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知识点

学科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知识点

学科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电工 教学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9-01

在高级技工学校电子电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实施的展开十分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如何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探讨。那么,如何构建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和发展,如何让素质教育成功渗透于本课程教学等问题,是我们目前急于解决的重点。

1 能力素质培养在电工电子课程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特点就是突出能力素质培养,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极为不利。电子电工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仅仅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电子电工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必由之路,学生的能力素质是推动其未来职业发展的保障,为其今后适应社会需要奠定良好基础。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限于教授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要将课本中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把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如《电子技术基础》“集成触发器”这一节课,这一节介绍了多种类型的触发器,每种类型的触发器都有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描述和真值表,学生学习时很容易混淆。教师在讲解每种触发器时,应在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应对不同类型触发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以介绍和剖析,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电工电子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2.1 素质教育从教师自身入手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职业学校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治学作风、广博精深的知识、较强的施教能力、强健的体魄,以适应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1)重视言传身教。提高高级技工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要从教师入手,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风师德的教师队伍,突出教师的师德修养,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仿效,教师的文化道德素质会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修养,以较高的道德水准来约束自己。除此之外,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自己为表率”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多吸取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现代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期望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却又不愿意被家长和老师束缚,因此就需要教师具备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的能力,只有一个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去感召和教育学生,可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2)重视自身能力培养。“突出职教特色,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实,随着电气化设备的广泛应用,教师有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如教师可自己设计、安装和调试电子电工实验教具,自己修理实验仪器、仪表;在实验课中,自己熟悉实验设备的性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利用假期,到实习企业实地向工人师傅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操作技能培训等。

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优化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有利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人才。

2.2 素质教育从课堂教学入手

(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和施教方法有所不同,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先明确素质教育目标,再充分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寻找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将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在课堂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展开素质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时,一方面要善于在电子电工课堂教学中挖掘能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这部分内容展开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水融。另一方面善于将教材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附着于学科知识的讲授当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语言、表达方式、设置问题、引导联想等等。丰富形象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在学生思路和思维不活跃时设问,还能够起到重新拉回学生思路的作用。提问时,用适当的使用停顿或拉长音的手段,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3)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对素质教育的影响极为重要,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与在沉闷压抑的氛围中,教学效果完全不同。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开放思维,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学习上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相反,教师如果带给学生一个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被压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会被封闭。因此,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活泼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叶圣陶提倡的“讨论式”课堂教学形式完全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借鉴运用,它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实践证明活泼主动、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够催人上进,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深信,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法,针对具体对象制订具体措施,增强新形势卜学科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科德育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康春玲.浅议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师),2009(8).

[2] 高红灵.电子线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尝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学科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人才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并非学习成绩越优秀,得到的社会认可度越高,随着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孩子们后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更加看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前线——学校,如何组织教学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焦点;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掌握课堂知识,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创景激疑,明确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便会在学习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方向地创设问题情境,就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问题情境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使学生在整节课中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热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情境创设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不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几乎都有相应的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用好这些素材设计课堂教学就显得很关键,可以是拷贝教材,也可以是加工教材使其生动,引入问题波澜起伏.

1 (苏教版)必修4“向量”的概念第一课教材设计的情境为:湖面上有三个景点O,A,B,如图1,一游艇将游客从景点O送至景点A,半小时后,游艇又将游客送至景点B,则从景点O到景点B,游艇行走的路程和位移相等吗?

结合教材的情境,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南辕北辙——战国时,有个北方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他从太行山脚下出发,乘着马车一直往北走去,有人提醒他:“到楚国应该朝南走,你怎能往北呢?”他却说:“不要紧,我有一匹好马!”他能顺利到达楚国吗?

(2)如图2,在同一时刻,老鼠由A向西方向的C处逃窜,猫由B向正东方向的D处追去,猫能否抓到老鼠?

如此创设问题情境,以实例引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又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简单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向量的物理模型,如位移、速度、力等,通过对物理中矢量和标量的认识,很自然地使学生开始了建立向量概念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操作,学会探究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与分析、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应适当安排学生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际实验、电脑模拟等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 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我们应更注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一起制作教学用具,一起准备每堂课所需的教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观察我们所处的空间等等,应该都比我们将公理、定理等直接告知学生,再花费大半的时间去证明,效果要更好.在观察有关立体几何图形时,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立体图形中点线面间的关系,此时,认真观察实体,甚至自己制作实体或许比教师讲很长时间要来得有效,或者还可以借助电脑制图,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生成.学生的亲身体验、亲手制作或许感觉花费时间较多,但从长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更获得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组织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的结论应该积极展示给其他同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和展示探究成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探究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案例3 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出一个椭圆,引出椭圆的定义.

