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研报告制度

调研报告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调研报告制度

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第1篇

值周校长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上学期末,学校政教处首先制定了《实验中学学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并在七、八年级选了五个班级进行了试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这学期开始在全校正式实施。在试行及正式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对实施方案及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和改进,修正了遗漏,完善了不同的表格。在各位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值周校长制度进行地比较顺利,值周效果也日渐明显。值周校长带领本班值周小组对学校的卫生、考勤、两操、学生的行为规范、早中自习的纪律以及其它一些日常事件进行了全面管理。周一值周校长要进行施政演说、每天课间会要作工作小结、每周五要作一周工作总结,对值周人员要进行合理分工,督促各个岗位恪尽职守,值周校长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另外值周校长每天对各值周成员收集到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每周五对一周的情况进行核实打分。学校政教处则对他们的值周活动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指导,对在值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值周校长一周的汇总分数将会作为一学期班级考评的主要依据。

值周校长制度实施后的收获:

1、值周校长制度的实施较好地弥补了原学生会值周的不足,通过不同班级的轮流值周,使值周的结果更加公平,值周力度也明显加强。原来学生会值周时总是几个学生会干部在值日检查、记录,时间长了,值周就有些流于形式,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在值周检查中被查出来,值周的记录结果往往经常都是好,没有达到值周的目的。而值周校长制是由各班轮流实施,值周人员在轮流更换,这样就始终保持了值周人员的值周热情,另外,值周的岗位分得很细,值周人员的所管岗位相对单纯,也就有精力使检查更深入细致,检查结果也就更真实,最后也就使对班级的评价更加公平和合理。

2、值周校长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了各班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值周校长轮到某个班,这个班就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它需要全班同学群策群力,不断创新,才能较好地完成值周任务。虽说值周的人员就十几个人,但他们的值周行为却代表着整个班级,所以全班同学都需要围绕值周活动来献策出力,支持协助这十几个人完成任务,这样班级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就体现在了值周活动之中。

3、值周校长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成功完成值周任务,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协调、合作是在值周活动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值周校长的管理水平也非常重要,值周活动是否细致、是否到位,与值周校长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在值周活动中,值周校长及值周人员会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优秀的学生干部也就会不断涌现,同时也使全班同学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集体观念,更多了一份协作精神。

4、值周校长制度的实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全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值周岗位的深入和细化,校园内处处有岗位、处处有监督,促使全校学生自己管住自己,不文明行为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好的行为习惯在监督检查中逐渐形成。实施值周校长制度以来,校园内的卫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值周成果日益凸现。

对值周校长制度的几点思考:

1、值周校长制度要取得实效,除了政教处组织安排以外,还必须在班主任老师的全程辅助和支持下开展工作,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2、值周人员的选配须得力、精干,特别是值周校长的人选不可随意,人员选配合适是值周活动顺利的前题。

3、值周活动中,信息的反馈要及时,特别是值周校长与值周人员间的信息反馈,在实施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值周人员查到的情况没有反馈给值周校长,造成记录出错,影响了值周效果。

4、参与学校值周时,本班的工作和管理不能放松,不能抓了学校丢了班级。

5、值周活动中,人员分工要合理,岗位安排要到位,岗位职责要明确,切怠齐上齐下。

6、值周班级在值周过程中,各值周成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紧一时松一时。

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第2篇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现已探明煤炭资源总储量27亿吨,保有储量24.16亿吨。其中,省属矿20.05亿吨,市属矿1.06亿吨,县属矿3.05亿吨。矿区跨越店头、腰坪、双龙、仓村4个乡镇,总面积1149.0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7%。煤炭产业是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实现的税费占财政预算内收入的70%以上。矿区现有各类矿井32处,年生产能力2200万吨。其中,省属矿8处年生产能力1870万吨;市属1处,年生产能力30万吨;县属煤矿23处,年生产能力300万吨;县属地方煤矿资源整合矿井11处,从2008年8月进入建设阶段,建成后生产能力增加135万吨,按原煤400元/吨的价格计算,年产值可达5.4亿元,上缴利税1.4亿元左右。2009年,全县生产原煤276万吨,占年计划260万吨的106%。销售原煤万吨269万吨,产销率97.5%。

