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生微生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近年来袁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发展迅速遥作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袁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渊以下简称"中心"冤在科学研究尧人才培养尧公共卫生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遥基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袁中心面临的任务从学科内涵变化渊如卫生检验学的设立等冤到卫生服务职能演变袁都要求实验教学模式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革遥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尧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尧生长繁殖尧生理代谢尧遗传变异尧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袁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尧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1]遥卫生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延伸及重要分支袁不同于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医学微生物学袁卫生微生物学侧重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以及人类关系袁实践性强袁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袁尤其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遥传统的验证式重复实验教学虽有利于打造学生良好实验基础和基本操作能力[3]袁但在培养学生创新及综合能力方面有所不足袁因此我们在常规实验教学中

增加课题式综合性设计实验模块袁使学生从整个实验课题的设计开始袁全过程亲历亲为袁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袁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活分析问题尧解决问题的能力曰此外通过多样的考核形式袁更全面的考查学生对学科专业综合掌握情况袁为学生今后就业或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保障[4]遥

1打破实验教学传统模式袁提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重

1.1增加新模块袁教学方式更灵活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分层次教学与多模块教学并行袁以往的实验课仅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验证性尧综合性尧设计性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袁目前学校的实验课程在分层次教学之外加设多模块教学袁包括理化检验尧生物检验尧疾病标志物检验等袁以适应不同专业和不同卫生服务对象的需求袁如预防医学专业尧卫生检验专业等可根据自身具体要求进行选择搭配袁更加灵活遥空气微生物尧水质微生物尧食品微生物等检测依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遥

事实上袁教学过程中应以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遥大一的学生袁因尚未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袁并不适合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遥从大二开始袁专业基础课已经开设袁在这个阶段袁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袁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袁锻炼好基本操作能力遥此外以讨论形式设置设计性实验袁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遥而在大三袁随着专业课的大量开设袁此时实验课以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尧设计性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为主遥创新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可选择与教师科研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尧大

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渊包括校级尧省级尧国家级冤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袁开展不同的训练袁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袁对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促进作用袁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袁地铁系统已成为公共交通的骨干袁其空气质量也日渐为人们所重视[5]袁因此我们设置地铁车站空气微生物的检测袁引导学生在确定实验方案时袁对空气中的微生物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详细查阅袁从而实验有更透彻的理解袁也更系统的掌握利用书本上的理论遥此外袁在现场调查时袁学生自行讨论分组袁并安排各组调查任务袁这也强化了团队合作能力与灵活面对现场问题的能力遥

1.2改变传统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袁强调学生主动性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师事先将所需的仪器尧试剂尧培养基等准备好,上课时再将实验目的尧原理尧操作步骤尧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示范,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一次验证性的重复实验,最后完成报告遥学生对于实验的整个流程并没有完整的认识袁只是僵化的由老师指挥袁对于实验现象结果一知半解袁缺乏分析能力袁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遥对此袁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的课题贴近学生生活袁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4,6]袁如学校食堂卫生调查这一课题袁教师会提出部分提示性问题袁如检测方法如何确认袁相关检测标准有哪些袁整个实验方案如何设计袁数据如何处理等袁使学生学会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文献袁自行探索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袁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后提供相应的仪器尧试剂等曰实验前准备工作袁例如培养皿尧培养基的灭菌袁采样物品的准备处理等工作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袁教师只给予适当指导曰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与数据的处理袁教师可适当提示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袁自行分析解决袁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观点遥

2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尧综合性尧现实性和规范性

2.1实验中加大综合性及发展性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和教学相关性袁体现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尧先进性以及实用性袁综合性实验包括单学科综合以及跨学科综合袁前者例如市售乳制品检测中对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检测实验袁后者例如理化检测与生物检测的综合实验袁如公共游泳池水质卫生检测这一实验就涵盖了菌落总数尧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检测和余氯尧尿素等理化检测内容遥鉴于本学科的特点袁新的检测方法层出不穷袁除叶卫生微生物学曳课本知识外袁经常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是非常必要的袁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尧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尧改进操作技术尧从各方面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意识非常重要袁我们一方面在课题设置的提示性问题中加入了发展性内容袁如微生物鉴定常用的指标与方法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袁对于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袁鼓励学生使用新型的检测方法袁如沙门菌的检验中袁在原有生化鉴定的基础上袁进一步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和商业化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袁或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如16SrDNA序列比对以确认检测结果[6]袁另一方面袁加大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力度袁针对检测领域出现的新物种尧转基因产品袁添加了PCR仪尧电泳仪尧凝胶成像系统等实验设备袁这些措施均为学生在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尧卫生监督与监测尧进出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尧环境安全与保护尧生态平衡与防护尧生物医学与生物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遥

