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运营与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快速公交线网; 广告媒体
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系统于30年前起源于巴西的库里提巴市,我国已有北京、杭州、郑州、大连等城市开通快速公交线路,另外武汉、长沙、深圳、沈阳等城市也在计划和筹建中。借鉴公交广告媒体户外广告媒体的运作经验,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以平衡其运行收支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将此媒体的应用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城市品牌建设和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概况
快速公交线网是一种以大容量、快速为代表的公共交通系统,它具有专用路权、灯控路口优先、封闭式车站、大容量车辆、车外售检票、水平登降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成功推广的一种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快速公交线网系统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独特风景,作为城市的窗口与焦点,吸引受众眼球,其衍生出的媒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开发价值。
基于快速公交线网,将广告表现形式应用于其硬件设施如车身、车站、线网系统等来向广大消费者进行诉求,达到推销商品、劳务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为快速公交广告媒体。
我国快速公交线网开行时间较短,其媒体的开发还不如公交广告媒体以及户外广告媒体那样成型,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北京快速公交虽起步最早,但其作为广告媒体的发展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广州快速公交系统自2010年2月10日试验线开通以来,迅速成为典范。其做法是将其媒体的经营权出让于广告媒体公司来进行运营,已经开发出的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主要集中在快速公交站台灯箱上,并根据不同路段、不同大小由广告媒体公司进行经营,大大提高了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使用率。但不得不承认,这种经营使用方式与传统公交广告媒体的方式并无差异。
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分析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作为公交广告媒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户外广告媒体的一个分支,其本身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也赋予了快速公交广告媒体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1]。
2.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首先是基于快速公交线网系统的,快速公交线网系统是由快速公交线路、快速公交车辆、快速公交站台、快速公交网线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组成,相应的,作为广告媒体,其表现形式集中在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快速公交站台、快速公交线网控制系统3大部分。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高端性。多采用高清度、高精度、色彩鲜艳、户外耐性强、色彩饱和度强、视觉冲击力大的优质材料,统一的站点设计、统一的车辆配置、统一的数字技术控制系统,使得快速公交线网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贵族”。(2)精准性。调查数据显示,快速公交系统乘坐群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是冲动型消费的主要群体。以此为传播载体投放广告,针对性强、精准性高,极大节约了千人成本。(3)高频性。由于上班族每天都要数次进行等车、乘车、换乘等程序,同时也就数次接触该媒体,其反复冲击频率极高,为受众提供了充足的阅读消化时间,强化信息记忆。(4)封闭性。因其运行形式是封闭的,在空间的封闭状态下,容易强迫性地进入受众视阈范围内,成为受众打发无聊时间的主导性信息载体。
2.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问题分析——以郑州为例
中原城市郑州,于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快速公交线网系统,主线全长30 km,全程采用中央专用车道,设置中央侧式车站38对,采用18 m铰接车65台;与快速公交主线配套,设置8条支线155台专用车辆,主线和支线在二环走廊上实现同站台同方向免费换乘。据统计,郑州快速公交线网年总运量为6 911万余人次,营运里程1 640.0万km,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2万人次以上,日均运营里程达4.5万km,约占郑州市日均运营里程的7.6%。由此可见,快速公交线网系统在郑州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媒体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因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2.1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垄断性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是由郑州公交总公司独立运营使用,而该公司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国有大型公交企业,其作为郑州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力量,在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中,形成了资源与运营的垄断。
