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本学年的工作重点为指引,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为轴心,认真开展了团支部工作。

二、工作目标及措施

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有效地搞好团支部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我校共青团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结合我校团员实际深入开展了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1、以升旗仪式、班会、黑板报为主要阵地,做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宣传工作。

2、培养学生养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和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

3、立足传统活动,以本学期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庆为契机,开展团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科学管理健全了团组织建设。

1、加强学校团干的业务培训,提高团干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强化团员的管理,充分激发团员自我管理、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能力。

3、进一步壮大了团组织的队伍,完善注册、收缴团费等工作。

4、落实团干部例会和团干部培训制度。

5、加强团徽佩戴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团日活动制度,规范团的活动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增强团员意识和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运用创新思维提升了我校文化氛围。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每周一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

2、举办了学生书法比赛。

3、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4、举办了庆元旦迎新年联欢会活动。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第3篇

(一)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界定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生命幸福成长课程则立足于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学生在课程中感受到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整合,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领悟学习的乐趣及健康成长的意蕴,在自主探究中领悟自己的课程地位。

(二)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内涵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都是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重要载体。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大课间、剪纸兴趣小组等;实践课程包括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中。生命幸福成长课程植根于这样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二、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建构体系

(一)立足实际,开发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如何在有效的学习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合理优化国家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二)严谨求实,落实地方课程

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我校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开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地区特色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地方课程,同时在高年级还设置了环境保护等课程,彰显地方特色的同时确保教育与地方生活相联系。

(三)寻本溯源,丰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能调动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通过参加课外社团活动,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调动了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生命幸福成长课程的实施保障

(一)开发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生命幸福成长课程提供有益保障。我校在努力开发学校课程的同时,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校园文明建设,“捡起身边一片纸”“百佳少年”等活动都是学校开发隐性课程的有益尝试,为生命课程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文明氛围。

(二) 合理优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着力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文化学校”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发展需要,我校首轮开发了三十四门校本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括象棋、武术、创意手工、趣味数学、梦幻拉丁等,每星期确保两课时的学习量,力图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三)固本创新,彰显学校特色

作为剪纸特色学校,我校一直将剪纸作为提升学生校园生活质量、构造合理学校课程的重要途径。通过“剪纸大赛”等系列活动,构建剪纸校本课程体系,拓展校园学习空间,开发学生创作潜能,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四)落实日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是课程合理设置的重要方面。为此,学校专门设置了晨读、晨写及午唱、午练课程,即每天上下午学生到校后各拿出十五分钟时间用于练字、早读、剪纸、唱歌,在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确保以最佳的状态步入上课轨道。“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学生进步的另一重要途径,“暮省”就是每天放学后拿出一定时间用于学生自我反思一日所学,确保课程连贯性的同时力争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贯彻周课程设置

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小学课程设置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对周课程设计也做了有益尝试。确立每周一为全校升旗仪式,通过升旗仪式总结学校一周工作情况并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另外,每周一下午为主题班会,各班级召开班会,通过集体教育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意识。每周二、周四下午二、三节分别为低、高年级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力求活动的成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丰富年课程设置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实现学校特色办学、学生多元成长、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我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设立了淘宝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学节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假期生活进行分享,以最佳状态迎接新学期到来;阳光体育节则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七)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1.生命化课堂

为把素质教育理念从概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赋予课堂以鲜活的生命力,我校已进行了两轮生命化课堂教学实践。下一步我校将根据本校对生命化课堂研究的现状及价值观的追求,进一步完善、深化“生命化课堂”研究,建构出适合我校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整合课程

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组织教学,并达到或超越原课程设置目标的课程实践活动。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第4篇

一、立足阵地,德育工作力求再提升。

本学期,学校团委、政教处按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班级管理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诸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活动,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学生的文明形象得以提升,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班级管理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1、学生个人素质评价体系日臻完善。学生个人素质评价体系涉及到每位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言行文明、遵守纪律、劳动表现和助人为乐等各个方面。客观、科学、适时的评价对学生既是监督。又是激励。经过几年的运行,对班级管理和学生的习惯养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本学期各年级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方案,优化了考评机制,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平台。