二、存在问题

1.煤炭工业基础薄弱。在过去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县属煤矿大多数是乡(镇)、集体、个人投资,资金有限,采煤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随着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对煤矿的安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尽管煤炭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技术力量,提高矿井的设施、装备水平,但与产业标准仍有一定距离。尤其受双回路供电、资源条件、资金投入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与标准化、集团化生产还有很大差距,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2.双回路供电工程实施缓慢,直接影响和制约煤矿产能提升。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年产6万吨及以上的煤矿必须具备双回路供电系统,并采用壁式开采。虽经煤炭部门多方努力,省煤炭局已批复了我县《煤矿双回路供电方案》,但是由于煤矿双回路电源建设受省市供电计划和建设资金难落实的双重制约,除店头周围几个矿外其余矿的双回路电源都没有解决,导致双回路建设进展缓慢,直接影响生产矿和资源整合矿的产能提升、采煤新工艺推广和下井作业人员数量核定。电力供应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

3.企业生产经营的周边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别是资源整合矿井,因用地、道路等问题经常和周边村组群众产生矛盾纠纷。

4.涉煤部门工作作风有待整顿提高。煤矿业主普遍反映涉煤部门检查过多、过滥。有的涉煤部门在检查中不是正常的检查、服务,而是找问题,借机吃、拿、卡、要。同时,一些部门衙门作风严重,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矿长亲自接待,导致煤矿主要管理人员整日忙于接待应酬等事务之中,无暇顾及企业的正常管理。部分涉煤部门工作人员上班不按时、不守岗,给煤矿企业办理正常业务造成不便。

5.矿产资源剩余储量十分有限,开发利用率低。县属的大多数矿山企业处于开采后期,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井下资源开始萎缩。加之在资源划分中,大量的整装煤田划分给省、市企业,留给县上的整装煤田少,开采难度大,安全隐患多。根据矿产部门登记,可供开发利用的后续资源非常有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勘探后,基本再未进行勘察勘探工作,直接影响资源的接续问题。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由于受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技术、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回收率、利用率偏低,浪费资源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对薄煤层和资源整合区零星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成为开采技术的攻关突破点。

6.煤能转化步伐慢,产业链条较短。煤能转化在我县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局限于加工精洗一小部分,产业链短,附加值增加缓慢。

7.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必然产生影响和破坏,煤矿开采和生态治理应该是同步的。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地方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店头镇大部分地区、仓村乡中北部地区地下多被采空,机井断水、房屋耕地塌陷。随着采空区的不断沉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出现。而且多数地质灾害问题为省市矿引发,这些矿县上无权管、难协调,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群众上访,既影响县上的正常工作秩序,又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三、对策和建议

1.坚定“煤炭强县”发展战略,建立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机制。煤炭产业是我县工业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煤炭行业政策的调整,要求我们必须按行业的法规、标准和政策进行完善和发展。在煤炭行业行政管理和技术业务管理机制上,可以借鉴榆林、彬长煤炭工业发展的经验,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保护和支持发展地方煤矿。同时,要在煤矿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充分抓住煤炭资源整合、双回路建设机遇,认真做好煤矿扩能改造工作,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的机械化矿井,使煤炭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加快双回路供电建设步伐。加大与省、市电力部门的协调与联系,争取省、市供电部门的支持,加快双回路供电电源点建设,尽快解决煤矿双回路问题。

3.优化投资环境。要教育引导企业与周边乡镇、村组和群众顾全大局,树立协作意识,突出互惠互利,共同为全县经济发展大局服务。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组织经济发展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煤炭局等相关部门和煤矿所在地乡镇政府、村组代表,就煤矿用地、道路等问题进行协商,明确煤矿用地、道路权属和村组应得收益等问题,彻底解决双方因用地、道路产生的纠纷。

4.切实转变涉煤部门工作作风。要加强对涉煤部门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监督,提高管理质量,为企业服好务,为黄陵经济发展大局服好务。要针对涉煤部门检查过多、过滥,只检查不服务等问题进行整顿。纪检、监察和纠风部门要加强对涉煤部门的监管,对有吃、拿、卡、要等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为煤矿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认真研究解决煤炭产业后续发展问题。要对国有大矿周边的剩余资源积极协调争取。要加快后续资源勘探利用步伐,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商业性地勘激励机制等措施,多渠道、全方位争取各种资本投入,加快对双龙上畛子区块煤炭资源的勘查登记工作,为我县探明更多的煤炭后续资源。

