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学习培训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社区培训学院管理能力思想建设业务建设社区培训学院是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在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因需而建的一种新型的社区教育机构。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作为县、区级社区教育的龙头和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机构,在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的今天,其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凸显。为此,社区培训学院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以提升为社区发展服务的功能。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思考,就如何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清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
要促使社区学院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对它的办学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定位于学历教育,有的定位于岗位培训,也有的办学范围几乎涵盖了少儿培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由于对社区学院的职责与功能定位不准,界定不明,促使相当一部分社区学院或做了基础教育要做的事,或承担了高等教育的部分功能。笔者认为,社区学院要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方向,明确定位。对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要有清晰的认识。作为社区教育的专门机构,社区学院的核心理念是姓“社”,要把为社区发展服务当作自己的最高宗旨。从这一理念出发,把办学的功能定位于向社区进行广泛的教育渗透,注重人文精神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强调用教育的力量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净化社区道德环境,促进社区建设,最终改善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功效
1.规范制度内容、标准和流程体系。制度作为一个集团内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相对的权威性。其权威来自于制定制度的内容和标准,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颁布实施相对严密的程序体系,由此才能确保制度的科学、规范和有效。这几年,我院在制定制度过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先进性,使制度内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不与上级精神、单位实际相矛盾,充分体现制度的引领作用。同时,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朝令夕改,对于必须修改、完善的制度,先进行调研、总结、反思,在修改完善时履行一定的程序,讲清合理的依据,使制度、规范顺乎人心、合乎众愿;同时,不忘重视制度的实效性,制度内容既有宏观上、原则性的要求,更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东西,对具体工作流程进行制度化约束和规范,避免工作的随意性。
2.完善制度执行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严格贯彻执行制度,用制度来管人、管事,才能真正体现制度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我院通过学习、座谈、讨论等方式,使学院成员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将制度进行整理、分类,并张贴上墙,方便大家遵守,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强化制度的执行效果,我们严格执行各项奖惩措施,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把服从制度管理列入考核范畴。
三、注重业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1.加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思想是意识,是人的灵魂。进行思想建设,说到底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我院通过学习、培训、交流、总结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并引导他们在办学思想上牢固树立四个要点:全心全意谋发展,一丝不苟抓质量,有条不紊抓管理,诚心诚意待学生。以该四点为行动准则,以认真、踏实、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把自己的良心、真心、真情、责任、使命融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主人翁意识付诸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2.加强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业务建设。社区培训学院既承载着大量的社区教育培训任务,又担负着对街道、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这就需要学院组建一支懂管理、精业务,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抓好这支队伍业务水平的提升工作。天宁社区培训学院在业务建设中,注重院本培训活动,通过搭建专题讲座、研讨交流、总结反思等平台,帮助教职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常规管理,做足管理文章
一个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在该单位的日常工作管理上。因此,加强常规管理,促使管理工作不断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际上就是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1.做好常规管理之“常”。从语义解释的角度看“常”字,其含义为通常、普遍和习惯;“规”字则含有规律、规矩之意。所以,“常规”一词,一般是指日常、惯常、通常奉行的准则、规则和法则。加强常规管理,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我院在常规工作管理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如教学计划管理、课堂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管理、任教老师和学员的日常管理、课外校外活动管理、班主任工作职责等,并做到管理工作职责到人、服务到位。如在班级工作管理上,学院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即每一位班主任对班级学员进行全方位跟进管理,做到点名考勤,缺课问因,生病关爱,使管理不留一点漏洞。
2.管理要“入心”“入情”。学院管理工作,本质在于服务,服务于管理目标的主体――人。为了使服务凸显管理的功能,我们在做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都应站在“人”的角度,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看成是首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真情、真心、真爱去服务于人,我们的管理才会做到“入心”“入情”。这样人性化的管理,往往能使工作更有成效。
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既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国家把推进终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战略目标的大环境下,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作为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社区培训学院,加强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更是势在必行!
