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1篇

播种吧——就在这个季节!

一、 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推行新课程改革,结合实际工作,反思课改以来得与失,反思一年来学习贯彻《美术课程标准》的体会以及对教材的感受。在新的学年里制定符合学校、教师自身特长的整体教学方案。本学期教学重点以抓常规教学为基础,探讨具有学校特色、教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机制;养成课前思考、课后反思的工作习惯。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小学:小学年级多、跨度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情感有较大的变化,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点也呈跳跃发展,由于小学美术教师跨多个年级教学,容易麻木学段的教学特性或忽视学生在小学期间学习美术的整体性。因而,教师对所教的学段有个清晰地认识,无论教那个学段都要从整体出发。如:学生认知美术的特点;学生学习美术的规律;教师教学科知识技能的连贯性;避免盲目被动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注重学科知识技能与学生学习兴趣地结合。注重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性、人文性、整体性、真实性。

初中:因目前各学校的教学结构都有侧重,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以及高考的风向标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志向,这些都无疑给中学美术教学造成明显困境。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来从事教学,不自卑自弃矮化美术学科。在教学中以教科书为基础,根据学校条件、教师自身特长、学生兴趣大胆创设具有新意的教学内容。把趣味性、知识性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初中美术教学,最大的困难是课堂纪律与带学习用具,这就要老师学会运用多种课堂管理方式管理课堂教学。起初老师培训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事关重要;多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业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如把学生带用具、课堂表现、作业效果等一并记入学生成绩册。在初中阶段就逐步灌输高中模块学分制理念,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美术打好基础。

高中:根据高中课程改革精神,高中美术学科模块学习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即将在教学中逐步实施。这就要求全体高中美术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学业管理理念以及自身知识结构。市、区教研室将有组织有计划指导高中美术教师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广州市普通高中美术教学指导意见》。使每一个教师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特点。根据目前天河区情况,高中美术教师缺少,要求高中美术教师熟练掌握两个模块知识技能和两个一般掌握的知识技能。

(以下为建议)现高一为过渡年级,考虑到他们两年后毕业将要有学分成绩,建议现在高一就实施模块学习和学分管理。把目前选修美术课的学时划分三段,学三个模块,必选一个自选两个 。有条件的学校可向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美术课模块由教师、学校共同制定,目前不宜多,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3——5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根据目前教师情况,建议开设以下模块:

1、作品欣赏(必选)

2、国画或水彩或素描(自选)

3、硬、软书法、工艺设计、陶艺、摄影(自选)

必选课:作品欣赏(中外美术史、各时期绘画流派、中外知名画家、

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学时:14课时 学分:1学分

自选课:国画、水彩、素描、(其中一项)。学时:11课时 学分:1学分

自选课:书法、篆刻、陶艺、摄影、设计、(其中一项)学时:11课时。学分:1学分

二、 区、市活动:

6月1号举办《首届天河区中小学生美术展览》(主办:美术教研会)

展览地点:区府展厅。参选形式:以学校为单位送一件贴有若干学生作品的展板,作品内容、形式不限,打竖排版(展板用KD板做 1×2M 展板,不要支架 展板颜色最好选银灰、黑、赭)。评选集体奖、学生奖、教师辅导奖1、2、3若干名。

3月11日广州市高中美术模块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交流

4月8日高中课例录像片段交流,评比优秀录像课

4月22日高中美术课教学观摩

5月13日高中课标测验或竞赛

举办《广州学校民族民间美术特色年》评选、展览活动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2篇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将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分析了目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课程,并梳理了其优势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希望架起一座通向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桥梁,同时也提出了对“非遗”美术教学发展和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术教育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具有恢复传统文化记忆与智慧的重要功能。非遗课程获得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并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要探讨“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明晰将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及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对美术教学的作用,判断出目前非遗美术教学存在的缺陷,才能准确找出此类课程的发展出路,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的。

一、“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

(一)课程类型的灵活性。

非遗文化贴近传统生活和审美,积淀了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这些智慧体现在遗产包含的历史文化、审美取向和工艺技术等价值,美术教育者能够有目的地提取、开发其中需要的部分。非遗文化包含的多样的价值注定了非遗题材教学具有灵活性,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重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以陕西皮影为例,授课者既可以借助皮影人物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形象,让学生通过平面化、夸张化和戏剧化的手法自己创作设计稿,上一堂设计应用课,又可以借助皮影巧妙的制作技艺,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镂刻、敷彩、合成,亲手制作皮影形象,上一堂综合探索课。

