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基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符号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45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传媒的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网络多媒体传播形式对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三大媒体产生较大冲击。网络技术的普及让人们获取信息,以及购买的方式等发生了转变,网络趋于人性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这个方面,成为人们的“新宠”。网络让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距离逐渐在缩小,商业社会中信息传播手段与力度的竞争成为新时代的话题,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的创新,将显得十分重要。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进程的今天,设计的多元化、本土化特色道路探索,不仅是中国也是其他国家共同的设计目标。如何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符号语言形式,达成信息间的有效沟通,仍是当下值得思考与探索的话题。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五千多年来连绵不断的文明精粹,并且能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精髓,而发展成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不断改造世界,相互交流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图形符号对平面设计视觉语言构建有重要的作用。正如李砚祖先生曾在“建立中国的设计艺术学”一文中所指出的:“民族艺术和传统是包括现代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母本和源泉。发展中国的现代设计,一方面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扶持和借鉴先进的设计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则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艺术与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民族性的往往既是世界性的、也是现代的。”鲁迅等先生也曾倡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1]”虽然话语有一定局限性,但说明深挖传统文化符号元素,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符号具有一种指称关系,体现一种事物指称或替代另外一种事物的关系,其可以是同一种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的事物,是可以感知的意指的事物,但必须通过约定俗成的形式达到统一,须通过人的精神活动转化而成,可涉及到关系、性质、情感、观念等。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浓缩的传统文化符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广泛性。在现实中如何着手研究传统文化符号,在设计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符号的度,张道一先生曾经在《艺术学研究》刊词《应该建立“艺术学” 》一文中如是说:“民间美术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具有社会变异的因素,与古代文明史相关联,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步或占同等位置,并与历史上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唐家路、潘鲁生先生也认为:“作为文化现象的民艺研究。我们在以往对民艺或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已确立约定俗成的概念,即‘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它是最直接的,相对稳定和静止的可视形象或现象。作为文化而存在,它表现为符号的载体,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示出一种文明的结果,具有着形象的内涵和表征的文化意义。[3]”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体现在艺术作品形式内也包含在生活过程中,既有大传统(精英)文化又有小传统(通俗)文化。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传播传承方式之间的联系、渗透、纠结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五千余年的发展,综合众家之长,保留了“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中庸和平”等大量的积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看作是造物设计的一个基本观念,其产生在西周时期,当时人们认为上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而赋予人格化的神,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天人合一”最初体现为一种“神人”关系、“神人相通”的关系,后经庄子、张载等人发展,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和其德”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性原则,这对于个人道德与个人修养、及精神的开发等有十分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子路》里所讲的“刚毅木讷近仁”等语句,充分说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庸和平”的思想,孔子在《论语・学而》中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老子的“柔弱之道” 与“不争之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有容乃大”的气魄,这些都充分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平共处,圆融无碍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是宽大融合的文化,重视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所同于我们现在世界所追求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走过了“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儒道释拼接” 、“多元文化”并存等历程,各时期不管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还是老百姓都以德、礼、仪、仁、信、孝等为思想准则,宣扬积极向上、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吉祥如意等美好意愿,社会舆论则是其维护与评价的基础。传统文化抽象的思想精髓,直接表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具象符号如:年画、雕刻品、刺绣、蜡染、泥玩、剪纸、版画等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符号内。传统文化好比艺术创作的根基,正如李砚祖先生所说的那样“民间工艺的生产、交换结构和条件、决定了民间工艺纯朴率真的品格。乡情、乡音,土风、土宜,它培育着一方人,又熏陶着一方人。[4]”民间工艺形式不同于贵族统治阶级讲究的那种浮华、奢侈的美,而以质朴的形式保留着纯朴、纯洁的美,这种“土”气正是普通人民所赞扬的美,也正是这种“土”(乡土、本土)气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经五千余年延续不断的发展,演化出一些集思广益经典的图形符号,这些视觉化符号具有一定约定俗成的“集体性潜意识”,设计正是利用积淀在图形中的这种共性的象征性,表达特定的信息。如:用柏树枝和柿子、大橘组合的传统图形以谐音称作为百(柏)事(柿)大吉(橘),小孩手拿如意骑在大象身上的图形寓意为吉(骑)祥(象)如意;盘长与葫芦组合谐音双关称为万(蔓)代长(肠)久;通过相互颠倒的儿童组合成的“四喜童子”寓意事半功倍、子孙万代;牡丹寓意富贵、鲤鱼寓意利余等等。陈绍华先生设计的2008年申奥标志可以说有中国结“盘长”的影子也有民间游戏“蹦手线”的影子,招贴作品“平面设计在中国”运用传统服饰的元素表现中西结合的主题;香港设计师韩秉华先生1999年设计的“苏州印象”招贴作品,使用具有苏州当地特色的窗户元素表现主题;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自在”环保花纹纸系列海报作品用鲜明的传统图形符号元素,很好的诠释了那种对“边缘境域”的“行也自在”、“玩也自在”的悠然自得生活精神。
艺术设计者创意、设计的过程好比是一次信息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信息过程可看作是重新解码的过程,但这种游戏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却要归属于某个时代下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受群体文化修养、大众审美、社会舆论等约束。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潮流,一般以流行时尚化的视觉文化符号特色,作为一个时期的信息诉求主导。平面设计视觉元素正是利用在特殊阶段下,符合大众的文化心理及审美心态等抽象化的图形、符号语言来诉求某种信息。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其能指所指性质并不是万能的一成不变的,在时展演绎中或多或少有时代观念审美的流露。
设计是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态,可以说平面设计是见证人类社会一个时期文明发展的缩影,浓缩了大量智慧经验的结晶。人类早期商业活动中的平面广告设计,依靠的是文化的一种“约定俗成”达成共识,并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这种“约定俗成”可以说包含了广大人群美好的愿望与期盼等,通俗表现为一种广义的吉祥和美好精神。正如所言:“如果说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那么,传统的吉祥追求就是这个积淀的‘核’”[5]。中华文明虽然已发展数千年之久,但这个核心精神永远是年轻的,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艺术设计活动的创意源泉,当之无愧。
