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艺管道设计;安装;常遇问题;应对措施分析

下文主要讲述了工艺管道预制的深度的确定、工艺管道的焊接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工艺管道焊接后的热处理、工艺管道阀门的安装设计以及工艺管道的防冻保温设置。

1 工艺管道预制的深度的确定

大型的冶金装置里面,工艺管道的工程量是众多冶金装置里面最大的,而且由于规格、材料、物料性质及压力的等级等不相同,使工艺管道的管理以及施工都变得尤为复杂。其次,现在的冶金装置,对工艺管道施工的供求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必须要及时而且是尽快,因此,施工的工期比较紧张,工艺管道的所有的安装量不能够完全安排在施工的现场进行,因为施工要求的工期比较短,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工艺管道的提前预制计划就变得极为重要,工艺管道的预制,可以在设备和土建等施工环节还没有完成时就可以进行,但是必须要在预制场完成,工艺管道大部分的焊接工作量的完成,有效地克服了没有充足的时间将焊接工作全部在施工现场进行以及完成的矛盾,能够较快、较稳定地加快工艺管道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以及效率。

(一)工艺管道预制深度的确定依据

工艺管道预备计划中,工艺管道的专业技术人员会准备专业的工艺管道的图纸以供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参考和执行,工艺管道图纸的尺寸是确定工艺管道焊接口的重要依据也是主要依据,工艺管道安装的标准高度、逐段的长度以及工艺管道安装的附件位置等等都是依靠工艺管道的图纸的尺寸来决定的。因此,在确定工艺管道的固定口和预制口时,工艺管道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到严格审图、分析图,对图纸的每个尺寸都要做到严格地审核,必须要精确地确定每道工艺管道具体的尺寸,现场工艺管道的施工人员更要严格按照工艺管道的图纸尺寸进行下料,这样就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每一道固定口和预制口的准确位置,工艺管道的图纸尺寸的准确性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合格的施工或者下料而重新返工。

(二)工艺管道空间布局情况

工艺管道空间的布局应该从以下的几种方面进行考虑:

(1)工艺管道的空间位置

工艺管道的空间位置,较高而且没有平台,也不方便焊接,尽量不要留下固定口,比如说:工艺管道的塔顶,回流的管道管线—在没有塔的平台的位置、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以及不方便用来实施焊接工作的位置尽量不要留下固定口。在有平台、相对比较低或者实施焊接工作比较方便的位置留下固定口,这样既有利于实施焊接工作,又能够有效地较少高空作业以及脚手架塔设量,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工艺管道安装的工作进度及工作效率。

(2)工艺管道设备与框架的布局

工艺管道的支撑设置大多数是依附工艺管道的设备与框架结构,工艺管道的设备以及框架结构对工艺管道的布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确定工艺管道的固定口以及预制口时,必须要结合工艺管道的设备及框架结构图还有设备的管道口方位图来做准确的确定。

2 工艺管道的焊接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

比较重要的管道系统对焊工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焊接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工艺管道会根据使用的压力,不相同设计参数、温度、介质等,焊缝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一样的工艺管道级别执行不一样的比例射线无损检验。

(一)施工现场,工艺管道施工焊工工人的管理与使用

施工现场,根据工艺管道施工焊工工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安排他们合理的工作及程度。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掌握地比较牢靠,技术活做的好,比较认真、谨慎,对施工现场的环境适应力比较强的焊工,就会被重点应用在施工现场比较重要难度又比较大的焊口位置,负责焊接工人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地掌握焊工自身的合格率状况以及专业技能水平,对施工现场的焊工状况要做到及时地分析,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调配焊工的位置和工作。

(二)施工现场,工艺管道所使用的机具的选择

施工现场,工艺管道所使用的机具的选择上,特别是工艺管道的焊接设备,必须对市场上所有的焊接设备都了解并且进行比较,要结合不同厂家的技术以及产品的品质情况,选择适合工艺管道使用并且选择的焊接设备比较容易掌握。