2.2.2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单一性
由于运营的垄断,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媒体形式和信息内容不可避免地具有单一性。一方面,仅仅利用了车站灯箱和车载电视这些媒体形式,而其他诸如站内空间、站内液晶电视、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外部的车身、内部的拉环广告、车座后背广告、车座后背杂志等,均未得到开发利用;另外,广告内容集中在城市宣传、慈善活动、快速公交系统简介三个方面,而车载电视广告的内容不是根据快速公交的乘坐受众进行针对性创意与表现,也未结合该媒体的特点进行专项投放[2]。
2.3 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孤立性
郑州现有的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是分裂开来使用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线网优势。一方面,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内的车载电视,并未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组合,也并未与快速公交沿线潜在的广告主进行结合,使得该媒体孤立运营,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在快速公交站台灯箱这一媒体的使用上,也并未与站台周边、站台内空间等进行整合,使得这一重要的媒体单调存在,苍白无力,缺乏冲击力。
3 城市快速公交线网广告媒体的发展策略
结合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特点以及郑州快速公交的发展现状,针对郑州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思路以供借鉴。
3.1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应当借鉴公交广告媒体的运营策略,吸引民营资本介入。针对此也有成功先例: 1997年,河南天明广告公司将购买的22辆双层大巴交给郑州公交总公司,作为置换条件,天明公司取得了34辆双层大巴车体广告经营权若干年,郑州街头出现了当时在沿海发达城市出现不久的双层大巴,一时在内地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对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而言,引进民间资本,使得该媒体进入到有序的市 场经济竞争中,才能将其发展纳入到多元化、产业化、精品化的市场经济链条上,才可有效地解决其垄断性这一深层问题。
3.2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开发,需要紧紧围绕在快速公交系统的专用车辆、专用车站、线网控制三个方面,并且与该媒体经营者所掌握的技术以及资金结合起来,在已经存在的媒体基础上,开发新的媒体形式。比如:快速公交车身异型包装、站台载控电视、站内LED显示屏、快速公交专用车内直投杂志、快速公交专用车内拉环广告等。只有通过丰富创新媒体形式,才能够使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媒体开发只有与媒体运营结合起来,使广告媒体运营商根据广告主的需求,进行创意组合,来提供优质的媒体服务,实现共赢。
3.3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衍生策略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可衍生出更多的关联媒体来辅助实现最佳的传播沟通效果。例如,利用站台内空间,设立自动售卖机,利用该机器可以完成品牌的广告宣传甚至是达成促销;还可在快速公交站台内,设立城市信息网,利用公交统一的乘坐卡来实现消费或者获得促销信息等服务。在郑州快速公交站台,已初现这种衍生媒体,即公交百通卡折扣信息机,这是以公交百通卡来获取各个餐馆或其他商店的优惠券,由此可见一斑。衍生媒体对于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而言,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使得这一媒体实现立体化、多元化和网络化。
3.4 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的线网整合策略
针对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孤立性的问题,结合快速公交广告媒体特点以及沿线商业区分布情况,将该媒体进行主题设计和媒体整合,使城市快速公交线网媒体真正实现“以点带线、以线成面”。
主题设计整合。将该媒体建设成为一种文化元素、城市元素、精神元素的结合体。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黄河、商城遗址、少林寺等都可以各种方式展现在各个站台处,还可以城市形象识别元素来命名车名,例如文庙号、轩辕号等,以此发挥公交广告媒体的城市形象传播功能。在设计上要注重主题元素的整合,使得其完整表达统一的广告内容。比如“嵩山路少林寺站”,将整个站台设计成为一个少林武术的主题站点,所有的灯箱广告、自动售卖机等都围绕这一主题来设计组合,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该品牌的传播效果,更可以为城市的形象增添趣味。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亦可将此思路运用于商业品牌。
媒体整合。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媒体和站台媒体是快速公交线网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将两者与沿线经济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更强的冲击力。例如:在郑州快速公交1号线农业东路站,站台附近是易初莲花大型超市,在建的苏荷公寓项目将成为该地域的地标性建筑。整合这一沿线潜在广告资源,可使两者在该地域的联动作用得以充分展示。在快速公交专用车辆到在到达这一站时间的时刻,播放易初莲花超市卖场的促销广告、超市顶层电影院的影视信息、苏荷公寓售卖或介绍信息等,由此可通过快速公交广告媒体将该区域两大广告主整合传播,形成品牌效应,强化传播效果。
4 结语
快速公交线网系统在我国各大城市正处于起步阶段,快速公交广告媒体更是处于一个探索时期。其发展与建设要避免走公交广告媒体和户外广告媒体的弯路,在政府有效监督和指导的前提下,需有效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在媒体开发和媒体投放中创新思路,将广告媒体运营与城市形象整合起来,成长为精品媒体。
参考文献
