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一、课始拓展,激趣导读,切入文本
在课文略读之前,先通过举例或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展示相关内容,教师带动学生将学生引进关于课文的所要表述的内容中。课前进行阅读拓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还可以教会学生更多与之相关的其他背景知识,结合文本,给予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机会与空间。因此在课前往往需要老师能积极多寻找资料,补充课件内容,结合学生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充分挖掘出其内容外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用来拓展学生视野,也能增加学生继续学习阅读下去的兴趣。本身略读是对课文内容的泛读,很容易一遍下来学生还什么都不懂,这样不仅降低了阅读效率,还容易引发学生的厌恶感,在阅读前就拓展一些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知识。
二、课中拓展。指向目标,多元解读
在学习文章中途,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目标,对文中的一些精美语句还是要拿出来细细品读,以及文中的内容安排结构与写作手法也要指出来让学生详细剖析。以免学生略读时只关注了文章内容情节,而忽视了其他需要学习的地方,难以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在领导学生略读的过程中,可以强调学生多读揣测几遍某些重要段落的含义。略读并不是指了解文章大意就好,也不是单纯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在将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这种开放性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学生要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要能在自主学习的学习状况下提升学习效率,达到自学的效果。在略读的同时抓住课文特点,品析文中结构安排,以及写作方式,对凸显文中中心思想的要紧段落进行重点理解,在略读中精读。采用多种方式解读课文内容。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一课中,作者介绍了,有的人高尚,有的人卑劣,有的人伟大,有的人渺小,通过对比,将这两种极端的人格特点凸显的生动形象。突出文中主旨,表达了作者观念,卑劣的人更衬托出崇高人的伟大,有明确的中心思想线。学生在略读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做出指导,让学生去思考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怎么样表现的文章大意。学生带着问题去略读,对文章进行多元解x,不仅达到了略读的目的,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学会写作技巧。
三、课尾拓展。回归文本,拓展运用
在学生完成略读完后,并不是代表阅读任务结束了,在课尾也可以进行拓展,教师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拓展与文中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使用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也需要老师在设计课件中多下工夫,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状况,在学生略读完后,收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加强。明确了学生的学情,可结合课文内容,将学生未能了解明白的内容侧重讲解,拓展出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完善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与学生多交流略读经验,增强学生略读能力,让学生能有效的自己把文章读懂,自己明白什么是重要的需要学习的地方。进而提高今后的自主阅读效率,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渗透;途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1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1 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2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2 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2.3 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3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3.1 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3.2 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3 陶冶积极的情感
一、新课程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传统教学认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我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巧妙的预设,一切精彩的生成只能犹如美丽的空中花园。尽管生成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是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实施精神。试想课前没有充分的预设,怎么能够应对自如?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关注生成,更要关注预设,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预设的总体架构正确的前提下,应该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这个“主”,如果不能正确并坚持下来,所谓的生成必将流于形式,缺乏深刻,生成也就失去了基础。
生成,是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构筑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知识构架的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机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生成往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调节或重建,二者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预设要为生成而设,生成可以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或否定。但无论如何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总之,教学在整体上要有计划,在局部中要能生成,在宏观上要进行预设,在微观上要积极生成。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把握预设与生成,现在的教学中又存在怎样的认识误区?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预设。可以说,只考虑课堂如何生成,而不在预设上下功夫,完成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保证预设目标特别是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要吃透学生,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由知识的灌输者、传授者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
1.预设教学对象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它意味着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需,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为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了解学生兴趣,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生成。
2.预设教学目标
任何一堂课在操作之前,都应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好的。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能部分教学目标要随时调整,比如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但无论是有关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还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力法的目标,都只能依靠教师课前的设计。
3.预设教学环节
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几个步骤完成。可能每个教学步骤并不会完全照着老师的意愿去实现,但作为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环节和步骤必须提前设计。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
4.预设教学媒体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去呈现教学内容。在地理课堂上,地球仪,实物标本,教学模具、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准、教懂、教活、教精,既增加了课堂教学活力,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预设教学效果
有效课堂更关注生成性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的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最终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获得书本知识,更多地是用书本知识,服务于生活,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才是我们地理教学最终要追求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应该预设什么。那么,又应该怎样预设,才能合理生成,最终演绎精彩地理课堂呢?其实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我参考了其他老师的一些经验做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几种与大家共享。
三、完美碰撞,巧妙生成
1.导向式预设:先学后教,准备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此,引导学生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但对预习的预设常易于忽略。教师泛泛要求,学生泛泛看之,失去了应有作用。我们应重视对预习的设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筛选出教材中的“懂和不懂”以及“似懂非懂”之处,帮助学生在预习中产生自信,生成问题,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前收集“预习反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困惑,作为课堂预设的重要依据,既备书又备人,既备问题又备方法,动态设计出课堂师生互动的预设方案。
2.探究性预设:相机诱导,引导生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预设首先应体现对教材的尊重,否则就无法发挥其在生成中的有效引领作用。当然,尊重教材不是惟有教材、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我们的教学预设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意义。
案例2:如湘教版必修1《2.3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由于书本内容要冷锋、暖锋对比着记忆,学生学的时候容易混淆。是顺应课本来平铺直叙地讲出重点、难点,还是设法引出问题,让学生作答?我在2010年11月上这一内容之前,刚好有一股冷空气要来,我改变教学设计,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对本节进行了构建与迁移。
(1)探究材料:给出我市接下来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
(2)探究问题:
问题1:从表格中临安市近一个星期的天气预报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表格中反映出来的,除了降温外,大家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讨论还会伴有什么天气现象发生?