2.2以突发事件作为切入点袁训练学生应变能力实验课题涵盖了当

前典型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案例的处理袁除了注重传统理论尧基本知识尧训练基本技能袁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遥针对食品质量安全模拟的市售婴儿奶粉微生物检验这一案例中袁学生需要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尧步骤袁详细列出所涉及到的培养基尧试剂尧相关仪器设备袁独立完成实验袁最后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袁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遥学生在实验准备中既巩固了菌落总数尧大肠菌群尧金黄色葡萄球菌尧沙门菌尧志贺菌尧霉菌和酵母计数等多项指标的检测操作袁又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遥比如以

1976年美国费城的军团菌大爆发袁事后研究认定其传染源就是该市某会场内的中央空调[7]袁作为案例袁设置公共场所内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检测课题袁提出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袁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遥

2.3在实验中树立学生法规尧标准和规范意识在实践中加强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教育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袁所出示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6]遥对于空气尧水尧土壤尧食品尧化妆品尧药品和消毒用品中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有不同的标准,如国际标准(ISO)尧国家标准(GB)尧农业行业标准(NY)尧进出口标准(SN)和环境相关检测标准遥我国颁布的各种测定指标的标准方法,其中包括国家尧部门和行业标准[4]遥因此袁在每个实验课题前都要求学生查阅该课题涉及的检验规范及标准检验方法袁并且提示学生关注国家标准的更新袁例如2010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标准的更新袁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耐受高盐袁将

2008版本中的胰酪胨大豆肉汤的名称袁规范为10%氯化钠胰酪胨大豆肉汤[8]袁注意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尧操作注意事项尧检验质量控制及有关的基础知识袁使学生牢固树立法规尧标准和规范的意识袁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袁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遥

3以多种形式进行实验技能素质考核

实验课程以往的考核形式往往是三种类型袁以实验报告为主记入成绩袁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录实验过程袁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掌握程度曰而实验基本操作考试袁其形式比较单一袁在实践中面临不同样品学生仍难以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曰实验理论形式以笔试方式进行袁对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难以体现学生真实动手操作能力[9]遥目前我们尝试对于考核形式进行改革袁实现拟定具体题目袁对于学生在实验设计尧准备尧实施尧结果分析到报告撰写等多个环节进行评分袁全方位尧全过程进行考核袁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对于实验的掌握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遥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能力袁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本科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10]袁这种课题形式的综合性设计实验袁避免了传统的验证式重复实验带来的僵化思维袁使学生学会综合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袁并且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严谨性袁更能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遥在实验结束后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撰写相关综述及课题研究论文袁这也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论文写作基础遥

4结语

目前关于设计性综合实验课程已有很多教材袁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叶预防医学综合实验曳等袁但真正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的仍较少袁其具体应用目前存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院综合设计性实验往往需要时间较长袁且较分散袁这对课时安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曰此外袁实验课程的改革对于硬件设施提出了一定要求袁检测方法的

更新换代对于传统的实验教学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曰实验课的

新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袁因为实验课题综合性尧创新性较强袁教师必须要有较高较广的专业基础袁并且能全面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方能胜任遥面对不同的问题袁我们灵活选择解决方法院如课时分散可选择与教师科研尧社会实践结合的形式曰遇到教学实验中设备条件目前无法达到的情况下袁我们改为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遥总之袁在实验教学中加入课题式综合性设计实验袁以课题为中心袁

在实践中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认识袁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袁有利

于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袁加强了学生对本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袁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兴趣曰对于教师业务素质与科研能力更是考验袁体现了"以教促学袁教学相长"袁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袁达到了教学素质进步的目标袁为卫生微生物实验教学摸索出一套较好的互动模式遥

