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技术创新;架构维度:技术战略;技术创新

Starr于196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块生产(modular production),其实质是所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而Salvador等通过文献考证得出 Evans在1963年提出的模块设计概念。自此,产品模块化理论逐渐得到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如IBM、SUN等。

如果说信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知识时代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资本结构,那么模块时代将改变企业或国家的生存规则.本文将通过对企业在模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思考,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视角,把我国企业的潜在边缘化危机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国家与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和决策时可以作为有益的参考。

1 产品模块化的简要历史回顾

自福特汽车公司于20世纪初建立世界上第一条标准化生产线以来,大规模标准化制造成了国际制造业的基本模式。但随着人们经济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调的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追求个性化的社会需要个性化的产品。标准化优点是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缺点也和其优点一样突出,一是产品单一;二是产品一旦重新设计,标准也将随之更换,更换的成本非常高。

随着产品技术的日益复杂,模块化技术越来越得到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尤其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不同的版本、系统和网络的兼容性主要依靠模块化技术得以方便地实现在传统产业领域,基于辅助工具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制造业以较大程度地实现个性化、大批量生产,即所谓的柔性制造;更多的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不同的产业,对模块化产品的构成有不同的描述,如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有尺寸的概念,而软件业则没有。本文在参考了一些学者的模块化产品的描述,提炼了产品模块化的三个主要要素——架构、模块和元,而且每个模块都拥有这三个要素,使模块化产品具备嵌套结构。模块化产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元件按产品功能划分集成在同一个模块中,这为产品设计、制造、创新和服务提供了新的管理环境。

2 基于产品模块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架构

传统的技术创新研究一般按技术的外部特征或时间特征进行研究,如许庆瑞,郭斌等在90 年代的组合创新是主要以技术的外部特征进行研究;而Utterback和Abernathy的U/A创新模式,以及吴晓波的二次创新既有创新的外部特征,同时也有很强的时间特征。研究者们通常把技术创新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显性创新和隐性创新等,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管理研究者很少涉及技术本身的内部结构,所以传统的技术创新理论把技术几乎当作黑箱来研究,很难从本质上解释当今企业在产品或技术方面全球化创新的战略行为。产品模块化理论为本文提供了新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思路,可以方便地解释目前企业的全球化技术管理战略。

在提出基于模块化技术创新(MBTI:modularity-based technology innovation)理论架构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一研究方向的历史成果。Henderson和Clark曾做过产品技术的架构与部件创新的研究,限于当时的条件,且其研究对象是机械产品的创新,该理论没有从产品的多样性角度去考虑。一些敏感的研究者意识到产品模块化趋势的重要性,提醒管理者在这一趋势下注意技术创新的变化。所以,国际上对基于模块化产品的技术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仍很少。

2.1 技术创新的架构维度分析

与传统的产品相比,模块化产品由架构和模块组成,模块用来代替传统产品的部件,使之在不同产品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模块化架构具有更好的柔性和灵活性,使之在产品族中具有更好的共用性。产品模块化特点为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很好的平衡手段。按模块化产品的构成与技术分类,模块化产品的技术创新也可以作相应的分解——架构技术创新、模块技术创新和元件技术创新。

1)架构技术创新(ATI: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通常可以视为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创新,在高技术领域里ATI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大多数领先型企业都拥有这样的核心能力,如IBM、微软、GE等。

2)模块技术创新(MTI:modular technology innovation)。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可以进一步分为核心MTI(即CMTI)和通用MTI(即GMTI),核心模块技术一般被少数专业化企业所垄断,如20世纪,Intel和AMD基本垄断了微处理器产业;或者被拥有架构技术的企业所控制,象SUN 微系统一样。而通用模块技术通常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模仿,也常被领先型企业为追求低成本或开发市场以外包或合作方式输出。因此,可以认为CMTI是垄断型企业(不包括自然垄断型企业)的核心能力,GMTI则因经济的全球化而表现出多样和繁荣的特征。

3)元技术创新(ETI:el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也可以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分为核心ETI(即CETI)和通用ETI(即GETI),CETI是产品的基础性创新,如在电子工业以硅晶体代替电子管,或纳米炭管在将来可能代替目前计算机的芯片,CETI往往导致相关产品的突破性创新、重大创新或全新产品的产生;GETI是元件技术的改良或改进,其作用是可以提高模块产品的性能。当然,CETI对于单一的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常通过国家或企业联盟等方式组织研发资源进行创新。

2.2 MBTI的架构模型

结合技术创新的传统研究维度——重要性和可显性对传统技术创新架构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然后建立基于MBTI架构模型。

在图1中,以技术创新的架构维度为纵轴,在图的左侧从低到高依次为元技术创新、模块技术创新和架构技术创新,代表产品的架构维度指标;以纵轴为界,按技术创新的可显性维度,把 MBTI架构图一分为二,即左边的隐性技术创新和右边的显性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维度为横轴,在图的底侧依次为核心技术创新和通用技术创新,代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随时间的流逝而递减。这样以三个维度构成了MBTI架构模型。