(三)施工现场,工艺管道所需要的焊接材料的选择

施工现场,工艺管道施工的技术人员结合工艺管道的设计计划中的要求,选择所需要的焊接材料,比如说:优质钢氩弧的专用焊丝、低氢型的碱性焊条以及纯度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的氩气,另外,要重视焊接材料在施工现场使用的管理和控制、碱性焊条在施工现场使用前必须要严格按照焊条的烘干程序的要求实施烘干,焊工使用碱性焊条时应放在焊条的保温桶中进行保温,随时使用随时可以取出来;焊丝在是施工现场使用时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清理,用丙酮或者白布蘸了酒精擦洗,一直到一点没有污物之后才能使用。

通过对施工现场工艺管道的焊接工作的管理和控制,全面、有效地加强了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管理,综合提高了工艺管道施工现场焊接工作的效率,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3 工艺管道焊接后的热处理

冶金装置中工艺管道一般都是高压、高温、输送腐蚀的介质管道。工艺管道焊接后的热处理的措施主要为了消除工艺管道焊接工作的残余应力,能够有效地改善焊缝组织,提高焊接头综合力学的性能,其中包括提高接头的组织稳定性以及高温蠕变强度,降低热影响区的硬度以及焊缝的硬度等。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聚合工艺 安全危险 识别 措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我国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很多大规模化工聚合的企业,这些化工聚合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它们都属于重大危险源,然而目前我国聚合工艺中的安全危险的识别与应急措施还有一些缺陷。

一、聚合反应主要危险分析及识别控制

在生产中,聚合过程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反应过程中热量的移出,如果反应热不能及时移出(即反应放出的热量远超出了反应移出的热量,导致了化学放热系统的热失控行为的发生),随物料温度上升,发生裂结和爆聚,所产生的热量是裂解和爆聚过程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反应器爆炸;(2)聚合原料的自聚和燃爆危险性;(3)部分聚合助剂的危险较大,如自然、爆炸等。

1.反应过程中热量的移出

反应过程中热量的移出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内部因素的危险分析及控制

内部原因是指在流化床反应器内部,由于压力、催化剂等的原因,导致的热量的变化。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确保了反应的进行,但是,如果加入量过大,可能导致聚合反应过快,放出热量过多。对此,自动控制系统有流量监控装置,确保流量的稳定。当聚合反应超温时,将导致超压,进而引起爆炸。

1.2外部因素的危险分析及控制

外部原因是指工艺对于产生热量的移出、消除的能力。为了确保流化床反应器内产生的热量的移出,一般采用循环气外部冷却的方法,即循环气由流化床反应器顶部流出,将聚合反应产生的热量带出反应器,经循环气冷却器消除这部分热量。同时,还设有调温水冷却器,以确保循环气冷却器的水温。具体来说,是指流化床反应器与循环气冷却系统设有温度联锁控制,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温度数据会传送至循环气冷却系统,当流化床反应器内热量骤增时,循环气带出的热量会增多,这时,调温冷却器接收到调节信号,对冷却水温度进行调节,保持调温冷却器的工作效率,以此确保流化床反应器内产生的热量的消除。同时,也会确保循环气的温度,不至于温度过低,影响聚合反应的进行。此外。当热量聚集过多,温度骤增时。情况会非常危险,为有效控制反应速度,则会由流化床反应器底注入少量的阻聚剂,抑制单体自聚,从而控制热量的产生。当达到确实无法控制的时候,将会启动联锁停车系统,停止物料供应,彻底终止反应。

2.聚合原料与部分助剂的危险性

在聚合过程中,聚合原料具有自聚性和燃爆危险性,如原料乙烯: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有麻醉性或其蒸气有麻醉性。共聚单体卜丁烯:有毒,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同时,部分聚合助剂的危险较大,如助催化剂三乙基铝:遇高热分解;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与酸类、卤素、醇类、胺类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燃烧。遇微堵氧易引起燃烧爆炸;接触空气能自燃或干燥品久贮变质后能自燃;触及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而造成灼伤助催化剂二乙基氯化铝:具有强腐蚀性,暴露在空气中会自燃,与水、强氧化剂、酸类、卤化烃、碱类和胺类接触剧烈反应;燃烧时能产生剧毒气体。因此,在整个聚合过程中,这些物料均有惰性气体保护。此外,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危险物料的泄漏,以便准确的作出应急行动,在装置的关键部位、有危险物料经过的泵房以及厂房均设有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同时,可将报警信息回传至总控制室,以便做出应急行动。