参考文献院

[1]周德庆援微生物学教程[M]援北京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袁

[2]张朝武援卫生微生物学[M]援北京院人民卫生出版社袁2007

[3]朱军莉袁赵广英援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援农

产品加工窑学刊袁2012袁5院150-152援

[4]吴倩袁李磊袁王慧娟袁等援浅析我国卫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及检验人才的培养[J]援中国卫生检验杂志袁2010袁20(5)院1238-1240援

[5]张海云袁李丽袁蒋云芳袁等援上海市地铁车站空气污染监测分析[J]援环

境与职业医学袁2011袁28(9)院564-570援

[6]沈晓玲袁王君袁包丽丽袁等援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初探[J]援基础

医学教育袁2011,11渊3冤院251-252援

[7]徐文玺袁刘淮玉袁吴建华援上海市卢湾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预警指标研究[J]援环境与职业医学袁2012袁29(3)院164-

170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援GB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S]援北京院中国标准出版社袁

2010

[9]邓文强袁傅广华袁蔡元菊袁等援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探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实验课程 教学思考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内容除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知识外,还与物理学、高等数学和生物化学等知识密切相关,是医学检验、药学、药剂、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1],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讲,物理化学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公式多且推导过程繁杂等特点[2],加之教学改革引起课程调整后,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觉得枯燥、难学,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改变现状,我就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理论联系实际,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物理化学理论抽象、概念和公式较多,如果在授课时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概念、公式去解题,学生往往就会感到既难学又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缺乏学习热情。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就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物理化学原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一些精选的案例来说明学好物理化学对搞好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如:在热力学章节中,介绍可应用化学热力学的知识来确定药物合成的反应路线,判断和分析反应的可能性;在相平衡章节中,介绍可以利用熔点来检测药物的纯度,根据低共熔相图固体分散物知识来改良剂型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3];在电化学章节中,介绍可应用电化学知识进行药物的合成和杂质分析;在化学动力学章节中,介绍化学动力学在药物吸收、代谢等,以及药物的贮存期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4];在表面现象章节中,介绍开发治疗胆结石的新药研究;在胶体章节中,介绍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特性通过电泳方法分离体液来判断人体的某个器官是否病变等。

2.结合专业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作为药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后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授课中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按照“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一是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在教学实践中,在不影响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将无机化学所讲授的与物理化学内容相同的部分略讲或不讲[5]。比如体系与环境、热和功、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等概念,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平衡常数与浓度计算、能斯特方程等基本计算,两门课程中的这些内容基本相同,因此物理化学的讲授应注重以上知识的理论依据而不是理论的应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用较少的课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降低理论深度。如化学热力学部分,不讲述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强调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宏观的始终态的变化和理想化的研究;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函数关系突出实际应用中一加一不等于二的现象,并作为难点进行讲授;相平衡部分主要涉及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的液相体系研究;化学动力学部分教学重点在于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特点及温度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复杂反应和催化反应则略讲,反应速率理论不做讲授;电化学部分主要集中在溶液理论及应用,对化学电池则可简单介绍热力学函数与电池电动势的关系。表面现象侧重于溶液体系,双电层理论不做要求;大分子溶液主要掌握一些概念和应用。三是革新实验内容。长期以来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为注重训练学生实验操作和学习有关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能力的实验,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要真正增强物理化学教学总体效果,就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改革。一方面精简一些内容重复的实验。如在测定反应速率常数的实验中,可舍去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和H2O2分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而只做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速率常数实验[6]。另一方面改进一些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实验。如利用凝固点降低法测量萘的分子量的实验可改为测量葡萄糖的分子量,同时还可利用该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等[7]。

3.紧贴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是深入剖析基本概念和重要定律。在课堂讲授中,应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定律首先给出准确的概念,然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展开,使学生理解透彻。如在讲热力学能时,首先明确给出热力学能的定义,其次讲述热力学能的性质及决定热力学能的因素,最后总结出正确理解热力学能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二是将理论深、逻辑强、抽象难懂的内容直观化、实用化和简单化。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接受能力及培养目标,将一些抽象、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概念、定律及公式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降低难度和深度,并加以对比、归纳和总结,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公式、定律的适用条件、应用范围及相关物理意义上来,帮助他们掌握理解、融会贯通、加深记忆。三是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传统的板书加讲授的教学模式,对于物理化学课程中理论和公式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跟上讲课节奏,理解深入、记忆深刻。但是物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表达或无法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利用图、文、声、像来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的特点,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授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优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青平,丁红,邢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0-361.