本文为衡阳师范学院青年项目,项目编号为 11A09
注释
[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 设计艺术学研究(第一辑)[C].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9):06.
[2]唐家路、潘鲁生. 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21.
[3]唐家路、潘鲁生. 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13.
[4]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6):317.
[5]范伟.中国古代广告设计[M].长沙:岳麓书社,2004.(5):19.
作者简介
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因素是现代艺术设计中讨论的热点,而艺术设计的关键是把传统与传统中的文化因素区分开来,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加以结合。
传统是人类在社会活动实中践中长期积累创造出的和客观存在的以实体为形式出现的具体物象。例如:建筑、日用品、服饰、家具、艺术品、交通工具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物化了的表面现象。这些现象是外在的、表象的。而传统又是有一个长期积淀、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以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以实体作为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现象。是通过这些物化的实体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类的精神、意志、神韵及智力水平,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魂魄的有机构成。所以说,传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内在动力,是扎根于一个民族潜意识中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传统也离不开文化要素,而文化要素更要依赖传统的延续而延续。传统展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审美 与价值观念的取向,并体现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中及传统所表达出来的意识、心理变化与传承。由于传统要素的作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样式、文化现象、文化心理出相对处于稳定与发展状态,而就传统本身来说,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要素构成了传统外在因素,文化的方式、文化的要素并不是传统的全部,而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才是传统的精髓。就是说传统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在认识艺术设计这一文化现象时,首先就要明了和理解传统与文化的关系,不要认为艺术设计破坏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化与传统两者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上的差异。传统具有相对稳定与传承的特性,但传统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碰撞中内涵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的,新的文化也就成了新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传统是在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发展、变化使自身的内在因素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形式的最初始阶段,就已形成两种趋势和特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种特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补共生。这种质朴、简约的哲学思想与观点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天然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和传统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统治阶级从主观意志出发极大的夸大了这种传统理念,以至于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在前进、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陷于禁锢封闭的主观意识之中不能自拔,形成了一种落后的承袭方式。人完全处于被动的自然状态,把社会文化、社会生产力全部与自然形态,主观的、人为地捆绑在一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方式与品位。社会文化具有时间性、空间性,而二者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补生存。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兴衰与否并不取决于传统文化在现时空间中所占有的比例的大小,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与竞争环境里是否能够把握住机遇,勇于竞争、发现、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把握住了时间并创造了新生事物,才能够占有现时社会的发展空间,促进民族文化的兴盛,进而拓展人类对宏观及微观世界的认识。
如何认识艺术设计的课题?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分析、探询,从而充分了解艺术设计丰富的内涵、方法、思维及其表象后面所包涵的新的思维定式。
设计的活动是有人类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了有目的、实用性的设计,这些设计活动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现时环境存在的材质息息相关。材质是设计及造型所要具备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民族,人类的设计活动会选择不同的材料;材质作为设计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民族自已的文化语言性的符号,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也就是产生设计意识的过程,进而激发设计欲望,展开设计活动。在古代人类选择用石材表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意念,并将石头作为永恒的主题不断延续。在工业化时代里,钢铁成了人类社会进步、创造力的代名词,产生并创造出世界无限延展的价值与理念。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一般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自身规律的认识程度,如果不按客观办事,违背认识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阻碍人类创造活动的发展前进。
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也是对自然、自身认识的提高和改变,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变革。在传统文化中存在不同的类别、科目,这种分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体现。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深化与提高而发生变化,从感性向理性转进,从而更加科学。
艺术设计的兴起与诞生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产品的实用性、材料、结构、工艺、美学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从“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传统经验提升到科学的专业理论上来说,艺术设计不应只是谈论形式美、装饰美、色彩美等纯粹的美学原理而应同材料、技术、工艺相结合;设计活动不应只是影响、制约人们的行为方式,而是应该刺激人们的心灵,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灵感,创造出新奇多变的物象。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充满了商业文化的大环境,无处不体现出设计的身影与理念。许多产品、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被大量制造出来,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快速,要求高效率,使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更为紧凑,忙碌。在这样的现时商业环境里,人类的某些自然属性被束缚,更需要用设计来改变人们生存的空间,使我们的环境更符合人的心理、生理需求,进而产生健康的、舒适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就是用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可塑性强,求知欲望强,并且乐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在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的同时,国内的大学生成为首先一批受到影响的人群。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厌恶陈旧呆板的事物。在大学的任何一台晚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的摇滚音乐、流行舞蹈,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节目越来越少。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更加乐于接受新事物而厌恶陈旧事物,这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确实的重要原因。