(2)通过回顾直线方程和圆方程的推导,要求学生自己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得到相应的一些椭圆方程,学生自主建系推导出方程后可借助多媒体将一部分同学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并且要求学生自己讲述探究的经过和思路.

为保证结果的统一,笔者规定了两焦点F1,F2间的距离为2c.

不出所料,在展示学生的活动结果时,因为学生建系的区别,得到了不同的椭圆方程,而且在不同的建系方法下推导方程的过程难易相当明显:

(1)以F1F2为x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系,所得方程为:

(a2-c2)x2+a2y2=a2(a2-c2).

(2)以F1F2为y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系,所得方程为:(a2-c2)y2+a2x2=a2(a2-c2).

(3)以F1为原点,F1F2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以F2为原点,F1F2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等等.

学生自己的展示,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活动,虽然得出的并不一定是椭圆的标准方程,但是却能使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方程的特征有所了解.通过交流和展示成果的过程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探究中的不足点和优越点,让学生具备优化自己的探究结果的意识,同时,不同的结果又都是正确的,又可以让每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更好地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

四、回顾反思,巩固应用

对课堂学习内容及时地回顾反思,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广阔性.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在概念课中,回顾概念获得的过程,及概念与原有知识间的联系,获得新概念的方法能否用到其他问题的探究中去.

在复习课中可引导学生回顾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及所复习内容问题解决常用的思想方法等,特别是对习题解决过程的反思:我的这种解决过程是否能够用于其他问题?我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该问题?我能否对该问题加以推广和延伸?

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回顾应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怎样?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怎样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种解决方法是否具备一般性,能否应用到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等等.

学科知识点范文第3篇

学科是大学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学术研究架构的基础,学术性是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学术性建设,属于大学的内涵建设、根本建设。“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Liaison Librarian)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担任。这种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馆员”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最早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service),随后,在加拿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馆员”这种服务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无论从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从科研的基础设施来讲,重点学科都具有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水平和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能力。“学科馆员”对某一重点学科的基本理论、内在结构、学科历史和现状、学术前沿、学科的主要支撑者、学科经典文献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以开发专题信息资源为目的,深入学科专业领域,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学术层面上的知识服务,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目标、最新成果、未来发展动态能做到心中有数,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整理、集成知识提供给重点学科用户,“学科馆员”已经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2 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研究

随着高校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协作共享,打破了原有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信息获取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这使得学科馆员开始关注帮助重点学科用户如何快速捕获和析取解决所面临学科专业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集成、固化在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和创新管理机制中。研究“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适合当前学科建设创新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

知识集成(Knowledge Integration)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实施再构建,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集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是由学科馆员对分散在学科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固存于学科专家头脑当中和分散在重点学科不同用户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集成,通过这种有效知识集成使原本分散的、孤立的、不共享的知识变成集成化的,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可共享、可重用的学科信息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科相关知识能够融合到重点学科用户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个性化用户服务,为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基础和技术整合平台。以下通过分析重点学科知识流程和知识集成方式,探讨融于重点学科用户教学与科研全过程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的实现。

2.1 重点学科知识流程

重点学科知识流程是指由重点学科一系列学术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应用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利用的循环活动(图1)。知识创造:重点学科学术用户通过研究、探索、引进融合、外购、专利、再生、共享等方式获取学科外部知识,建立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内的跨学科课题项目组,促进本学科内部隐性知识对外部的显性化。知识存储:重点学科显性知识一般存储在各种教材、参考书刊、各类型学术数据库、学术报告、专著、学术门户网站、学术指南、技术规范、流程、多媒体素材等存储载体当中,隐性知识一般存储在专家学者和重点学科普通教师学生用户的头脑当中。知识传播:是由学科馆员将重点学科用户创造的知识通过知识集成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传播。知识应用:重点学科用户通过手工或智能检索方式检索或接收到的学科个人或者课题组创造的新知识。