[2]赵小菁,华瑞年,张树彪等.非化工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化学世界,2009,(12):755-757.

[3]崔福德.药剂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80.

[4]Whittaker,A.G.Mount,A.R.Heal,M.R.Physical Chemistry[M].Guildford UK Springer,2000:180-196.

[5]黄宏妙,程世贤,戴航等.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会[J].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2008,11(2):108.

[6]周春琼,邹敏,游文玮等.大胆尝试改革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方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86.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容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2-0163-02

美容医学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增加,因而美容医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美容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尤其重要,其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是国内开展美容医学教育较早的单位。多年来,我校美容医学系重视实验教学,在所承担的美容皮肤、美容技术、美容外科、美容中医和美容牙科等5门课的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将笔者在美容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报道如下。

1 目前美容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美容医学实验教学与其他医学实验教学一样主要侧重验证性实验。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结合理论将整个实验的目的、方法、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一一讲明,并进行示教,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逐步完成实验,最后书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交由老师批改。这种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实验设计能力受到制约,以至于学生养成只继承而不创新的学习习惯。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1]。鉴于此种情况,对传统美容医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美容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我校美容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

2.1 实验教学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由于美容医学的特殊性,要求临床实践技术与方法精、细、美[2]。在美容技术、美容中医、美容皮肤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尽量找一些实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真正进入美容医师的角色,切实将课堂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以学生亲身体会操作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通过与美容对象交流,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美容师与求美者的心理感受,也有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2实施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主要对象为对美容医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一定科研诉求的本科生及准备考研的学生。规定每周两个下午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指定相关教师具体指导。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熟悉各种美容仪器的使用,模拟实践操作、熟练美容手法,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请教师,也可参与教师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通过开放实验室,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3]。

2.3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及语言表达、沟通协作能力等较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越性[4]。由于我校美容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笔者对有些内容采取了PBL教学方法,即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小组讨论、老师总结[5]。如在美容技术实验中微波、Q开关激光、高频电等多种仪器,均为消除痣的适应症范围,但究竟采取哪一种效果更好?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充分查找资料的前提下由老师指导,运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在不重要部位进行试验验证,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此外,我们在讲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简单的文献检索方式以及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美容医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自主设计一些课题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的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最后完成科研论文或实验报告的撰写[6]。通过PBL法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并为一系列重要的学习目标提供了一种融合基质[7],深受学生的欢迎。

2.4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也弥补了实验条件的不足。

2.5 对学生临床实习前进行实践技能集中培训:为了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能尽快适应工作,我们从2010年开始,对即将临床实习的学生集中培训两周,主要对一些常规仪器操作,和美容手法进行培训。经过两年实施,多数实习医院对实习生反应良好,而学生在毕业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成绩较过去也有显著提高。

2.6 实验中的安全教育:美容医学实验不仅涉及到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同时在美容皮肤的真菌检查与药物配置中还用到一些化学药物,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加强安全教育不仅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学生以后的科研及临床习惯的培养均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对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一定作用。

虽然我们在美容医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我们深知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将积极借鉴国内外美容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继续推进我校美容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使我校美容医学教育再上新台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美容医学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梁生林,李庆耀.药学本科专业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6:126-128.

[2]边二堂,鲍海平.多媒体课件在美容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同医专学报,2005,3:54.

[3]孙文斌.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148-151.

[4]舒向俊,刘立亚.PBL教学法在《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2):419.

[5]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6:95-96.

[6]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Problem-b ase dl earning:fu turec halengesf ore ducationalp racticeand research[J].Med Educ,2005,39(7):732-741.