摘 要: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实效的达成,又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关键词: 治理视野 校企合作 多赢体系建构
理论界对于“治理”一词有形色不一的定义,但得到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则是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提出的,他们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又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治理这个概念具备以下几点特质。
1.制度性。治理作为一种对共同事务的管理和对各方利益的调和,内在地寓含着一种制度性。因为无论是对共同事务的管理,或是对多方利益的调和,都离不开良好的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
2.协商性。有别于管理的行政色彩和自上而下的垂直性,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它强调的是民主、协调、沟通,强调民主性、公开性和协商性,关注的是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治理之于管理的一种扬弃与超越。
3.多元性。与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不同,治理最突出的是要依法管理,表现为一种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治理的主体往往是多元的,即不仅重视政府的主体作用,还重视社会和民间的主体作用,不仅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还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治理更加强调多方参与及各方利益的兼顾。
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方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倡导并逐渐流行,至今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治理的视野审视当下的校企合作,其存在的问题是显见的。
其一,缺乏对合作制度的优化设计。纵观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过性及短期性的特点,往往以一临时协议代替合作制度,缺乏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顶层设计。其二,缺乏对运行机制的共同商定。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是在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引导情况下的独立行为。学校主动积极而企业被动应付,意愿不强,在操作过程中,合作双方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基本上就是学校在“唱独角戏”,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其三,缺乏对主体利益的多方兼顾。现有的基层电大校企合作,更多的只是学历提升,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学校的培养目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制。总体而言,现有的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既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互惠互利,又没有真正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缺乏共赢这一校企合作的核心动力。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和利益机制,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往往根据校企双方的短期利益需求形成,具有学历化、短期化的特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比较差,合作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建构多赢的合作体系,提升合作办学的治理能力,既关系到校企合作的实效的达成,更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奉化分校进行了多年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式,也形成了对合作办学理想路径的预见。
一、优化制度,完善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层电大的校企合作几乎都是在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的状态下开展的,因此,对校企合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形成目标一致、职责明晰又相互协调的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治共管的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是推动校企合作有序运作的基础。
在奉化电大的校企合作探索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与力邦社区的合作。力邦社区是由西坞街道与奉化力邦投资公司合作建设的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该社区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2800多名居民,推行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人性化服务,已成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样板。在与该社区合作的初期,就做好了顶层制度的设计。
首先,建立了基地管理机构。从体制和机制上进一步保障校企合作,完善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管理,对于提高校企合作质量起显著推进作用。为此,奉化电大主动出击,积极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当地政府及相关社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市政府、教育局及西坞街道、力邦社区的支持下,落实了场地、设施、人员等基地的构成要素,并成立了组织机构--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实施。管委会由市教育局、西坞街道、奉化电大、社区相关负责同志和学员代表组成,下设培训部和学习部,培训部负责基地非学历培训工作,学习部负责对就读电大的力邦社区居民学习支持服务工作。
其次,健全了基地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基地有序、高效\作的基础。基地管理委员会在经过调研及磋商后,制定了基地管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人员管理制度。基地根据外来务工人员集居区的特点,制定了《基地管理人员聘任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导师制度》等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民主聘任、以人为本、注重绩效的原则,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教师及学员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经费管理制度。规定了多功能电脑房建设和管理经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基地师资培训经费、优秀管理人员和优秀学生奖励经费使用细则等经费管理制度;明确了经费的来源及支付规程,有效保障了基地经费的开源节流、规范使用,以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新市民”学习支持基地的硬件设施主要是多功能电脑房,内有30网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和双向视频设备,内部设施比较贵重,为防止不必要的损坏,基地制定了电脑房使用规程,建立了完整的设备台账,制定了维护规程,在鼓励居民使用的同时,要求居民爱护设施设备,对正常性的损耗、损坏、教室维用由社区负责,网络设施设备的维修由电大负责。
最后,科学制订了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合作实践中,学校主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并与社区企业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大纲设置等教学链结构的重审与研究,从教学计划、专业选择、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管理流程等方面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形成企业学习计划书。共同审定并构建了比较科学、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实训实施有效的评价。