3.其他危险因素

3.1压缩机

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循环器经循环气压缩机加压后,进入后续过程。其中,当由于循环气压缩机出现问题,导致循环气不能从循环气压缩机通过时,有紧急排放系统,将循环气排至火炬系统。

3.2静电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形成的颗粒状产物之间的接触以及颗粒状产物与器壁的接触,可能会产生静电,从而导致结片甚至爆聚现象。而原料中存在杂质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如物料中的H:S、CO:、H:O、CO等杂质含量超标,与三乙基铝作用使反应器内静电效应大大增加。致使反应器静电波动较大,且温度波动大。若静电持续时间较长,将打破反应器静电平衡导致反应结片甚至爆聚。因此。在物料进入流化床反应器之前,有原料净化工序,严格控制物料中杂质的含苗。此外.在循环气中,加入抗静电剂,有效地抑制了静电的产生。

二、聚合反应安全危险的控制措施

1.聚合生产中的主要设备维护和检查

良好的设计是保证聚合生产安全的基础,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安全生产的保障。聚合中使用的设备如聚合釜、各种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天车、叉车等都属于特种设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这些设备的采购、安装、检验、使用等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在这里主要介绍生产管理中的设备维护保养和使用。设备维护保养分为日常保养、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每一级保养都有要求。日常保养的工作主要是搞好清洁卫生,检查设备的情况,定时、定点加油;紧固易松动的螺丝和零部件:检查设备是否有漏油、漏气、漏电等情况;检查各防护、保险装置及操纵机构、变速机构是否灵敏可靠,零部件是否完整。设备一级保养的主要内容是:对部分零部件进行拆卸清洗;部分配合间隙进行调整;除去设备表面斑迹和油污;检查调整油路,保持畅通不漏;清洗附件和冷却装置等,消除设备的隐患,排除一般故障。设备二级保养的主要内容有:根据设备使用情况进行部分或全部解体检查或清洗;检查、调整精度,校正水平;检修电器箱、电动机,修整线路;对各传动箱、液压箱、冷却箱清洗换油;修复和更换易损件。通过二级保养,延长设备的大修周期和使用年限,使操作者进一步熟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提高及保持设备的完好率。所有维护保养都应该填写设备保养记录卡,针对聚合釜,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1)检查搅拌电动机地脚螺栓是否有松动现象,检查皮带张紧力是否合适。(2)每次开车前,都要检查机械密封水的流量和压力,确保连续向釜内注水,防止物料进入机封。一般注水流量不低于0.5m3/h,注水压力大于釜内压力0.2 MPa,如果搅拌只是短时间停止运行,应该保持注水状态。(3)检查油压单元、减速机冷却水压力流量是否正常,一般冷却水温度不高于30℃。(4)检查机械密封油压单元的压力、流量和温度。油压单元压力一般在1.5~1.8 MPa,流量在10 L/min,温度不高于60℃。(5)机械密封用油首次使用应加装过滤网,运行1周左右进行第1次更换,以后半年更换1次。(6)减速机、轴承用油第1次为2500h或6个月更换1次,以后每年更换1次。(7)设备上所有压力表每年至少检查校验1次。(8)对于安装事故电动机的聚合釜,每月至少对事故电动机检查加油1次,以保证在必要时能够正常使用。(9)对聚合釜内部管线、仪表接口、爆破片安全阀接口、排空管线等每次清釜都要进行检查清理。

2.消防设施、防护用具的配备

在聚合生产中,为了减少火灾损失,扑灭初期火灾,防止事故扩大,必须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1)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生火灾后,自动报警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发生火灾。在控制室和机柜室内还要配备自动喷淋系统,迅速控制火灾的蔓延。(2)配备高、低压消防水系统。聚合厂房主要以高压消防水为主,辅助低压消防水。消防水电源应有备用电源。(3)配备灭火器材。根据聚合生产特点,在聚合釜周围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手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在紧急时刻方便使用。(4)配备安全防护用具。现场根据操作人员的多少和现场危险品的性质以及作业性质配备安全防护用具,聚合区域主要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呼吸面具、2号滤毒罐、防护服、防护眼镜、紧急通信装置(包括防爆扩音系统、对讲系统)等。

三、结语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巩固社会的安定,保护生产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减少经济损失,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设计、生产管理方面科学地统筹考虑,在硬件上采用必需的设备设施,软件上要制订实施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聚合生产的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6):199-200.