附图

图1 重点学科知识流程图

2.2 重点学科知识集成的方式(图2)

附图

图2 重点学科知识集成的四种方式

资料来源: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12)

网络环境下重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不仅依赖于单个学科或者个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重点学科内部整体以及学科外部相关知识的充分共享和重用,使重点学科知识得到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根据日本学者Nonaka(1991)对企业知识集成的总结,我们把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方式划分为四种:

(1)隐性知识之间的知识集成。知识在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和普通教师、学生用户之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隐性知识的集成,其关键是学科馆员如何促成重点学科专家学者的隐性知识表示出来集成,为重点学科用户所共享。

(2)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集成。学科馆员将分散的重点学科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使其更有序化,有利于搜寻、查找以及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准确定义。

(3)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集成。重点学科专家学者教授头脑中的理论、实践经验和技术诀窍进行提炼总结出来,由学科馆员进行这种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集成,这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重点学科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的过程。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知识集成:当学科馆员将显性知识集成并被学科用户共享使用时,重点学科师生用户开始将显性知识内部化,即通过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知识传播工具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这实质上是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

学科知识点范文第4篇

现在的公开课上,几乎少不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以前相比的确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很多课要么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要么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出现讲不完的现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是草草收兵,带来一些遗憾。例如《求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教师首先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把这几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画成关联图。学生用了几分钟时间就完成了。于是纷纷要求上台展示,并讲解。有的还要求把自己的关联图画到黑板上,然后像小老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解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同学说:“长方形就像‘母亲’,其余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就像‘子女’。”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看到同学们个个自告奋勇当小老师的热情,教师实在不忍心因为时间关系而把此环节结束了。等同学们都表现得差不多的时候,教师一看表,还有5分钟就要下课了。于是匆匆忙忙出示了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学生还没做完,下课的铃声就无情地敲响了。

本节课上老师的确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从公式的推导到知识网络的构建,80%的数学语言都是由学生讲出来的,教师退而居其次。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施展,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孩子们构建的网络图,虽然有的不太合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创造……然而,遗憾的是,本节课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没有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表达与交流的形式不同,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教给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如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看法,对不同的看法如何质疑、讨论,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交流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引出具体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平面图形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讨论点:根据图形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学生经过讨论,当一组同学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合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马上说梯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当梯形的上底为0时)。几秒之后,一组同学说如果知道梯形的中位线,那么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合用一个公式。其次,要及时把握表达与交流的时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达与交流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的,从学生角度来讲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交流。