二、有效整合,建设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成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基层电大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现有的合作办学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及财政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加之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基本上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学校只有牢固确立治理的意识,在把握办学主动权的基础上,对外更好地理顺政校关系、社校关系及企校关系,保障社区、企业有效参与校企合作管理的权利,同时,有针对性地吸收各种社会资源,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合理状态;对内组织协调好学校内部的人财物及时间空间信息这些管理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设计安排,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在奉化电大的合作办学实践中,充分践行了治理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高效健康运行。对外,形成“政府主导、电大主体、多方联合”的运行机制;“政府主导”指政府行为导向机制,市教育局在基地建设中起指导和引导作用,为基地建设提供政策、制度、组织和经费保障,负责统筹协调工作。“电大为主”即学校负责基地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基地师资的培训、培训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等基地运作的主要工作,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历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多方联合”指学校与力邦社区、西坞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周边企业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整合这些单位的人力、信息、管理等资源,共同为新市民服务。健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明晰了各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保证基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见图1)。
对内,积极打造基地新市民“3S”学习支持服务机制;“3S”(Study; Support; Service)体系中,Study,Support,Service分别指学习、支持、服务。“3S”机制由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即机构、人员、平台、环境和对象。机构是体系的基础与保证,它是多层级的,机构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与人员配备直接影响机制功能的发挥;人员主要有三类教师、技术人员和教学服务管理人员;平台主要指为新市民自主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条件;环境等服务环境包括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环境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力邦社区新市民学习支持服务基地教育的新市民群体。该机制由支持环境、学习者、支持者、支持内容、支持方式、支持策略等构成,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信息互通、多样服务的目标(见图2)。
三、因需施教,构建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
针对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存在的“学校热,企业冷”问题,许文全认为高校应主动回应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需求,以利益最大化为标尺构建并完善企I合作利益链。选择好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基础。
目前,奉化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扩大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其中,在要素结构别强调经济增长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基地“3S”体系必须与奉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来自政府政策方面的倾斜与支持。具体来讲,一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基地“3S”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在做好电大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学历后续教育,以满足奉化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二是在供给结构调整方面,基地的未来发展要在继续发挥县级电大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类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以课程资源为主的建设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社区居民技能提升的教学资源建设;三是在要素结构转变方面,要关注基地支持服务的质量,建立更加科学的基地培训质量标准和考核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基地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新市民的实际情况,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方法等。为增强基地“3S”体系内容的针对性,基地管委会从学习内容的需求、不同年龄的需求、学习载体的需求三个方面对新市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不同结构人群居民的基本情况及学习需求,以确保基地提供的学习(Study)内容的有效性。一是职业技能学习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区新市民工作岗位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社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地管委会根据奉化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新市民的职业技能学习培训需求,安排学习培训的内容及课程。一方面推出了专业技能培训,主要提供电脑、家政服务、初级会计人员等专业技能证上岗培训。另一方面推出了双证制培训。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等,增强新市民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二是新市民素质学习培训。市民素养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市民素养是加快城市发展的灵魂。基地管委会结合力邦社区新市民的特点,筛选科学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让新市民爱学、乐学、会学。首先,推出了奉化方言和奉化历史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市民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增强了对奉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快了新市民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其次,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新市民心理特点,开设了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例如《如何认识自己》《管理沟通的技巧》《如何排解工作与生活压力》《青春期心理压力化解》等。通过学习,帮助新市民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提升情绪自控、压力化解及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再次,加强了法律意识、安全教育学习培训。