(二)教育资源的潜在性。

教育者为了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的非遗是一座素材宝库,可以应对多样的教学目的。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量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些素材背后孕育着卓绝的文化思想和匠心独运的美学追求,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对于开发美术课程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视觉性。

非遗进入课堂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视觉性。特别对于工艺性很强的非遗作品,不简单地用图片展示,而是直接将鲜活的素材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将实物展示在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接触,其生动和具有表现力的花纹很容易打动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朴拙淡雅的文化韵味;怀袖雅物折扇,“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既可舞文弄墨,显露风雅,又可用于表演,展现优柔的舞姿。不同种类的扇子,或美观典雅,或清新秀丽,或温文尔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把玩和欣赏后,会生出许多疑问,这恰恰就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视觉形象的依赖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所在,非遗文化突出的视觉性,有助于美术学习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性。

传统美术课以纸上作图或用泥塑造为主,非遗课程的加入大大增加了美术课堂实践内容。工艺类非遗文化都有独特巧妙的制作技艺,如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正宗的明式家具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g结合部件,不用任何胶水或钉子等工具。教育者可以提供简易的模型部件,让学生进行组合和拼接,充分感受匠人高超的制作智慧,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上一堂精彩的美术实践课。非遗课程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育者根据需要降低材料和技术难度,以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受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而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经历了持久的历史筛选和升华,折射出了不同地域族群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充满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深刻的人文魅力,其本身就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满足了美术课程对人文性的追求。如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秦淮灯会,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多形式营造“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景象,寄托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是群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

非遗课程为美术教学注入了鲜活的题材和探索方向,使美术课程体系更立体,内涵更丰富,表现更多样,有助于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完整立体的文化情境。开发非遗美术课程,要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并发挥这些优势,弥补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既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又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获得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

二、“非遗”在基础美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非遗教学目的的确立。

谈到“非遗”,人们往往条件反射地就想到非遗保护。但是,在基础美术教育中非遗课程的开发,绝不仅仅是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上考虑。诚然,中小学教育作为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教育范围最广,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遗内容教学,是普及非遗文化的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美术教育者更应该从美术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中小学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传统技艺的接班人,这从中小学美术课的数量和容量上看,是不现实的。归根究底,非遗美术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美学素质,这是所有美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非遗文化要为美术课程服务,而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非遗美术课程只会停留在对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宣传的层面上,对中小学生的美学素养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

(二)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联性。

非遗美术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导致美术教育和非遗文化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将非遗和美术课程资源画上等号,因为非遗本身是一种文化资源,两者实质上属于不同范畴,没有从属关系。要将非遗引入美术课堂,首先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分析和筛选,对于筛选出的非遗内容也要进行剖析,提取其中能够利用的元素,进而为美术课程服务。若缺少这些环节,美术课程就会空洞,丧失教育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就陷入无序的局面。其次,非遗融入美术课程,涉及非遗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就无法使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境中,停留在欣赏和临摹照搬的阶段,学生就不会从心底热爱传统文化。

(三)“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革新需求。

中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内容的加入,能给美术教育者带来极大的发挥空间。各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多样,制作技巧各异,教育者一方面可以在降低传统技法难度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非遗的人文性传授非遗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背景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方面的改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元的教学手段和更生动的教学设计。目前非遗课程还未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过于拘泥守旧,教学内容不能以知识讲述、纸上作画和普通手工为主。除了课程设计缺乏创新外,教学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很难与精彩的非遗文化产生共Q。非遗美术课程的设计不能重技能轻情感,而要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和感悟。

(四)作为课程资源的“非遗”的开发准备。

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教育者在选择非遗元素作为教学课程资源的时候,在准备阶段不容易得到完善的资料和参考帮助。美术教育者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和从网络与书籍查询到的资讯,导致对教所选内容没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缺乏教研员或学者的指导,教学设计可能存在欠缺和不足。非遗美术课程范围广,类别新,教育者选择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设计课程时,很可能会发现没有前人做过这个课程或得不到有效参考,这就使课程的开发遇到一定的困难,非遗内容的精髓和细节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呈现。而对非遗的详细了解和研究,又需要相应非遗传承人的帮助,美术教育者与这些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非遗美术课程的准备就会沦为对非遗资料的整理、搜集和罗列。