图1中,所有箭头表示MBTI 架构模型的动态特征。从核心技术指向通用技术的箭头表示技术创新随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少数企业垄断的核心技术逐渐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使其核心技术创新逐渐演变为通用技术创新.如以硅晶体为基础材料的芯片制造业已正由少数几个企业垄断过渡到众多企业互相竞争的局面,其核心制造技术也逐步为多数企业所掌握;从最终产品角度看,最简单的芯片是普通的电子元件,而高度集成的芯片(如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则是产品的重要模块。从元技术创新指向模块技术创新,表示随着元件制造技术的成熟,多元件向模块集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模块的功能,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则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模块技术创新与架构技术创新之间的箭头,表示模块技术创新将提高架构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架构技术创新也将推动模块技术创新。从PC工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PC架构技术的演化带动其模块产品的创新,便携式 PC架构使原PC模块产品进一步小型化,而微处理器的性能不断提高和增强使PC架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隐性技术创新与显性技术创新之间的箭头表示从知识视角观测技术创新的结果,显性技术创新得到的是以书面、电子文档或图纸等介质形式的知识以及实际的产品,隐性技术创新得到的是员工和组织的技能与经验,按Nonaka等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形成的隐性与显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图1以三个维度把技术创新分割成12个创新模块,以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次序分别是通用元技术隐性创新(ETI_G_T)、核心元技术隐性创新(ETI_C_T)、核心元技术显性创新(ETI_C_E) 和通用元技术显性创新(ETI_G_E),通用模块技术隐性创新(MTI_G_T)、核心模块技术隐性创新(MTI_C_T)、核心模块技术显性创新(MTI_C_E)和通用模块技术显性创新(MTI_G_E),通用架构技术隐性创新(MTI_G_T)、核心架构技术隐性创新(MTI_C_T)、核心架构技术显性创新 (MTI_C_E)和通用架构技术显性创新(MTI_G_E)。

2.3 MBTI的架构模型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1)MBTI与传统的工艺与产品创新规律。工艺创新一般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是指通用元技术、通用模块技术和通用架构技术的创新;产品创新一般是指增进或重组产品功能,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主要集中在核心模块技术或核心架构技术创新。至于U/A技术创新模式和二次创新模式,是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工艺和产品创新的不同组合规律,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则是通用技术与核心技术创新的不同选择途径。

2)MFYI与创新源。创新源强调的是个体创新和用户创新,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当然更多的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反映在MBTI架构模型上,大部分集中在通用技术创新;至于突破性创新、重大创新或歧异性创新则主要集中在核心技术创新。

3)MBTI与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和全球化创新。对一些复杂的民用产品,越来越倾向于企业间合作创新,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创新的不确定性,如汽车、计算机、软件等。但研究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和全球化创新仍停留在宏观的组织层面,很少涉及产品结构分析和微观管理研究。 MBTI架构模型将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MBTI架构模型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产品模块及架构的通用性更为关注,同时对产品多样性及设计与制造的经济性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对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和巩固技术领先地位有更多的考虑。由于传统技术创新理论源于对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研究,不仅渐渐显得不适应于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渐渐不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践的重视。

转贴于

3 基于MBTI架构的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战略

本节将以MBTI架构模型为基础,通过对西子电梯集团的模块技术创新战略和OTIS公司电梯技术的全球化战略管理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与合作战略;通过对华为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分析,提出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机遇;从行业角度,指出中国企业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挑战。

3.1 西子电梯集团的技术模块创新战略和OTIS公司技术模块化创新的全球化战略

西子电梯集团是一家创建于1981年的村办企业,起初主要生产农机配件及加工电梯配件;通过创业者们抓住机遇、开拓市场、边干边学、吸引和培养人才以及务实的精神,与美国OTIS公司合作迅速成为国际电梯业中的重要制造基地之一。

西子电梯集团于1997年与OTIS公司合资成立西子-OTIS公司,从业绩上看,合资后的三年内平均新梯增长率仅6.8%,而OTIS控股后的五年间平均新梯增长率达45.6%。实际上,西子电梯集团控股时,OTIS公司除了投入30%的股份和引入产品的质量管理要求外,没有其他的投入,因为合作是临时的,显然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而不是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合作三年后,OTIS提出控股要求时,两子电梯集团技术战略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半途而废还是通过合作继续寻找突破的机会?两子电梯集团选择了后者,并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于2002年成功研制厂世界先进水平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这即使在OTIS公司内部也无此项新技术。技术上的突破赢得了合作者的尊重,顺利通过了OTIS严格的产品创新证书系统论证,这为西子电梯集团在电梯产品上的主要模块技术之一——主机系统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在 OTIS电梯产品的技术平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合作的深入,OTIS对西子—OTIS注入了其成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为西子电梯集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也为日后该集团凭借企业管理能力的资源优势进行多元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然,西子电梯集团所采取的是技术模块创新战略,在合作中创造了良好的企业经营绩效及发展机会。