[2] 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识别与控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5):176-177.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来讲,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一趋势将会在日后的很长时间内保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可以说是遍布于每一个角落,个别城市甚至像是一个大工地。建筑行业这种快速迅猛的发展,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安全第一,所以施工安全在建筑项目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本文就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探讨。

一、建筑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及其意义

建筑项目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工程,施工安全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最终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建筑企业在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不会忽视关于施工管理的任何一个细节,只有经过严格管理和控制的项目施工才能有效保证其安全和施工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建筑行业中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以及伤亡人数是仅次于煤炭行业和交通行业,由此可见施工的安全管理对于建筑项目的实施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但目前来讲这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施工水平整体是比较低的。其次是我国现有的建筑项目工地没有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程度比较低,绝大多数的施工人员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想当然的认为安全隐患离自己很远,正是这种麻痹大意就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安全管理作为保障。

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重要的,其重要意义主要有:(1)加强建筑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不仅是对人生命的负责,也是对财产的负责,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也是目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我国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安全生产法》等,这些都对安全生产和管理方式有详细的阐述和规定。所以,加强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是体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2)建筑行业其自身就是一个具备高技术和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其他的生产性的行业也有着很大的劳动强度以及危险系数,因此,在考虑工程的特点的基础上,相关的部门必须应该要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只有这样才会在根本上减免各种习惯性以及重复性的事故,保障建筑项目顺利施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建筑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安全教育滞后

目前,我国的建筑项目,特别是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状况来讲,还是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解决的问题,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我国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是十分不够的,比较落后。这样就会导致施工队伍整体的业务水平还需要提高,没有安全意识或者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没有掌握好相关操作方面的技术要求,这样就会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据报道显示,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人员目前大概有三千万人左右,这些人中约为70%是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都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化培训,没有安全意识以及安全作业方面的相关技术,这些就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繁。

2、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安全制度的制定,是对施工安全最为有力的保障。但是,现在很多施工单位尽管有较为完善的安全制度,但在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方面就明显不够,这也是导致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落实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对一些较为频繁发生事故的地方和重点防护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甚至有的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中徒有其人,但是毫无作为,工作态度涣散消极,这样就会很容易的由于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制度因为没有很好的落实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

3、安全管理投入不足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安全管理的工作中来,往往使得安全管理犹如纸上谈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觉一些建筑项目的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这一方面偷工减料,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没有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员工在意外伤害险这方面也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加上其他原因,使得建筑项目的安全管理状况十分堪忧。还有个别地方,不会按照要求和规定将安全生产所用的费用纳入到工程概算中来,个别业主由于各种原因不会按时按照进度进行款项的拨付,所以这也是造成管理资金缺乏的一个因素,从而为安全埋下隐患。

4、责任问责不明确

因为没有明确的对安全责任进行问责,这样就会导致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执行不力。这类问题目前也是困扰施工安全的。很多建筑项目,往往会牵涉到很多单位,比如设计、勘察、建筑以及监理等单位,同时也会涉及到一些原材料供应的单位等。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进来的各个单位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出现安全管理的问题,就会可能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构成威胁。一旦出现问题,很多单位也会相互的推卸责任,责任不明确,以及问责不够力度,这样就会导致安全隐患屡犯不禁的现象。

三、做好建筑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

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管理素质对于施工的安全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施工的单位应该要加强对于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应该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对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保证他们所处岗位与其能力想适应,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是要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那学低水平和素质不高的人员,要做好培训工作,培训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也应该包括安全教育方面的。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2、完善安全操作的规程,建立安全生产的责任制

根据施工的分析可知,有50%左右的事故是由于违规造成的,特别是职工的违规作业比重很大。尽管有些操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一些旧的操作技术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其要求,所以要对职工实时的更新其操作技术指导,获得最合适、最新的技术操作规范。还应该要将落实责任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建立起一整套的施工单位到总经理再到项目经历和工地人员、现场安全人员以及全体职工层层分明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管理制度,以及要确定每一个在安全工作中的相关位置。