新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个网站、发微博和微信,也不只是想把书刊中的内容挑选一部分放在网上,或交给平台商就行了,而必须时时在考虑受众都有什么,受众想要看什么内容,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新闻、社科、科技、教育、人文、生活热点、少儿等等。出版社没有掌握用户,而网络平台经过多年运营,是掌握大量注册用户的。平台商可以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主动向网友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这就是其运营的基础。
出版融合,也即数字出版及媒体融合出版的主体仍然是互联网,其强大的融合力使得基于互联网应用而产生的数字出版一开始就拥有了信息化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基因和强大的生命力。自此,数字新媒体成为了媒体发展方向的代表。出版融合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完全IP化,从而导致全网络融合,纸质图书成为媒体产品的一部分,一个子集。用户需求的融合,必然会导致用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融合,从而形成全媒体,M一步导致业务融合,从而形成全业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运营的概念。
媒体融合出版的流程
如何利用管理手段,尽快完成从传统出版到媒体融合出版的转化,就是我们这些出版管理人员需要尽快解决的课题。
传统出版和媒体融合出版同样是生产流程的融合,它们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传统媒体行业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从最初选题的构想,到选题立项,再到实施阶段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印刷、销售,最终到财务结算,效能评价,这个完整的体系保证了内容信息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新媒体出版,则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满足基于大数据库的多维度阅读需求,开发整合有效阅读资源,在平台上,通过用户行为状态来收集可用数据,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新媒体数字化资源都是海量的,不是一本本的,规模化和集成的,通过对资源的碎片化与结构化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等,构建知识的点、链、丛、树和体。新媒体数字资源在开放存取模式下通过协同编纂系统,完成资源的按需定向、定点萃取和立体化编辑。媒体融合出版,在网站平台上,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支撑,基于全媒体、全介质、全通道、全设备、全装置进行内容信息的传播。并且,根据用户反馈,进行迭代服务。这是一个从用户到用户的完整的闭环。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出版的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刷、销售的一个线性流程,一个开环流程。而是一个需求建构――平台――用户互动――增值服务――迭代开发……的流程。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学科发展报告”数据库开发和运营,就是如此。“学科发展报告”不但一次次地内容补充完善,而且呈现形式、UI界面,都按照用户的要求做了完善。
确定适合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出版流程,就为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内容运营
首先,要把握用户的需求,采用精心选择的内容,经过认真的编辑加工,通过技术开发,UI界面美化,打造出优秀的数字产品,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
其次,要进行用户测试,及时将数字产品在网站上,让用户阅读体验,收集内容反馈,进一步改进产品,包括外观界面和内容。
例如,“学科发展报告”及时地进行了内容补充,每年增加30―40册的新内容。在UI界面上,也按照图书馆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要求,做了修改,以便更适用于大中院校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
此外,媒体融合出版切实保证产品内容管理,能因噎废食只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产品内容。
用户运营
传统出版是先有产品,后进行推广。而且不能精确锁定用户,用户往往是在电商、平台运营商手中。产品策划开发者与产品的用户(读者)之间互动少,参与感少,受众的黏性不强,读者对产品不满时的应对手段就是下次选购产品舍弃这家出版企业和产品。数字新媒体出版则不同,如果受众对媒体提供的产品不满意,会马上关闭页面、卸载客户端,转而选择其他竞争者产品,并把不满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进而影响品牌的口碑。因此,新媒体数字出版必须在每个产品中都倾注全力,打造品牌和影响力。特别是用户口碑,用户形成的口碑,才会直接在用户中传播,影响媒体融合出版的服务传播和消费行为。
在运营媒体融合出版时,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如:用户提供试用阅读品,提供免费下载内容,有奖销售,与其他产品打包销售,等等。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企业获取用户的各种运营方法。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果脯网,是该出版社的内容平台,需要用户的数量、黏性和活跃程度。果脯网的运营团队,几年来多次搞各种线上线下推广活动,如百度推广、期刊推广、易拉宝推广,用户建议提交、用户征文等,聚集了人气,提高了用户访问量和销售下载量。
品牌运营
现代市场经济表明,企业运营需要品牌,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非朝夕达成,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建立品牌过程中传统企业的发展状况各有不同,每一个企业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品牌发展战略,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稳步推进。