OTIS公司是始于1853年的国际电梯业巨头,也是国际上最大的电梯制造企业,并于90年代初完成了基本的产品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技术使OTIS公司产品技术的全球化战略管理游刃有余。OTIS公司以美国为母公司的基地,其产品制造以低成本、高质量为导向进行全球化扩张,并逐渐形成全球化技术创新网络,如新产品试制在德国的子公司、调试在日本的子公司、装潢设计在韩国和日本,而制造基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其产品的核心技术仍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如主机系统和门驱系统的控制软件等;这样OTIS任何一个子公司都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全新产品开发,或逐渐退化成只能完成部分模块技术或架构技术创新的能力。

由此可见,多国公司通过产品技术的模块化分解,不仅可以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控制,减少母公司向位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不必要技术溢出,而且同时以比较高的效率吸取各子公司的技术特长和能力,提高公司整体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显然遭遇了新的挑战,因为市场营销及管理模式不但易于模仿,而且通过本地化策略得以复制。所以,目前多国公司经过几年的中国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熟悉,倾向于独立投资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通过公司决策控制公司内部技术及创新能力的流动。

3.2 华为的模块化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90年代,国际通讯与网络设备制造技术的高速创新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崛起创造了必要条件。华为创办于1988年,开始时员工十来个人、启动资金仅2万元人民币,但自1992年之后企业发展迅速。1993至2003年十年间平均年增长高达55%,2003年销售收入总额达317亿人民币;在中国企业中华为最独特的是其员工组成:46%从事产品研发,33%从事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 12%从事产品制造.几乎所有产品硬件的通用模块通过外包模式进行制造,仅硬件模块集成保留在华为内部;每年大于销售总收入的10%用于产品研发,和近一半的员工从事技术创新,使得华为的核心技术及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更新。华为通过控制产品的核心架构技术及架构设计能力,从而控制产品创新网络;另外,对产品的核心模块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促进产品架构创新。这些不仅为华为走向全球化市场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与国际著名IT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如在美国逼平思科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与美国3COM公司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获得了竞争对手的尊重。

目前,华为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站在技术创新前沿的企业,以“硬汉”的形象活跃于全球通讯与网络设备市场,并与国际著名的IT企业——思科、朗讯等同台竞技,而且近几年的海外销售收入几乎以100%以上的增长率递增。同时,成功地运用IBM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平台进行相关的产品技术开发,使所有参与产品开发的市场、研发和工程等人员在第一时间都加入进来,产品开发效率、速度和质量大幅度提高。IBM的IPD平台的核心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模块化技术创新平台,每个参与产品开发人员在公共的IPD平台上按产品架构及模块进行分工协作、共享技术信息,同时IPD平台对创新进度和成果进行实时管理。

与图1相比较,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投入(每年销售收入的10%以上) 不断增强着华为的核心模块创新能力和架构创新能力,同时IT业短暂的技术寿命周期使华为对核心技术实施动态管理,包括对现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及下一代技术的开发.华为高研发投入形成了众多的技术专利,到2002年底,其申请的发明专利达1 003件,在中国企业中华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居首位。所以,良好的企业绩效是基于杰出的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当然也必然伴随着企业不断进化的创新性制度和文化、营造人尽其才的企业环境和氛围。

3.3 中国企业在MBTI中机遇与挑战

模块化产品具备嵌套结构特征,使产品技术创新呈现复杂的创新网络和变幻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如何理解产品模块化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灵活运用模块化技术创新战略将是中国企业把握技术机遇的关键。

1)架构技术型创新战略。对于已掌握产品通用模块技术和基本掌握了非专有的核心模块技术与架构技术的中国企业,如部分专有技术创新缓慢的家电企业(冰箱等),可以通过对产品核心架构技术进行持续改进和技术创新网络进行领导与管理,以及相关非技术部分的创新协同 (如流程化改进等),提高企业技术竞争优势。

2)模块技术型创新战略。对于尚未掌握核心架构技术的企业,如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模块技术的持续创新,形成专有核心技术;然后通过专有技术交换或技术创新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要时通过购并方式获得核心架构技术。

3)元技术型创新战略。以元技术创新作为技术战略组成的中国企业还很少见(如方正集团),但元技术是企业创新的起点,从平均水平来讲,起点高的国家,其技术创新优势也非常明显 (如美国),所以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及政府的相关支持,实施元技术创新战略。

4)混合型创新战略。对于大型企业,如华为、方正等,其技术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是多样且动态变化的,决定其技术创新战略不是单一的。

从动态视角看,伴随中国企业成长过程的模块化技术战略遵循如下特点:首先完成通用模块技术或通用架构技术的创新与积累;其次,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掌握非专有核心模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通过创新网络的学习掌握产品的非专有架构技术,并形成创新能力。当然,也有极少数中国企业依靠独特的元技术创新获得技术领导地位,如基于王选汉字算法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

4 结论与建议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Abstract: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corpora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particula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increasingly promote the values of people new changes, these factors work on the mine security challenges. Challenges, only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trengthen responsibility, do a solid job security work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China Luan" large group construction.