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第3篇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综述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个年头,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广大干部职工收入水平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成为建国以来职工收入增长形势最好,得实惠最多的三十年,也是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30年,据测算至2008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渐趋于合理化。工资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收入分配重要手段,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管理体制进一步改进,工资收入水平已经成为机关事业单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激励手段。

(一)、工资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资水平长期以来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工资增长没有建立起与企业相当人员平衡比较的调整机制。虽然有几次统一调资,但是从总体上看,工资收入与外部是脱节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省、市均加大了提高公务员工资待遇的力度,特别是通过三次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近五年来更是保持了年均增资15%左右的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大大提高了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水平。

(二)、新的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三次工资制度:分别是1985年、1993年和20**年的工资改革。每一次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同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政治形势相适应的,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首先是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主要是为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为今后进一步理顺工资关系打基础;其次是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不同于以往全新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度。职务级别工资制度根据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克服平均主义,建立起符合机关和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最后是20**年的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目的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构建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公务员收入分配体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三)、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1985年至1993年工改前,我国增加工资仅有四次,分别是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除了1989年是普调外,其它三次都是局部微调。这一时期工资制度的特点是工资调整时间周期长、调整标准低、调整范围小、调整人员少,缺乏工资随国民经济同样增长的正常增长机制。直到1993年工改后才初步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机关公务员每两年考核称职晋升一个职务工资档次,每五年考核称职晋升一级级别工资;机关工人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两年考核合格晋升一个职务(岗位)工资档次。20**年工改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机关公务员每两年考核称职晋升一个级别工资档次,每五年考核称职晋升一级级别;机关工人每两年考核合格晋升一个岗位工资档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年考核合格晋升一级薪级工资。

(四)、机关事业单位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工资外津贴补贴进一步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仍然比较滞后,收入与经济发展脱节。因此在1993年工改以后在国家、省、市规定的工资政策外对原有的粮油补贴、物价补贴、实物补贴等等进行了清理,并在此基础上自行出台了比较规范的地方性津贴补贴。主要有目标管理奖、节编奖、误餐补贴、下乡补贴、通讯费补贴等等,这些工资外津贴补贴的出台,符合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及时性、针对性,调动了广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地区职工服务发展的凝聚力,也成为调控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手段。

回顾30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历程,总的看,改革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理论突破,确立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明确并适时调整了分配原则;二是体制转变,我国工资分配管理体制实现重大转变,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制度创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改革创新,机关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初步建立;四是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和干部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我市工资改革制度中存在和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较之过去有了可喜变化,我市工资改革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进行,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市现行的工资制度,已经凸现出一些新的矛盾,面临新情况的挑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资制度改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资改革配套文件下发滞后影响工改进度和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问题

随着工资改革配套文件的陆续下发,对我市工资改革有新的补充规定,要做到根据文件精神,最大限度考虑干部职工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通过这次工资改革来化解过去工资、津补贴存在的矛盾和可能新出现的矛盾。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好配套文件精神,是摆在我们工资部门及负责工资改革的同志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保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资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及时开展的关键,也成为我们工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2、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的问题

由于人事工资管理操作系统不稳定,不断升级,如何推广和使用好该系统,准确运用该系统进行人员工资改革套改;工资管理系统软件如何升级,系统升级如何做到安全无误,个别特殊人员工资系统如何录入等。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正确使用和推广该工资系统,是完成工改工作的关键。

3、能否以人为本,简化工资改革审核程序的问题

针对市直各单位及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作已完成,人事部门能否从以人为本,提高办事效率出发,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设点办公,现场审核及解决工资改革问题,是我市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希望和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工资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副局级及以上退休干部20**年增费的矛盾

20**年工改后,退休人员也没增费,工改前退休人员每两年增加一次,到目前也没有相应的政策。

一是对在职人员套改后工资总额大幅度高于退休人员的结果不能接受。其中部分退休时间较短的同志认为,“自己退休几年,职位正局级,退休后年青的下属走到了自己原来的岗位上,他们年龄小、任职时间没有自己长,原来的工资比自己低,这次套改后却比自己高”,不能接受;大部分退休人员认为,自己革命工作时间长、贡献大,现在的退休费却远远低于同职务的在职人员,不公正。

