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近些年来,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本文为此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二、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时信息管理系统。
三、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缺少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
四、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现有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是主动应对危机的关键。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4.1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且危机的暴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危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政府的政策要求很高。因此要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危机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要力争在没有发生或者初始阶段就做到损失最小化。我国政府在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应该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切实提高对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4.2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管理机构、牵头责任部门、配合参与部门、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及其参与部门;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智慧。
4.3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4.4建立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人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
4.5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家安全、国民尊严、国际专利等权利和资源。:
4.6建立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7建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的几个代表性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即便是有,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将预算编制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合理。以前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再适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预算所参照的依据也已经不够合理,更有甚者会造成财力的浪费。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力、突击花钱的现象,不重视执行预算管理等事项,还有一些单位,使用增加预算的方法争取政府财力支持,但是这些资金多数不会产生合理的经济实效。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机制的全面性,在一开始的资产配置环节就遇到了诸多问题: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准不高、固定资产未纳入会计核算致使资产不切实际、资产重构、资产浪费等。在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内容,规定事业单位要参照相关的财会制度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时,缺少“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仍然继续使用“修购基金”等项目。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有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只表现为支付资金时存在的风险,根本认识不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有财务风险;还有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和财务有关的重大抉择时,仅仅依据自身主观意识和经验,在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盲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把财务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使得财务监管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和全面完整,财务决策也自然难以实现科学。
(四)?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水平急需提升。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例如:不重视《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致使财务方面的纠纷频繁出现,职业素养、法制意识都急需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存有贪污受贿、不依法办事、执法力度不大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预算管理不仅仅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更是为其他财务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依照《预算法》、新《会计制度》,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改变过去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旧理念,用好“零基预算法”,实现提升资金使用实效、优化财力资源使用的管理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等工作,把全程预算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将预算视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抵御风险的作用,此外,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好,提升管理的实效,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审计活动,实施对预算工作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全面、高效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各项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加强这些制度的高效落实,讲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并高效落实资产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
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资产这个经济支柱。所以说,怎样高效运用、管理这些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运营高效、发展长久的重要基础。因而,要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好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资产管理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化,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也要定期进行。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要将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解决好资产分配的问题。存量资产预算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可以借助存量资产分析,显示增量资产的实情。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所要购置资产的准确性,也为预算编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建立健全财务工作风险管理机制
一般来讲,财务工作的风险问题是制约或者说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众多关键原因中的一个,也可以理解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丝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所以说,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切实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工作风险预警制度,积极参照国外先进的科学手法和管理措施,本着风险控制的目的,一步步地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将财务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同时还要做好财务风险相关的应急处置准备,假设有财务风险存在或是发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力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工作不受影响,正常开展,不要陷入财务危机。比如说,成立财务风险应对基金,就是很好的措施。
(四)深化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专业水平、整体素质,都切实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中,机构改革以及工资分配机制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持续进行,这也深深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服务对象。所以说,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常用方法,时刻注意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方面,亦或是在整体素质方面。认真学习最新颁布执行的《会计制度》,从制度颁布实施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以及新制度更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本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实情,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时刻注意自己财务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学习一些专业新知识,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健全、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关于财务核算的新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着手,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济南市林场,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激励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激励管理机制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激励机制的概念及其功能,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施人力资源激励管理存在的制约问题,并结合我国政策环境形势,系统论述了激励制度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具体运用策略,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合理的参考。
[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15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主要是承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虽然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但目前现状仍然是对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的延续,特别是一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内部编制员工薪资以及福利均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国家财政提供,事业单位只有编制外合同人员的招聘权,而对于编制内人员的招聘、解聘自主权利非常小,内部人才合理流动渠道狭窄。这些现状问题不仅制约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而且也不利于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激励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对于调动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潜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激励机制概念及对事业单位作用分析
激励机制就是指通过在奖励形式以及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合理组织,制定科学的员工行为约束规范以及配套的奖惩性管理措施,引导单位内部的员工按照单位的整体目标开展工作,其实质就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提高对单位的价值贡献。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施激励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激励机制是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也是重要组成,实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不仅是顺应人事管理改革的需要,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员工积极性不高,动能不强的问题。通过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上实行动力与压力双重管理,进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成长进步。激励机制对于事业单位员工有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引导作用,通过薪酬、福利保障、工作环境以及晋升空间等,形成了一整套的员工激励管理体系,这有助于员工积极提高自我,追求进步,进而对员工的个人成长形成有力的引导。
三是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员工是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在事业单位内部落实激励机制,提升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畅通了内部员工的流动渠道,因而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推进员工的分层次流动,并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导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缺乏开展激励管理的思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早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是现阶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行政式人事管理模式上,忽视了对于人力资源外部物质及内在精神需求的满足,造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了员工责任意识差、危机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问题,难以在事业单位内部凝聚推动发展的合力,对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前提,现阶段在绩效考核工作中,主要是以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的考核为主,但是这些考核工作在量化到指标的过程中出现了指标不健全、对实绩反映不准确以及考核结果可信度不高的问题,不仅不能起到促进激励机制的作用,甚至是在事业单位内部激发了员工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三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形式过于单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上,普遍是通过调整绩效薪酬来实现,这种激励机制虽然有效,但是激励效果的长久性不足,而在精神激励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这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对于单位的认同感不强,未能形成留心留人的人力资源良好管理环境。
3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分析
一是在事业单位内部增强激励管理意识。事业单位管理部门应当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对于改进员工管理与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管理与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相结合。同时,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针对事业单位内部的科室机构设置、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员工的内外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准确掌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现状实际特点,为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机制的实施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基础环节,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的改进,首先,应该按照单位内部科室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分门别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次,应该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的考核指标以及权重分配进行细化,确保考核指标对事业单位员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情况反映的全面性,并尽可能选择可量化、可对比分析的考核指标,同时合理地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值。第三,应该进一步地完善绩效考核的流程,强化对考核流程的监督管理,并可以通过员工自评、部门鉴定、群众评议以及结果公示等确保绩效考核的规范化开展。
三是健全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体系的建设,应该进一步地丰富完善,除了相应的物质激励内容以外,还应当补充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员工的职务晋升制度,落实内部岗位轮换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制度等,形成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计划,增加相应的荣誉激励,并探索完善差异化的激励模式,形成多层次的激励管理模式,提高对于事业单位员工的激励效果。
4结论
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激励制度,不仅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对于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员工的发展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激励管理相关要求,在薪酬、绩效、晋升等几方面完善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建设,不断提高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潇.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人力资源管理,2012(9).