2、主题晨会和主题班会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为使晨会和班会效果最大化,学校团委和政教处联合制定了新学期学生教育系列活动方案,每个月都有一个统一的教育主题和若干相关的教育活动,各年级、各班都按照这一主题设计晨会内容和班会内容。一个学期以来,先后开展了“永恒的雷锋精神,规范的礼仪行为”、“书香润人生”“爱国、爱校、爱班级”、传统文化、安全法制等专题教育以及纪律教育和理想目标教育等活动。各年级、各班都能根据学校的教育主题,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小品、相声、新闻早报、视频制作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每一次晨会,使晨会成为班级教育的主阵地,使全体学生在晨会中受到教育,受到锻炼,得到成长。值得表扬的是各年级主任精心策划,统一制作课件,使晨会主题更鲜明,教育更有效。

3、学生谈话活动和帮教活动扎实开展,效果显著。本学期,师生谈话活动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象更广泛,活动更深入,效果更显著。政教处先后两次对活动情况摸底调查,对表现突出的老师及时提出了表扬。学生帮教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提倡和统一部署下,各班成立了帮教社团,制定了帮教计划,并召开了学生代表会议,询查活动开展情况,并举行了帮教活动经验交流会,树立典型,相互交流,协同发展。实践证明,此项活动对加强班级管理、稳定差生,全面提高教学成绩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4、年级主任、班主任尽职尽责,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级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每天早来晚走,深入课堂,深入宿舍,带领学生跑操,和学生交流谈心,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运行。

5、有效开展年级调研,针对不同年级段班主任相互沟通,给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班风班纪、班容班貌大有改观。通过班主任的共同努力,本学期班级风貌变化显著。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卫生环境明显改善。一个学期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件。在此,特别对初三年级提出表扬,无论是学习纪律、休息纪律,还是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表现都是最好的。

6、家校联系工作成绩突出。各年级召开的不同形式的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的有效运行、每两周一次的家校联系卡和学生在家表现评分制度等都成为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团委工作和学生会工作。

1、团委工作

团委坚持履行共青团“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和少先队队会制度。定期召开由团支部书记和中队长组成的学生会干部会议,推行学生会干部戴证和共青团员佩戴团徽制度,彰显表率形象,使之成为全体学生行动的标杆,有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生会工作

对日常卫生、纪律、三操、宿舍、食堂等各方面进行了细化管理(焦)。

(三) 安全工作

1、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主题晨会、主题班会、手抄报、国旗下演讲、安全教育视频、班级墙报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学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重要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邀请油田消防部门专业人员作安全暨法制教育报告,并举行了防震安全演练活动。

(四) 住校生管理

1、多次召开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住校生管理会议。

2、进一步规范了宿舍、食堂监督、考评机制,宿舍环境大为改善,就餐环境更加有序,浪费现象大为减少。

3、严格落实住校生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本学期从未出现住校生安全事故。

4、宿舍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提升,责任心有所加强,管理更加有效。

(五)本学期主要活动

1、开展主题团队日活动。本学期团委先后组织开展了“永恒的雷锋精神,规范的礼仪行为”、“放下手机,捧起书本,远离游戏”、“清明节祭英烈”、“在团旗下成长”以及“防溺水安全教育”、“崇尚英雄、精忠报国”、“讲习爷爷故事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鲜明的团队会教育活动。

2、围绕“文明礼仪规范月”教育活动,先后召开了“我为文明校园添光彩”,“学习雷锋事迹和文明礼仪知识”和“弘扬雷锋精神,做时代文明使者”主题班会,举行了“文明礼仪规范知与行”手抄报比赛、,开展了“放下手机,亲子共读”读书活动等。这些活动把“文明礼仪规范月”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显著成效。

3、开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动,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一份真挚的慈善之心。