3、确保管理资金投入,严格禁止越级承包

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应该要出台严格的安全投入的制度,对于安全生产中的每一分资金,以及每个工程和每个项目都要按照相应的资金规划严格保证资金的到位,并且要排遣专门的人员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资质的审核,对于参与到建设中的所有的企业执行统一的资质审核的标准,要坚决的防治超越资质进行承包工程的现象,坚决打击违法的分包现象,从而确保工程管理有章可循,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佳霖, 曹世国.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黑领奖科技信息, 2010, 28.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故成因 重大危险源 应急预案

近年来,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兴建,特别是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的大量涌现,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事故总量大幅上升,较大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系统理论分析其原因为:

1、人的因素

建筑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施工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设方、监理方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对检查出的问题未作到有效封闭等。

2、机械的因素

对各类施工机械的进场、维修、保养未作到有效监管,机械带病作业;施工用电未达到规范要求。

3、材料的因素

各类不合格材料使用未作到有效控制等。

4、施工方法的因素

多工种立体交差作业多;普遍存在手工劳动及强体力劳动等。

5、环境的因素

高空作业、露天作业多,施工环境恶劣;恶性竞争,竞相压低标价导致中标单位安全投入不足等。

1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特点

1.1 建筑行业应急预案与社会事件应急预案差别

建筑施工中的应急预案与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不同,后者是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的制定,按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应急预案启动时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相应的级别进行处置。建筑施工应急预案一般是一级预案,由建筑施工方制定、实施,建设方、监理方参与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应急预案的涉及范围为建筑工程各方,如需涉及外部时需按社会性突发事件的程序上报政府部门,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

1.2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制定目的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是在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判定基础上,针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对假定发生的事故所做的一种紧急处置,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事故的损失。

1.3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组成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由一个综合性预案和若干个子预案组成。

2 建筑施工应急预案的编制

2.1 编制准备

企业要编制预案,首先应了解本企业有哪些风险,会发生什么样的紧急情况。首先应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的紧急情况应具有以下特点: 突然发生的事故; 具有破坏性后果;需多部门协作配合。

2.2 全面考虑

由于有些复杂的因素,事故的发生有时很难预料。在对风险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应做好应急准备,包括建立应急行动的的权威部门和各响应部门;明确规定相应的职责;做好响应应具备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响应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演练,以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救援的力量,做到救援快速、高效。

2.3编制准则

2.3.1 用常规操作方法处理非常情况

事故预案的对象是发生的特、重大事故,是一般情况下不易遇到的。事故预案虽具有特殊性,但所拟的应急操作方法必须是常规的,即"以常规操作方法应对非常情况",这是编制事故预案应坚持的第一条原则。要防止以非常手段作为应急处理措施,保证运行规程与事故预案很好地衔接,减少事故预案的神秘感,减少运行人员因误操作而扩大事故的可能性,减少由于操作不熟悉而延误处理时间的可能性。

2.3.2保人身、保设备

事故预案的宗旨是降低事故的损失,必须把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整个预案的编制需保证这一基本点。其次是设备安全,包括处理的应急措施。

2.3.3事故预案完整

事故预案必须完整,应包括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即事故预案中要设置多条防线,在一项措施失效后还应有后备措施。这是编制事故预案的第三条原则。如在高层建筑施工时,当施工用电系统发生故障,电源中断后,施工用电梯如何安全停运,事故预案中必须有详细完整的处理措施,如果在事故预案中不加以明确,处理事故时临时发挥,或听之任之,则都可能造成危险因此事故预案应完整。一

2.4 编制依据

施工企业应先对事故作业进行危险源判定,确定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其计算公式为 : D = LEC 式中:D---风险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0.1

2.5 编制程序

首先,应建立以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首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预案编制人员。其人员构成需满足下列要求:一、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熟悉施工现场实际状况;三、熟悉国家有关规范、政策、规定;四、具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感。其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原有旧预案的收集。还应对现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当编制完成后,需报监理方、建设方进行评审和批准后方可,重大事故预案还需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 应急预案的管理