三、“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才正式提出的,所以虽然历年美术课程标准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非遗有专门的论述,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研究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需要充分认识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的优势,对现有的非遗美术课程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具有很好教学效果的已有课堂案例,逐步取得规律性认识。

(一)建立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

目前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多达1836项(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64项;2014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名录共计153项)。国务院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共四级保护体系,非遗的研究和管理日趋完善。有了这样的制度保障,美术教育者省去了很多需要自己探索的工作,可以直接在各级名录中寻找和开发潜在的美术课程资源。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名录”。将非遗筛选进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库,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调查和探讨。成为潜在美术课程资源的非遗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代表性,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术的学习范围相当广泛,但中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数量有限,其中非遗课程的设置就更加受到限制,所以要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其次,筛选出的非遗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认知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够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越低龄的学生,更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接受和学习;年龄越大的学生,他们的视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相较于低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太过简单的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知识探求欲望和动手操作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使非遗美术课程符合认知过程的规律,体现教学的循序渐进。另外,还要考察所选取的非遗内容是否贴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现课程目标发挥积极作用;其形式是否便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复杂的内容会使具体教学遇到阻碍。

(二)按照美术学科知识类型对非遗进行划分,建立非遗与美术课程的联系。

要让非遗充分融入美术课程,需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将非遗分解成美术学科知识要素,并用这些要素与美术课程建立起联系。美术学科知识可以说是组成美术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视角看,从认知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会对课程内容形成更教育学化的分解,对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非遗文化具有综合的特征,在教育者对其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划分,在教学中就很难兼顾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参考南京师范大学秦华副教授的《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美术课程大致可分为美术理论、美术技法两大类,这两大类又可以分解成多个分支。例如美术理论可以分为美术史、美术造型原理、视觉心理学、美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又因专业技能领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方法。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元认识知识指关于一般认识的知识及关于自我认识的意识和知识[1]。

参照知识维度的划分,我们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进行分解如表:

除了美术学科知识外,非遗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还要关心学生的多维度思考方式和人文修养。非遗课程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大量实践操作机会,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具体美术情境中的探究可以培养人文意趣,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三)非遗实体教具的开发。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传统的美术课程发生巨大的变革,丰富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影像资源因为获取和操作的便捷大量应用于美术课堂,美术教学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慢慢显现,一是多媒体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偏平面化,降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能力,尤其对于非遗来说,工艺性制作很强的特点得不到足够的表现;二是多媒体信息具有现成性,对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图像的大量运用会导致课堂呈图示化,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非遗实体教具拥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直观性。非遗教具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知,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效率,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另外,非遗教具的开发有效地使教育者投入教学内容的研究中,更深刻地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对美术实体教具的开发具有多年研究经验,他提出了“组装式”美术教具的创制并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开发了《怀袖雅物――折扇》、《凿枘工巧――明式家具欣赏》、《木板年画欣赏》等有深度探索的课例,取得了杰出的教学效果,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公开课。“组装式”美术教具是用纸、木、竹、泡沫、塑料等物质材料,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学用具。其最大的特点是“活”――教具不加固定,容易拆卸,便于重组,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2]。

“组装式”美术教具为非遗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教具制作要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减少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并取得最大的效益。徐军老师在《朱仙镇木板年画》课例中,为了解决学生对年画制作里套色印刷技艺的理解问题,运用透明硬塑料薄片,将年画里相同颜色的部分涂绘在同一张薄片上,最后几张薄片一叠加,便组合成完整的年画。

一件成功的教具不仅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能贯穿整个课堂,推动整个教学。教具的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这就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有深刻透彻的理解,把教学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非遗美术教具的巧妙运用弥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两者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推动着时代大跨步前进,来自现实和网络的大量视听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如今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已经远胜从前,传统的美术教学形式愈发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有颠覆性的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逐步走进美术教育者的视野。