4、根据教育中心统一部署,组织召开了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开展了网上安全教育视频学习活动。此项活动在教育中心评比中景华中学位居前列。

5、成功进行了初一年级徒步“绿色庄园”,初二、初三年级开展了前往东北庄、单拐及新乡乌龙山等研学活动。

6、 积极参加教育中心组织的庆六一鼓号队比赛,并荣获全局一等奖。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在比赛大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在此彰显了景华人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的良好形象。在此对参与此项活动的所有学生及政教处人员,特别是王善珣主任,张祥英书记提出表扬。

7、成功举行了庆六一“弘扬国学,传颂经典”合唱比赛。

8、组织举行了初四毕业班壮行仪式。

二、瞄准优质,形成机制,积极打造学科教学的特色品牌

(一)抓好教学常规,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本学期教学时间较以往学期少了三到四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校教务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坚持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加强对教师平时教学常规的督促和检查工作,实施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使学校常规工作朝高标准、高质量方向发展。

开学之初,各学科都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和措施,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所有学科均能按照学期之初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学期共进行了两次大型的教案、作业批改及听课笔记检查,并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期地进行了教学常规的抽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所有老师都能规范地进行教案书写并及时完成作业批改和听评课任务。其中绝大多数老师的老师教案书写认真规范,内容完整,丰富多样,并且教案中注重对课堂的反思,包括初四年级教师的教案也比较完整.

在作业批改检查中发现:大多数任课教师能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对待学生作业,多数教师全批全改的作业数量在两种以上;绝大多数作业批改有日期、有评价、有纠错,有师生交流。其中部分教师在学期中检查时各种作业批改次数相加已达数十次之多。还有很多老师的作业批语丰富,有等级划分,有师生互动,有的设置作业评分制并计入平时总分。还有的老师注重学生作业的二次批改和总结,并在作业中增设多回合师生交流及反馈。

当然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个别教师存在作业批改点评不完备,甚至作业批改次数偏少等一些情况。这些问题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进行改进。

学期中间,教务及校办组织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学生中进行了教育教学情况调查,调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特点进行了不同的问题设置,让学生问有所答,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对学校、对老师和对自己的真实想法。

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管理和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想法。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跟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

(二)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本学期,油田景华中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1、坚持每周教研活动制度。

各学科每周进行一次教研组活动,教研活动由各教研组长协调组织,除进行集体备课外,每个教研组每周均有一个教育主题,组内教师围绕所事先设定的教育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最终形成教育合力,使其在日常教学中发挥强大的作用。

2、加强听课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根据教学需求,学期伊始,为进一步促进初四年级教学,为毕业班中招打好坚实的基础。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学校进行了由全体初四年级教师参与的“初四年级调研课”。学校专门为此组织了听评课小组,并邀请了教研室各位专家到校为初四年级复习课把脉。对每一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认真研讨和点评。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深入和提高。

初一到初三年级年级调研课也分布在整个学期逐一进行。通过连续几周的听课和研讨,学校对每个年级的调研课都进行了集中反馈,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共同商讨,共同提高,使非毕业年级的整体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3、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

为落实教育中心《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意见》,解决油田部分初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文化学科教师人数少、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集体研究困难、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根据2018年度中心教育教学工作要点的安排,教育中心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初中政史地生学科区域跨校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积极参加并按中心教研室安排承办了包括地理、生物、政治在内的中心学科集体教研活动。活动中我校派出教师进行了经验介绍和现场授课。

三、中心多学科中招复习研讨会及创新展示课活动在我校进行

为提高课堂复习教学效率,总结交流各学科复习经验。根据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统一安排部署,物理、数学、英语等三个学科的中招复习经验交流会在我校举行。我校王芸、马燕、朱艳花三位老师进行了现场做课,来自油田各个学校毕业年级三个学科的教师汇聚一堂,对2018年中招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本学科中招复习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研讨。