二是对退休人员增费实行一刀切的方法不能接受。退休时间较长的同志认为,自己退休时间长,是很早就参加了革命的老同志,此次调整退休费却与刚退休的人员一样固定增加,原局级退休人员与原科级退休人员标准一样,于是要求按照他们参加工作的时间和退休时的级别进行差异增浮。

三是对区、县之间的级差,不能接受。老同志们认为青白江区原来就是从金堂划分出去的,同样的局级、副局级退休人员,他们按450的标准增费,而金堂县按科级275增费,想不通。

对于退休老同志的反映,我们认为有政策条件的客观因素:退休人员退休费总体比在职人员低,是退休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因素所决定的,但是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参加工作早、退休时间长的老同志,退休费的确较低,有的50年代参加工作并从正局级岗位退休的老同志,调整后退休费总额却在1300元左右;二是区县之间的确存在较大差异,这点在职人员也有同样的反映;三是原局级退休人员与原科级退休人员标准一样为275元,确有不合理的问题。

2、晋升职务人员存在的问题

20**年工改后新任副局级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根据《公务员法》的对应级别,县一级的单位基本无法调整工资,依这种发展趋势县级部门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是科员。对工作就没积极性,容易引发矛盾。《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公务员法》实施后对晋升职务人员工资待遇究竟该怎么办,他们将来的工资该怎么调整,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因此,晋升职务人员近两年来,存在一些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第一,影响工作积极性问题。晋升职务人员工资未做任何调整,晋升职务与未晋升职务人员工资无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晋升职务人员在工作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同酬同薪问题。《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资力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第三,增加问题。目前,困扰所有晋升职务人员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任职后能否调整工资的问题。除少数正局级领导可以晋升职务工资外,多数人员都无法晋升工资而引发的矛盾。

3、对于50年代参加工作,目前才1300元左右,我市各企业最近几年调整几次,但是远远超过次标准,还没有达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和对策思考

(一)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工资改革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为我市的发展发挥了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我们至今还在享受它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深入,工资改革制度的局限性矛盾渐渐显现,制度本身一些合理部分也在实行过程中渐渐出现异化,同时由于国家层面的改革因素,也已到了必须顺应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时候。因此,在20**年工资改革制度即将光荣地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时候,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并未雨绸缪,为今后做出安排。

(二)对策思考

完善工资制度改革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工资收入的几点建议

从20**年7月1日开始的新一轮工资改革,以“限高、稳中、托低”为原则,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工资,而是重在规范。我国工资改革下一阶段,将以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为目标,加大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力度。

(一)工资制度完善工作

1、加强与上级人事部门联系,确保按照政策、用足政策,完善工资制度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们首先在学习领会好工资改革文件精神和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操作的基础上,强化政策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三种意识”,通过前期举办了工资制度改革业务骨干培训班,下发培训资料,指导区各有关单位操作,同时随着省人事厅的工资改革配套文件的陆续下发,加强与市人事局和各区县人事部门的联系,交流工资改革进展情况,探讨存在问题,确保按照政策、用足政策,准确地把握和完善工资改革中出现的矛盾。

2、深入基层抓试点单位,及时解决了我市工资改革实施中碰到的问题。深入基层抓试点,听取在工改实施中碰到的问题,能答复的马上予以答复,不能答复的向上级人事部门请示后答复;对一些重要的、涉及面广的问题,通过反复的操作,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电脑操作说明书并放置邮箱,方便区各有关单位操作,避免了由于操作不明确而引发的工资套改失误。

3、严格审核,通力合作,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工作的顺利落实

为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审核审批工作,人事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一是抽调局内、局外精干力量,组成工资改革审核小组,集中培训,集中办公,建立统一工作部署、统一研究政策、统一组织协调、统一检查督办的“四个统一”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把审核审批关。二是充分发挥市人事局的职能作用,使工改主管部门切实担负起责任,认真做好各工改的初审、二审工作。三是采取审核重点,对政策理解比较难,操作比较复杂的特殊情况予以重点审核,简化了审核程序,提高了审核效率,完善工资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四是下基层办公,服务到位。(二)解决收入分配矛盾,工资收入平衡建议

1、解决收入分配矛盾,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及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分配秩序比较混乱,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越来越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是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调整离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及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