2.西方文化强势入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与此同时,世界也处于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开始打开国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交流中,接触并了解了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大学生作为年轻人,思维活跃,对外来事物反应敏感,且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近年来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的交流逐渐增多,更多的中国大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的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3.高校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达,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首先,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使孩子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了解的土壤,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了孩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偏见。其次,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课本,而课本上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有限,内容远远不够。同时,应试教育致使中小学教育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重视“语、数、外”而忽视“文、史、哲”等人文学科,教育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的传播受限。第三,社会给予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媒体关注的是社会热点,注重的是吸引众人眼球,忽视了被掩埋在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以上可见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知识途径的欠缺。
二、重塑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对策
1.加大高校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力度。首先要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在“两课”中恰当的引用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也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引进具有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背景的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并对现有的非专业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的系统培养。鼓励和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授课教师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最后,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达到“以著供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读本,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料。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其却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融汇了大量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甚至可以从每个传统音乐形式中发掘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八次提到“文化产业”其中还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河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 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此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提升。
二、邢台传统音乐文化产业打造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出版业、演艺业的发展占有绝对的优势。将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轨道,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传承、深化,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但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欠缺的不是文化素材而是技术与管理。我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等待我们认识、了解并开发,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发展,能够让其更加贴近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在真正将传统音乐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其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传统音乐文化产品“质量”欠佳。传统音乐文化产品要能够适合观众的口味,真正能满足观众的要求,这是传统音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但是,现在邢台很多中小型音乐团体很不正规,最大的问题是员工流动性大。且这些员工都身兼数职、精力很不专一,更谈不上尽心尽责地进行创作。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质量。
2.启动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匮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经济来源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依靠政府拨款。而在目前的一定时期内,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是有限的,“衣食不足”往往导致“苦乐不均”,使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失掉宝贵的发展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演艺团体试图自筹资金,但又受到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相关规定的限制,一些较好的创意项目只能坐失良机。所以,理顺民营资本流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意大多形式重于内容。在传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多只关注数字产品的开发,对其内容创新和演出形式的再造重视不够。并且开发数字产品也是以追求时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原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事实上,传统可以时尚,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时尚形式,更需要其丰富的内涵。
4.文化产业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传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环节企业员工之间的亲密合作。音乐文化产业是将各种音乐文稿及传统文化转化成视听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综合型企业。目前小型和中小型工作室较多,但他们大多各干各的,而且以各种营销方式进行着业务竞争,这种情况会形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如此恶性循环,将影响传统音乐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发展邢台传统音乐文化产业的策略
1.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企业要对生产营销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适应不同的受众口味,制定产销对路的市场营销策略。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营销与各种物质产品的营销一样,必须看准市场上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以音乐欣赏为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众,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各有偏好。因此,要根据消费群体的需求,开发不同的音乐产品、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其次,根据受众的不同消费层次,开发不同的文化产品。音乐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也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融入多种促销手段。这样,不仅能够拓宽文化企业的营销渠道,体现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也能从社会上吸收“营养”,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久远而深厚,反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综合体现了各个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意识越来越高,对具有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并接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建筑规划设计的特色化发展趋势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规划设计的思想和灵感都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建筑设计中缺乏传统文化因素的原因