卫生理化检验论文范文第5篇

药物化学是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化学制备、化学结构与药效相互关系、药物作用的化学机制,以及寻求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1]。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程,它将有机化学和药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药物分析实验通过运用分析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具体的药物制剂进行鉴别、检测和质量控制,是分析化学知识的延伸。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对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合并教学,同时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改革方案。

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软硬件条件不足 我院2003年创办药学专业,2007年成立药学系,下设化学教研室、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教研室、药理学教研室、药剂中药教研室、化学实验中心和药学实验中心。其中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承担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和光谱解析5门药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往往需要担任2~3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师资十分缺乏。而药学实验中心现仅有专业技术员1人,实验室2间,却承担着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和药剂学共6门药学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学期要进行3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技术员任务十分繁重,实验场地和技术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药学专业的发展。将一些具有相关性和延续性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合并,是解决当前我院药学专业师资、场地和设备不足的一个有效方法。

1.2 教学内容孤立 目前我院开设的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均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内容单一,孤立,缺乏连续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每次实验课,教师都会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很少有学生能独立分析原因,而总习惯依赖于教师。虽然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在我院为同一学期开课,但由于药物化学实验合成药物后,没有对合成所得产品进行质量评价;而药物分析实验又只对现成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见表1)。因此,学生往往会形成药物化学就是合成,药物分析就是质量检验这样一种孤立的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地将两门课程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药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与合理的药物设计、优良的合成工艺、规范的生产息息相关”这样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因此,现行的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潜力的开发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2 改革方法

2.1 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合并教学 将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进行合并教学,可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效率。从表1可以看出,现行的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相关或延续。如“药物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药物分析的基本知识与技术”实验,主要是讲解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要求,介绍常用的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玻璃仪器、仪器的认知和清洗、基本操作训练等,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又如药物化学实验中的“磺胺醋酰钠的制备”和“磺胺类药物的性质实验”与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复方新诺明片含量测定”有一定的相关和延续,可以将这三次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按照药物化学合成的工艺流程,合成出磺胺醋酰钠,然后运用药物分析的知识和实验技术,对合成所得的磺胺醋酰钠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判断产品的质量。通过这一系列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药物的生产过程与药物的质量检查密切相关,加深其对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知识的理解,增强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如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和水溶性维生素实验都可以进行合并教学。而对于一些不能合并的实验内容,可按原教学方式进行。这样也使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见表2。

表1 现行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略)

表2 改革后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略)

2.2 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药学教育的核心[2]。从事药学工作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这两门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单纯地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合并教学,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意识。只有在合并教学和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药学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笔者认为,改革后的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可在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具体做法是:在第一次实验课时,除了介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同时提出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要求。教师拟定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和方向,一般以4~6个题目为宜,内容涵盖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学生可自由选题,每人选一个。选题后,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每位同学根据所查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选题相同的同学按每4人一组,先对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组内讨论,统一方案。在完成10次验证性实验后,利用一次课时间由各组汇报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包括所需的药品、仪器、试剂、操作要点、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设计方案提出问题和意见,由该组同学进行解答。实验设计方案经教师修改后,确定正式实验方案。然后再用一次课的时间进行正式实验。最后一次课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结果和体会进行汇报,写出实验总结和论文。

3 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药物化学实验和药物分析实验是两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单独进行实验教学固然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该门课程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是大部分学生就像“猴子偷玉米”一样,学完一门课程后,很快就将相关知识和技能遗忘,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与操作技能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的认识很孤立、片面,甚至茫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形成一体化。例如,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对药物进行鉴别实验时,往往很少有学生能将其与药物化学实验课中的药物性质实验相联系,对曾经做过的性质实验已基本完全遗忘。

将药物化学实验和药物分析实验进行合并教学,使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有力地克服分开教学的弊端。既能使学生理解到知识的相关性和延续性,又能体会到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相关知识有所区别。同时,对于加强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也有重要意义。

3.2 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效率 将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独立设置是我国药学教育中长期实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我国药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培养和形成了一大批从事药学化学和药物分析的专门教学科研队伍[3]。在我院,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课学时分别为24和30。虽然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有所不同,但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延续性,而且实验课都在同一学期开课,实验室共用,授课教师基本相同,部分教师同时承担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能很好地理解这两门课程的精髓。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合并,在教学内容上经过优化组合,在课程安排、授课教师及实验室使用方面都切实可行。两者合二为一,不仅可以避免试剂的重复购置,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避免教学脱节现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两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同时也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实验方案汇报、全班讨论、实验操作以及实验后总结等一系列环节,可增强学生的胆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法的探索、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论文的写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使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为今后更好地从事药学研究工作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药物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进行合并教学,从各方面考虑是合理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具体实施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合并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综合素质较高的本科生可以开展;而对于综合素质较差或基础较差的专科生,分开教学更为适合。此教学改革方案对于改变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其教学效果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正化.药物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