数字新媒体,要用准确的定位,精确圈定自己的用户,不同出版企业之间,圈定的用户是完全不同的,如少儿、教育、科技、文学等出版企业,要采取不同的用户,打造细分品牌。可以依据自己多年形成的传统图书品牌优势,通过渠道平台,不断强化数字媒体品牌。
品牌建立,要分阶段通过产品内容和服务带动实现,媒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需要联动发展。第一阶段,打造和推广其优秀数字产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产品品牌。第二阶段,打造平台。优质产品与品牌将会进一步带动平台的发展,保证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自己的平台上聚集起众多优质内容资源,使得新媒体产品的开发能与其他企业保持差异性,避免同质化,不断提高美誉度。第三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前行,企业最终实现产品品牌、平台品牌的综合发展,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例如,科学普及出版社不断在用户中增强“全国唯一一家中央级科普出版社”的品牌形象,在科普业内,特别是科协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客户忠诚度,全国的地方科协系统购买科普电子书、科普APP、科普数据库和科普视频等,首选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产品。这正是科普数字出版物与服务品牌形象的表现和效果。
编校质量控制
质量是运营的基础,新媒体数字产品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一旦产品内容出现问题,给社会和出版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必要的流程和手段来规范信息传播内容,确保质量。
融合中的媒体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校人才,日常的业务和导向培训不仅能防微杜渐,减少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数字产品的质量。
此外,积极收集用户的意见,从中发现内容错误并进行改进,也是一个重要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是产品的评价者、加工者、传播者、消费者。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媒体出版管理者,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当好生产组织者,而非传统出版时代、工业化纸质出版物时代的生产者。
关键词 盛大文学;全媒体;版权运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216-02
从广义上看,全媒体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从狭义上看,全媒体是指立足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传播观念,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媒介形态、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媒介运营模式、媒介营销观念等方面的整合性运用[1]。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媒体应该是通往媒介融合的未来的一个途径,是一种阶段性的战略[2]。
当前,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谁也不会否认其将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趋势[3]。纵观整个数字出版产业生态,大体上存在着内容提供商、技术支持商和渠道运营商的三大经营主体和与之相对应的内容主导型、终端厂商主导型和运营商主导型的三大运营模式。在下文中,笔者将以盛大文学为例,对其作为一个运营商主导型的全媒体版权运营策略进行分析。
1 盛大文学的数字出版现状
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是盛大集团旗下文学业务板块的运营和管理实体。其通过整合国内网络原创文学资源,推动纸质出版,同时加强第三方版权内容的数字化运营,推动数字出版,并依托原创故事,推动实体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等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盛大从一家主营网络游戏的公司成为如今数字出版业的巨擘,这其中离不开对数字出版行业发展走势的敏锐把控。首先,从2004年试水网络出版市场后,盛大便依靠其强大资本的驱动力,几年内先后并购了一大批在国内较为领先的网络原创类文学网站。其后,盛大继承和发展了在起点中文网下的VIP阅读模式,通过作品签约、部分免费试阅到付费阅读的运营流程,其本质是建立在作者、读者选择和平台商参与分成之上的“微支付”网络出版商业模式。再则,在并购和经营的过程中,盛大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集生产创作、包装培养、发行销售为一体的较为成熟的网络在线出版机制,并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群。以上这些都为盛大下一步的全媒体版权运营策略做好了积淀。
2 盛大的全媒体版权运营模式
盛大文学的全方位、立体式营销格局,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其综合运用了新技术和媒介融合的观念,联合新旧媒体,达到了对媒介形态、生产和传播的整合性应用。最终形成了对媒介内容资源“一次生产,多次销售”的产业模式。不难看出,盛大的这种全媒体经营策略,其实质是建立在版权生产和分销上的全版权运营策略。其运营模式特点如下:
1)利用原创文学网站生产版权和试水市场,然后重点培养。上文已经提到,盛大旗下的原创类文学网站拥有十分庞大的作者和读者市场,再加之较为成熟的“微支付”付费阅读模式。盛大在版权生产的初期不仅揽获了大量优质的内容资源和忠实的受众,且通过读者“真金白银”式的购买和阅读完成了对作品市场价值和前景的初探,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作品培养,大大降低了后期版权运作的投资和运营风险。在此网站刊载的初期阶段,盛大完成了对作品的一次售卖。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出版的大背景下,原创文学网站的媒介产品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内容为王”这样单一的视野,文学作品创作中读者和作者的充分互动,互联网交互性和共享性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以此形成了用户与媒体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牢固关系。同时,这种双向性的读者参与作品生产的过程,激发了受众一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过去媒体产品生产单边化的重心,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
