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必须以总承包管理的强化为必要前提,以此确保业主项目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总承包管理模式作用之下,应当采取金字塔模式进行施工过程控制。具体来说,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见图1)所示。工程项目总承包单位下设技术/生产/安全负责人员,分包单管理人员必须与总包单位各部人员集中办公,负责具体事务的过程控制。三者在实际工程管理过程当中相互协调,确保施工作业顺利进行。
关键词:设备夹层;薄弱层;优化设计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医院医技住院楼,地下1层,地上14层,地下1层为设备用房,层高7.30m,1~3层为医疗技术功能用房,1层层高为5.10m,2层、3层层高为4.20m,4层主要为手术室及手术辅助用房,层高为4.80m,5层为设备夹层,层高2.19m,6层为产科病房,7~11层为病房,12~14层为医师培训用房,6层以上层高均为3.70m。房屋建筑高度为53.94m,平面形状为矩形,长度为96.00m,宽度51.00m。工程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2初选方案
根据建筑方案的平面布置,结构设计初步确定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严格按照建筑专业设置的楼层层数和各层层高,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工程部编制的结构分析程序《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V2.2版)进行结构分析初步试算,获得了这一方案的试算结果,并通过试算结果对这一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判定。
3方案评价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5.2条及其条文说明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②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2可按式(3.5.2-2)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于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正常设计的高层建筑下部楼层侧向刚度宜大于上部楼层的侧向刚度,否则变形会集中于刚度小的下部楼层而形成结构软弱层,所以应对下层与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值进行限制。根据相关条文说明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根据相关条文说明,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高层建筑结构同一楼层的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均不规则,该层极有可能同时是软弱层和薄弱层,对抗震十分不利,因此应尽量避免,不宜采用。根据初步试算结果,由于第4层层高为4.80m,第5层为2.19m,导致第4层与第5层的侧向刚度比为0.54,小于规范限值。且第4层与第5层的承载力比为0.55,亦小于规范限值。也就是说,该结构方案中的第四层刚度和承载力同时不满足规范规定,该层同时是软弱层和薄弱层,根据规范规定不宜采用,所以有必要对结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4方案优化
通过分析,导致第4层同时成为软弱层和薄弱层主要原因在于第5层设备夹层的层高层高仅为第4层层高的46%,从而导致其刚度和承载力相对于第4层来说均偏大。经与建筑方案设计者进行协商,由于总建筑面积及房屋高度所限,此设备夹层层高已不能加大,而第4层主要为手术室及手术辅助用房,由于功能所限层高也没有可以压缩的空间。所以调整层高这一思路不能实现。经反复研究试算,最终采用将第5层与第6层结构层合并的方法,将第5层设备夹层的顶面梁板采用与主体结构脱开的次结构,使其在总体计算时仅作为叠加在第四层顶面的荷载来考虑,这样一来第5层(建筑功能上的第5层、第6层)层高变为5.89m。按此思路重新建模计算,此时刚度及承载力变化较大的第5层(层高5.89m)与第6层(层高3.70m)的侧向刚度比为1.14,承载力比为1.09,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薄弱层与软弱层均得到了消除。
5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管理 特点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建设的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高层建筑要满足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等建筑功能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这就要求采用深基坑建造多层地下室,深基坑的建设必然涉及基坑围护、防水等较为复杂的具有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量大,要求精度高。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谈谈高层建筑施工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高层建筑的类型及施工特点
高层建筑是指 10 层以上的住宅以及总高度超过 24 米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高层建筑的楼层多、高度大,但并非是低、多层建筑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高层建筑要求施工具有高度连续性和高质量,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复杂,除具有一般多层建筑施工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施工特点:工程量大、工序多、配合复杂;施工准备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长、工期紧;基础深、基坑支护和地基处理复杂;高处作业多、垂直运输量大;层数多、高度大,安全防护要求严;结构装修、防水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平行流水、立体交互作业多,机械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类型多为宾馆、写字楼、商场综合楼、住宅等。从其建筑功能特性来看,高层建筑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①地下室(设备层、人防);②裙房(公共场所);③转换层(技术层);④标准层(写字、客房、库房等);⑤非标准层(楼顶餐厅、屋顶机房等)。
从工程特性来看,高层建筑有如下特点:①施工场地及作业面狭小;②专业工种多,交叉频繁;③预埋、预留作业量大;④吊顶、管井内施工多;⑤材料、设备吊运量大。
高层建筑的建设工程,一般由土建施工、装修施工、安装施工几大项目组成。其中安装施工主要由管道工程施工、电气工程施工、空调通风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施工所组成。
二、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技术质量管理方面
首先,现代高层建筑跨越很多领域、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这就给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各专业的施工必须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因为各个专业都有其自身技术要求,若在施工时仅仅考虑满足本专业的要求,而忽略与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将会给其他专业的施工造成不便,甚至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
其次,现代建筑追求个性化,每一幢建筑物都是一件独特的产品,甚至每一个设备、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这就给我们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也导致各个专业间的矛盾、冲突出现的概率增大。
最后,科技的发展使得建筑施工技术、工艺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也不断推出各种新材料,但如果施工单位未能及时根据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进行改进、胡乱套用其他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或者施工人员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新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当新旧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相互冲突而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时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安全管理方面
现在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各大施工单位表面上都着力强调“安全第一”,但还是存在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高层建筑施工,高空作业多,因此安全风险也比其他建设工程大得多。有些项目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未配备数量足够的安全工程师,没有定时组织安全施工培训,施工防护措施不到位,劳动保护用品配备不齐全,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施工防护措施不到位等,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更会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三、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
1 做好施工预案
施工单位应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编制严谨、详尽的施工组织和管理方案。用来指导整个施工过程。内容包括:施工工序的安排,各工种进入工地的时间,关键部位的施工方法,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预控措施,制定出成品保护措施等。
2 做好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工作
高层建筑施工监理十分重要,它是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关系到是否要设计变更和工程变更的决定时,他们往往能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这一点许多建设方代表因其经验、阅历及技术受各方面的条件制约而无法做到。再者,在施工过程中,甲、乙两方因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有时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情况,监理单位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在施工过程中协调双方关系,确保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这样能为完成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
3 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 存在很多不同于一般建筑工程的危险因素, 主要体现在作业难度大和交叉作业多。高层建筑的施工作业都是在高空进行, 与多层结构的作业有本质不同。例如,高层建筑楼面预留洞导致的人员坠亡事故时有发生;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火灾就很难扑灭等各类安全事故也多发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高层建筑所特有的危险因素, 有必要采取有效可靠的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首先,要增强所有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全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通过安全入场培训教育以及不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问答、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达到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目的。
其次,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在施工过程中,明确安全控制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并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点。
最后,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制定不同的安全控制要点。对于基坑支护工程,要按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加强施工监测,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目前,我国已有大批高层建筑正在建设中,还有一些更高、更先进的高层建筑正计划兴建,可以预期,我国高层建筑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探讨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扬.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成本管理[J].陕西建筑,2008.08.
