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金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基金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的基金营销理念较为单一,其主要表现在基金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仍然采用粗放的模式,从而导致其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基金营销理念较为单一的问题。此外,部分基金公司的营销理念呈现出缺乏个性化及市场认知的问题,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总体营销成效;第二,基金营销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传统的销售渠道较为依赖的层面上,即从大量的实践调查活动中统计出当前基金公司在全国各类金融机构的总营销中只占了23%,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基金公司在实际营销活动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传统的营销渠道,导致其营销收入所占比呈现出低下的问题[1]。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基金营销的创新
(一)营销模式的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金营销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求基金公司经营者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采用新媒体手段等对营销模式创新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以便促使基金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秉承着营销模式创新理念,最终为其创新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基金公司在对金融产品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营销理念,将服务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化为自身创新方向,以此来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项目,满足其具体需求。再次,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了达到营销模式创新的目的,要求基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反思金融危机对自身定位的影响,进而通过对反思结果的分析来构建符合公司发展特点的新型营销模式。
(二)营销策略的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期基金营销策略的创新首先要求基金公司应通过网络数据调查的方式全面掌控客户投资方案的转变,以此来依据转变的特点来实现产品的创新,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达成驱动基金市场的目的。此外,基金产品的创新可激发市场潜在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拓展产品的影响力,达到营销策略创新的目的。其次,营销策略的创新要求基金公司应根据当前基金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来调整基金价格,此外,应在基金运作的过程中对其投资者、托管人及管理人的利益进行分配,以期达到合理化的基金设计费率结构。再次,在营销策略创新中渠道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在基金公司销售网络构建的基础上,要求其应依据自身的营销主体特征来形成专业基金服务商营销渠道,满足现代基金公司发展需求[2]。
三、营销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一)营销人才风险
营销人才风险管理是基金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点,为此要求基金公司经营者应安排基金业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提高自身专业化管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管理工作中,提高基金公司整体营销风险管理质量。其次,要求基金公司经营者应依据自身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相应的绩效考核体制,以便促使基金公司的营销人才在规范化体制的带动下能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环境中,避免营销中风险的产生。此外,基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通过构建激励机制的方式来为营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且促使其在此环境中发挥自身潜藏能力。另外,激励机制的构建也可有效避免基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
(二)网络营销风险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也逐渐将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基金营销过程中,为此,营销过程中网络安全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9年申银万国证券两次技术故障问题的出现导致其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并致使客户的正常交易遭到了严重的阻碍。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网络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要求基金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完善网上基金销售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方式来维护网络营销途径,进一步推动新型基金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另外,在网络销售过程中为了提高销售数量,要求基金公司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设定相应的网络营销方式,以此来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市场风险管理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引言
爆发于2007年9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向纵深发展全球经济增速全面放缓,国际金融体系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正席卷着全球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也同时考验着各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面对尚未停歇的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承受着各种风险的冲击,同时我们也从这次危机中学到不少关于风险管理的启示。本文在深度剖析次贷危机不断升级的原因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应该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不断升级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之,次贷危机是由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引发的,但其基础却是美国的次级住房按揭贷款,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即“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次贷危机从单一的信贷市场波动发展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从现代风险管理的角度作深层次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其破坏力一再升级的关键原因是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忽视。可以说,信用风险的大爆发,动摇了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
首先,信用社会的基础被严重削弱。信用社会的基础要求当事人要有足够的动力来履约,当代经济是基于契约和信用基础上的,这对于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尤其如此。美国经济与社会的正常运行,都是基于大量合同契约能够有效履行这一前提,美国的企业和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处在契约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上。这个网络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破产制度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外部条件。
其次,信贷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普遍生活方式,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对于美国民众,通过银行融资改善居住条件成了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是“美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房地产业成为近十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房地产信贷快速增长让整个美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抵押贷款市场。
第三,信贷过快膨胀和信贷条件不断降低。金融机构房地产信贷的过快增长和信贷标准降低形成强烈的对比。导致了信用风险膨胀并最终爆发。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巨头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既有优级贷款、次优级贷款,也有大量的次级贷款,他们还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次级贷款提供大量担保,他们还享受着联邦及州政府的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以及隐性的政府担保,这些向市场参与者传达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险很小的错误信号,让背后掩盖的风险像滚雪球一样扩大。而且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等后续金融资产应是建立在最初的贷款基础资产之上,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都与源头债权受偿程度关联,当基础资产和交易对手出现问题后,大量无法受偿的债务产生了集中的信用风险,并沿着金融资产和交易过程的链条将风险逐级传导下去,所造成的危害必然是深入和广泛的。
第四,监管力度和监管手段问题。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而普遍上市的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连一向严谨的权威评级机构也盲目乐观、无视风险,作出不客观的评级结论,加剧危机深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被迫接受破产的悲惨命运。