问题3:除了临安市外,浙江省,甚至我国其它地方的天气情况又会怎样呢?
问题4:为什么冷空气来了,临安市就发生降温、阴雨、大风天气呢(此结论已在前3个问题的探究讨论中得到)?请各小组讨论,你能不能画出此天气系统的简略图(此问题难度大,是书本知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完成)
学生按照以上探究问题的顺序,一一做答出来。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很容易得出了锋面的概况,冷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接着我再组织小组展开讨论、与冷锋对比,分析暖锋对天气的影响,最后列表总结两者的异同点(表格略)。课堂教学结束后,有些学生比较较真,一直关注我市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当他们发生实际情况与我们上课所猜测的基本一致时,很多同学都兴奋不已,有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样还是传授书本,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把易混淆的知识点,就分得更清楚了,又加深了学生的生活印象,增强了地理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3.开放性预设: 机智应变,调控生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预设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以显流畅,动态生成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事实上,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而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使得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生成是师生交流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心灵的火花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要为实际的教学留有余地,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对设计做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有时甚至要放弃之前的预设,重新安排课堂教学。
4.拓展性预设:补缺提升,巩固生成
课程教学的有效生成是师生合作完成对所学知识构建的过程。学生知识构建的最终形成,离不开对已有认知的修正与巩固,仍需在不断的同化、顺应与平衡中实现。我们应针对所教课程中课堂达成状态的反馈,重视学生课后补缺提升的拓展性预设工作,要根据所查的“漏”弥补相关的“缺”。
5.升华性预设:评价生成,增强自信
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剂。有效的评价能升华有效的生成。合理、科学、贴切、巧妙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坎坷点”、“转折点”、“过渡点”生根、发芽、开花,教学活动就会因学生的回答和教师恰当的评价迭起,就会把教学中的窘困情境转变为精彩的有效生成。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进程中,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过程,把握学生的认知偏差,捕捉教学的“偶发事件”,将这些看似偶然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巧妙地纳入教学预设之中,让课堂教学在有效的预设中放出异彩,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的生成,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但在当前地理课堂生成性教学还存在几个认识误区:
四、预设与生成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多,时间紧,让学生去动态生成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生成性的普遍误区.虽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是典型把预设与生成对立的错误认识。之所以认为没有足够时间生成,是因为没有精心预设。
误区二:一些教师只强调课堂教学生成性。认为只有让学生动态生成才能真正达到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学的探究性学习理念,认为没有必要人为地设置框框限制学生,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结果是学生放任自流,生成的质量和效率大大下降,收获可想而知。
一、建立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知道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做喜欢的事,就能做到最好,而且很愉快。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当学生对于课程或某些东西有了兴趣,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来干好这个事情。所以学习和乐趣是分不开的,就如王羲之《兰亭序》中所说一样“...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追求真理的欲望。”没错,很多时候大人在学习是也会感到范围,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幼儿园的中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教学设计上要充满趣味性。让孩子们觉得朗诵国学经典是一件有趣的事,比如说可以学习古人的朗读背书的习惯,左右摇头,教师还可以依此编一套朗诵操,同时与音乐结合,这样的方式,学生才会提起兴趣,沉浸到国学学习中去。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小孩子都是喜欢观看动画片的,他们对视觉的感触印很深刻,所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开展朗诵活动。比如说《二十四孝》的故事,《三字经》等中的故事在网络中都是有动画素材的,这些东西教师讲解和朗诵是很难理解的,但是通过生动的动画,孩子会有很好的理解,感受其中的内涵。在学的过程中,孩子脑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场景,还有般配的文字内容,有利于记忆。配上标准的读音,孩子能很好的掌握读法。这种课堂与网络的结合,为课程添加了色彩。
三、效古法,仿古礼
幼儿园的孩子是好动的,他们有充沛的活力,而且还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大利用培养。可以在日常中让孩子学习古礼,来一次古人生活的体验,或者说古人学堂的生活体验。教师扮演以前的私塾先生,上课活动时都依据古法,这种亲身的体验,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国学经典。在模仿效仿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经典语句的学习朗诵,配合古礼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也会更加高,学习效率自然不用说。学古礼古法不是说让孩子学习迂腐,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文化,长期以来的的文化演变和文化传承。
四、举行朗诵活动,让朗诵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在幼儿教育上如果仅仅局限于提高兴趣在朗读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教师如何掌握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总会感到疲乏的,所以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国学经典朗诵活动注入一点新的活力和?恿Α1热缢道仕斜热?,设立奖励的制度,这样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朗读比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学生之间的评比,只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参与并且掌握朗诵的要点,训练学生的口才,着这个过程中,经典的朗诵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进行。另外,还可以举办有趣的游戏活动,比如说诗句接龙,这些能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更好的利用,达到耳熟能详的效果。
五、举行亲子活动
一般指的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或重大节日紧密相连的大型主题活动。我们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要局限于放几天假,出去玩几天。我们更应该从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教育意义上来着手。比如,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在环境创设上悬挂香包,艾草,还可以请幼儿从家里带来粽子和小朋友一起品尝,不仅体验分享的快乐,更能结合故事和图片,视频,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对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产生崇敬之情;以《团团圆圆中秋节》为主题中秋节上,我们可以请爷爷奶奶来幼儿园和宝宝一起过节日,听奶奶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背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鼓励宝宝把月饼敬献给爷爷奶奶,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验尊老爱幼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节日礼仪,道德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大型亲子活动拉近了幼儿园、幼儿及家长的距离,,使家长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和幼儿园达成共识,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也便于幼儿的国学教育进一步延伸到家庭中。
六、开展文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