翻转课堂的概念是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沃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课上,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进行解答,学生专注于问题解决的主动式教学。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学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的预习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是教师提供一个简短视频供学生学习,这个视频精练了一整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视频播完后学生可以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观看,适应各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而不需要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重复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节省了讲授知识的时间,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不同学生的解疑和水平提高上,实施个性化教育。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尤其契合非遗美术教学的需要。非遗的特殊性让非遗美术课程适合设计成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索课,这两类课程都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构思和创作。正常程序的此类美术课都需要10至20分钟的时间供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除去课堂结束阶段5至10分钟教师的集中点评,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凑,难以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翻转课堂的出现,节省了教师讲授知识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设计和创作的阶段,教师集中精力进行指导,课堂效益大大提升,学生作品质量也得到保障和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开展的核心和基础是课前微视频,在微视频的前提下才谈得上翻转课堂,所有课前微视频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非遗美术课程一方面发挥着传承非遗的作用,所以非遗美术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会有一定的科普性。独立性和科普性的共同作用使非遗课前微视频不仅能服务于美术教学,更能应用于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将这些微视频公开于网络等信息传递途径,使其进入大众视野,将给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障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实际上不仅承担着拓宽和发展美术教育的任务,在守护本土文化的层面上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非遗美术课程体系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成熟性和普遍性还不高,基于非遗美术教学的研究需要时间论证。除了以上总结的外,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跨学科式美术教学、将课堂搬进博物馆的馆校结合教学等模式也是非遗课程发展和创新值得思考的方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积累大量的非遗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规律性认识,才能科学地对非遗课程资源这座“金山”进行开发,构建独特的非遗美术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秦华.美术学科知识类型的划分与教学条件适配的选择[J].文教资料,2016(24).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陶艺教学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陶艺教学的基本内涵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并不是以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为目标。相反,小学陶艺教学是通过学生亲自制作相关陶艺作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目的。陶艺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提供了可以解读民间艺术的有利契机,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推广陶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陶艺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陶艺教学将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陶艺教学的材料是泥巴。小学生在任意捏泥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艺教学作为艺术表现的源泉,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只看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陶艺教学如何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

在陶艺教学中注重引发创作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深奥的知识趣味化、通俗化、实用化,教学内容应注意具有吸引力,以激发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培养儿童的多种兴趣和爱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幼儿带入陶艺活动的相关情境,让幼儿感受“身临其境”,激发丰富的想象及大胆的创意。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所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表现。学生在陶艺制作活动过程中,是寻求潜在的,而得到的是在制作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完成了的作品,从某方面讲“是陶艺活动的终极目的”。儿童参与陶艺活动的原因是喜欢体验人类原始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儿童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戏”中,这种全心投入的快乐表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陶艺教学中获得,从活动中获得学科知识,就体现了教学的成功。

2.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陶艺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体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同时,陶艺创作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融合了绘画、色彩以及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陶艺教学也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思考,创造出符合学生情感特点的艺术作品。陶艺可塑性强,儿童可随心所欲,均按自己个性特点自由发挥,个性才得到张扬。粗人粗做,提倡作品留有指印,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陶艺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所熟悉和喜好的内容,即以人物、动物、实物为课题,让学生在制作体验中学会运用手捏、泥条、泥板、挖空、综合成型、模印等陶艺成型方法和装饰手法来作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创造方法。

3.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陶艺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小学陶艺教学不仅要提高小学生技艺技术,还要重点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陶艺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对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不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他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激励“棒”。教学引导中采用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等,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陶艺作品不仅需要以技法标准来评判,还需要用创新意识来衡量。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美术教学;提升手段

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要求教师能够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去开展美术学科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就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

一、与生活联系,培养创新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最先做到的一点,就是将日常生活,与美术学科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术,在美术学习中去联系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够发现生活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联系,将美术教学中的案例转换成为学生更为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或者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让学生发现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需要突出日常生活,与美术学科在联系中出现的创新。让学生发现美术学科的实用性,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美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外包装,找出其中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色彩、构图等角度去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美术元素。再联系美术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阴影、色彩、构图等知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见包装存在的值得改进的方面,并欣赏外包装上出现的创造性思维模式。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为其做出外包装的设计,让学生设计出突显自己个性化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外包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比较熟悉的建筑作出分类,结合各种风格建筑物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去分析这些常见的建筑物,并找出其中对各类型建筑的创新的部分,结合时代的发展去分析评价这些建筑物的美术风格。从而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还需要从丰富教学内容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遵循课本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信息量在增大,上课时如果仅仅遵循课本来开展教学活动,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最好能够多加利用互联网、美术馆等各项资源,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接触到更为丰富的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当注意有计划地去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所做出的拓展部分与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是学生相对感兴趣的内容,并且符合时展的要求。教师还可以利用拓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结合学生自身对美术学科的了解,去针对某些美术作品作出再创作,或者独立自主地完成美术作品,从创新的角度去展现自我。