最后,监管机构没有平衡好事前严格监管和事后援救的关系也是值得警醒的问题之一。金融业很特殊,保护储蓄存款人和各类债权人至关重要,处置不当甚至可能会出现政治风险,因此,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政府干预行为都屡见不鲜。
三、中国商业银行从次贷危机中得到的启示
第一,商业银行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信用风险关口。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是信贷业务,影响最大的还是信用风险。所以,一定要强调信贷业务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强调审慎、稳健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上要加强市场、行业和区域研究,准确掌握客户信息,选择好市场和客户,把握第一还款来源,确保偿付能力,在经济调整周期更应严格准入标准,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风险预警监控能力,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我们注意到,由于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将支撑中国金融机构有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完善其内部风险管理,或会让房地产贷款风险实现软着陆,从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构成缓冲因素。
第二,在经营中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管理风险是银行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在考核目标的导向上,西方商业银行都是按实际产品、按部门核算,前台部门实行事业部制,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总行对事业部占用的经济资源进行全面核算,并按照“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考核其经营业务,将当期的风险从收益中扣除。中小商业银行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各行经营效益考核由目前按账面利润考核,改为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来考核。
鉴于目前对各支行各部门采用风险资本项目计算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考核各行利润时,可以在收益中扣除预期损失后作为最终利润来考核。RAROC纳入银行的资产经营和管理必将在测算公司客户的贷款价格、综合收益的情况,确定对客户、行业以及银行客户经理的业绩排名,从而为制定产品价格、授信投入与产出配比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有效配置经济资本,同时也可以促使业务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三,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相关内容,努力达到新的监管标准要求。新协议对风险的内部测算规定了最低标准,只有都达到了最低标准的银行才具备内部评级法的资格。
内部评级法作为一种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已经成为世界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要为内部评级法的实施积极创造条件,需抓紧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做好数据采集和保护工作。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要基础就是银行数据库的支持,内部评级法对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有明确要求。二是尽早建立并完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目前,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已有自己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为此中小银行也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三是积极推进债项评级工作。债项评级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内部评级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基于贷款违约损失率所进行的评级。四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中小型商业银行,要结合本地金融的现实环境,对新资本协议的影响作出整体判断。五是快速推进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推进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实现的基础。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
第四,处理好创新和规范、发展的关系。次贷危机中破产和受损金融机构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把握好创新的“度”。在风险不清的情况下盲目跟进,进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措施的业务领域。
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可以说是集体迷失了,但机构反应不同也导致了最终的命运迥异,有的大型投行存活了下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及早撤离,受了伤但毕竟没有倒下去。境内银行上市以后,对业务和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一定要建立在长期、稳健的发展战略规划之上,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按照严格监管标准,确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承受水平,据此确定业务发展规模,并集中主要资源发展熟悉并具有优势的业务。谨慎进人不熟悉的领域,少接触看不清的业务。推进创新和发展新业务时,打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架构、信息资源和人员基础。
第五,要认清金融改革和国际化的总趋势,做好风险监控和管理。次贷危机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逃避外部监管、放松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的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利润增加、股价上升,带来资本市场上的领导地位和良好形象,但风险控制放松带来的后果迟早会暴露。
中国的金融企业在危机中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程度和影响都比较小,并不是因为境内银行的理念更先进、风险控制手段更完备,也不是从业者比那些华尔街精英们更精明,主要还是中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比例较小,经营活动关联程度比较低的原因。
四、小结
【关键词】 管理层激励; 筹资行为; 投资行为; 公司风险
管理层激励已成为我国企业协调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由于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产权结构不合理、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往往具有某种政治地位,这些问题加重了问题,势必影响企业的绩效,加大公司的风险,损害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鉴于此,笔者分析了公司投融资行为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建立管理层激励、公司行为与公司风险之间的作用关系路径,旨在系统剖析由于关系引发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找到管理层激励方式与程度对投资、筹资行为的影响差异,从投融资行为两个方面摸索公司风险变化的规律,发现管理层激励对缓释风险、权衡公司风险和收益的正确方向。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开始关注管理层激励。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管理层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及经营效果作出补偿和激励时,容易诱发经理的机会主义和趋利行为,反映在投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从而引发经营风险;反映在筹资行为上则可能出现过度负债经营,引发各种财务风险。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将对股东财富造成危险。通过对管理层进行激励,影响管理层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进而缓解此行为引发的各种风险。Ogden, Jen and O’Connor(2004)指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商业战略决定着一个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结构,公司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影响着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公司总风险。唐清泉、甄丽明(2009)指出,国有企业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或功能失效,管理层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容易导致严重的问题。管理层在受到激励之后,行为决策上就会有所倾向,从而影响公司的行为,使公司的风险有所变化。风险得到加强还是得以抑制,与管理层的激励强度密切相关。于富生、张敏(2008)研究指出管理层激励与财务风险密切相关,在管理层激励的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公司风险的变化。以往的大多研究越过管理层的行为,直接研究管理层激励对公司绩效或公司风险的影响,忽视了公司行为这一重要中介的作用。
关于投资行为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有研究表明管理层激励会影响到管理层作出有所倾向的投资决策,引起投资风险变化,进而影响公司总风险,如Coles,Daniel and Naveen(2005)的研究提供了组织的重要特征、管理层激励的架构、管理层的关键决策(尤其是投资政策和负债政策)之间较强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他们发现CEO薪酬的改变能够改变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可能投资于冒险的资产从而产生较大的风险。Aggarwal and Samwick(2006)认为企业出现过度投资是因为管理层有私人利益;出现投资不足是由于相对于投资,管理层的私人成本太高,需要给予管理层适当的激励,管理层才可能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作者指出,激励的增大是来源于风险规避的减弱,在此条件下,激励的增长有利于投资和业绩的增加。周绍妮(2009)通过研究股权激励实施后公司行为发生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后,大部分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显著下降,股东减轻了对管理层的约束和监督。同时,大多数公司的投资规模扩大,执行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投资规模有效降低,减少了过度投资行为,成本也随之降低,而与投资所带来的风险相关性并不显著。廖理、廖冠民、沈红波(2009)以2004—200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晋升机制具有激励效应,并且高管激励强度与绩效正相关,同时在经营风险高的公司,由于存在比较严重的业绩监督问题,高管的晋升激励效应更明显。