二是对晋升职务人员工资待遇的建议

目前由于政策的因素,工改后晋升职务人员的集中矛盾突出,怕出现不稳定的因素。这是当前工资制度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对晋升职务人员实行一刀切的方法不合理,正、副局级和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统一按正科级和科员级调整工资,跟工改前任正、副局级和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差额太大,不仅影响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积累矛盾。对于这部分人员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定额补助标准,按岗位执行。任期执行相应的定额补助,免职后取消相应的定额补助。这也是《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

三是出台《个税自行申报办法》,所有年收入高的个人,都要到税务部门自行办理申报。这两项政策体现了“调高、扩中、保低”的收入分配改革思想,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2、解决收入分配矛盾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

一是通过财政政策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水平,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有利于缩小不同类型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差距,缓解了一部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压力;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适当提高补助水平,使之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之,有针对性地提高了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是通过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收入分配矛盾。公务员是中等收入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中的重要参照物,也是社会关心的腐败问题滋生的地方。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一方面逐步缩小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适当拉开不同职务、不同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增强工资和级别的激励作用,可以鼓励公务员勤政廉政,同时有利于规范秩序,形成严明有序的工资分配秩序,为今后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整体收入分配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是通过实施个税申报制度,一定程度上对高收入群体进行调节。除部分行业人群高收入来源于工资外,很多高收入是来源于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而过去对工资外收入的监控力度较弱。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办法的出台,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调节一部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确定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重点人群和重点行业,为今后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奠定基础。

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第4篇

一、*预算改革的内容及做法

(一)建立了“四权分离”的财权制衡新机制

为转变财政职能、规范权力运作,*市从变革财权的制衡机制入手,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通过对内部机构的调整,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价相分离相制衡的“四权分离”财政运行新机制。一是成立预算编制局。将各业务科室的预算编制职能和相关人员集中起来,和原预算科整合在一起组成预算编制局。预算编制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政策、预测收入、制定标准、审核把关。二是成立预算执行局。预算执行局由原国库业务部门组成,预算执行权由预算执行局、国库科和局内其他资金管理部门、会计委派中心等行使。在预算执行中,直接支付、授权支付、政府采购、内部监督相互衔接联系,分别由预算执行局、会计委派中心、政府采购办、财税监督局分工承担。三是建立财税监督局。依靠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网络程序,做到预算编制、执行的全程动态实时监督,把事后处罚前移到事前把关、事中监控上,确保监督到位。四是加强绩效评价机构建设。绩效评价权由绩效评价科和各业务科室行使。预算评价机构主要对重大支出和项目专款实行综合绩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五是建立“大办制”工作机制。为保障“四权分离”的财政管理新机制顺畅运行,全面完成财政工作任务,*市借鉴“大部制”机构的成功经验,跨越领导分工和科室界限,根据工作需要整合业务职能,建立综合办公室,管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业务,优化了人员配置,整合了业务职能。

(二)建立了公众参与的财政民主决策机制

*新一轮财政改革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其科学民主的财政分配机制,主要体现在重大财政政策的制定上,尤其在预算编制的环节上引入公共选择程序,注重民众参与和监督。

财政分配的科学民主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的中间磋商和科学论证环节上。在预算编制的中间环节,*市财政局依据参与式预算的新理念,通过引入公共选择程序,创新参与方法和参与途径,科学设计参与流程,逐步扩大群众对财政预算编制的知情权、参与权,实现了公开透明理财和科学民主决策。一是信息公开。通过网站和财政沙盘信息平台,公开预算编制的基础信息、资源分布和定额标准。二是在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引入民众参与。项目公示,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告,扩大了民众的知情权;专家论证,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社会听证,扩大参与权,公开透明理财。三是人大公开审查。人大常委会选择市直单位的部门预算进行初审,组织人大代表就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审查。

(三)建立了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

为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在编制经常性政府收支预算的同时,编制了政府公共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基金预算等七项复式预算,初步建立了涵盖政府全部收支、政府公共预算与专项预算相对照,经常性预算与项目预算相配套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和规范的复式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反映了政府预算的全貌和资金流向。

二、*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启示

(一)预防腐败、细化管理、强化职能的成效显著

1.强化了权力制衡机制,从源头抑制了腐败

不受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近十年来,通过强化内部监督和权力制衡,*领导干部经济犯罪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明显减少。另外,民众参与预算编制的部分环节,也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对预算监督的积极性。