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并不短时期的所持造成的后果,而是有许多原因综合所形成的文化流失。
1.民众深层次意识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实施,国民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外文化大量的流入,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建设中,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崇洋的思想逐渐的深入到国民当中,因此传统文化的缺失越来越严重,而在建筑上,为了加快国内城市建设的进程,在建筑设计中一直关心的是建筑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开发商以及居民在建筑设计中选择最多的是西方或是现代的建筑特色。
2.建筑设计师传统文化基础的缺失
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多一点宽容”和“仁者见仁”的思想滋润下,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笼,但同时也带来了建筑语言病毒的大泛滥。当前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创作设计时,更多参考关注的是当下的流行趋势,更多在意的是业主的要求,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缺失。建筑设计师创作形式的单一性也是受到世界环境的大影响,而简单的现代建筑设计并没有足够的文化内涵,针对于设计中仅仅保留的是建筑物使用的实用性,大量缺失文化内涵的建筑物的建设,使得许多建筑设计师们遗忘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学习,这样的恶性循环也是建筑设计在传统文化建筑设计基础上的一个损失,也是城市文化的损失。
3.城市规划的不完善
一个城市的发展史是这个城市的民众一砖一瓦累积出来的,可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故事,而针对这些故事,为了完整的体现这个城市历史进程,聚焦更多的历史文化工作的同时完成城市的现代化的建设才是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所要做的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特色鲜明的古建筑文化是历史研究与考量的重要依据,城市中的古建筑能够为在这个城市世代生存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留下一笔庞大的财富。在建筑设计中一味的效仿他人的想法,会造成城市个性的消亡,民族特色的缺失,没有给予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又怎能在世界的建筑设计中点亮出彩呐。
二、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因素
1.加大建筑设计创新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要重视创新灵感。随着全球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体化,避免建筑规划设计的类同。在建筑规划设计的创新过程中,设计师应对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文化给予认同。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抓住灵感,同时也要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师通过理性分析与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结合。但是在进行规划设计需要严谨的思路,不能单单凭借奇思妙想,要结合实际的可实施性。和谐统一理念是当今世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尊重这一理念,提高自身的设计创新能力。因此建筑设计不仅要遵循建筑力学,还要包含建筑美学和历史文化等。这种设计才能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传统文化设计体现方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所体现的设计效果也不相同。由于设计师的思想观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在规划设计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环境,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将传统文化体现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各个方面。即便有意要去除传统文化的影响,追求潮流的设计风格,也要遵循自然环境、遵循当地的传统文化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所以,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布局和人文风情的思想方式。但是传统文化也存在糟粕,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选择传承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有效地结合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以达到自然和谐统一的效果。
3.价值观和审美方面的体现
建筑规划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对设计师,影响着设计师的整体思路和设计灵感。如建筑规划设计中常常见到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神圣、吉祥的代表。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龙的象征远远超过了它最初的含义,它不仅是吉祥的代表,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龙的含义又有所变化。它不再代表皇权,而是代表着亿万中华儿女,代表着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华儿女精神寄托。如今,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设计师不在追求建筑物商业化、标准化,而是充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整体外观和谐统一,这样龙的形象就会进入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中。龙的复古和现代思想观念的结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传统文化的质感与现代审美内涵的组合。
4.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符号
建筑规划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符号。建筑物可将抽象的文化符号通过实物的形式充分解释符号的内涵,建筑物象征着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方向,设计师使用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建筑师不仅要使建筑充分发挥其实用的功能,还应将具有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文化符号在建筑物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传统的精神文化。中国文化符号的精髓在建筑物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追求,而且还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世博会中,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就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最好表达。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着加快,虽然现代建筑的质量和性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还应该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力度,从而才能够在保证建筑的质量和性能的同时,又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通过本文对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的深入分析。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设计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找出一种不仅能够尊重自己文化同时又能够实现的文化形式,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同时使其能够与现代建筑更加充分的融合,进而才能够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必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代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周伟强.传统文化的领悟在本土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J].山西建筑,2009,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