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企业运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2.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欠缺;
3.中小企业缺少配套设施;
4.简单的加工型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方面和科技含量方面等都处于缺乏状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的结构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外界环境及经济动态方面适应能力非常薄弱,反应非常迟钝;
5.外部环境的金融危机促使企业家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管理,更好把握新环境下的商机及促使自己生存下去的给予。
二、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环境下遇到的困境及难题
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方面突出的不利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1)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大变,变得更加严峻恶劣。
(2)中小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状态。
(3)中小企业的贸易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大大减弱了。
(4)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2.中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中小企业开始面向国内消费市场,使得企业伙伴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3.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贷款的审核力度。
三、金融危机下的策略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中小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主要表现在品牌意识及品牌建设上。
2.中小企业还应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关注市场变化。
3.中小企业加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主要表现在:利用两个市场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价值、引进高端管理策略技术及引进高端科技人才。
4.中小企业发展方向:需求良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尽最大努力实现产品升级、具备不断超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凸显超越跨越式的突破性的战略性发展。
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一:供应链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往来的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如何在竞争合作并存并加强的大环境下很好的度过难关并很好的生存下去,同时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超越自己,就必须把如何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提升日程,并不断在自己企业不断发展及其信息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对供应链管理,对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体非同寻凡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决策体现:
(1)中小企业不断加强急提升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水平及能力。
(2)中小企业建立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合作共赢的观念,积极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当中,与自己的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企业建立相互信任懂得合作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3)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导向,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争取最大努力活动精准市场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营市场风险。
(4)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加强树立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和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及其管理能力,更好地实行更高级更优化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善于整合信息资源,发挥自己最擅长方面,逐步建立自己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加强人才引进制度,培养适合于高新技术需求及发展的高端人才,进而实现推广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
2.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之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策略:
(1)快速反应
中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采取QR策略。
QR主要是面对产品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主要有三各不同层次:
第一,实现QR所必须进行的信息技术EDI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条码标志;第二,在前面信息技术进行条码标志的基础上,在中小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策略,并采用EDI技术传输更多的信息,如报文;第三,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密切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做到快速反应,实现中小企业整体供应链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效客户反应
ECR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同时体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ECR是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实现为客户服务的理念的重要策略,同时具有中小企业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成本的重要功能。
中小企业实施“有效客户反应”这一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涉及到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管理,实现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这样中小企业通过采取供应链管理策略,实行快速反应和有效客户反应,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向客户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信息,向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电子订购系统
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电子订购系统,更好地协调供应链链条上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关系,即EOS系统基本上是在零售店的终端利用条码阅读器获取准备采购的商品条码,并在终端机上输入订货材料,利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传到批发商的计算机中;批发商开出提货传票,并根据传票同时开出拣货单,实施拣发,然后依据送货传票进行商品发货;送货传票上的资料便成为零售商的应付账款资料及批发商的应收账款资料,并接到应收账款的系统中去;进而更好地实现促使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3.建立企业间网络式供应链系统
第一,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相关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特点,认识到协调链条上各企业间商务活动的必要性,及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选择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组织结构,不断协调、利用和管理与链条上上下游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二,中小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整合,促进中小企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分享作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整合的基础。
这样中小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与信息流作为基础,利用更有效的客户对产品及信息的需求预测方法及技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货物流动获得客户需求的真实信息。
第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现信息化,需要引进中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才智:懂得企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经营理念,熟练及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理论,并愿意付诸于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能熟练掌握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信息技术基础,同时尤为关键的是能做到与供应链链条上的各合作伙伴企业友好合作。
总起来说,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基本的生存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应用管理信息资源,从而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进而提升中小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中小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供应链管理中降低风险如库存积压,送货不及时等等的风险;进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集成各供应链流程管理体系,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的效益;在中小企业外部,通过利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技术策略,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以满足客户对产品及信息需求为目标,提高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更大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自己立足生存与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周荣辅.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02).