请看特级教师徐斌的教学案例:二年级乘法意义

师:(课件演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

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

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部分同学还在认真地加。

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时间。

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议论。

师:(轻声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

生2: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

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

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其实,在平时,好多老师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过程中,类似徐老师创设的情境有很多,但在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像徐老师那样耐得住寂寞,点到为止,点而不止。往往当一、二个学生有所感悟时,马上就揭示课题。于是,绝大部分学生奉命停下,仔细倾听那一、二位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少数思维灵活的同学探究而已,而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感悟,没有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叫停了。而徐老师却做得比较到位,他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某教师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还有学生说:“以前我们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很多种方法,我猜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多种方法。”然后教师就鼓励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并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两个梯形,有的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通过剪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得到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有位学生把一个等腰梯形对折,剪下一个角,拼成平行四边形(如图)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当这位同学说完,就有一位同学问道:“你用的是等腰梯形,那么一般的梯形能否用这个方法呢?”这时教师再及时点拨:如果是一个任意的梯形要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话,这一刀该怎么剪?学生就想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这刀剪得要与另一条腰平行才行。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不仅需要我们重视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学习体验、情感熏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学习者的个人体验。教学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就是因为学习体验可弥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回归教学常态,尊重实际需求。自从课堂教学的育人目的被功利性所取代,如以单一传授双基为目的,为获取考试好成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逐渐远离了常态,失去了真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像“训兽场”上的动物,因为不能自主体验喜、怒、哀、乐而感到孤独”,甚至在“头悬梁,锥刺股”古训的教诲下,形成自虐性的上进心理。生活对这些学生来说,是学习以外的事情,而学习,则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有人问过一位教师教学中最深的体会是什么,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愿绞尽脑汁去详尽地设计教学过程,不愿将教案写得像剧本,极富现场感,而是设想师生如何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我尽可能用简单的手段,极少的教具取得最佳的效果,因为我每周担任十几节课,如果不这样,只能吃力不讨好。其实,一开始并不容易,因为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吃透教材,而且需要了解学生,更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灵活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子久了,就不感到很难了,而且上课没有做作感,觉得平常而自然,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也很欢迎。”可见,上好常态下的课是不容易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付出,是非常有价值的,必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教师真正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标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学中小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活泼而有序,自主又高效地活动,必须有教师恰到好处的控制,学会“点穴”功夫。活动的策划、准备、落实、实施等,都需要教师从宏观上进行管理。为了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小助手,让他们在活动中起组织带头作用,让小组活动活而不乱。在学生活动时,教师是敏锐的信息收集者、热心的学习顾问,根据从学生那里收集到的反馈信息灵活应变,将活动设计在课本和生活的结合点上,设计在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兴奋区内,让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活动激活学生的潜能。当活动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也就成为了学习的合理设计者。“什么样的教育最有价值?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因此,“真实”是课堂不竭的生命力。又如特级教师林良富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可谓打破沙锅问到底,点到为止而又点到不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很多老师只是通过拉三角形框架演示,就可以得出结论。细想一想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特性呢?怎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林特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节内容时,在学生通过举例,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他出示篮球、空调的支架图,问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实物支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是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老师问:“你们是怎么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学生说:“三角形不容易拉动。”于是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按照常规教学做法,到此就可以为止了,可以就此收场了,但林老师并未就此作罢。继续问到:“有没有想过,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用同样的小棒能不能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用同样的三根小棒只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教师继续追问:假如给你四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四边形?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可以摆出无数个不同的四边形。由此学生在教师的点而不止的探究中领悟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教学一但如此处理,就会让学生深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存在依据,这样教师从存在的角度揭示了三角形的这一特征。

如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与和谐、团结与协作、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体验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劲头高涨,学习效果很好。教师的角色应由过去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师可以无需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通过这一次次探究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学科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工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8-01

一 引言

电工学是工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对学生打牢专业课程理论基础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十分重要。电工学应用范围广、原理特性突出,其教学需要贴近实际、重点突出、易于理解,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对优化电工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二 合理地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电工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程相符合;其基本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减少数理论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例如在对机械专业学生讲授电工学时,注意与后续专业课程老师就教学的需求、内容的衔接等问题进行超前交流,充分征求意见,并且考虑工程机械专业具有机电结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等教学内容,相应精简了存储器、模拟量与数字量转换等内容,这种改变在教学中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应用联系起来。

三 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电工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无论是讲述概念、定律还是理论推导与计算,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难以表达的、变化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动态图像的形式演示出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课件这个教学手段还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例如,在讲“电容器充放电”这一节时,由于充放电的时间非常短暂,只需要几毫秒,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很难理解。依靠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实验,可将灯泡的亮暗过程拉长,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充放电的印象,这样既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在电工学的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外,还应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强调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思考分析理论在实际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十分重要。例如在讲串联电路中电压和电阻成正比的关系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电阻串联,其中一个电阻无穷大,也就是断开了,那么在断口处的电压是多少?有的学生感到茫然,有的学生会说那就没有电压了。其实这个问题可用动态抽象的电路去想象——在那个逐渐变大的电阻两端接上电压表一直监视,则电压表读数必然会越来越大,最终电压表的读数必然与电源电压相同,这就是电线断线后如果有人碰到就会触电的原因。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到学的东西有用。

五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注重相似内容类比区别,集中教学。电工学的内容中有些概念十分相似,易混淆。如果按部就班地顺着章节讲述,会造成内容前后脱节,让学生抓不住要领。如果打破章节顺序,把类似的概念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集中讲解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电磁与电磁感应时,首先把这三个定则同时列出,并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线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地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手背又有什么作用等。这样,学生对三个定则的概念和运用就非常深刻了。

六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电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扭转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往学生上实验课,都是由实验教师讲解后,按照给出的电路图接线、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画好的表格填写数据照搬进行,阻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实验课应要求学生在课下根据实验题目自己拟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上实验课操作之前,教师应先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再进行独立操作,测出实验数据,最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研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