关键词:保密工作 重要意义 面临挑战 对策与举措

Keywords: confidentiality significance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initiatives

作者简介:田丽萍,女,1971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市,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政工师职称,研究方向:如何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一、 努力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

保密工作是加快“中国潞安”大集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施,企业档案记录着企业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如“谈判合同签订”、“研发项目规划”、“课题成果报告”、以及“专利申请”等等,它是企业的核心秘密,涉及到企业的商业安全,关系到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成败。因此,为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我们必须要重视做好企业保密工作。这项工作越来越显得特别重要。

1. 努力做好保密工作是加快“中国潞安”大集团建设的需要。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知识经经。知识经济就是把潜在的、无形的知识资源变成发展的经济资源。技术是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市场竞争就是技术的竞争,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谁拥有高新的、超前的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上独树一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可以说核心技术是企业走向市场的一把金钥匙,失去了核心技术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拥有了核心技术也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像海尔、科龙等知名企业成功的经验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二是注重核心技术的保密。这两条经验成为他们发展壮大、“笑傲江湖”的资本。

2. 努力做好保密工作是潞安赢得市场竞争的需要。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竞争经济。中国加入WTO后,这种竞争更加激烈,有句话比喻的十分恰当,叫市场如战场,这充分说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两者具有相同的特点和规律。战场取得胜利要靠谋略,即运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潞安也同样、要赢得竞争,也必须具要有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及围绕经营战略制定的一系列战略举措。这是一个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法宝。它在一定时期内是保密的,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保密意识,增强保密责任,做好保密工作。确保经营战略实施,确保潞安做快做大做强。

二、 努力做好准备迎接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矿区保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开放形势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是:

1. 保密观念滞后。主要有两种观念,一是无密可保。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一个工矿企业,既不开发尖端技术、又不生产国防军用装备,没有什么密秘可保。殊不知国外敌对分子窃密是全方位,不仅要窃取军事密秘,而且还注重窃取经济密秘,有时突破口、切入点就选择在工矿企业,因此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二是有密难保。有的同志认为随着现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窃密技术更加高科技化,有密也难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人人牢固树立保密意识,筑牢保密防线,任何密秘都是能保的。

2. 保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保密工作是一项责任性、技术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任何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泄密。一是少数单位对保密工作重视不够,说的多、做的少,没有指定专人负责,工作责任不清晰。二是一些单位对保密工作的投入不够,保密措施不完善。三是有的单位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保密工作制度。由于法制观念、保密观念淡薄,有制度也难以落实。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给保密工作埋下了严重隐患。

三、 努力做好保密工作的对策与举措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保密工作的灵魂。矿区保密工作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富有生机,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有效地推进“中国潞安”大集团建设。

1. 创新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思想观念处于支配地位,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对保密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锁好文件、无密可保”上,就很难提出保密工作新思路。因此,做好矿区保密工作先从创新观念抓起。一是切实做好保密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宣传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拓宽宣传内容,通过分析解剖案例,增强宣传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对保密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探索保密工作的新思路,大力提高他们的保密技术和防范管理水平。三是各级保密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牢固树立保密意识。特别是要掌握WTO知识和运行规则,增强保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状;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TN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50-0160-02

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述

1.1电子信息工程的含义

电子信息工程,其主要含义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对电子信息实施控制及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电子信息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及集成。而且随着当前的快速发展,未来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会更丰富,为了更好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和掌握其发展的动态,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强研发先进的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更好的在实际应用当中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作用。

1.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主要体现的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那么其的应用的主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应用逐渐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智能化也逐渐成为了未来计算机研究的重要方向。

(2)网络化。在计算机历史发展进程中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的产物就是当前的网络。而且随着当前计算机运行网络化的普及,逐渐与世界相结合,进而达到了世界资源相互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为信息全球化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3)高效化。由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创新,使之广泛应用在采集、整合、处理及存储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信息,并能够快速完成各项信息的管理,进而实现高效快捷地处理信息。

2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逐渐使工业化系统构建的越来越完善了,实现了从整机生产到各元器件的工业化生产的整体流程。而且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其产值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因此,不断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结构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先行行业,只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全面提升,加强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掌控及科技含量的提高,才能保障国民经济得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起步较晚,因此,从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一直都还是沿用一些相对落后的技术,在核心技术上还缺乏创新,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逐渐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布局在企业中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优秀传统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公开化,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加快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步伐,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及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需求的着力点,其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使传统优势产业有所提升,也能使战略性产业有所发展,对产业的高端发展有促进作用。