[2]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李杰梅.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
1.国内工商管理专业现状。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具有很广的适用性,所以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属于有广泛需求的专业。但是,正因为专业适应面太广,涉及专业领域太多,所学课程太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空心化。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阶段普遍实施的是学分制教育,对于学分总量有严格的要求。我国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政治、英语和数学)约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课时才是专业课程的教育。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如会计、物流、机械工程等把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点尚可组织形成一定的专业特色。而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学科面太广,所学课程涉及财经、营销、人力资源、金融、证券、项目管理等各个学科。在如此紧张的课时下几乎每门课程都存在课时严重不足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每门课程都不能深入学习,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空心化”严重。第二,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学时不足,课程面广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补性与衔接性;其二,学生在每门专业课32~48学时的情况下很难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学风日下,茫然无所适从。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在专业空心化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影响下,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广泛性需要学生在各个领域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职位。例如与会计与金融专业学生竞争银行业的职位,与行政与文秘专业的学生竞争办公室白领岗位。
2.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问题背景下,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在思考本专业建设的方向。
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在综合分析了学生就业情况、教师配置与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对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第一,以学生就业方向以及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教学中企业实务方面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企业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第二,注重学生基础管理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如文案写作、策划书、投标书、商务文件等方面的培养。第三,加强学生在课外自我学习时的导航工作。显然,这些思路的主要载体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各个主干课程,秉承上述思路,各个课程均应进行一定的变革与优化,以加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我们从《运营管理》这一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拟提高课程的专业性、适应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运营管理》课程又名《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以生产制造业为主。
目前,《运营管理》课程所选用的许多教材大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对象,以机械制造业为背景进行编写。高校所拟定的教学大纲,主要偏重于企业生产制造,对企业的服务运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纲对企业整体运营,日常事务标准化运作以及制度体系等内容很少涉及。
2《.运营管理》课程前缺乏必要的衔接与前置课程。
目前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生产领域,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却很少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工科专业在学习生产运营的基础方面要优于工商管理专业。
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对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直观的感受。
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像工科专业那样有较多的企业生产现场实习的机会,因此对企业的设备、仪器、生产工艺、生产现场、流水线等缺乏直观的感受。
4.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制造业生产管理职位就业相对较少。
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虽然就业方向很广,但是真正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业技术基础,因此即便去生产制造业,从事的也是其他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质管理、日常业务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运营管理》课程的变革思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运营管理》教学大纲与内容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很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作者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有大量的企业培训与管理实践经验,在与本科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方面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分析与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运营管理》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多学科性,学生可以从事企业大多数管理岗位的工作;其次,企业运营管理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日常运营模式的熟悉与了解;最后,运营管理课程涉及大量企业管理实用工具、技巧与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很有帮助。
2.《运营管理》大纲的框架应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管理。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适应面较广的特点,运营管理课程所分析研究的企业应不仅限于生产制造行业,包括证券、金融、IT、政府服务机构等均应考虑。因此,课程研究与讲述的内容应具备上述企业的共性,即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体系。企业的运营分为宏观运营与微观运营。企业的宏观运营主要涉及运营战略、供应链、企业OEM、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等方面内容。在宏观运营方面进行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从战略的角度了解企业运营特点。企业的微观运营主要涉及的是企业事务性运作,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刚毕业主要从事的工作。企业微观运营的主要目标是保证企业日常工作的规范性与程序性,也是各大企业日常运营的工作共性。因此,企业微观运营应作为运营管理大纲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涉及精益生产、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计划与控制等方面的内容。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运营进行分析,重点在于企业流程的设计与管理3],研究企业流程管理战略、关键流程绩效指标等内容。以流程为主线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3.《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验实践环节注重基础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企业微观运营涉及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实用管理工具与方法,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综合素质有较大帮助,这也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微观运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图、标准化管理体系、服务蓝图、5S管理、现场与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管理工具需要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进行学习并应用。
四、《运营管理》课程变革思路的难点
运营管理课程进行上述变革,符合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综合能力。因为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目前企业日常运作管理中的基础管理技能与理念,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管理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课程的变革也有一些难点。
1.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
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实战性较强,若学生对企业运营实际不太熟悉,则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证引导,同时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环节以辅助教学。
2.课程所涉及的管理基础技能与素养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关键词:创业能力;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3-02
一、培养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崭新课题。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对社会、高校、大学生三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其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为他人创造机会。对学校来说,可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或者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创业能力,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唐靖、姜彦福博士提出二阶六维度的创业能力模型,二阶指的是创业能力的两大要素,包括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其中机会能力包含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开发能力两大维度,运营管理能力也包括组织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四大维度。
创业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创业能力。其中课程体系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业能力培养的最直接平台,也是对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兴趣、提高创业能力最基础的平台。为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以课程为载体,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整个教学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推动课程体系建设。
二、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课程也是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置的。有些依托学校原有的学科背景,比如语言类的院校突出外语优势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科类院校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鲜有提出创业型复合型人才。据统计,在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 ① 296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有26所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创业能力或者创业型人才。通过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或者专业简介等资料,与创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具有三大特点:
(一)课程结构不完善,内容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中国高等院校根据教育部对工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11门核心课。为了突出培养创业能力,有些学校加开一门创业管理课程。还有的以创业管理为基础基础,开设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企业创业案例分析等选修课。从此看出,以培养创业能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大多以零散的形式融入教学计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有些学校将课程进行整合,分别从基础课、学科课程和模块课程三个维度设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目前大部分经典创业教材都是舶来品,国内的教材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创业环境变化,实用性差。
(二)注重创业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提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口号,有些学校并没有具体落实,不能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的课程与培训。课程设置侧重于营销、会计、人力、生产等职能管理课程,这些课程偏向于理论性,缺乏足够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的实践环节薄弱,有些课程开设了实践环节或第二课堂,也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差。