同时,为提高教育中心所属各学校学科教学水平,中心教研室如期举行了2017-2018学年创新展示课观摩活动,教研室将地理、化学两个学科的展示活动放在了景华中学进行。我校高淑静老师的现场课堂展示给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几次大型教育教学活动放在我校举行,是对我校教育教学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四、校办做好日常工作安排,有效完成上传下达。

校办严格遵照上级部门指示,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坚决无误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每周做好考勤工作,保障学校工作正常进行。

2、负责安排好学校日常行政工作日程安排,并做好各种会议的记录工作。

3、完成试卷及日常作业的印刷工作,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4、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

5、协助校领导进行上传下达任务及各种接待任务。

6、协助学校其他部门完成各级上级机关的检查和验收工作。

7、完成新生招生及中招报考考试等工作。

五、后勤工作:

后勤做好各类维修服务工作,给师生创造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本学期的维修任务虽然加重,但是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学校的各项任务。

六、扎实做好初四毕业班工作,力争再续辉煌

   本届初四年级是油田初中学校第一次对六三学制学生招生,各个学校都出现了生源萎缩的情况,我校四年前的招生也出现了众多的不尽如人意。坎坷四年之后终于进入毕业班正常运行状态,尤其党校长担当起初四年级两个班的代数课之后,对初四年级的稳定和高效复习起到了核心作用,全体毕业班老师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克服众多想到和想不到的困难,终达彼岸。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考试中再无风雨,只有阳光。

七、必须要说的话

    景华2006年建校,时至今日已历12年寒暑春秋,我们送走了1830名毕业生,同时73名景华教师奔赴了其他的学校甚至新其他的城市。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家人。他们带走的是我们自己酿造的景华精神和曾经的传奇。而未来的辉煌正在由现在的我们创造着。在这个小小校园里,每天都会由老师们带给我们无尽的感动。从四个年级主任到各科教研组长,每一位教职工特别是18位班主任老师都有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而辛苦的工作。在美格产假休息的情况下,身体孱弱的邵英帅和有孕在身的赵志慧担负起了初一到初三年级的所有政治课的教学任务。她们不因是临时代课就有丝毫的敷衍,每一堂课,每一本作业都倾尽心血;刘福叶,老大姐从来以身作则,年龄最大,住得最远,但每天早上第一批出现在校园里的身影里从来都有她;李荣青,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几乎每天都是在晚自习开始后才离开学校;高淑静、杨倩,班主任工作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充分诠释出“师生一室爱在流淌”的景华师生情;罗玉香、白冰、魏瑞云,初二语文三姐妹,时时互助事事相商,统一课件统一作业,每遇难题必定携手攻克,景华校园中的家人精神在她们身体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天半婚假的朱艳花,与校长同步入班的王芸,每天办公室过关的那些晚走的老师,学生休息时一遍遍巡视的宿管等等等等,挂一漏万,景华校园中的人和事是多少篇章也不能穷尽的,所以不再一一例举。正是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成就了景华的美丽和辉煌,也构建了景华美好的未来。

八、下学期工作预想

1、随着今年彻底停招六年制学生,我校学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走读生和油田学生越来越多,这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多不一样的要求。对此我们也会有相应的考虑和设想。

2、假期中要对师资进行进一步的合理调配,在尽可能稳定师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合理构建。

3、进一步强调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自修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考分数。

4、做好各学科培优工作,在强化优势科目的基础上提高各个学科的优秀率,精益求精。

5、“把放下手机、亲子共读”继续扩展到家庭和假期,拓展为“共赏”。

6、进一步加强宿舍和食堂的齐抓共管。

传统文化学期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加坡;慈善意识;学校;德育;培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第三次分配”,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而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因素,它是人们在主客观的影响下,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了解、认识、判断,从而激起慈善行为的价值观念;是以同情心和互助友爱的人性为基础,对责任和权利意识进行现代诠释的价值观念。[1]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加坡历来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在独立初期这是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提高国家凝聚力的需要。随着新加坡经济的迅速发展,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传统失落、贫富分化等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显现,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之一的慈善事业被日益提上日程,慈善意识的培养作为推进慈善事业的基础性工作也相应的被重视起来。这里着重介绍新加坡学校德育中慈善意识培养体系。