比如在针对中国画部分来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讲解,还应当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画的分支,同时欣赏各个时代中国画的代表作,了解代表作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画的种种艺术手法,同时带领学生去赏析知名的中国画代表作,认识到各年代不同的作家在做中国画时具备的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欣赏中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模仿名家名作,开展中国画的绘画。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融入油画、手绘、素描等不同手法的特点,让中国画更具备现代色彩,更具备学生的个人特点。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教师同样要注意在教学中开展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潜力,激发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投入的去完成美术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可以鼓励学生写出活动策划,并征集学生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的帮助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配合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并从自己和其他学生更为感兴趣的角度去解读美术学科,更为充分地去学习到美术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绘画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绘画形式,针对同一主题来做出创作。鼓励学生以漫画、水粉画、素描、写生、白描、油画等等不同的形式,展现自身对同一艺术主题的不同理解。在学生完成一阶段的创作之后,教师可以开展学生作品的展览,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开展完美术成果展览之后,再让学生针对自己的作品,结合同学对作品的评价,做出改进。从而保证学生在提升了思维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整体上提高美术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带领同学参观美术展览,让学生欣赏到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美术家在美术创作方面的独特思维。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去理解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将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全面的理解;并丰富教学内容,从现代化的角度让学生紧随时代的发展来学习美术;同时应当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更加喜爱美术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从自主创新的角度入手,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获得审美素养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包玉荣.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 才智,2016,(09):70.

[2]丁凯. 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分析[J]. 才智,2014,(19):171.

小学美术学科知识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创新

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比较而言,启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活动中则更为重要。美术教育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更是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具象材料基础上的,仅凭臆想无法达到观察的目的。在一定的外部需求情况下,学生才会自主地产生观察的愿望。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观察的同时则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合理的观察顺序以及观察逻辑。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后,得到肯定,会下意识地对生活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养成自发的观察习惯。

创造离不开想象,而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形象、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的运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地表现所观所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像或文字,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这是迈向“创造”的开端。

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尽力营造相应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大程度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放手尝试,最大化引导学生在充满想象力的氛围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美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引导者,美术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的要求,适时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学课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融入学生中去,展现新时期的教师风貌。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前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脱离学生的需要,采用“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忽略了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立足于现实生活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和谐自由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个体差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是美术教师业务能力的延伸。美术教师大多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但针对新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单一的美术知识显然不足以达到目的。美术知识和历史人文等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不仅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更能够帮助学生涉猎多方面的信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互动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根据教学实际设立情境,变换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作。

三、运用多种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课堂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这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兴起,并且在美术教学中展示出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声色形兼而有之,表现手法丰富各异,实现了教学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成果的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构成——以湘版美术教材为例

美术新课程改革后,美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美术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形成新的教育合力,进一步优化教学。这里以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进行探讨。

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湘美教材确定题材内容的基本准则,多种因素渗透到学习活动中,与艺术学习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多方位了解。

湘美版教材内容体现人文关怀色彩,课目名称优美动人、有吸引力,如“小动物搬家”、“乌龟滚下坡”等等,便于教师设立情境,活动设置利于教学实际操作。教材活动设置灵活多变,个人作业、集体作业、美术与游戏、美术与其他课程、美术与社会实践综合等,活动方式灵活多变,丰富教学内容及课后的时间安排。课目来源建立多种途径,具体分为经验成分、资料分析、教师赛课、实验活动、学生游戏等版块,把课堂理论经常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目排序设定线索,采用串联和并联方式共存,主要体现为主题、活动以及知识等课目的串联与并联,前后紧密连接起来,共性与个性并存,指导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淑娟.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