3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

(1)缺乏自主创新发展精神

上文讲到了,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乏自身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引用的都是来自国外先进技术。而且,电子信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无法创新发明符合自身发展及特色的核心专利。

(2)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任何一个产业,人才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人才也是市场竞争的关键。电子信息产业也不例外,要想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那么,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所以,当前虽然电子信息行业加大了对人才的培养,但与市场需求相比,依然是远远不够的,导致了人才制约电子信息市场的发展,人才缺乏影响着电子信息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时间较短,起步的较晚,所以导致其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从当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乏有效的核心技术的支撑,许多企业依然靠着应用引起的先进技术来维持发展,但是在自身技术发展的研究中,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长此以往,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出现一定的安全隐患,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有效的竞争力,进而制约着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

4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保障措施

(1)促进用优质服务来创新产业,推出产品。作为电子信息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那么,电子信息企业就要不断的创新发展,来不断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体系,加强优质服务的推出,进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提升。

(2)加强电子信息产业产权保护促进自主创新。电子信息技术是为了突破关键技术,我们需要建立正确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而且电子信息企业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需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此外,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激励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以保持企业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保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俨然成为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的不断加以完善。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保障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仲月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130.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知识产权;风险与规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153-03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改革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营运方式。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业务额达到1.2万亿美元。按照印度的估计,到2011年全球将有1万亿美元的技术外包业务额、1万亿美元的流程外包业务额。根据相关预测,2006~2010年全球IT服务市场年平均增长61%,预计2011年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凭借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业务量不断增加,服务外包行业取得快速的发展。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规模350亿元,到2010年已突破2750亿元。但相比之下,我国依然处于落后地位,国内服务外包企业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外包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争端的热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还不规范,也给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提供了温床;同时,受服务外包业自身特点以及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而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的风险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服务外包的整体运行状况。因此,认真研究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的风险问题,并准确预测在服务外包过程的知识产权风险,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外包与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概述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外包的定义众说纷纭。江小涓等从企业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服务外包是指服务企业或者制造业价值链中原本有自我提供的部分服务流程或者服务环节以合同方式委托给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商务部在《服务外包统计报表制度》中将服务外包定义为“通过服务外包提供商向服务外包发包商提供信息技术外包(IPO)与业务流程外包(BPO)”。笔者认为,服务外包指企业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上,将原来由内部员工处理的一些服务,按照事先通过的法律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成本和服务条件转移到外部组织的一个过程。

服务外包按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其本质是将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转移给第三方企业,由第三方按照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方式进行运作;二是信息技术外包,其外包的主要业务是系统操作服务(包括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及整合)、系统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工程及流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服务、远程维护等)、基础技术服务(包括技术研发、软件开发设计、基础技术或基础管理平台整合或管理整合)等。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较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作用极为突出;服务外包更容易实现信息和技术在接发包双方之间的转移;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本身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含量。从知识产权角度看,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服务外包因繁简程度不一、市场服务的高低端的差异而具有知识产权的层次性特点;由于服务外包中发包与接包双方发生核心技术的转移,造成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泄露,因此服务外包中知识产权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发展和保护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必要条件。服务外包行业要求发包方和接包方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共同利用,其中涉及包括商业秘密、商标、专利和版权等知识资产的共同开发和利用。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对知识性资产管理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加,如果在外包过程中缺乏相互的措施,会引起诸多争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户。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性资产的管理。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服务外包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垄断地位和支配权,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就有可能被其他企业侵权,可能把自有的科研成果泄露,失去竞争优势。如果不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还可能招致相应的制裁,影响自身的利益。知识产权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多方保护,才能给以发包方企业充分的安全感,更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服务外包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风险

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风险是指外包过程中,大量涉及发包方核心业务的敏感信息,包括商业秘密、经营计划、专有知识与技术等外泄,致使发包方核心竞争能力降低的风险。在服务外包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产权风险。

(一)商业秘密风险

服务外包中的商业秘密保护是一个关系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发展的问题。服务外包一般都要求服务外包发包方和承包方共享彼此,尤其是发包方的商业秘密。在服务外包中,约70%~80%的发包方认为商业秘密比其他知识产权更重要,这也是服务外包过程中首先遇到的知识产权风险。商业秘密是以技术和管理保护为主,以法律保护为辅,且在外包中,发包方需要将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传递给相应的接包方,从而使发包方对商业秘密失去了垄断权。同时,接包方也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发包方的商业秘密进行了占有和使用,由此导致了对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不仅取决于发包方的能力和水平,也取决于接包方的态度和行为。此时,保护商业秘密不仅是发包方的权利,也是接包方的义务。因此,发包方需十分重视接包方对于商业秘密保护的能力,以防止发生信息被疏忽或故意盗用或丢失的事件。此外,接包方一旦发生泄密事件,不仅会使发包方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也会极大损害接包方的企业形象。