一、小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1、主要内容。目前,新加坡中小学使用的教材是根据 1999 年颁布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而编写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小学阶段的《公民与道德教育》主要涵盖了五大主题:个性塑造、家庭联结、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国家的忠诚和自豪感。[2]

2、实施途径

(1)正规的课堂教学。在小学阶段,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中承担重要任务,新加坡政府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相关教育研究室,挑选合格教师授课,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该教研室主任。该课程分数在学生升学考试时要记入总成绩中。

(2)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辅导课程。每个小学生在学校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选修的兴趣类,比如美术、音乐、棋类、运动,也有必须参加的服务社区的慈善活动。从三年级开始,同学每个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附近的组屋为居民回收旧报纸、杂志、二手衣、旧课本和旧校服。收来的报纸刊物送去回收站,二手衣交给慈善机构去清洁规整,再由该机构去分派到有需要的人手里。旧课本和旧校服拿回学校,为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帮助。

二、中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1、主要内容。根据新加坡政府规定,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与慈善意识培养必须注重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慈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2、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中学阶段,课堂教学在慈善意识培养中依旧承担着重要任务,除直接向学生灌输慈善意识、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外,中学阶段的教学更着重于运用价值澄清法和设身处地考虑法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

(2)课外实践活动。在中学阶段,慈善募捐更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为了让慈善募捐达到教育和人人参与的意义,教育部没有规定每个学生的募捐数额,而是规定每年每个中学生必须为慈善捐款服务至少100个小时,这样就杜绝了孩子募捐家长掏钱的现象,也不会演变成高收入家庭的捐款攀比和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大学阶段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

1、主要内容。新加坡教育部对大学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内容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不同大学有不同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伦理教育。主要是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国家意识和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精神。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开设了《中国文化史》、《中国文明专题》、《儒家思想专题》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传授了儒家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价值观。[3]

(2)品格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爱国、平等、友爱、共享、诚实、勇敢等良好品质。

(3)共同价值观教育。新加坡在1991年提出了五条《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大学开展公共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新加坡大学在德育及慈善意识培养中,即开设正规的必修课,也有多样的选修课,向大学生正面传授道德知识和慈善意识。大学重视教材的建设,会根据大学生特点,选择与他们切身相关的或本国发生的社会问题,以此进行讲授或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课外活动。新加坡大学更加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使他们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防止“知行不一”的现象发生。学校还设置专职课外活动主任,要求学生参加一定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

四、结语

新加坡从小学到大学的慈善意识培养体系很好地调高了公民的慈善意识水平,在其社会中形成了大众广泛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风气,各个从事社区服务的慈善机构中,都活跃着大量的志愿者和义工。新加坡的慈善事业真正由“小众”行为提升为“大众”事业,从而使慈善真正地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我国学校慈善意识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学习借鉴新加坡在此方面的优点。

首先,应当重视提升慈善意识培养水平。针对我国学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的情况,要提高慈善意识培养在德育中的地位,学习新加坡在学校设置专门的教研室,培养专门的师资队伍;改革学生升学及考试制度,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慈善意识放在学校德育的重要位置;丰富慈善意识培养的内容,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我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加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

第二,学校慈善意识培养工作要层次分明,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科学地设置合理的目标。小学阶段要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的良好习惯,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中学阶段,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待人诚恳、善良、讲求信用,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生活节俭、自尊自强等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已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中小学生丰富得多的人生经验以及身体与心理成长发育的更加成熟,加之他们己经在中小学受过比较系统的慈善意识培养与训练等,应侧重于提高其践行慈善理念,开展慈善活动的能力。

第三,我国学校应改革德育中慈善意识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改变笼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加强慈善意识的渗透性。

事实证明,慈善意识是一个人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源自人类的自然情感,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现,反映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友爱关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慈善意识已然是影响人和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学校德育中的慈善意识培养。(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娓娓. 浅谈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养[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6):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