通过对筹资行为在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了管理层激励与负债水平、筹资方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对公司风险的影响。Grossman,Hart(1982)发现,为了降低管理层对现金流的控制,即控制管理层的风险行为,债权筹资比股权筹资更有利,所以提高公司的负债水平是限制管理层控制现金流的方法之一,从而降低公司财务风险。吕长江和王克敏(2002)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实证研究发现对管理层激励尤其是股权激励,当股权比例越高时,越能够减少管理者与公司股东之间的成本,同时公司的负债率和股利支付率都会降低,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李豫湘、甘霖(2004)研究发现管理层持有股份的比例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公司风险会由此降低。以上作者在发现管理层持股激励能抑制负债无限制增长的情况下,得出有助于公司财务风险降低的结论。
已有的研究在分析管理层激励与公司行为之间关系时,推导了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或者直接研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的关系,而把公司行为作为一个“黑箱”,没有强调管理层受到激励之后在行为决策上的倾向,特别是在公司的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这两个关系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公司风险关系如何?从管理层激励到公司行为,再到公司风险的作用关系路径如何?本文的研究主题由三条路线牵引,即管理层激励影响公司管理层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经营风险;管理层激励影响公司管理层的筹资行为,筹资行为很可能引致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影响公司的总风险(研究思路见图1)。
我国高管人员的财富和财力还处于积累阶段,短期报酬激励对于管理层十分重要且风险较小,吸引力十足(唐清泉,2007)。我国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转变而来,管理层面临任职升迁的政治方面的风险,对于长期的激励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我国管理层人员的薪酬普遍较低、差距较大。在基本收入较低时,管理层会缺乏投资动力,通过管理层薪酬激励之后,管理层在收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会努力寻找投资机会,扩大投资规模。
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是协调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冲突的关键治理机制。罗富碧、冉茂盛和杜家廷(2008)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与投资明显正相关。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管理层持股较少,很难充分发挥它的激励作用,管理层主人翁的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扩大投资规模必然要求资金的注入量,风险会大大提升,管理层在综合考虑个人收益、声誉等方面的影响,会缩小投资规模。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a: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投资规模正相关。
假设H1b:管理层持股比例激励与投资规模负相关。
我国管理层薪酬普遍较低,差距较大,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仅是短期激励计划,管理层对企业没有剩余索取权,无法从本质上让管理层体会到主人翁地位的增强,过度的负债筹资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大,甚至会面临破产,但是破产对于一个高管声誉的影响会十分严重,所以在我国实施的管理层薪酬激励中,管理层不会过度负债筹资,管理层薪酬激励与负债水平负相关。
如果未对管理层进行持股激励,充分利用债权人监督,股东会希望通过增加负债来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限制管理层对自己有利而对公司不利的行为。当实施了管理层持股激励之后,使管理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股东这种利用债权人监督的想法会被弱化,以致负债水平降低。
假设H2a:管理层薪酬与负债水平负相关。
假设H2b:管理层持股与负债水平负相关。
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与企业未来的成长性、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管理层风险偏好等关系密切,投资额大的项目,企业必定希望得到高的回报,以弥补投资时的巨额付出。高风险高回报,投资规模越大,在要求高回报的同时会伴随着高的经营风险。
假设H3:投资规模与经营风险正相关。
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与筹资数额的多少、投资回报率的多少息息相关,负债水平越高,财务风险会越大。
假设H4:负债水平与财务风险正相关。
公司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日常企业的各项活动特征,而财务风险则与企业的负债经营水平息息相关。在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共同作用下,公司的总风险程度会发生变化。
假设H5a:经营风险与公司风险正相关。
假设H5b:财务风险与公司风险正相关。
二、模型和数据
除公司风险的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总经理职位发生变化的数据来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外,本文所用其余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中国股票市场数据库(CSMAR)。选取2008—2010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为了确保研究成果的客观和准确,剔除以下样本:1.ST公司和金融类公司;2.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3.2008—2010年间总经理职位发生变化的公司。经过对数据的收集和筛选,本文总共得到了1 497个样本。在实证方面,本文用SPSS17.0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运用AMOS7.0做最大似然估计来测算模型参数及模型的拟合度。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较多,具体的变量指标参见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理论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根据理论构建的模型构念如图2所示。
在理论及构念图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3所示。
三、实证分析
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是研究者对于相同的或相似的现象(或个体)进行不同形式或不同时间的测量,其所得结果是否一致的程度。本文通过SPSS17.0对文中的可测变量做了信度分析,各指标的信度分析结果参见表2。
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中,一般认为Cronbachα值≥0.70时,属于高信度;0.35≤Cronbachα值
本文通过组合信度分析和平均变异量抽取值分析来检验指标内在质量,进一步证明选取指标的可行性。组合信度分析及平均变异量抽取值分析结果参见表3。
组合信度作为潜在变量内在质量的判别标准之一,一般认为在0.60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从表3中可以发现,组合信度值均在0.7以上,说明模型的内在质量较好。
平均方差抽取量是潜在变量可以解释其指标变量变异量的比值,是一种收敛效度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测量指标愈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构念的潜在变量。一般的判别标准是平均方差抽取量要大于0.50。在表3中,六个潜在变量的平均方差抽取值分别为0.804、0.702、0.557、0.740、0.694、0.744,均在0.5以上,整体来说模型的内在质量较好。
通过以上对信度和效度的简单检验,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信度和效度较好,支持以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中可测变量参数估计值见表4。
标准化系数又称为因素负荷量,该值越大表示指标变量越能有效反映其要测得的构念特质。在本文的初始模型估计中,所有的标准化系数均在0.65以上,因素负荷量值介于0.686到0.964之间,表示模型的基本适配度良好。例如经营风险,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855和0.686,表示经营风险作为潜在变量对测量指标OR1和OR2的直接效果分别为0.855和0.686,其预测力分别为0.855×0.855=0.731和0.686×0.686=0.471。说明用连续3年每股收益(EPS)的标准差和以历史3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标准离差率来度量公司经营风险,可行性较好,能够解释经营风险,说明每股收益的标准差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标准离差率能有效反映其要测得的经营风险的构念特质。
在潜变量和可测变量之间的解释与被解释力度较好的前提下,对潜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潜变量回归系数估计值见表5。
从表5和图4中可以发现,各个可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力度各不相同。如管理层持股激励中管理层三年的平均持股比例对管理层持股激励的解释效果大于公司董事持股比例;在筹资行为中,流动负债除以总资产对筹资行为的解释力度最大;以用于投资的现金流量来衡量公司的投资规模效果更佳;而对于风险的衡量,用每股收益的标准差来表示公司的经营风险比用主营业务收入的标准离差率来解释效果更好,现金比率则比流动比率能更好地度量公司的财务风险。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八组潜变量的关系中,有五组变量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有一组持股激励对筹资行为的影响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薪酬激励对筹资行为的影响和持股激励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没有达到理想的显著水平。