2.提高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科学性,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民众参与预算编制,一方面扩大了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促使项目预算更加科学合理。信息公开和民众参与预算编制,扩大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复式预算制度的建立,也提高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3.缓解财政与部门间资金分配矛盾,强化了财政调控职能

目前,项目投资是否立项,预算是否合理科学,资金投入的效率如何,大部分民众把注意力集中在财政,很少有人问责预算单位。通过项目公示、民意测评以及民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环节,预算单位从幕后推向前台,直接面对社会质询和问责。项目预算中一些财政部门管理困难的问题转交给社会公众管理,改变了资金分配矛盾集中在财政部门,被动问责的局面。

(二)*预算改革的启示

*预算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持续推行,我们认为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如下方面: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市财政局将预算管理制度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把建立深化“四权分离”财权制衡机制和探索政府绩效管理作为重点领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等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发展中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与探索,如果没有地方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仅依靠财政部门,改革推进难度较大。

2.财政部门有自我改革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

“四权分离”、“大办制”在全国没有先例,没有经验供借鉴,*财政能在全国率先顺利推行并试验成功,主要得益于他们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以及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

3.制度体系建设及时,为改革成功持续推行提供了保障

20*年以来*市出台了《关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和谐*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市市级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市市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市财政项目专家论证管理办法》等专项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为*财政改革稳步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工作依据。

三、*预算改革做法推广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预算改革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20*年8月13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示,*的做法值得推广。为更好地推广需要深入分析其必要性和利弊得失。

(一)“四权分离”符合公共财政改革的方向,但需趋利避害进一步探索

1.加强权力监督和强化预算职能是改革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财政管理框架和财政监督工作机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一些职能并没有得到真正履行,尤其是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管理方面更是滞后。从某种程度上说,以权力制衡权力,才能避免权力滥用,而独立的权力才能相互制约。因此,为从源头杜绝腐败,强化内部监督,从制度改革创新入手,建立相互有效制衡、相互监督的财权制衡机制很有必要。

2.在现行制度基础上克服不利因素积极推行改革

省内财政部门的机构、职能设置基本类同,借鉴*的做法,着力建立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四权”既相互分离制衡、相互监督,又相互衔接的新机制基本上可行,但全省各地的改革环境、现实条件有较大差异,“四权分离”本身还有一些问题和缺陷在短期内难以克服。另外,该做法推行时间也不长,效果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有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现行的财政内部机构设置已包含算编制、执行、监督、评价,虽然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效果不算太理想,但是,基本的组织框架结构及监督机制运行,为推行“四权分离”制提供了基础和现实条件。

(2)国内外有先进经验可借鉴。从创新管理制度的角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国内外已有经验可借鉴。*市财政局在编制、执行、监督的基础上,突出加强内部监督和绩效评价的作用,也为推行财权制衡新机制提供了运行经验。

“四权分离”是较深层次的财政改革,触及到相关利益。同时,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借鉴或推行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利因素:

(1)“四权分离”上下级之间衔接困难。对上对下出现的衔接问题实质上就是不同级别的财政改革不同步带来的问题。由于“四权分离”整合了相关科室,实施“四权分离”会出现预算编制局或执行局多个上级指导问题,对此*市通过创新“大办制”的工作机制,内部消化沟通予以解决,但这种过渡性措施若与上下财政系统的组织结构长期不同步,将增加工作难度和改革成本。

(2)绩效评价部门刚刚探索建立,职能较弱,不适应“四权分离”。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处于刚起步阶段,绩效评价制度、方法和目标等的设置技术性比较强,需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的范围较为有限,经验积累也不太充分。

(3)内部监督职能还有待充分有效发挥。如监督部门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细节及技术性专业知识需要系统培训;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预算编制、执行等信息化系统还需要升级,要为预算全过程实时监督提供必要的信息手段支持。

(二)参与式预算成效显著,其做法应积极加以推广

1.公共参与的预算决策改革十分必要

扩大民众在预算编制环节的参与权十分必要。首先,扩大了群众知情权,使公共财政改革成为了经济社会政治改革和加强政治民主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次,加强了监督的力量,对预防经济腐败,建设法制型机关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民众参与有助于增强财政决策、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助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急需的公共领域。

2.借助公众力量减少部门利益调整形成的阻力

(1)参与式预算技术可行,现代信息手段是有力的支撑。近些年我省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的比较到位,利用信息手段实现预算编制环节上的信息公开、项目公示和民意测评不存在技术障碍,推行成本较低。