(二)知识产权归属风险

在服务外包过程中,第二个风险就是接包商和发包商之间外包关系涉及的使用、改进以及新增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服务外包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发包方直接转移给接包方的知识产权、外包关系期间改进的知识产权、接包方企业员工产生的知识产权及外包中第三方的知识等等。知识产权的归属在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一,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所有知识产权归发包方所有;外包关系期间改进的知识产权归接包方所有;发包方和接包方共同拥有;发包方、接包方与其他第三

方根据各方利益通过协议或谈判分配各种关系产生的知识产权。企业在服务外包中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归属,依法保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服务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遵循的是合同优先原则,其次是属于研发人员或者作者。因此,如果将知识产权归属在服务外包的合同条款进行约定,不仅可以避免日后因归属引起的纠纷,也可以不断提升服务外包的水平。

(三)核心技术流失风险

核心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发包、实现和交付的过程中,需要涉及核心技术,包括发包方和接包方的核心技术。特别在软件外包领域,由于软件的无形性和可复制性,核心技术的保护异常复杂,作为软件发包方为保证软件的整体性和整合性要求,需要向承包方提供其核心技术。由于软件代码的内部性以及技术表现的隐蔽性,使得发包方有可能无法控制接包方。同理,接包方的自有核心技术也可能用于所开发项目中而没有与发包方签订任何使用许可或者授权使用协议。外包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潜在核心技术保护风险是第三方核心技术外泄。在外包服务中,某些特殊项目会涉及到第三方参与者,可能出现第三方泄密,造成核心技术的流失。再者,由于双方企业员工的离职,而未签署相关保密协议或者竞业限制,可能发生企业核心技术的泄露。

(四)知识产权的国别歧视风险

服务外包已经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贸易,更多的是跨国家跨地区的离岸交易。因此,由于国家保护主义而引起的国别歧视也是服务外包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又一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的企业知识产权在另一个国家不能受到与本国企业的法律保护的平等待遇。这要求在外包过程之前,了解对方所属国的法律和制度背景,熟悉该国的法律条款和政策制度,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这一点上,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的制定一贯坚持与国际接轨的方针,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在保护本国企业的同时,也同样保护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权利。

三、服务外包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风险规制

为了推进我国服务外包行业蓬勃发展,需要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提高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这需要政府部门、服务外包行业、发包方及接包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首先,加快制定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比如在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上,可以制订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并构建以商业秘密保护法为中心,以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刑法等为补充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对商业秘密加以全面的保护。其次,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和审判力度,坚持依法打击、全程打击,加强对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的监督力度,并加强机制建设和执法能力的培训,增加知识产权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全国公安机关一共破获知识产权犯罪的案件1.5万起,“十一五”期间共破获了9284起,比前五年增长了60%,打击知识产权犯罪从规模上来说是呈上升的态势。再次,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知识产权举报与投诉服务平台,进而搭建全国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建立完整的举报投诉接收、转交、办理、跟踪、反馈、汇总等工作程序,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保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搭建服务的桥梁。最后,建立健全以促进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支持知识产权产业化。构建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制度,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行业层面,建立行业知识产权防范机制

首先,服务外包行业协会要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准确预测和防范潜在的各种知识产权风险,营造知识产权评估预测环境,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其次,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并落实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划。全力做好各企业之间冲突的调节与仲裁,及时处理行业内发生的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同时做好法律宣传。最后,建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的评估、转让、交易的运行体系。在知识产权产业化过程中,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将知识产权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为本行业的企业提供便捷、专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信息服务。

(三)企业层面,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安全保障机制

首先,企业应该合理确定外包的业务内容,有选择性地将本企业的业务外包出去,以促进企业合作与分工的合理化,使企业健康发展。其次,利用合同或协议规范双方在外包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通过严密的法律条款来保障自身的知识产权,包括商业机密、技术信息等。第三,建立有效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使用机制,通过保密协议等方式约定发包与接包双方的权利义务范围,实现双方合作的互利共赢。第四,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以充分了解保护客户和自身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并对其保持应有的警觉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在必要时还可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等方式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由员工离职因素带来的侵权行为。第五,积极加强自主和创新性学习。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持续学习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主动了解国际服务外包的信息导向和发展动向,自觉按照知识产权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国际发包商要求来组织和管理企业外包业务,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外包时,一定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既包括主动履行对发包方的知识产权保密义务,也包括对自身知识产权的积极保护。当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共同营造。政府和协会也应从宏观上加强规范、指导、引导和协调,通过完善立法、严厉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等手段和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以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迪凡,中印服务外包长短之辩:关键在知识产权保护[N],第一财经日报,2007-09-10(9)

[2]江小涓,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62

[3]刘婷,服务外包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157-158

[4]马锦德,邵博,企业外包中的知识产权风险[J],法人杂志,2006,(1):89-90

[5]钱永铭,服务外包与知识产权保护[J],国际贸易,2008,(5):27-29

[6]任秀奎,和金生,服务外包涉及的知识产权及应采取的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08,(2):54-55