表5的结果显示,管理层薪酬激励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在0.01的水平上显著,且与预期的理论假设相符,即管理层的薪酬激励能够促进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支持了假设H1a。对于管理层持股激励与投资行为的关系,结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即在持股激励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上本文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魏锋、冉光和(2006)和陈晓明、周伟贤(2008)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这一点上本文没有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我国管理层的持股比例过小,甚至是零持股,激励效果不明显;二是我国管理层的财富和财力处于积累阶段,他们对于薪酬的提高更为敏感,而长期的激励方式有一定的风险。
在管理层薪酬激励对筹资行为的影响方面,虽然研究表明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筹资行为负相关,即薪酬激励能够抑制负债水平,但结果并不显著,即假设H2a没有得到证实。对于管理层持股激励对负债水平的影响,本文回归结果显示在0.1的水平上显著,与吕长江、王克敏(2002)和李豫湘、甘霖(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虽然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但仍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即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有助于抑制公司负债水平的增加,通过对管理层进行持股激励,加强管理层的主人翁地位,使得管理层作出恰当的筹资决策,而不致于一味地过分筹资,负债不断增加,导致无限制地偿还本金和利息而备感疲惫。对于管理层持股激励对公司行为的影响,虽然在对筹资行为的影响上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是整体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这可能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整体持股比例甚少、零持股现象严重导致的,使得管理层持股激励的作用难以发挥。可见,只有在管理层持股激励普遍实施的前提下,它的功能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关于投资行为与经营风险的关系,本文显示结果为正相关,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了假设H3,进一步说明在扩大投资规模的时候,经营风险也会增大,所以管理层在作出决策时必须慎之又慎,在追求高回报时,风险也是相伴的。
对于筹资行为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①,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了假设H4,即负债水平越高,财务风险越大,与陈长年(1997)和洪乐平(200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公司不能无限制地负债经营,如此一来,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本文结果证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与公司总风险正相关,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支持了假设H5a和假设H5b,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任何一个增大,都会导致公司总风险变大。所以,公司应当在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力使经营风险较小,或者在经营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使得财务风险较小,这才是明智之举,才能避免公司总风险无限增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高一低的搭配具有中等程度总体风险特征,当高经营风险和低财务风险相搭配时,对于权益投资人有较高的风险,也会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符合他们的要求;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小,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债务,债权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当高财务风险和低经营风险相搭配时,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经营风险低,投资资本回报率也低;对于债权人来说,经营风险低的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提供保障,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因此,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此降彼升的状态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要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首先需要验证模型是否出现违规估计②,这就涉及到检验标准化参数估计值和误差变量参数估计值是否合理,之后才可以进行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检验。误差变量参数估计值参见表6。
从表4和表6可以看出,标准化系数小于1,误差方差没有负值出现,即没有出现违规估计的情况,可以进行整体模型拟合度的检验。
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指标又称为对模型外在质量的评估,用来检验模型与数据是否契合得良好。模型验证性分析的拟合指数参见表7。
从表7中可以发现,只有GFI、RMR、NFI、IFI、CFI这几个指标基本达到适配标准,而其他指标并没有达到要求,鉴于模型的拟合度并不十分理想,所以需要对模型作出修正。
在结构方程中,对模型的修正表示对模型指标之间关系的一种释放。通过修正可以降低卡方值,提高模型的拟合度。本文依据各变量及误差项之间的理论关系,将下列误差项连接(e3e12、 e11e12、e4e12、e1e9、e3e10、e11e13、 e3e11、e9e14、e1e5、e1e11、e6e12、e4e10、 e2e14、 e2e10、e9e5、e9e6、e4e11、e7e12、e3e6、e13e14、e9e11、e3e14),在修正项之间,除少数几项外,绝大部分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可以进行修正。模型修正的协方差估计值见表8。
对模型的修正后的参数估计值和潜变量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见表9和表10。
从修正后的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变量之间的显著水平基本没有变化,可测变量的参数估计值依然显著,说明以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修正后的拟合度得到了很大改善,模型修正后拟合度指标值见表11。
从表11的各种拟合指标可以看出,模型的卡方值为101.3,df为47,卡方值之所以较大是由于模型的样本量较大,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为2.16,表明本假设模型与数据拟合度尚可接受。表中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为0.006,小于0.05;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28,小于0.05;GFI值为0.990,大于接受值0.90;AGFI值为0.979,大于接受值0.90,说明绝对适配度指标达到了要求。NFI值为0.989,RFI值为0.979,TLI值为0.988,CFI和IFI的值都为0.994,均大于接受值0.90,显示模型可以接受,达到了增值适配度指标的要求。各项拟合指标都显示拟合良好,说明整个模型拟合较好。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以公司行为作为中介作用的情况下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之间的关系。薪酬激励作用于投资行为,容易导致投资规模的扩大,从而引发经营风险,也就会使公司总风险加剧。持股激励虽然有抑制投资规模盲目扩大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小的原因导致的。在以筹资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时,虽然持股激励和薪酬激励都能起到抑制管理层过度负债筹资的作用,但是持股激励的措施更为明显,使得负债筹资的水平大为下降,从而缓解财务风险,降低公司的总风险。从激励、行为、风险路径分析各项效果值可以看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管理层持股激励对公司总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当区别对待,谨慎执行。
在研究管理层激励、公司行为、公司风险的路径关系过程中,本部分验证了公司行为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本文利用管理层激励对公司风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不同来体现公司行为中介作用的效果。中介作用模型如图5。
验证后的参数结果如表13。从表13发现,在管理层激励、公司行为、公司风险的路径研究中管理层激励对公司风险的间接影响,与管理层激励对公司风险的直接影响(ERISK
四、研究结论
本文发现公司风险不仅与公司行为直接相关,与管理层激励间接相关,投融资行为在管理层激励和公司风险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一)以投资行为作为中介的情况下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的关系
管理层薪酬激励对投资规模的扩大具有显著的正影响,投资行为对经营风险有显著正影响近而对公司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影响,结论与假设相符。说明投资行为作为中介变量,受到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影响,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会加剧公司的风险,所以在对管理层进行薪酬激励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度”,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造成加大公司风险的局面。
管理层持股激励对投资规模的扩大有负的影响关系,但本文的验证中结果并不显著,可能是我国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小,主人翁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很难促使管理层以主人翁的心态合理地作出投资决策。
(二)以筹资行为作为中介的情况下管理层激励与公司风险的关系
管理层激励能起到抑制公司负债筹资的行为,以避免公司因为负债累累而面临破产的危险。管理层持股激励对负债筹资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薪酬激励的抑制作用,负债水平降低,财务风险也会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公司的总风险。