2)选择具有市场潜力的一次产品,进行版权的分销和再开发。在内容原创(即版权生产)的阶段完成后,盛大挑选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作品并利用其在平台运营上的巨大优势进行版权在各个渠道的分销。在此阶段,盛大文学对《步步惊心》的经营最具代表性。《步步惊心》本是一部由桐华创作的清穿小说,2005年起由盛大文学旗下晋江原创网连载。在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和口碑之后,盛大文学开始筹划线下实体出版,小说先后于2006、2009、2011年出版和修订再版。2011年,影视剧《步步惊心》先后在全国各大卫视播出,大获全胜。除了通过其它渠道的分销版权之外,盛大在云中书城及时推出了《步步惊心》小说的Bambook(盛大自主开发的阅读器)、iPhone、Android等客户端的电子书售卖。至此,围绕原创穿越小说《步步惊心》,经过版权的分销和各大媒体平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盛大完成了传统纸质出版、在线付费阅读、电子书出版、影视剧改编以及其他众多衍生品的全方位传播和立体式的售卖格局,形成了对产品内容资源的一次生产和多次销售;
3)从运营商起家,控制内容生产,上下延伸整合产业链。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盛大的版权运营策略应该属于数字出版产业生态中的运营商主导型模式。但稍加分析即可发现,盛大从核心的版权运营出发,着力向出版产业链上游延伸。其旗下原创文学网站作品创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从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纸质出版前期的印量和市场积货风险。仅凭这些门槛较低的原创网站,盛大便能网罗一大批写作能手。网络化的编写平台使盛大轻松地越过了传统内容提供商这一环,并打破了其长期对内容资源的垄断。同时,盛大也正在努力延伸其出版下游产业链——提供阅读终端设备Bambook,并希望借此契机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前期或采用内置部分内容资源的方式)与其它平台商和终端商抢夺电子书阅读的市场份额。从整体上来说,盛大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从上到下的全局布控。
4)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版权分销渠道,掌握了产业模式的核心价值点。在全媒体运营策略下,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主营游戏的盛大集团通过强大的资本运作完成其在网络文学和出版领域的业务拓展,其模式核心是搭建了一个原创网络文学的版权生产和分销平台。除开盛大本身拥有的游戏、纸质书出版和电子书售卖等版权销售渠道外,其还与其他媒体机构开展广泛的版权交易和合作,保证作品内容资源在每一个渠道和每一种传播形态上得到最专业化的开发。与多年前传统意义上小说改编电视剧和其它媒体衍生产品不同的是,盛大把握了海量且开放廉价的原创内容资源并率先通过付费阅读模式检验了其市场前景,再则,在版权分销的专业化、广泛化和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深度开发上,传统的小说改编模式都难以望其项背。在上文中已经提到,盛大虽然完成了对全局产业链的布控,但其业务核心始终聚焦于版权的生产和分销上,这一核心使得盛大牢牢抓住了全版权经营模式的核心价值点,占据了与其他各种市场主体竞争中的主动优势,获得较高的投入和产出比。
3结论
综上,盛大以游戏起家,转向数字出版产业,实现付费阅读到全版权运营对数字出版行业的整合。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盛大牢牢把握了核心的原创内容资源,并通过市场检验重点开发培养,通过全版权的运营策略进行版权的分销和全媒体形态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整合行业标准。其成功的经验对传统出版商向全媒体形态扩展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盛大的全媒体版权模式运营背后也有着其多年网络媒体运营的经验和强大的资本驱动作为基础,因而其运作模式也有具体情况下适用性。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要进行全媒体运营的探索,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媒介融合大浪潮下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积极实践探索适合自我的行业生存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3(6).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成为近期公共传媒、网络媒体、社交门户网站的讨论热点。与此前多数公众热议焦点话题不同,这次争论主要体现在关于收费合理性的争论上。在表明态度的同时,也更多体现了说理的客观性、论证的现实性。通过对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论的反思,我们可以把握公众对于这种新社交软件的认识,从而对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的主要特点
这次争论是介于通信运营商与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由于微信使用者是受众群体,社会争论也主要源自于社会公众,其主要目的也是维护自身权益。在公众热议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微信使用的广泛性和其认知度进一步提升,微信客户又有所增加。议论话题除政府部门、通信运营商、企业表态发言以外,多倾向于以下方面:
(一)微信收费对自身的影响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使用便捷性、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不受服务区地域局限等特殊优势。更重要的是,微信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微信交流在社交生活、移动通信愈发普遍。微信较通信运营商传统短信、语音通话等模式,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其广泛采用也挤占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此次微信收费,必然会冲击微信使用者现行的通信交流模式。公众关注点在于谈论微信收费的具体方式,对于自身花费开支的影响。鉴于收费,微信必将丢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的使用普遍性降低,这也对微信大众性形成挑战。
(二)微信收费的自身合理性
微信作为通信服务软件,是对传统通信交流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流量代替传统业务成为公众消费的主要支出已经成为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由于微信使用者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因此在软件使用上如单纯对微信收取费用,合理性受到公众的质疑。客观条件在于,中国移动通信使用者众多,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作为通信运营商,已经较难承载巨大的数据业务。运营商还要对微信大量信息进行有序疏导传送,这也占用了通信服务商的服务资源并增加了通信服务商的工作成本。在现有基础设施较难满足多方需求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收费形式。
(三)微信收费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目前的国内通信业尚属垄断行业。在运营商和软件供应商的博弈中,消费者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收费的结果及具体模式。在公众看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自身支付成本。公众研讨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希望运营商能够适应时代变革趋势,逐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通过自身的变革,进一步扩大公司运营的实际效益,而并非通过垄断价格保持原有的利益蛋糕。
(四)微信收费对通信行业发展的影响
横向看,世界通讯业先进的国家都已开发出与微信功能相似的软件。公众也将争论放在了微信收费可能性与各国提供服务及收费方式的具体方法相比较上。如果微信收费具有不合理因素,必然会流失一部分使用者。微信热度降低,将使即时交流新模式发展受到阻碍,不利于我国通信业长远发展。可以看到,公众这次争论更体现了理性客观。而并非如同以往关于社会焦点问题那种跟风、无秩序扩散,虚假信息横传等特点。由此见得,公众对于此次微信收费的争论,具有负责任的态度。这也提示我们,作为通讯、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准确知晓公众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新媒体发展的方向,有效利用新媒体,促进社会发展。
二、微信作为新媒体具备的新特点
随着网络社交网站、微博等方式逐步成为公众信息传播、接收的主要形式。新媒体发展迅速,微信应运而生。相比其他新媒体,微信操作简易、使用人数多,且符合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特点人们的需要,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通信服务功能
微信的大众性决定了其通信交流的可行性。通过通信运营商短信、语音业务的锐减,可以看到微信已成为公众进行短信息交流、语音沟通的新方式。微信软件开发较早,与国内相似的通信软件尚不能在影响力上与微信比肩,微信更全面的占领了手机业务的主要受众。微信既具有通信服务功能,其依托智能手机,又具备了网络信息传输便捷的特点。集合了手机通信、网络传播等方面等全方位地服务功能,受到公众青睐。
(二)公众知情便捷
微信在软件自身发展上几乎无所不包。在社会焦点、公众关注热点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同时,以央视新闻公共账号为例,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召集公众讨论,合理分析热点问题,使得公众对于热点焦点问题知晓更加全面客观。由于微信具有即时通信功能,在微信公共平台的参与者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以往网络平台虚拟性的弊端,也使得信息者责任感的提升。公众账号的微信信息即时,每一个使用者都能根据自己喜好有选择接收信息,且更加快捷,全面。
(三)实现舆情有序管控
相比网络新媒体,微信在实名参与、信息者追溯的可行性更高。对于信息整理、舆情发展新趋势等方面更容易把握。以各交往圈子为例,各交往圈子的参与者多数价值理念相似,热点关注趋同,意见更易集中统一。这使我们对社会各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掌握。对于及时了解民意诉求、不良信息管控、重大事件防范等方面改善了以往政府部门信息来源不足的缺陷。
(四)社交模式理性回归
微信在新闻信息,社会热点研讨等方面,更多体现了参与者理性、客观的一面。与网络新媒体不同,微信中的个体,信息透明度高,也更容易受到认可。参与者具有身份的真实性,就更要为自身的言语、观点负责。有效降低了此前不负责任信息、虚假信息传播、非主流不良观点横行的局面。微信信息量巨大,且参与者对于有效信息摄取的要求较高。在这个大背景下,微信信息交流环境较网络社交更优越。由此,微信受众广泛且质疑声少更说明了其发展的合理性。
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发现,微信火爆可以改变以往的通信交流模式,也促进了社会理性回归。从计算机、手机广泛使用开始,软件、通信方式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生活需求,引导公众合理消费。微信的优势,也代表着下一步软件开发、通信运营的合理趋势。
三、微信收费合理性争议对新媒体发展的启示
微信本身的出现充实了网络社交、移动通信的发展,丰富了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锻造了更高层次的社交文化。通过这次关于其收费合理性的争议。我们对其特有优势及引导方向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有利于服务公众