(2)实行听证制度,有较多经验可供借鉴。近些年,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社会听证越来越多,这些听证会的举行为财政预算项目听证提供了参考和经验。

(3)项目预算编制实行专家论证,有现成的制度可以嫁接。我省财政系统基本上都建立了投资评审机构和制度,就重大资金项目和重大资金安排,实行专家论证有经验可循。

当然,预算编制中引入民众参与,也可能触及到部门利益而产生阻力和困难。另外,我省大部分地区财政不太宽裕,项目支出比例也比较小,如果在项目论证环节过多引入民众参与,将产生长期政策目标与短期民生需求的矛盾,需要通过适当的措施加以协调。

(三)复式预算得到广泛认可,可以逐步推行完善

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各级政府要实行复式预算,但由于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复式预算制度在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建立。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统一完整的复式预算,在理论界和财政部门已取得广泛认可。但建立什么样复式预算即复式预算的标准,还没有真正确定。*建立的复式预算内容涵盖比较多,部分预算为特种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做得比较成功,其他有些特种预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相对全国来说,我省在债务预算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相对扎实,为试编债务预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财政预算改革推广建议

*财政预算改革的核心是分权制衡的预算体系,其推广实施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明确改革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把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权制衡、公开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预算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职能,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

——重新配置财政内部预算管理权限,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权力分离的预算管理制衡机制。

——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在公共预算的制定、审批、执行、评估等各个阶段,依法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程序,提高财政公共决策水平。

——完善复式预算体系,由政府公共预算、资本预算和特种预算构成。逐步建立资本预算,集中反映资本性支出;单独编列特种预算,加强专项工作的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编制的技术支持,建立现代化财政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二)坚持基本原则

1.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观念,规范政府行为;有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在公开、公正、规范基础上对预算的监督;有利于财政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

2.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既要明确预算改革方向,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又要结合实际,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

3.坚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财政职能弱化的问题。通过改革,不仅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的权力制衡,更重要的是增强决策者的预算观念,解决政府决策脱离预算制约的问题。

4.坚持实践探索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分权制衡与财政管理效率的关系。适时进行财政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借助人大、审计、社会公众、财政内部监督力量,加强预算对政府决策的控制和约束,更加灵活有效地运用预算手段达成政策目标,用强化财政整体职能去化解局部权力削弱而形成的阻力。二是处理好预算改革与财政其他改革的关系。财税体制改革处于优先地位,在此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下,各级政府才能有效地运用预算工具执行其职能和政策目标。三是处理好预算体系改革的关系。在预算四个环节中,预算编制、监督、绩效评价主要解决“做正确的事”;预算执行(支出管理)则主要解决“正确地做事”。因此,首要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支出管理改革方面,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预算体制的改革。四是财政预算权力集中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财政预算权力集中是政府预算体系改革的核心,预算分权制衡并不是预算权力在政府部门间的分散,而是通过财政预算权力的集中,便于对预算过程进行监督,实现预算程序合理化、规范化运作。

(四)推广的初步方案建议

1.逐步推行分权制衡的预算管理机制

分权制衡的预算管理体制采取全面推进的方式,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推进的阻力大。相对来讲,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较为可行。具体来讲,在改革步骤上,选取部分条件成熟的省辖市,先行一步推行“四权分离”的财权制衡机制,同时鼓励*市继续探索和完善机制,为后续推广提供更为宝贵的经验。在改革措施上,重点放在强化预算编制职能、扩大预算监督两个环节上;同时进一步完善支出管理改革,逐步调整分离业务处室职能,由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一体向监督、评价为主转变。

2.建立复式预算管理制度

各省辖市可依据各自实际情况,逐步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资本预算和特种预算构成的完整统一的复式预算体系。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编制多项特种预算。例如,根据现阶段社会保障任务繁重、政府负债底数不清、政府采购分散等问题突出,可以在特种预算中单独编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等。其次,逐步建立资本预算。通过推动预算收支分类改革,在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中,单独反映资本性支出。时机成熟建立资本预算。同时,增设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资本预算的子预算,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纳入资本预算的统一框架。