综上所述,在研究激励——行为——风险的路径关系时,确实发现公司行为作为中介,会受到管理层激励的影响,之后又会对公司风险产生作用。同时,管理层薪酬激励和管理层持股激励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持股激励对公司风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薪酬激励要注意“度”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段文斌,袁帅.风险分担与激励合同:对委托—论的进一步检讨[J].南开经济研究,2004(5):19-26.
[2] 高雷,戴勇.管理层激励、企业发展潜力与财务风险——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3):107-125.
[3] 胡国柳,裘益政,黄景贵.股权结构与企业资本支出决策: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1):137-144.
[4] 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权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2(3):39-48.
[5] 廖理,廖冠民,沈红波.经营风险、晋升激励与公司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9(8):119-130.
[6] 李涛.国有股权、经营风险、预算软约束与公司业绩: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发现[J].经济研究,2005(7):77-89.
[7]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等.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52-59.
[8] 周嘉南,黄登仕.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报酬业绩敏感度与风险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06(4):44-50.
[9] Aggarwal,R.and A.Samwick,2006,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 Investment, Firm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Dec.PP489-515.
[10] Angie Low,2007,Managerial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equity-based compensation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Aug.PP470-490.
[11] Jeffrey L.Coles,Naveen D.Daniel,Lalitha Naveen,2005,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Sep.PP 431-468.
【关键词】风险管理干预;急诊危重患者;效果分析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itical analysis
Hu Jua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Medical University,Sichuan,luzhou64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isk manag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emergenc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emergency care. Methods: our hospital treated 100 cases of emergency recentl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raditional nursing,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fter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team of nursing risk incide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nursing ris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Emergenc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08-02
由于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病情发展很快,病情复杂,抢救几率高、护理工作量大加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高等高风险因素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如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及时有效的处理护理过程出现的差错,提高急诊抢救水平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1]。风险管理是一种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即通过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明确和评估后制定出对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达到提高护理质量、临床安全的目的[2]。本次研究对我院10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干预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这一时期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60例,女患者40例,患者年龄在22-85岁之间。平均年龄 44.1±13.5岁。其中心肌梗死36例,重症颅脑伤20例,脑梗死、脑出血各20例,慢阻肺4例。随机分为数目相等的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疾病、年龄、性别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临床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采用风险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急诊危重患者护理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护理组经过查阅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科研数据,对急诊危重患者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设计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图,并按照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率来确定护理对策的先后顺序。(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监控风险。①合理布局急诊各个区域,按照以往发生的护理风险来决定临床护理指引,区分抢救区、重症区以及普通诊区,坚持危重患者先抢救的护理流程。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技能娴熟的老护士对年轻新进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从而进一步规划急诊护理工作。共同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典型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并通过采取患者满意度来考核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从而鞭策护士认真工作,提升质量。 ③规范急救服务流程以及启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完善重症患者的转运以及交接班等规章制度,重新修订护理人员各班的工作职责,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等。(3)护理风险的处理,对于护理风险发生时要具有及时处理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急诊危重患者的资料登记、院内护理交接记录单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护士的沟通技巧。认真履行知情义务,详细耐心的向患者讲述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使患者和护士共同承担风险。
1.3 评估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护理差错、缺陷情况;急诊停留时间、 抢救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表示、组间行t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析总结,在明确各类医疗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的对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保证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将医疗风险管理干预模式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能有效的规划护理工作程序并提高临床安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抢救几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由于其急诊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以及抢救几率高、因此,护理风险比较常见[3]。因此,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能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由于主观因素也会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漏查、文字记录潦草不清楚等造成误读、对家属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因此,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要增强护士的法律风险意识,从法律角度规范护士的书写等日常护理行为。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出现问题勇于承担,及时告知责任人并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发生[4-5]。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费用、护理差错、缺陷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危科室承担了大量的风险,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模式能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风险管理干预模式对于改善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果, 樊国爱, 高海洋,等.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4):2168-2169
[2]宁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1:159-160.