3.1应急预案的审批

施工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后,报建设项目监理方进行审批。监理部对报送方案的科学性、符合性进行检查,提出修改意见,确认合格的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复,并报项目建设单位。

3.2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评审后,在实施前应进行预案的演练工作。目前演练方式分实地演练和桌面演练两种。在演练过程中,虚拟事故发生场景,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的布置各司其责,同时做好相关记录,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通过演练,使涉及的各部门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应急预案启动迅速、行之有效

3.3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需符合建筑项目实际,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应急预案不适用时应及时进行预案的修订工作,及时各种更正、完善、补充应急预案。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按原有程序上报建设项目建设方、监理方进行审批、。

3.4应急预案的实施

当事故发生符合预案启动条件时,按《预案》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进入指定位置,进行现场组织指挥,领导灭火救灾工作。总指挥灭火救灾、人员物资疏散、暂时停工停产、应急终止、恢复生产等命令及对外信息;相关部门负责人根据职责分工,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各小组人员紧密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确保应急预案的准确实施。

施工应急预案及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评价

1.1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识别

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是建立应急体系和编制应急预案所必需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进行识别,力争从小的危险源中发现大的危机,避免其发展演化为突发安全事件,并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价,对有可能演化为大的突发安全事件的危险源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加强重点检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筑施工危险源识别是指从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物质损失、施工作业环境破坏、相邻建筑物移位等意外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直接原因及其过程。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要借助于一些技术和工具,这不但会提高识别效率,而且可以规范操作、不易产生遗漏。危险源识别技术和工具主要有Delphi法、情景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安全检查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图解法等方法。。在危险源识别过程中,可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1]。

1.2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评价

建筑施工风险源被识别后,要进行脆弱性分析,以确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哪些地方容易受到破坏,最终提供这些信息:受事故严重影响的区域;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员数量、工种以及可能波及的外部人员情况,如居民等;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包括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进行脆弱性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评价事故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以确定风险源的严重性,否则无法为安全风险管理以及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决策层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分级评价。为了使分值尽量客观,减少主观方面的影响,参加评价的人员除项目决策人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还应请项目外部人员参加,如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以及相关专家等。

1.3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的建立

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不仅有利于企业应用和分析信息,而且为今后的应急管理设立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企业对项目的进展作出正确的预见。重大危险源信息库也是一种应急防范的良好方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对项目的内外环境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便于从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分析的结果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组织的机制和施工人员的不良行为。通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能力来消除突发安全事件生长的土壤,这也正是应急管理所要实现的最根本目标[2]。

2 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政府和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质、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基础,开展应急救援的“底线”。它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利于培训和演习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企业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己有的应急预案,以减少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通常,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成立预案编制小组。施工现场重大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因此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组织一个专门的预案编制小组,统一组织施工现场有关部门和企业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第二,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应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对象、施工方法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本企业以及建筑行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将其分门别类,每种类型分成不同级别,分析这些事故灾难的机理,明确影响这些事故灾难的因素有哪些,最终识别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难。施工现场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重大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时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来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第三,具体措施的制定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针对突发事件涉及具体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可以采用标准操作,也可以采用建议形式。第四,应急机构及其人员职责的确定预案编制过程中,人员职责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启动预案时,不同的环节或方面需要不同的人员去执行和实施。明确人员职责是成功实行应急救援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五,应急能力评估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己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企业及施工现场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和设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预案制定时应当在评价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应急策略。第六,评审与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施工现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必须经过评审,可以由项目部及施工企业组织进行内部评审,专业性较强的应急预案还应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必要时请地方政府有关应急机构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后,要履行批准手续,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第七,演练与调整应急预案经批准后,应急机构应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应急演习和训练,从中查找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预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演习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应急预案的演习或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对演习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小的失误也可能导致整个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中失败。施工现场在各个时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危险源的状况会有所改变,人员也经常调整,因此也需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定与修改[4]。

参考文献

[1]王兰宇.常见建筑风险的防范[J].科技资讯,2006,14

[2]王红星.建设工程风险管理[J].安徽建筑,2007,6

[3]李乐.建筑企业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体系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4

[4]姜国庆.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