3.推进参与式预算编制改革

参与式预算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重点大支出项目和涉及民生的重要项目吸收各方人士参与项目预算的确定,鉴于县乡财政专项支出项目较少,建议先在省级和省辖市开展这项工作。推行参与式预算,要通过动员组织宣传、群众民主决策、组织项目实施、人大和群众跟踪监督等四个步骤进行。具体包含制定实施方案、酝酿侯选专项、产生群众代表、召开项目听证会、规范项目建设公开招标等五个主要环节。在参与式预算的实施过程上,第一,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收民众参与预算的编制。在推进参与式预算改革时,项目的征集,项目共识的形成,专家论证,社会听证,人大常委会初审部门预算等形式可广泛运用,以便吸引各界人士参与。第二,灵活选择参与主体。根据不同需要,采取既有部门领导参加,也有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社会监督员和普通民众参加的项目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第三,参与式预算涉及项目,建议按以下顺序举行听证活动:法定增长的教育、科学、农业项目,地方政府年度“十件实事”,地方党委、政府确保的重点支出项目,各部门涉及民生的重点项目。

4.加强技术平台建设

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与金财工程的建设密不可分。由于预算涉及财政管理中的诸多方面,信息涵盖范围广,数据量大,没有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借鉴*财经沙盘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化的财政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为预算改革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总体上说,由于我省各地推行财政改革的环境条件不同,各地在深化预算改革中不一定照搬*的做法,关键在于借鉴他们分权制衡、公开透明理财、科学民主决策的改革理念,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渐进的方式,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之路。

调研报告制度范文第5篇

一、制度建设对于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意义

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1、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直接导致高中校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小到买饭插队,大到违法犯罪。因而,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

和谐校园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中学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中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制度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多么重要。高中学校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制度失效,从而使高中学校运行不协调,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和谐发展。和谐高中校园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校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旨在保证学生与教师二者能平等交往、互助学习、交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是促进二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对制度的认同,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性、权威性、均衡性、公平性要求人们按照它所规定的方式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运行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认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组织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博弈)的共同性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牢不可破。

(2)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高中学校和谐发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具有“公共品”性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它能给人们带来文明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高中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促使高中学校的利益行为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达到制度均衡,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秩序。一旦这种制度安排确立并被执行,则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贯性,加快学校发展。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学校成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没有这些制度,学校就无法立足,更无法发展,当前个别高中学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所致。学校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在个别高中学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信号,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出现了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地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任用等方面的机制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因而高中学校要从学校产权、主体、育人等制度建设方面来构建和谐高中校园。

二、高中校园制度建设和谐性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中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要求组成高中校园的各个系统和谐匹配,规定这些系统的制度的和谐性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制度建设和谐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严谨、严格、严肃,还要求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由人制订出来,又用于约束人的行为。人可以被动地接受它,也可以主动地适应它。高中学校的人主要表现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在制订制度时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高中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订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就当前现实而言,教育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的不公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

(2)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完善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和谐校园需要不断更新制度,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就要针对学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校园内各要素的利益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促进校园的稳定发展。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阳光招生制度、干部人事改革及分配制度,实施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体制等。

3、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协调原则

协调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应遵循协调原则。

(1)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订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中学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买饭排队规则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如果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一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恐怕是一种空话;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制度再健全,执行再严格,恐怕也难以出现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冲突,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恐怕也难维持。因而,做到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必然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2)制度制订及其执行的公平性。不公平的制度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秩序。制度的制定是少数人进行的,如果这些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去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占绝对数量较多的弱势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从而影响群体的稳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制订以及执行方面,如对学生的奖励评优、困难补助、费用减免或违纪处分;对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应体现制度公平原则。

另外,须做好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四个环节的制度协调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现象,都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度作为影响高中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1、科学民主依法治校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制度,让每一名师生知法守法、诚信待人,以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学关系,也便于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有助于全体成员认可现行制度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

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制度,能有效地增进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高中学校制度要求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变为间接干预和宏观管理,以提供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和体制、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为主,做到政校分开,让学校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学校须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兼顾教职工的发展,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谐高中校园要求学校的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不仅分开,更要相互制约和合作,要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主,产权、法人等建设为辅,做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放权给教师,放权给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讲法律、讲公平、讲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

3、实施校本管理体制

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让全体成员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高中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有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融合。

实现校本管理体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高中学校制度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它让学校有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让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加强校本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高中学校要能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要重视内部管理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

4、建立制度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