[3]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30-131.
关键字:全球化;多元化;风险管理;前兆性因素;虚拟现实;岗位职责
一、前言
随着我国纳入全球化的深度、广度和纬度不断增加和深化,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相互连接碰撞,各种社会关系趋于多元化、复杂化、立体化和泛关联化,组织和人、自然界和模拟现实的网上世界面临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种突发风险,例如,2003年的非典;2005-2006年间的禽流感。尤其是在“非典”的初期,我国社会和政府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极力掩盖的惊慌失措和“善意”的谎言交织并行,错过了最初最佳的宝贵的治理时间。酿成影响巨大的灾难。但在2005-2006年间的禽流感,我国各级政府经过“非典”的历练,积极防御和主动配合,禽流感在我国得到很好的监控和掌握下,在全世界取得赞誉。风险管理的概念正在逐步深入我国各个层面。但是,这与我们面临的实际各类风险现实相比,我们应对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相差很远,为了尽快提高我们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我们应该将基于预防的风险管理引入全社会的各级工作岗位的职责中去,使得全社会的每个工作岗位职责都建立在基于预防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下,监控着每个工作角度的可能出现的有关每个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前兆性风险因素,使得社会中大部分风险能够得到前置的监控,从而化解和减小风险,减少灾难的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和资源的浪费。
风险管理起源一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50年代起风险管理问题在美国工商企业中引起重视并得到推广,并逐渐展开了理论探讨和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1963年,美国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率先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门独立学科。(2)
二、全面理解风险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风险,以科学的手段,为了防止风险的结果出现,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各种前兆因素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
全面正确理解风险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超越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风险是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人类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程度,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风险管理是为了预防风险发生,对风险发生可能的前兆因素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处置等环节组成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过程,通过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其目标的。
(3)风险管理以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为中心,可以体现成本效益的关系;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2)
(4)本文所涉及的是整个社会的大视野下各个个体基于预防的风险管理体系概念,可以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宽泛的风险管理。人们通常所说的风险管理是狭义的风险管理,即专指企业风险管理。
(5) 风险与行为相联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不与行为联系的风险是危险。而行为受决策左右,因此风险与人们的决策有关。
(6)客观条件的变化是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尽管人们无力控制客观状态,却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风险,以科学的手段,认识并掌握客现状态变化的规律性,对相关的客现状态作出科学的预测,这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
(7)风险的正负偏离。风险是指可能的后果与受体发生多种多样的负偏离,且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风险管理强调控制负偏离;现实中也存在正偏离。由于正偏离是人们的渴求,属于风险收益的范畴,因此在风险管理中也应予以重视,以它激励人们勇于承担风险,获得风险收益。(2)
(8)风险管理的概念外延很大,风险管理的主体和受体可以是自然界物质实体,即人类社会、动植物和天体地质气候因素等;甚至虚拟世界的网络灾害同样能够引发大的灾难(千年虫、黑客攻击、病毒等)。
(9)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可找到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科技手段的应用促进风险管理的迅猛发展。
(10) 风险的可变性。各种风险在质和量上的变化,有些风险会得到控制,有些风险会发生并得到处理,在发展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风险诱发因素。尤其在大型项目中,由于风险因素众多,风险的可变性更加明显;新出现的一时难以辨别风险诱发因素,使风险的可变性加大增加了风险监控难度。
(11)大型项目中的风险特点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大型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还会相互作用随时衍生新的系统风险,使大型项目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因素交叉影响使风险显现多层次性。
(12)风险的分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同的需要、目的、角度、标准和分类,可以划分出各种各样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不断演进,风险的划分类别会不断深化和激增。(3)
三、风险识别与预测
为了预防风险发生,对风险发生可能的前兆因素进行预测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预测与识别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如何?风险预测和识别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各种前兆和主要因素,再对后果做出定性和定量的估计。
风险预测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一步,但经常会夸大或缩小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从而使对风险的评估、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风险识别特点。
风险识别是通过搜集、鉴别、测试初步分析、记录鉴别最终结果计划中风险事件的过程。风险分析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用于测试已鉴别的风险、孤立风险根源、确定其与其他风险的关系、表述分析结果的技术和系统过程。风险分析的关键在于搜集所需数据。这些数据可由风险管理专家提供,或者根据相似系统进行类推而得。在实际工作中,风险鉴别和风险分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往往是贯穿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评估三位一体的整个过程。风险不仅指遭受创伤和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识别还牵涉机会选择(积极成本)和不利因素威胁(消极结果);明确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为风险测度、风险决策和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那些潜在的、可能的前兆性风险事件,只有事先识别出这些风险事件并知道它们可能带来的影响,才能应对和处理。因此,风险识别是预防风险和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第一步。由于风险管理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随着时间的进展原先可能导致风险的机会和条件或许已经不复存在,而新的机会和条件可能发生,因此风险识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随时关注可能导致风险出现的前兆性风险的蛛丝马迹及新衍
生出的系统风险因素。(6)
2.对前兆性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的方法。