关键词: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方案
正文: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还相对落后,管理工作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缺乏安全性,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等。本文将简单论述这些问题,并浅析如何做好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一、超高层施工技术问题
(一)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缺乏安全性
建筑桩基工程主要是指将设置于岩石中的桩和桩顶相联结成单桩基础的施工过程,这一阶段的施工质量决定着整座建筑的施工安全质量,因此,必须做好该阶段的施工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建筑企业并不能充分确保建筑桩基工程的安全质量,桩基础施工技术较为落后,技术质量也不符合标准要求。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有不少施工人员并不遵守建筑施工安全要求,例如施工现场都会设置安全标语“请戴安全帽”,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的施工人员并不遵守该项安全规则,很容易滋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企业不重视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忽视了施工人员的安全观念培养。
(三)缺乏统一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体系不完善通常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建筑企业不能全面控制施工安全隐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建筑企业难以全面控制施工安全隐患主要是因为施工人员不能做到防微杜渐,很容易导致安全隐患。例如南方某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在垒砖时不重视砖墙的倾斜问题,最后导致墙体倒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足是指建筑企业没有规划全面的安全管理方案,不能把握安全施工进度。
二、如何做好超高层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一)维护建筑桩基工程,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
提高超高层技术,确保超高层的稳定与安全,首先要维护建筑桩基工程质量,目前,最为先进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有三种,即高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单桩基础施工技术和低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一般情况下,高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主要针对地表桩或者承台地面较高的桩基工程;单桩基础施工技术用于基础桩基,从具体上分析,该技术能够紧密连接多个单桩,使之形成稳固的撞击结构;低承台桩基础施工技术则用于地表之下的桩基,这些桩基全部位于土中。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保持建筑结构的均匀荷载,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它具有五大优点,分别是就地取材、耐久性好、整体性良好、可模性好、耐火性好。其中,就地取材是指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材料产地分布非常广泛;耐久性好则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被混凝土紧紧包裹而不致锈蚀;整体性良好主要是指钢筋混凝土结构稳固,整体性良好,荷载能力较强,可以起到抗震作用;可模性好是指新拌和的混凝土是可塑的;耐火性好特指混凝土不会传热,钢筋又有足够的保护层,可以在一定程度抵制火灾。提高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不仅要发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而且要结合其缺陷予以应有的克服。例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自重大这一缺陷,可以融入轻质、高强的混凝土进行弥补;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开裂这一缺点,可以通过运用预应力混凝土进行弥补,掺入纤维之后可以做成纤维混凝土,以此克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脆性,采用预制构件可减小模板用量,缩短工期,从而全面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与平衡。而且,工作人员应仔细审查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及时校正施工图纸,严格检查水泥、沥青、钢筋、模板、石材、油毡等施工材料,控制好施工进度,利用电子技术对建筑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有效监督与质检,避免建筑墙面出现裂缝、离析、漏振、孔洞和构建丧失功能等安全隐患,认真检查建筑工程的防水能力、抗风抗压能力和抗震能力,全面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二)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首先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遵守安全规则。其次,建筑企业应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使用多种技术性培训方式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三)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
建筑企业应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监督体系,实施全面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在监管建筑混凝土施工工艺时要严格检验混凝土的质量和混凝土入模程序,全面监督模板加工工作,保证模板的刚度和强度符合工程标准,拆除模板之后要监督施工人员做好模板的维护工作,而且要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如果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监理工程师必须立即让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并向上级报告,消除安全隐患之后再继续施工。此外,建筑企业理应注重营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现场,净化施工现场的空气,节约施工资源,减少建筑垃圾和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而且需要给施工现场安装排水管道从而及时排放施工污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的安全稳定,建筑企业必须维护建筑桩基工程,提高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平衡技术,保持建筑结构的均匀荷载,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建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柳珊,陈绍婷.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4).
[2]任永杰.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企业技术开发,2016(116).
[3]王治明.关于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问题的施工管理与防止[J].四川建材,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