(三)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结合不紧密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其专业基本能力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和协作能力,其专业能力素养还有具有组织领导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协调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作为专业目标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目标能力是创业能力实现的基础,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是课程设置没有合理安排,创业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不能交叉融合。存在课程内容重复,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时间不足。同时由于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缺少创业经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理解,加上创业能力培养资料匮乏,他们所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也就没能和学生的创业能力紧密结合;即使能够参照个别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还存在实施的可行性问题。
三、以创业能力核心重新打造工商企业专业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课程建设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照创业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对应逻辑关系,将相关学科和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模式,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平台课+创业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见表1)。
1.公共平台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学习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面向所有普通本科学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学科平台课主要面对的是管理类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专业平台课也称专业核心课主要针对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生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四大职能。
2.创业模块课程。创业模块课程是根据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而选择和设置的。工企课程体系在公共平台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必须增加创业模块。创业模块课程体系应由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创业理论课时根据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课程性课程,主要由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指导等组成。创业实践课程是为了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创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方面。
只有通过学习创业理论、掌握创业技能、加强实践,再结合本身专业特点,才能培养创业能力。
(二)开发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特征,而创业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实践。所以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分层训练的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要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要对创业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程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并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训课程体系。同时按照创业历程排列实践课程,由低到高,由创业申报、创业经营管理体验到创业营销、网络营销、财税等,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实践教学环节开设ERP沙盘专业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沟通与谈判实战实验、资本运作实战实验、创新创业模拟与实战等课程。同时要开拓第二课堂,设置创业成功学讲座、工商登记注册讲座等等课程。
(三)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中心,发展有学分无学时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以学生竞赛和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将竞赛机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重在围绕赛事和活动,以赛帮练,以促评建。比如温州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宁波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活动的层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只要学生参加竞赛和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
参考文献:
[1] 彭樟林,姚卫华.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J].前沿,2012,(15).
[2] 陈嘉川.怎样提升创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2-09-24.
[3] 周萍.从课程体系假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模块融合;探讨
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1.1 基本模式描述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保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掌握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从灵活多样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培养。
第二,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课内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开设独立实践课和综合实训项目;课外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
第三,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
第四,为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学校在多家知名企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期间,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基地进行相关见习,第五、第六学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1.2 内容方法体系
本专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三个模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素质模块、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素质教育作为基础贯彻“三全”原则,即“全过程、全员、全方位”。本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的改革措施和执行过程包括:
第一,学生入学后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学生的军训教育。
第二,在教育计划执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对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给予德育加分,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谦虚好学的精神。
第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学校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行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使他们能进入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今后的就业和从业做好准备。
1.3 保障体系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并重点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二,实训基地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本专业配备有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主要满足学生课内实验、综合实训项目和独立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校内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课余时间尤其是技能大赛期间,实验随时得到实践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感性认识、岗位技能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要求。
第三,教材建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重视教材建设,本专业所选教材一是积极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二是积极组织、鼓励教师自主编写或者参与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教材或者讲义。本专业教学所选教材基本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教育部统编教材,教材选用合理,保证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第四,教学管理:本专业的教学实行校系两级管理,除了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外,系部还要针对本部门专门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监督办法,职责清晰、规范明确,制度完善。
第五,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基础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考试为主,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相结合;专业课程采取理论考试和实际课题相结合;实训课程采取实验成绩为主,测试考试为辅。通过考核方法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2 课程体系设计
2.1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面向市场、立足岗位、重视素质、突出能力、强调应用”为根本,适岗与变岗、综合与应变、产学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这是一个含职业综合发展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的复合概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课程能力观。
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增减课程和课时,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职业能力,强调学生发展的后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全校任选课及实践课六个模块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学时比例恰当、课程体系设计合理、课程内容新颖、教学大纲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合理、先进的课程体系。
2.2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针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以实践技术岗位应用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来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建设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并重,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通过由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预测与规划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拓展能力。从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实训项目、独立实践课项目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部分,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理论实训项目训练是对独立实践课项目与专业综合训练的基础与支撑,专业综合训练培养管理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综合沙盘对抗、操作、演示、设计和参观等方面。
2.3 就业实践设计
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就业时更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将顶岗实习课程化,分两阶段安排学生到相关专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第一阶段――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顶岗实习:主要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并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顶岗实习主要将学生安排在商品采购、销售、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相关部门,让他们在企业参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并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与企业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自主解决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感受企业文化,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时间、纪律观念及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预就业顶岗实习:主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的顶岗实习,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工作,经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独立工作,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真正地融入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中,实现“零距离”人才的培养。
2.4 职业技能竞赛设计
职业技能竞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一方面,促使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有效衔接,使教学更贴近企业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勤于钻研、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技能竞赛,检验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第三,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安排他们参加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郁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物流技术,2009(07).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部分案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