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法、奖励全员举报法(形成有效的监控网络)、故障树分析、头脑风暴法、系统分解法、情景分析法、检查表法、德尔菲法、SWOT分析技术等方法来识别的风险。(3;4)
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组织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组织等控制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
3.风险测度。
度量风险大小不仅要考虑损失或负偏离发生的大小范围,更要综合考虑各种损失或负偏离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概率分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客观概率是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推断、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对大量历史先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主观概率是当某些事件缺乏历史统计资料时,由决策人自己或借助于咨询机构或专家凭经验进行估计得出的(虽是主观概率也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并非纯主观意想)。风险测度主要难度在于科学地运用统计学确定主观概率和确定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以及期望值和方差等参数。
4.定性测度。
定性评估是将风险识别过程中识别出的各种前兆性风险促成和演进因素,定性的评价已识别出的各种前兆性风险促成和演进因素的影响和可能性大小,排列划分为高、中、低三档。低风险是发生的可能性低,发生后对风险的影响微弱,具有偶然性特征,是容易控制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不必采取专门措施来处理;中等风险是发生的可能性比较高,是具现代科技的技术特征新衍生出的有待进一步认识的风险影响因素,控制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风险,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审,并应采取相应的现代科技手段或方案来降低风险;高风险因素是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其后果将对风险的诞出产生极大影响,运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难以影响风险的演进步奏,有难以逾越的技术和成本瓶颈来遏制风险的诞生。
5.定量测度。
定量分析是量化分析风险的概率及其风险造成可能的后果,估算风险大小及其严重程度的方法。风险定量评估是在定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各种前兆性风险影响因素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的大小,即事先确定评分的标准,对预先识别出的风险影响因素打分,得出不同风险的估算大小。
风险评估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结果,对于预期的风险事件进行鉴别和分析。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鉴别和分析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以便对关键的重点的风险诱发因素加以控制。
6.风险评估中风险与原因的关系。
无论是何种因素,风险管理都要对各要项的执行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每个目标的控制方法进行度量,然后进行多级的综合评判,最后得出风险程度。该方法可以与ISO标准分类体系相结合,覆盖和影响风险要素,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造成风险的各个原因,要项与目标,目标与控制方法间的对应关系。
7.风险评估包括风险鉴别和风险分析两个方面。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风险事件对项目的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并根据风险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对项目风险由大到小分级排序的过程。
风险评估在应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量化工程实践中。一方面使风险评估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完善和趋于成熟;更重要的是,可以依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中所提出的关键环节建立量化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可在企业大框架下整合、梳理现有资源并着重开发适宜企业实际和实践的指标技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支撑我国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实践,为企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服务。
目前,处置企业风险的技术仍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8.风险评估的过程和难点。
风险评估的过程包括风险评估准备、风险因素识别、风险程度分析和风险等级评价四个阶段。风险因素的识别方式包括账本、文档审查、人员访谈、现场考察、辅助工具等多种形式,在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如何度量风险是一个难点。风险评估通过风险的识别与赋值,威胁评估,弱点评估,现有风险措施评估,综合风险分析等环节,对组织当前的风险现状进行评价,为制定改善风险措施提供依据。(2)
四、计划、测度、评估和分析风险方法
1.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是对风险管理活动的详细表述,需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企业运作过程的设计、生产、测试、设备、后勤和管理方面的风险点及其管理做出的规划。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反复分析研究的过程,但一旦确定下来,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宏观和微观条件发生变化时,也应对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审查和修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就能了解和预警运行过程中出现风险因素,也能够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风险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分配特定风险区的责任、确定必需的技术专家、描述需要考虑的评估过程和区域、明确选择风险处理方法需要考虑的程序、制定风险等级计划、规定必需的报告和文件种类以及报告包括的内容及其检测标准等。
2.可以利用PFMEA的方法展开,从风险时间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严重性和能否有效监控风险发生三方面来定量分析。可以规定从1到10分的等级来评估风险,如果在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时,认为它非常不可能发生,得3分,但是一旦发生后果则非常严重,得9分;而且,风险很难控制,得8分,然后把这三个数字相乘,即得到该风险的风险级别。风险级别越高,表示风险越大,需制定相应的措施认真监控。
3.层次分析法是整理和综合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评价问题。它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阶梯层次结构。然后在比原问题简单的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可以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处理,可以同时处理定量和不定量因素。也可以提示人们对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存在一致性。层次分析法强调人的思维判断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一定模式使决策思维过程规范化。例如,杜邦分析系统就是首先ROE、ROA、权益乘数和主营业务周转率第一层面的财务分析,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对影响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和股东权益的构成指标展开下一个层面的分析……。
4.灰色系统是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就符合灰色系统的特征,因此灰色评估理论适用于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
5.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定量化,而后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2)