微信的开发及广泛使用,在于其为公众信息交流方式多样、迅捷、成本降低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效用。随着网络通信发达、新媒体使用广泛,公众对于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趋向于快速、便捷、权威、客观。微信在语音和文字信息传播方面有特有的交流模式,在新闻传播、个人信息、公共交流等方面也与微博、网络交流平台、社交网站有相似之处。这也为微信的服务人性化、信息大众化、舆论导向合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促进微信不断更新模式,改进效能。作为文化产品,微信及新媒体要进一步贴近民众,在便捷实用、号召更多民众参与方面做出探索。
(二)有利于公民意识塑造
作为新媒体,较好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公民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软件开发者和通信运营商的本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公民文化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新媒体开发,要在有效维护个人信息保密性的同时,权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促进社会积极健康心态的塑造。在网络信息方面,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信息供应方面,创新供应模式,做好民众参与引导共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功能开发方面,合理满足民众需求,做好信息管控,抵制庸俗、奢靡等社会不正之风,既保持主流媒体信息正面性,也契合公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交圈,体现实用性,促进文化交流,有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三)有利于解决社会敏感问题
在运营商的引领下,一场竞争激烈的多媒体市场的争夺战正在设备商之间悄然上演。
挑起战火的是运营商。随着全业务运营时代的来临,运营商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将固网和移动网络串联起来的业务,在3G时代赢得消费者的欢心。现在,运营商找到了这把开启3G宝藏的钥匙――多媒体业务。
2009年9月10日,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F DoCoMo携手富士通、阿尔卡特朗讯、NEC、NSN、爱立信5家企业,共同制定了基于IMS(IP多媒体子系统)通信方式的网络上实现增值服务的通用技术规格,并取得了联合验证试验的成功。
事实上,青睐这一技术的并不仅仅有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目前,越来越多的3G运营商开始以IMS为基础开展多媒体增值业务。国内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也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已开始部署IMS这一架构。
运营商的青睐,使得沉寂已久的设备商进发出少有的激情,纷纷开始发力多媒体市场。据知名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Research日前报告的显示,从2009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全球IMS设备销售收入大涨了108%,至1.64亿美元。
然而,在这场由运营商引发的产业争夺战中,设备商谁能拔得头筹呢?
运营商试水
虽然直到现在,IMS才被运营商认可并狂热追求。但事实上,IMS并不是最新的一种技术,早在2006年就已经登台亮相。
IMS被业界认可是在2006年的3GSM大会。当时,也许是看到这一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TeliaSonera、爱立信、沃达丰和诺基亚等厂商都宣布重点发展该技术。据统计,IMS系统已在全球部署超过数十个项目。其中包括西班牙Telefonica、丹麦TDC、澳大利亚cOMMANDER等固网的IMS商用部署,以及美国Sprint核心网与系统集成项目、北欧TeliaSonera、意大利TIM融合网络等项目,其中意大利电信的IMS系统提供的业务已经商业化。
运营商为何青睐IMS?“IMS是继3G成功部署后的下一步。”爱立信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文凯说,“2006年,大多数3G网络升级到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人)。3G已经成为一个稳步增长的大众市场。IMS和全IP代表着下一步,将充分利用移动宽带所带来的机遇。IMS在多媒体服务的创建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且,由于IMS可以组合固定和移动业务,通过网络的集成,用户能够利用双模手机、Wi-Fi手机等通信工具,通过Wi-Fi连接到家庭宽带或企业局域网,节省通信资费。
虽然IMS在国外已经商用,但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IMS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有过尝试,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2008年奥运期间,原北京网通开了运营国内首个IMS网络的先河后,这一局面才在2009年得以打破。现在,浙江移动已经在全省试水IMS全业务运营,5月份中国电信在上海的EV-DO商用网络上也打通了国内首个基于IMS的视频电话。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对IMS最有兴趣的是中国移动。因为,电国移动固网市场非常薄弱,有着极大的发展固网市场的需求,所以目前建设IMS网络的需求主要来自中国移动。
据了解,中国移动对IMS的态度一直比较积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09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所所长魏冰表示,中国移动新建了CM-IMS的体系架构,基本上已经具备部署的条件。在整个IMS网络里,中国移动具备了固定、移动融合的能力,也具备了固定、移动多媒体同时增值的能力。
据悉,面对启动在即的全业务运营环境,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结合公司全业务运营战略,正在落实集团公司CM-IMS试点工作要求,牵头部署业务支撑相关试点测试工作。根据工作计划,IMS业务支撑专项研究小组将从IMS业务的计费、业务开通、客户资料管理等相关研究出发,探索全业务运营的支撑模式。目前,IMS试点工作计费规范已经下发到试点省公司。
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喜爱,会给设备商带来什么机遇?