核心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特邀嘉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罗仲伟

夏新电子总裁 李晓忠

对于已经被置于WTO规则和环境下运行的中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无疑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永恒的命题,而对多数企业而言,竞争力的最终源泉来自于技术创新,来自于因技术创新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

两种声音

主持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举步维艰,研发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那么我国企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罗仲伟:目前,我国原始性创新不足的现状及其现实影响日益突出和尖锐。在信息产业领域,由于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开发长期滞后,使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进展缓慢;在制造业领域,由于缺乏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装备的规模开发能力和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谁来装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正是因为缺乏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的支撑,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受到严重制约,使得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依然只能处于中低档产品生产以及加工制造业的中低端生产环节,结果一方面我国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大量的中低档产品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只能进行惨烈的价格战;另一方面“三高”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高)严重短缺,必须从国外大量进口,产业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

主持人: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什么差距?

罗仲伟: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来看一下。近15年来,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的比例是6.4∶1。在信息技术领域,外国人在中国的发明专利占90%,计算机领域占70%,医药领域占60.5%,生物领域占87.3%,通信领域占92.2%。

又比如,我国已经成为IT产业大国,但由于微处理器等关键技术为跨国公司所垄断,国内企业不得不面对产品采购成本高而附加值低的局面;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但由于技术瓶颈的制约,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植物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仅为3%~5%,2000年,我国进口“洋中药”价值已超出同期中成药的出口额。

主持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罗仲伟:目前在企业层面,普遍存在经营行为短期化的缺点。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受到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行为的侵蚀,另一方面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满足于眼前利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强。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还未能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担。我国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数量远远落在先进工业国家之后,而且在技术创新部门结构中,企业所占的比重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的。

主持人:长此以往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罗仲伟:从目前全球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趋势来看,由于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以及具有一定水平的较为完备的配套能力,我国企业在全球加工制造方面的优势地位正日益突出,有可能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而网络条件下的企业虚拟经营形式,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大量外包生产的机会,这对吸纳劳动力、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基础和意愿,就永远不可能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只要核心技术、产品品牌,以及销售和服务环节掌握在别人手里,我国企业就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始终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低端,处于产品和服务价值增长链的低端,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建立起持续的核心能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实现与领先的跨国公司并驾齐驱的理想。

主持人:我们刚才一直在听罗先生的意见,现在我们听一听来自企业界的声音。据我所知,夏新历史上曾先后成功研发出全国首台硬盘录像机、全国首台数字无绳电话、全国第一部双卡手机、自主研发程度最高的彩屏手机恒9系列等高科技产品,充分证明夏新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

李晓忠:对于罗先生的意见我表示部分的同意。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一无是处。

有些企业可能觉得投入研发方面太多资金是不合算的。我觉得这种选择体现了企业的一种气质。夏新今天的规模并不大,但我们在研发方面所作的动作不算小,如扩充广度与深度,逼近核心技术,把研发工作向前推等,说明在同类企业中夏新对研发还是比较偏好的。当然与一些企业如华为和中兴来比较,我们还是有差距的。

不久前我在媒体上看过一组数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已高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过德国。经合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近年来研发支出增长迅猛,1996年,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0.6%,现在这个数字增长到1.1%。而在所有研发支出中,60%的支出来自公司,其余40%来自政府。

我想这组数据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的技术研发实力正在快速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企业的研发实力正在成为国家技术研发实力的主导力量。

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

主持人:在技术领域的很多方面,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都有很大差距,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快速跟进甚至超过国外的技术水平?

罗仲伟:首先我想提醒我们企业的是,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不要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核心技术。现代产业社会强调的是社会分工,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对于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

李晓忠:我很赞同罗先生的看法。

不管是在手机领域,还是家电、IT领域,中国企业一直承受着“何时拥有核心技术?”的拷问。我想问的问题是:在3C领域,中国企业有没有必要都去成为INTEL、TI这样的公司?夏新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与普通大众直接相关的终端产品,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公司,究竟什么样的技术理念和技术战略才是恰当的选择?

主持人:按照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人们将企业分为“卖标准”、“卖技术”、“卖产品”等不同的层次,它们的分布结构大致呈金字塔状,处在塔顶,能够“卖标准”的只有象INTEL、TI、高通等少数几家厂商,其他大部分企业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技术或产品来奠定市场地位。李总如何给夏新定位?