6.目标评价法。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情况(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再将风险管理的目标与风险结果对照评价;或者风险发生事前与风险发生事后比较法来评价的评价风险发生的危害程度;按照风险危害程度排列指标,用平均先进比较法继续对比鳞选出前列的风险因素;最后按照评分法排列出的风险因素综合评价风险的正负偏离损失和收益。(5)
五、风险控制方法
风险控制的五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和虚拟现实缓解风险。
1.风险回避是对风险极端厌恶有意识地放弃风险行为,以避免特定的损失风险。简单的风险回避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因为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所以一般在无能力消除、承担该风险或转移风险,或承担风险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存在可实现同样目标的其他方案,其风险更低,才会用这种方法。
风险回避有两种含义,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前兆性风险因素事件呈现与其它事件的多重关联性或无法辨别和预测,后果极其严重,又不能控制,感到无计可施,采取主动放弃或改变目标的策略;二通过变更计划,消除风险事件本身或风险产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影响的方法。虽然不可能消除所有
的系统风险,但某些特定的风险还是可能回避的。例如,保险公司认为某项目的风险太大,拒绝承保;采用一种熟悉的、而不是创新的方法;避免使用一个不熟悉的分承包商;建筑工程上尽量避开梅雨季节施工等,这些都是风险回避的例子。大多数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如果感觉到呼吸、后背和手臂有些不适及感到心脏的不适(心脏病爆发的前兆性风险因素),就要立即卧床歇息,尽量停止体力和心力的支出,这个休息的决定就是风险回避。
2.损失控制是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控制的阶段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3.风险转移在自然界的风险如气候或地质灾害风险可以通过当代高科技手段的转换或转移灾害的来临形式,降低灾害的出现的可能概率等;在人类社会可以通过契约,将让渡人的风险转移给受让人承担的行为。通过风险转移过程有时可大大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程度,保险转移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保险和契约风险转移是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进行应对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风险转移本身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轻风险带来损失的大小,只是将风险损失的一部分转移给他人。
从财务的角度看,转移风险的财务责任是风险转移最为有效的方法。转移风险几乎总是会伴有向风险接受方支付风险成本,这类成本包括保险费用、履约保证金、担保和保证费用。或者,可以使用合同方式将某些特定风险的责任转移给另一方。例如,可利用远期金融工具买空卖空来转移风险,购买金融工具的支付是转移风险的成本。风险转移的方法还可以有:出售、分包、保险与担保等。
4.风险保留即风险承担。损失发生灾害受体将以可利用的资源进应付和抵抗灾害主体的侵扰。风险保留可分为无计划自留、有计划自留。
(1)无计划自留。灾害承受体意识不到风险损失会发生时,或显着低估风险损失时,就会无计划应对风险。但当总损失远远大于预计损失,将引起组织或个人的生存困难。
(2)有计划自我保险。灾害承受体预计风险损失会发生,在预计损失发生前,通过做出各种资源安排以确保风险损失出现后能及时获得支持补偿损失。以及积极筹备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紧急措施和预防措施,紧急措施是风险发生后采取的应对操作方法;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风险出现采取的防范手段。
所以,风险自留是将风险的后果自愿接受下来的办法,风险自留可以是主动和积极的,也可以是被动和消极的。前者是已经有了行动计划和应急方案,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这些计划和方案;后者是并没有事先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而是在风险发生时,临时采取权变措施来对付风险。
风险自留决不是被动挨打,如果能提前制订应急计划,将会大大减少风险发生时应对行动的成本。如果风险发生后影响巨大,或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并不完全奏效,那么就应着手编制一个后备措施,后备措施可能包括管理后备措施、研发后备措施、进度后备措施等。(6)
5.虚拟现实缓解风险。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可以节省巨大的社会资源和防止失败造成的就巨大浪费,例如,已经比较成熟的高炉冶炼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的模拟高炉中可以反复改变炉料的配比,有效地防止各种高炉冶炼的系统风险出现造成的研究事故和浪费;美国之所以同意并推动停止核试验,就是美国已经研制出完全能够模拟核试验的超高速计算机,而能够拥有这样计算机技术的国家很少,美国这个举措真实一举数得。通过虚拟现实可以缓解风险并将风险事件的概率和/或其后果降低到零或可以承受程度,是人类高科技高企的结果。
风险缓解采用的形式也可以是执行一种减少问题的新的行动方案。例如,可以采用更简单一些的作业过程、进行更多的地震实验或工程技术试验、或挑选更稳定的供应方。它可能涉及变更环境条件,以使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例如,增加项目资源或给进度计划增加时间。风险缓解可能需要进行模型开发,以减少由模型放大带来的风险。
如果在风险发生时,早期采取措施,监控前兆性风险促发因素事件,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的影响,比在风险发生后茫然无措,错过最佳的反映时机再亡羊补牢要更为有效。但也应据风险可能的概率和其后果,缓解的成本应是与之相配合理的。我们能采取应急措施,就能减轻其后果。例如,汽车里安装安全气囊,就是试图在万一发生撞车事故时,减轻驾驶员和乘客受伤的程度。在涉及有关国计民生的供给中,独家供货是必须考虑的风险,缓解风险就要多开发可供货的渠道,这样,如果其中一个渠道不能时或按规定要求供货,另外一个渠道可以代位,这就是风险减缓。(1)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运动、WTO后过渡期的临近结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和经济的多元化、复杂化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混成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社会、网络、自然、政治、经济组织和个人活动的实施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风险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都要求加强全社会全方位的工作职责引入风险管理职责。
引入基于预防的全社会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对企业和整个经济、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风险管理能为全社会提供基于预防的日常安全环境,能促进全社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能促进全社会经济效益提高,并保障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其次,建立基于预防的全社会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应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革命性的创举,有利于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有利于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组合;有利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及其不良后果;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建立基于预防的全社会风险管理岗位职责能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良性循环和不断发展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起赵军号《美军国防采办风险管理》中国科技公众网2005-09-14
2..范红吕俊杰《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采集技术的几点考虑》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登20050914
3.杨建平 杜端甫 李鼎《大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进展》易建科技有限公司网站ebuilds.net 2005-6-18
4..瞿云华《市场监管理论先行》99,8,25《广东工商报》第二版
5..瞿云华《平衡记分卡评价方法除探》财会通讯理论版2006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