[2]赵华,刘琦.浅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3]姜念旭,林海.浅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2(22).
[4]张宝顺.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培训的发展[J].中国市场, 2014(51).
交通运输部决定对《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令**年第7号)作如下修改:
一、第五条新增一款,作为第二款。内容为:“托修方有权自主选择维修经营者进行维修。除汽车生产厂家履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汽车质量‘三包’责任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指定维修经营者。”
二、将第十六条第二款修改为:“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在取得相应工商登记执照后,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手续。”
三、将第二十六条第四款修改为:“机动车生产厂家在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六个月内,有义务向社会公布其维修技术信息和工时定额。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的规定执行。”
四、将第二十七条第一款修改为:“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使用规定的结算票据,并向托修方交付维修结算清单。维修结算清单中,工时费与材料费应当分项计算。维修结算清单标准规范格式由交通运输部制定。”
五、将第三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机动车维修配件实行追溯制度。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记录配件采购、使用信息,查验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证明,并按规定留存配件来源凭证。”
新增一款,作为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内容为:“托修方、维修经营者可以使用同质配件维修机动车。同质配件是指,产品质量等同或者高于装车零部件标准要求,且具有良好装车性能的配件。”
六、将第三十四条修改为:“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建立机动车维修档案,并实行档案电子化管理。维修档案应当包括:维修合同(托修单)、维修项目、维修人员及维修结算清单等。对机动车进行二级维护、总成修理、整车修理的,维修档案还应当包括:质量检验单、质量检验人员、竣工出厂合格证(副本)等。
机动车维修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如实填报、及时上传承修机动车的维修电子数据记录至国家有关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机动车生产厂家或者第三方开发、提供机动车维修服务管理系统的,应当向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开放相应数据接口。
机动车托修方有权查阅机动车维修档案。”
七、将第三十六条修改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机动车维修经营的质量监督和管理,采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样检测检验的方法,对机动车维修经营者维修质量进行监督。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可以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机动车维修质量监督检验单位,对机动车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检验。”
八、第四十五条新增一款,作为第二款。内容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对维修经营者所取得维修经营许可的监管职责,定期核对许可登记事项和许可条件。对许可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及时变更;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九、将第五十三条第(八)项修改为:“机动车维修经营者未按规定建立电子维修档案,或者未及时上传维修电子数据记录至国家有关汽车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
十、将第六条、第四十七条中“交通部”改为“交通运输部”,将条文中所有“交通主管部门”统一改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本决定自**年8月8日起施行。
一、考核适用范围
在机关办公楼集中管理的干部职工。
二、指纹考勤时间及规定
1.不参加房屋征收工作人员每天四次指纹考勤:
每日上午上班前(8:40前)
每日中午下班前(11:20-11:40)
每日下午上班前(13:40前)
每日下午下班前(夏季16:50—17:10冬季16:30-16:40)。
2.房屋征收工作期间,因工作需要确实无法参加考勤的工作人员由各局提出书面申请,局长审核同意后盖章报办公室备案。已报备名单的工作人员可不再参加指纹考勤,便各地块随着征收户数的逐渐减少,要相应减少房屋征收工作人员的数量,变动情况由各局负责人审核后报办公室行政科备案。
3.指纹机全天固定在门卫室墙上,参加考勤人员只要上班,不论迟到与否,都必须刷指纹考勤,上班后30分钟内刷指纹考勤计为迟到,超过30分钟计为旷工,下班前未在规定时间内下班刷指纹考勤计为早退。
4.刷指纹时如考勤机不能识别指纹或不能正常工作,要第一时间通知办公室行政科,并采取补救措施,否则视为未出勤。
5.常用和备份指纹因各类原因刷指纹不顺畅时可到办公室行政科重新采集。
6.因班车延误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刷指纹,由办公室行政科工作人员上车登记人数,采取补救措施,视为正常出勤。
7.因上级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导致工作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刷指纹,在工作办结后及时到办公室行政科备案,由本人提交情况说明并由分派工作的领导审核签字。
8.因出差、因公、因私请假不能刷指纹考勤必须提前填写《请假审批表》,并报办公室行政科备案。特殊情况来不及填写《审批表》的,可由其他人员代为填写,按程序经相关领导签字确定后报办公室行政科备案。假期结束及时到办公室行政科销假。
9.在上班时间内,因特殊原因需提前离岗的,需填写《提前离岗审批表》,注明离岗原因、离开时间,按程序经相关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办公室行政科备案。返回后及时到办公室行政科销假。
10.考勤情况办公室行政科每月汇总一次,通过对照刷指纹记录、《审批表》,确定考勤情况。因公外出、出差、休公休假的确认为出勤;因私请假确认为请假;迟到人员、提前离岗人员由办公室行政科研究确定出勤天数;其余无故未刷指纹机考勤、没有《申请表》备案的,一律视为旷工,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