结合国家普法教育,对新市民开展《劳动合同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宣讲活动;开展针对性的法律案例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联合司法等部门,深入力邦社区为新市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同时,利用讲座、知识竞赛、板报、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开展安全宣传教育,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现场参观以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有效强化了力邦社区新市民的安全生产意识。最后,提供文明道德修养培训。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国情、区情,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交礼仪等教育,引导新市民养成文明做人、规范做事的良好行为规范。三是学历教育学习。积极鼓励力邦社区新市民参加电大的开放教育,圆大学梦提高学历层次。由于送教上门,尽力为新市民提供周到贴心的学习支持服务,实行人本化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市民报读电大人数逐年增加,居民的学历层次得到快速提升(见图3)。
此外,基地管理委员会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二三”培训模式,即“构建三类培训项目、实施三大培训策略。1.三类培训项目。“三类”培训项目是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一线工人培训和创业人员培训;例如针对社区居民中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队伍扩大,管理理论知识缺乏的现状,基地管委会主动与社区联合,开办多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为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提供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基层管理队伍素养的提高。2.三大培训策略。“三大”培训策略是指上挂式培训(同政府培训项目挂钩)、横联式培训(与社区、企业联合)、下辐式培训(自愿培训)。例如力邦社区所处的西坞街道亿元企业3家,5000万元规模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5家。力邦社区居民大多在这些企业里工作,所以基地的培训坚持以力邦社区周边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居民的工作应用为目的,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基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训场地。在西坞街道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基地管委会与社区周边企业进行了广泛沟通和磋商,至2012年底,确定宁波豪光服饰有限公司、奉化恒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奉化市西坞雁华电子厂分别为服装、机械和电子培训实训基地。例如2012年春季我校与宁波锐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定单式培养”方式,送教上门,进企业办班。首次合作招收学员72名(95%学员为新市民),专业为开放教育专科“数控技术”和“物流管理”。此举得到市政府、教育局领У母叨戎厥蛹吧缁岣鹘绲某浞挚隙ǎ奉化日报、奉化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奉化电大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街道社区合作,共同为新市民服务,既有利于提高新奉化人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快速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了力邦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快速发展,又有力地助推了本地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又为奉化电大合作办学探索了新途径,为基层电大更为有效地参与社区教育,寻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式。互利多赢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合作成效,又保证了合作长效,推动了合作办学的良性运行。
由管理转变为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别,更是思维方式及行动逻辑上的调整,有别于管理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及行政色彩,治理强调各个主体是平等的、合作的,强调的是民主、协调与沟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相对于单一校园环境培养办学而言的,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模式,在实施校企合作中必须处理许多关系,建立起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高效的运行机制,对各种主体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找到合作的结合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才能更好地激发校企合作的意愿,推动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全.构建校企合作利益链的必要性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3(13):282.
[关键词]社区教育;存在问题;提升方略;
在中国,社区教育的形成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在总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经验得失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社区教育经验,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就是立足于农村社区,以成人学校为主体、农村社区为教育领域,根据农民年龄、文化、爱好、就业取向等形成的符合农村特点,旨在加强劳动者素质和提升社区文化的教育形式。
一、农村社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形成还没有一个长期的时间,不少农民集中居住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再加上农村社区教育的配套没有完全跟上,因此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少必要的联系。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找准需要培训的对象。综观当前急需培训的对象,理应是刚刚步入社会的“新农民”,即未能考上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这部分人群既易于培训又必须培训,因为他们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为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必须形成对接,不能彼此分离,导致最终的脱节。
2.缺少必要的认识。由于受到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影响,不少需要培训的农民都认为接受社区教育并不是他们当前的必须品,不少农民认为,与其花时间接收培训,不如出去打些零工,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着更多农民参加社区教育。同时,由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导致社区教育难以顺利开展。
3.缺少必要的资金。当前,农村社区教育更多地属于政府进行主导,因此要想使社区教育有效开展,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4.缺少必要的队伍。农村社区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区教师资源有限。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人数有限。资料显示,海安县各乡镇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在编人数看,一般一个乡镇不超过8人,师生人数比与基础教育师生人数比,不足十分之一。另一方面,从事社区教育教师的素质有限。专职的社区教育教师几乎没有,更多的教师是基础教育转行的或者是各学校退休的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过硬的不多。