设备商的战斗
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直接刺激了设备提供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并加剧了设备厂商之间的竞争。
据了解,目前除了爱立信在IMS市场上获得青睐外,诺基亚西门子、华为、中兴也在市场上获得不少运营商的认可。据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尽管网络电视、音乐、游戏、视频、广播和打印等多媒体市场规模目前还不到265亿美元,却有望在今后5年增长至1325亿美元。
针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无论是爱立信,还是华为,或是诺基亚西门子,都不会无动于衷。
据了解,为了布局抢滩多媒体市场,爱立信早在2006年就开始筹划。爱立信CEO思文凯就将多媒体业务独立成一个特别事业部,与系统和服务部门并列为三大事业部。
作出这样的改革,显然是爱立信希望通过此举来促进多媒体业务的开发。为推进这一业务,爱立信还进行了接二连三的收购。据了解,在3年时间内,爱立信居然进行了13次收购。仔细观察被收购的企业,发现无一例外都与爱立信追捧的多媒体业务相关。
2007年1月,爱立信收购美国路由器制造商Redback。该公司主要提供有线网络多媒体数据业务,在此领域一直处于领导者地位。在该公司加入爱立信短短的一年多后,爱立信赢得了巴西、中国、匈牙利、黎巴嫩、罗马尼亚、西班牙、土耳其及英国等多家移动运营商的合同。而收购这家公司,爱立信仅花费21亿美元。此后,爱立信又将Mobeon、Drutt、HyC等公司陆续收入旗下。
数年的布局,爱立信在多媒体市场上拥有的优势已经明显。据了解,在2008年,爱立信在全球就获得了超过180个多媒体业务合同,其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爱立信在多媒体业务上的布局,国内设备提供商华为、中兴也加快步伐,赢得了运营商的赞许。而另一个设备商巨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不但拥有全球第一的IMS商用案例数,还有30多个成功的与主流运营商合作的商用案例和50多个试验网络。2009年初,北美最大的运营商之一Verizon就宣布采用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的IMS解决方案,为其集团客户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业务,而且为其正在建设的、计划于2010年投入运营的LTE网络提供统一的业务控制。
设备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主要是在电信设备上,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利润也越来越低。百年老店――北电网络就在这样的竞争中败落,成为被收购对象。设备提供商急需寻找另一片蓝海来支撑其发展。其次是对多媒体业务的未来前景看好。据Info-neticsResearch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超过半数的IMS服务供应商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内部署视频技术和整合移动固网服务。此外,80%的服务供应商受访者正在或将于2011年在IMS上运营固定语音业务,使固话VoIP业务成为当前部署IMS的支柱。
显然,在多媒体市场上,设备商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
难题待解
虽然运营商对多媒体业务的看好已经不是秘密,但设备商如何让运营商看中自己的技术却是个难题。
在国内三大运营商中,移动、联通、电信都在进行多媒体业务的布局。在诸多设备商的竞争中,爱立信似乎领先一步。早在2007年,爱立信就帮助中国网通(现在的中国联通)建立了国内第一个IMS商用网络。
据了解,运营商通过这一解决方案,能够将数据、话音和网络技术融合在一个基于IP的基础架构中,并快速、高效地管理语音、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各项增值业务,从而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个性化通信体验。
当时,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表示:“此项协议再次证明,IMS已经成熟,能够在运营商的网络上进行大规模部署并为多媒体服务提供支持。”
但其他设备商也并不落后。在中国移动即将启动IMS全业务网络的部署与商用计划中,华为、中兴、诺基亚西门子通信、阿尔卡特朗讯等前期参与测试的厂商也提前预订了一张“入场券”。
显然,要成为运营商的座上宾,设备商之间还需更多时间进行比拼。而且,在多媒体业务落地开花的时刻,还存在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