李晓忠:夏新也是这大部分企业之一。对于夏新来说,现在是,而且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一个靠与大众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终端产品来安身立命的公司,针对这样的一个企业定位,我们提出了以“发展次核心技术,提高对核心技术的运用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技术理念。

主持人:这一理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晓忠:这一理念包括这样几项内容:

首先,在数字3C产品领域,专业分工是大势所趋。

目前的情况是芯片和协议层软件等核心技术掌握在少数几家专业厂商手中,“术业有专攻”,在一个成熟的产业圈中,找准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远比盲目地去发展所谓核心技术来得重要。对于象夏新这样的产品公司,当务之急是怎么把这些核心技术用好,而不是为了这个核心技术去做核心技术。

其次,3C技术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核心技术越来越多被独立的专业技术公司所拥有,他们经营技术但不参与终端产品的经营。

即使是国际品牌的大公司也越来越多从这些技术公司获得技术。当我们和这些技术公司合作时,事实上我们已经与国外品牌的大公司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从而,竞争的焦点也就转移到比拼对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即“次核心技术”。

所谓“以弱搏强”,就是要用好核心技术,同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产品的工业设计、功能应用等这些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次核心技术”,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第三,发展次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向核心技术逼近的过程。

也就是要强调通过持续性的研发投入来培育自主研发实力,提高在供应链中的博弈力量和竞争砝码,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持续的源动力。

主持人: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有什么优势?

李晓忠:在与跨国企业的同场竞技中,国内企业的优势在于对本土客户的应用需求和使用习惯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夏新的“次核心技术理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所做出的扬长避短的选择。

夏新的技术策略可以用16个字来描述:随需应变,快速决策,精细研发,专注应用。这16个字所强调的就是技术研发必须要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以快速灵活的决策来贴近市场需求,同时要力求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应用体验,也就是市场导向型的产品研发。

罗仲伟:当今企业技术环境变化的趋势,是技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技术创新的组织联系日益加深,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集成的重要性继续提高,但同时也意味着技术创新风险的增强,这就决定了即使是在产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

像我国这样拥有丰富智力资源和一定科学技术基础的发展中大国,完全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集中力量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在今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从企业层面看同样如此,一家企业很难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同样存在机会。

创新为上

主持人: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研发人员短缺的问题,夏新在厦门、上海、南京三地都拥有研发机构,夏新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李晓忠:在研发体系和研发队伍建设方面,夏新已经建立起了由厦门、南京、上海三地研发机构组成的研发体系,经过四年的建设和积累,目前已经拥有了一支800人的研发设计队伍。其中,厦门占50%以上,上海占30%。

夏新对人才的培养方式重点是通过工作中的实践培养,通过实际工作提高研发水平。今年我们会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全面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如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主持人:夏新目前的研发能力如何?

李晓忠:夏新的研发体系全面覆盖了3C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对3C领域内的多项技术的整体掌握能力在国内企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尽管在3C产品的创新性研发方面夏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索尼、三星这些国际领先的3C企业相比,夏新的研发实力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作为一个产品型的公司,夏新今后将继续坚持向一个产品能力和市场能力双驱动的企业形态发展。

主持人:研究院可以有很多种定位,夏新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

李晓忠:国外大公司建立的研究院有不同类型,主要分研究和开发两种,他们有些是在做三、五年后的产品,其研发的产品是否能转换成真正的商品则不在考虑范围。

夏新在研究与开发方面会花主要精力在“开发”方面,使研究工作能够真正转换成现实可以销售的产品,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现在就在做一个很遥远的技术,这对夏新来讲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主持人:对中国的企业来说,什么样的研发道路是切实可行的?

罗仲伟: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技术发展方式是以跟踪模仿为主。这一战略曾经起到十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使我们能够用较小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积累起一定水平的产业技术基础。

李晓忠:必须承认,在3C领域中,中国企业的起步普遍较晚,相应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水平也落后于国外领先厂商。好比是在登山,别人已经爬到了半山腰,我们刚到山脚。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人看到追赶无望,索性继续在山脚下徘徊,还有一些人则希望能找到一条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捷径。

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层次、有计划的一步步递进式的向上发展。

之所以强调这种有层次的递进式发展,是因为在3C领域中的任何一项产品技术中,其不同技术层级之间总是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前一级技术一定是后一级技术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以手机领域为例,最初级的技术是完全的来料组装,包括SKD(引进部件组装)和CKD(引进零件组装);再上一级的技术是能独立完成结构外观设计、应用层软件设计,并具备大批量生产的技术和能力;第三级技术是在第二级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射频电路、基带电路和LAYER2/3层软件等技术的开发设计;最核心的层次,是在第三级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和LAYER1层软件的开发,至此,就实现了手机全部的自主开发。

主持人: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有层次的递进式发展呢?

李晓忠:结合夏新的实际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项工作是特别要注重的:

一、高度重视企业研发体系和机制的建设工作,要从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结构建设、体制完善等问题上着手,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研发实力。

二、研发费用的投入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要随企业经营规模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调整。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个产品型的公司,研发费用占到销售收入的3-6%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

三、研究项目的立项要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作为制定研究方向的依据,同时要培养能够快速灵活的将研究成果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四、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厂商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跟踪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