5.缺少必要的制度。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即使有相应的地区性制度进行保障,在执行的程度上也打了一定的折扣。
二、化解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提升策略
1.转变理念,提高认识。与社区管理部门联系,首先引导管理者从“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角度来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广播、宣传栏、有线电视等,在整个社区营造出“学习为再就业,学习可谋发展”的浓烈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失地农民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充分认识、积极参与,进而热情支持。
2.转变形式,学为所用。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由于不少的农民已经很难像学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此阶段的培训应该采取 “学为所用,学有所用” 点对点式培训。即由企业下“订单”(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学校出“菜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设相关课程,由农民自愿选择),政府来“买单”(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的模式,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后续保障,增强农民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农民社区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受训者的需求,如学校开设了“计算机操作、园艺、蔬菜、保洁、烹调、餐饮服务”等应用类,“书法、绘画、二胡、京剧、象棋”等休闲类课程,让农民按需要参加培训。
3.延伸课堂,提升效率。为了提升培训的效率,社区教育内容要根据新时期培训的要求,一方面,全方位采用了信息化技术的手段,通过计算机、投影仪、OA管理软件等来提升培训的效能;另一方面,根据需求,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以“点对点”式的分散培训,来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需求。
[关键词] 社区; 护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20-01
随着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举措,号召社区居民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迫切需要,社区护理工作的内涵就变得越来越丰富。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护理专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是保证社区护理工作正常的、有序地、高质量地开展的管理体系。我院原是一家职工医院,于2004年挂牌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4个社委会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全部工作内容,并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现将我中心社区护理管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1 社区护理人员的组织安排
1.1 人员的选定 首批选送了5名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沟通能力强的临床护士,参加了市社区护理岗位的系统培训,明确社区护理内涵和工作内容,熟练掌握社区护理的各项技能,并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证,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2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规范化的培训 以前传统的医疗模式是基层医院的门诊就是医生看病,开处方,基本不需要护士的参与。而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六位一体”的工作内涵,如果单靠全科医生是不可能完成这大量的工作的,因此需要医护人员相互合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中心成立了服务于4个社委会的4个全科社区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牵头,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参与,共同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样社区护士除了为家庭、个人承担直接的护理工作,同时也承担了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伤残康复训练等各项任务。这就要求社区护士医学知识面广、具备独立处理突况的应急能力,社区护士的专业素质就直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我中心利用各种形式对社区护士进行一些规范化的训练和医学知识的普及。
1.2.1 院外培训 选送了一位各方面素质较强的社区护士到省级医院急诊科培训了6个月,回来后要求她把学到的有关急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他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和带教,以带动社区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1.2.2 院内学习 积极参加上级医院医生下社区进行的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知识讲座的学习,同时也参加本院医生定期进行的常见慢性病知识讲座的学习。
1.2.3 积极参与卫生局举办的一些培训 如院前急救、健康知识讲座、伤残康复训练、计划免疫等等的专项培训。
1.2.4 中心定期组织社区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的演练 以提高社区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制订社区护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把社区护理这项工作做好,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我中心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文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制订了各种社区护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其中包括:计划免疫工作程序规程,医德医风奖惩制度,护理差错报告与奖惩制度,社区护理工作常规,社区护士下社区规程,上门出诊、随诊护理常规等。为社区护理的规范服务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3 社区护理质量的落实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使病人满意,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2]。社区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复杂性。需要运用社会科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经验完成护理工作。我中心护理部专门成立了护理质控小组,定期对社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对用于上门出诊的消毒物品、医疗器械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不定期的对社区居民进行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了解护理服务质量,与中心的奖惩制度挂钩,以提高社区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开展例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拿出整改意见,制定解决方案。对上级下发的社区工作文件,积极组织学习,领会精神,不断提高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
总之,在社区护理管理的工作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摸索,运用护理管理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做好、做扎实,把温暖带给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